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化学法合成维生素D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曲丽莎 于文文 +3 位作者 吕雪芹 李江华 堵国成 刘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6-284,共9页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类固醇激素,在平衡新陈代谢、维持机体健康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工业生产方法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而基于合成生物学方法改造细胞合成前体甾醇,再通过半化学法合成维生素D则是解决当前供需矛...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类固醇激素,在平衡新陈代谢、维持机体健康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工业生产方法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而基于合成生物学方法改造细胞合成前体甾醇,再通过半化学法合成维生素D则是解决当前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对生物-化学法合成维生素D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着重介绍了动态调控、亚细胞工程、定向进化等代谢工程技术在生物合成关键前体甾醇上的应用,并对今后工业化合成维生素D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VD) 合成生物学 甾醇 代谢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法合成N-乙酰氨基葡萄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牛腾飞 李江华 +2 位作者 堵国成 刘龙 陈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4-279,共6页
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GlcN)是葡萄糖2位碳上的羟基被氨基取代后的氨基单糖。GlcN及其衍生物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文章综述了生物法生产N-乙酰氨基葡萄糖及其衍生物代谢工程策略的研究进展... 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GlcN)是葡萄糖2位碳上的羟基被氨基取代后的氨基单糖。GlcN及其衍生物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文章综述了生物法生产N-乙酰氨基葡萄糖及其衍生物代谢工程策略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潜在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氨基葡萄糖 N-乙酰氨基葡萄糖衍生物 氨基葡萄糖 代谢工程策略 基因工程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渣在添加剂和辅助酶作用下的浓醪酶解糖化 被引量:3
3
作者 KANEZA PASCAL 杨林青 +3 位作者 孙付保 肖志红 刘汝宽 孙海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6,共6页
纤维质水解产糖的成本高昂是目前纤维素乙醇生产工业化的瓶颈性问题,所以底物在低酶用量条件下浓醪水解糖化的研究值得探讨。该文尝试采用添加剂和辅助酶强化酶解过程,开展分批补料式浓醪底物水解糖化的研究。以碱催化常压甘油有机溶剂... 纤维质水解产糖的成本高昂是目前纤维素乙醇生产工业化的瓶颈性问题,所以底物在低酶用量条件下浓醪水解糖化的研究值得探讨。该文尝试采用添加剂和辅助酶强化酶解过程,开展分批补料式浓醪底物水解糖化的研究。以碱催化常压甘油有机溶剂预处理甘蔗渣为底物,实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添加剂浓度为:10mg/g干基的BSA、25mg/g干基的吐温20及10mg/g干基茶皂素,确定木聚糖酶添加量0.6mg/g干基。为达到总基质浓度350g/L,实验确立初始基质浓度190g/L,分别于7h、10h及13h分别补料60、50及50g/L。该酶解体系在6FPU/g干基质条件下酶解48h的可发酵性糖接近220g/L,葡萄糖和木糖质量浓度分别高达160.7g/L和58.7g/L。分批补料策略依然是实现基质浓醪水解的理想方式,使用添加剂及辅助酶能显著促进纤维基质的浓醪酶解,这为后续纤维素乙醇浓醪发酵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甘蔗渣 分批补料 浓醪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AAP新基因的异源表达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宋婷婷 吴珍珍 +2 位作者 宗红 陆信曜 诸葛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44,共7页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中属于氨肽酶M18家族的新成员天冬酰胺氨肽酶(AAP)基因,经反转录克隆获得该基因,实现了其在毕赤酵母GS115中的表达,同时研究了重组AAP的酶学性质及其在大豆蛋白水解中的应用。结果表...