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柳艺 董萍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简要介绍了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以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为例,重点阐述了实验室的定位与研究方向、建设与运行模式,并从人才队伍、科技支撑、产业孵化、机制体制创新等4个方面,探讨实验室的建设成效与发展... 简要介绍了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以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为例,重点阐述了实验室的定位与研究方向、建设与运行模式,并从人才队伍、科技支撑、产业孵化、机制体制创新等4个方面,探讨实验室的建设成效与发展思路。以期为同类实验室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生态环境 协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化工地块地下水分层调查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丽丽 邓一荣 +3 位作者 林挺 陆海建 李朝晖 卢光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7-72,78,共7页
以粤港澳大湾区某典型有机化工地块为研究对象,采用丛式井分层调查不同深度地下水苯含量,并通过分层评估明确不同深度地下水的人体健康风险水平,确定苯的修复目标值、修复范围及相应策略。结果表明:该地块上层地下水苯最大质量浓度为744... 以粤港澳大湾区某典型有机化工地块为研究对象,采用丛式井分层调查不同深度地下水苯含量,并通过分层评估明确不同深度地下水的人体健康风险水平,确定苯的修复目标值、修复范围及相应策略。结果表明:该地块上层地下水苯最大质量浓度为7440.0μg/L,下层为30000.0μg/L,说明地下水受到苯污染,且下层地下水污染程度较上层更严重。上层地下水苯最大致癌风险为6.34×10^-6,下层为6.99×10^-6,两者均高于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1.00×10^-6;上层地下水苯修复目标值为1174.0μg/L,下层为4288.0μg/L。上层地下水修复面积为29100 m^2,下层为38600 m^2。若不进行分层评估,下层地下水修复面积高达61000 m^2,较分层评估增加58%。由于地下水的主要暴露途径为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因此风险管理与控制时应避免和减少吸入室内空气;基于评估结果,修复下层地下水时应优先考虑原位修复技术。结合水文地质情况,对地下水进行分层调查与健康风险评估能更有效地反映地下水污染真实程度和精准核定修复量,有利于后续的地块修复技术方案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地块 分层采样 地下水 分层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区环境大气中的半/中等挥发性有机物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贡献
3
作者 陶梓 陈卫 +6 位作者 冯婷婷 赵文慧 袁斌 王超敏 武彩虹 胡伟伟 王新明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2-533,I0006-I0008,共15页
大气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和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由于S/IVOCs组成、来源复杂,在分子水平上对S/IVOCs定量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目前应用于模型的S/IVOCs的排放清单非常有限。为研究S/IVOC... 大气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和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由于S/IVOCs组成、来源复杂,在分子水平上对S/IVOCs定量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目前应用于模型的S/IVOCs的排放清单非常有限。为研究S/IVOC对SOA的贡献,当前模型主要用一次有机气溶胶(POA)排放量乘固定系数确定S/IVOCs大气排放量。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来源复杂,且受时间和空间影响较大,使用单一比例的估算方法是否合理仍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基于广州城市地区POA浓度和挥发性的外场观测结果,结合源排放研究中不同类型机动车排放源(柴油车排放、未过滤的柴油车排放、汽油车排放)S/IVOCs的挥发性分布特征,借助烟雾箱产率,估算机动车和餐饮源S/IVOCs一次排放量、大气环境消耗量(13.3~46.4μg/m^(3))和其对SOA的贡献。结果表明,S/IVOCs的大气环境消耗量在汽油车排放情景下<柴油车<未过滤的柴油车,与其一次排放因子的排序一致。S/IVOCs与POA的比值为1.2~4.1,可以作为SOA模型的模拟参考值。机动车和餐饮源分别贡献S/IVOCs排放的53%和47%,表明餐饮源也是城市地区S/IVOCs的重要来源。不同情景下,S/IVOCs对SOA的总贡献为24%~53%(其余由VOCs贡献),表明S/IVOCs是SOA的重要贡献源。汽油车排放的估算结果与测量差异最小,表明城市地区汽油车排放可能与实际环境S/IVOCs挥发性分布更为接近。机动车和餐饮源分别贡献SOA的13%~29%和11%~24%,阐明与化石燃料燃烧相关的人为源排放以及非化石源家庭烹饪排放对SOA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有机气溶胶 半/中等挥发性有机物 机动车源/餐饮源 光化学龄 挥发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程胜 林龙勇 +4 位作者 李俊春 韩存亮 李晓源 李朝晖 邓一荣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9,共13页
