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科化疗患者拒绝PICC置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2
1
作者 田丹丹 魏沛 朱丽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5年第11期1401-1404,共4页
目的 :调查血液科化疗患者拒绝PICC置管的原因,提出有效对策。方法 :对拒绝行PICC置管的49例血液科化疗住院患者发放问卷。结果 :40例(81.6%)患者担心带管生活不方便,38例(77.6%)患者认为费用太高,33例(67.3%)患者对PICC置管不了解,31例... 目的 :调查血液科化疗患者拒绝PICC置管的原因,提出有效对策。方法 :对拒绝行PICC置管的49例血液科化疗住院患者发放问卷。结果 :40例(81.6%)患者担心带管生活不方便,38例(77.6%)患者认为费用太高,33例(67.3%)患者对PICC置管不了解,31例(63.3%)患者担心置管失败,30例(61.2%)患者认为输液时间短,化疗间隔时间长,没必要置管,28例(57.1%)患者害怕疼痛和可能引起的并发症,24例(49.1%)患者认为家乡偏远维护不方便,12例(24.5%)患者认为自己血管好不用置管。不同特征患者拒绝PICC置管的原因有所不同。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结论 :通过调查了解患者拒绝置管的原因及不同特征患者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可使患者了解并接受PICC置管,进而让更多患者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化疗 PICC 拒绝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Bcl-2、NF-κB、c-Myc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莉洁 周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11期125-128,共4页
目的 探究Bcl-2、NF-κB、c-Myc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确诊的35例DLBCL患者的淋巴瘤组织纳入试验组,另选取本院同期35例健... 目的 探究Bcl-2、NF-κB、c-Myc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确诊的35例DLBCL患者的淋巴瘤组织纳入试验组,另选取本院同期35例健康志愿者的淋巴组织纳入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Bcl-2、NF-κB、c-Myc蛋白表达情况,统计分析其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试验组患者淋巴组织中Bcl-2、NF-κB、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3%、60.0%、65.7%,对照组分别为42.8%、34.2%、37.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Bcl-2、NF-κB、c-Myc在不同性别、不同临床分期的DLBCL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国际标准化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3~4分、结外受侵、肿瘤完全缓解的DLBCL患者中Bcl-2、NF-κB、c-Myc蛋白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IPI评分0~2分、非结外受侵、肿瘤未完全缓解的患者(P〈0.05)。结论 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Bcl-2、NF-κB、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高,且常见于结外受侵、肿瘤未完全缓解及IPI评分较高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CL-2 NF-ΚB c-My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17表达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唐海龙 舒汨汨 +7 位作者 董宝侠 顾宏涛 梁蓉 白庆咸 杨岚 张涛 高广勋 陈协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46-1351,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瘤细胞CD117表达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013年我院初治的6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学表型。入组患者分别给予PAD或者TAD方案... 目的:探讨骨髓瘤细胞CD117表达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013年我院初治的6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学表型。入组患者分别给予PAD或者TAD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行疗效评估,统计PR及其以上疗效患者的比例。结果:1q21扩增、RB1:13q14缺失、D13S319:13q14.3缺失、IgH:14q32重排、p53:17p13缺失的阳性率分别为32.2%、40%、40%、20%、3.1%,但各遗传学异常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4个疗程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免疫学检测发现,CD38、CD138的阳性率(阳性病例所占比例)为100%;CD56、CD117、CD20的阳性率分别为60%、20%、10.8%;CD19、CD10的阳性率分别为4.6%、4.6%;CD22、CD7、CD5、CD103阳性率均为0。进一步结果分析表明,CD20、CD56表达与4个疗程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是CD117阴性患者的疗效反应优于CD117阳性患者(P<0.05)。CD117阳性组患者中,β2微球蛋白≥5.5 mg/L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CD117阴性组的患者(P<0.05);其余基线资料并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CD117可以作为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遗传学 免疫表型 CD117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达本胺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及与DNA损伤反应的相关性 被引量:5
4
作者 徐莉 唐海龙 +5 位作者 龚雪 辛晓丽 董莹 高广勋 舒汨汨 陈协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0-454,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与DNA损伤反应(DD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TT法检测西达本胺对MM细胞系RPMI8226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靶细胞凋亡及细...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与DNA损伤反应(DD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TT法检测西达本胺对MM细胞系RPMI8226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靶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靶细胞目标蛋白表达;应用ATM激酶特异性抑制剂KU-55933干扰DDR过程。结果:西达本胺对RPMI 822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其24、48和72 h IC50值分别为9.6,6和2.8μmol/L。西达本胺通过上调RPMI 8226细胞p21蛋白表达,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西达本胺通过caspase-3依赖的途径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并上调DDR相关蛋白γH2AX和p ATM的表达。采用ATM激酶抑制剂KU-55933预处理靶细胞,可下调西达本胺诱导的γH2AX和p ATM蛋白表达升高,从而抑制DNA损伤反应,并逆转西达本胺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西达本胺诱导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涉及DNA损伤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达本胺 RPMI 8226细胞 ATM激酶 细胞凋亡 DNA损伤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抑制自噬并增强DNA损伤剂的抗骨髓瘤活性
5
作者 金玉龙 董宝侠 +5 位作者 徐莉 唐海龙 高广勋 顾宏涛 舒汨汨 陈协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8-721,共4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DNA损伤药物阿霉素(DOX)及马法兰(MEL)抗多发性骨髓瘤(MM)活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以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和H929为靶细胞;实验分组为:非毒性抑制剂量VPA组及其与不同剂量(IC10、IC20、IC40)DOX或MEL联...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DNA损伤药物阿霉素(DOX)及马法兰(MEL)抗多发性骨髓瘤(MM)活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以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和H929为靶细胞;实验分组为:非毒性抑制剂量VPA组及其与不同剂量(IC10、IC20、IC40)DOX或MEL联合组。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ATG5、ATG7)及乙酰化组蛋白H4K16ac水平。结果:细胞经VPA与DOX、MEL共处理后,抑制率较DOX、M EL单药组显著增加(P<0.05);联合用药组LC3及H4K16ac蛋白水平介于VPA与DOX或M EL单药处理组之间。非抑制剂量VPA能增强DOX与MEL的抗骨髓瘤活性,同时还能下调自噬相关蛋白表达,上调H4K16ac蛋白水平。结论:H4K16ac可抑制自噬相关基因转录,VPA提高DNA损伤剂的抗M M活性,其机制可能与H4K16ac介导的细胞保护性自噬的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阿霉素 马发兰 自噬 多发性骨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