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郝璐 黄杨 +2 位作者 孙静 钱皎月 杨林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9期68-70,共3页
目的分析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医院感染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EICU内20例医院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院感染部位主要发生在呼吸道(85.0%),病原菌感染率依次为革兰阴性菌G-54.1%,革兰阳性菌G+32.... 目的分析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医院感染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EICU内20例医院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院感染部位主要发生在呼吸道(85.0%),病原菌感染率依次为革兰阴性菌G-54.1%,革兰阳性菌G+32.8%,真菌13.1%,以上细菌、真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临床耐药。结论由于广泛而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使医院感染率增高,多重耐药菌株比例增加,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数据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O9000族标准在急诊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实施及设想 被引量:1
2
作者 尹文 虎晓岷 +3 位作者 路伟 李秋香 余厚友 宋祖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79-480,共2页
关键词 急诊医疗 意外损伤 重症 卫生服务 救治 发病率 ISO9000族标准 设想 合理 准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5650例急诊病例疾病谱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1
3
作者 郝璐 尹文 +3 位作者 黄杨 尚磊 杨林 孙静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5期32-34,共3页
目的了解急诊科患者的疾病构成,为急诊科的物资、设备、人员、技术的组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55650份急诊就诊记录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疾病分类按ICD-9归类。结果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急诊科的前3位疾病,分别... 目的了解急诊科患者的疾病构成,为急诊科的物资、设备、人员、技术的组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55650份急诊就诊记录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疾病分类按ICD-9归类。结果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急诊科的前3位疾病,分别占30.37%、27.94%、20.27%,各类疾病的季节构成符合疾病的发病规律,如呼吸系统疾病冬季占36.74%,消化系统疾病夏季和秋季分别占33.57%和34.91%。急诊抢救的前10种疾病依次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心律失常、中毒、惊厥、上消化道出血、恶性高血压、急腹症、多发伤、肺原性心脏病。结论应根据急诊患者的疾病谱确定急诊科的技术建设重点和人才培养方向,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急诊患者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疾病分类 护理时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病例55650例疾病谱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郝璐 尹文 +2 位作者 黄杨 尚磊 杨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070-1072,共3页
目的了解我院急诊科的疾病构成,为急诊科的物资、设备、人员和技术的组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6年我院55650份急诊就诊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疾病分类按ICD-9归类。结果急诊科的前3类疾病为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 目的了解我院急诊科的疾病构成,为急诊科的物资、设备、人员和技术的组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6年我院55650份急诊就诊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疾病分类按ICD-9归类。结果急诊科的前3类疾病为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占急诊患者的78.58%,不同季节各类疾病的构成不同,各类疾病的季节构成符合疾病的发病规律。急诊抢救的前10种疾病依次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心律失常、中毒、惊厥、上消化道出血、恶性高血压、急腹症、多发伤和肺心病。结论应根据急诊患者的疾病谱确定急诊科的技术建设重点和人才培养方向,以提高急诊患者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处理 疾病特征 数据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牙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九例急诊救治与护理体会 被引量:1
5
作者 路伟 宋祖军 何向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9期1636-1636,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牙痛 急诊处理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κ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内皮细胞产生白介素-6和白介素-8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吴晓东 王微 +3 位作者 周贺 尹文 王跃民 裴建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22-925,共4页
