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军 李雪 +5 位作者 刘丽文 刘兵 段云燕 李金芳 温江田 崔明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8-411,共4页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TMAD)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左心衰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40例,二维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LVEF...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TMAD)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左心衰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40例,二维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LVEF)。使用TMAD技术,测量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最大位移(Ds)、最大位移达峰时间,并将平均Ds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F组的LVEDd、LVEDV、LVESV均显著增加(P<0.01),LVEF显著减低(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DS比正常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DS的达峰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正常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0.853,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呈正相关,但较正常组低(r=0.419,P<0.05)。结论TMAD作为一种新技术成为简单、准确、客观地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二尖瓣 心力衰竭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优化抗血小板治疗的单中心随机对照预试验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毅 韩雅玲 +6 位作者 王守力 李成洋 麦晓燕 王效增 荆全民 王祖禄 王冬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23-926,共4页
目的探讨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调整、优化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07年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305例,计算机随机分为优化组(n=154)及标准组(n=151)。氯吡格雷抵抗(CR)... 目的探讨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调整、优化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07年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305例,计算机随机分为优化组(n=154)及标准组(n=151)。氯吡格雷抵抗(CR)定义为氯吡格雷治疗24h后血小板聚集率(PAR)降低<10%。标准组所有病例均采用标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优化组非CR患者接受标准两联抗血小板治疗,CR患者在标准两联治疗基础上加服西洛他唑6个月。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死亡、心肌梗死(MI)和缺血性卒中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死亡、MI、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及外周动脉闭塞的复合终点。结果优化组及标准组CR患者分别为41例和33例。优化组CR患者PAR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治疗后(64.5%±12.1%)显著低于单纯应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77.5%±12.1%,P<0.001)。随访1年后,优化组主要终点事件风险(5.8%)较标准组(9.3%)下降37%,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257)。优化组心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及下肢动脉闭塞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9.7%,标准组为14.6%,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197),但优化组有降低趋势。两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优化组CR患者的主要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9.5%,与标准组CR患者(36.4%)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结论根据PAR检测结果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有利于改善CR患者的长期预后,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西洛他唑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组织速度成像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短期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14
3
作者 付建莉 张军 +5 位作者 刘丽文 李军 刘兵 朱永胜 张海滨 薛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心肌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心脏同步化治疗(CRT)的短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18例心衰患者于三腔起搏器置人术前和术后1个月,应用Philips IE33分别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收缩末的直径(LVDD、LVDS)、双平面Simpson'... 目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心肌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心脏同步化治疗(CRT)的短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18例心衰患者于三腔起搏器置人术前和术后1个月,应用Philips IE33分别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收缩末的直径(LVDD、LVDS)、双平面Simpson's法测量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LVEF);心肌组织速度成像采集3个标准心尖切面图像,应用Q- lab分析软件测量左室基底部和中部12个节段收缩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12)及各节段心肌射血期峰值速度(Sm)、左室收缩后收缩(PSS)的峰值速度。结果心脏同步化治疗后,左室收缩同步性改善,Ts-SD-12减低,从(48.4±17.87)ms下降到(35.16±19.4)ms(P<0.05),左心室内径、容积缩小,收缩功能也有明显改善(P<0.05),各节段Sm明显提高(P<0.01)、PSS的峰值速度减低(P<0.05)。结论心肌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是目前评价心肌再同步化治疗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肌组织速度成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发病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何耀 李良寿 +2 位作者 万志恒 李兰荪 贾国良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4,16,共5页
