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门诊患者疾病构成及特点
1
作者 苏楠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8-680,共3页
作者对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门诊患者的疾病构成、发病规律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与我国眼科门诊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关键词 眼科疾病 流行病学 赞比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A-核黄素交联后的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兔干眼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杨帆 田芳 +3 位作者 裴澄 李娟 李勇 邵毅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6-290,共5页
目的探讨紫外线A-核黄素交联后的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兔干眼的疗效。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32只(64眼),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常规栓组和交联栓组,每组各8只(16眼)兔。正常组兔不予处理,模型组兔仅构建中重度干眼模型不予治疗,常... 目的探讨紫外线A-核黄素交联后的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兔干眼的疗效。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32只(64眼),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常规栓组和交联栓组,每组各8只(16眼)兔。正常组兔不予处理,模型组兔仅构建中重度干眼模型不予治疗,常规栓组和交联栓组兔建模后分别植入角膜基质透镜泪道常规栓和交联栓。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1 d、1周、2周和4周对实验兔泪膜功能进行检查,包括泪液分泌量(SI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TMH)测量。于干预后4周时收集各组兔角膜,HE染色观察角膜上皮变化。将未经交联和交联后的角膜基质透镜分别置于1 g·L^(-1)Ⅰ型胶原酶液中观察透镜直径随时间的变化。结果与干预前相比,交联栓组兔干预后2周和4周SIT、BUT和TMH均明显升高,常规栓组兔干预后4周SIT、BUT和TMH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干预后4周,交联栓组兔角膜染色情况好于常规栓组及模型组。HE染色结果显示,交联栓组兔角膜上皮厚度基本正常,上皮细胞排列基本整齐,基底层可见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层。交联后的角膜基质透镜溶解的时间比未交联的角膜基质透镜溶解时间显著增加。结论紫外线A-核黄素胶原交联后的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相较于角膜基质透镜泪道常规栓对兔干眼模型有更稳定的治疗作用,有望为临床干眼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A-核黄素胶原交联 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 干眼 泪膜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IF-1α通路探讨芍药苷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组织和细胞损伤的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霞 易勉 +4 位作者 李灵 岳江 赵静 罗杏梅 黄洁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1,共6页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路对芍药苷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大鼠)、DR组(糖尿病模型大鼠)及芍药苷组(糖尿病模型大鼠且给予80 mg·kg^(-1)芍药...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路对芍药苷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大鼠)、DR组(糖尿病模型大鼠)及芍药苷组(糖尿病模型大鼠且给予80 mg·kg^(-1)芍药苷灌胃)],每组各10只。培养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RMECs)并分为3组[对照组(5 mmol·L^(-1)葡萄糖培养)、高糖组(30 mmol·L^(-1)葡萄糖培养)及芍药苷组(30 mmol·L^(-1)葡萄糖+20 mol·L^(-1)芍药苷培养)],均混合培养24 h。血糖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HE染色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及rRMECs中的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水平;RT-qPCR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及rRMECs中的HIF-1α与VEGF mRNA水平;EdU试剂盒染色检测rRMECs增殖能力;对应试剂盒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胆固醇(LDL-C)、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CCK-8实验检测rRMECs细胞活性;Trallswell检测rRMECs细胞侵袭能力;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IF-1α与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DR组相比,芍药苷组大鼠空腹血糖、TC、TG及LDL-C含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DR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疏松,界限不清;与DR组相比,芍药苷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疏松程度改善,界限略清。