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8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济结构与精细化工 被引量:6
1
作者 杨锦宗 张淑芬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4,共4页
各种类型工业企业在效益上有非常大的差别,发展精细化工是十分必要的。详细论述了发展精细化工的若干因素,如研究与开发、环境因子、精细化工生产工艺的复杂性、核心技术、专用化学品、资源和发展精细化工的科学基础等。
关键词 精细化工 专用化学品 工业企业 经济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的精细化工 被引量:9
2
作者 杨锦宗 张淑芬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4-17,20,共5页
本文阐述了发展精细化工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包括环境保护、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合成关键技术、专用化技术、资源和开发创新等。精细化工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关键词 环境保护 节能 降耗 精细化工 21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精细化工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3
作者 杨锦宗 张淑芬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19,共6页
本文从精细化工的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生态与环境,关键技术,专用化技术以及化学和化学工程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综合和阐明精细化工的最近进展及前景。
关键词 精细化工 远景 工业现状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化工的今天、明天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锦宗 张淑芬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685-687,共3页
本文首先指出 :值此生物质经济时代来临之际 ,新的催化剂、新的合成方法以及绿色溶剂和绿色工艺的出现和应用必将给精细化工发展带来良机 ,特别是生物质资源开发和利用将使化学工业翻开新的一页。文中介绍了在精细化工领域出现的一些新... 本文首先指出 :值此生物质经济时代来临之际 ,新的催化剂、新的合成方法以及绿色溶剂和绿色工艺的出现和应用必将给精细化工发展带来良机 ,特别是生物质资源开发和利用将使化学工业翻开新的一页。文中介绍了在精细化工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催化剂、绿色溶剂、绿色工艺和技术 ,以及在定制化学品中的新试剂、新反应和新产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经济 绿色化学 绿色工艺 新催化剂 精细化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的精细化工 被引量:6
5
作者 杨锦宗 《中国工程科学》 2002年第10期21-25,共5页
指出精细化工是衡量化学工业水平的一个标志 ,提出并讨论了发展精细化工必须考虑的 ,包括环境保护、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合成关键技术、专用化技术。
关键词 环境保护 节能 专用化技术 科技创新 精细化工 化学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精细化学品的发展机遇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淑芬 杨锦宗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生物质经济时代正在到来。生物质产品正冲击着石油资源精细化学品以及其他石油资源化学品。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在世界范围内可规模生产应用的并且受到广泛关注的生物质精细化学品,如单糖、二糖类和多糖类精细化学品。由于生物质精... 生物质经济时代正在到来。生物质产品正冲击着石油资源精细化学品以及其他石油资源化学品。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在世界范围内可规模生产应用的并且受到广泛关注的生物质精细化学品,如单糖、二糖类和多糖类精细化学品。由于生物质精细化学品制备过程的环境友好性和产品的可生物降解性都为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际可行性,生物质精细化学品正面临着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精细化学品 化石能源 环境 循环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化学品生产中的若干重大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锦宗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1,共1页