对125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与165例对照进行职业类型、负性生活事件、A型性格等社会心理因素及冠心病相关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和分析,结果提示:职业类型是与脂代谢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相关的变量之一,负性生活事件所... 对125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与165例对照进行职业类型、负性生活事件、A型性格等社会心理因素及冠心病相关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和分析,结果提示:职业类型是与脂代谢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相关的变量之一,负性生活事件所致应激反应表现出的神经内分泌和血液流变学改变与致死性心血管病发作有关,而 A 型性格者相应血液理化指标的特点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冠心病的促发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性格 致病 冠心病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阿霉素心肌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栾荣华 马梃光 +3 位作者 区晋禧 汤朝武 李学荣 贾国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17-219,共3页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阿霉素所致心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以10-6molL-1阿霉素造成急性心肌细胞毒性模型,CGRP作用浓度为10-8molL-1。测定培养基中LDH活...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阿霉素所致心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以10-6molL-1阿霉素造成急性心肌细胞毒性模型,CGRP作用浓度为10-8molL-1。测定培养基中LDH活性及心肌细胞内丙二醛(MDA)、钙含量。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阿霉素引起心肌细胞LDH漏出明显增加;细胞内MDA、钙含量水平明显升高;心肌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嵴排列不整齐、断裂或消失,肌浆网明显扩张,染色质凝集。阿霉素所致心肌细胞LDH漏出与细胞内MDA含量水平呈正相关。CGRP可明显减轻阿霉素所致心肌细胞LDH漏出及细胞内MDA、钙的蓄积,明显减轻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癌药 阿霉素 心肌细胞毒性 CGRP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和节段心功能 被引量:21
6
作者 郑烨 张军 +4 位作者 刘丽文 徐晖 李成祥 李伟杰 付建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整体和节段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RT3DE对2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和41例正常人进行检查,脱机软件分析得出左室整体和17节段的容积-时间曲线,比较两组的整体和节段舒...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整体和节段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RT3DE对2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和41例正常人进行检查,脱机软件分析得出左室整体和17节段的容积-时间曲线,比较两组的整体和节段舒张末期容积(EDV、rEDV)、收缩末期容积(ESV、rESV)、射血分数(EF、rEF)及节段-整体射血分数(rgEF)。结果急性前壁心梗组整体EDV、ESV及梗死区域、邻近梗死区域的rEDV、rESV较对照组增大,整体EF值及其rEF、rgEF减小(P<0.05),远离梗死区域无差异(P>0.05)。结论RT3DE能客观评价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左室整体和节段心功能,是一项能运用于临床的准确、可行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MMP-9、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殷忠 李兰荪 +3 位作者 张荣庆 刘安恒 栾荣华 王海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8-321,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探讨MMP-9、CRP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我科2004年7月-2005年4月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且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73例,其中最后诊...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探讨MMP-9、CRP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我科2004年7月-2005年4月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且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73例,其中最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17例;对照者17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MMP-9的水平,CRP由检验科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结果:①AMI组、UA组与SA组患者血浆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P<0.05)。②AMI组、UA组患者血浆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而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AMI组、UA组患者血浆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SA组(P<0.01,P<0.01)。④AMI组患者MMP-9、CRP水平与U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1)。⑤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MMP-9和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MMP-9、CRP水平升高。ACS患者MMP-9、CRP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斑块不稳定。ACS患者中MMP-9和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提示二者可能通过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斑块的不稳定性。联合检测血清MMP-9及CRP水平,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筛选分层,应能更有效地预测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 基质金属蛋白酶-9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38
8
作者 杨省利 惠昭岚 +3 位作者 蔚虎文 周小燕 李雪 赵志敬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年第5期76-77,共2页