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中属于氨肽酶M18家族的新成员天冬酰胺氨肽酶(AAP)基因,经反转录克隆获得该基因,实现了其在毕赤酵母GS115中的表达,同时研究了重组AAP的酶学性质及其在大豆蛋白水解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重组AAP的分子质量约54.0 kDa,在较广的pH范围内有活性(pH 6.0~9.5),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7.0,Zn^(2+)和Ca^(2+)对该酶起促进作用,EDTA能够显著抑制该酶的酶活。以Asp-pNA为底物时,K_m为0.42 mmol/L,V_(max)为21.57μmol/(mL·min),该酶具有水解N末端为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底物特异性。重组AAP可显著降低大豆多肽的苦味,提高水解度,具有在食品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天冬酰胺氨肽酶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魏蘑漆酶同工酶的异源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苑畅 赵丽婷 +3 位作者 顾正华 李由然 石贵阳 丁重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0-17,共8页
共培养是提高漆酶发酵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较之单培养,在阿魏蘑与胶红酵母的共培养过程中,阿魏蘑漆酶基因lacc2和lacc6的转录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克隆得到阿魏蘑漆酶基因lacc2和lacc6,异源表达后对2个重组漆酶L... 共培养是提高漆酶发酵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较之单培养,在阿魏蘑与胶红酵母的共培养过程中,阿魏蘑漆酶基因lacc2和lacc6的转录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克隆得到阿魏蘑漆酶基因lacc2和lacc6,异源表达后对2个重组漆酶LACC2和LACC6进行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分析。以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为底物时,LACC2和LACC6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相同,分别为50℃和3.0;低浓度的K^+、Cu^2+、Co^2+和Mn^2+对2个重组酶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但对LACC2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与LACC6相比,LACC2对有机试剂和表面活性剂的耐受力更强,但更容易受到抑制剂的影响;动力学研究发现,LACC2和LACC6的最适底物均为ABTS,Km值分别为0.13和0.24 mmol/L。研究结果为共培养过程中胶红酵母促进阿魏蘑产漆酶的作用机理分析提供了同工酶酶学性质方面的重要基础数据,有利于促进机理的全面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蘑 漆酶 异源表达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氧化亚硝化螺菌蔗糖合酶的性质研究及应用
6
作者 冯鑫 赵丽婷 +3 位作者 顾正华 李由然 石贵阳 丁重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02-108,共7页
尿苷二磷酸(uridine diphosphate,UDP)-葡萄糖是核苷酸依赖性糖基转移酶(“Leloir”glycosyltransferases,GTs,EC 2.4)进行糖基化反应的重要糖供体。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SuSy)可以利用蔗糖和UDP为底物,通过一步反应可逆生成UDP-... 尿苷二磷酸(uridine diphosphate,UDP)-葡萄糖是核苷酸依赖性糖基转移酶(“Leloir”glycosyltransferases,GTs,EC 2.4)进行糖基化反应的重要糖供体。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SuSy)可以利用蔗糖和UDP为底物,通过一步反应可逆生成UDP-葡萄糖和果糖。该文对来源于氨氧化亚硝化螺菌蔗糖合酶(Nitrosospira multiformis,NmSuSy)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异源表达、纯化、酶学性质分析以及功能研究。通过克服可逆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限制实现了UDP-葡萄糖的大量合成。结果表明,该酶的分子质量为89 kDa,最适反应pH为6.5,在pH 6~7.5内有较好的稳定性。最适反应温度为55℃,温度低于40℃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最佳反应条件pH 6、温度40℃、1 mol/L蔗糖、100 mmol/L UDP下反应,100 mg/L的NmSuSy催化反应1 h可生成35.8 mmol/L(20.2 g/L)的UDP-葡萄糖,反应6 h即可达到平衡状态,生成41.5 mmol/L(23.5 g/L)的UDP-葡萄糖。该研究为后续进一步实现UDP-葡萄糖的高效合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糖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经济的供体底物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亚硝化螺菌 蔗糖合酶 UDP-葡萄糖 糖异源表达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筛板气升式反应器在真菌发酵中的应用
7
