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节性T细胞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董光龙 李开宗 +3 位作者 王为忠 刘晓玲 陈丽华 金伯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7-280,共4页
目的 分析调节性T细胞在大鼠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染色法 ,测定BN→LEW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 ,外周血及移植肠浸润淋巴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 :CD4 + 、CD8+ 、CD2 5 + 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IL - 4和IFN ... 目的 分析调节性T细胞在大鼠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染色法 ,测定BN→LEW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 ,外周血及移植肠浸润淋巴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 :CD4 + 、CD8+ 、CD2 5 + 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IL - 4和IFN -γ的表达 ,并与同基因大鼠间小肠移植 (BN→BN)作比较。结果 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析显示 ,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 ,以CD4 + CD2 5 + T细胞为主 ,CD8+ 淋巴细胞只占少部分 ;分泌IL - 4的细胞在术后 4、7、14d分别只占 14 .3% ,16 .2 %和 16 .9%。移植肠基底浸润的淋巴细胞以CD4 + 、CD2 5 + 和分泌IFN -γ的淋巴细胞为主。结论 在大鼠同种小肠移植中 ,急性排斥反应与CD2 5 + CD4 + T细胞及Th1相关细胞因子IFN -γ的表达增加相关。而CD8+ T淋巴细胞和Th2相关细胞因子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移植 排斥反应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小鼠原始生殖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的筛选 被引量:2
2
作者 董书伟 冯秀亮 +3 位作者 段艳萍 杨春荣 杨学义 窦忠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31,共5页
【目的】筛选体外培养昆明小鼠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最佳无血清培养基,为昆明小鼠胚胎生殖细胞(EGCs)建系奠定基础。【方法】以妊娠8.5-12.5 d昆明小鼠PGCs为材料,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组分,组成A、B、C、D、E、F、... 【目的】筛选体外培养昆明小鼠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最佳无血清培养基,为昆明小鼠胚胎生殖细胞(EGCs)建系奠定基础。【方法】以妊娠8.5-12.5 d昆明小鼠PGCs为材料,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组分,组成A、B、C、D、E、F、G 7种培养基,对昆明小鼠PGCs进行体外培养,分离培养胚胎原始生殖细胞,以筛选出其最佳培养基。【结果】D、E、F组均能得到较多的小鼠PGCs阳性集落。MEF-CM和GR-CM组的效果与细胞因子组相比差异不显著,但降低了培养基的成本。【结论】在无血清培养基中添加0.1 mmol/L RA或使用条件培养基MEF-CM和GR-CM,均有利于小鼠PGCs增殖。经过EGCs鉴定,本试验得到的细胞是PGCs,并且在各组培养基中均能够形成EGCs集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生殖细胞 胚胎生殖细胞 无血清培养基 昆明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延敏 杨学义 +3 位作者 段艳萍 杨春荣 雷安民 冯秀亮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9-33,共5页
为探索一种简单而又高效的分离大鼠表皮干细胞(ESCs)的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对大鼠表皮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并用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筛选大鼠表皮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K15、P63、β1-integrin和α6-integrin表达情况... 为探索一种简单而又高效的分离大鼠表皮干细胞(ESCs)的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对大鼠表皮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并用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筛选大鼠表皮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K15、P63、β1-integrin和α6-integrin表达情况;同时,测定ESCs单细胞克隆与克隆形成率及表皮干细胞生长曲线。结果表明,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均能分离得到大鼠表皮干细胞,获得的细胞生长良好,具有较高的克隆形成率,前者可传至第6代,而后者传至3代~4代便分化;干细胞标记物CK15、P63、β2-integrin和α6-integrin均呈阳性;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均能成功地分离、纯化和培养大鼠表皮干细胞,组织块法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分离 培养 鉴定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成年家兔皮肤上皮细胞核移植有关参数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春荣 冯秀亮 +3 位作者 雷安民 华进联 高志敏 窦忠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1-446,共6页
