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向异常识别方法
1
作者 张志坚 张静 伍光胜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0-472,共13页
针对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存在高隐蔽度的异常风向问题,基于DBSCAN算法建立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向异常识别方法。选取2016—2022年影响广州的寒潮、冷空气、台风等16个天气过程个例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历史风向数据和第2309号台风苏拉影响广州... 针对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存在高隐蔽度的异常风向问题,基于DBSCAN算法建立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向异常识别方法。选取2016—2022年影响广州的寒潮、冷空气、台风等16个天气过程个例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历史风向数据和第2309号台风苏拉影响广州期间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实时风向数据进行风向异常识别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历史个例的风向可疑站点比例介于0.46%~5.56%,风向错误的站点比例介于0.25%~2.05%;在“苏拉”实时个例中识别出与地面主导风向存在显著偏离的异常风向站点有13个,造成风向异常的原因为风向传感器故障和站点观测环境影响。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的风向错误识别准确率提高了20.32百分点,为自动气象观测站历史风向数据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自动气象观测站设备运行监控及现场核查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DBSCAN 自动气象观测站 风向异常识别 数据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季风槽准双周振荡对广东夏季暴雨的影响
2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3 位作者 于玲玲 高晓容 梁巧倩 梁伟杰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751,共25页
利用1961~2017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与广东逐日降水等资料,通过选取没有与锋系联系一起、由单一南海季风槽影响导致的广东暖区暴雨过程并进行分类,采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季风槽暴雨过程的时空分... 利用1961~2017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与广东逐日降水等资料,通过选取没有与锋系联系一起、由单一南海季风槽影响导致的广东暖区暴雨过程并进行分类,采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季风槽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重点揭示了(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过程在准双周振荡不同位相大气环流场的演变特征及低频信号的来源与机制。结果表明:(1)(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过程占总个例的54.1%,主要出现在广东沿海与内陆的三大暴雨中心(阳江—阳春—恩平、海丰—陆丰—汕尾、龙门—佛岗),其余三类季风槽暴雨过程[(强)西南季风辐合型、东南季风扰动型、热带气旋远离/消散型]主要出现在广东沿海的两大暴雨中心及珠江口两侧。(2)季风槽暴雨过程主要存在5~8天的准单周振荡、10~24天的准双周振荡,少数年份还存在40~65天振荡。(3)(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从间歇—开始—鼎盛—减弱期,低频信号不仅来源于从欧洲西部到东北亚具有准正压性、呈相间排列的“反气旋—气旋”的低频波列东南向传播,还来源于对流层中低层菲律宾东南的热带西太平洋低频气旋西北向传播。它们使南亚高压从孟加拉国向巴基斯坦移动,西太平洋副高逐渐加强西伸北抬,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我国中东部地区由间歇期的低频反气旋环流或高压脊逐渐转为鼎盛期的低频气旋环流或高空槽控制。(4)当华南高层由低频反气旋环流东南侧的强东北风逐渐转为华北—江南低频气旋性环流底部的强偏西风与印度半岛—南海西北部低频反气旋外围的西北风控制,高空辐散逐渐增强并达到最强。中低层由低频反气旋环流或高压脊控制逐渐转受来自南海中北部—孟加拉湾低频反气旋北缘的强西南风控制,并受东北亚、日本及其以南西太平洋低频反气旋环流的阻挡,在我国西南—江南—华南上空形成强的低频气旋性环流与正涡度。广东处于来自低纬度季风环流圈与中纬度次级垂直环流圈上升运动的汇合区,来自对流层中低层偏南风异常与垂直上升运动及绝对涡度逐渐增强并达到最强。地面由弱均压场逐渐转为北部湾向北伸展加强的闭合低压控制,南海季风槽北抬并增强,使(强)西南季风型季风槽暴雨从无转为开始并达到鼎盛期。它们可为季风槽暴雨的中期—延伸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槽暴雨 准双周振荡 (强)西南季风型 低频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风对环珠江口地区臭氧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麦健华 于玲玲 +3 位作者 邓涛 吴道航 倾鹏程 余欣洋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8-1209,共12页