目的探讨κ阿片受体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内皮细胞产生白介素-6和白介素-8中的作用。方法整体实验观察大鼠静脉注射U50488H(1.5 mg.kg^-1)后血中AngⅡ水平的变化;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ngⅡ+U50488H组,AngⅡ... 目的探讨κ阿片受体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内皮细胞产生白介素-6和白介素-8中的作用。方法整体实验观察大鼠静脉注射U50488H(1.5 mg.kg^-1)后血中AngⅡ水平的变化;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ngⅡ+U50488H组,AngⅡ+U50488H+nor-BNI(κ阿片受体阻断剂)组。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溶液、AngⅡ(10^-9-10^-5mol.L^-1)或提前给予κ阿片受体激动剂或(和)阻断剂诱导0-24 h,收集0、3、6、12、24 h等时间点的细胞培养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细胞培养液IL-6和IL-8水平。结果静脉注射U50488H可明显降低血中AngⅡ的水平,该作用可被nor-BNI(2 mg.kg^-1)所阻断。AngⅡ可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诱导内皮细胞产生释放IL-6和IL-8,提前给予U50488H(10-5mol.L^-1)可明显抑制AngⅡ诱导内皮细胞产生释放IL-6和IL-8。而nor-BNI(10^-5mol.L^-1)本身没有任何作用但可完全阻断U50488H的上述作用。结论 U50488H可通过下调AngⅡ水平和抑制AngⅡ的作用来减少内皮细胞产生IL-6和IL-8,表明κ阿片受体可能在抗炎中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Κ阿片受体 U50488H 白介素-6(IL-6) 白介素-8(IL-8)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杨 尹文 +3 位作者 刘健 余厚友 王玉同 郝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1-754,共4页
目的: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植入,观察其对急性百草枯(paraqua)中毒肺损伤的保护效果。方法:54只雌性受体大鼠随机分4组:百草枯组、BMSCs治疗组、BMSCs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将体外分离和培养的BMSCs通过尾静脉注入受体体内,观察... 目的: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植入,观察其对急性百草枯(paraqua)中毒肺损伤的保护效果。方法:54只雌性受体大鼠随机分4组:百草枯组、BMSCs治疗组、BMSCs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将体外分离和培养的BMSCs通过尾静脉注入受体体内,观察14d内各组大鼠的存活率、肺干湿比、血浆中IL-1β、TNF-α、MDA、SOD、GSH-PX的水平变化。结果:与百草枯组相比,BMSCs治疗组明显延长大鼠的生存期,降低肺干湿比(P<0.05)和炎症介质IL-1β、TNF-α的含量(P<0.01),降低血浆中MDA的水平(P<0.05)和升高SOD、GSH-PX的水平(P<0.01)。结论:BMSCs对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肺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健 余厚友 +1 位作者 何向辉 尹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3期2173-2174,共2页
目的比较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高血压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泮托拉唑组(35例)和奥美拉唑组(30例),在基础治疗上分别给予泮托拉唑80mg和奥美拉唑40mg静脉滴注,2次/d。观察... 目的比较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高血压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泮托拉唑组(35例)和奥美拉唑组(30例),在基础治疗上分别给予泮托拉唑80mg和奥美拉唑40mg静脉滴注,2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与奥美拉唑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后者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泮托拉唑 奥美拉唑 脑出血 胃肠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草枯中毒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及其治疗进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马俊清 白倩蕾 +4 位作者 黄杨 余厚友 张永和 宋祖军 陈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2期2061-2063,共3页
百草枯中毒所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可能与肺泡Ⅱ型细胞具有聚胺转运体而使百草枯在肺内选择性聚集,产生活性氧类物质、激活免疫系统的和释放炎性递质等有关。治疗上目前也无特效解毒剂,仍然以支持治疗为主,疗效较差。百草枯治疗的一些新... 百草枯中毒所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可能与肺泡Ⅱ型细胞具有聚胺转运体而使百草枯在肺内选择性聚集,产生活性氧类物质、激活免疫系统的和释放炎性递质等有关。治疗上目前也无特效解毒剂,仍然以支持治疗为主,疗效较差。百草枯治疗的一些新方法如新型抗氧化剂、特异性百草枯抗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免疫抑制剂、血液灌流和持续静脉滤过等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有关百草枯所致急性损伤的机制及其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急性肺损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和PCNA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及高压大鼠主动脉、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表达 被引量:8
10
