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常驻记忆T细胞参与白癜风复发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
作者 吴畏 王鑫菊 +2 位作者 贺楷乔 李舒丽 李春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7-320,共4页
白癜风复发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点,但由于具体机制不明,缺乏有效抑制白癜风复发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皮肤常驻记忆T细胞能够长期存在于白癜风皮损处,介导对抗原再次刺激的免疫应答,被认为与白癜风复发关系密切。该文主要综述了皮肤常驻记... 白癜风复发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点,但由于具体机制不明,缺乏有效抑制白癜风复发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皮肤常驻记忆T细胞能够长期存在于白癜风皮损处,介导对抗原再次刺激的免疫应答,被认为与白癜风复发关系密切。该文主要综述了皮肤常驻记忆T细胞的产生、表型、组织定植和维持,讨论了其在白癜风复发中的可能机制,并对目前研究的前沿进展及未来方向做了一定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复发 皮肤常驻记忆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萎缩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5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宇 廖文俊 +5 位作者 李春英 马翠玲 刘玲 高天文 王刚 王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35-538,共4页
目的:探讨萎缩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对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5例萎缩性DFSP进行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萎缩性DFSP主要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界限清楚的萎缩性斑块,部分皮损可伴有皮下结节或外生性结节... 目的:探讨萎缩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对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5例萎缩性DFSP进行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萎缩性DFSP主要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界限清楚的萎缩性斑块,部分皮损可伴有皮下结节或外生性结节。临床上萎缩性DFSP容易误诊,其中4例误诊为硬斑病。萎缩性DFSP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明显变薄,真皮内肿瘤细胞不形成典型的席纹状排列,而是平行于表皮,肿瘤细胞可以不浸润脂肪组织。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4阳性,CD68、S-100蛋白阴性。结论:相对于经典型DFSP而言,萎缩型DFSP的皮损不呈经典的结节性改变,而是表现为萎缩斑,容易误诊。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萎缩,肿瘤细胞不呈席纹状排列,容易误诊为瘢痕或其他纤维细胞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萎缩性 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链格孢病2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郭艳阳 薛小文 +4 位作者 朱振来 赖绮雯 马翠玲 王刚 付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皮肤链格孢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近两年收治的2例皮肤链格孢病进行总结,并检索国内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和近10年国外Pubmed数据库报告的皮肤链格孢病,共60例,进行文献分析。结果:共2例患者,男... 目的:探讨皮肤链格孢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近两年收治的2例皮肤链格孢病进行总结,并检索国内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和近10年国外Pubmed数据库报告的皮肤链格孢病,共60例,进行文献分析。结果:共2例患者,男、女各1例,均有肾病综合症口服免疫制剂病史,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和真菌培养确诊,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诊为链互隔孢(Alternaria alternate)引起的皮肤链格孢病。1例给予手术切除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后失访,1例给予口服伊曲康唑及他克莫司减量治疗,随访1年,未复发。结论:免疫功能低下是皮肤链格孢病的危险因素,组织病理检查和真菌培养为主要确诊手段,治疗主要为系统应用伊曲康唑或联合其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格孢病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结节型淀粉样变性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宇 肖茜 +1 位作者 坚哲 王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9-379,共1页
患者 女,25岁。因左小腿淡黄色斑块3年于2012年9月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3年前左踝、左胫前外伤后出现两块淡黄色斑块,渐增大。2个月前左小腿新增3颗粟粒大淡黄色丘疹。既往体健。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关键词 淀粉样变性 结节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浆细胞增多症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宇 王雷 +1 位作者 廖文俊 王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1-322,321,共2页
患者男,30岁。主诉:全身多发暗褐色斑片8年,无不适。现病史:8年前无明显诱因腹部出现数个暗红色斑疹及斑片,渐累及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近端,掌跖无受累,无痛、痒等不适在外院曾外用卤米松,效果不明显,斑疹颜色逐渐变为暗褐色。
关键词 浆细胞增多症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中性皮肤病 被引量:1
6
作者 廖文俊 栾琪 李承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41-643,共3页