作者 李想 陈瑜琦 +4 位作者 王子凡 郑志永 陈海琴 高敏杰 詹晓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93-99,共7页
在发酵工业中,性能优良的反应器能够起到增加产量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作用。新研发的带有螺旋筛板的新型气升式反应器(airlift reactor with helical sieve plate,ALR-HSP),已经在空气-水实验中证实了其优良的传质特性。为研究反应器... 在发酵工业中,性能优良的反应器能够起到增加产量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作用。新研发的带有螺旋筛板的新型气升式反应器(airlift reactor with helical sieve plate,ALR-HSP),已经在空气-水实验中证实了其优良的传质特性。为研究反应器综合性能,选取2种具有代表性的真菌(高山被孢霉和毕赤酵母)在ALR-HSP中进行通风培养,分析发酵过程参数和产物组成并与经典气升式反应器(conventional airlift reactor,CALR)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高山被孢霉培养中,ALR-HSP内菌体的对数生长期的最大比生长速率较CALR提高30%,发酵结束后脂肪酸总量提高约40%;毕赤酵母培养中,ALR-HSP内菌体对数生长期的最大比生长速率较CALR提高20%,发酵结束后菌体浓度增长约20%。且在低通风量条件下,达到相同k L a,ALR-HSP的功率消耗比CALR减少50%。显示出螺旋筛板气升式反应器在耗氧生物培养过程中的优越传质特性和节能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升式反应器 高山被孢霉 毕赤酵母 生长速率 比生长速度 氧气消耗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的分离、结构表征及益生活性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卫宝 余讯 +3 位作者 徐静静 詹晓北 张洪涛 朱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0-56,共7页
对从蒙古黄芪中分离纯化获得的APS-1和APS-2进行结构表征,同时考察黄芪粗多糖(Astragalus crude polysaccharide,APS)的益生活性。运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high performance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HPGFC)、离子色谱(ion chromato... 对从蒙古黄芪中分离纯化获得的APS-1和APS-2进行结构表征,同时考察黄芪粗多糖(Astragalus crude polysaccharide,APS)的益生活性。运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high performance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HPGFC)、离子色谱(ion chromatography,IC)、红外(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核磁(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 copy,1H-NMR)技术分析APS-1和APS-2的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和糖苷键类型。利用人体粪便体外发酵APS,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的产生来评价APS的益生活性。结果显示,APS-1和APS-2分子质量分别为38.4和5.2 k Da。APS-1主要由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摩尔比为1∶49.76。APS-2主要由鼠李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摩尔比为1∶2.99∶16.26。APS-1以α-糖苷键为主,APS-2同时包含α-糖苷键和β-糖苷键。当APS的添加量为5 g/L时,发酵培养基的p H从7.49(0 h)降至5.88(48 h),总SCFA、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均显著增加。结果表明,APS被肠道微生物代谢后可以产生对人体具有良好益生活性的短链脂肪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分离纯化 结构表征 益生活性 短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高产角蛋白酶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24
9
作者 冒鑫哲 彭政 +2 位作者 周冠宇 堵国成 张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38-144,共7页
