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国眼科医师的培训和考核制度 被引量:1
1
作者 严宏 惠延年 俞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2期156-157,共2页
本期我们刊发了严宏等撰写的“英国眼科医师的培训和考核制度”。英国眼科医师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值得我们借鉴。我刊期待着更多的作者撰文 ,介绍不同国家眼科医师教育、培训和考核的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我国眼科医师教育、培训... 本期我们刊发了严宏等撰写的“英国眼科医师的培训和考核制度”。英国眼科医师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值得我们借鉴。我刊期待着更多的作者撰文 ,介绍不同国家眼科医师教育、培训和考核的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我国眼科医师教育、培训和考核的对策和建议 ,从而完善我国眼科医师教育、培训和考核制度。同时 ,我们也欢迎有关国际眼科学术会议预告、会议纪要以及国际和地区性眼科学会、协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 培训与考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在眼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鹤一 王雨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1-503,共3页
活体光学成像技术是一种可实时动态观察生物生物学行为的影像学技术,目前已经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如干细胞治疗、肿瘤研究和药物研究等。该技术在眼科学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现对活体光学成像技术的应用现状作一总结,并展望... 活体光学成像技术是一种可实时动态观察生物生物学行为的影像学技术,目前已经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如干细胞治疗、肿瘤研究和药物研究等。该技术在眼科学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现对活体光学成像技术的应用现状作一总结,并展望其在眼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光学成像技术 眼科学 干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红 曹虹 王雨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9-492,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是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黄斑水肿。对于这2个并发症,激光治疗是目前唯一被证实有效的方法。激光治疗联合全身风险因素的优化控制,可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未来如何确保...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是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黄斑水肿。对于这2个并发症,激光治疗是目前唯一被证实有效的方法。激光治疗联合全身风险因素的优化控制,可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未来如何确保优化控制全身风险因素;如何改良激光治疗策略及选择激光治疗的干预时机;如何权衡激光治疗的利益和风险,减少激光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延缓视力损害的发展,仍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治疗面临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激光凝固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吕洋 侯慧媛 王雨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3-286,共4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见于多种眼部疾病,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期多项研究表明,miRNA在CNV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miRNA可参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多个步骤,通过特异性调控多种靶蛋白的水平,与...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见于多种眼部疾病,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期多项研究表明,miRNA在CNV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miRNA可参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多个步骤,通过特异性调控多种靶蛋白的水平,与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发生交互作用。因此,揭示miRNA在CNV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未来CNV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并可为CNV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可发生于多种眼部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等,是引起视力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1-2]。CNV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众多研究已证实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CNV局部的微环境,通过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之间的交互作用对CNV的生成进行调控[3]。大量研究表明,miRNA也参与调控CNV的发生。深入研究miRNA在CNV中的作用,有助于理解CNV的发病机制,为CNV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MI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及相关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炜 王雨生 惠延年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3期227-230,共4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与眼部多种疾病有关 ,而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是研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重要工具。目前已有数种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 。