嗜中性皮肤病包括一组以中性白细胞浸润为组织病理特征的皮肤病,根据中性白细胞浸润的模式可将其分为表皮浸润为主、真皮浸润为主和皮下脂肪浸润几种组织病理类型。除皮肤损害外,嗜中性皮肤病尚可伴有皮肤外器官受累,常并发的系统性疾... 嗜中性皮肤病包括一组以中性白细胞浸润为组织病理特征的皮肤病,根据中性白细胞浸润的模式可将其分为表皮浸润为主、真皮浸润为主和皮下脂肪浸润几种组织病理类型。除皮肤损害外,嗜中性皮肤病尚可伴有皮肤外器官受累,常并发的系统性疾病包括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消化道疾病和慢性关节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中性皮肤病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性小汗腺汗孔瘤的皮肤镜表现
7
作者 闫东 海璐明 +1 位作者 郭艳阳 朱冠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44-647,共4页
患者女,54岁。主诉:右侧颞顶部头皮黑褐色结节10余年。现病史:患者10年前右侧颞顶部头皮出现黄豆大丘疹,5年前缓慢增大,近1年来皮损增大明显。患者为求诊治于2016年12月10日来我院就诊,病程中皮损无疼痛及其他不适。
关键词 小汗腺汗孔瘤 色素性 皮肤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皮肤科学史》评
8
作者 高天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66-466,共1页
史圣司马迁忍宫刑大辱,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四史”之首、“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想,如果没有司马迁的奉献,中华民族或许是混沌的,很难想象五千年的文明史能被世界接受和认可。《中国皮肤科学史》完全不能与史记相提并论,然而,她... 史圣司马迁忍宫刑大辱,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四史”之首、“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想,如果没有司马迁的奉献,中华民族或许是混沌的,很难想象五千年的文明史能被世界接受和认可。《中国皮肤科学史》完全不能与史记相提并论,然而,她使我们皮肤科人知道了学科的历史,让我们远离学科发展的混沌并有机会缅怀先辈,同样是作者对人类文明的奉献,同样是伟大的!在前些年那种物欲横流的年代,有何人能牺牲20余年的时间、花费数百万元的金钱去做这样一件事?我自认为本人乃很有奉献精神之人,但无论如何我不舍得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和奉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史 史家之绝唱 物欲横流 皮肤科医生 奉献精神 学科史 美容皮肤科 徐增 友先 组织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组学及其在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叶竹标 张伟刚 +1 位作者 李春英 李舒丽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41-443,共3页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体内代谢产物及其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改变,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在阐明疾病发病机制、辅助早期诊断和研究潜在治疗药物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代谢组学在特应性皮炎、银屑...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体内代谢产物及其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改变,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在阐明疾病发病机制、辅助早期诊断和研究潜在治疗药物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代谢组学在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及白癜风等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文对此进行综述,以了解代谢组学对皮肤疾病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意义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胶原血管病 被引量:1
10
作者 葛睿 陈凤鸣 +3 位作者 刘宇 刘芳 成文静 王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7-229,共3页
报告1例双下肢皮肤胶原血管病。患儿女,13岁。双下肢淡红色斑片4年。皮肤科检查:双下肢多发、对称性淡红色斑片,边界欠清,部分皮损相互融合,按压皮损部分褪色。皮肤镜检查:可见多发扩张毛细血管。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血... 报告1例双下肢皮肤胶原血管病。患儿女,13岁。双下肢淡红色斑片4年。皮肤科检查:双下肢多发、对称性淡红色斑片,边界欠清,部分皮损相互融合,按压皮损部分褪色。皮肤镜检查:可见多发扩张毛细血管。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血管数量增多,管壁增厚,可见PAS染色阳性的透明样物质沉积。免疫组化:增厚的血管壁上Ⅳ型胶原呈层状同心圆排列。诊断:皮肤胶原血管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胶原血管病 毛细血管扩张 Ⅳ型胶原 PAS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疾病中m^(6)A甲基化修饰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喆 李舒丽 李春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81-384,共4页
目前已知mRNA上存在>100种不同形式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这些化学修饰能够调控基因产物表达,影响多种生物学过程。其中m^(6)A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上最普遍的转录后修饰方式,广泛调控mRNA的剪切、加工、出核,翻译及降解等过程,近... 目前已知mRNA上存在>100种不同形式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这些化学修饰能够调控基因产物表达,影响多种生物学过程。其中m^(6)A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上最普遍的转录后修饰方式,广泛调控mRNA的剪切、加工、出核,翻译及降解等过程,近些年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异常m^(6)A甲基化与皮肤肿瘤、病毒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及皮肤光老化等多种皮肤疾病密切相关。该文主要综述m^(6)A甲基化修饰概念、作用机制以及在相关皮肤疾病中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修饰 m^(6)A甲基化修饰 皮肤肿瘤 皮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例甲下骨疣皮肤镜和组织病理表现的相关性
