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82份蚕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
1
作者 杨梅 钟小娟 +3 位作者 范元芳 李欣 王娴淑 项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4-1317,共14页
四川省是蚕豆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本研究以82份四川省蚕豆地方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鉴定评价四川蚕豆地方资源的多样性水平,并筛选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 四川省是蚕豆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本研究以82份四川省蚕豆地方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鉴定评价四川蚕豆地方资源的多样性水平,并筛选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82份蚕豆种质资源的叶形、鲜茎色、赤斑病抗性与褐斑病抗性遗传多样性丰富;除荚宽和生育日数外的11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在11.70%~38.39%之间,每荚粒数、结荚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变异系数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株高、百粒重、有效分枝、结荚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均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82份蚕豆种质资源分为四类,其中第Ⅰ、Ⅳ类资源的与产量正相关的性状表现较好。主成分分析提取到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9.858%,有效分枝、结荚节数、单株荚数对主成分1贡献较大,为优异资源评价的关键农艺性状,进一步筛选了主成分因子加权得分大于1的7份种质资源作为优异资源。本研究结果反映了四川省蚕豆地方种质资源的综合表现,为优异资源保护、挖掘和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种质资源 鉴定评价 遗传多样性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范元芳 王娴淑 +2 位作者 杨梅 钟小娟 项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944,共14页
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中,调查和收集了四川省大豆地方种质资源,鉴定了192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收集的大豆种质资源来自四川省16个市(州)的41个县(区),集中分布在雅安市、乐山市、广元... 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中,调查和收集了四川省大豆地方种质资源,鉴定了192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收集的大豆种质资源来自四川省16个市(州)的41个县(区),集中分布在雅安市、乐山市、广元市、巴中市和泸州市。结果表明,大豆种质资源12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在10.11%~57.62%之间,单株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变异系数最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粗、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分枝数和单株荚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到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6.29%,能够反映大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将192份大豆种质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分别具有高百粒重、多荚、高SPAD值和叶柄长等不同的特征,筛选出7份优异大豆种质资源。此外,四川省大豆种质资源籽粒颜色和籽粒类型丰富。本研究揭示了四川省大豆种质资源表型的遗传多样性,为高产大豆的亲本选择以及专用、特用大豆种质资源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大豆 种质资源 调查收集 鉴定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大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范元芳 王娴淑 +5 位作者 何芳 吕季娟 陶磊 刘波 郭佳 项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5-302,共8页
为有效利用四川大豆种质资源,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新收集的216份大豆种质资源的12个表型性状进行鉴定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四川大豆种质资源表型变异丰富,9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043~1.59... 为有效利用四川大豆种质资源,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新收集的216份大豆种质资源的12个表型性状进行鉴定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四川大豆种质资源表型变异丰富,9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043~1.596之间,大豆种子粒色的多样性指数最高(1.596),子叶色的多样性指数最低(0.043)。3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分布为2.581~2.812,百粒重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81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72.85%。216份大豆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D值范围在0.002~0.278之间。聚类分析将216份大豆资源划分为4类,第I类群百粒重最高(31份),第Ⅱ类群株高最高(52份),第Ⅲ类群生育期最短(57份),第Ⅳ类群百粒重较小、株高适宜(76份)。本研究为四川省大豆种质创新利用和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现状、问题和管理对策
4
作者 唐海涛 张雄 +4 位作者 周小刚 陈德西 陈晓娟 李建伟 潘海平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59-63,共5页