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资源丰富,近几十年来,无序民采和商业矿采活动给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已极度威胁到当地农产品质量与人体健康安全。目前,寻找合适的矿山土壤与生态修复技术是国内外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 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资源丰富,近几十年来,无序民采和商业矿采活动给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已极度威胁到当地农产品质量与人体健康安全。目前,寻找合适的矿山土壤与生态修复技术是国内外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本文在全面调研和搜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明了采矿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评价了矿区居民的人体健康风险,总结了土壤修复与植被恢复技术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中的应用进展。最后结合各修复技术特点和场地条件展望了稀土矿区的未来用途,以期改善其恶劣的土壤与生态条件、促进稀土矿区环境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人体健康风险 土壤修复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春夏BVOCs浓度变化、来源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溢华 皇甫宜博 +5 位作者 袁斌 何贤俊 张春生 刘爱明 杨红龙 邵敏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04-3613,共10页
为研究城市地区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的浓度变化、来源特征及与相关环境因素的关系,于2024年春夏季节在深圳市气象梯度塔,应用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对100m处BVOCs浓度开展了测量.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异戊二烯、甲... 为研究城市地区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的浓度变化、来源特征及与相关环境因素的关系,于2024年春夏季节在深圳市气象梯度塔,应用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对100m处BVOCs浓度开展了测量.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异戊二烯、甲基乙烯基酮+甲基丙烯醛(MVK+MACR)和单萜烯的浓度分别为(0.24±0.29)×10^(-9)、(0.20±0.22)×10^(-9)和(0.11±0.14)×10^(-9).由于环境条件差异以及向上空传输过程的氧化消耗,异戊二烯的浓度低于文献报导中的北京春夏季节观测到的地面浓度.时间特征上,BVOCs浓度高值出现在温度和光照最高的中午;空间特征上,BVOCs浓度高值出现在风向为植被旺盛的南向.结合产物浓度计算获得的初始异戊二烯浓度远远高于异戊二烯的观测浓度,表明观测气团的老化程度较高.基于示踪物的来源解析结果显示人为源对单萜烯浓度的平均贡献仅为9.9%,但在夜间其贡献可达21.7%.温度是影响BVOCs浓度的重要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相比于异戊二烯观测浓度,初始异戊二烯浓度与温度拟合的经验系数与MVK+MACR的更加一致,表明初始异戊二烯能够更好的代表植物排放时对温度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 时空特征 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层大气中甲酸的垂直分布及来源特征
6
作者 乌日娜 宋鑫 +11 位作者 郑燊 张春生 刘爱明 杨红龙 张潇潇 刘思利 周俊 吴艳峰 郝怡忻 李小兵 袁斌 邵敏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14-3621,共8页
为探究边界层大气中甲酸的垂直分布与来源特征,于2021年秋季在深圳石岩气象梯度塔,基于碘离子源化学电离质谱技术和管路引流技术,开展了自地表至335m之间6个高度上甲酸及相关污染物的在线测量.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地面高度大气中的平均甲... 为探究边界层大气中甲酸的垂直分布与来源特征,于2021年秋季在深圳石岩气象梯度塔,基于碘离子源化学电离质谱技术和管路引流技术,开展了自地表至335m之间6个高度上甲酸及相关污染物的在线测量.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地面高度大气中的平均甲酸浓度为0.7×10^(-9),低于国内外其他城市和地区已有报道的浓度水平.在垂直尺度上,随高度增加,甲酸浓度在日间和夜间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分布特征,在120m高度上出现峰值,并且该峰值在日间更加突出.进一步通过与臭氧、NO_(x)、PM_(2.5)等污染物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观测点位大气中甲酸来源受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的综合影响,并且甲酸的主要来源存在垂直分布变化:120m高度以下受机动车尾气直接排放贡献更加显著,而120m及以上高度则主要由光化学反应二次生成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有机酸 垂直分布 高塔观测 管路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2018年和2022年秋季臭氧及前体物特征研究
7
作者 杨素霞 袁斌 +2 位作者 李小兵 叶子铭 黄继章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762-4775,共14页