利用地面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及第五代欧洲中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对2022年环珠江口地区在海陆风环流影响下的臭氧(O_(3))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珠江口7市2022年海陆风日天数在40~64d,海陆风日主要集中在春季及秋季.区域... 利用地面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及第五代欧洲中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对2022年环珠江口地区在海陆风环流影响下的臭氧(O_(3))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珠江口7市2022年海陆风日天数在40~64d,海陆风日主要集中在春季及秋季.区域海陆风日各市平均O_(3)日最大8h滑动平均浓度(O_(3)-8h)中位数及超标率分别为141μg/m^(3)和38%,非海陆风日仅为74μg/m^(3)和11%.海陆风环流对珠江口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三市O_(3)污染影响最大,3市海陆风日O_(3)-8h相比非海陆风日分别偏高26%、41%和29%.海陆风环流使珠中江地区O_(3)峰值浓度的出现时间比非海陆风日平均偏晚0.5h,平均峰值浓度偏高29%.当海风在17:00或18:00首次出现,该时次O_(3)小时增长率为正增长的比例分别达72%和41%,平均增长率比非海陆风日分别偏高5%和7%,但海风出现1h后O_(3)小时增长率明显下降.珠中江地区海陆风日平均回流指数(RF)比北风日和南风日偏低39%,陆风转海风时段平均RF比陆风及海风时段分别偏低14%和15%,海陆风超标日平均RF比非海陆风超标日偏低28%,海陆风环流使大气扩散能力减弱,因此O_(3)污染比非海陆风日更趋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珠江口 O_(3)污染 回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层切变线上弱龙卷风暴的多波段多体制雷达观测与生成环境
4
作者 郭瑞玲 白兰强 +4 位作者 巢婧华 俞小鼎 余晓健 李兆明 庞绮汶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35,共14页
2022年6月30日下午,佛山市南海区遭受EF0级龙卷风袭击,本研究基于邻近此地区三部不同体制的X波段雷达和两部S波段双极化雷达、地面气象站和大气再分析数据等资料,系统研究了该龙卷风暴的多波段、多体制雷达观测特征及关键生成环境。由... 2022年6月30日下午,佛山市南海区遭受EF0级龙卷风袭击,本研究基于邻近此地区三部不同体制的X波段雷达和两部S波段双极化雷达、地面气象站和大气再分析数据等资料,系统研究了该龙卷风暴的多波段、多体制雷达观测特征及关键生成环境。由于五部雷达均未识别到中层中气旋特征,表明该个例为非中气旋龙卷风。通过多波段雷达观测对比发现,S波段雷达对这一短时龙卷风的探测能力极其有限,未能识别龙卷涡旋特征(TVS),而X波段雷达凭借更高的低空探测覆盖率和径向空间分辨率,对此类弱龙卷风暴精细结构的捕捉具有显著优势。与X波段多体制雷达对比发现,X波段机械雷达因其更高的发射功率和更窄波束宽度,可以探测到更加清晰的TVS和“弱回波眼区”等关键结构;而具有快速扫描优势的X波段相控阵雷达,受限于较小的发射功率和相对较宽的波束宽度,对弱龙卷风涡旋特征的探测相对不足。进一步研究发现,本次龙卷母体对流风暴位于热带气旋“暹芭”外围环流与西风带系统相互作用的过渡区内。雷达低层径向风和地面风场观测表明,该龙卷风暴由边界层内辐合切变线动力强迫抬升而激发,形成于辐合线上直径约4~6 km的微气旋内,因此本次非中气旋龙卷风可能是由近地面微气旋受低层垂直上升气流拉伸增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中气旋龙卷 相控阵雷达 地面辐合线 微气旋 热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龙卷时空分布及其母体风暴雷达观测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先香 炎利军 +3 位作者 白兰强 植江玲 张晶晶 李兆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04-817,共14页