美、日、欧各发达国家都普遍重视化学工业。美国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65年编写的Chemistry,Opportunities and Needs规划纲要,至1983年全面完成了纲要中所规定的全部目标,把化工产品出口创利润一跃到美国出口商品中的第二位。于... 美、日、欧各发达国家都普遍重视化学工业。美国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65年编写的Chemistry,Opportunities and Needs规划纲要,至1983年全面完成了纲要中所规定的全部目标,把化工产品出口创利润一跃到美国出口商品中的第二位。于是,1985年又邀请全国350位教授专家编写Opportunities in Chemistry新的纲要,以明确加强基础及应用技术的研究。60年代末,Fine Chemicals为发达国家首先采用,随后化学工业产品结构以惊人的速度发生了改变,精细化程度由20%、40%直至目前的近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学品 合成 分离 增效复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基均三嗪耐高温树脂的实验室合成 被引量:2
8
作者 喻桂朋 刘程 +2 位作者 王锦艳 蔺恩成 蹇锡高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34,共4页
常压下对苯二腈经无水ZnCl_2催化聚合制得聚苯基均三嗪(PPST)耐高温交联树脂,表征了PPST的结构,研究了PPST的结晶性能和耐热性能,探讨了不同聚合体系、温度、时间、催化剂及其含量等对单体反应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PST具有良好的耐... 常压下对苯二腈经无水ZnCl_2催化聚合制得聚苯基均三嗪(PPST)耐高温交联树脂,表征了PPST的结构,研究了PPST的结晶性能和耐热性能,探讨了不同聚合体系、温度、时间、催化剂及其含量等对单体反应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PST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药品腐蚀性和耐水解性能;400℃前未检测到玻璃化转变:表现出优异的耐热和耐热氧化性能,在N_2中5%热失重温度为515℃以上。较佳聚合工艺为:选择本体熔融聚合体系,以摩尔分数为10%的ZnCl_2作催化剂,295℃反应12h后于365℃再反应36h,此时单体转化率可达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基均三嗪 对苯二腈 耐高温 耐化学药品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kering乳液法制备SiO_(x)/G@C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9
作者 刘凤霞 李雨霏 +3 位作者 魏炜 黄杰 许晓飞 刘志军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硅基负极在LIB充放电循环中的巨大体积膨胀以及较低的e-、Li+电导率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种高效且快速的Pickering乳液油相扩散法一步合成胶囊结构的SiO_(x)/G@PPO-C复合微球。乳液油相作为牺牲层构筑了微球的空心结构,为内部... 硅基负极在LIB充放电循环中的巨大体积膨胀以及较低的e-、Li+电导率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种高效且快速的Pickering乳液油相扩散法一步合成胶囊结构的SiO_(x)/G@PPO-C复合微球。乳液油相作为牺牲层构筑了微球的空心结构,为内部包埋的SiO_(x)体积膨胀提供了缓冲空间。通过高温碳化和额外碳掺杂制备了复合微球的导电碳球壳(SiO_(x)/G@C),旨在提高负极材料活性单元的导电性。结果表明,Pickering乳液油相扩散法具有操作耗时短、工艺过程简单、技术适应性强等显著优点,可为新型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和产业化制备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Pickering乳液 硅基负极 胶囊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催化转化制高值化学品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嘉 孙丹卉 +4 位作者 乔一凡 范秀方 赵立东 贺雷 陆安慧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87-2597,共11页
