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军医院校附属医院学科建设的思考
1
作者 李焕章 苏元福 郭明华 《研究与发展管理》 1991年第3期24-25,共2页
1983年以来,我院集中精力推动学科建设,建成一批重点学科和专业实验室,创造出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科技骨干。学科建设的成就,促进了“七五”期间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全面发展,为“八五”期间医院建设奠定了... 1983年以来,我院集中精力推动学科建设,建成一批重点学科和专业实验室,创造出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科技骨干。学科建设的成就,促进了“七五”期间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全面发展,为“八五”期间医院建设奠定了基础。(一)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1.“七五”期间,我院取得重要科技成果以数量论在军区总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高水平 教学 科技进步 军医院校 附属医院 重点学科 科技成果 军医大学 医院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高山 季坤 +3 位作者 赵丽 邢妤佳 谢燕东 蔡习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2-438,共7页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鳞状上皮内瘤变是当前最为公认的食管鳞癌前病变,对其进行监测和干预是降低食管鳞癌发生率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认识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对...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鳞状上皮内瘤变是当前最为公认的食管鳞癌前病变,对其进行监测和干预是降低食管鳞癌发生率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认识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对于食管鳞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相关临床研究仍不充分,临床处置也存在一定分歧。本综述在近年相关领域文献的基础上,从鳞状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断、转归及治疗方面进行总结综述,希望为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临床管理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食管癌 鳞状上皮内瘤变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植入物用新型医用钛合金材料设计、开发与应用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58
3
作者 于振涛 余森 +2 位作者 张明华 韩建业 麻西群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35-51,共17页
介绍了生物医用钛合金材料的定义、分类与基本特性,综述了国内外生物医用钛合金材料的发展历程,针对改善和提高医用钛合金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相容性问题,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医用钛合金在合金设计、显微组织和相变控制以及表面状态优... 介绍了生物医用钛合金材料的定义、分类与基本特性,综述了国内外生物医用钛合金材料的发展历程,针对改善和提高医用钛合金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相容性问题,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医用钛合金在合金设计、显微组织和相变控制以及表面状态优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最后介绍了新型介稳定β型钛合金在设计、开发与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外科植入物 生物医用材料 医疗器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女贞苷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3
4
作者 胡冬梅 陆杨 +2 位作者 房敏峰 王婧雯 文爱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60-1263,共4页
目的研究中药活性物质特女贞苷对四氯化碳(CCl4)诱发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腹腔注射CCl4制作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 目的研究中药活性物质特女贞苷对四氯化碳(CCl4)诱发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腹腔注射CCl4制作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小鼠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考察特女贞苷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特女贞苷能明显降低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TNF-α、IL-1β和IL-6含量(P<0.05,P<0.01),明显降低肝脏MDA含量(P<0.01),增强肝脏SOD和GSH-Px活性(P<0.05,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也显示其对肝损伤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特女贞苷对CCl4引起的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及抗炎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女贞苷 CCL4 小鼠 急性肝损伤 抗氧化 抗炎 保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虹 袁华 +4 位作者 牟翔 刘卫 田永峰 惠楠 单守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36-940,共5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注射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对脑卒中后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选取80例脑卒中患者,均伴有下肢肌肉痉挛,...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注射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对脑卒中后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选取80例脑卒中患者,均伴有下肢肌肉痉挛,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BTX-A治疗组、常规治疗+r TMS治疗组、常规治疗+BTX-A+r TMS治疗组,每组各20例患者。