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紫金山矿田中生代岩浆岩演化序列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于波 裴荣富 +4 位作者 邱小平 陈景河 黎敦朋 张文慧 刘文元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7-446,共10页
福建紫金山矿田中生代岩浆活动分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二幕,第一幕为晚侏罗世(154~149Ma)挤压环境下的岩浆活动,表现为壳源S型花岗岩紫金山复式岩体与才溪岩体的侵位,复式岩体具有154Ma、150Ma及149Ma三次脉动;才溪岩体侵位时代约150M... 福建紫金山矿田中生代岩浆活动分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二幕,第一幕为晚侏罗世(154~149Ma)挤压环境下的岩浆活动,表现为壳源S型花岗岩紫金山复式岩体与才溪岩体的侵位,复式岩体具有154Ma、150Ma及149Ma三次脉动;才溪岩体侵位时代约150Ma。第二幕发生于早白垩世(125~93Ma)构造拉张、地幔上涌的环境,岩浆活动共4期,形成一套I型花岗岩及共源异相的火山岩、次火山岩,为成矿提供了物源和热源。其中第1期为早白垩世火山喷发与岩浆超浅层就位,形成石帽山群下段的英安岩及紫金山次火山岩(125~118Ma);第2期表现为石帽山群下段安山岩喷发与四方岩体的侵位以及英安玢岩的形成(109~103Ma);第3期表现为石帽山群下段英安岩的喷发和罗卜岭—紫金山似斑状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以及龙江亭、二庙沟附近的石英闪长玢岩的形成(103~100Ma);第4期表现为晚期罗卜岭斑岩的侵位、石帽山群上段流纹岩的喷发和大岩里花岗斑岩岩脉、金铜矿的石英斑岩脉等成矿后期无矿脉岩的形成(100~93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两个岩浆系统各自形成共源岩浆异地异相分异演化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金山矿田 岩浆岩演化 同位素年代学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金山金铜矿床深部成矿作用研究和找矿前景评价的关键 被引量:55
2
作者 邱小平 蓝岳彰 刘羽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9-215,共7页
紫金山铜金矿床是典型的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发育巨厚的热液蚀变帽,多孔状石英和高级泥化蚀变带等标志性特征;特别是在金矿体之下出现垂直厚度超过1000米的巨大铜矿体,属于蓝辉铜矿-铜蓝-硫砷铜矿-明矾石矿物组合的高硫化型浅成低... 紫金山铜金矿床是典型的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发育巨厚的热液蚀变帽,多孔状石英和高级泥化蚀变带等标志性特征;特别是在金矿体之下出现垂直厚度超过1000米的巨大铜矿体,属于蓝辉铜矿-铜蓝-硫砷铜矿-明矾石矿物组合的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铜矿床类型,铜硫化物的矿物学研究预示着深部可能变为斑岩型铜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蚀变帽 高级泥化蚀变带 铜硫化物 蓝辉铜矿 紫金山铜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紫金山东南矿段斑岩-浅成低温叠加成矿模式
3
作者 段甘 陈华勇 +1 位作者 许超 祁进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2-,共1页
福建紫金山东南矿段位于上杭县城北约12 km处,地处紫金山Cu-Mo-Au-Ag多金属矿田东南侧。紫金山矿区内发育有紫金山高硫型铜金矿床,萝卜岭斑岩型铜钼矿床,悦洋低硫型银多金属矿床,以及矿化类型不清或介于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之间的五... 福建紫金山东南矿段位于上杭县城北约12 km处,地处紫金山Cu-Mo-Au-Ag多金属矿田东南侧。紫金山矿区内发育有紫金山高硫型铜金矿床,萝卜岭斑岩型铜钼矿床,悦洋低硫型银多金属矿床,以及矿化类型不清或介于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之间的五子骑龙铜矿和龙江亭铜矿,是国内罕见的矿化类型齐全的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黄仁生,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 矿化类型 低温热液 银多金属矿床 成矿模式 铜金矿 成矿系统 五子 绢英岩化 铜钼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