基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广东卷(1959—2000年)、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2002—2022年)和近年来广东龙卷现场灾调记录等历史数据、常规观测、ERA5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以及广东多普勒天气雷达(2006—2022年)等资料,分析1961—2022年广东龙... 基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广东卷(1959—2000年)、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2002—2022年)和近年来广东龙卷现场灾调记录等历史数据、常规观测、ERA5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以及广东多普勒天气雷达(2006—2022年)等资料,分析1961—2022年广东龙卷的时空分布、天气背景和2006以来的龙卷对流风暴形态等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近62年广东共有225个龙卷记录。其中,在多源观测资料较齐备的2006年以来,龙卷年均发生约6个,近50%发生在热带气旋影响天气背景下,40%为西风带系统龙卷,还有约10%为热带扰动龙卷,但龙卷数量逐年波动很大,最高达17个(2008年),部分年份仅1个或无记录。广东龙卷主要发生在4—9月,4—6月主要为西风带系统龙卷,7—9月主要为热带气旋和热带扰动龙卷;约85%的龙卷发生于06—20时,14—18时为最高发时段(占比近40%)。龙卷最频发于珠三角、雷州半岛和潮汕平原一带,北部山区极少。其中,佛山、湛江和广州是广东龙卷最高发的3个城市。广东产生龙卷的对流形态中,约54%带状对流系统,为热带气旋和热带扰动龙卷母体风暴,其风暴结构呈现出低质心的特点;约36%多单体风暴系统,多数为西风带龙卷母体风暴;与美国龙卷易产生于孤立单体和准线状对流系统不同,广东产生龙卷的孤立对流单体和准线性对流系统相对频率很低,均仅约为5%,主要为西风带龙卷母体风暴,其风暴结构往往呈现出高质心的特点。超过90%的龙卷中尺度母体风暴具有低层中气旋,但仅约47%伴随低层龙卷涡旋特征(TVS)。强龙卷通常伴随着旋转速度超过20 m·s^(-1)的低层中气旋、超过40 m·s^(-1)的TVS速度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时空分布 环流型 风暴形态 雷达观测特征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背景下广东龙卷气候特征和环境条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先香 白兰强 +3 位作者 炎利军 张泽宇 蔡康龙 植江玲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9-339,共21页
为研究热带气旋(简称TC)背景下广东龙卷发生的特征,利用《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广东卷(1959—2000年)、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2002—2022年)和近年来龙卷现场灾调记录等广东历史龙卷灾情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 为研究热带气旋(简称TC)背景下广东龙卷发生的特征,利用《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广东卷(1959—2000年)、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2002—2022年)和近年来龙卷现场灾调记录等广东历史龙卷灾情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统计1961—2022年广东TC龙卷的时空分布、天气形势和环境条件,并对比分析了不同TC在相似路径下有/无龙卷及强/弱龙卷的关键热动力环境参数差异。结果表明:广东TC龙卷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岛和潮汕平原。TC龙卷占广东总龙卷数量的约42%,龙卷个数与影响广东的TC数量呈显著正相关;8月为TC龙卷最高发月份,14—18和06—10时(北京时)为日内高发时段。这些龙卷主要发生在TC的东北象限(或其前进方向的右后侧或深层环境风切变上切变区域);TC登陆后的2—18 h是龙卷发生的高发时段,龙卷生成时对应的TC强度主要为热带风暴和热带低压。TC背景下广东龙卷发生天气形势可分为偏南急流型和偏北急流型,两类天气型龙卷的生成位置均与超级单体复合参数(SCP)大值区和强龙卷指数(STP)大值区呈现较好的空间匹配关系。对比TC背景下龙卷/非龙卷及强/弱龙卷的环境条件,发现在TC中心的东北象限广东龙卷环境比非龙卷具有明显更大的夹卷对流有效位能(E-CAPE)和0—1 km风暴相对螺旋度(SRH1)(差异均达95%置信度),E-CAPE和SRH1的组合能较好地指示TC引发龙卷的潜势;广东TC强龙卷的混合层对流有效位能(MLCAPE)和STP与美国TC强龙卷相当,但SRH1明显小于美国TC强龙卷,E-CAPE、0—6 km风垂直切变(SHR6)、0—3 km风暴相对螺旋度(SRH3)和STP能较好地区分广东TC强、弱龙卷环境。对比TC背景下广东龙卷与江苏龙卷及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发现,广东TC龙卷CAPE均值约为江苏TC龙卷和辽宁冷涡龙卷的1/2,但广东TC龙卷具有明显更强的动力环境条件,其SRH1均值是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的2倍以上。上述结果有利于更好地认识TC背景下广东龙卷发生的环境条件,为TC龙卷潜势预报的开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龙卷 广东 时空分布特征 环境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道路积水内涝图像识别方法
7
作者 张志坚 伍光胜 +3 位作者 黎洁仪 陈雨欣 张静 孙伟忠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8-930,共13页