与对照组相比,DR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HIF-1α与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以及TNF-α与IL-6含量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DR组相比,芍药苷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HIF-1α与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以及TNF-α与IL-6含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rRMECs的细胞活性、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高糖组相比,芍药苷组rRMECs的细胞活性、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rRMECs中的HIF-1α与VEG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以及TNF-α与IL-6含量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高糖组相比,芍药苷组rRMECs中HIF-1α与VEG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以及TNF-α与IL-6含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芍药苷可下调HIF-1α/VEGF通路改善DR大鼠视网膜组织炎性损伤,抑制rRMECs的细胞活性、增殖及侵袭能力,从而抑制微血管形成,改善D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缺氧诱导因子-1α通路 芍药苷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鼩在眼科学的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广龙 朱勤 +4 位作者 李振宇 陈玲霞 尹博文 胡敏 孙晓梅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2-655,共4页
树鼩具有发达的视觉系统,视锥细胞数量占感光细胞的96%,具有较好的色觉及立体视觉。我国的树鼩资源丰富,成本较低,比较医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证实树鼩是理想的眼科实验动物模型。利用树鼩开展眼科研究主要集中在近视模型的建立、近视对巩... 树鼩具有发达的视觉系统,视锥细胞数量占感光细胞的96%,具有较好的色觉及立体视觉。我国的树鼩资源丰富,成本较低,比较医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证实树鼩是理想的眼科实验动物模型。利用树鼩开展眼科研究主要集中在近视模型的建立、近视对巩膜和脉络膜造成的变化,以及树鼩视网膜、视神经、角膜及视皮质的基础研究。本文对树鼩在眼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眼科 近视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眼科疾病的小儿秽语-抽动综合征3例
5
作者 郑波 万雅群 +1 位作者 王勇 朱江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9期682-682,共1页
关键词 小儿秽语-抽动综合征 误诊 眼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赞比亚社会因素对眼科疾病的影响
6
作者 苏楠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7-48,共2页
赞比亚地处非洲中南部,面积75万多平办公里,人口1100多万,是中国的友好国家。2007年5月~2009年12月笔者参加中国援外医疗队,在赞比亚中央省卡布韦总医院工作。通过对该地区眼科患者疾病类别、发病规律的分析,发现赞比亚的社会因... 赞比亚地处非洲中南部,面积75万多平办公里,人口1100多万,是中国的友好国家。2007年5月~2009年12月笔者参加中国援外医疗队,在赞比亚中央省卡布韦总医院工作。通过对该地区眼科患者疾病类别、发病规律的分析,发现赞比亚的社会因素对一些眼科疾病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疾病 社会因素 赞比亚 援外医疗队 2009年 医院工作 疾病类别 眼科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切口无黏弹剂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海燕 郭琳 +2 位作者 杨文 王从毅 马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4-548,共5页
目的观察2.2 mm微切口无黏弹剂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高度视患者40例(80眼),按术中是否使用黏弹剂随机分为无黏弹剂组(2... 目的观察2.2 mm微切口无黏弹剂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高度视患者40例(80眼),按术中是否使用黏弹剂随机分为无黏弹剂组(2.2 mm微切口ICL植入)(n=22)和有黏弹剂组(3.2 mm切口ICL植入)(n=18)。对比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两组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手术时间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 d两组患者左右眼UCVA和角膜内皮细胞数均降低,眼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无黏弹剂组UCVA恢复正常(左眼:1.00±0.09;右眼:1.01±0.08),而有黏弹剂组患者左右眼UCVA分别为0.84±0.09和0.89±0.10。术后1周无黏弹剂组患者左、右眼眼压降低至(17.85±3.05)mmHg(1 kPa=7.5 mmHg)和(17.64±3.55)mmHg,而有黏弹剂组为(22.11±1.68)mmHg和(21.78±1.96)mmHg。术后1周无黏弹剂组患者左右眼角膜内皮细胞数接近术前水平,分别为(2650.91±227.98)个·mm^-2和(2624.41±161.82)个·mm^-2,而有黏弹剂组为(2524.22±183.83)个·mm^-2和(2570.39±218.67)个·mm^-2。术后1个月有黏弹剂组患者UCVA、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数恢复正常。无黏弹剂组较有黏弹剂组手术时间短,两组除部分患者眼压较高外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2.2 mm微切口无黏弹剂ICL植入术早期视力恢复快、眼压稳定、手术时间短,手术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 无黏弹剂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和NF-κB在苯扎氯铵诱导的干眼症小鼠角膜和结膜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5
8