作者 罗颖 李志超 +4 位作者 张齐 张博 刘毅 彭利静 宋祖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PAH)发生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在体循环血管、肺循环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利用低压缺氧舱建立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实验分为3组即正常氧组、缺氧2wk组和缺... 目的研究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PAH)发生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在体循环血管、肺循环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利用低压缺氧舱建立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实验分为3组即正常氧组、缺氧2wk组和缺氧3wk组。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检测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肺内小动脉平滑肌细胞中VEGF及PCNA的表达量。结果VEGF在正常氧组大鼠的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肺内小动脉平滑肌内均有表达;缺氧组大鼠肺动脉主干及肺内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内VEGF的表达明显增强并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主动脉平滑肌内VEGF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CNA在正常氧组大鼠的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肺内小动脉平滑肌内均有微弱表达;但缺氧时只有肺小动脉平滑肌内其表达量增加;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平滑肌内PCNA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别。结论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过程中,VEGF在体循环血管、肺循环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量具有差异性,提示其可能在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肺动脉高压 VEGF 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麻药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吴黄辉 陈国忠 王玉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4-220,共7页
自1864年可卡因首次成功应用于眼科手术的表面麻醉以来,局麻药临床应用已超过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局麻药神经传导阻滞麻醉的功效已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广泛认可,但其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也引起越来越多麻醉医师的关注。本文就局麻药神经... 自1864年可卡因首次成功应用于眼科手术的表面麻醉以来,局麻药临床应用已超过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局麻药神经传导阻滞麻醉的功效已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广泛认可,但其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也引起越来越多麻醉医师的关注。本文就局麻药神经毒性影响因素和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为局麻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及其神经毒性的深入研究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麻药 神经毒性 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脑静对急性重度CO中毒大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宋祖军 余厚友 郭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64-366,共3页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xingnaojinginjection,XNJI)对急性重度CO中毒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防治作用,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CO中毒对照组和XNJI治疗组,每组各20只,采用TUNEL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测大鼠脑组...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xingnaojinginjection,XNJI)对急性重度CO中毒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防治作用,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CO中毒对照组和XNJI治疗组,每组各20只,采用TUNEL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测大鼠脑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CO中毒组大鼠海马发生迟发性神经元凋亡,病理损害明显;XNJI治疗组凋亡神经元明显减少,病理损害明显,尤以染毒后3d和5d明显(P<0.05)。结论:XNJI可显著抑制急性CO中毒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凋亡 大鼠海马 重度CO中毒 急性 病理损害 治疗组 醒脑静 结论 目的 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贯通伤患者一例的急救护理 被引量:8
13
作者 曹彩霞 郝璐 +4 位作者 朱朝娟 张莉 李晓娇 李静 王晓媚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3期69-70,共2页
贯通伤属于一种开放性损伤,往往口很小,却有很大的潜行损伤,如损伤会潜行于皮下组织、血管,甚至贯穿多个器官。近年来,随着交通和建筑等行业的发展,钢筋等异物导致的非火器颅脑贯通伤偶有发生,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常取决于受伤部位和深度... 贯通伤属于一种开放性损伤,往往口很小,却有很大的潜行损伤,如损伤会潜行于皮下组织、血管,甚至贯穿多个器官。近年来,随着交通和建筑等行业的发展,钢筋等异物导致的非火器颅脑贯通伤偶有发生,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常取决于受伤部位和深度,如不及时救治,会导致脑水肿、颅内感染、脑疝等的发生,或者直接损伤脑干等重要组织而危及生命。2014年4月5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急诊科收治了1例螺纹钢筋贯通颅脑的患者,经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整形科、口腔颌面外科等多科协作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通伤 颅脑损伤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脉冲照射对小鼠脑组织氧化状态的影响及姜黄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琦 任冬青 +1 位作者 郭国祯 郭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2期149-150,共2页