为提高枯草芽孢杆菌工程菌产角蛋白酶的能力并降低发酵成本,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试验对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然后设计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得到酵母浸膏、pH、温度3个显著因素,最后设计Box-Behnken中心... 为提高枯草芽孢杆菌工程菌产角蛋白酶的能力并降低发酵成本,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试验对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然后设计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得到酵母浸膏、pH、温度3个显著因素,最后设计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并进行响应面分析。确定了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为30 g/L蔗糖、40 g/L豆粕、5.72 g/L酵母浸膏、3 g/L Na 2HPO 4·12H 2O、1.5 g/L KH 2PO 4、0.3 g/L MgSO 4·7H 2O;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温度37.69℃,接种量体积分数5%,pH 7.68。在此条件下,摇瓶发酵24 h角蛋白酶活性达到260480 U/mL,较优化前提高了4.26倍。在3 L发酵罐中连续发酵26 h角蛋白酶活性达到704400 U/mL。另外,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原料成本降低了96%。综上,通过发酵优化有效提高了枯草芽孢杆菌产角蛋白酶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发酵成本,为角蛋白酶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角蛋白酶 发酵优化 PLACKETT-BURMAN设计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全细胞催化高效合成α-熊果苷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祺 吕雪芹 +4 位作者 柴雪莹 刘延峰 李江华 堵国成 刘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7,共7页
α-熊果苷是一种糖苷类化合物,有较好的抗炎、修复和美白作用。通过生物转化法合成α-熊果苷具有高效、绿色环保的特点。该文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宿主,以对苯二酚(hydroquinone,HQ)和蔗糖为底物,异源表达来源于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 α-熊果苷是一种糖苷类化合物,有较好的抗炎、修复和美白作用。通过生物转化法合成α-熊果苷具有高效、绿色环保的特点。该文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宿主,以对苯二酚(hydroquinone,HQ)和蔗糖为底物,异源表达来源于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的蔗糖磷酸化酶(SmSP^(I336L))作为生物催化剂,全细胞催化高效合成α-熊果苷。首先,通过对蛋白表达能力的比较确定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WB800是合适的宿主菌株,并对SmSP^(I336L)进行启动子优化及多拷贝整合表达,获得全细胞催化合成α-熊果苷的重组B.subtilis,α-熊果苷的产量为54.05 g/L,底物HQ的摩尔转化率为43.7%;然后,通过优化SmSP^(I336L)的核糖体结合位点(ribosome binding site,RBS)序列显著提高了α-熊果苷的产量和底物HQ的摩尔转化率,分别达到99.14 g/L和80.15%;最后,对全细胞催化的条件进行优化,扩大催化体系至20 mL并将催化时间从22 h延长至34 h,进一步提高了α-熊果苷的产量且产量稳定,最终优化后的α-熊果苷产量最高达到了119.44 g/L,底物HQ的摩尔转化率为96.56%。该研究成果对α-熊果苷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熊果苷 蔗糖磷酸化酶 核糖体结合位点 序列优化 枯草芽孢杆菌 全细胞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转移酶GL24971对灵芝多糖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云 赵丽婷 +3 位作者 顾正华 李由然 石贵阳 丁重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7,共7页
灵芝作为一种典型的食药用真菌,其多糖是主要的活性物质之一,应用广泛。在多糖合成的途径中,糖基转移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究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GL24971的过表达对灵芝多糖的影响,通过聚乙二醇转化法将过表达质粒转化至原生质体,用... 灵芝作为一种典型的食药用真菌,其多糖是主要的活性物质之一,应用广泛。在多糖合成的途径中,糖基转移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究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GL24971的过表达对灵芝多糖的影响,通过聚乙二醇转化法将过表达质粒转化至原生质体,用潮霉素抗性筛选,得到转化菌株。结果表明,转化菌株T1与T2的单位菌体胞外多糖最大产量分别为0.07、0.06 mg/mg,分别提高了132.4%、70.0%,而胞内多糖产量均为0.03 mg/mg,分别降低了10.7%、37.4%;其次,几丁质和β-1,3-葡聚糖含量降低;单糖组成中,半乳糖的比例减少,甘露糖的比例增加,但仍然以葡萄糖为主。研究结果为灵芝多糖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促进多糖合成途径的进一步完善,也为后续研究灵芝中其余的糖基转移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葡萄糖基转移酶 过表达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一种新型三肽酶制备低苦味大豆低聚肽及其功能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文煜 周婧 +2 位作者 宗红 陆信曜 诸葛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55-61,共7页