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我国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严重影响定殖地区生态环境,损害当地农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四川省是全国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重点防控区域,目前已发现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超过300种,其中确认发现的列入《重点管... 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我国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严重影响定殖地区生态环境,损害当地农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四川省是全国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重点防控区域,目前已发现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超过300种,其中确认发现的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的有32种,占整个名录的54.24%。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马铃薯晚疫病、美洲斑潜蝇等外来入侵重点防控物种都有发现,对四川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危害。但四川省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中存在法规体系不完善、专门管理机构不健全、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和预警体系未有效运行等问题。切实加强四川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预警和监控、完善省级法规体系、加大科研投入、提升防治水平,强化高新技术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公众宣传引导等,是当前应对四川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外来入侵物种 生物安全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甘薯蚁象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治措施
5
作者 杨松涛 乔帅 +3 位作者 王芳 宋伟 廖安忠 谭文芳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88-91,共4页
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s(Fabricius)]是危害甘薯的重要害虫之一,不仅影响甘薯产量,还严重降低产品的商品价值。近年来,甘薯蚁象虫害在四川省的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步加剧,已成为制约甘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 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s(Fabricius)]是危害甘薯的重要害虫之一,不仅影响甘薯产量,还严重降低产品的商品价值。近年来,甘薯蚁象虫害在四川省的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步加剧,已成为制约甘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阐述甘薯蚁象的形态识别特征、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并分析其在四川省的危害特点,同时针对防治难点,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补充,化学防治为应急措施的综合防控策略,旨在为种植户开展甘薯蚁象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蚁象 甘薯小象甲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川芋50遗传转化及基因编辑体系的建立
6
作者 文博霖 万敏 +8 位作者 胡建军 王克秀 景晟林 王心悦 朱博 唐铭霞 李兵 何卫 曾子贤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7,共10页
【目的】构建马铃薯川芋50的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编辑体系。【方法】以四川省主导品种川芋50无菌脱毒组培苗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植物敲除载体质粒pJCV55-StU6-200-StUBI10-T#01转化马铃薯外植体,分析4种不同植物激... 【目的】构建马铃薯川芋50的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编辑体系。【方法】以四川省主导品种川芋50无菌脱毒组培苗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植物敲除载体质粒pJCV55-StU6-200-StUBI10-T#01转化马铃薯外植体,分析4种不同植物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体系对马铃薯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探究川芋50的基因编辑、阳性植株鉴定方法。【结果】1)最适马铃薯川芋50遗传转化的培养基体系为B体系。茎段和叶片预培养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配方分别为:MS基础盐+20 g/L蔗糖+1 mL/L 1000×N&N维生素(1000×Nitsch&Nitsch Vitamin Solution,1000×N&N维生素)+1.0 mg/L TZR(trans-zeatin-riboside,TZR)+0.0278 mg/L GA_(3)(gibberellin A_(3),GA_(3))+0.02 mg/L NAA(1-naphthaleneacetic acid,NAA)+2.0 g/L Phytagel和MS基础盐+20 g/L蔗糖+1 mL/L 1000×N&N维生素+0.5 mg/L TZR+2.5 mg/L IAA(indole acetic acid,IAA)+2.0 g/L Phytagel,愈伤诱导率分别为93%和88%。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基础盐+20 g/L蔗糖+1 mL/L 1000×N&N维生素+2.0 mg/L TZR+10 mg/L GA_(3)+2.0 g/L Phytagel;2)证明了二次生根筛选法可准确鉴定马铃薯转基因阳性植株,准确率100%;3)建立了针对川芋50的农杆菌介导CRISPR/Cas9基因编辑体系,编辑率63%。【结论】通过对愈伤再生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进行试验以及利用农杆菌介导的CRISPR/Cas9技术进行编辑,建立了马铃薯川芋50的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编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川芋50 根癌农杆菌 遗传转化 基因编辑 CRISPR/Cas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近36年审定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勤 陈岩 +5 位作者 刘永红 韩友学 毛双林 岳丽杰 刘禹池 梁南山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5-453,共9页