12
作者 赵娣 吴卓彦 +5 位作者 闫东 张宇伟 刘阳禾 郭艳阳 朱冠男 樊平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51-454,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甲下骨疣在皮肤镜下的特征表现,为皮肤镜辅助诊断甲下骨疣进一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020年通过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甲下骨疣患者,对其皮肤镜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5例甲下骨疣的患者中,1例并发甲沟炎... 目的:总结分析甲下骨疣在皮肤镜下的特征表现,为皮肤镜辅助诊断甲下骨疣进一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020年通过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甲下骨疣患者,对其皮肤镜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5例甲下骨疣的患者中,1例并发甲沟炎;皮肤镜中出现黄色角化结构40%(6例)、白色角化60%(9例)、红白色均质结构100%(15例)、线状血管扩张67%(10例)、规则边缘93%(14例)、红褐色均质结构27%(4例)、甲周红斑7%(1例)。组织病理中均可见角化过度100%(15例)、纤维软骨帽100%(15例)、成熟骨组织100%(15例)、成熟软骨组织100%(15例)。结论:皮肤镜所见黄白角化和组织病理角化过度比例接近,红白色均质结构和纤维软骨帽比例一致,因此黄白色角化和病理角化过度有一定相关性;红白色均质和病理纤维软骨帽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下骨疣 皮肤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脉冲光不同波段滤光片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13
作者 屈欢欢 高妮 +2 位作者 李凯 党二乐 高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03-605,共3页
目的:分析强脉冲光改良的完美脉冲技术(AOPT)治疗模式下不同波段滤光片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强脉冲光3种不同波段滤光片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149例。治疗组采用血管滤光片(530~650 nm和900~1 200 n... 目的:分析强脉冲光改良的完美脉冲技术(AOPT)治疗模式下不同波段滤光片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强脉冲光3种不同波段滤光片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149例。治疗组采用血管滤光片(530~650 nm和900~1 200 nm);对照1组采用560~1 200 nm滤光片,对照2组采用590~1 200 nm滤光片。主要观察指标为毛细血管扩张严重程度、面部不适感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8.00%,对照1组和对照2组有效率分别为52.00%和59.18%。治疗后,3组患者毛细血管扩张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波段的强脉冲光滤光片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有效性不同,强脉冲光血管滤光片(530~650 nm和900~1 200 nm)显示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血管滤光片 毛细血管扩张 完美脉冲技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940nm激光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多发性难治性扁平疣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14
作者 宋文婷 张金娥 +3 位作者 景焕 卫静宜 高妮 高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通过2940 nm激光联合5-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治疗面部多发性难治性扁平疣,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以期寻找出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5年—2016年末我中心就诊的面部多发性难治性扁平疣患者,共50例,分别给予2940 nm铒激光si... 目的:通过2940 nm激光联合5-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治疗面部多发性难治性扁平疣,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以期寻找出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5年—2016年末我中心就诊的面部多发性难治性扁平疣患者,共50例,分别给予2940 nm铒激光single spot模式磨削后进行ALA光动力治疗(联合治疗组)和单纯ALA光动力治疗(光动力组)。根据皮损数目及改善程度计算疗效指数。结果:联合治疗组25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6.68%,光动力组25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9.32%。两组有效率及皮损消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皮损消退程度与治疗次数呈正相关。结论:2940 nm激光联合ALA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难治性扁平疣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疣 激光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次不同剂型透明质酸钠溶液注射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高琳 王延婷 +2 位作者 坚哲 高妮 王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2-305,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次不同交联度医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透明质酸钠溶液复合式注射在面部年轻化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2月—2013年3月,对118例要求进行面部年轻化处理的患者行多层次注射不同剂型即不同交联度医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次不同交联度医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透明质酸钠溶液复合式注射在面部年轻化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2月—2013年3月,对118例要求进行面部年轻化处理的患者行多层次注射不同剂型即不同交联度医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透明质酸钠溶液于额部、颞部(太阳穴)、鼻唇沟、下颌部、颊部。