为了提高超大城市积水内涝的监测预警能力,针对现有积水内涝检测方法实用性、实时性存在的不足,依托广州市9万余个高密度公共监控视频作为数据基础,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RTMDet(Real-Time Models for Object Detection)模型建立了一... 为了提高超大城市积水内涝的监测预警能力,针对现有积水内涝检测方法实用性、实时性存在的不足,依托广州市9万余个高密度公共监控视频作为数据基础,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RTMDet(Real-Time Models for Object Detection)模型建立了一种道路积水内涝图像识别方法,采用多线程技术实现大规模视频点图像的高效采集,同时基于实例分割RTMDet模型实现积水内涝目标的快速检测和识别。使用2018年8月15日—2020年5月23日通过视频接口和互联网收集的共8463张图像样本集构建识别模型,用2020年6月25日—2022年9月10日采集的6106张图像对模型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强降水过程中,模型能准确识别出具有明显积水内涝特征的图像及积水内涝特征所处图像的位置区域,数据清洗后模型总体识别准确率为86.60%;光线干扰和降水造成摄像头画面模糊是导致模型虚警的两大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已经在广州气象影响预报业务检验和广州市应急指挥决策辅助系统应用,为城市积水内涝自动监测和预警提供有效支撑,对水务、交通等气象业务场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涝 图像识别 深度学习 公共监控视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0~6小时融合定量降水预报技术改进研究
8
作者 陈超 王敏 +2 位作者 周芯玉 刘段灵 张阿思 《热带气象学报》 2025年第1期26-40,共15页
为进一步提升0~6 h定量降水预报(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QPF)精度,首先对CMA-GD(R3)和CMA-GD(R1)逐时降水进行相位和强度订正,并基于自适应融合方程实现融合;其次,对双偏振雷达水平反射率因子(ZH)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DP)... 为进一步提升0~6 h定量降水预报(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QPF)精度,首先对CMA-GD(R3)和CMA-GD(R1)逐时降水进行相位和强度订正,并基于自适应融合方程实现融合;其次,对双偏振雷达水平反射率因子(ZH)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DP)两个参数进行外推,在基于多年雨滴谱资料对广东降水进行时空划分并分别拟合降水反演关系式的基础上实现降水反演;最后,基于动态权重融合技术实现双偏振雷达外推预报和模式预报的融合,并对影响预报精度的不同模式融合方案和基于不同高度CAPPI参数外推方案两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弱降水时(雨强<5 mm·h^(-1)),三种融合方案产品各区域和预报时次各有优劣,当雨强≥5 mm·h^(-1)时,双偏振雷达外推与两个模式融合产品(QPF_Blending)较单模式融合(QPF_R1和QPF_R3)的最优评分至少提升15%以上,且雨强越大,提升越明显;(2)内陆地区(距离海岸线130 km以外的区域)使用高度过低或过高的CAPPI会对第1 h QPF精度产生明显影响,但总的来说使用3 km高度的CAPPI外推预报的QPF精度最高;(3)改进后的0~6 h QPF产品在各预报时效和降水量级上ETS或TS评分都明显提升,雨强≥1 mm·h^(-1)时TS评分提升率达20.4%,随着雨强增大,提升率也越大。研究成果有效支撑了华南0~6 h强降水预报预警业务,对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预报技术 双偏振雷达 中尺度模式 QP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的年际双模态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非对称关系
9
作者 屈静玄 谷德军 彭冬冬 《热带气象学报》 2025年第4期485-494,共10页
基于1968—2022年后汛期登陆广东热带气旋(TC)频数、再分析资料和海温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登陆广东TC频次的年际变化特征,重点揭示了其年际变率中存在的双模态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非对称关系。(1)登陆广东TC频数... 基于1968—2022年后汛期登陆广东热带气旋(TC)频数、再分析资料和海温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登陆广东TC频次的年际变化特征,重点揭示了其年际变率中存在的双模态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非对称关系。(1)登陆广东TC频数存在显著的准3年和准8年双模态周期振荡,两者变化幅度相当。(2)不同模态下,影响TC登陆的大气环流配置存在显著差异。在两个模态的登陆广东TC频数异常偏多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皆表现为偏西偏强,有利于TC登陆广东。