【目的】了解近36年四川省审定玉米品种的基本情况,从年度更替上分析审定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为今后四川省玉米育种及生产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整理1985—2020年四川省审定玉米品种的审定数据,对亲本使用情况、主要农艺性... 【目的】了解近36年四川省审定玉米品种的基本情况,从年度更替上分析审定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为今后四川省玉米育种及生产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整理1985—2020年四川省审定玉米品种的审定数据,对亲本使用情况、主要农艺性状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6年间产量性状随年度更替上升趋势明显,产量年均增加227.55 kg/hm^(2);亲本重复使用率为60.1%;品种株高和穗位高年度间呈“W”形上下波动,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2003年以后审定品种的株高和穗位高较2002年以前显著提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容重、粗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赖氨酸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5 cm、16.3行、36.4粒、30.9 g、746.1 g/L、73.06%、9.93%、4.59%、0.30%,部分性状随年度更替呈显著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和穗位高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四川省审定的青贮玉米品种和适宜夏播机收的玉米品种偏少,品种选育和审定工作有待加强;四川省审定的玉米品种营养品质较好,但容重偏低,是今后品种改良的重要方向;四川省玉米品种产量提高主要依赖单株产量的提高,大穗型品种仍是品种选育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玉米品种 产量 品质 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现状初步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8 位作者 吕季娟 杜小英 甯顺腙 罗江陶 邓清燕 刘培勋 万洪深 李式昭 杨漫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6-1064,共9页
【目的】为了解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现状,梳理痛点卡点,明确育种方向与重心。【方法】利用2021—2022年度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3个试验点近红外品质检测结果及农艺性状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参试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目的】为了解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现状,梳理痛点卡点,明确育种方向与重心。【方法】利用2021—2022年度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3个试验点近红外品质检测结果及农艺性状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参试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1个品种粗蛋白含量均值为11.63%,淀粉含量均值为68.17%,湿面筋含量均值为28.10%,Zeleny沉降值均值为31.66 mL;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三者相互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淀粉含量均为极显著负相关。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品质指标在地点间、品种间、地点×品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地点影响大于品种。地点间比较结果,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3个指标高低顺序均为崇州>绵阳>新都,而淀粉含量高低为新都>绵阳>崇州。品种间4个品质指标也存在规律性的差异,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个品种可分为4类,数量最多的两类均与高产有关;类型丰富,但缺少聚焦。【结论】酿酒小麦育种与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建立针对性的筛选体系,未来仍有较长的探索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小麦 区域试验 品质指标 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杂交后代中染色体遗传与结构变异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漫宇 姚方杰 +1 位作者 杨足君 杨恩年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7,共15页
六倍体小黑麦是普通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可以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六倍体小黑麦为供体向普通小麦转移黑麦染色质,以探明六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杂交、回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特性,为小黑麦种质材料的后续研究... 六倍体小黑麦是普通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可以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六倍体小黑麦为供体向普通小麦转移黑麦染色质,以探明六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杂交、回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特性,为小黑麦种质材料的后续研究和利用奠定基础。以六倍体小黑麦16引171为母本,六倍体小麦川麦62为父本配制杂交及回交组合,利用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技术(non-denaturing 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ND-FISH)对F1、BC1F1和BC1F2植株进行细胞学跟踪鉴定。结果表明,杂种F1回交结实率为2.61%;BC1F1植株2R染色体传递频率最高;BC1F2植株中黑麦染色体在后代的传递率为6R>4R>2R,小麦背景中5B-7B相互易位染色体在BC1F2植株中表现出严重偏分离。在BC1F1和BC1F2植株中观察到24种结构变异染色体,包括染色体片段、等臂易位染色体、易位染色体以及双着丝粒染色体,且部分BC1F2植株的种子表现粒长和千粒重均优于六倍体小麦亲本川麦62。因此,在利用六倍体小黑麦作为桥梁向普通小麦导入黑麦遗传物质时,应尽量采取多次回交的方式,使D组染色体迅速恢复,保证后代育性的恢复,同时关注染色体结构变异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倍体小黑麦 六倍体小麦 染色体遗传 ND-FISH 染色体结构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稻田油菜抗逆丰产高效生产技术要点 被引量:4
10
作者 薛晓斌 覃海燕 +2 位作者 郑本川 李浩杰 郑元勋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6期4-6,共3页