目的观察电磁脉冲(EMR)照射后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变化及姜黄素的防护作用。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EMR组、EMR+姜黄素低剂量(20mg/kg/d)组、中剂量(40mg/kg/d)组... 目的观察电磁脉冲(EMR)照射后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变化及姜黄素的防护作用。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EMR组、EMR+姜黄素低剂量(20mg/kg/d)组、中剂量(40mg/kg/d)组、高剂量(80mg/kg/d)组,每组8只。EMR组和EMR+姜黄素组小鼠接受200kV/m的EMR照射,EMR+姜黄素组小鼠同时每日给予不同剂量的姜黄素,5d后停止照射及给药,测定小鼠脑组织中SOD、GSH-Px、MDA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MR照射组小鼠脑组织SOD与GSH-Px活性及MDA含量上升(均P<0.05);与单纯EMR组比较,EMR+姜黄素中、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SOD与GSH-Px活性及MDA含量下降(均P<0.05)。结论200kV/m的EMR照射可导致小鼠脑组织过氧化,姜黄素可通过其抗氧化作用有效治疗这种损伤,且效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脉冲 姜黄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救治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严首春 闫凌 +1 位作者 宋祖军 郝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3期1197-1198,共2页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救治过敏性休克患者微循环、血压、尿量的影响。方法 在现代医学常规治疗过敏性休克的基础上辅以静推参麦注射液治疗过敏性休克患者 60例 (治疗组 ) ,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血压、尿...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救治过敏性休克患者微循环、血压、尿量的影响。方法 在现代医学常规治疗过敏性休克的基础上辅以静推参麦注射液治疗过敏性休克患者 60例 (治疗组 ) ,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血压、尿量及无创血氧饱和度 ,并与常规治疗过敏性休克患者 3 6例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 4h血压回升率治疗组 68.3 %,对照组 2 2 .2 %;治疗后 6h血压回升率治疗组 93 .3 %,对照组 44 .4%(P <0 .0 1) ;治疗组治疗后 2、3、4、5、6h尿量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值除治疗后 5h <0 .0 5外 ,其余均 <0 .0 1) ;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 在现代医学常规治疗过敏性休克的基础上辅以静推参麦注射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麦注射液 过敏性休克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祖军 马俊清 +3 位作者 余厚友 黄杨 张永和 陈军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0期1268-1270,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MIRI模型制备完成后,30只SD大鼠随即分为假手术组(0.9%氯化钠溶液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0.9%氯化钠溶液预处理)、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预处理)。...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MIRI模型制备完成后,30只SD大鼠随即分为假手术组(0.9%氯化钠溶液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0.9%氯化钠溶液预处理)、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预处理)。假手术组开胸后只穿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和依达拉奉组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用止血钳固定持续缺血30 min,放松止血钳120 min。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以及心肌坏死组织质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的SOD活性明显降低,MDA、CK-MB、TNF-α含量明显升高,其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依达拉奉组SOD活性明显升高,MDA、CK-MB、TNF-α含量明显降低,其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依达拉奉组AAR、IS/AAR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依达拉奉预处理对MIRI具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提高SOD活性,减轻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肿瘤疫苗的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特性鉴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侠 胡沛臻 +3 位作者 张秀敏 黄杨 陈娟 隋延仿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2-534,共3页