作者 杜婧 李勇 +3 位作者 高金荣 刘建国 李晶 魏升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3-228,共6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1,IRAK1)和NF-κB在苯扎氯铵诱导的干眼症小鼠角膜和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取6~8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60只。将小鼠分为对照组(15只)和干眼症模型组(4... 目的探讨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1,IRAK1)和NF-κB在苯扎氯铵诱导的干眼症小鼠角膜和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取6~8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60只。将小鼠分为对照组(15只)和干眼症模型组(45只)。向干眼症模型组小鼠双眼各滴入5μL浓度为0.75 g·L^(-1)的苯扎氯铵溶液,每天2次,持续7 d,诱导小鼠干眼模型;对照组小鼠不做处理。酚红棉线法测定泪液分泌量,分析各组小鼠各时间泪膜破裂时间,并行角膜和结膜HE染色。qRT-PCR检测角膜和结膜组织IL-1β、IL-6、IRAK1和NF-κB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IRAK1和NF-κB的表达和定位。结果干眼症模型组小鼠实验造模后1周和2周时,酚红棉线湿长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此外,干眼症小鼠泪液分泌量在造模后1周和2周增加了1.2~1.3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干眼症模型组小鼠结膜上皮细胞数增加,细胞排列欠整齐,同时伴有缺损。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基质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干眼症模型组小鼠结膜组织IL-6 mRNA表达水平在造模后2周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表达量比对照组增加了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眼症模型组小鼠角膜组织中IL-6 mRNA表达量在造模后2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眼症模型组小鼠结膜组织中IL-1βmRNA在造模后1周和2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周时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角膜组织中IL-1βmRNA在造模后1~4周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眼症模型组小鼠角膜组织中IRAK1 mRNA的表达水平在造模后1周和2周时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周时降低;而结膜组织中IRAK1 mRNA表达水平在造模后1周和2周时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4周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眼症小鼠角膜组织中NF-κB mRNA表达水平在造模后1周和2周时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周时降低;而结膜组织中NF-κB mRNA表达水平仅在造模后2周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RAK1的表达随着干眼症病程动态变化,IRAK1可能通过促进NF-κB的核转移参与对干眼症炎症进程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 NF-ΚB 结膜 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对调节滞后及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任秋锦 岳辉 周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目的:研究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滞后量及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odation,AC/A)的改变。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长沙市第四医院视光中心规范验配、随诊的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96例... 目的:研究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滞后量及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odation,AC/A)的改变。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长沙市第四医院视光中心规范验配、随诊的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96例,其中配戴角膜塑形镜者(试验组)和配戴框架眼镜者各48例(对照组),使用融像性交叉柱镜法(FCC法)测量其注视眼前40 cm处视标时的调节滞后量,采用Von Grafe法检查视近处斜视度,梯度法测AC/A值。对两组的调节滞后量和AC/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中度近视患者试验组在随访的1,3,6,12个月时AC/A值均减小,调节滞后量均减小(P<0.05)。结论:低、中度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相比调节滞后量减少,并且角膜塑形镜可以降低高AC/A值,改善调节与集合的关系。角膜塑形镜是控制近视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调节滞后 AC/A值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小瘘口的检查方法及手术复位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建洲 崔海龙 +5 位作者 许治国 宋虎平 张倩 陈洁 张智俊 刘亚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48-1150,共3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睫状体脱离小瘘口的检查与定位方法及手术复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患者经房角镜结合UBM检查以及缩瞳结合UBM检查,准确定位瘘口,根据瘘口的部位和范围选择手术方式,手术采取睫状体冷凝术与睫状体缝合术... 目的探讨外伤性睫状体脱离小瘘口的检查与定位方法及手术复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患者经房角镜结合UBM检查以及缩瞳结合UBM检查,准确定位瘘口,根据瘘口的部位和范围选择手术方式,手术采取睫状体冷凝术与睫状体缝合术进行治疗。结果 15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患者,均为360°的睫状体脱离。5例缩瞳后结合UBM检查发现隐匿的较小瘘口,其余均经房角镜结合UBM发现瘘口,且瘘口均小于1个钟位,其中,4例行单纯睫状体冷凝术,使睫状体复位,其余11例中5例先行睫状体冷冻术,后行睫状体缝合术,6例直接行单纯睫状体缝合术。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术后6眼一过性眼压升高,1眼术后1个月时眼压超过正常水平。结论定位和封闭瘘口是睫状体脱离手术的目的和关键,瘘口的准确定位能较大程度地缩小手术范围。同时全面的缩瞳结合UBM检查,对于可疑瘘口的发现非常必要。[眼科新进展2011;31(12):1148-1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 小瘘口 隐匿瘘口 睫状体复位手术 缩瞳 房角镜 超声生物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高鸽 姜媛 +2 位作者 孙红芬 薛晓辉 郑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77-679,共3页