近年来,稻田油菜播期多雨和冬干等逆境对于稳定四川油菜播种面积和产量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为了稳定四川油菜播栽面积,进一步满足“天府菜油”对优质油菜籽原料的需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团队和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开展... 近年来,稻田油菜播期多雨和冬干等逆境对于稳定四川油菜播种面积和产量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为了稳定四川油菜播栽面积,进一步满足“天府菜油”对优质油菜籽原料的需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团队和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开展稻田油菜抗逆丰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通过品种及配套技术研究形成了“稻田油菜抗逆丰产高效生产技术”,该技术对于解决稻田油菜播期湿害机械无法下田、迟播冬干、稻茬还田影响油菜出苗成苗等问题具有显著效果,对于稳定四川油菜播栽面积,缓解供需矛盾,保障“天府菜油”优质菜油籽原料的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油菜 抗逆丰产 高效 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麦区骨干亲本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泽厚 万洪深 +5 位作者 杨凡 王琴 唐豪 杨宁 杨武云 李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7-912,共16页
【目的】川麦42是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选育出的高产、广适的优异小麦品种,是西南麦区重要的骨干亲本,本研究通过明确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为西南麦区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分子设计依据。【方法】利用170个SSR... 【目的】川麦42是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选育出的高产、广适的优异小麦品种,是西南麦区重要的骨干亲本,本研究通过明确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为西南麦区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分子设计依据。【方法】利用170个SSR和2268个DArT标记分析川麦42遗传组分在7个衍生品种中的分布与传递情况;根据已构建的遗传图谱和定位到的产量性状QTL,明确川麦42遗传组分对各个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结果】川麦42遗传组分在7个一代衍生品种中分布与传递频率不同,其中川麦56、川麦58、川麦64、川麦104、川麦90和川麦91继承了50%以上的川麦42的遗传组分,平均为64%,高于理论值,而川麦92则低于25%。17条小麦染色体上的92个等位位点在川麦42衍生品种中具有较高的分布频率,得到稳定传递;对比已构建的川麦42遗传连锁图谱及其定位到的QTLs,发现位于2A、2B、4A、4D、5B、5D、5A、6D、7A和7D染色体上11个基因组区段与重要农艺性状QTL紧密连锁,其中4A、4D、5B、5D和7D染色体上川麦42单倍型可提高衍生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小区产量;位于5B染色体Xgwm234~Xgwm371区段携带千粒重QTL,川麦42单倍型最高可增加千粒重2.21 g;位于4D、5D和7D染色体区段携带小区产量QTL,川麦42单倍型最高增产率分别为8.92%、6.33%、4.79%。【结论】携带产量性状增效QTL并且在衍生品种中能够高频传递的基因组区段是川麦42能够成为西南麦区骨干亲本的重要遗传基础,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为西南麦区小麦骨干亲本选择及突破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42 骨干亲本 重要基因组区段 遗传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12县粮田土壤耕层结构和养分特征研究
12
作者 田效琴 李卓 +2 位作者 刘永红 景勇 唐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224-2230,共7页
【目的】研究四川粮田土壤耕层结构和养分特征,旨在发展该省可持续农业。【方法】选取四川玉米体系6个示范县和院地合作6个重点县共180个具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调查采样,分析其土壤耕层深度、容重和养分特征,并将其与2008年我国17个省的... 【目的】研究四川粮田土壤耕层结构和养分特征,旨在发展该省可持续农业。【方法】选取四川玉米体系6个示范县和院地合作6个重点县共180个具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调查采样,分析其土壤耕层深度、容重和养分特征,并将其与2008年我国17个省的土壤耕层深度、容重和2005年四川18个国家试点县的土壤养分进行对比,分析该省土壤耕层结构现状和近20年该省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调查区粮田土壤耕层深度平均17 cm,与2008年我国平均土壤耕层深度(16.5 cm)相比略微上升,但仍低于农田耕作层最低标准(25 cm)。5~10 cm深度的土壤容重平均为1.39 g/cm^(3),与2008年我国土壤平均容重(1.39 g/cm^(3))相当,略高于2008年西南及南方土壤平均容重(1.37 g/cm^(3)),高于粮田土壤适宜的容重范围(1.10~1.30 g/cm^(3));20~25和35~40 cm深度的土壤平均容重分别为1.58和1.61 g/cm^(3),非常坚硬。此外,调查的大部分区县有机质、全氮等级较低,主要集中在三、四级,其它各养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三级以上)。与2005年四川18个国家试点县的土壤养分相比,近20年该省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有效磷和速效钾上,分别提高1.38和1.30倍,从第三级和第四级提高到第二级。【结论】四川粮田土壤依然存在耕层浅,结构紧实,有机质及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水平不高的问题。本研究为四川粮田制定改土培肥的精准策略及科技攻关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层 养分特征 容重 四川粮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青稞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13
作者 刘廷辉 涂洋 +3 位作者 李氏昭 杨开俊 伍玲 郭刚刚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3年第4期1-5,10,共6页