而在TC频数异常偏少年,两种模态对应的副高形势明显不同:准3年模态下的副高偏弱偏东,易导致TC过早北上;准8年尺度上副高偏西偏强,但其南侧的显著异常东风引导TC西行。(3)登陆广东热带气旋频数与海表温度的关系呈非对称性。在准3年时间尺度上,登陆广东TC频数偏多年冬季SST主要显著正距平出现在赤道东太平洋和热带北印度洋至南海。在准8年时间尺度上,登陆广东TC频数偏多年冬季SST主要显著正距平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而频数偏少年冬季热带印度洋SST整体异常偏高。从冬季厄尔尼诺事件向夏季拉尼娜事件转换的年份,登陆广东TC频数偏多。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登陆广东TC变化特征的认识,其与海表温度关系的非对称性对做好登陆广东热带气旋频数的短期气候预测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副热带高压 年际双模态特征 非对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塔对不同类型回击辐射场增强效应的差异
10
作者 陈绿文 吕伟涛 +7 位作者 马颖 张义军 陈绍东 殷启元 颜旭 杨敢 齐奇 武斌 《应用气象学报》 2025年第5期530-541,共12页
为了探究广州塔对不同类型地闪回击辐射场增强效应的差异,将2024年广州塔11个下行闪电中的11次首次回击和23次继后回击以及21个上行闪电中的60次继后回击的电流峰值直接测量结果与相应的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并对广州塔... 为了探究广州塔对不同类型地闪回击辐射场增强效应的差异,将2024年广州塔11个下行闪电中的11次首次回击和23次继后回击以及21个上行闪电中的60次继后回击的电流峰值直接测量结果与相应的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并对广州塔首次回击和继后回击的辐射场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下行闪电首次回击电流峰值反演值与直接测量值比值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2.1(2.1),不管是下行闪电还是上行闪电,其继后回击的对应值均为2.8(2.8)。广州塔对首次回击电磁辐射场的增强效应明显低于继后回击。对于广州塔首次(继后)回击,电流峰值反演值与直接测量值的比值与电流峰值大小呈负(正)相关。模拟结果显示,广州塔对上行连接先导长度超过100 m的首次回击的电磁辐射场增强效应明显低于上行连接先导长度仅为5 m时的继后回击。广州塔首次回击发生前的长上行连接先导可能是导致广州塔对首次回击电磁辐射场的增强效应低于继后回击的关键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塔 回击 雷电流 雷击电磁辐射场 增强效应 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丝对雷电回击界面传递能量影响
11
作者 王珮沣 刘刚 +5 位作者 陈绿文 杨嘉木 陈绍东 颜旭 郭德明 吕伟涛 《应用气象学报》 2025年第5期563-571,共9页
在回击电流条件下,利用热损伤的注入能量反演方法分析金属丝对界面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通过人工触发闪电的回击损伤试验,初步确定计及金属丝影响的界面能量传递特性。基于改造的实验室模拟回击损伤实验方法,获取不计及金属丝和电极汽... 在回击电流条件下,利用热损伤的注入能量反演方法分析金属丝对界面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通过人工触发闪电的回击损伤试验,初步确定计及金属丝影响的界面能量传递特性。基于改造的实验室模拟回击损伤实验方法,获取不计及金属丝和电极汽化影响的相关数据,量化对比有无金属丝的注入能量。同时讨论金属丝的直径和长度对界面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人工触发闪电的回击损伤试验,对比传统物理模型的注入能量,能量差异达到76.2%。在实验室模拟回击损伤实验中,注入能量差异达到88%。有金属丝对比组的注入能量较无金属丝的对比组增加42.1%。说明金属丝的引入提高了注入能量。注入能量差异在回击过程中随金属丝直径的增加而增加,但随金属丝长度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金属丝 损伤 回击过程 人工触发闪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地闪先导和回击阶段针状结构特征差异
12
作者 武斌 邵欣然 +4 位作者 吕伟涛 齐奇 吕凡超 马颖 陈绿文 《应用气象学报》 2025年第5期585-597,共13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Field Experiment Base on Lightning Sciences,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_FEBLS)的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Tall-object Lightning Observatory in Guangzhou,TOLOG)获取的高时空... 基于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Field Experiment Base on Lightning Sciences,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_FEBLS)的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Tall-object Lightning Observatory in Guangzhou,TOLOG)获取的高时空分辨率高速摄像和同步电场观测数据,选取2020年6月3日广东强雷暴过程中一次典型正地闪个例,统计分析针状结构在先导阶段与回击阶段的差异。