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补锂材料Li_(5)FeO_(4)@C的性能研究
1
作者 曾州岚 尚雷 +3 位作者 胡志金 王宗凡 辛小超 刘瑛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75-1883,共9页
正极补锂添加剂Li_(5)FeO_(4)(LFO)具有理论比容量高、成本低且无毒等优点,是有发展前景的补锂技术之一,但其残碱值高、导电性低等问题导致其在实际使用中脱锂容量大幅降低,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出... 正极补锂添加剂Li_(5)FeO_(4)(LFO)具有理论比容量高、成本低且无毒等优点,是有发展前景的补锂技术之一,但其残碱值高、导电性低等问题导致其在实际使用中脱锂容量大幅降低,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出纯相的LFO材料,并使用等离子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对LFO材料进行碳包覆处理得到LFO@C材料,分析了不同包覆时间、温度下LFO@C材料的理化性能和电化学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量分析谱(EDS)显示不同的PECVD碳包覆工艺会在LFO@C材料表面沉积不同的碳层结构,包覆温度为500℃、包覆时间为2 h时会在材料表面沉积一层均匀且致密的碳层。X射线衍射分析(XRD)结果表明包覆温度为500℃、包覆时间≤2h时LFO@C材料不会发生不可逆相变。碳含量和导电性分析结果表明LFO@C材料的碳含量和电导率随包覆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包覆温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残碱值分析结果显示LFO材料的残碱值经过PECVD碳包覆改性后发生了明显的下降,且LFO@C材料的残碱值大小与其表面碳层结构相关。碳包覆改性后的LFO@C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极大改善,其中容量最高的LFO-5002材料在2.0~4.2V下首次充电克比容量为756.4mAh/g,不可逆容量达到623.51mAh/g,超过纯相LFO材料200 mAh/g以上。分析结果表明使用PECVD可以在LFO材料颗粒表面包裹一层均匀致密的碳层,碳包覆后材料的残碱值大幅降低,导电性、容量大大提升,补锂效果得到了极大改善。研究结果通过碳包覆改性显著提升了正极补锂材料LFO的不可逆容量,为高容量的正极补锂材料设计提供了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补锂添加剂 Li_(5)FeO_(4) 等离子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法 碳包覆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轧制W5Re/TZM复合材料的组织及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飞扬 张扬英 +3 位作者 袁媛 韩超 刘瑛 韩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08-3619,共12页
本文采用烧结法制备了W5Re/TZM复合材料,并通过高温轧制进一步改善其界面结合。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EDS)、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镜(TEM)和力学实验,重点研究了压下量(25%、40%、55%、70%)对W5Re/TZM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 本文采用烧结法制备了W5Re/TZM复合材料,并通过高温轧制进一步改善其界面结合。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EDS)、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镜(TEM)和力学实验,重点研究了压下量(25%、40%、55%、70%)对W5Re/TZM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复合材料界面协调变形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轧制压下量的增加,W5Re和TZM晶粒显著破碎,最小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13.5μm和15.0μm。在高温轧制过程中,W5Re合金发生了动态回复,TZM合金则发生了动态再结晶,其维氏显微硬度与平均晶粒尺寸d符合Hall-Petch关系。在压下量为40%时,W5Re/TZM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达到最高值,为183 MPa,比烧结态提高了60%。在界面元素扩散层内,大量的位错塞积在晶界处。位错的积聚对界面强度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界面的协调变形主要通过已有位错滑移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轧制 W5Re合金 TZM合金 复合材料 协调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烧结制备高性能正极补锂剂Li_(2)NiO_(2)的性能研究
3
作者 胡志金 尚雷 +3 位作者 王宗凡 曾州岚 刘瑛 辛小超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10-1917,共8页
预锂化技术对于提高电池首次库仑效率和循环寿命具有显著作用,其中正极补锂技术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Li_(2)NiO_(2)(LNO)因其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且环保而被广泛用作补锂剂,但是存在比容量不高和环境稳定性差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本... 预锂化技术对于提高电池首次库仑效率和循环寿命具有显著作用,其中正极补锂技术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Li_(2)NiO_(2)(LNO)因其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且环保而被广泛用作补锂剂,但是存在比容量不高和环境稳定性差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本工作通过真空烧结的方式制备出了环境稳定性高、比容量高的富锂镍酸锂(GP-LNO),与常压烧结的富锂镍酸锂(NM-LNO)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发现GP-LNO的颗粒完整性更高,结晶度更高且NiO的杂峰更低。电位滴定的结果显示GP-LNO的环境稳定性更好,在温度为25℃,湿度为38%的环境下放置360 min后,GP-LNO的残碱中总Li含量只增加了0.04%,同等条件下NM-LNO增加了0.94%。电化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GP-LNO具有更高的首圈充电比容量,在2.8~4.3 V电压范围内,0.05 C倍率恒流恒压充放电,GP-LNO首圈充电容量达到434.21 mAh/g,超出了NM-LNO约28.2 mAh/g,且随着倍率的增加,GP-LNO首圈充电容量先增加后降低,0.5 C倍率的首圈充电容量达到438.64 mAh/g。本研究通过真空烧结显著提升了LNO材料的首圈充电容量和不可逆容量,避免了Ni的氧化和杂质产生,有效改善了LNO的环境稳定性,对其工业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_(2)NiO_(2) 预锂化技术 环境稳定性 首圈性能 真空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纳米晶WC基硬质合金制备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4
作者 袁媛 韩勇 +2 位作者 唐思思 周飞扬 刘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25-2939,共15页