聚焦珠三角地区东莞市2018年与2022年秋季大气状况,综合运用观测数据、后向轨迹传输模型及盒子模式,探讨了O_(3)浓度变化成因、前体物浓度与活性、污染期与清洁期O_(3)生成途径及控制区演变,为臭氧污染防控提供了策略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聚焦珠三角地区东莞市2018年与2022年秋季大气状况,综合运用观测数据、后向轨迹传输模型及盒子模式,探讨了O_(3)浓度变化成因、前体物浓度与活性、污染期与清洁期O_(3)生成途径及控制区演变,为臭氧污染防控提供了策略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22年秋季东莞O_(3)浓度均值高于2018年,然而同期氮氧化物(NO_(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均值浓度下降;(2)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中烷烃浓度在两个年份的秋季占比均是最高,芳香烃和烯烃对O_(3)生成潜势(OFP)贡献最高,天然源VOCs(异戊二烯)的OFP贡献呈现增加趋势,从2018年秋季的6.0%增至2022年秋季的12.1%;(3)臭氧污染期与清洁期的对比研究表明,2018年臭氧污染期TVOCs的总浓度(73.7×10^(-9))与增长率(148.5%)均显著高于2022年(26.1×10^(-9)和67.0%),其中的主要贡献组分是烷烃和芳香烃,2018年污染期OFP相对增长率最大的是烷烃,2022年污染期则是芳香烃.2018年污染期臭氧的本地臭氧生成速率增加值(16.6×10^(-9)/h)明显高于2022年(1.8×10^(-9)/h),这与2018年污染期高浓度的烷烃和芳香烃促进RO_(2)和HO_(2)自由基生成有关.此外,随着2022年污染期TVOCs浓度的显著下降,东莞市臭氧的生成已经由VOCs控制区向过渡区转移,相应的臭氧污染治理措施也应该注重TVOCs和NO_(x)的同步管控;(4)2018年和2022年的秋季VOCs组分减排实验表明O_(3)对OFP占比前10物种减排敏感性最高,RIR分别为0.85%/%和0.81%/%,优于单独针对烯烃(0.74%/%和0.37%/%)、芳香烃(0.44%/%和0.49%/%)和浓度占比前10物种(0.20%/%和0.37%/%)的减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 盒子模式 臭氧生成潜势 减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7大流域地表水溶解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许泽婷 余香英 +2 位作者 徐闯 熊津晶 祝明月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
溶解氧是衡量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参数,研究广东省7大流域地表水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调控因素对于流域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广东省地表水监测断面数据,系统分析了7大流域溶解氧浓度在月度、季节、水期3个时... 溶解氧是衡量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参数,研究广东省7大流域地表水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调控因素对于流域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广东省地表水监测断面数据,系统分析了7大流域溶解氧浓度在月度、季节、水期3个时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性系数和lindeman-merenda-gold(LMG)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各流域全年和汛期溶解氧影响因素及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广东省溶解氧浓度分布存在时空异质性,空间上,整体呈现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逐渐降低的趋势;时间上,呈现冬季高、夏季低,非汛期高、汛期低的特征。北江、西江、韩江流域水资源充沛,人类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小,在全年尺度上溶解氧浓度变化以水温为主导,对溶解氧的相对贡献率占比超50%。东江流域河源段开发利用程度较小,流经惠州后人类活动增强,但总体来看,溶解氧在全年尺度上仍以水温为主导。粤东诸河、粤西诸河、珠三角等沿海流域一方面受上游污染输入影响,另一方面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发达,污染排放压力大,在全年尺度上,污染要素(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和水温共同影响溶解氧浓度。在汛期,各流域溶解氧的调控因子从水温向污染要素转变,水温对溶解氧的相对贡献率下降19%~54%,污染要素的相对贡献率上升18%~41%,全省溶解氧浓度受汛期面源污染制约明显,汛期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仍有待深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时空特征 lindeman-merenda-gold(LMG)模型 广东省7大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漠阳江流域降雨径流面源污染下总磷变化特征研究
9
作者 刘晋涛 余香英 +2 位作者 王平平 陈葳 薛弘涛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3,共7页
以汛期面源污染突出的漠阳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21—2023年漠阳江流域内降雨数据和江城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江城站)总磷数据,分析了降雨径流面源污染下总磷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漠阳江流域2021—2023年降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江城... 以汛期面源污染突出的漠阳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21—2023年漠阳江流域内降雨数据和江城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江城站)总磷数据,分析了降雨径流面源污染下总磷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漠阳江流域2021—2023年降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江城站总磷年均浓度和汛期峰值浓度受年降雨量增加的影响不明显,总磷质量浓度保持在0.180~0.182 mg/L。