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带教中渗透医学人文关怀的体会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平安 郭铭 冯金福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第2期180-183,共4页
目的探究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带教中渗透医学人文关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11月该院神经外科接收的36名医学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甲组、乙组,各18名。甲组采用常规带教管理,乙组采用医学人文关怀带教管理,比较不同... 目的探究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带教中渗透医学人文关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11月该院神经外科接收的36名医学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甲组、乙组,各18名。甲组采用常规带教管理,乙组采用医学人文关怀带教管理,比较不同教学效果。结果乙组教学质量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医学生对带教的满意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人文在提高学习积极性、团队协作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促进理论知识掌握、培养人文意识、增进带教老师和学生间亲密度、增强岗位责任感和医患沟通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结论将医学人文关怀渗透到神经外科临床带教中,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临床带教 医学人文 人文关怀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惠群 候世珍 +1 位作者 杨聪 龚文玲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5期23-24,共2页
目的总结经验,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提供优质的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6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监护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的随访和格拉斯哥预后评... 目的总结经验,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提供优质的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6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监护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的随访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通过积极的术后管理,60例患者均得到及时的观察及优质的护理。54例患者生存,6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4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两例出现高血糖,无1例患者发生褥疮和深静脉血栓。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25例,4分20例,3分7例,2分4例,1分4例。结论加强重症患者的观察及护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发症,早日进行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平稳渡过术后监护期,并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重症监护 术后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Slicer软件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龙潮新 郭铭 +4 位作者 官春城 冯金福 罗文韬 梁晓华 李平安 《中国内镜杂志》 2022年第11期77-82,共6页
目的探讨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的疗效与价值。方法28例垂体腺瘤患者行头颅CT和头颅MRI检查,将影像数据输入3D-Slicer软件,对蝶窦、鞍区骨性结构、垂体腺瘤及颈内动脉、视神经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并行术前规划... 目的探讨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的疗效与价值。方法28例垂体腺瘤患者行头颅CT和头颅MRI检查,将影像数据输入3D-Slicer软件,对蝶窦、鞍区骨性结构、垂体腺瘤及颈内动脉、视神经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并行术前规划,判断神经血管和肿瘤的空间关系,模拟磨除鞍底的过程,将重建图像与术中图像进行比较,评价两者吻合程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的三维重建图像中,蝶窦、鞍区骨性结构、垂体腺瘤及神经血管均可清晰显示,与术中内镜下实际图像高度匹配,能准确识别重要结构,并规划出鞍底骨窗的合适范围。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3D-Slicer软件运用于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有助于术前明确显示蝶窦、蝶鞍、肿瘤与神经血管的空间关系,可帮助提高手术安全性与手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Slicer软件 神经内镜 垂体腺瘤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果糖对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徐骞隽 李平安 《北方药学》 2022年第5期161-163,共3页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甘油果糖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收治的88例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4例,B组给予常规疗法,A组基于B组应用甘油果糖,评价两组在临...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甘油果糖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收治的88例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4例,B组给予常规疗法,A组基于B组应用甘油果糖,评价两组在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治疗14d后的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B组(P<0.05)。治疗第3d、14d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第3d时的评分低,且相较于B组A组评分更低(P<0.05)。治疗第14d后,A组的血清转运铁蛋白(Tf)低于治疗前和第3d时的水平,且A组较B组低(P<0.05)。两组的血清铁蛋白(Ft)水平均较治疗前、治疗第3d时的水平高,但相较于B组A组则更低(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将甘油果糖应用于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临床治疗中,临床疗效明确且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水肿 甘油果糖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CTA分析镜像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陈解南 黄钟情 +6 位作者 孟志华 侯仲军 黄穗乔 于昊 温志波 汪求精 李平安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63-467,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4所三甲医院2008-01~2014-03经手术或CTA诊断为动脉瘤的2 361例患者(2 674个动脉瘤)。依据CT平扫时蛛网膜下隙出血类型或者手术结果将动脉瘤二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纳入研究的镜像动脉...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4所三甲医院2008-01~2014-03经手术或CTA诊断为动脉瘤的2 361例患者(2 674个动脉瘤)。依据CT平扫时蛛网膜下隙出血类型或者手术结果将动脉瘤二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纳入研究的镜像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包括瘤颈宽度、瘤体大小及形状、瘤体深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spect ratio,AR)、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的比值(size ratio,SR)、高度瘤体之比(height-width ratio,HW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载瘤动脉面积的比值(area ratio)。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例镜像动脉瘤患者(29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2.2±10.2)岁。单变量统计分析显示动脉瘤的大小,AR,SR,面积比值和不规则的瘤壁在破裂组和未破裂组中具有显著差异。以不规则的瘤壁作为调节变量,多变量分析显示动脉瘤的大小≥4.55 mm(AOR 9.233,95%CI 2.023-42.144),AR≥1.114(AOR 8.438,95%CI 1.730-41.160),SR≥1.869(AOR 16.709,95%CI 2.112-132.200)和面积比≥1.531(AOR 34.722,95%CI 2.503-481.649)是动脉瘤破裂的重要预测因素。结论动脉瘤的大小≥4.55 mm,AR≥1.114,SR≥1.869和面积比≥1.531是独立于不规则瘤壁和人口学特征的破裂危险因素。这些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在评估、预测、预防动脉瘤破裂风险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 血管造影术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置入疗效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何黎明 刘保国 +2 位作者 张国忠 肖罡 姚晨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4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26例患者,通过血管造影术,观察椎动脉狭窄对患者脑血流的客观影响,对椎动脉狭窄>50%的症状性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手术全部...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26例患者,通过血管造影术,观察椎动脉狭窄对患者脑血流的客观影响,对椎动脉狭窄>50%的症状性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手术全部成功,26例患者在支架放置术中均没有发生斑块脱落而造成脑栓塞,随访6~38个月,平均(18.0±4.3)个月,随访期间经DSA或CTA复查,21例椎动脉形态良好,1例失访,3例出现轻中度再狭窄,1例重度狭窄。结论支架置入技术上是安全的,疗效满意,术后综合治疗降低了患者再次发生症状性缺血事件的风险,脑缺血症状的改善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椎动脉开口 卒中 支架置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临界值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式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肖罡 刘保国 +4 位作者 何黎明 张龙 宋启星 钟兵 朱飚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1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讨治疗20~30m L手术临界值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式,比较疗效,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56例高血压脑出血分为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手术组采用钻孔引流术,保守组单纯药物治疗,评价患者治疗后意识改善状况,及30~90d的死亡率及神经功能恢复... 