目的评价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诊断、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0例(41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确诊患者的传统FFA和超广角FFA资料。所有患者造影检查的早中期均行传... 目的评价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诊断、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0例(41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确诊患者的传统FFA和超广角FFA资料。所有患者造影检查的早中期均行传统FFA,晚期均行欧堡超广角FFA。分析比较2种检查的视网膜可视范围、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视网膜所需激光面积。结果与传统FFA图像比较,超广角FFA检查图像所显示的视网膜可视面积以及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所需激光面积分别是前者的2.03倍、1.57倍、1.96倍(均为P<0.01)。未行激光治疗的27眼中22眼有无灌注区,其中同时合并黄斑水肿者15眼,这15眼中无灌注区在赤道部以前者14眼;已行激光治疗的14眼中9眼存在黄斑水肿的表现,9眼中7眼合并无灌注区,其中6眼的无灌注区在赤道部以前。结论超广角FFA使可观测病变检查范围扩大到远周边,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传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视网膜静脉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膜定位技术主动校正LASIK术中眼球旋转对近视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及高阶像差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夏丽坤 周晶 +1 位作者 周佳子 高殿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3-546,共4页
目的研究虹膜定位技术主动校正LASIK术中眼球旋转对近视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及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将114例(228眼)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IR-LASIK组患者60例(120眼)采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iris ocaliz... 目的研究虹膜定位技术主动校正LASIK术中眼球旋转对近视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及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将114例(228眼)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IR-LASIK组患者60例(120眼)采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iris ocalization wavefront-guid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IR-LASIK);LASIK组患者54例(108眼)采用常规LASIK。记录IR-LASIK组术中眼球旋转的角度并通过虹膜定位技术于术中主动校正眼球旋转的角度,比较2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裸眼视力、残余散光度数和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 IR-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均优于LASIK组,裸眼视力在1.0以上的眼数:IR-LASIK组分别为100眼、108眼、108眼、107眼,LASIK组分别为78眼、79眼、77眼、75眼,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R-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残余散光度数分别为(-0.75±0.61)D、(-0.69±0.44)D、(-0.61±0.38)D、(-0.59±0.49)D,均明显小于LASIK组(-0.99±0.57)D、(-0.87±0.67)D、(-0.83±0.61)D、(-0.81±0.68)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R-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分别为0.612±0.061、0.598±0.054、0.540±0.051、0.512±0.037,均明显小于LASIK组的0.836±0.056、0.801±0.076、0.706±0.062、0.679±0.07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R-LASIK组术中眼球旋转:≤6°的旋转占78.4%,>6°的占21.6%;右眼平均旋转度数为4.60°±3.04°,左眼平均旋转度数为3.25°±2.49°,双眼均以外旋为主,且双眼旋转度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R-LASIK能主动校正术中眼球的旋转,使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和高阶像差均比常规LASIK术后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散光 虹膜定位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期行硅油取出C_3F_8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下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疗效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睿 毕春潮 +1 位作者 李凤至 孙连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70-772,共3页
目的探讨同期行硅油取出C3F8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下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12例12眼硅油填充伴下方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采用硅油取出并玻璃体内C3F8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进行治疗,术中根据情况选择性联合实施... 目的探讨同期行硅油取出C3F8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下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12例12眼硅油填充伴下方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采用硅油取出并玻璃体内C3F8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进行治疗,术中根据情况选择性联合实施冷冻、激光、剥膜、外放液等;术后观察随访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等。