年内总磷浓度表现为汛期比非汛期高28%,浓度变化与降雨量有明显的共变关系。江城站总磷浓度上升过程一般在降雨后3 d内结束,且江城站总磷浓度峰值相比降雨量峰值存在延滞,而总磷浓度下降至降雨前水平要历时5~10 d;部分极端暴雨天气情况下,江城站总磷浓度的下降速度会有明显提升。总磷月均浓度与逐月降雨强度并非完全线性相关,降雨分散不利于江城站总磷达标。基于改进的场次降雨平均污染物浓度(EMC)方法,得到在2.0~24.9、25.0~49.9、50.0~99.9、≥100.0 mm不同降雨量情况下江城站的总磷EMC增值中位值分别为0.007、0.017、0.042、0.090 mg/L,以非汛期平均总磷浓度作为基准评价,当降雨量大于50.0 mm时江城站超标风险可高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漠阳江流域 总磷 面源污染 改进的场次降雨平均污染物浓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盒子模型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氧化过程的碳平衡研究
10
作者 叶芹文 袁斌 +5 位作者 杨晓韵 彭钰雯 刘思利 杨素霞 宋永欣 邵敏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399-5409,共11页
作为大气二次污染的关键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大气氧化机理十分复杂,目前模型模拟普遍存在VOCs转化过程的总碳质量难以闭合的问题.为了对VOCs氧化机理有更全面的认识,本研究基于零维盒子模型构建了拉格朗日模拟体系,采用6种广泛应... 作为大气二次污染的关键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大气氧化机理十分复杂,目前模型模拟普遍存在VOCs转化过程的总碳质量难以闭合的问题.为了对VOCs氧化机理有更全面的认识,本研究基于零维盒子模型构建了拉格朗日模拟体系,采用6种广泛应用的大气化学机理,选取4种代表性VOCs物种和56种光化学评估(photochemical assessment monitoring station,PAMS)组合气团,系统开展了逐代氧化过程的碳平衡模拟与评估.研究结果表明,6种化学机理模拟均存在显著的碳质量缺失现象(7.5%~76%),且不同机理和不同组分间呈现明显差异.其中,MCMv3.3.1机理碳缺失程度最低且总碳质量开始缺失对应的OH暴露量最高.在单个物种氧化的碳平衡情况中,正戊烷的氧化过程中碳缺失最为严重,其次是甲苯的氧化过程.总碳质量缺失的发生主要与第一代产物的化学消耗和第二代产物的生成有关.本研究结果为完善有机物种氧化机理、提升化学机理完整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盒子模型 碳平衡 化学机理 挥发性有机物氧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经济结构转型对协同减污降碳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黄儒霞 钟秋萌 +3 位作者 吴晓慧 廖程浩 余亚东 梁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03-2311,共9页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减污降碳的双重压力下,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协同减污降碳,是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利用减排量弹性系数评估SO_(2)、NO_(x)、烟粉尘与CO_(2)排放量变化的协同性,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探...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减污降碳的双重压力下,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协同减污降碳,是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利用减排量弹性系数评估SO_(2)、NO_(x)、烟粉尘与CO_(2)排放量变化的协同性,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探究广东省经济结构转型对协同减污降碳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从生产端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量较大;从消费端看,建筑业同时排放了大量大气污染物和CO_(2).②2007—2017年生产结构变化和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变化对减污降碳的影响存在不协同性,未来可通过优化生产结构和最终需求产品结构促进协同减污降碳.研究显示,应以生产结构和最终需求产品结构转型为重要抓手,提高广东省减污降碳的协同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结构转型 减污降碳 投入产出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水源保护与污染监控的广东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余香英 张永波 +4 位作者 朱擎 刘畅 熊津晶 许泽婷 张文博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40,共9页