常规治疗组(A组)采用各种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常规治疗+BTX-A组(B组)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还对下肢痉挛肌肉进行BTX-A注射;常规治疗+r TMS治疗组(C组)则除了常规康复训练,还进行r TMS治疗;而常规治疗+BTX-A+r TMS组(D组)除了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注射BTX-A外,还给予患者r TMS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8周和12周分别进行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评定。结果:1肌张力变化情况:4组患者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8周后,A组肌张力有所回升,而B组、C组以及D组未见明显回升;12周时,A组肌张力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B组也有所回升,而C组与D组仍与8周时无显著差异,同时D组肌张力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2运动及ADL能力变化情况:4组患者治疗4周后,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均有所改善(P<0.05)。8周后,A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再次出现下降,而其余3组患者未见下降;而12周时,与8周时相比,B组也出现下降,C组与8周时相比无明显变化,而D组则有进一步改善并优于其余3组(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较持久地降低患者肌张力,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为临床治疗脑卒中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肌痉挛 A型肉毒毒素 重复经颅磁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联合冲击波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虹 赵晨光 +4 位作者 袁华 刘卫 袁鸿儒 惠楠 牟翔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73-778,共6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对脑卒中后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均伴有下肢肌肉痉挛(小腿三头肌痉挛为主),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BTXA治疗组、常规治疗+BTX-A...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对脑卒中后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均伴有下肢肌肉痉挛(小腿三头肌痉挛为主),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BTXA治疗组、常规治疗+BTX-A+ESWT治疗组,每组各20例患者。常规治疗组(A组)采用各种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常规治疗+BTX-A组(B组)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还对小腿痉挛肌肉进行BTX-A注射;而常规治疗+BTX-A+ESWT组(C组)除了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局部注射BTX-A外,还给予患者小腿三头肌进行EWST治疗,每周1次,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4周和16周分别进行踝关节跖屈肌群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结果:(1)肌张力变化情况:三组患者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相比,A组和B组略有下降、但是C组肌张力显著性降低(P<0.05)。4周后,A、B、C组肌张力均显著性下降(P<0.05),而B组、C组较A组效果更为佳(P<0.05)。16周随访,A、B、C组肌张力均有所回升,但B、C组肌张力较治疗前仍降低(P<0.05),且C组优于B组(P<0.05)。(2)运动及ADL能力变化情况:三组患者治疗1周后,A、B、C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无明显改善;4周后,三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均有所改善(P<0.05),B组、C组改善较A组更好(P<0.05)。而16周时,A组、B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出现下降,B组、C组相比虽有下降,但仍优于A组(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联合冲击波疗法可以迅速并且较持久地降低患者肌张力,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状态 A型肉毒毒素 体外冲击波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输注及血浆置换治疗重症皮肤病 被引量:16
7
作者 高天文 廖文俊 +2 位作者 李珍妮 李巍 刘玉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1-302,共2页
为证实血浆输注疗法在治疗重症炎性及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的应用价值,对202例经过皮质类固醇和/或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后仍难控制病情的结缔组织病、大疱性皮肤病及重型银屑病等患者予以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并与血浆置换疗法进行比较。结果显... 为证实血浆输注疗法在治疗重症炎性及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的应用价值,对202例经过皮质类固醇和/或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后仍难控制病情的结缔组织病、大疱性皮肤病及重型银屑病等患者予以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并与血浆置换疗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血浆输注组总有效率为88.61%,血浆置换组为91.18%,两组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输注 血浆置换 皮肤病 重症皮肤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部脊神经后支行经特点及骨纤维管道解剖测量 被引量:44
8
