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维来司他钠治疗COVID-19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患者的疗效:一项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罗敏 胡鸿彬 +4 位作者 孙烨 赵新 曾振华 刘易林 武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59-1267,共9页
目的探讨西维来司他钠治疗对COVID-19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患者的生存率、氧合指数和感染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重症医学科中诊断为COVID-19相关ARDS患者,从医疗系统收集其入ICU 24 h内以... 目的探讨西维来司他钠治疗对COVID-19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患者的生存率、氧合指数和感染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重症医学科中诊断为COVID-19相关ARDS患者,从医疗系统收集其入ICU 24 h内以及出院当天的数据,并收集入ICU后第1、3、7天的CRP、PCT、IL-6和氧合指数值。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将接受西维来司他钠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匹配。采用Cox回归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西维来司他钠给药与院内死亡率以及住院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纳入199名COVID-19相关ARDS重症患者。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接受西维来司他钠治疗的35名患者和没有接受西维来司他钠治疗的70名患者进行了匹配。西维来司他钠治疗与院内死亡率的降低(P=0.36)、ICU住院时间的延长(P=0.39)、住院时间(P=0.68)以及氧合指数的改善(P>0.05)无关。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异,但在西维来司他钠治疗组发现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6)。结论西维来司他钠与COVID-19相关ARDS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时间的减少没有相关性,但与血清IL-6水平的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维来司他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COVID-19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室温体温梯度对脓毒症患者28d内死亡的预测价值: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
2
作者 李露兰 刘易林 +3 位作者 刘勇 陈少武 胡鸿彬 曾振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6-544,共9页
目的 探讨体温梯度对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及其与液体入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方法,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重症医学科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154例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8 d内是否存活分为... 目的 探讨体温梯度对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及其与液体入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方法,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重症医学科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154例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8 d内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n=118)与非存活组(n=36)。在入重症监护室(简称入科)即刻及入科6 h监测和计算中心-外周体温梯度(CTTG)、外周-室温体温梯度(TRTG),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探讨体温梯度对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脓毒症患者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通过生存分析进行验证,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体温梯度与液体入量、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的相关性。结果 154例患者中,存活组118例,非存活组36例。ROC曲线和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入科6 h的TRTG≤5.35℃是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入科6 h后,与TRTG(>5.35℃)相比,低TRTG(≤5.35℃)患者的28 d内死亡风险增加了2.74倍(P=0.004,95%CI 1.54~9.12)。入科即刻及入科6 h的CTTG、TRTG均与液体入量、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相关不明显(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入科6 h的TRTG≤5.35℃是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但不同时间点体温梯度的改善均与患者液体入量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体温梯度 液体复苏 皮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T、sTREM-1结合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诊断和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50
3
作者 罗运山 刘易林 +2 位作者 邓霞梅 张健 李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6-590,共5页
目的:探讨PCT、s TREM-1结合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诊断和预后价值的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10月相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分为SIRS组、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 目的:探讨PCT、s TREM-1结合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诊断和预后价值的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10月相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分为SIRS组、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及对照组。结果:脓毒症总组及亚组CRP、s TREM-1水平均显著高于SIRS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脓毒症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脓毒症总组及其各亚组中乳酸水平与对照组、SIR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脓毒性休克组与其他各组间比较均有意义(P<0.05)。PCT在脓毒症总组及其亚组均较对照组、SIRS组显著升高,脓毒性休克组、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高,脓毒性休克组较严重脓毒症组明显升高(P<0.05)。APACHEⅡ评分在脓毒症总组及各亚组、SIR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脓毒性休克组与脓毒症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PCT、s TREM-1及APACHEⅡ、CRP、乳酸的AUC分别为0.935、0.877、0.856及0.816。结论:在临床上可通过检测血清PCT和血浆s TREM-1结合APACHEⅡ评分来评价脓毒症的诊断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 降钙素原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清除率评估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15
4