关键词 细胞培养 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新生血管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叶子 王雨生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6期460-463,467,共5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常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抑制CNV形成是治疗CNV性疾病的关键。基因治疗CNV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我们主要从CNV防治的基因转移载体、基因导入方式、常用的基因技术和治疗靶点等方面,对CN...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常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抑制CNV形成是治疗CNV性疾病的关键。基因治疗CNV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我们主要从CNV防治的基因转移载体、基因导入方式、常用的基因技术和治疗靶点等方面,对CNV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黄斑变性治疗的重大突破看临床学科研究生的培养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雨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1期1124-1126,共3页
关键词 转化医学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亡诱导因子在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杜红俊 王雨生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3期276-278,共3页
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是位于线粒体膜间隙的一种黄素蛋白。在凋亡信号刺激时,AIF分子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浆,然后转位到细胞核内,引起染色体核周边凝集和DNA呈大片段断裂,从而使细胞发生凋亡的特征性改变。AIF所... 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是位于线粒体膜间隙的一种黄素蛋白。在凋亡信号刺激时,AIF分子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浆,然后转位到细胞核内,引起染色体核周边凝集和DNA呈大片段断裂,从而使细胞发生凋亡的特征性改变。AIF所诱导的细胞凋亡是独立于caspases-系统的另一条更原始和更保守的凋亡途径,因而不受(caspas-es抑制剂的抑制。凋亡与许多眼病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关于AIF在眼病中的作用也有报道。我们就AIF诱导凋亡的机制及其在光感受器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诱导因子 凋亡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昆明种属来源的视网膜变性小鼠同源导入C57BL/6J小鼠近交系的表型研究
9
作者 姚璐 齐林嵩 +2 位作者 安晶 张作明 张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83-1187,共5页
目的将本实验室发现的一种昆明种属来源的自发性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小鼠(暂命名为KMrdf/rdf小鼠)的致病基因同源导入C57BL/6J小鼠,培育一种新的近交系小鼠(暂命名为B6rdf/rdf小鼠),并对B6rdf/rdf小鼠进行眼部表型的发育学研究。方法采用... 目的将本实验室发现的一种昆明种属来源的自发性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小鼠(暂命名为KMrdf/rdf小鼠)的致病基因同源导入C57BL/6J小鼠,培育一种新的近交系小鼠(暂命名为B6rdf/rdf小鼠),并对B6rdf/rdf小鼠进行眼部表型的发育学研究。方法采用眼底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组织形态学和视网膜电图观测不同年龄B6rdf/rdf小鼠的眼部表型。结果眼底照相和荧光素血管造影发现B6rdf/rdf小鼠表现为进行性视网膜血管退化及脱色素改变,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外核层在P14显著变薄,外核层和外网状层至P21已基本消失,视网膜电图自P14已记录不到明显波形。结论 B6rdf/rdf小鼠眼部表型呈快速进行性改变,与KMrdf/rdf小鼠表型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电图 同源导入近交系 表型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基因多态性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0
作者 王雨生 叶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41-644,共4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迟发性、进展性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黄斑区非感染性损伤,是导致50岁以上人群视力丧失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近期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AMD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机体自身...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迟发性、进展性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黄斑区非感染性损伤,是导致50岁以上人群视力丧失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近期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AMD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机体自身固有的免疫系统会影响AMD的病理进程。补体因子H会增加白种人罹患AMD的风险。位于染色体10q26内的LOC387715/HTRA1位点是仅次于补体因子H的第二风险因素。二者主要通过促进玻璃膜疣形成和(或)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改变进而导致AMD形成。有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然而,目前对于AMD基因多态性的认识仅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其功能和作用机制等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杜军辉(综述) 王雨生(审校) 张晓光(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287,共5页
放射性视网膜病变是指人体接触放射线或放射治疗后发生的一类视网膜病变。在中国,多见于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后。虽然随着放射设备的改进和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治疗的靶向性明显提高,不良反应减少,但疗效的提高使患者的生存时间逐渐延... 放射性视网膜病变是指人体接触放射线或放射治疗后发生的一类视网膜病变。在中国,多见于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后。虽然随着放射设备的改进和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治疗的靶向性明显提高,不良反应减少,但疗效的提高使患者的生存时间逐渐延长,而最终表现出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增高。因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改变与一些常见视网膜血管病变有相似之处,故临床易被忽视或误诊;而没有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往往最终导致无法挽救的视力丧失。因此,应引起眼科和肿瘤科医师的重视。就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尤其是近年来最新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 综述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光核黄素胶原交联对兔角膜碱烧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闵捷 胡丹 +3 位作者 孙丽娟 雷润佳 王鹤霏 蔡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0-414,共5页