于治疗后第7天、30天、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而后每间隔半年随访1次,共随访8次。结果:随访的患者中,注射部位皱纹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平均维持时间为(13.42±3.29)个月(n=118),术后3个月满意率达98.4%,术后无面部表情僵硬,局部臃肿,结节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多层次不同剂型医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透明质酸钠溶液复合式注射治疗额部、颞部(太阳穴)、鼻唇沟、下颌部、颊部凹陷及皱纹,维持时间长,表面轮廓更加柔和,可以获得更满意的年轻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年轻化 多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7例晕痣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倩 李舒丽 +7 位作者 张伟刚 戴维 朱龙飞 田军 柳琳 曹天宇 高天文 李春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40-343,共4页
目的:总结晕痣的临床特点,初步探讨晕痣与白癜风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对277例晕痣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77例行晕痣切除术的患者中,皮损单发219例(79.06%),多发58例(20.94%)。好发于面颈部(54.86%)与躯干(... 目的:总结晕痣的临床特点,初步探讨晕痣与白癜风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对277例晕痣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77例行晕痣切除术的患者中,皮损单发219例(79.06%),多发58例(20.94%)。好发于面颈部(54.86%)与躯干(37.03%)。106例患者(38.27%)并发白癜风,其平均发病年龄小于未并发白癜风者(P=0.041)。随访110例未并发白癜风的晕痣患者术后转归,17例继发白癜风,其中11例于半年内发生。比较未并发白癜风的晕痣患者与继发白癜风的晕痣患者,后者多发晕痣的比例高于前者(P=0.003)。结论:晕痣皮损以单发多见,面颈部好发。晕痣发病年龄小、皮损多发是白癜风发病的危险因素。手术切除是治疗晕痣的一种有效方法,晕痣切除术后半年可能是白癜风发生的高风险期,应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痣 白癜风 临床特点 临床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氧化电位水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凯丽 李武平 +2 位作者 张晓娜 王刚 庄玉晨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EOW)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机制。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从蛋白质渗漏,核酸和细胞膜钙离子通透性等方面对EOW的杀菌机制进行研究,同时以2%戊二醛作为阳性对照组,以生理盐水(NS)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以...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EOW)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机制。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从蛋白质渗漏,核酸和细胞膜钙离子通透性等方面对EOW的杀菌机制进行研究,同时以2%戊二醛作为阳性对照组,以生理盐水(NS)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以EOW、2%戊二醛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30 s杀灭率>99.99%,作用60 s杀灭率可达100.00%。EOW、NS、2%戊二醛作用铜绿假单胞菌60 s后,经BCA法检测蛋白渗漏,分别为(96.00±7.42)、(94.15±7.49)、(216.97±10.35)μg/m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3.20,P<0.01),2%戊二醛组高于EOW组、NS组;蛋白渗漏量不随作用时间增加而改变(均P>0.05)。随机多态性扩增DNA电泳图谱显示,EOW组与NS组均在500~1 000 kb间显示亮度较高的密集条带,2%戊二醛组无扩增条带。EOW及2%戊二醛作用后钙离子荧光强度均低于NS组。结论 EOW可能的杀菌机制是使铜绿假单胞菌细胞膜通透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致使Ca2+泄漏,但未能造成蛋白质泄漏,对其核酸损伤作用不明显,DNA可能并非EOW杀菌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氧化电位水 戊二醛 铜绿假单胞菌 杀菌机制 蛋白质泄漏 核酸 细胞膜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序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8
作者 俞晨 顾恒 +2 位作者 李振鲁 张开明 王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评价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序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设计,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221例轻度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进行2个阶段的治... 目的:评价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序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设计,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221例轻度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进行2个阶段的治疗。起始治疗阶段4周,3组均外用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每日1次;维持治疗阶段8周,A组(序贯治疗组)予外用卡泊三醇软膏,B组(单药治疗组)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C组(对照组)予尿素软膏。3组总疗程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判定。