作者 王斌 易南 +1 位作者 马虹 杨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腰骶背神经后支的行径特点,并测量神经行径的骨纤维管道的位置。方法:解剖8具16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测量神经走行经过的骨纤维管道位置。结果:腰神经后外侧支在行径中经过下位椎体横突背面的骨纤维管道,该点至后正中线... 目的:探讨腰骶背神经后支的行径特点,并测量神经行径的骨纤维管道的位置。方法:解剖8具16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测量神经走行经过的骨纤维管道位置。结果:腰神经后外侧支在行径中经过下位椎体横突背面的骨纤维管道,该点至后正中线的距离从L1至L5椎体依次为24.9±1.2,25.7±1.4,30.2±1.7,32.5±1.3,32.2±1.5mm;所汇成的臀上皮神经分2—3束跨髂嵴入臀,最内侧的入臀点骨纤维管道至后正中线距离为68.4±11.8mm。后内侧支恒定地向后下沿下位椎体横突基部的骨纤维管。臀中皮神经主要由L5-S3的后外侧支组成,经过骶髂长韧带深面的纤维管道,管道内上口至髂后上棘的距离平均为32.4±6.2mm;外下口至髂后上棘的距离平均为36.8±5.6mm;髂后上棘至骶骨外侧角的距离平均为67.2±9.3mm。结论:腰骶神经后支行经的几个骨纤维管道位置基本恒定。这些骨纤维管道是神经卡压的解剖基础,在疼痛诊断和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上皮神经 臀中皮神经 神经卡压综合征 脊神经后支 骨纤维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瑾 邓敬兰 +3 位作者 欧阳巧洪 刘加昌 韩翠华 刘青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19-320,324,共3页
目的探讨骨密度(BMD)和骨代谢指标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和放射免疫方法,对252例中老年志愿者不同部位的BMD及血清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含... 目的探讨骨密度(BMD)和骨代谢指标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和放射免疫方法,对252例中老年志愿者不同部位的BMD及血清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①无论是对照组还是骨质疏松组(OP),老年男性BMD均明显高于老年女性BMD,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②OP组的BG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OP组的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BGP、PINP和ICTP水平可直接反映骨胶原合成和降解状态,对于判断老年OP的进程以及指导OP的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代谢指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双能X线骨密度仪 骨代谢指标 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 血清骨钙素 Ⅰ型前胶原 患者 放射免疫方法 对照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给药方案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18个月效果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征宇 刘建 +3 位作者 孟国林 贾帅军 董鑫 段春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4-357,共4页
目的阿仑膦酸钠是临床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本实验观察阿仑膦酸钠不同给药方案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本实验为开放、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纳入西安两社区绝经后妇女共80名... 目的阿仑膦酸钠是临床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本实验观察阿仑膦酸钠不同给药方案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本实验为开放、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纳入西安两社区绝经后妇女共80名,年龄49~79岁,绝经年限3~31年。实验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为每两周口服阿仑膦酸钠一次,每次70mg,疗程18个月。常规剂量组为每周口服阿仑膦酸钠一次,每次70mg,疗程18个月。两组同时每日服用钙尔奇D3600mg。实验主要观察指标为:第二腰椎到第四腰椎(L2-L4)、股骨颈、大转子、股骨干骨密度值变化,血液指标(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肝肾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不良反应及新发骨折情况。结果 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密度测定:每组患者治疗18个月后L2-L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干的骨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相比L2-L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股骨干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给药方案相比增加骨密度效果相似。②两组患者血液指标及肝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均在正常范围内,显示两种用药方法均安全可靠。③不良反应主要为上腹部不适,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④两组患者均无新发骨折病例。结论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安全有效,低剂量用药方案与常规剂量用药方案相比增加骨密度效果和药物安全性相似,用药更加简单方便,不良反应更小,经济效益更高,是临床值得推荐的用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仑膦酸钠 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坏死面积的测量方法介绍 被引量:10
11
作者 焦西英 程希平 +3 位作者 钱新宏 赵宇 鞠躬 游思维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6-358,共3页
将Photoshop7.0图像处理软件应用于脊髓损伤后坏死面积的测量,并与图像分析软件Quantimet570的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比较。显微镜采集成年大鼠损伤脊髓的HE染色组织切片的数字化图像,运用Photoshop软件选取坏死区域并测其面积。另用Quantime... 将Photoshop7.0图像处理软件应用于脊髓损伤后坏死面积的测量,并与图像分析软件Quantimet570的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比较。显微镜采集成年大鼠损伤脊髓的HE染色组织切片的数字化图像,运用Photoshop软件选取坏死区域并测其面积。