目的探讨紫外光核黄素胶原交联对兔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新西兰兔48只,随机分为单纯碱烧伤组及碱烧伤联合核黄素胶原交联治疗组。单纯碱烧伤组建立单纯碱烧伤模型,治疗组建立碱烧伤模型后立即行角膜胶原交联治疗,两组分别于烧伤... 目的探讨紫外光核黄素胶原交联对兔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新西兰兔48只,随机分为单纯碱烧伤组及碱烧伤联合核黄素胶原交联治疗组。单纯碱烧伤组建立单纯碱烧伤模型,治疗组建立碱烧伤模型后立即行角膜胶原交联治疗,两组分别于烧伤后1d、3d、1周、2周、4周、6周行裂隙灯观察,测量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同时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以及HE染色,观察各时间点角膜损伤的变化情况。结果单纯碱烧伤组在烧伤后2周时100%眼出现角膜溃疡,溃疡深及浅基质层,上皮缺损面积为(4.70±1.01)pixels2;碱烧伤联合核黄素胶原交联治疗组11眼仅出现上皮缺损,1眼角膜溃疡深及浅层基质,上皮缺损面积为(2.63±1.59)pixels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4周时两组上皮缺损区域逐渐缩小,单纯碱烧伤组8眼上皮缺损,上皮缺损面积为(4.08±1.65)pixels2;治疗组5眼(5/8)上皮愈合,2眼角膜仅有少量点状荧光着染,1眼仍有深及浅基质层角膜溃疡,上皮缺损面积为(1.23±2.32)pixels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显示胶原交联治疗后2周浅基质层炎症反应较轻,较晚出现浅基质层的广泛纤维化。HE染色显示胶原交联治疗后角膜浅基质板层结构密度增加,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结论紫外光核黄素胶原交联治疗可减轻兔角膜碱烧伤后的基质损伤,角膜溃疡愈合时间缩短,基质炎性细胞浸润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交联 角膜 碱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钙调蛋白在神经系统及视神经再生方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石燕红 李书明(综述) 崔志利(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0-574,共5页
癌钙调蛋白(OM)是钙结合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属于肌钙蛋白c超家族,它具有不同于其他钙结合蛋白的特异性钙结合(CD)区域。通过研究其结构和分布特征,发现OM在调节细胞的电活动、调控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及细胞周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 癌钙调蛋白(OM)是钙结合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属于肌钙蛋白c超家族,它具有不同于其他钙结合蛋白的特异性钙结合(CD)区域。通过研究其结构和分布特征,发现OM在调节细胞的电活动、调控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及细胞周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OM在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方面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在视神经再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有待运用于临床。OM促进视神经再生的作用为解决脊髓和脑神经的再生性难题打下了基础。对OM的概念、组织的分布、主要的作用及机制、与视神经再生的关系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钙调蛋白 神经轴突 再生 视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去甲万古霉素-PNIPAAm-PEO纳米粒在兔眼内的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14
作者 王丽曌 陈翔 +2 位作者 王雨生 陈晓农 王庆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0-205,共6页
背景 传统给药方法治疗眼内炎症时,药物难以透过血-视网膜屏障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可以减少用药剂量并降低药物的毒性作用,构建载药药物缓释系统对眼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评价多聚体材料聚N-异丙基... 背景 传统给药方法治疗眼内炎症时,药物难以透过血-视网膜屏障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可以减少用药剂量并降低药物的毒性作用,构建载药药物缓释系统对眼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评价多聚体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NIPAAm-PEO)构建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PNIPAAm-PEO(NV-PNIPAAm-PEO)纳米粒在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给药后的眼部毒理学和眼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为眼后节给药治疗感染性眼病提供依据. 方法 NV-PNIPAArn-PEO纳米粒平均载药量约为质量分数22%,用无菌生理盐水配成质量浓度为20 g/L的凝胶液.新西兰白兔4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1只和对照组10只,将20 g/L NV-PNIPAAm-PEO凝胶液0.1 ml注射入实验组兔的一侧眼玻璃体腔内,对照组注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后的第1、2、3、7、14、21和28天进行眼前后节裂隙灯显微镜和B型超声检查,记录实验眼的视网膜电图(ERG)反应,对角膜、虹膜、玻璃体和视网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评价NV-PNIPAAm-PEO对眼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将兔眼角膜和视网膜脉络膜制备组织匀浆,收集兔房水、玻璃体和血浆样本,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法检测上述各组织中的药物质量浓度.结果 NV-PNIPAAm-PEO玻璃体腔内注射后1~28 d,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眼前后节组织正常,B型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最大混合ERG b波振幅、a波振幅和峰潜时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两组兔玻璃体腔内注射后视网膜结构均正常.HPLC法分析表明,注射后1~28d,兔眼角膜组织中药物质量分数均低于检测水平下限,血浆药物质量浓度最高为(0.34±0.11) mg/L,房水药物质量浓度为(0.08±0.04)~(2.16±0.07) mg/L,视网膜脉络膜中药物质量分数为(0.11±0.02)~(2.54±0.38)μg/g,玻璃体药物质量浓度为(5.65±1.14) ~ (406.69±21.05) mg/L,21d内玻璃体腔内药物质量浓度高于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 结论 载药量约为22% NV-PNIPAAm-PEO纳米粒在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未见明显眼内毒性反应,玻璃体腔内可维持有效药物质量浓度时间达21d,NV-PNIPAAm-PEO纳米粒是治疗眼内感染较好的缓释给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药代动力学 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眼内炎 药物治疗 注射 玻璃体内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 纳米微粒 色谱法 高效液相 革兰阳性细菌 毒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L-1576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的防治研究