结果:共184例患者完成所有疗程。起始阶段,使用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4周后,3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患者生活质量(QOL)评分及瘙痒程度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5)。维持阶段,继续治疗8周后,A组和B组PASI评分及QOL评分均得到进一步改善,但PASI评分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达到PASI75及PASI50改善率与B组相似(P>0.05),但达PASI90的改善率低于B组(P<0.05);C组PASI评分及QOL评分较治疗4周时加重,维持治疗效果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3组治疗对瘙痒评分均有进一步改善,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始阶段及维持治疗阶段均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结论: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序贯治疗轻度寻常性银屑病疗效确切,且在维持阶段治疗中可进一步缓解症状,防止病情反复,与持续使用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疗效相似,安全可靠,更适用于长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性银屑病 序贯治疗 卡泊三醇倍他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65 nm点阵激光联合异维A酸治疗中度痤疮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莉 高妮 +2 位作者 鲁美恒 李凯 高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94-497,共4页
目的:评价1565 nm M22-ResurFx非剥脱点阵激光(NAFL)联合异维A酸治疗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15年-2017年该院皮肤科收治的60例中度痤疮患者,将其分为3组:单独口服异维A酸组(20例);单独使用1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组(20例);... 目的:评价1565 nm M22-ResurFx非剥脱点阵激光(NAFL)联合异维A酸治疗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15年-2017年该院皮肤科收治的60例中度痤疮患者,将其分为3组:单独口服异维A酸组(20例);单独使用1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组(20例);联合治疗组(20例):口服异维A酸联合1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3次。收集每次治疗前、后照片,并使用Visia和Antera 3D®系统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痤疮的改善程度和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痤疮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联合治疗组改善最为明显。Visia和Antera 3D®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3组患者血红素、紫质及红色区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其中以联合治疗组改善最为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耐受治疗过程,疼痛评分为(4.00±1.18)分。不良反应包括不同程度的肿胀、红斑、结痂和色素沉着,2~14 d后自行消退。治疗中未观察到瘢痕、水疱及肝功能和血脂异常。结论:异维A酸联合1565 nm M22-ResurFx NAFL治疗痤疮有效,可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1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 异维A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阵模式Q开关1064 nm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联合透明质酸治疗面部光老化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荣利 张倩 +2 位作者 高琳 李凯 王胜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57-362,共6页
目的:评价点阵模式Q开关1064 nm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联合透明质酸治疗面部光老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面部光老化的女性受试者,给予点阵模式Q开关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透明质酸治疗,每4周1次,共5次。采... 目的:评价点阵模式Q开关1064 nm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联合透明质酸治疗面部光老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面部光老化的女性受试者,给予点阵模式Q开关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透明质酸治疗,每4周1次,共5次。采用光老化整体评分(GSP)法对受试者治疗前、后面部光老化程度进行评价。采用Visia图像分析系统和Antera 3D皮肤检测法,评估面部皱纹、纹理、色斑及毛孔的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术中疼痛程度。分别于第3次和第5次治疗后进行受试者满意度自评。结果:20例受试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治疗前、治疗3次及治疗5次后GSP评分分别为(2.55±0.83)、(2.15±0.67)及(1.75±0.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5,P<0.05)。Visia检测显示治疗前、治疗3次及治疗5次后受试者毛孔、皱纹、色素及纹理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tera 3D图像检测结果示受试者治疗前、治疗3次和治疗5次后各指标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次后,受试者疗效自我满意率为50%;治疗5次后为85%。所有患者VAS评分均值为(3.70±1.03)分,属轻度疼痛,均在可耐受范围。结论:点阵模式Q开关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透明质酸治疗面部光老化可有效改善受试者毛孔、色素、皱纹和纹理,且治疗安全性高,舒适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阵模式 Q开关1064nm激光 透明质酸 光老化 面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