生物质乙醇可作为平台分子催化转化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一条低碳环保的绿色路线。乙醇性质活泼,经催化脱氢、脱水、羟醛缩合、环化等可制备多种高附加值化学品(如乙醛、烯烃、丁醇、高碳醇、芳香醇/醛等)。但乙醇催化转化反应网络复杂... 生物质乙醇可作为平台分子催化转化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一条低碳环保的绿色路线。乙醇性质活泼,经催化脱氢、脱水、羟醛缩合、环化等可制备多种高附加值化学品(如乙醛、烯烃、丁醇、高碳醇、芳香醇/醛等)。但乙醇催化转化反应网络复杂,实现乙醇定向转化的核心是催化剂上不同活性中心的高效协同,以及多步基元反应的速率匹配。本文通过对乙醇转化活性中心、反应路径和反应机理的认识,根据反应产物的种类,系统综述了多相催化乙醇制备高值化学品的研究进展。针对乙醇定向转化的催化剂体系及反应机理,概述了多活性中心协同调变机制和催化剂活性中心与乙醇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阐明了乙醇转化产物分布的调控机理。其中,由乙醇出发制备C6+高碳醇和芳香醇/醛等高值含氧化合物可能是未来乙醇转化利用的研究重点,从工程应用角度,亟需发展乙醇转化利用的反应分离一体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催化 多相反应 乙醛 丁二烯 高碳醇 芳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辅助水热法制备硬炭材料及其储钠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朔 周威 +2 位作者 宋雪旦 于畅 邱介山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2,共9页
硬炭凭借较高的储钠容量、低电压平台以及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成为了钠离子电池(SIBs)最具应用潜力的负极材料。硬炭材料的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其储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调控硬炭材料的孔隙结构大小及分布对提升钠离子电池性能至关重... 硬炭凭借较高的储钠容量、低电压平台以及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成为了钠离子电池(SIBs)最具应用潜力的负极材料。硬炭材料的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其储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调控硬炭材料的孔隙结构大小及分布对提升钠离子电池性能至关重要。本文以β-环糊精为碳源,采用NaCl辅助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微观孔隙结构的硬炭材料,考察了NaCl浓度对硬炭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了硬炭材料的储纳性能。采用非原位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及高倍率透射电镜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调控NaCl浓度能够优化硬炭材料的孔隙结构,提升硬炭材料闭孔体积。当NaCl浓度为2mol L^(-1)时,制备的硬炭材料(CD-2)的无序程度与石墨微晶尺寸最大,具有最大的闭孔体积与梯度孔隙结构。电化学测试表明,在0.02Ag^(-1)的电流密度下,CD-2硬炭材料具有360 mA hg^(-1)的高储钠比容量及90.2%的首次库伦效率。提出的NaCl辅助水热炭化调控硬炭闭孔结构的策略,为硬炭材料孔隙结构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指导了高性能SIBs硬炭负极材料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炭 钠离子电池 负极 Β-环糊精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数据集的机器学习预测酰胺键合成转化率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兴海 吴志森 +1 位作者 张利静 陶胜洋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9,共9页
机器学习(ML)在分子合成领域显示了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准确的机器学习预测依赖于大量实验数据,而通过传统实验方法获得成千上万的实验数据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基于小数据集得到可接受的预测模型是目前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 机器学习(ML)在分子合成领域显示了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准确的机器学习预测依赖于大量实验数据,而通过传统实验方法获得成千上万的实验数据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基于小数据集得到可接受的预测模型是目前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构建1152个反应数据,利用大量有化学意义的特征描述符,通过多维数据分析获得了有效的预测结果,证明了基于小数据集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可靠地预测酰胺键合成反应的转化率。研究比较了6种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精度,其中随机森林表现出卓越的预测性能(R^(2)>0.95)。同时,在预测未知芳胺分子的转化率时,研究发现在训练集中加入少量未知分子的相关反应数据,即使数据集较小,也能显著提升对未知分子转化率的预测准确性,揭示了一种利用小数据集得到较好预测结果的方法。本研究为小数据集下的机器学习辅助化学合成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不久的将来,机器学习将有力地推动有机合成化学的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键合成 机器学习 特征描述符 随机森林算法 小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锅法对PMMA及聚酯类材料的表面改性及抗生物垢性能评价