患者随访观察时间为11-23(18.35±4.22)个月。结果术后2 d所有患者视网膜完全复位,随访期间发现3眼复发视网膜脱离,远期复位率75%。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术后6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最高至35 mm Hg(1 k Pa=7.5 mm Hg),给予药物降压后,眼压回归正常,并保持稳定,停药后未有再升高。术后患者末次随访时眼压为18-22(14.53±5.42)mm Hg。与术前比较,眼压增高(t=-5.311,P〈0.001)。因术前存在视网膜脱离,故术前患者眼压均偏低,术后眼压恢复正常后眼球萎缩的可能性下降。术中未出现视网膜损伤、出血、重水残留等并发症,但所有患者眼睑肿胀、结膜水肿明显,尤以术中冷冻者(4例)更为显著,患者自觉磨涩疼痛症状较为明显,术后2 d症状逐渐减轻。结论对于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下方视网膜脱离患者,同期行硅油取出C3F8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能有效地使视网膜再复位,缩短治疗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扣带术 硅油填充术 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角膜碱烧伤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利安 王从毅 +3 位作者 杨文 杨新光 张林 王佳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98-804,共7页
背景 眼表碱烧伤可引起角膜溃疡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混浊,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已有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具有修复角膜损伤的作用,但其在体内对角膜碱烧伤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 眼表碱烧伤可引起角膜溃疡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混浊,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已有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具有修复角膜损伤的作用,但其在体内对角膜碱烧伤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s)对碱烧伤角膜的抗炎机制.方法 抽取2~3月龄日本大白兔骨髓,经体外分离培养得到BMSCs并进行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对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采用角膜贴敷NaOH滤纸法在24只日本大白兔的右眼建立中度角膜碱烧伤模型,然后将造模成功的实验兔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于碱烧伤后1h分别在模型眼结膜下注射同种自体BMSCs悬液300μl(细胞密度5×106/μ1)(BMSCs组)或等容积PBS(PBS组),每组各12只.分别于移植后3、14和28 d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的混浊度变化并进行评分,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角膜组织中炎症反应程度并进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计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定位并检测角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的兔BMSCs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细胞形态均一,传代后其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表面黏附分子标志物CD29和CD90阳性表达的细胞比例分别为99.18%和97.94%,而造血细胞标志物CD34和CD31的阳性表达分别为0.74%和0.15%.造模后兔右眼出现角膜混浊、上皮脱落、角膜基质水肿和新生血管形成,移植后14d和28 d BMSCs组混浊度评分分别为2.37±0.52和2.25±0.50,均明显低于PBS组的3.00±0.53和3.25±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6、2.828,均P<0.05);移植后14 d和28 d BMSCs组角膜中PMNs数目分别为(34.17±1.85)/12个视野和(25.64±3.86)/12个视野,明显少于PBS组的(42.70±1.54)/12个视野和(32.67±1.42)/12个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21、4.832,均P=0.000);移植后14 d和28 d BMSCs组角膜组织中MMP-2蛋白的阳性表达量(A值)分别为0.388±0.016和0.384±0.006,明显低于PBS组的0.438±0.006和0.412±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05、13.514,均P=0.000).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早期行自体BMSCs移植可减少PMNs浸润,减轻角膜的炎症反应,下调或抑制MMP-2在受损角膜处的表达,抑制基质胶原纤维的降解,从而减少碱烧伤后角膜溃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 生物分子标志物 化学烧伤/治疗 角膜病/治疗 病理性新生血管/化学诱导 炎症/预防和治疗 基质金属蛋白酶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矫治角膜不规则散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华 李丽 +3 位作者 赵娴 王雅从 张黎平 张新元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42-644,共3页
目的评价眼前节全景仪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偏中心切削所致不规则散光的效果,并比较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不规则状态的变化。方法收集10例(18眼)因行屈光手术而... 目的评价眼前节全景仪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偏中心切削所致不规则散光的效果,并比较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不规则状态的变化。方法收集10例(18眼)因行屈光手术而发生偏中心的患者,伴有严重的不良视觉症状,行眼前节全景仪引导的个体化LASEK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均行眼前节全景仪检查,并对手术前后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表面非球面性(Q值)、角膜表面变异指数、角膜表面垂直不对称指数等进行比较。