通过系统整理分析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已有地下水监测网,针对广东地下水监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地下水环境管理需求,提出较大空间尺度和水质监控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框架及广东省“三层七级”共237个网点的层级化地下水环... 通过系统整理分析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已有地下水监测网,针对广东地下水监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地下水环境管理需求,提出较大空间尺度和水质监控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框架及广东省“三层七级”共237个网点的层级化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方案,并与水文地质单元、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进行了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三大部门监测网在空间上分布总体较为分散,相互补充性好,提出的监测网方案总体上与广东省地下水本底条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环境功能分区、重点污染源空间分布特征等相匹配,契合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和重点污染源监控两大管理需求,构建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框架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提出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方案可为广东省地下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饮用水 污染源监控 环境监测网 功能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协同减排视角下广东省PM_(2.5)实现WHO-Ⅱ目标策略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常树诚 郑亦佳 +4 位作者 曾武涛 廖程浩 罗银萍 王龙 张永波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105-2112,共8页
CO_(2)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性,二者的排放控制措施常常具有一定程度的协同减排效应.为降低政策成本、提高政策效率,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空气质量改善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其对CO_(2)减排的协同效益.以大气污染物与CO_(2)协同减... CO_(2)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性,二者的排放控制措施常常具有一定程度的协同减排效应.为降低政策成本、提高政策效率,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空气质量改善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其对CO_(2)减排的协同效益.以大气污染物与CO_(2)协同减排为指引,分析产业、交通运输、能源的结构优化调整和末端治理水平提升策略,通过空气质量模型方法分析并提出广东省在2025年PM_(2.5)实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过渡目标(简称“WHO-Ⅱ目标”)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在2017年基准条件下,按经济社会活动发展趋势和现有末端治理要求,模拟预测广东省2025年PM_(2.5)年均浓度将达26.9μg m^(3),难以达到WHO-Ⅱ目标(25.0μg m^(3)).在可进一步采取的减排措施中,产业结构调整、在用车辆更新、发电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工业用能变化和工业末端治理对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分担率分别为55.5%、17.7%、6.8%、3.8%、3.9%和12.2%,对CO_(2)减排的分担率分别为20.8%、14.0%、11.9%、9.3%、33.9%和0.在基于协同性制定的达标策略情景下,优先采取了产业结构调整、在用车辆更新等协同性较好、减排潜力较大的措施.在该情景下,2025年全省SO_(2)、NO_(x)、PM、VOCs和CO_(2)的排放总量较2017年的变化率分别为-13.7%、-19.4%、-21.8%、-20.3%和13.6%,模拟预测广东省2025年PM_(2.5)年均浓度可达24.6μg m 3,达到WHO-Ⅱ目标.研究显示,为确保2025年广东省PM_(2.5)年均浓度达到WHO-Ⅱ目标,应进一步强化大气污染物减排,建议优先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在用车辆更新等与CO_(2)减排协同性较好、减排潜力较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WHO-Ⅱ目标 CO_(2) 空气质量模型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大气中半/中等挥发性有机物(S/IVOCs)的测量技术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谭鑫 袁斌 +3 位作者 王超敏 叶晨朔 张沈阳 邵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224-4236,共13页
总结了环境大气中半/中等挥发性有机物(S/IVOCs)的主要测量技术及其进展,重点介绍了基于气相色谱技术和化学电离质谱技术的测量方法.S/IVOCs的测量主要由气相色谱技术开始发展,并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基于气相色谱技术的测量方... 总结了环境大气中半/中等挥发性有机物(S/IVOCs)的主要测量技术及其进展,重点介绍了基于气相色谱技术和化学电离质谱技术的测量方法.S/IVOCs的测量主要由气相色谱技术开始发展,并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基于气相色谱技术的测量方法,能够直接测量非极性化合物,但在面对组分多达千万种的复杂体系时,传统的一维色谱相对耗时,而且由于峰容量不够,峰重叠现象十分严重,难以实现全组分的准确分离.新近发展的多维分离系统如全二维气相色谱,通过正交的分离系统,能够实现复杂体系中物种组分的准确、快速分离.目前基于化学电离质谱技术的在线测量方法已经逐渐应用于S/IVOCs的测量,虽然在物种定性方面相对较弱,但其可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测量结果,帮助分析S/IVOCs在大气中的快速变化.在未来的研究中,高时间分辨率和全组分准确测量是S/IVOCs研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大气 半/中等挥发性有机物 气相色谱技术 化学电离质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逐4 h尺度的粤西典型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余香英 王刚 +2 位作者 邹富桢 张文博 韩龙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10-916,922,共8页