13
作者 赵莹 董继程 +4 位作者 方元 张立军 靳琳 刘波 程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145,共15页
报道了一种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及聚酯类材料表面改性的通用方法,制备了具有广谱性和可持续后续反应活性的抗蛋白抗细菌涂层,该方法克服了通过引入特定基团用于表面改性的限制.分别采用一锅法和两步法在PMMA上聚合两性离子单体甲... 报道了一种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及聚酯类材料表面改性的通用方法,制备了具有广谱性和可持续后续反应活性的抗蛋白抗细菌涂层,该方法克服了通过引入特定基团用于表面改性的限制.分别采用一锅法和两步法在PMMA上聚合两性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酸磺基甜菜碱(SBMA),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经一锅法制备的PMMA-SBMA改性涂层的SBMA含量最高,因此选择一锅法进行后续研究.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有机玻片、聚碳酸酯(PC)有机玻片、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有机玻片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有机玻片等聚酯类材料的表面上验证了该方法的广谱性.Ellman’s assay定量研究结果表明,PMMA-SBMA改性涂层表面仍存在乙烯基砜基基团,表明该涂层具有可持续后续反应活性.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评价了涂层抗牛血清白蛋白(BSA)吸附的能力,结果表明,一锅法涂层显著减少了72.3%的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静态涂层抗细菌黏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蜡样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静态下涂层细菌附着面积减少80%以上;流动池和流场计算结果表明,该涂层在两种剪切力(0.16和1.6 dynes/cm2)的流动条件下均可以抵抗细菌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锅法 两性离子 抗细菌黏附 流动条件 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长链烷基吡啶盐氯胺的合成及抗菌性能
14
作者 李令东 刘鹏飞 +3 位作者 张维伦 张颂伟 贾冬雪 周豪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以4-羟基吡啶为连接单元,通过多步合成,制备了O-烷基化衍生的长链烷基吡啶盐氯胺和N-烷基化衍生的长链烷基吡啶盐氯胺,经NMR和HRMS确证了前体和氯胺结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模式菌株,以已报道的氯胺1-[3-(4,4-二甲基-3-氯-2... 以4-羟基吡啶为连接单元,通过多步合成,制备了O-烷基化衍生的长链烷基吡啶盐氯胺和N-烷基化衍生的长链烷基吡啶盐氯胺,经NMR和HRMS确证了前体和氯胺结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模式菌株,以已报道的氯胺1-[3-(4,4-二甲基-3-氯-2,5-二氧代咪唑烷-1-基)丙基]吡啶-1-氯化物(Ⅱb)为对照,对所合成的氯胺进行了初步抗菌测试。结果表明,对位衍生吡啶盐氯胺抗菌活性明显优于间位衍生氯胺对应物,且抗菌活性随着烷基链(—C_(6)H_(13)、—C_(8)H_(17)、—C_(10)H_(2)1、—C_(12)H_(2)5)的增长而显著增强;N-烷基化衍生的长链烷基吡啶盐氯胺的抗菌性能明显优于O-烷基化衍生的长链烷基吡啶盐氯胺。携有—C_(12)H_(25)链的吡啶季铵盐氯胺4-正十二烷氧基-1-[3-(4,4-二甲基-3-氯-2,5-二氧代咪唑烷-1-基)丙基]吡啶-1-氯化物(ⅩⅢd)和1-正十二烷基-4-[3-(4,4-二甲基-3-氯-2,5-二氧代咪唑烷-1-基)丙氧基]吡啶-1-氯化物(ⅩⅤe)分别达到了同系物中最优的抗菌活性,活性氯浓度0.056 mmol/L时,在5 min内,ⅩⅢd和ⅩⅤ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lg值减少量分别为1.14±0.05和2.74±0.45,对大肠杆菌的lg值减少量分别为0.13±0.01、0.53±0.01。氯胺结构与长链烷基吡啶盐结构具有“协同抗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羟基吡啶 吡啶盐型氯胺 化学合成 抗菌活性 “协同”抗菌 医药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残渣固体热载体法热解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超 徐绍平 +3 位作者 冯艳春 王光永 肖亚辉 欧阳少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525-3531,共7页