15
作者 张玉凤 周健 +1 位作者 张自峰 路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5-499,共5页
背景糖性白内障是糖尿病的主要眼部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醛糖还原酶(AR)活性的升高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是抗糖性白内障药物研究的重要靶点,其研究对糖性白内障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AR抑制剂AL-1576对半乳糖性白... 背景糖性白内障是糖尿病的主要眼部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醛糖还原酶(AR)活性的升高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是抗糖性白内障药物研究的重要靶点,其研究对糖性白内障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AR抑制剂AL-1576对半乳糖性白内障的防治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4~5周龄SD大鼠42只,通过喂养质量分数50%半乳糖饲料制作半乳糖性白内障模型。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7个组,AL-1576预防组,早、中、晚期治疗组在喂食50%半乳糖饲料的当天及5、10、15d后开始添加质量分数0.0125%AL-1576,另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AL-1576干预10d后撤除的早期撤药组。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各组大鼠晶状体的混浊程度并进行分级,造模35d时摘出晶状体,分别测量其干质量、湿质量,计算并比较各组晶状体含水量的变化;检测造模35d时各组大鼠晶状体内AR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12只眼晶状体均为Ⅳ级混浊,AL-1576预防组12只眼晶状体均透明,早期撤药组为Ⅱ-Ⅲ级混浊,早期治疗组为Ⅱ级混浊,而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均为Ⅲ~Ⅳ级混浊,7个组晶状体混浊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7.760,P=0.009)。各AL-1576治疗组大鼠晶状体含水量、AR活性均比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给药的时间越晚,晶状体含水量、AR活性降低的程度越小;各AL-1576治疗组大鼠晶状体SOD活性和GSH的含量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1576预防组的升高幅度最大。结论在半乳糖性白内障形成的不同阶段给予AR抑制剂AL-1576可明显抑制AR的活性。AL-1576通过阻断和减轻晶状体水肿,提高晶状体的抗氧化能力,预防和延缓晶状体混浊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半乳糖 醛糖还原酶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缘上皮细胞与脱细胞角膜材料移植修复碱烧伤角膜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郭梁 胡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59-96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角膜缘上皮细胞(limbal epithelial cells,LECs)及脱细胞角膜材料(decellularized porcine cornea,DPC)移植修复碱烧伤兔角膜的疗效。方法培养同种异体兔LECs,鉴定其中的角膜缘干细胞(limbal stem cells,LSCs),制备DPC作为... 目的探讨应用角膜缘上皮细胞(limbal epithelial cells,LECs)及脱细胞角膜材料(decellularized porcine cornea,DPC)移植修复碱烧伤兔角膜的疗效。方法培养同种异体兔LECs,鉴定其中的角膜缘干细胞(limbal stem cells,LSCs),制备DPC作为支架材料,将LECs和DPC两者复合培养后板层移植到碱烧伤的兔眼角膜,观察移植后4个月内的角膜修复情况。结果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检测培养的LECs中有表达ABCG2的LSCs。大体观察LECs-DPC移植后碱烧伤角膜的混浊度减轻,新生血管消退。HE、Masson Trichrome染色显示移植后上皮面的细胞复层化生长,炎性细胞浸润减少,DPC纤维整合于碱烧伤的角膜植床,角膜胶原排列趋于规则。透射电镜检查有桥粒及微绒毛结构形成。结论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角膜缘上皮细胞联合脱细胞角膜材料移植能够修复碱烧伤的兔眼角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缘上皮细胞 脱细胞角膜 移植 碱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有色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杨秀梅 王雨生 +1 位作者 徐建峰 张鹏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3期161-166,共6页
目的观察激光诱导有色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形态学变化,为CNV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平台和有效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雄性BN大鼠52只(104眼),每只鼠一只眼作为实验眼,另一只眼为对照眼。... 目的观察激光诱导有色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形态学变化,为CNV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平台和有效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雄性BN大鼠52只(104眼),每只鼠一只眼作为实验眼,另一只眼为对照眼。532nm倍频激光光凝,激光功率、光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为140mW、75μm和100ms,每眼光凝8-10点。光凝后1d、3d、7d、14d、21d、28d、56d及110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后处死动物,摘除眼球制作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于光凝后3d、7d和56d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光凝后3d光斑处有内皮细胞的增生,CNV于7d开始形成,14d达高峰,造模成功率为7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造影早期可清晰判断CNV形态,晚期典型圆盘状荧光素渗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可见CNV充盈。