以面源为主要污染源的典型流域——广东粤西潭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逐4 h降雨事件划分方法,基于时间跨度超过1年的长时间序列的降雨和断面水质观测数据,分析了流域降雨与水质变化特征、不同降雨事件下水质指标变化规律,并采用SPSS... 以面源为主要污染源的典型流域——广东粤西潭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逐4 h降雨事件划分方法,基于时间跨度超过1年的长时间序列的降雨和断面水质观测数据,分析了流域降雨与水质变化特征、不同降雨事件下水质指标变化规律,并采用SPSS相关分析方法,对降雨事件与各典型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潭水河流域降雨量在时间分布上极不均匀,流域水质对降雨强度表现出明显的敏感性。不同水质指标对降雨事件反应的差异特征显著,其中溶解氧浓度在所有降雨时段中都较晴天有所降低,暴雨时溶解氧降低幅度最大;浊度、电导率随降雨强度增大分别呈现出明显正增长和负增长的伴随关系,可见流域内降雨—径流事件的泥沙响应迅速且显著;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降雨强度增大,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暴雨时升高幅度最大。溶解氧改善需特别关注暴雨过程耗氧污染物削减和治理,而针对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指标应推进汛期面源污染的协同治理和同步削减。考虑到不同降雨事件对不同污染指标的影响性质与程度不尽相同,可根据关键污染指标特征规律,结合天气预报开展汛期污染削峰的精细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划分 面源污染 溶解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CS-MLR模型的九洲江广东段不同水期水质变化特征及污染来源解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文博 余香英 +3 位作者 薛弘涛 刘晋涛 蒋婧媛 熊津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1-410,共10页
为探究九洲江广东段水质变化特征及其污染来源,选取了2021—2022年九洲江营仔国考断面自动站逐日水质数据,利用相关性分析、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对九洲江不同水期水质特征及污染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九洲江营仔... 为探究九洲江广东段水质变化特征及其污染来源,选取了2021—2022年九洲江营仔国考断面自动站逐日水质数据,利用相关性分析、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对九洲江不同水期水质特征及污染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九洲江营仔断面丰水期水质相对较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浊度相较枯水期显著升高,溶解氧、pH相较枯水期显著下降;不同水期水质指标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与枯水期相比,丰水期pH、溶解氧和浊度与其他水质指标的相关性有所增加,而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和总氮指标间的相关性有所减小;枯水期畜禽养殖源+城镇生活源对总磷、氨氮和总氮的绝对贡献率分别为58.47%、48.71%和44.14%,未识别污染源对高锰酸盐指数、水温、pH和电导率的绝对贡献率分别为63.08%、59.48%、54.90%和52.65%;丰水期农业面源+城镇面源对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的绝对贡献率分别为51.96%、41.38%和34.78%,气象因子对溶解氧、pH和氨氮的绝对贡献率分别为55.66%、40.75%和31.87%。综合来看,九洲江广东段水质指标枯水期主要受畜禽养殖源+城镇生活源和未识别污染源的影响,丰水期主要受农业面源+城镇面源和气象因子影响,故九洲江广东段水质管控不仅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城镇污水管网完善,还应注重保障生态流量、削减汛期面源污染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污染源解析 不同水期 九洲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离子型稀土矿区氮污染地下水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奕彤 罗育池 +4 位作者 王刚 刘畅 宋宝德 秘昭旭 王先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91-2400,共10页
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高浓度氮污染,选择广东某离子型稀土矿历史遗留开采区作为试验场地,采用曝气-注液一体化装置,通过间歇性曝气以及微生物菌剂、零价铁、碱剂注液,开展原位硝化、反硝化修复试验。结果表明:原位曝气注碱有效改善... 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高浓度氮污染,选择广东某离子型稀土矿历史遗留开采区作为试验场地,采用曝气-注液一体化装置,通过间歇性曝气以及微生物菌剂、零价铁、碱剂注液,开展原位硝化、反硝化修复试验。结果表明:原位曝气注碱有效改善了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水化学条件,使DO浓度≥2mg/L、pH提至7~8,为微生物生长代谢创造有利条件,单次曝气增氧和碱剂注射的有效作用时间分别约为3和7d。通过间歇性曝气注液可动态调节地下水好氧/厌氧条件,实现同区域地下水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的原位转换,逐步去除地下水中的氮污染。经过多轮次注射后,NH_(4)+-N浓度最低降至0.27 mg/L,最大去除率为99.5%,TN最大去除率为76.7%,可达到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水质修复目标。研究显示,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能够有效修复离子型稀土矿区氮污染地下水,实际应用中应当采用间歇性曝气注液与多轮次注射的方式,以实现地下水水质稳定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区 地下水 氮污染 原位注射 微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榕江地都断面溶解氧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熊津晶 余香英 +1 位作者 杜顺韬 薛弘涛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51-1257,共7页