超细/纳米晶WC基硬质合金具有超高强度、硬度和韧性等优点,在汽车、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然而,超细/纳米级WC粉末粒度小、活性大,控制超细/纳米级WC粉末在烧结过程中的快速长大粗化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获得超细... 超细/纳米晶WC基硬质合金具有超高强度、硬度和韧性等优点,在汽车、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然而,超细/纳米级WC粉末粒度小、活性大,控制超细/纳米级WC粉末在烧结过程中的快速长大粗化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获得超细/纳米晶WC基硬质合金,从原料粉末制备、新型烧结技术开发、晶粒长大抑制剂添加和新型硬质合金设计等方面综述最新的研究进展,分析优化的制粉和烧结工艺获得的WC粉末的粒度以及烧结后合金的力学性能,并对比各种晶粒生长抑制剂对WC基硬质合金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比较新型的烧结方法,如低压热等静压烧结(Sinter-HIP)、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和微波烧结(MS)对WC基硬质合金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阐述典型的新型纳米级硬质合金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包括无黏结剂硬质合金和高熵黏结相的硬质合金,并展望超细/纳米晶WC基硬质合金的发展前景和研究重点,以期为现代超细/纳米晶硬质合金材料及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纳米晶 WC基硬质合金 抑制剂 新型烧结技术 新型硬质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温度对NiFeCoCr高熵黏结钨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姜雪 韩勇 +1 位作者 袁媛 刘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70-2979,共10页
选用非等原子比NiFeCoCr高熵合金(HEA)作为钨合金的新型黏结相,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90W-NiFeCoCr合金。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EPMA)、透射电镜(TEM)和力学实验探究烧结温度对合金的微观组织... 选用非等原子比NiFeCoCr高熵合金(HEA)作为钨合金的新型黏结相,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90W-NiFeCoCr合金。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EPMA)、透射电镜(TEM)和力学实验探究烧结温度对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微观组织中形成HEA黏结相,为面心立方(FCC)结构的γ(Ni-Fe-Co-Cr,W)相,出现密排六方(HCP)结构的Cr_(2)O_(3)相。合金的相对密度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250℃烧结后,相对密度达最高为98%;合金中W晶粒粒径小(≤10μm),同时拉伸强度达最大值为1409 MPa,断口形貌主要为W−W解离断裂。HEA的固溶强化、W的细晶强化、偏聚相Cr_(2)O_(3)的弥散强化是造成高强度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合金 高熵合金 放电等离子烧结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温度对WMoTaVTi难熔高熵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一涵 韩勇 +4 位作者 唐思思 李媛 袁媛 姜雪 刘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40-2950,共11页
难熔高熵合金(refractory high entropy alloys,RHEAs)因具备高的服役温度和优异的热稳定性在航空航天等超高温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难熔高熵合金目前面临综合力学性能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针对此,本文在WMoTaV基础... 难熔高熵合金(refractory high entropy alloys,RHEAs)因具备高的服役温度和优异的热稳定性在航空航天等超高温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难熔高熵合金目前面临综合力学性能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针对此,本文在WMoTaV基础上进一步引入Ti元素,制备一种WMoTaVTi难熔高熵合金,重点研究烧结温度对合金烧结致密化、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合金的晶粒尺寸逐渐增加,屈服强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烧结温度为1500℃时,合金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此时其相对密度超过99%,室温压缩屈服强度为1672 MPa,断裂应变为16.6%,断口形貌主要为沿晶断裂;相比于WMoTaV难熔高熵合金,合金的屈服强度提高了18%。由于粉末冶金过程中引入少量O元素,该合金主要由BCC基体相和少量FCC结构的TiO析出相组成,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基体的固溶度增加,TiO相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少。合金强度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固溶强化和析出强化两种强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熔高熵合金 放电等离子烧结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线能量密度对75W-FeCoNiCr合金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赵伟 韩勇 +2 位作者 袁媛 黄丽婷 刘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22-3031,共10页
利用FeCoNiCr高熵合金为黏结相,并采用激光定向能量沉积(L-DED)方法制备新型75W-FeCoNiCr合金,研究激光线能量密度对合金相组成、相对密度、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线能量密度为157.14~325.00 J/mm时,不同线能量密... 利用FeCoNiCr高熵合金为黏结相,并采用激光定向能量沉积(L-DED)方法制备新型75W-FeCoNiCr合金,研究激光线能量密度对合金相组成、相对密度、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线能量密度为157.14~325.00 J/mm时,不同线能量密度下的合金相组成没有明显变化,均由BCC-W相、TCP金属间化合物析出相Co_(7)W_(6)相和FCC-FeCoNiCr黏结相组成。随着线能量密度的增大,成分过冷度增加,析出相长大速率加快,其形态由板状/胞状向树枝晶状转变,并且粒径从1μm增加到8μm左右。随着线能量密度的升高,合金的致密度、显微硬度和压缩强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线能量密度为166.67 J/mm时,析出相主要为均匀胞状结构,此时,合金的致密度、显微硬度和压缩强度均达最高值,分别为98.4%、656 MPa和226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合金 高熵粘接相 激光定向能量沉积 线能量密度 熔池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