目的:制备无明显毒性、高效的恶性肿瘤基因工程纳米疫苗。方法:纯化融合蛋白MH,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包裹MH的纳米脂质体肿瘤疫苗NL(MH),并评价其粒径、包裹率及稳定性;观察NL(MH)免疫组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及重要脏器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目的:制备无明显毒性、高效的恶性肿瘤基因工程纳米疫苗。方法:纯化融合蛋白MH,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包裹MH的纳米脂质体肿瘤疫苗NL(MH),并评价其粒径、包裹率及稳定性;观察NL(MH)免疫组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及重要脏器的病理学改变。结果:成功制备出粒径为(80±250)nm的纳米脂质体,其药物包裹率为30%,于4℃放置6个月后或3000r/min10min离心后无分层,证明其稳定性良好;与PBS对照组相比,免疫组小鼠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结论:该恶性肿瘤基因工程纳米疫苗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未见毒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特异性抗原 脂质体 树突状细胞 肿瘤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信号通路在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注肺组织中的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尹文 虎晓岷 +3 位作者 李云龙 袁静 杨剑虹 梁继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9期648-649,652,共3页
目的 :探讨核因子 κB(NF κB)信号通路在失血性休克缺血 再灌注 (I/R)损伤肺组织中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建立失血性休克I/R家兔模型。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实验动物I/R肺组织损伤前... 目的 :探讨核因子 κB(NF κB)信号通路在失血性休克缺血 再灌注 (I/R)损伤肺组织中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建立失血性休克I/R家兔模型。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实验动物I/R肺组织损伤前后I κB激酶 β(IκK β)mRNA表达和NF κB的活性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L 6 )的含量变化。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光镜检查。 结果 :模型组上述指标显著升高 (P均 <0 .0 1) ;I/R损伤动物肺组织明显呈炎症病理改变。 结论 :IκK β激活 /NF κB核移位 /细胞因子释放在失血性休克I/R并发急性肺损伤 (ALI)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核因子-ΚB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式胃管置入法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莉 郝璐 +9 位作者 王玉同 吴莉 王莹 卫娜 徐阳 王婷 孔淼 李丽 喻贵苗 朱朝娟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8期48-49,52,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式胃管置入法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7月需置入胃管的129例急诊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式胃管置入组(n=68)和常规置管组(n=61),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改良式胃管置入法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7月需置入胃管的129例急诊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式胃管置入组(n=68)和常规置管组(n=61),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改良式胃管置入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置管组(P<0.01),一次置管成功率和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置管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置管组(P<0.05)。结论改良式胃管置入法不仅具有置入成功率高、置入时间短的优点,而且改良式胃管结构简单,置管时操作快捷、方便,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管 置管 改良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黏菌素B对内毒素诱导的肺泡巨噬细胞中NF-κB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剑虹 尹文 +1 位作者 袁静 李月彩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 :观察多黏菌素B(PMB)对内毒素 (LPS)刺激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PAM)中核因子 κB(NF κB)激活通路的影响 ,并探讨PMB可能的抗炎效应。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PAM ,分为正常对照组、LPS刺激组及PMB +LPS干预组。各组PAM在刺激后 0、15、3... 目的 :观察多黏菌素B(PMB)对内毒素 (LPS)刺激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PAM)中核因子 κB(NF κB)激活通路的影响 ,并探讨PMB可能的抗炎效应。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PAM ,分为正常对照组、LPS刺激组及PMB +LPS干预组。各组PAM在刺激后 0、15、30、6 0、12 0和 2 4 0min分别固定 ,提取PAM核蛋白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 ,采用原位杂交 (ISN)技术、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 (EMSA)及ELISA法 ,观察PAM中IKK βmRNA及IκB α的表达 ,检测PMB核蛋白提取物中NF κB的活性和上清液中TNF α的含量。结果 :LPS刺激组IKK βmRNA的水平 ,显著高于刺激前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IκB α的水平的变化趋势与IKK βmRNA刚好相反。NF κB活性的峰值相对于刺激前和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升高 (P <0 .0 1)。培养上清中TNF α的含量 ,亦显著高于刺激前和正常对照组(P <0 .0 1)。PMB干预组NF κB的活性与TNF α的含量虽较刺激前和正常对照组升高 ,但均显著低于LPS刺激组 (P <0 .0 1)。IκB α水平的最低值显著高于LPS刺激组 (P <0 .0 1) ;而IKK βmRNA的峰值则显著低于LPS刺激组 (P <0 .0 1)。结论 :LPS能诱导PAM中的IKK β激活、IκB α降解和NF κB活化 ,并促进TNF α释放。PMB则能抑制LPS诱导的IKK β激活、IκB α降解、NF κB活化和TNF 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黏菌素B 肺泡巨噬细胞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