结果 UCVA由术前0.26±0.15变为术后6个月0.85±0.11,BCVA术前0.69±0.20变为术后6个月1.02±0.04,UCVA、BC-V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Q值术前为0.56±0.29,术后1个月、3个月时分别为0.21±0.52、0.36±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为0.54±0.48,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表面变异指数术前为65±11,术后6个月降低为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表面垂直不对称指数术前为0.78±0.12,术后6个月降低为0.24±0.18,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4)。术后切削区中心偏移明显改善,光学区居中,并且光学区较术前有所扩大。结论眼前节全景仪引导的个体化LASEK手术矫治偏中心所致的角膜不规则散光安全、有效,能整体上改善角膜不规则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前节全景仪 个体化切削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不规则散光 偏中心切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1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液中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建洲 惠延年 +4 位作者 王丽丽 朱赛林 朱忠桥 马吉献 林国成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6-117,共2页
目的 检测内皮素 1(ET 1)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RRD)不同病期玻璃体液中的水平。方法  2 0例RRD患者采取血液和玻璃体液 ,玻璃体液分为视网膜下液 (PVRA/B级 ) ,玻璃体液 (PVRC/D级 )各 10例 ;10例尸眼取玻璃体液 ,10例正常人取血液 ... 目的 检测内皮素 1(ET 1)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RRD)不同病期玻璃体液中的水平。方法  2 0例RRD患者采取血液和玻璃体液 ,玻璃体液分为视网膜下液 (PVRA/B级 ) ,玻璃体液 (PVRC/D级 )各 10例 ;10例尸眼取玻璃体液 ,10例正常人取血液 ,10例玻璃体积血 (VH)患者取血液和玻璃体液 ;用放射免疫测定的方法检测其质量浓度。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其意义。结果 玻璃体标本中除正常对照 10例、VH的 3例和PVR C/D级的 3例外均检测出ET 1质量浓度。血浆各组间除正常对照组与PVRC/D组、PVRA/B和PVR C/D组外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玻璃体各组间除正常对照组与VH组、VH与PVRC/D组外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ET 1在视网膜脱离早期玻璃体内质量浓度较高 ,而在眼内增殖的晚期则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下液 玻璃体液 放射免疫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47在大鼠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中的动态表达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伟伟 赵家良 +1 位作者 程钢炜 杨新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4-118,共5页
背景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抗滤过泡的瘢痕化是眼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研究已证实热休克蛋白47(HSP47)的表达上调与人体多个器官和组织胶原纤维的合成以及组织纤维化过程密切相关,但其与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的纤维化是否有关尚不清楚。目的探... 背景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抗滤过泡的瘢痕化是眼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研究已证实热休克蛋白47(HSP47)的表达上调与人体多个器官和组织胶原纤维的合成以及组织纤维化过程密切相关,但其与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的纤维化是否有关尚不清楚。目的探讨HSP47与大鼠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组织纤维增生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PF级Spargue—Dawley(SD)大鼠10只,所有大鼠右眼均行常规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眼。应用随机数字法将术眼随机分为术后7d组和14d组,每组5只。术后每日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滤过泡形态及眼前节情况。分别于术后7d和14d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并制备正常对照眼结膜组织和手术眼术区组织标本,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标本中胶原纤维的增生及HSP47在滤过泡中的表达情况,计算标本中HSP47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即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10只大鼠右眼术后均可见弥散隆起的结膜滤过泡,局部炎症反应轻微。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眼结膜下组织比较,抗青光跟滤过术后术跟滤过泡组织中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多,呈疏松束状至致密束状排列。HSP47在SD大鼠正常对照眼结膜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质中可见棕黄色染色,而在滤过术后7d的滤过泡组织中,HSP47在阳性细胞中染色强度较正常对照组增强,HSP47阳性细胞百分比为(56.40±1.12)%,与正常对照组的(13.70±0.7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滤过术后14d时HSP47在滤过泡中的阳性细胞百分比为(23.90±0.76)%,与术后7d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是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SD大鼠抗青光眼滤过术后HSP47的表达量与滤过泡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相一致,提示HSP47在胶原合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47 滤过手术 青光眼 手术 成纤维细胞 胶原纤维 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积血合并内界膜下出血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建洲 毕春潮 +4 位作者 陈涛 孙红芬 周荣乐 张智俊 赵变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87-590,共4页