光镜和电镜下均可见口Ⅳ形成。CNV厚度自光凝后7~14d逐渐增加,之后变化不显著。Ⅷ因子标记的CNV血管密度7~14d逐渐增加,之后变化不显著,56d后逐渐减低。结论激光诱导有色大鼠CNV模型,成模时间短,成模率高,观察时间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实验模型。【眼科新进展2006;2613):161—1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532nm 脉络膜新生血管 动物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42/p44 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缺氧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VEGF表达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赵炜 王雨生 +2 位作者 张瑞 张鹏 惠延年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 探讨p4 2 /p4 4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edproteinkinase ,MAPK)信号转导通路对缺氧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 ,RPE)细胞VEGF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CoCl2 建立培养的人RPE细胞缺氧模型,用2 0... 目的 探讨p4 2 /p4 4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edproteinkinase ,MAPK)信号转导通路对缺氧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 ,RPE)细胞VEGF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CoCl2 建立培养的人RPE细胞缺氧模型,用2 0μmol·L-1p4 2 /p4 4MAPK特异性阻断剂PD980 5 9处理RPE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分别培养0min、5min、10min、30min、6 0min和12 0min ,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磷酸化p4 2 /p4 4MAPK表达;培养人RPE细胞1h、3h、6h、12h和2 4h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 zymelinkedimmunosorbantassay ,ELISA)检测缺氧条件下RPE细胞上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 缺氧刺激5min、10min、30min、6 0min和12 0min时,磷酸化p4 2 / p4 4MAPK水平逐渐增高;相应PD980 5 9处理组磷酸化p4 2 / p4 4MAPK水平降低,只可见磷酸化p4 2MAPK条带。在缺氧1h、3h、6h、12h和2 4h时,RPE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随时间逐渐增加(P <0 .0 1) ,PD980 5 9处理组VEGF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 <0 .0 1)。结论 p4 2 /p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K/ERK和PI3K/Akt通路对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中DDR2和MMP-13表达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秀梅 王雨生 +2 位作者 张建 李燕 药立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8-685,共8页
背景 研究表明盘状结构域受体2(DDR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肿瘤新生血管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相关疾病治疗的关键靶点,但DDR2和MMP-13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 探讨DDR2和MMP-13在大鼠CNV中的... 背景 研究表明盘状结构域受体2(DDR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肿瘤新生血管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相关疾病治疗的关键靶点,但DDR2和MMP-13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 探讨DDR2和MMP-13在大鼠CNV中的表达特点以及MEK/ERK和PI3 K/Akt通路对DDR2及MMP-13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532 nm倍频激光视网膜光凝法制备棕色挪威(BN)大鼠CNV模型,将78只BN模型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7)、模型对照组(n=39)、PD98059(MEK1抑制剂)组(n=16)和LY294002(PI3K抑制剂)组(n=16),PD98059组和LY294002组大鼠分别于光凝后1d、7d玻璃体内注射5 mmol/L PD98059 3μl或5 mmol/L LY294002 3μl.分别于光凝前和光凝后1、3、7、14 d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动物并制备样本和切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眼杯中ERK、p-ERK、Akt和p-Akt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眼杯中DDR2 mRNA和MMP-13 mRNA的表达变化,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测定各组大鼠CNV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定位和测定大鼠CNV区域DDR2和MMP-13的表达.结果 光凝后3d,光凝局部细胞增生,光凝后7 d CNV形成,至光凝后14 d CNV趋于稳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DDR2在正常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层、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层和内核层细胞中呈弱表达,但在CNV中呈强阳性表达;MMP-13在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界膜层、光感受器层和巩膜层均呈强阳性表达,在模型对照组中呈强阳性表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NV组织中DDR2和MMP-13共表达.RT-PCR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光凝后1、3、7、14 d DDR2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55.22±4.03、47.74±2.23、14.82±4.56和5.59±2.47,MMP-1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5.54±3.83、43.51±4.36、10.90±4.00和5.23±3.2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光凝后3、7、14 d大鼠CNV区DDR2相对荧光密度单位(RFU)值分别为2.73±0.53、5.21±0.31和3.22±0.33,MMP-13 RFU值分别为1.66±0.17、3.57±0.44和2.67±0.21,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1.01,P<0.05;F=40.31,P<0.01);PD98059组和LY294002组光凝后14 