青稞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青稞种业安全也是民族地区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青稞育种的成就,并对四川省近年登记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抗病性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四川青稞新品种的特点,... 青稞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青稞种业安全也是民族地区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青稞育种的成就,并对四川省近年登记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抗病性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四川青稞新品种的特点,并对四川省春青稞育种研究持续、健康发展提出设想和建议,以期促进四川省青稞育种工作及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育种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审小麦新品种川麦1648高产稳产特性及品质、抗病性分析
14
作者 李式昭 涂洋 +1 位作者 朱华忠 伍玲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6-221,共6页
依据2017—2020年度四川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9—2022年度国家冬小麦长江上游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2022—2023年度西南冬麦区新品种展示试验数据,分析川麦1648的高产稳产特性,并探究其品质与抗病性。结果表明,川麦1648产量为5 ... 依据2017—2020年度四川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9—2022年度国家冬小麦长江上游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2022—2023年度西南冬麦区新品种展示试验数据,分析川麦1648的高产稳产特性,并探究其品质与抗病性。结果表明,川麦1648产量为5 745.6~6 911.6 kg/hm^(2),比对照增产4.5%~13.9%,增产点率71.4%~100.0%,丰产性突出,适应性好。在7个年度试验中,川麦1648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4.5%,平均高稳系数为74.8%,稳产性突出。相关性分析表明,川麦1648的产量与产量三因素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对产量的相关程度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品质分析表明,川麦1648属中筋类型,适宜制作蛋糕和制曲。抗病性鉴定表明,川麦1648抗条锈病和叶锈病。综合来看,川麦1648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广适抗逆,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1648 高产 稳产 品质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IbNRT2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和表达分析
15
作者 王芳 乔帅 +4 位作者 宋伟 崔鹏娟 廖安忠 谭文芳 杨松涛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3-204,共12页
【目的】鉴定甘薯高亲和硝酸盐转运体NRT2家族成员,分析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和不同胁迫下表达分析,为甘薯NRT2家族成员功能鉴定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NCBI和甘薯基因组数据库,采用生物信息学、转录组分析和低氮表型筛选等方法,系... 【目的】鉴定甘薯高亲和硝酸盐转运体NRT2家族成员,分析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和不同胁迫下表达分析,为甘薯NRT2家族成员功能鉴定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NCBI和甘薯基因组数据库,采用生物信息学、转录组分析和低氮表型筛选等方法,系统鉴定IbNRT2基因成员,并对其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和表达特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在甘薯全基因组中鉴定到7个IbNRT2高亲和硝酸盐转运体基因。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IbNRT2家族成员编码氨基酸残基数为462-536,理论等电点均大于7,且所有编码蛋白为疏水蛋白。7个甘薯IbNRT2和9个近缘野生二倍体甘薯(Ipomoea trifida)ItfNRT2基因均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7个IbNRT2家族成员分成3个亚组,甘薯与野生二倍体的亲缘关系最近。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IbNRT2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大量环境及激素类响应元件,其中光信号响应元件最多。甘薯种内共线性关系显示,7个IbNRT2基因存在2对共线性关系;种间共线性关系结果显示,甘薯与野生二倍体ItfNRT2基因之间形成7对共线性关系,与拟南芥AtNRT2形成4对共线性关系。不同部位组织和盐胁迫表达分析结果揭示IbNRT2.7具有较为广泛的表达,在种子和叶片中表达最高且受盐胁迫诱导表达上调;IbNRT2.1、IbNRT2.2主要在根部表达且受盐胁迫诱导表达下调。在不同氮处理甘薯品种中进行RT-qPCR分析,结果揭示IbNRT2.1和IbNRT2.2受低硝酸盐诱导最明显,且在氮高效甘薯品种中(川薯221、川薯228、西成薯007)的诱导表达倍数高于氮低效甘薯品种(普薯32、绵紫薯9)。【结论】甘薯中鉴定出7个IbNRT2基因,在不同部位、盐胁迫和低氮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为进一步研究IbNRT2在不同部位的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NRT2基因 组织表达模式 盐胁迫表达模式 低氮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抗病优质多穗型小麦新品种川麦919的选育
16
作者 张浙峰 李俊 +7 位作者 万洪深 唐豪 王琴 杨凡 杨宁 李杨 杨武云 刘泽厚 《中国种业》 2025年第6期139-141,共3页
川麦919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选育的多穗型、高产、稳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系谱为间26-30/川麦104//15PL7191。2年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6133.88kg,较对照川农32增产4.32%,增产点率81.25%;生产试验产... 川麦919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选育的多穗型、高产、稳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系谱为间26-30/川麦104//15PL7191。2年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6133.88kg,较对照川农32增产4.32%,增产点率81.25%;生产试验产量6439.65kg,较对照川农32增产9.11%,增产点率100%;2年16点区域试验平均有效穗数367.58万穗,平均穗粒数44.48粒,平均千粒重45.91g;容重804g/L,粗蛋白质含量14.91%,湿面筋含量30.9%,面团稳定时间5min,降落数值212s,达四川省优质中筋小麦标准;中抗条锈病,中感-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2025年2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麦20240005。