作者 罗运山 刘易林 +4 位作者 邓霞梅 张健 李莉 饶明清 罗健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监测脓毒症休克患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s TREM-1)及s TREM-1清除率(s TREM-1c)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我科2016年1-12月患者共54例,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通过监测脓毒症休克患者第1、5、7、9天s TREM-1... 目的监测脓毒症休克患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s TREM-1)及s TREM-1清除率(s TREM-1c)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我科2016年1-12月患者共54例,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通过监测脓毒症休克患者第1、5、7、9天s TREM-1及s TREM-1c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判断预后的价值。结果两组基线比较APACHEⅡ评分、PCT、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s TREM-1水平呈下降趋势,好转组下降优于恶化组。同样,s TREM-1c在好转组第5、7、9天下降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其次,不同时间点PCT、s TREM-1、s TREM-1c及24 h内APACHEⅡ评分AUC依次为s TREM-1 7、APACHEⅡ及s TREM-1 5、PCT、s TREM-1 9、s TREM-1c 9及s TREM-1 1,最小为s TREM-1c5及s TREM-1c 7。结论在临床上可动态监测s TREM-1并进行s TREM-1c分析,比单纯监测s TREM-1可能更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清除率 脓毒症休克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4
5
作者 罗运山 刘易林 +2 位作者 邓霞梅 张健 李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861-286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s TREM-1)、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ELISA检测39例脓毒症患者、15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和12...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s TREM-1)、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ELISA检测39例脓毒症患者、15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组。通过分析3种因子对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脓毒症组与SIRS组中血清s TREM-1及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RP只在脓毒症组与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中s TREM-1、PCT及CRP均明显高于SIRS组(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s TREM-1、PCT及CRP对SIRS和非SIRS进行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4、0.887和0.831。结论:血清s TREM-1是脓毒症早期诊断的较好指标,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救治ICU病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疗效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李莉 史伟 +5 位作者 刘易林 李颖 杨翠华 饶明清 马莲英 邓道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4-346,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PHVHF)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治疗效果。方法 PHVHF治疗MODS患者25例。结果 25例患者治疗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血尿素氮、肌酐及血钾下降(P<0.01),氧合指数好转(P<0.05)。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 目的探讨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PHVHF)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治疗效果。方法 PHVHF治疗MODS患者25例。结果 25例患者治疗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血尿素氮、肌酐及血钾下降(P<0.01),氧合指数好转(P<0.05)。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降低(P<0.05)。18例痊愈出院,5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治愈好转率72%,死亡率20%。结论 PHVHF可明显改善MODS预后,患者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I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对肾替代治疗病人血清莫西沙星药物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李莉 史伟 +1 位作者 陈铁锋 刘双信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08-1011,共4页
目的:研究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PHVHF)治疗时莫西沙星的血清药物浓度变化,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8名行PHVHF治疗患者在治疗开始60 min内匀速静滴莫西沙星400 mg,给药后不同时间收集滤器前、后血样和置换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目的:研究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PHVHF)治疗时莫西沙星的血清药物浓度变化,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8名行PHVHF治疗患者在治疗开始60 min内匀速静滴莫西沙星400 mg,给药后不同时间收集滤器前、后血样和置换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清及置换液中莫西沙星浓度。用DAS 2.1.1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PHVHF治疗前后血尿素氮(BUN)及肌酐(SCr)、血清钾(K+)水平显著下降(P<0.05),血清钠(Na+)氯(Cl-)维持稳定。HPLC分析方法测定血滤患者血清及置换液中莫西沙星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准确度及精密度高。静滴莫西沙星400 mg后在该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开放型二室模型。主要药代参数:峰浓度(Cmax)=(4.843±1.854)mg/L,半衰期(T1/2)=(4.822±2.126)h,达峰时间(Tmax)=(1.31±0.59)h,总体分布容积(Vd)=(82.63±24.69)L,总体清除率(CLtot)=(14.36±8.43)L/h,AUC/MIC90在MIC90值分别为0.25 mg/L、0.12 mg/L、0.03 mg/L时均大于100,Cmax/MIC90在MIC90值分别为0.25 mg/L、0.12 mg/L、0.03 mg/L时均大于10。结论:PHVHF治疗可明显改善肾功能,稳定内环境,部分清除血清中莫西沙星,但PHVHF治疗后血清药物浓度仍可达到针对病原菌的有效治疗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 莫西沙星 肾替代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患者血清、尿液及置换液中莫西沙星浓度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莉 史伟 +1 位作者 陈铁锋 刘双信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18-1921,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PHVHF)患者血清、尿液及置换液中莫西沙星浓度。方法:PHVHF联合莫西沙星治疗肾衰合并感染患者8例,测定肾功、电解质。采用依利特SinoChrom ODS-BP色谱柱(5μm,4.6mm×150mm...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PHVHF)患者血清、尿液及置换液中莫西沙星浓度。方法:PHVHF联合莫西沙星治疗肾衰合并感染患者8例,测定肾功、电解质。采用依利特SinoChrom ODS-BP色谱柱(5μm,4.6mm×150mm)测定莫西沙星浓度,流动相为乙腈:(10mmol/L磷酸二氢钾、1.5mmol/L四丁基硫酸氢胺)=25:75(v/v),柱温40℃,检测波长290nm,流速1mL/min。结果:血BUN及SCr、血清K+水平显著下降(P<0.05)。血清莫西沙星在0.1~10.0mg/L范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4.49x-0.257,r=0.99986。准确度为98.7%~101%,日内和日间RSD为1.12%~5.7%。置换液在0.1~10.0mg/L范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877x-0.249,r=0.9985。准确度为85.7%~95.7%,日内和日间RSD为1.34%~8.9%。尿液在0.1~10.0mg/L范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565x-0.270,r=0.9868。准确度为97.4%~101.7%,日内和日间RSD为1.51%~11.6%。结论:HPLC方法检测血滤患者血清、尿液及置换液中莫西沙星浓度,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满足临床研究血滤时莫西沙星药代动力学变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谱法 高压液相 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 莫西沙星 血清 尿液 置换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