目的探讨治疗20~30m L手术临界值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式,比较疗效,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56例高血压脑出血分为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手术组采用钻孔引流术,保守组单纯药物治疗,评价患者治疗后意识改善状况,及30~90d的死亡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治疗后3d,手术组39例患者中35例意识状态明显改善,保守治疗组17例中1例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手术组37例意识状态明显改善,保守治疗组16例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30d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90d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20~30m L手术临界值脑出血,早期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钻孔血肿引流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保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鞍区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8
作者 林惠群 候世珍 +1 位作者 杨聪 龚文玲 《中国医学工程》 2015年第6期98-99,共2页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鞍区肿瘤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11月于我科接受鞍区肿瘤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是实施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鞍区肿瘤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11月于我科接受鞍区肿瘤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是实施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接受循证护理,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采取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与整体健康评分分别为(46.2±2.4)分、(58.1±3.1)分、(49.5±2.6)分、(50.3±2.7)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尿崩症6例,电解质紊乱9例,高热、消化道出血及脑脊液鼻漏各7例,在给予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其整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方案,可降低鞍区肿瘤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肿瘤 循证护理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实施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丽 何建芳 果基木果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7期113-114,共2页
目的:探讨给予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采用常规化护理;试验组采用常规化护理+精细化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 目的:探讨给予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采用常规化护理;试验组采用常规化护理+精细化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GQOL-74)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血肿清除术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精细化护理,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最终实现有效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 颅脑损伤 并发症 GQOL-74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视交叉池开放临床疗效观察
10
作者 何黎明 刘保国 +5 位作者 王泽麟 谷斌亮 肖罡 龙潮新 田硕 钟兵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5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视交叉池开放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血肿清除并标准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视交叉池术开放术,分析对比两组治... 目的探讨视交叉池开放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血肿清除并标准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视交叉池术开放术,分析对比两组治疗后的并发症(脑组织膨出、脑积水、脑疝、大面积脑梗死等)发生情况、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和预后[出院时、出院1个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3/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1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为46.67%(14/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GCS评分分别为(9.82±1.44)、(13.02±1.56)分,生活质量(QOL)评分分别为(67.51±6.43)、(74.45±8.99)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GCS评分(8.02±1.27)、(10.59±1.52)分和QOL评分(56.78±6.38)、(60.83±8.6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并标准去骨瓣减压加视交叉池开放术,在充分减压的同时,确保脑脊液良性循环,改善微循环,控制脑水肿,缓解颅内高压,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标准去骨瓣减压术 视交叉池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优劣差异 被引量:18
11
作者 官春城 郭铭 +2 位作者 梁晓华 龙潮新 余英教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颅内微创穿刺血肿... 目的探讨颅内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颅内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和对照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其中研究组66例,对照组73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和2周,研究组出血量跟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和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并发症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有效清除血肿,加快神经损伤恢复,提高生活活动能力,且不会增加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蝶入路假包膜外分离技术切除垂体腺瘤对患者内分泌缓解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斌 张龙 +1 位作者 肖罡 刘保国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11期205-207,231,共4页
目的探究经鼻蝶入路假包膜外分离技术切除垂体腺瘤对患者内分泌缓解率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中,抽签法选取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假包膜外分离技术切... 目的探究经鼻蝶入路假包膜外分离技术切除垂体腺瘤对患者内分泌缓解率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中,抽签法选取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假包膜外分离技术切除)与对照组(包膜内切除技术)。比较两组的肿瘤切除程度、内分泌缓解率、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治疗结局。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肿瘤切除程度、内分泌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脊液漏、暂时性尿崩症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采取经鼻蝶入路假包膜外分离技术,将垂体腺瘤进行切除,不仅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还可以提高内分泌缓解率,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降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假包膜 经鼻蝶入路 内分泌分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骞隽 李平安 《北方药学》 2022年第6期61-63,共3页
目的:分析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间黏附因子(s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14例作为观... 目的:分析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间黏附因子(s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14例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分配原则进行分组,B组患者(57例)给予甘露醇进行治疗,A组患者(57例)在给予甘露醇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甘油果糖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颅内血肿及水肿体积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血清炎性因子表达。结果: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B组(P<0.05);治疗后,A组患者颅内血肿及水肿体积变化优于B组(P<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两组治疗后炎性因子NSE,sICAM-1,MMP-9在治疗后均有下降,A组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NSE,sICAM-1,MMP-9下降程度低于B组(P<0.05)。结论: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联合应用于脑出血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缓解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果糖 脑出血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