目的 建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入院至出院后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评价实施效果。方法 制定冠心病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内容包括:入院后 个别宣教,阅读、宣传栏与集体授课结合;术前 集体上课讲解、看录像、演示、训练为主,与单人指导讨论结... 目的 建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入院至出院后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评价实施效果。方法 制定冠心病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内容包括:入院后 个别宣教,阅读、宣传栏与集体授课结合;术前 集体上课讲解、看录像、演示、训练为主,与单人指导讨论结合;术中 讲解示范指导为主;术后 床旁指导为主,听录音及陪伴管理参与结合;出院 出院指导+手册+康复教育模式,定期书信或电话随访指导,开通教育咨询热线。通过自身前后和历史对照的方法评价效果。结果 教育后冠心病及介入治疗相关知识测试优良率由教育前的16.8%提高到88.1%(P<0.01);患者术前紧张焦虑程度有48.35下降到38.53(P<0.01),术后并发症降低了7.5%.结论 全程冠心病介入治疗健康教育模式是提高患者冠心病及介入治疗相关知识知晓率、降低术前紧张焦虑、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保证手术全面成功,巩固手术疗效,促进医护患建立良好关系和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治疗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马文帅 李兰荪 +5 位作者 王海昌 栾荣华 兑宏志 张荣庆 蔚丽萍 殷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27-530,共4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ardiac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CMECs)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大鼠CMECs,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白藜芦醇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ardiac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CMECs)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大鼠CMECs,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白藜芦醇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CMECs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半胱天冬酶3(caspase-3)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和白藜芦醇组吸光度值明显降低(P<0.01);CMECs凋亡率、caspase-3相对活性、MDA含量、SOD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白藜芦醇组吸光度值、SOD活性明显升高[(0.47±0.06)vs(0.14±0.04),(28.9±2.9)μU/L vs(22.4+2.2)μU/L,P<0.01];CMECs凋亡率、caspase-3相对活性、MDA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0.4)%vs(38.6±0.6)%,(152.1±13.3)vs(307.2±25.3),(9.2±0.7)μmol/L vs(13.5±1.2)μmol/L,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减轻CMECs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抗氧化和抗调亡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芦属 心肌缺血 心肌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心功能 被引量:7
10
作者 段云燕 张军 +6 位作者 刘丽文 何新民 周晓东 张海滨 李成祥 朱霆 李红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6-479,共4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后对左心室局部和整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24例男性AMI患者作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发病24 h内均接受PCI...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后对左心室局部和整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24例男性AMI患者作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发病24 h内均接受PCI,试验组患者于术后7~14天内接受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及TDI检查。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TDI测量二尖瓣瓣环及左心室壁相应梗死部位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Sa、S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Am),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Sa、Sm、Em、Ea/Aa及Em/Am均明显提高;术后3个月及6个月LVEF及Ea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自体BMMNC移植较常规PCI更有助于AMI患者局部及整体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善;利用TDI可对其进行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多普勒成像 心肌梗死 移植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库资料 被引量:43
11
作者 韩雅玲 王海昌 +17 位作者 陈韵岱 黄岚 丁世芳 吴宗贵 祝之明 向定成 姜铁民 赵仙先 杨丽霞 王冬梅 刘惠亮 宋治远 曹雪滨 荆全民 李毅 柏书轶 徐凯 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两个因素对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全军92家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8878例STEMI患者入选本研究。根据从发病到罪犯血管开通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开通时间≤3h(n=2999)、开通时间3~6h(n=2369)及开通时间〉6h(n=3510)。3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5%、2.9%和3.0%(P=0.405)。其中非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50岁的患者,若发病3h内接受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发生率为0.5%;若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70岁,超过6h才接受介入治疗,则院内死亡发生率可高达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与罪犯血管开通时间相关,老年及前壁心梗患者是院内死亡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血管开通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和青年冠心病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代政学 贾国良 +6 位作者 王海昌 郭文怡 张玉顺 李伟杰 李成祥 李兰荪 曾国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老年人 青年人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守力 韩雅玲 +2 位作者 刘丽军 阎承惠 康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73-1075,共3页