d CNV区DDR2 RFU值分别为1.14±0.19和1.03±0.14,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MP-13RFU值分别为1.37±0.25和1.24±0.2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光凝后7d眼杯中p-ERK和p-Akt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光凝后14 d恢复至近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D98058组大鼠眼杯p-ERK水平明显下降,注射后7d、14 d PD98058组大鼠眼杯中p-ERK表达的抑制率分别为71.58%和65.21%,PD98058组7d与模型对照组7d比较、PD98058组14 d与模型对照组14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Y294002组大鼠眼杯中p-Akt表达水平明显下降,LY294002注射后7d、14d大鼠眼杯中p-Akt表达的抑制率分别为65.62%和67.04%,LY294002组7d与模型对照组7d比较、LY294002组14d与模型对照组14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眼杯中ERK和Akt的表达水平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62,P>0.05;F=0.81,P>0.05).模型对照组、PD98059组和LY294002组光凝后14 d大鼠CNV厚度分别为(119.19±18.03)、(51.00±11.29)和(59.18±9.00) 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376,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D98059和LY294002注射后CNV厚度分别减少57.21%和5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DR2和MMP-13在大鼠CNV中表达上调,参与CNV的形成;MEK/ERK和PI3K/Akt通路通过参与调控DDR2和MMP-13在CNV局部的表达而抑制CNV的发生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状结构域受体2 脉络膜/病理 新生血管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疾病模型 BN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信号对激光诱导的小鼠CNV生成过程中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及功能的调控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娜 窦国睿 +6 位作者 张萍 赵俊龙 晏贤春 燕洁静 李曼红 韩骅 王雨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7-215,共9页
背景 巨噬细胞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与其在不同微环境中的功能异质性有关,Notch信号通路参与眼内新生血管生长的调控,但其对CNV中巨噬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尚未证实.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在CNV生成中极化表型的变化与... 背景 巨噬细胞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与其在不同微环境中的功能异质性有关,Notch信号通路参与眼内新生血管生长的调控,但其对CNV中巨噬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尚未证实.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在CNV生成中极化表型的变化与Notch信号通路对巨噬细胞极化表型的调控.方法 在体实验选择58只成年雄性C57BL小鼠,以随机数字表法按照造模后取材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光凝后3d组和7d组.每组选23只小鼠用视网膜光凝法诱导小鼠CNV模型,分别于光凝后3d和7d制备脉络膜铺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CNV面积和巨噬细胞阳性染色面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情况;光凝后3d和7d对眼杯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NV中巨噬细胞的极化表型及其分泌VEGF、TNF-α的情况,评估巨噬细胞上Notch信号胞内段(NICD)相应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每组设定6只小鼠的左眼为正常对照眼,其右眼以激光光凝法建立CNV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眼杯组织中VEGF、TNF-α和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体外分离和培养C57BL小鼠的骨髓单核前体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其分化为巨噬细胞,加入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γ-分泌酶抑制剂(GSI)和极化诱导因子,24 h后收集细胞及培养液上清,通过qRT-PCR及ELISA法检测M1型、M2型巨噬细胞分子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光凝后第3天比较,光凝后第7天CNV面积明显增大,但巨噬细胞浸润面积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38、5.272,均P=0.000).光凝后第3天,巨噬细胞在CNV周边和中央均有分布,第7天时局限于CNV中央部.光凝后第3天,色素上皮-脉络膜-巩膜复合体中精氨酸合酶1(Arg1)、甘露糖受体(MR)及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第7天,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的相对表达量无明显改变.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光凝后第3天F4/80+ Arg1+细胞(M2型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多于F4/80+ iNOS+细胞(M1型巨噬细胞),光凝后第7天F4/80+ Arg1+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48,P=0.000;t5.562,P<0.001),但仍多于F4/80+ iNOS+细胞,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8,P<0.01).在光凝后3d时巨噬细胞分泌的VEGF和TNF-α明显多于光凝后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43、4.519,均P<0.01).巨噬细胞中Notch信号下游分子在光凝后3d时未见表达,7d时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外实验表明,阻断Notch信号后,M1型巨噬细胞分子标志物表达量明显下降,而M2型巨噬细胞分子标志物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巨噬细胞的极化表型在CNV模型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而巨噬细胞中Notch信号的激活状态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表型改变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巨噬细胞/功能 细胞间肽类和蛋白类/代谢 NOTCH信号 近交系C57BL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