对川麦919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科研工作者及种植农户提供参考,助力小麦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川麦919 多穗型 高产 抗病 优质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17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5 位作者 吕季娟 刘学安 罗江陶 邓清燕 刘培勋 李朝苏 《农学学报》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川麦614’小区平均产量6031.50 kg/hm^(2),位居第二,稳定性好,适应多环境。大区生产中‘川麦614’产量7031.55 kg/hm^(2),居第一,增产达8.79%。双标图模型中,“哪个赢在哪里”功能图指明‘川麦614’在达州、内江、南部、双流和中江的产量高,适应性好;“高产性和稳产性”功能图显示其产量最高,稳定性好;具同心圆的GGE双标图表明‘川麦614’是丰产性和稳产性很好的品种。综合比较,‘川麦614’是一个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表现良好的养分高效利用新品种,推广应用潜力大,育种利用与基础研究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高效利用 川麦 GGE双标图模型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企联合穿梭选育的中强筋小麦新品种尊农621
18
作者 张浙峰 邓清燕 +5 位作者 罗江陶 刘培勋 刘华 张雪勤 蒲宗君 郑建敏 《中国种业》 2025年第8期186-187,共2页
尊农621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襄阳尊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异地穿梭选育而成的中强筋小麦新品种,系谱为:贵农21/川麦30//川麦42。该品种对条锈病具有一定的抗性,耐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抗倒伏;籽粒白色、角质,外观... 尊农621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襄阳尊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异地穿梭选育而成的中强筋小麦新品种,系谱为:贵农21/川麦30//川麦42。该品种对条锈病具有一定的抗性,耐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抗倒伏;籽粒白色、角质,外观商品性好;产量稳定,2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27.80kg,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6.6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28.80kg,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8.16%。于202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鄂审麦20241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企联合 穿梭育种 尊农621 中强筋 抗病 高产 新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插秧稻田封闭除草剂筛选研究
19
作者 张帆 潘蒙英健 +6 位作者 陈琴 黄诚实 李伟 杨林 朱从桦 欧阳裕元 李旭毅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93-96,共4页
随着除草剂的广泛使用,杂草的抗药性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粮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筛选效果好、持效期长的封闭除草剂及其科学用量是目前水稻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试验针对四川地区机插秧稻田中常见的杂草类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 随着除草剂的广泛使用,杂草的抗药性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粮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筛选效果好、持效期长的封闭除草剂及其科学用量是目前水稻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试验针对四川地区机插秧稻田中常见的杂草类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除草剂处理组,评估封闭除草效果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封闭除草剂能有效抑制移栽稻田杂草生长,移栽喷药后第15 d和第30 d的除草剂株防效分别达78.1%~93.0%和60.3%~89.1%。移栽喷药后第15 d的伤苗率结果表明,新马歇特药剂组相比于瑞飞特药剂组伤苗率更低。对比各处理可以看出,瑞飞特和新马歇特在不同用药组合下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效,对杂草鲜重的抑制效果显著。因此,对于前茬小麦、油菜收获后采用移栽的稻田,喷施60%新马歇特(1200 mL/hm^(2))与瑞飞特+10%吡嘧磺隆(1200 mL/hm^(2)+300 mg/hm^(2))能保证较高的防效同时,伤苗率在1.2%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秧 封闭除草剂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青稞新品种阿青糯2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20
作者 李式昭 涂洋 +4 位作者 张云书 李晋 贺宏 朱华忠 伍玲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6期174-176,共3页
阿青糯2号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藏青85为母本、30005-17为父本杂交,连续多年采用改良系谱选择法选育的糯青稞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优、抗多种病害、综合性状突出等特点,于2024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 阿青糯2号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藏青85为母本、30005-17为父本杂交,连续多年采用改良系谱选择法选育的糯青稞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优、抗多种病害、综合性状突出等特点,于2024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适宜在四川省阿坝州农业区春播种植。本文作者介绍了阿青糯2号的品种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适宜种植区域及高产栽培技术,为其进一步推广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青稞 阿青糯2号 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