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参皂甙Rd对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后胞内游离钙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琛 叶瑞东 +5 位作者 韩军良 史明 曹荣 饶志仁 吴昊 赵钢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2-118,共7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d(Ginsenoside Rd,GSRd)对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方法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元纯度。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SRd对谷氨酸(Glutamate,Glu)...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d(Ginsenoside Rd,GSRd)对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方法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元纯度。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SRd对谷氨酸(Glutamate,Glu)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刺激后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使用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4,AM标记细胞内游离钙,以Fluo-4的荧光强度反映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变化。结果:空白对照组荧光强度没有明显变化,而高浓度Glu刺激可迅速升高神经元胞内的荧光强度;在给予GSRd干预时,荧光强度升高的幅度明显降低,与MK-801的作用相似;NMDA刺激亦可使神经元胞内荧光强度明显升高,而加入GSRd干预时,荧光强度升高的幅度较NMDA损伤组有明显减小。结论:GSRd能够抑制高浓度Glu和NMDA引起的大量钙内流,提示减轻兴奋性毒性损伤过程中的钙超载可能是GSRd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RD 谷氨酸 NMDA 兴奋性毒性 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系统中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 被引量:25
2
作者 贾铀生 鞠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6,共6页
80年代初Funchgott等发现许多血管扩张剂(如ACh)的扩张血管作用是由于血管内皮受到刺激释放血管舒张因子,此因子引起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引起血管扩张;而并非由于激动其受体而直接产生者。后来的研究表明,血管舒张因子就是一氧化氮(NO)... 80年代初Funchgott等发现许多血管扩张剂(如ACh)的扩张血管作用是由于血管内皮受到刺激释放血管舒张因子,此因子引起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引起血管扩张;而并非由于激动其受体而直接产生者。后来的研究表明,血管舒张因子就是一氧化氮(NO)。近年来,业已从多种组织中提取了一氧化氮合酶(NOS)。在脑组织,已证实NOS就是依赖还原型辅酶Ⅱ的硫辛酸脱氢酶(NADPH Diaphorase,ND)。本文对NOS和NO的一些基本问题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诱发小鼠焦虑样行为及其对前额叶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陆浩慧 樊泽 +2 位作者 王旭 武胜昔 邝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9-415,共7页
目的:焦虑样行为与脑内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关系密切,但M1型小胶质细胞如何作用于神经元导致焦虑样行为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诱发产生焦虑样行为,并探讨其对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方法:实验组... 目的:焦虑样行为与脑内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关系密切,但M1型小胶质细胞如何作用于神经元导致焦虑样行为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诱发产生焦虑样行为,并探讨其对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方法:实验组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脑内注射诱导C57小鼠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通过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小鼠的行为学改变;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 PFC)内一氧化氮合酶(i NOS)与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的表达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m PFC内i NOS、致炎因子白介素1(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变化,以i NOS、IL-1β和TNF-α表达量均显著增加作为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的标志。采用高尔基(Golgi)染色观察m PFC内神经元树突棘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小鼠mPFC内小胶质细胞i NOS、IL-1β和TNF-α表达量均升高,提示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2)实验组小鼠在旷场内的中央活动距离和中央活动时间比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01);实验组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开臂停留时间比正常组明显减少(P<0.05)。(3)Golgi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mPFC内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相较于对照组增多(P<0.05)。结论:mPFC内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可诱发小鼠产生焦虑样行为,并伴随mPFC内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增多,提示脑内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可诱导焦虑样行为,可能与内侧前额叶皮质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可塑性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极化 焦虑样行为 前额叶皮质 树突棘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学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使用策略 被引量:6
4
作者 吴菲菲 谢祥军 +7 位作者 罗婷婷 王圣明 拜云虎 王嘉琪 武胜昔 杨瑞华 杨雁灵 王亚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4-358,共5页
近年来,在神经科学领域,遗传学技术的兴起实现了选择性靶向操控细胞活性的革命性改变,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技术是化学遗传学和光遗传学。两者的用途均是激活或抑制某一特殊类型神经元。通过观察该神经元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所在神经通... 近年来,在神经科学领域,遗传学技术的兴起实现了选择性靶向操控细胞活性的革命性改变,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技术是化学遗传学和光遗传学。两者的用途均是激活或抑制某一特殊类型神经元。通过观察该神经元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所在神经通路的可塑性改变以及动物行为学变化,综合分析明确某一类型神经元的生物学功能。二者的差异在于受体被激活的途径。本文对以上两种技术做以慨要介绍,考虑到二者相似性很大,因此,本文首先对化学遗传学进行详细介绍,然后采用对比的方式介绍光遗传学及其使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遗传学 光遗传学 神经科学 使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信息物质 被引量:2
5
作者 韩中胜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1期15-22,共8页