另用Quantimet570软件测量同一切片同视野经Camera Lucida描绘的坏死区线图的面积,两种测量方法所得坏死区面积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同Quantimet570软件相比,Photoshop7.0图像处理软件测量脊髓损伤后坏死区面积的功效相当,并具有功能强大、简便、快捷、直接及无需额外辅助设备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loshop 7.0 QRantimet 570 图像分析 坏死面积 脊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对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唐鹏 孟国林 +2 位作者 王军 张伟 刘建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7-322,共6页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骨质疏松骨折的可行性以及长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在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过程中对于骨组织的影响,为临床正确应用抗骨吸收药物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理论...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骨质疏松骨折的可行性以及长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在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过程中对于骨组织的影响,为临床正确应用抗骨吸收药物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理论根据。方法选择90只12月龄雌性SD大鼠,常规饲养至15月龄左右。每组于骨折造模前2周以及骨折造模后并开始给药后的2周、4周、8周、12周5个时间点,进行X线、组织形态、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以及micro-CT的检测。结果 X线:实验组A早期有明显的梭形外骨痂,但12周未愈合。组织形态学:实验组A早期见大量软骨细胞,愈合晚期虽有改建后成熟骨小梁和新生血管,但骨折处未愈合。骨代谢生化标志物:BAP:实验组A于12周的成骨活性均低于实验组B和实验组C;CTX-1:实验组A于8周后其水平逐渐增高。Micro-CT:实验组A的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减少;骨小梁分离度增加。(统计数据均利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P<0.05)。结论长期应用双膦酸盐药物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会导致骨折断端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膦酸盐 阿仑膦酸钠 老年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与单纯氯胺酮在患儿烧伤换药镇静中的比较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明华 张铨 +2 位作者 胡贵 吴祖煌 张西京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55-1057,共3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烧伤换药的临床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对20例烧伤住院患儿的两次换药采用不同镇静方式。A镇静方式为右美托咪定6μg.kg-1.h-1静脉泵注10min后静注氯胺酮1mg/kg,随后右美托咪定0.6μg.kg-1.h-...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烧伤换药的临床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对20例烧伤住院患儿的两次换药采用不同镇静方式。A镇静方式为右美托咪定6μg.kg-1.h-1静脉泵注10min后静注氯胺酮1mg/kg,随后右美托咪定0.6μg.kg-1.h-1维持,根据换药中的体动情况按0.5mg/kg追加氯胺酮。B镇静方式用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定,其余方法与A相同。监测静脉泵注前(T1)、静脉泵注10min后(T2)、换药开始后1min(T3)、5min(T4)、10min(T5)、换药结束时(T6)患儿的MAP、HR、RR、PETCO2、SpO2等指标,并对小儿作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换药完成时间、氯胺酮使用量、苏醒期睁眼或体动时间,观察小儿苏醒期躁动(PAED)评分及恶心呕吐情况,记录小儿父母及换药医师满意度评分。结果 T2~T6时A镇静方式的MAP明显低于,HR明显慢于B镇静方式(P<0.05);T2时Ramsay镇静评分A镇静方式明显低于B镇静方式(P<0.05)。两种镇静方式的氯胺酮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方式苏醒时间长于B方式,但PAED评分、恶心呕吐评分及父母满意度明显高于B方式(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应用于小儿烧伤换药的镇静,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较为平稳,且对呼吸无明显影响。本研究中虽然右美托咪定不能减少氯胺酮使用量,且可稍延长患儿苏醒时间,但可以提高患儿苏醒质量,可以安全用于小儿烧伤换药的镇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小儿烧伤 换药术 氯胺酮 镇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锶磷灰石骨水泥浆体的pH值及其固化体的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郭大刚 徐可为 +2 位作者 岳进 赵晓云 憨勇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59-1166,共8页
在线测量了自制含锶羟基磷灰石骨水泥(Sr-CPC)浆体在水化过程中的pH值实时变化以及各固化体在培养液中浸泡不同时间后其浸提液的pH值,并利用MTT比色法评价了该水泥固化体的体外细胞毒性.XRD与FTIR分析表明,固化体在SBF中浸泡24h后,水化... 在线测量了自制含锶羟基磷灰石骨水泥(Sr-CPC)浆体在水化过程中的pH值实时变化以及各固化体在培养液中浸泡不同时间后其浸提液的pH值,并利用MTT比色法评价了该水泥固化体的体外细胞毒性.XRD与FTIR分析表明,固化体在SBF中浸泡24h后,水化产物为锶钙羟基磷灰石固溶体,而且该固溶体中含有与骨磷灰石类似的CO32-;各水泥浆体pH值的在线测量表明,不同含锶量水泥浆体的pH基本在6.5-7.8之间变化,接近中性;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表明,不同含锶量水泥固化体的细胞毒性为0或1级,且细胞毒性与各水泥固化体浸提液的浓度、作用时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锶羟基磷灰石骨水泥 细胞毒性 MTT比色法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病人术前有营养风险是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虎 张海佳 +5 位作者 尚琳 廉博 连肖 韩振宇 周威 李孟彬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对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以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前瞻性观察140例胃癌病人,术前进行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分析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对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费用、60 d再入院...