根据榕江干流下游地都断面近2年的降雨、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溶解氧(DO)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结合上游东湖断面水质监测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地都断面DO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温度... 根据榕江干流下游地都断面近2年的降雨、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溶解氧(DO)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结合上游东湖断面水质监测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地都断面DO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温度、光照及污染物等影响,地都断面DO具有白天高、夜间低,春秋冬高、夏季低,枯水期高、丰水期低的特点;地都断面DO与该断面pH、电导率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水温均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丰水期受沿程污染物输入影响更大。地都断面pH是影响其丰、枯水期DO变化的首要因子,可分别解释其DO整体变化的48.7%、45.1%,地都断面电导率、东湖断面总氮、东湖断面DO对地都断面DO也有一定影响。地都断面DO浓度总体随降雨强度增大而降低,暴雨时DO降幅最大,达41.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江 溶解氧 影响因素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非污染天PM_(2.5)高值期硫酸盐分布特征及成因
19
作者 张倩华 韩天玮 +4 位作者 陈彦宁 廉秀峰 陈希 裴成磊 李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0-770,共11页
于2022年9月在线监测广州市气象条件、气态污染物、水溶性离子、重金属、有机碳(OC)、元素碳(EC)及单颗粒,探究广州市非污染天PM_(2.5)高值期硫酸盐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PM_(2.5)浓度在2022年5月、7月、9月和10月比2021年同期增长... 于2022年9月在线监测广州市气象条件、气态污染物、水溶性离子、重金属、有机碳(OC)、元素碳(EC)及单颗粒,探究广州市非污染天PM_(2.5)高值期硫酸盐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PM_(2.5)浓度在2022年5月、7月、9月和10月比2021年同期增长,其中9月增长达40.9%,同时伴随O_(3)浓度高值,O_(3)污染持续达18 d。采样期间共发生3次PM_(2.5)增长过程,硫酸盐是PM_(2.5)高值期增加最多的组分,硫酸盐浓度增量约占PM_(2.5)增量的25%,其次是OC、硝酸盐和铵盐。高相对湿度和高浓度O_(3)环境有利于SO_(2)转化,PM_(2.5)高值期硫氧化率(SOR=0.437)显著比低值期(SOR=0.334)高。含硫酸盐颗粒的主要类型为K-rich、EC和OC,其次为K-OC、K-Na和Fe。其中,EC和Fe类颗粒在PM_(2.5)高值期对硫酸盐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非污染天PM_(2.5)浓度增加的成因和硫酸盐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 元素碳 混合状态 PM_(2.5)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稀土矿区地下水修复方案优化
20
作者 宋宝德 罗育池 +3 位作者 韩奕彤 刘畅 秘昭旭 王先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8-96,共9页
文章通过构建某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模拟预测矿区地下水流场与径流特征,结合流场、流线等预测结果,优化地下水污染修复设计方案。原位阻隔帷幕长度由160 m调整为95 m,帷幕底部由20 m深度调整至深入相对隔水层0.5 m,水泥旋... 文章通过构建某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模拟预测矿区地下水流场与径流特征,结合流场、流线等预测结果,优化地下水污染修复设计方案。原位阻隔帷幕长度由160 m调整为95 m,帷幕底部由20 m深度调整至深入相对隔水层0.5 m,水泥旋喷桩顶线由地表调整为114 m标高;原位化学耦合微生物注射井由均匀布设调整为在矿区重污染区域集中布设排井,保证修复期内地下水能全部流经原位注射修复区域;改进型可渗透反应墙长度由56 m调整为41.5 m,隔水墙深度至相对隔水层0.5 m,顶线标高自修复单元两侧延伸至101.4 m标高;考虑矿区内地下水溢出量,生态沟处理规模由232 m^(3)/d调整为262 m^(3)/d。通过优化,既保证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又减少工程量节约成本,对同类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案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区 地下水流场 粒子追踪 污染修复 方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