本世纪初,Cajal提出了神经元之间没有原生质联系的观点,即所谓神经元学说(neuronal doctrine)。尽管当时争议颇大,且遭到了Golgi的强烈反对,但随着神经元科学研究手段的发展,这一学说得到了证实。神经元是一个独立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彼... 本世纪初,Cajal提出了神经元之间没有原生质联系的观点,即所谓神经元学说(neuronal doctrine)。尽管当时争议颇大,且遭到了Golgi的强烈反对,但随着神经元科学研究手段的发展,这一学说得到了证实。神经元是一个独立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彼此之间不连续。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主要发生在特化了的膜结构——突触部位。突触传递的中心环节是必需有神经递质参与;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神经元也能在非突触部位释放所含的神经活性物质,经细胞外液或/和脑脊液扩散,和远隔部位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产生特异的生物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信息 神经递质 神经系统 物质 神经元电活动 神经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醛糖还原酶在小鼠视神经损伤后的表达及作用
6
作者 白倩 刘玲 +6 位作者 陈鹏 于才勇 姚安会 孙丽娟 雷润佳 胡丹 王键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6-619,共4页
目的观察视神经中醛糖还原酶(AR)在小鼠视神经横断(ONT)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和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C57BL/6-AR+/+(野生型)小鼠、C57BL/6-AR-/-(AR基因敲除)小鼠、Thy1-YFP/AR+/+(AR+/+YFP小鼠)小鼠和Thy1-YFP/A... 目的观察视神经中醛糖还原酶(AR)在小鼠视神经横断(ONT)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和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C57BL/6-AR+/+(野生型)小鼠、C57BL/6-AR-/-(AR基因敲除)小鼠、Thy1-YFP/AR+/+(AR+/+YFP小鼠)小鼠和Thy1-YFP/AR-/-小鼠(AR-/-YFP小鼠),建立视神经横断模型。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横断损伤后的视网膜中AR分子的表达变化;利用视网膜组织冰冻切片计数观察比较AR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视神经横断损伤后存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通过Western blot法,观察比较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在AR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视神经横断后的表达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发现AR分子在野生型小鼠视神经横断后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AR敲除小鼠在视神经横断损伤后其存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多于野生型小鼠。AR敲除小鼠在视神经横断损伤后GAP-43的表达量高于野生型小鼠组(P<0.05)。结论 AR参与了视神经横断损伤后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调节,AR缺失会促进视神经横断损伤后的再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糖还原酶 视神经横断损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中央杏仁核内M-ENK和CCK免疫阳性神经元投射到终纹床核卵圆核——荧光金逆行标记结合免疫荧光双标记法研究
7
作者 韩中胜 鞠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1期64-64,共1页
我们最近把荧光金(FG)和WGA-HRP注入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一侧卵圆核(Ov),在中央杏仁核(Ce)等许多核团看到了大量逆行标记细胞。为了了解Ce至Ov投射神经元的化学性质,本组实验把FG逆行束路追踪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相结合,进行双标记法... 我们最近把荧光金(FG)和WGA-HRP注入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一侧卵圆核(Ov),在中央杏仁核(Ce)等许多核团看到了大量逆行标记细胞。为了了解Ce至Ov投射神经元的化学性质,本组实验把FG逆行束路追踪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相结合,进行双标记法研究。实验选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把FG注入一侧Ov区域,动物存活3~4天,常规方法灌注、取材,冰冻冠状连续切片,厚40μm。荧光显微镜下(紫外线激发)选择注射部位准确,且Ce内有较多FG标记细胞的切片进行免疫荧光反应,即先用M-ENK或CCK兔血清孵育,4℃2~3天;再用F1TC结合的羊抗免IgG孵育,37℃30—40分钟,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杏仁核 卵圆核 M-ENK CCK 大鼠 阳性 神经元 神经组织 荧光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及树突棘的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鑫 蔡国洪 +2 位作者 车银伟 刘爱东 武胜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3-406,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痛条件下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形态和树突棘密度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腰5脊神经结扎(L5 spinal nerve ligation,SNL)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即只暴露腰5脊神经,不结扎。利用Von Frey纤维丝检测其...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痛条件下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形态和树突棘密度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腰5脊神经结扎(L5 spinal nerve ligation,SNL)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即只暴露腰5脊神经,不结扎。利用Von Frey纤维丝检测其50%机械性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判断SNL模型是否成功。通过高尔基(Golgi)染色的方法观察SNL模型后14 d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形态和树突棘密度的变化。结果:SNL模型组大鼠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数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病理性痛会导致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海马 树突 树突棘 Golgi染色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醛糖还原酶基因敲除促进视神经损伤后巨噬细胞向M2方向极化并促进视神经功能恢复 被引量:5
9
作者 张顺立 白倩 +1 位作者 张倩 胡丹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观察小鼠视神经夹伤(ONC)后醛糖还原酶(AR)对视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别采用C57BL/6-AR+/+(B6野生型)、C57BL/6-AR-/-(AR基因敲除)、Thy1-YFP/AR+/+和Thy1-YFP/AR-/-小鼠,建立ONC模型。行视觉电生理F-VEP检查... 目的观察小鼠视神经夹伤(ONC)后醛糖还原酶(AR)对视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别采用C57BL/6-AR+/+(B6野生型)、C57BL/6-AR-/-(AR基因敲除)、Thy1-YFP/AR+/+和Thy1-YFP/AR-/-小鼠,建立ONC模型。行视觉电生理F-VEP检查,观察ONC后AR基因敲除对小鼠视神经转导功能的影响;通过视网膜组织冰冻切片,观察AR基因敲除对Thy1-YFP转基因小鼠ONC后存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的影响;玻璃体内注射Alexa Fluor488标记的霍乱毒素B(CTB)顺行标记,观察AR基因敲除对小鼠ONC后神经纤维生长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野生型小鼠ONC后AR基因的表达变化,及AR基因敲除对M1、M2型巨噬细胞特异性分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表达的影响。结果AR基因敲除可促进小鼠ONC后视神经转导功能的恢复,增加存活的视神经节细胞数量;AR基因敲除可促进小鼠ONC后视神经纤维生长;AR基因敲除可促使小鼠ONC后巨噬细胞向M2方向极化。结论 AR可能通过调节视神经损伤后巨噬细胞极化影响视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糖还原酶 视神经夹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丁煜萌 邝芳 +1 位作者 游思维 魏晓燕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62-1565,共4页