目的通过测定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水平的改变,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病人炎症指标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单支病变的冠心病病... 目的通过测定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水平的改变,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病人炎症指标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单支病变的冠心病病人80例,4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的人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浊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入选病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hs-CRP和MCP-1水平。结果(1)冠状动脉介入组病人术后血浆hs-CRP为(2.37±0.56)μg/L,显著高于术前的(1.59±0.41)μg/L(P<0.01),而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hs-CRP为(1.18±0.37)μg/L与术前的(1.13±0.32)μ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冠状动脉介入组病人术后血浆MCP-1为(26.04±5.43)pg/L,显著高于术前的(18.07±4.30)pg/L(P<0.01),而对照组冠脉造影术后MCP-1为(9.80±2.64)pg/L,与术前的(9.63±2.52)p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介入治疗促进冠心病病人血浆hs-CRP及MCP-1水平的升高,是否为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机制之一尚待进一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超敏C反应蛋白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成祥 贾国良 +3 位作者 李伟杰 郭文怡 栾荣华 吕安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300-302,共3页
目的 评价在普遍应用支架的前提下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 2 0 4例≥ 6 5岁冠心病患者进行选择性介入治疗。有心肌梗死史 88例 (43% ) ,不稳定性心绞痛 12 3例 (6 0 % ) ,多支血管病变 135例 (6 6 % )。结果  193例患者... 目的 评价在普遍应用支架的前提下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 2 0 4例≥ 6 5岁冠心病患者进行选择性介入治疗。有心肌梗死史 88例 (43% ) ,不稳定性心绞痛 12 3例 (6 0 % ) ,多支血管病变 135例 (6 6 % )。结果  193例患者 (95 % )植入支架。介入治疗的病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 96 %和 95 %。 4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严重并发症 ,其中1例死亡 ,2例Q波性心肌梗死 ,1例心包填塞。 92例治疗成功者随诊 10个月 ,18例复发或加重 ,其中 12例 (13% )重复进行介入治疗。结论 在广泛应用支架的前提下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高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治疗 老年人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肱动脉、股动脉两种途径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安吉 李成祥 袁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3420-3422,共3页
目的:比较经肱动脉途径穿刺行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STEMI住院患者分别接受经肱动脉(B组,n=52)或经股动脉(F组,n=68)途径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 目的:比较经肱动脉途径穿刺行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STEMI住院患者分别接受经肱动脉(B组,n=52)或经股动脉(F组,n=68)途径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CI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鞘管置入时间分别为(8.98±3.62)、(8.57±3.43)min(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60.25±24.37)、(59.69±25.18)min(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局部感染等发生率显著低于F组,动静脉瘘血栓或栓塞及不适反应等在B组未出现,B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1)。两组均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神经损伤等。结论:实施急诊PCI治疗STEMI两种途径都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与经股动脉比较,经肱动脉途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肱动脉 股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抑制缺氧复氧诱导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左惠荣 党晶艺 +4 位作者 张荣庆 张铮 马文帅 司瑞 郭文怡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缺氧复氧诱导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CMEC,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1组、缺氧复氧1组、缺氧复氧+白藜芦醇组(白藜芦醇1组),白藜芦醇分别选择5、10、2...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缺氧复氧诱导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CMEC,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1组、缺氧复氧1组、缺氧复氧+白藜芦醇组(白藜芦醇1组),白藜芦醇分别选择5、10、20、30及40μmol/L浓度,MTT法检测CMEC增殖能力。20μmol/L白藜芦醇为最适浓度,使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后续实验又分为对照2组、缺氧复氧2组、缺氧复氧+白藜芦醇2组(白藜芦醇2组)、缺氧复氧+白藜芦醇+LY294002组(LY294002组)。PI-AnnexinⅤ检测CMEC的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或磷酸化水平。结果与缺氧复氧1组比较,不同浓度白藜芦醇1组均可增加CMEC增殖能力,呈剂量依赖性,以白藜芦醇1组20μmol/L保护作用最显著(P<0.05)。与白藜芦醇2组比较,LY294002组CMEC凋亡率明显升高,磷酸化Akt和Akt蛋白、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显著抑制缺氧复氧诱导的CMEC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介导的HIF-1α上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芦属 缺氧 内皮 血管 细胞凋亡 再灌注损伤 肌细胞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管样结构形成和崩解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毅 王海昌 +3 位作者 张荣庆 栾荣华 赵蓓 郝媛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23-526,共4页