利用一种新型三肽酶结合碱性蛋白酶制备低苦味大豆低聚肽并进行功能特性分析,包括溶解性、水解度、苦味鲜味、抗氧化性能和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性能。结果表明,利用三肽酶结合碱性蛋白酶制备的大豆... 利用一种新型三肽酶结合碱性蛋白酶制备低苦味大豆低聚肽并进行功能特性分析,包括溶解性、水解度、苦味鲜味、抗氧化性能和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性能。结果表明,利用三肽酶结合碱性蛋白酶制备的大豆多肽的溶解度、水解度分别为80.6%和7.9%,与碱性蛋白酶单酶制备的大豆多肽相比,分别提高了60.4%和29.5%;分子质量分布主要区间为0.2~1 kDa,其中分子质量<1 kDa的组分含量达81.8%,提高了23.7%;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其中呈鲜味氨基酸含量由22.7%提高到47.4%,苦味值降低7.3%,是低苦味的大豆低聚肽;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了48.1%、100%和14.2%,且具有较强的还原力;ACE抑制率达到83.6%,提高了11.6%,具有一定的降血压功能。综上所述,结合三肽酶的双酶法可以显著提高大豆低聚肽的功能特性,该三肽酶在大豆功能肽加工制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肽酶 大豆蛋白 低聚肽 抗氧化 抗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轮ARTP诱变快速筛选低产乙醛工业啤酒酵母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可澄 尹花 +4 位作者 赵鑫锐 陈璐 李江华 侯晓平 堵国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56-62,共7页
乙醛是啤酒中含量最高的羰基异味化合物,其含量直接影响啤酒的风味和稳定性,而酵母代谢是乙醛的主要来源。为选育发酵性能优良的低产乙醛酿酒酵母,以Lager型工业啤酒酵母为对象,通过多轮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 乙醛是啤酒中含量最高的羰基异味化合物,其含量直接影响啤酒的风味和稳定性,而酵母代谢是乙醛的主要来源。为选育发酵性能优良的低产乙醛酿酒酵母,以Lager型工业啤酒酵母为对象,通过多轮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育种技术构建突变库,利用乙醇-双硫仑抗性平板、高浓度乙醛筛选平板及其驯养液完成菌株的筛选及驯化,建立诱变-筛选-驯化的多轮初筛体系。复筛以乙醇脱氢酶Ⅰ、Ⅱ和乙醛脱氢酶等关键酶活性变化为指标,经实验室摇瓶水平发酵,最终获得主要酒体风味、发酵性能和生物学特性均与出发菌株无显著差异的低产乙醛工业酿酒酵母。研究结果表明:突变菌株Lager-16发酵的啤酒中乙醛含量由42.03 mg/L降至16.51 mg/L,降幅达61.63%;同时除乙醛外的主体风味物质,酒精度、原麦汁浓度和发酵速度等发酵性能指标,生长性能及絮凝性等生物学特性指标均与出发菌株无显著差异。Lager-16具有应用于啤酒工业生产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醛 酿酒酵母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 啤酒酿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果糖浆废液杂糖组分分析及其作为毕赤酵母发酵碳源的资源化利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丽萍 王力 +3 位作者 詹晓北 朱莉 郑志永 高敏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3,共6页
废杂糖的资源化利用是高果糖浆生产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首先通过高效液相、质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杂糖成分为葡萄糖、果糖和聚合度为2~16的线性葡聚糖,包括葡萄糖480 g/L,果糖92 g/L,麦芽糖103.6 g/L,麦芽三糖36.8 g/L,... 废杂糖的资源化利用是高果糖浆生产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首先通过高效液相、质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杂糖成分为葡萄糖、果糖和聚合度为2~16的线性葡聚糖,包括葡萄糖480 g/L,果糖92 g/L,麦芽糖103.6 g/L,麦芽三糖36.8 g/L,总糖含量802.3 g/L。进一步使用2种常用的毕赤酵母宿主(P AOX1型毕赤酵母、P GAP型毕赤酵母)利用杂糖发酵生产内切β-1,3葡聚糖酶并与标准碳源(甘油和葡萄糖)作对比。结果表明,对于P AOX1型毕赤酵母,杂糖做碳源时细胞密度和酶活性与甘油相比均有所下降,最大生物量分别为59.1和82.0 g/L,最高酶活性分别为157.29和199.2 U/mL。对于P GAP型毕赤酵母,杂糖与葡萄糖的发酵效果相当,说明杂糖可以作为P GAP型毕赤酵母生产内切β-1,3葡聚糖酶的优质替代性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果糖浆 杂糖 毕赤酵母 内切β-1 3-葡聚糖酶 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及还原型红曲黄色素的差异与国家标准改进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谭海玲 黄涛 +4 位作者 陈功 石侃 张薄博 许赣荣 吴振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9-245,共7页