对煤加氢液化残渣基本物性进行了考察,针对其加热易软化熔融、强黏结性等特性带来的进料困难、热解黏结以及粉尘与热解油气难以分离等问题,构建了集固体热载体快速热解和移动颗粒层除尘为一体的双循环反应系统,探讨了利用该系统连续热... 对煤加氢液化残渣基本物性进行了考察,针对其加热易软化熔融、强黏结性等特性带来的进料困难、热解黏结以及粉尘与热解油气难以分离等问题,构建了集固体热载体快速热解和移动颗粒层除尘为一体的双循环反应系统,探讨了利用该系统连续热解残渣提油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残渣可萃取物占残渣1/2以上,其含有的高分子量有机物使其具有强黏结性。通过配入一定比例惰性物料,可以有效地降低残渣的黏结性。采用螺旋进料器与文丘里进料器组合进料,并配合双层导管冷却的方式可以实现残渣连续顺畅地进料。固体热载体双循环反应系统残渣热解实验表明,采用石英砂掺混进料、流化床快速热解和移动颗粒层过滤除尘技术,可从残渣中高效提取清洁的热解油。热解温度为500℃,流化操作气速比U_0/U_(mf)为2. 8,石英砂-残渣掺混比为4∶1时,热解油产率达23%,是铝甑值的2. 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残渣 热解 黏结性 固体热载体 双循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氦管输天然气提氦多元化产品耦合工艺优化设计
16
作者 郭明钢 杨晓航 +5 位作者 代岩 米盼盼 马世鑫 贺高红 肖武 崔福军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51-2261,共11页
目前氦气提取过程,存在过度依赖于液化天然气生产过程的富氦尾气、催化氧化破坏式脱氢引入新杂质和高能耗的问题。因此,提出基于资源广泛的贫氦管输天然气的多级膜-电化学氢泵-吸附耦合提氦工艺,利用管输天然气压力和多技术梯度产品化... 目前氦气提取过程,存在过度依赖于液化天然气生产过程的富氦尾气、催化氧化破坏式脱氢引入新杂质和高能耗的问题。因此,提出基于资源广泛的贫氦管输天然气的多级膜-电化学氢泵-吸附耦合提氦工艺,利用管输天然气压力和多技术梯度产品化除杂提氦策略,生产氦气、燃料电池氢和二氧化碳多元化产品,实现贫氦管输天然气经济性提氦。运用Aspen HYSYS软件对1.00×10^(5) m^(3)/h贫氦管输天然气耦合提氦工艺模拟优化,考察了回收率、膜性能和氦气浓度对工艺经济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典型管输压力4.0 MPa和0.04%(体积分数)He时,采用中渗透性中选择性气体分离膜,且氦气回收率为50%70%时,贫氦管输天然气提氦耦合工艺经济性较好,氦气盈亏平衡价格为115.5~123.2 CNY/m^(3),且随着氦气浓度增加盈亏平衡价格逐渐减小,为贫氦资源经济性利用提供极具工业前景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优化设计 氦气 电化学氢泵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低介电光敏树脂的制备及性能
17
作者 孙浩 姜玲梅 +3 位作者 张广胜 宗立率 王锦艳 蹇锡高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文中以不同质量的1-(哌啶-1-基)-2-丙烯-1-酮(PPEO)、1,9-壬二醇二丙烯酸酯(NDDA)、甲基丙烯酸三环癸-8-基酯(DPMA)、异氰脲酸酯三-2-羟乙基三甲基丙烯酸酯(THEITMA)及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通过共混制得系列光敏树脂油墨。通过UV... 文中以不同质量的1-(哌啶-1-基)-2-丙烯-1-酮(PPEO)、1,9-壬二醇二丙烯酸酯(NDDA)、甲基丙烯酸三环癸-8-基酯(DPMA)、异氰脲酸酯三-2-羟乙基三甲基丙烯酸酯(THEITMA)及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通过共混制得系列光敏树脂油墨。通过UV固化将油墨固化成膜。预聚物PEGDA加入量为10%时,固化后的膜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可达到198℃,氮气中热失重温度可达到388℃;PEGDA质量分数为10%时,力学性能最优,达到53 MPa。当PEGDA质量分数为20%时,由于C—H键结构数量的增加,使得介电常数下降,在20 GHz频率环境下介电常数最低降至2.83。PEGDA的质量分数由5%增加20%时,油墨黏度由41 mPa·s降低至32 mPa·s,在0~200 s^(-1)剪切速率下树脂油墨表现出牛顿流体的性质,适配喷墨3D打印工艺。这些结果表明,PEGDA系列光敏油墨综合性能优异,在微电子材料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性能 低黏度 低介电常数 光敏油墨 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SM-5分子筛催化裂解偏三甲苯反应研究
18
作者 常加加 李夺 +2 位作者 张嘉兴 张安峰 郭新闻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88,193,共6页
