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现状 被引量:29
1
作者 李明武 殷占新 韩国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77-880,共4页
自从1974年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首次应用于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PTBD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PTBD结合内植入支架、球囊扩张术已是解决恶性胆道梗阻的重要手段。此外,PTBD联合近距离的胆道内放疗及化疗也有利... 自从1974年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首次应用于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PTBD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PTBD结合内植入支架、球囊扩张术已是解决恶性胆道梗阻的重要手段。此外,PTBD联合近距离的胆道内放疗及化疗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本文着重在回顾PTBD发展、适应证、及治疗恶性梗阻黄疸现状、并发症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 恶性胆道梗阻 临床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肝穿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肝门部胆道梗阻30天病死率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明武 武文彬 +1 位作者 殷占新 韩国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88-791,共4页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胆道支架植入(PTBS)治疗恶性肝门部梗阻30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由胆管癌和胆囊癌所致恶性肝门部梗阻的连续性患者159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30个潜在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危险因素先行单因素...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胆道支架植入(PTBS)治疗恶性肝门部梗阻30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由胆管癌和胆囊癌所致恶性肝门部梗阻的连续性患者159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30个潜在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危险因素先行单因素的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中P 〈0.10的自变量进入多因素分析。结果 PTBS术后30 d病死率为9.4%。单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30个潜在相关危险因素中:6个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WBC (OR=1.224,95%CI [1.07-1.44],P〈0.01),INR (OR =78.75,95%CI [5.02-1235.70,P 〈0.01),PT (OR =1.55,95%CI [1.18-2.04],P 〈0.01),BUN (OR =1.19,95%CI [1.02-1.38],P 〈0.05),CRE (OR =1.02,95%CI [1.00-1.04],P 〈0.1),淋巴结转移(OR=0.334,95%CI[0.105-1.131],P〈0.1)。多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WBC(OR =1.19,95%CI[1.026-1.380],P 〈0.05),INR(OR =151.5,95%CI [5.48.13-5440.7],P 〈0.01),CRE(OR =1.025,95%CI [1.002-1.048],P 〈0.05)。结论 PTBS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恶性肝门部梗阻的姑息方法。术前应采取积极措施改善肝、肾功能,控制术前感染以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肝门部梗阻 经皮胆道支架植入 病死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动脉药盒植入术在治疗腹部肿瘤的临床应用现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明武 武文彬 +1 位作者 殷占新 韩国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39-742,共4页
自1981年动脉药盒系统(PCS)首次应用于外科领域以后,PCS被广泛应用于介入放射学领域。经皮动脉药盒植入灌注化疗兼具创伤小,无需全身麻醉等优点。已有10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了经皮动脉药盒植入灌注化疗结肠癌肝转移,疗效明显优于系统静... 自1981年动脉药盒系统(PCS)首次应用于外科领域以后,PCS被广泛应用于介入放射学领域。经皮动脉药盒植入灌注化疗兼具创伤小,无需全身麻醉等优点。已有10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了经皮动脉药盒植入灌注化疗结肠癌肝转移,疗效明显优于系统静脉化疗,而应用于晚期胆道肿瘤、胰腺癌、肝癌的治疗仅在一些Ⅰ/Ⅱ临床试验和回顾性队列研究中报道。本文阐述经皮动脉药盒植入术治疗腹部肿瘤的适应证、临床应用、并发症以助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动脉药盒系统植入术 腹部肿瘤 临床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胆道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明武 韩国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212-1216,共5页
随着胆道肿瘤基础研究的深入,分子靶向治疗成为新的热点。旨在对分子靶向治疗晚期胆道肿瘤的Ⅱ、Ⅲ临床试验作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Ⅱ临床试验中,血管生长因子受体阻滞剂、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阻滞剂没有体现良好的抗肿... 随着胆道肿瘤基础研究的深入,分子靶向治疗成为新的热点。旨在对分子靶向治疗晚期胆道肿瘤的Ⅱ、Ⅲ临床试验作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Ⅱ临床试验中,血管生长因子受体阻滞剂、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阻滞剂没有体现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对晚期胆道肿瘤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唯一的一项Ⅲ期随机、开放、多中心对照研究表明尼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作为晚期胆道肿瘤一线治疗手段未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亚组分析胆管癌能从标准化疗联合尼洛替尼获得显著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通过分析认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有效地控制胆道肿瘤进展,有望成为靶向治疗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肿瘤 靶向治疗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