红曲色素是由红曲霉代谢产生的天然色素,包括红曲黄色素、红曲橙色素和红曲红色素三大类,其中红曲红色素应用历史悠久,而红曲黄色素则是在国家标准GB 1886.66—2015发布后才被合法使用。针对红曲黄色素的多样性以及现行国家标准的局限性... 红曲色素是由红曲霉代谢产生的天然色素,包括红曲黄色素、红曲橙色素和红曲红色素三大类,其中红曲红色素应用历史悠久,而红曲黄色素则是在国家标准GB 1886.66—2015发布后才被合法使用。针对红曲黄色素的多样性以及现行国家标准的局限性,该文对天然红曲黄色素的种类、分子结构、特征性吸收波长、稳定性、功能活性等进行了分析,并与还原型红曲黄色素进行比较,对红曲黄色素国家标准作修订思考,建议增加天然红曲黄色素的生产工艺、使用范围、感官要求、鉴别试验、理化指标以及检测方法等相关内容,使其生产与销售合法化。该成果有助于为食品行业提供新型安全的天然红曲色素产品,促进我国红曲色素产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黄色素 天然型 还原型 多样性 国家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原胶寡糖对体外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静静 孙武 +3 位作者 詹晓北 张洪涛 朱莉 高敏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6-42,共7页
黄原胶寡糖是潜在的可商业化的功能性碳水化合物,其益生元功能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该文通过对3个健康人粪便微生物的体外静态发酵和1个健康人粪便微生物的体外动态发酵的研究,探究黄原胶寡糖对粪便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在体外... 黄原胶寡糖是潜在的可商业化的功能性碳水化合物,其益生元功能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该文通过对3个健康人粪便微生物的体外静态发酵和1个健康人粪便微生物的体外动态发酵的研究,探究黄原胶寡糖对粪便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在体外静态粪便菌群发酵48 h时,通过薄层色谱法分析发现黄原胶寡糖基本被粪便菌群完全降解;与空白相比,黄原胶寡糖可显著增加发酵液中乙酸、丙酸和总短链脂肪酸的产量,浓度分别达到31.30、11.57和48.07 mmol/L;与果寡糖相比,黄原胶寡糖的丁酸产量(5.19 mmol/L)是果寡糖丁酸产量的2.66倍。在体外动态粪便菌群发酵中,黄原胶寡糖主要在24~48 h的发酵过程中被降解并显著增加乙酸、丙酸、丁酸、总短链脂肪酸的产量和NaOH的消耗量,乙酸、丙酸、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的浓度分别达到49.44、28.64、1.65和79.72 mmol/L。在体外静态和动态粪便菌群发酵中,黄原胶寡糖可一致地降低Firmicutes/Bacteroidota的比例,增加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Parabacteroides属的相对丰度,进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黄原胶寡糖具有潜在的益生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寡糖 肠道微生物 短链脂肪酸 丁酸 益生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质膜稳态提高枯草芽孢杆菌积累四烯甲萘醌MK-4 被引量:2
17
作者 原攀红 吕雪芹 +3 位作者 刘延峰 李江华 刘龙 堵国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7,共7页
维生素MK-4在食品、保健和制药工业中被广泛用于膳食补充剂和药物治疗。为了获得1株四烯甲萘醌MK-4的高产菌株,对细胞膜的稳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优化。首先,对出发菌株Bacillus subtilis BC04细胞膜的完整性相关的基因进行整合分析,发... 维生素MK-4在食品、保健和制药工业中被广泛用于膳食补充剂和药物治疗。为了获得1株四烯甲萘醌MK-4的高产菌株,对细胞膜的稳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优化。首先,对出发菌株Bacillus subtilis BC04细胞膜的完整性相关的基因进行整合分析,发现膜蛋白相关基因srfAD对MK-4的积累有重要的影响;然后对流动性、渗透性相关基因进行整合分析,找到了影响MK-4积累的基因ypkP和fadR。通过组合优化,确定优势菌株为BF14,其整合了基因srfAD、ypkP,敲除了基因fadR。BF14在40℃条件下,摇瓶发酵7 d,产量达到(213.80±2.16)mg/L,比优化前提高了19.51%。基于上述结果,在3 L发酵罐中进行发酵条件优化,确定了初始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0 g/L,补料维持葡萄糖质量浓度4~10 g/L的分批发酵工艺,最终MK-4的产量达到(249.65±2.34)mg/L,较摇瓶水平提高了16.77%,生产强度为2.08 mg/(L·h)。研究表明,优化细胞膜的稳态可以有效提高菌株生产MK-4的能力,该成果为进一步提升工业水平MK-4发酵性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MK-4 细胞膜的完整性 细胞膜的流动性 细胞膜的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窝中结合唾液酸调节5种益生菌生长以及孕妇肠道菌群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鲁佩涵 吴剑荣 +4 位作者 柳训才 华玉蓉 詹晓北 高敏杰 张洪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53-61,共9页