以成年家兔上皮细胞为核供体,对兔体细胞核移植中孤雌激活、去核、融合、激活及重构胚发育等环节中的有关参数进行筛选和研究.证实160、200和240 V/mm电场强度时的孤雌激活率(77.78%、95.12%、97.30%)无显著差异;200和240 V/mm电场强... 以成年家兔上皮细胞为核供体,对兔体细胞核移植中孤雌激活、去核、融合、激活及重构胚发育等环节中的有关参数进行筛选和研究.证实160、200和240 V/mm电场强度时的孤雌激活率(77.78%、95.12%、97.30%)无显著差异;200和240 V/mm电场强度时的孤雌激活胚囊胚率(52.94%、48.64%)显著高于160 V/mm时(16.67%);200和240 V/mm电场强度时的重构胚融合率(82.85%、79.78%)无显著差异;200 V/mm电场强度时的重构胚分裂率(71.69%)显著高于240 V/mm时(56.56%),裂解率(6.82%)显著低于240 V/mm时(17.92%).在纺锤体观测仪下,第一极体与纺锤体在一起或相距较近的占60%左右.原核明显的重构胚的分裂率(91.75%)极显著的高于观察不到原核的重构胚(42.86%).重构胚体外培养发育囊胚率(24.39%)低于受精卵原核胚的体外培养的发育率(86.05%),但两者同自然交配体内发育的囊胚的细胞数(81±17)差异不显著.将646枚2~4细胞重构胚移植到38只同期化或非同期化的受体后没有幼仔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 卵母细胞 孤雌激活 核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胶质瘤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步星耀 章翔 +2 位作者 王连刚 于耀宇 易声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492-494,共3页
目的:研究53 例人脑胶质瘤和8 例正常脑组织uPA、PAI1 、PAI2 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果:在8 例正常脑组织中,uPA、PAI1 和PAI2 表达阴性,低级别( Ⅰ、Ⅱ) 胶质瘤uPA、PAI1 表达... 目的:研究53 例人脑胶质瘤和8 例正常脑组织uPA、PAI1 、PAI2 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果:在8 例正常脑组织中,uPA、PAI1 和PAI2 表达阴性,低级别( Ⅰ、Ⅱ) 胶质瘤uPA、PAI1 表达水平较低,而高级别(Ⅲ、Ⅳ) 胶质瘤uPA、PAI1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 0.05) ,且uPA 与PAI1 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 0.51,P< 0.01) ;53 例胶质瘤中仅3 例PAI2 呈低表达。结论:胶质瘤可合成uPA、PAI1 和PAI2 ,在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uPA、PAI1 可能参与或促进了其恶性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抑制因子 PAS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及其受体在人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连刚 王喜青 +1 位作者 武毅军 汪静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 (EGF)、转化生长因子 α(TGF α)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性原位分子杂交法 ,观察上述3种分子的表达。结果在检测的22例垂体腺瘤组织中 ,分别有17例 (77 % )、1...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 (EGF)、转化生长因子 α(TGF α)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性原位分子杂交法 ,观察上述3种分子的表达。结果在检测的22例垂体腺瘤组织中 ,分别有17例 (77 % )、12例(55 %)和20例(91 %)显示有EGF ,TGF α和EGFRmRNA的过度表达 ,它们在正常垂体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2 % ,25 %和42 %。不同的垂体腺瘤组织中3种mRNA的表达强度有差异。结论垂体腺瘤中存在着EGF/EGFR或/和TGF α/EGFR自分泌系统 ,该系统在垂体腺瘤的分化及增殖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表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基因c-erbB-2在胆囊癌中的异常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连刚 张惠中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05-106,共2页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对36例胆囊癌组织标本进行了癌基因cerbB2的测定,同时进行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测定,作为反映cerbB2的表达与胆囊癌细胞增殖状态关系的指标,结果36例胆囊癌组织...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对36例胆囊癌组织标本进行了癌基因cerbB2的测定,同时进行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测定,作为反映cerbB2的表达与胆囊癌细胞增殖状态关系的指标,结果36例胆囊癌组织中,14例(38.88%)显示cerbB2基因过度表达;22例(61.11%)显示PCNA高表达,其中12例两种标记同时阳性。半定量分级,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显著相关(P<0.01);cerbB2基因表达的程度与胆囊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关。本文结果提示,胆囊癌中有cerbB2基因的异常表达并可能有病因学意义;cerbB2基因的表达情况可有效地反映胆囊癌的生物学特性,作为衡量胆囊癌分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癌基因 C-ERBB-2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小肠移植后淋巴管重建对受者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8
作者 董光龙 刘晓玲 +1 位作者 李开宗 王为忠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3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 :在建立异位双造口小肠移植 (SBT)后淋巴管重建模型的基础上 ,研究淋巴管重建 (LR)、早期肠内营养对受者血浆游离脂肪酸 (FFAs)的影响。 方法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大鼠小肠移植术前和术后 1、4、7、10和 14天血浆中游离脂肪酸C14 、... 目的 :在建立异位双造口小肠移植 (SBT)后淋巴管重建模型的基础上 ,研究淋巴管重建 (LR)、早期肠内营养对受者血浆游离脂肪酸 (FFAs)的影响。 方法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大鼠小肠移植术前和术后 1、4、7、10和 14天血浆中游离脂肪酸C14 、C16、C18∶1、C18∶2 、C2 0∶4浓度。 结果 :在小肠移植后立即行淋巴管重建的大鼠 ,术后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较未行淋巴管重建者高 ,特别是在术后早期 (7天内 )更显著。 结论 :小肠移植后立即行淋巴管重建、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为机体提供充分的能量 ,而且能有效地纠正低血浆游离脂肪酸 ,尤其可有效地防止小肠移植后早期必需脂肪酸的缺乏 ,发挥游离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C2 0∶4及其衍生物PGE2 ,TXA2 和LTB4等在免疫细胞功能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移植 淋巴管重建 游离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