以四丙基溴化铵为模板剂、硅质量分数为5%的晶种为硅源,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ZSM-5分子筛,利用XRD、SEM、N_(2)物理吸附-脱附、NH_(3)-TP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将ZSM-5与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β、HY、丝光沸石催化偏三甲苯裂解制苯、... 以四丙基溴化铵为模板剂、硅质量分数为5%的晶种为硅源,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ZSM-5分子筛,利用XRD、SEM、N_(2)物理吸附-脱附、NH_(3)-TP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将ZSM-5与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β、HY、丝光沸石催化偏三甲苯裂解制苯、甲苯、二甲苯(BTX)。结果表明,ZSM-5分子筛具有较强的酸强度和较多的酸量,使其更适用于偏三甲苯裂解反应;在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偏三甲苯先发生异构化反应,再发生裂解脱烷基反应;脱烷基程度随温度升高逐渐加深,且反应按照偏三甲苯、异构化三甲苯、二甲苯、甲苯为反应物逐级发生;当反应温度为500℃时,偏三甲苯转化率接近100%,同时发生苯环开环裂解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M-5 分子筛 偏三甲苯 催化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ZnIn_(2)S_(4)纳米片光催化苯甲醇氧化耦合产氢的研究
19
作者 孙庆昊 李克艳 郭新闻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19,共7页
通过溶剂热-光沉积法制备了Pd颗粒负载的二维ZnIn_(2)S_(4)纳米片用于光催化苯甲醇氧化和产氢的耦合反应。当Pd负载量为1.0%(质量分数)时光催化性能最优,在可见光下苯甲醛和氢气的产生速率分别达到3804.1、4629.8µmol/(g·h),... 通过溶剂热-光沉积法制备了Pd颗粒负载的二维ZnIn_(2)S_(4)纳米片用于光催化苯甲醇氧化和产氢的耦合反应。当Pd负载量为1.0%(质量分数)时光催化性能最优,在可见光下苯甲醛和氢气的产生速率分别达到3804.1、4629.8µmol/(g·h),苯甲醛选择性为80.0%。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表征了光催化剂的形貌与结构,利用光致发光光谱(PL)、时间分辨荧光光谱(tr-PL)、电化学阻抗谱(EIS spectra)、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ible spectra)等分析了光催化剂的光学和光电化学性质。研究发现,Pd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增强了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吸收,其较低的费米能级使得ZnIn_(2)S_(4)导带上的光生电子向Pd转移,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因此提升了光催化氧化还原反应性能。此外,还提出了Pd/ZnIn_(2)S_(4)光催化剂氧化苯甲醇协同产氢的反应机理,即光生空穴将苯甲醇氧化成苯甲醛,光生电子将苯甲醇中的氢质子还原成氢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苯甲醇氧化 产氢 ZnIn_(2)S_(4) 贵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炭材料用于低碳烃分离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巴雅琪 吴涛 +1 位作者 邸安頔 陆安慧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36-2157,共22页
低碳烃(C_(1)~C_(3))混合物的分离与纯化是石油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物理吸附分离技术由于能耗低、易再生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在这一领域具有应用潜力。而研发温和条件下低能耗、高选择性吸附分离C_(1)~C_(3)的固体吸... 低碳烃(C_(1)~C_(3))混合物的分离与纯化是石油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物理吸附分离技术由于能耗低、易再生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在这一领域具有应用潜力。而研发温和条件下低能耗、高选择性吸附分离C_(1)~C_(3)的固体吸附材料是关键。多孔炭因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可调控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在低碳烃分离和纯化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结合本课题组研究工作,综述了多孔炭材料在C_(1)~C_(3)的天然气(包含煤层气)及烯烃烷烃分离体系的研究进展及分离机理,总结了孔隙结构与表面极性调控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分析了多孔炭材料在分离低碳烃时所面临的挑战,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炭材料 低碳烃 吸附剂 吸附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