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型生物材料聚(β-苹果酸-co-β-羟基丁酸酯)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被引量:
2
1
作者
崔明凤
郭松岩
+3 位作者
周青
乔友备
范黎
吴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28,共5页
以苯甲酸四乙铵为引发剂,引发β-苹果酸苄基内酯(MLABe)和β-丁内酯(BL)开环共聚,得到聚(β-苹果酸苄基酯-co-β-羟基丁酸酯)(P(MLABe-co-BL))共聚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 H-NMR)、核磁共振碳谱(13 CNMR)和红外光谱(FT-IR)表征,表明合...
以苯甲酸四乙铵为引发剂,引发β-苹果酸苄基内酯(MLABe)和β-丁内酯(BL)开环共聚,得到聚(β-苹果酸苄基酯-co-β-羟基丁酸酯)(P(MLABe-co-BL))共聚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 H-NMR)、核磁共振碳谱(13 CNMR)和红外光谱(FT-IR)表征,表明合成了聚合物单体MLABe和聚-β-羟基丁酸酯(PHB),为共聚奠定了基础。共聚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单体含量不同,聚合物组成有明显差别,分子量都在104以上。MLABe的竞聚率比BL的大,因此加入BL的比率越多,聚合时间就越长。MLABe和BL的比例为75/25(物质的量比),聚合时间短且共聚产物分子量适中,分布宽度窄。微观聚合机理表明MLABe和BL的比例为50/50(物质的量比)时,聚合过程酯交换剧烈,趋向于无规共聚。P(MLABe-co-BL)氢化苄基后得到两亲性共聚物聚(β-苹果酸-co-β-羟基丁酸酯)(P(MLA-coBL)),该共聚物改善了PMLA用作药物载体降解快、负电性大的缺点,有望在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苹果酸苄基内酯
β-羟基丁酸酯
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包载rhBMP-2和SDF-1的双层纳米微球的构建及体外释药研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沈鹏
乔友备
+4 位作者
马瑞
张瑞
马文瑞
张少锋
吴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构建搭载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 BMP-2)的双层纳米微球缓释系统,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壳聚糖(PLA/CS)双层纳米微球,通过正交试验获得最佳制备参数;动态光...
目的:构建搭载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 BMP-2)的双层纳米微球缓释系统,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壳聚糖(PLA/CS)双层纳米微球,通过正交试验获得最佳制备参数;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纳米微球的粒径,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在乳化过程中将rh BMP-2和SDF-1依次加入纳米微球中,计算其包封率和载药量,透析袋扩散法检测其体外缓释效果。结果:制备的双层纳米微球外形圆整,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542.33±14.38)nm,微球之间无粘连。rh BMP-2包封率为(82.41±1.05)%,载药量为(24.67±0.43)ng/mg;SDF-1包封率为(75.58±0.84)%,载药量为(22.63±0.41)ng/mg。药物释放持续至少30 d,呈"双相释放"。第30天时累计释放的rh BMP-2和SDF-1分别为72.85%和91.01%。结论:成功制备了包裹SDF-1和rh BMP-2的双层载药微球,形态良好,包封率较高,体外缓释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PLA)
壳聚糖(CS)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
BMP-2)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
药物控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型生物材料聚(β-苹果酸-co-β-羟基丁酸酯)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被引量:
2
1
作者
崔明凤
郭松岩
周青
乔友备
范黎
吴红
机构
第四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学教研室
出处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28,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687)
文摘
以苯甲酸四乙铵为引发剂,引发β-苹果酸苄基内酯(MLABe)和β-丁内酯(BL)开环共聚,得到聚(β-苹果酸苄基酯-co-β-羟基丁酸酯)(P(MLABe-co-BL))共聚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 H-NMR)、核磁共振碳谱(13 CNMR)和红外光谱(FT-IR)表征,表明合成了聚合物单体MLABe和聚-β-羟基丁酸酯(PHB),为共聚奠定了基础。共聚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单体含量不同,聚合物组成有明显差别,分子量都在104以上。MLABe的竞聚率比BL的大,因此加入BL的比率越多,聚合时间就越长。MLABe和BL的比例为75/25(物质的量比),聚合时间短且共聚产物分子量适中,分布宽度窄。微观聚合机理表明MLABe和BL的比例为50/50(物质的量比)时,聚合过程酯交换剧烈,趋向于无规共聚。P(MLABe-co-BL)氢化苄基后得到两亲性共聚物聚(β-苹果酸-co-β-羟基丁酸酯)(P(MLA-coBL)),该共聚物改善了PMLA用作药物载体降解快、负电性大的缺点,有望在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得到应用。
关键词
β-苹果酸苄基内酯
β-羟基丁酸酯
共聚物
Keywords
benzyl β-malolactone
β-hydroxybutyrate
copolymer
分类号
TQ316.61 [化学工程—高聚物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包载rhBMP-2和SDF-1的双层纳米微球的构建及体外释药研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沈鹏
乔友备
马瑞
张瑞
马文瑞
张少锋
吴江
机构
军事口腔医
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四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学教研室
第四军医大学
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
第四军医大学
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
出处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1-166,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371006)
文摘
目的:构建搭载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 BMP-2)的双层纳米微球缓释系统,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壳聚糖(PLA/CS)双层纳米微球,通过正交试验获得最佳制备参数;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纳米微球的粒径,电镜观察纳米微球的形态;在乳化过程中将rh BMP-2和SDF-1依次加入纳米微球中,计算其包封率和载药量,透析袋扩散法检测其体外缓释效果。结果:制备的双层纳米微球外形圆整,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542.33±14.38)nm,微球之间无粘连。rh BMP-2包封率为(82.41±1.05)%,载药量为(24.67±0.43)ng/mg;SDF-1包封率为(75.58±0.84)%,载药量为(22.63±0.41)ng/mg。药物释放持续至少30 d,呈"双相释放"。第30天时累计释放的rh BMP-2和SDF-1分别为72.85%和91.01%。结论:成功制备了包裹SDF-1和rh BMP-2的双层载药微球,形态良好,包封率较高,体外缓释效果较好。
关键词
聚乳酸(PLA)
壳聚糖(CS)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
BMP-2)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
药物控释
Keywords
Polylactic acid(PLA)
Chitosan(CS)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 BMP-2)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
Controlled release
分类号
R943 [医药卫生—药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型生物材料聚(β-苹果酸-co-β-羟基丁酸酯)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崔明凤
郭松岩
周青
乔友备
范黎
吴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包载rhBMP-2和SDF-1的双层纳米微球的构建及体外释药研究
沈鹏
乔友备
马瑞
张瑞
马文瑞
张少锋
吴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