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对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以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前瞻性观察140例胃癌病人,术前进行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分析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对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费用、60 d再入院及病死率的影响。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NRS 2002≥3分与NRS 2002<3分的病人总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总住院天数和术后住院天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吻合口瘘、胸腔积液发生率、60 d再入院率、60 d病死率和住院费用等方面,虽然有营养风险组略高于无营养风险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高总胆固醇水平和术前存在营养风险是影响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也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存在营养风险病人的临床结局明显差于无营养风险病人,术前高总胆固醇水平和存在营养风险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营养风险筛查 并发症 临床结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必普软胶囊治疗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开放临床研究 被引量:161
16
作者 崔丽英 李舜伟 +22 位作者 吕传真 董强 董鹏 史朗峰 黄鉴政 毛善英 张朝东 曹云鹏 聂莹雪 王维治 梁庆成 杨春晓 董为伟 李光勤 彭国光 罗祖明 何俐 万琪 韩军良 黄如训 李玲 李承宴 蒙振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12-115,共4页
目的 进一步观察国家一类新药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软胶囊)对中度急 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144例脑梗患者死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 究(Ⅰ组),其中用药组每次口服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200mg,4次/... 目的 进一步观察国家一类新药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软胶囊)对中度急 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144例脑梗患者死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 究(Ⅰ组),其中用药组每次口服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200mg,4次/d,1个疗程为20d;对照组用 安慰剂替代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299例患者进行多中心开放研究(Ⅱ组),服药方法同Ⅰ组用 药组。两组患者基础用药均为复方丹参注射液。 结果 Ⅰ组和Ⅱ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1%和 63.9%,治疗后第11天和第21天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和生活能力状态量表的评分较治疗前,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肝功能异常,以丙氨酸氨 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和中度升高为主,Ⅰ组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 1.4%,Ⅱ组为8.7%。停药后,ALT和AST均可恢复至正常水平。1例患者用药3d后出现腹泻,停 药后症状消失。 结论 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疗效显著,不良反 应可逆,临床应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必普软胶囊 药物治疗 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 多中心开放 神经功能 丹参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对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高明暄 周胜虎 +2 位作者 邓晓文 李旭升 雷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骨质疏松程度条件下,椎弓螺钉的稳定性,为椎弓根内固定在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中的选用提供力学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新鲜尸体脊柱标本,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按临床诊断标准分成骨质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和重度骨质疏松... 目的评价不同骨质疏松程度条件下,椎弓螺钉的稳定性,为椎弓根内固定在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中的选用提供力学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新鲜尸体脊柱标本,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按临床诊断标准分成骨质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和重度骨质疏松四个水平。然后,每个骨密度水平,植入普通椎弓根螺钉24枚,进行螺钉轴向拔出实验,测定最大拔出力、刚度和能量吸收值三项指标,对所测指标进行骨密度水平间的对比分析。结果骨密度水平从正常下降到重度疏松程度,最大拔出力、刚度均随之下降,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骨密度水平的能量吸收值显著高于骨质疏松、重度疏松(P<0.05),但与骨量减少水平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骨量减少水平的能量吸收值显著性高于重度骨质疏松水平(P<0.05),但与骨质疏松水平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反映椎体骨质质量的骨密度是决定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弓根螺钉 生物力学 拔出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抑制脊髓内趋化因子CX3CL1表达减轻炎性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雨衡 王文 +2 位作者 罗层 王强 熊利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完全弗氏佐剂(CFA)所致大鼠炎性痛急性期脊髓组织内趋化因子CX3CL1(Fractalkine,FKN)及其受体CX3CR1表达的影响,探讨FKN是否可能参与电针镇痛的相关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82只,分两批进行实验。