膳食动物源黏蛋白存在结合态唾液酸聚糖,可能对人体营养健康产生影响。该文以一种富含唾液酸的黏蛋白—燕窝(edible bird’s nest,EBN)为研究对象,通过酸处理切除燕窝糖蛋白末端唾液酸(acidolysis bird’s nest,ABN),分别进行体外模拟消... 膳食动物源黏蛋白存在结合态唾液酸聚糖,可能对人体营养健康产生影响。该文以一种富含唾液酸的黏蛋白—燕窝(edible bird’s nest,EBN)为研究对象,通过酸处理切除燕窝糖蛋白末端唾液酸(acidolysis bird’s nest,ABN),分别进行体外模拟消化,比较酸处理前后的燕窝及唾液酸单体在抗氧化活性方面的差异,以及对不同益生菌和孕妇粪菌在体外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EBN比ABN和唾液酸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活性。EBN以及唾液酸可不同程度改善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菌株的生长,并增加短链脂肪酸的生成。同时,EBN可以显著促进阿克曼黏细菌的生长。在体外进行的健康女性和孕晚期孕妇粪菌发酵中,EBN在24 h内可显著增加乙酸、丙酸和丁酸的产量,其中丙酸的增加最为显著。同时,EBN还能够降低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氏菌属等潜在致病菌的相对丰度,并增加潜在益生菌(如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和粪球菌属)的相对丰度。EBN在降低致病菌丰度和增加益生菌丰度具有比ABN更加显著的效果。因此,EBN中结合了唾液酸的完整性对其生物学功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窝 唾液酸 益生菌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高效合成β-葡聚糖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茜 于文文 +5 位作者 吕雪芹 刘延峰 李江华 堵国成 陈敬华 刘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7,共7页
β-葡聚糖是存在于酵母细胞壁中的一种多糖,具有抗炎抗氧化等重要的作用。为提高酿酒酵母中β-葡聚糖的产量,该研究采用代谢工程中常用的“推-拉-抑制”策略。首先,通过在酿酒酵母中过表达β-葡聚糖合成途径关键酶及其调节亚基“拉”动... β-葡聚糖是存在于酵母细胞壁中的一种多糖,具有抗炎抗氧化等重要的作用。为提高酿酒酵母中β-葡聚糖的产量,该研究采用代谢工程中常用的“推-拉-抑制”策略。首先,通过在酿酒酵母中过表达β-葡聚糖合成途径关键酶及其调节亚基“拉”动关键前体二磷酸尿苷(uridine diphosphate,UDP)-葡萄糖流向β-葡聚糖合成途径;之后通过强化前体UDP-葡萄糖途径酶,将代谢通量“推”向前体UDP-葡萄糖的有效合成;最后抑制蛋白质糖基化等UDP-葡萄糖的其他消耗途径,积累更多的UDP-葡萄糖用于目的产物β-葡聚糖的合成。除此之外,通过引入木糖还原酶基因xyl1,木糖醇脱氢酶基因xyl2和木酮糖激酶基因xyl3,构建了木糖氧化还原途径;进一步通过过表达转运蛋白Hxt7(F79S),敲除snf1基因,提高了对木糖的利用能力,并最终将β-葡聚糖的产量提高至86.09 mg/g。最后,利用半乳糖诱导型启动子P_(gal1)动态调控内切葡聚糖酶基因(eng1)表达,使酿酒酵母中β-葡聚糖的分子质量从1×10^(6)~2×10^(6)g/mol降低至1.26×10^(5)g/mol,实现了低分子质量β-葡聚糖的高效合成,为β-葡聚糖的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Β-葡聚糖 代谢工程 木糖-葡萄糖共利用 分子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合成L-组氨酸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梦莹 吕雪芹 +4 位作者 刘延峰 李江华 堵国成 吴剑荣 刘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I0001-I0003,共12页
该研究主要通过多种代谢工程策略对大肠杆菌进行改造从而增强菌株L-组氨酸的合成。首先,用人工的开放阅读框(hisL′-λattB′-trpE)替换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BL21(DE3)L-组氨酸操纵子的前导区,同时表达来源于E.coli的ATP... 该研究主要通过多种代谢工程策略对大肠杆菌进行改造从而增强菌株L-组氨酸的合成。首先,用人工的开放阅读框(hisL′-λattB′-trpE)替换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BL21(DE3)L-组氨酸操纵子的前导区,同时表达来源于E.coli的ATP转磷酸核糖基酶突变体基因hisGE271K后,菌株L-组氨酸产量达到872.50 mg/L;其次,通过比较来自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C.glutamicum)ATCC130132、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S.marcescens)ZJZ626和E.coli BL21(DE3)的11种hisG在不同抑制物浓度下的酶活力以及过表达11种hisG基因时L-组氨酸的产量,筛选出最优hisG基因,L-组氨酸产量提高至1480.42 mg/L;然后,通过CRISPR/Cas9技术将最优hisG整合至基因组;进一步比较不同来源的Prs对菌株L-组氨酸产量的影响,从中筛选出较优Prs进行基因组整合,结果显示,摇瓶发酵72 h后,菌株L-组氨酸产量提高至3898.06 mg/L,96 h时产量提高至5574.63 mg/L。该研究为将来L-组氨酸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大肠杆菌 ATP转磷酸核糖基酶 代谢工程 反馈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