目的研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管样结构形成和崩解的影响及其初步机制。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CMECs,将AGEs-BSA与大鼠CMECs共同孵育,实验分为对照组(只加DMEM培养液)、BSA组(100 μg/ml BSA)、AGEs-BS... 目的研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管样结构形成和崩解的影响及其初步机制。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CMECs,将AGEs-BSA与大鼠CMECs共同孵育,实验分为对照组(只加DMEM培养液)、BSA组(100 μg/ml BSA)、AGEs-BSA组(100μg/ml AGEs-BSA)。分别在孵育第1、3天时,用管样结构形成实验观察CMECs管样结构的长度;流式细胞仪检测CMECs的凋亡;ELISA法测定CMECs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活性。孵育1天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MECs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第1天时,与对照组和BSA组比较,AGEs-BSA组CMECs管样结构的长度明显增加,VEGF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MECs早期凋亡率及caspase-3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时,与对照组和BSA组比较,AGEs-BSA组CMECs的管样结构长度明显降低,CMECs早期凋亡率及caspase-3的活性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GEs-BSA在早期可能通过自分泌VEGF促进CMECs管样结构的形成,晚期可能通过促进CMECs的凋亡,加速管样结构的崩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终产物 高级 糖尿病 内皮细胞 糖尿病血管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索洛尔对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及钾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兵 张荣庆 +8 位作者 王海昌 郭文怡 程何祥 李飞 张殿新 秦涛 徐凯 张金霞 贾国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9-370,共2页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MI)后3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及外向性电流的瞬时外向K+电流(Ito)和内向整流性K+电流(IK1)的改变,并探讨比索洛尔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家兔MI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心肌梗死组(MI组)21只;用药组(βB组)20只...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MI)后3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及外向性电流的瞬时外向K+电流(Ito)和内向整流性K+电流(IK1)的改变,并探讨比索洛尔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家兔MI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心肌梗死组(MI组)21只;用药组(βB组)20只;伪手术组(Sham组)20只。微电极记录APD;采用Langendoff灌流法获得单个心室肌细胞,利用膜片钳技术全细胞记录模式记录心室肌细胞Ito和IK1。结果非梗死区心室肌细胞的APD50、APD90MI组显著长于Sham组(P<0.05),βB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Ito电流密度MI组显著低于Sham组(6.46±2.91vs13.02±4.07,P<0.05),βB组(10.75±2.38)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3组间IK1电流密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比索洛尔可减轻MI非梗死区心室肌细胞APD及心室肌细胞Ito的变化,但对IK1电流密度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动作电位时程 瞬时外向K^+电流 内向整流性K^+电流 比索洛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冯胜强 陈士良 李兰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n=16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n=2 4) ,分析两组间肌酸激酶峰值、冠状动脉病变...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n=16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n=2 4) ,分析两组间肌酸激酶峰值、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及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 AVB发生的影响。  结果 :AVB发生与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关 ,狭窄程度越高 ,则 AVB发生率越高 ,L 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唯一有意义的危险因素 (P=0 .0 0 2 9,OR=8.86 0 1)。  结论 :优势型冠状动脉的严重阻塞是 AVB发生的一个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房室传导阻滞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心肌损伤的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和旭梅 张玉顺 +1 位作者 李寰 代政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6-378,共3页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规律。方法:42例ASD患者(ASD组)、16例诊断性导管介入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诊断性导管介入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介入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的水平。结果:...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规律。方法:42例ASD患者(ASD组)、16例诊断性导管介入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诊断性导管介入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介入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的水平。结果:所有患者术前血清cTnI水平处于正常值范围内;术后即刻、4 h及24 h,ASD组较术前升高,诊断性导管介入组与术前无差异,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72 h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D的介入治疗引起可逆性的心肌微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肌肌钙蛋白I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