结果表明:先导阶段的针状结构始发时间跨度更长(平均值为120 ms),始发伸展长度较大(平均值为140 m);而回击阶段针状结构集中在开始后21.3 ms内形成,始发伸展长度较小(平均值为76.3 m),反映出不同阶段的针状结构在活跃时段与尺度上的显著差异。回击阶段针状结构的平均闪烁次数为7.20次,显著高于先导阶段的2.67次;同时,平均闪烁间隔也明显缩短,为1.43 ms,而先导阶段为8.36 ms,表明针状结构在回击强电场具有更高的重复激发能力。回击阶段针状结构的传输速率更高(始发与闪烁伸展速率平均值为1.15×10^(6)和1.53×10^(6) m·s^(-1)),最大伸展长度可达1.56 km,具备更高的能量输入效率与通道远距离扩展能力。先导阶段与回击阶段电场环境及能量驱动机制的差异,是针状放电在两阶段动态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地闪 针状结构 阶段性差异 局部电场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雷电野外综合观测试验20年进展
13
作者 吕伟涛 陈绍东 +5 位作者 郑栋 张阳 陈绿文 颜旭 樊艳峰 张义军 《应用气象学报》 2025年第5期513-529,共17页
自2006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雷电科研团队在广东持续开展了20年雷电野外综合观测试验,建设了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打造了集人工引雷与雷电防护技术测试、雷电精细化探测、高建筑物雷电... 自2006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雷电科研团队在广东持续开展了20年雷电野外综合观测试验,建设了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打造了集人工引雷与雷电防护技术测试、雷电精细化探测、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试验平台,在雷电科学试验研究、探测技术研发、物理过程研究和防护测试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2006—2025年共成功触发闪电249次,建立了自动气象站、通信基站、高压输电线、风力发电机等不同承载体的雷击防护测试数据集。自主研发多频段闪电探测定位技术,建设了全闪及闪电通道综合探测网,观测揭示了闪电始发、先导传输、回击以及M分量等放电过程的特征及其成因。建设了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积累了不同高度和顶部形状高建筑物上600余次雷击过程的多参量同步观测数据,建立了高质量的高建筑物雷电数据集,在先导始发发展特征、连接行为、闪击距离、通道光谱特性等方面得到了新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触发闪电 高建筑物雷电 雷电物理 雷电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下行正地闪先导通道发展速率时空变化特征
14
作者 邵欣然 武斌 +6 位作者 吕伟涛 齐奇 吕凡超 马颖 陈绿文 刘恒毅 许伟群 《应用气象学报》 2025年第5期598-608,共11页
基于2010—2023年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平台获取的正地闪光学与电磁场同步观测数据,选取25例下行正地闪,统计分析光学视野内正先导二维发展速率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双站光学视野交叉法结合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确定正地闪接地点位置,根... 基于2010—2023年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平台获取的正地闪光学与电磁场同步观测数据,选取25例下行正地闪,统计分析光学视野内正先导二维发展速率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双站光学视野交叉法结合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确定正地闪接地点位置,根据平均倾斜程度将正先导通道分为近似垂直型和有较大水平分量型两类。结果表明:正先导发展速率与通道形态密切相关。近似垂直发展的正先导通道,速率随时间显著增加,回击前1 ms至回击开始速率平均值(1.43×10^(6) m·s^(-1))约为进入光学视野至回击开始前1 ms速率平均值(2.17×10^(5) m·s^(-1))的7倍;而有较大水平分量的正先导,该比例仅为3倍。近似垂直正先导通道速率随高度下降显著增大,500 m高度以下通道速率平均值(1.67×10^(6) m·s^(-1))约为1000~1500 m高度范围(2.25×10^(5) m·s^(-1))的7倍;而有较大水平分量的正先导通道,速率随高度振荡变化,500 m高度以下速率平均值(6.31×10^(5) m·s^(-1))仅为1000~1500 m高度平均值(4.68×10^(5) m·s^(-1))的1.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行正地闪 正先导速率 通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