目的探讨眼纯挫伤和颅脑外伤合并内界膜下出血的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我们收治的合并内界膜下出血的玻璃体积血患者9例14眼,其中眼部纯挫伤3例3眼,Terson综合征6例11眼。手术采用轴性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或切除清... 目的探讨眼纯挫伤和颅脑外伤合并内界膜下出血的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我们收治的合并内界膜下出血的玻璃体积血患者9例14眼,其中眼部纯挫伤3例3眼,Terson综合征6例11眼。手术采用轴性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或切除清除内界膜下积血。结果术前视力均为手动~数指/眼前,术后视力0.5~1.0。手术对于出血病程较短患者的视力提高效果较好,最佳视力为1.0;而病程较长者的最佳视力0.6。对于内界膜术中剥离时,根据病程的长短,采取剥离和切除的方法;对于陈旧性出血,术中不能完全清除,术后5~10d内自行吸收。随访6个月~3a,均保持较为稳定的视力。结论2种情况均可以造成内界膜下出血及玻璃体积血,手术量可以根据玻璃体积血的形态做轴性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切除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吸除其下的积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下出血 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手术 TERSON综合征 眼纯挫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多焦视网膜电图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为梅 雷晓琴 +1 位作者 田芳 周荣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51-653,657,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 edema,ME)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特征。方法对38例(38眼)确诊为...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 edema,ME)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特征。方法对38例(38眼)确诊为RVO继发ME患者进行mf-ERG及OCT检查,选取同期门诊中正常人23例(23眼)作为正常对照组。OCT用于测量直径1.0 mm黄斑中心圆形区的黄斑视网膜厚度(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MT,mf-ERG评价黄斑部视网膜功能,并分析环1~环5中P1波振幅密度及P1、N1波潜伏期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RVO组:P1波振幅密度在环2(35.95±17.04)nV·deg-2,环3(24.72±8.32)nV·deg-2,环4(19.28±6.38)nV·deg-2,环5(13.49±6.16)nV·deg-2显著下降(均为P<0.05);P1波潜伏期在环2(35.74±3.72)ms有明显延迟(P<0.05);N1波潜伏期在环2(18.43±4.63)ms、环3(18.67±2.86)ms有明显延迟(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VO组:P1波振幅密度在环1(81.58±43.15)nV·deg-2、环2(33.71±9.81)nV·deg-2、环3(22.15±9.75)nV·deg-2、环4(16.65±6.38)nV·deg-2、环5(14.18±4.59)nV·deg-2显著下降(均为P<0.05);P1波潜伏期在环2(37.56±5.55)ms、环3(37.31±5.22)ms、环4(35.71±5.63)ms、环5(37.30±5.37)ms有明显延迟(均为P<0.05);N1波潜伏期在环1(21.82±5.76)ms、环2(19.18±4.82)ms、环3(19.31±4.25)ms、环4(19.05±4.55)ms、环5(19.43±4.12)ms有明显延迟(均为P<0.05)。CRVO组CMT与mf-ERG环1中P1振幅密度呈负相关(r=-0.576,P<0.05)。结论 OCT与mfERG相结合能更好地反映RVO继发ME患者的黄斑部视网膜形态与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多焦视网膜电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剂量维替泊芬与半能量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为梅 雷晓琴 +1 位作者 田芳 周荣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比较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与半能量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病例研究。将我院门诊确诊为慢性CSC患... 目的比较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与半能量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病例研究。将我院门诊确诊为慢性CSC患者42例(42眼)纳入研究。根据患者PDT治疗过程中所接受的药物剂量和激光参数的不同分为半剂量和半能量组。半剂量组22例(22眼)接受半剂量维替泊芬(3 mg·m^(-2))和标准能量PDT(83 s,50 J·cm^(-2))治疗。半能量组20例(20眼)接受全剂量维替泊芬(6 mg·m^(-2))和半能量PDT(42 s,25 J·cm^(-2))治疗。PDT治疗后1、3、6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完全吸收的比例,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变化和黄斑部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6个月,半剂量组患者22眼(100%)SRF完全吸收,半能量患者19例(95%)SRF完全吸收,两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半剂量组BCVA提高7.2字母,半能量组BCVA提高6.7个字母,BCVA提高字母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半剂量组CMT为(351±90)μm,治疗后6个月降至(178±55)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能量组CMT治疗前为(322±96)μm,治疗后6个月降至(181±47)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和PDT治疗慢性CSC同样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学疗法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维替泊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