第1批大...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完全弗氏佐剂(CFA)所致大鼠炎性痛急性期脊髓组织内趋化因子CX3CL1(Fractalkine,FKN)及其受体CX3CR1表达的影响,探讨FKN是否可能参与电针镇痛的相关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82只,分两批进行实验。第1批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n=10):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CFA模型组(CFA组),电针治疗组(EA组)和非穴位电针组(Sham组),其中CFA、EA和Sham组使用CFA足底注射造成炎性痛模型;造模后EA组给予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30 min,2 Hz连续波,1~2 m A),而Sham组接受非穴位针刺处理;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1~7 d观察并测量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及热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观察电针对CFA所致慢性痛的治疗作用。第2批大鼠42只,仍按上述分组方法随机分入7组(其中CFA、EA、Sham组取造模后1、3 d两个时间点,Control组取一个时间点),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实验动物取腰段脊髓组织进行Western Blot检验,观察电针干预对FKN及CX3CR1表达的影响。结果:CFA造模致实验动物PWMT及PWTL显著下降(P〈0.01),提示电针处理部分拮抗了CFA的致痛作用(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电针处理能够降低CFA所致动物脊髓组织升高的FKN表达,在造模后3 d最为显著(P〈0.01),但其受体CX3CR1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能够改善CFA所致炎性痛症状,其中抑制脊髓的FKN表达可能是电针镇痛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痛 趋化因子 FRACTALKINE 电针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预处理通过上调Peroxiredoxin 6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8
19
作者 高杨 孙思斯 +4 位作者 刘曌宇 李立亚 张治 陈绍洋 王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7-513,共7页
目的:探讨Peroxiredoxin 6(Prx 6)在电针预处理诱导的SD大鼠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n=16)、单纯电针组(Electro acupuncture组,EA组,n=16)、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通过大脑中动脉栓... 目的:探讨Peroxiredoxin 6(Prx 6)在电针预处理诱导的SD大鼠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n=16)、单纯电针组(Electro acupuncture组,EA组,n=16)、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通过大脑中动脉栓塞制作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MCAO组,n=32],其中2、6、12、24、48 h各4只和电针预处理组(EA+MCAO组,n=16)。通过梗死容积及神经功能评分(Garcia评分)评价脑损伤程度;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rx 6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电针预处理对Prx 6表达的影响。结果:与MCAO组相比,EA+MCAO组梗死容积减少,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改善(P<0.05);与Sham组相比,Prx 6在MCAO模型后再灌注24 h时表达最高(P<0.05);与Sham组相比,再灌注后24 h时MCAO组Prx 6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MCAO组相比,再灌注后24 h时EA+MCAO组Prx 6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通过促进缺血再灌注后Prx 6的表达升高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预处理 Peroxiredoxin6 大脑中动脉栓塞 缺血再灌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主动脉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郑敏文 赵宏亮 +5 位作者 徐健 葛雅丽 石明国 张劲松 彭勇 宦怡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及不同体重条件下满足诊断的最低mA量。方法研究分两步,初步筛选58例扫描70例次各种可疑主动脉病变或术后随访病例,随机抽取10例为常规剂量350mA扫描,低剂量组按体重分为<65kg,65~75kg,>75kg三... 目的探讨主动脉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及不同体重条件下满足诊断的最低mA量。方法研究分两步,初步筛选58例扫描70例次各种可疑主动脉病变或术后随访病例,随机抽取10例为常规剂量350mA扫描,低剂量组按体重分为<65kg,65~75kg,>75kg三组,分别采用管电流为50、100、150mA,其余扫描参数同常规剂量组。记录单次加权CT剂量指数(weightedCTdoseindex,CTDIvol)、扫描长度和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produce,DLP)。对不同低剂量组的主动脉图像满足诊断率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第二步筛选60例各种夹层动脉瘤,针对不同体重组采用高一个50mA等级的低剂量扫描(100、150、200mA),记录并分析相应CTDIvol和DLP,评价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率。结果初步研究采用50、100、150mA的CTDIvol仅为常规剂量350mA的11.3%、29.0%和42.7%,各组DLP值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50mA组的诊断符合率仅为60%。第二步研究采用100、150、200mA的CTDIvol为常规剂量的29.0%、42.7%和57.3%,各低剂量组DLP与常规剂量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各组满足诊断率均达到100%。轴位及各种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良好。结论适当的主动脉低剂量扫描可以替代常规剂量扫描。夹层动脉瘤应采用略高于其他主动脉病变的管电流。低剂量200mA可普遍适用于各主动脉病变的扫描成像与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