Toll样受体(TLR)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免疫系统的模式识别受体,它们能够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功能与免疫炎症反应相关。在过去认为是免疫豁免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同样也有TLR的分布。在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TLR接受外界刺激,其... Toll样受体(TLR)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免疫系统的模式识别受体,它们能够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功能与免疫炎症反应相关。在过去认为是免疫豁免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同样也有TLR的分布。在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TLR接受外界刺激,其信号转导通路上的各分子修饰和表达情况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损伤局部和周围组织免疫微环境进一步改变。而这种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难以再生的原因之一。本文总结了TLR及其下游分子参与神经损伤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免疫微环境 神经再生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痛条件下前额叶皮质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第5亚型的表达及分布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车银伟 蔡国洪 +2 位作者 王鑫 刘爱东 武胜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1-306,共6页
目的:观察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状态下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第5亚型(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5,mGluR5)表达与疼痛及其伴随情绪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雄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4... 目的:观察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状态下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第5亚型(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5,mGluR5)表达与疼痛及其伴随情绪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雄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和手术后1、3、5、7 d组)。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行为学方法,观察腰5脊神经结扎(L5 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术后1、3、5、7 d大鼠的情绪反应和mPFC内mGluR5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神经病理痛模型制作成功后,其50%机械性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显著下降,且伴有焦虑样行为。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术后7 d大鼠mPFC内mGluR5在细胞内的分布发生改变,与正常组大鼠相比,mGluR5被募集到细胞突起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术后7 d,mPFC内mGluR5的表达量减少,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神经病理性痛伴随焦虑样症状可导致大鼠mPFC内mGluR5的表达减少,分布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前额叶皮质 MGLUR5 焦虑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信号通路调控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彦谷 张晨彬 +2 位作者 魏新丽 段丽 陈良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7-810,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严重中枢退行性疾病萁主要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与丢失,导致纹状体内DA含量明显下降雉体外系功能失调。PD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肌肉僵直、...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严重中枢退行性疾病萁主要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与丢失,导致纹状体内DA含量明显下降雉体外系功能失调。PD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肌肉僵直、异常步态等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多巴胺神经元 增殖与分化 WN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爆震伤后运动神经元形态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杰 罗卓荆 +5 位作者 张雪非 徐新智 马泳 陈良为 吕荣 耿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B07期62-65,F0003,共5页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疗法在脊髓爆震伤后早期救治中的疗效。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6h生理盐水组(A组)、24h生理盐水组(B组)、48h生理盐水组(C组)、6hMP组(D组)、24hMP组(E组)及48hMP组(F组),每组8只,采用0.9g黑索金(RDX)对...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疗法在脊髓爆震伤后早期救治中的疗效。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6h生理盐水组(A组)、24h生理盐水组(B组)、48h生理盐水组(C组)、6hMP组(D组)、24hMP组(E组)及48hMP组(F组),每组8只,采用0.9g黑索金(RDX)对每只家兔进行爆震,伤后1h内A、B、C组给予静脉输入生理盐水,速度为5ml/kg/h,D、E、F组根据NASCISⅡ方案给予MP,A、D组于伤后6h取材,B、E组于伤后24h取材,C、F于伤后48h取材,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爆震伤后6h脊髓运动神经元出现可逆性改变,伤后24h脊髓死亡运动神经元达到最多,并且持续到伤后48h,伤后1h内给予MP冲击治疗后,24h、48h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正常与坏死神经元的数量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脊髓爆震伤后早期给予MP冲击治疗,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强的松龙 爆震伤 运动神经元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营养因子功能的“阴/阳”特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晓龙 段丽 +1 位作者 焦西英 陈良为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0-174,共5页
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对神经元的营养、支持、分化及突触可塑性等具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质。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合成中的前体分子产生相反的诱导神经元凋亡作用,并在中枢退行性疾病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对神经元的营养、支持、分化及突触可塑性等具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质。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合成中的前体分子产生相反的诱导神经元凋亡作用,并在中枢退行性疾病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前体蛋白在合成代谢、受体调控和功能上的"阴/阳"特性,并讨论其在疾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为进一步探索认识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病理意义、疾病治疗价值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因子 中枢神经系统 “阴/阳”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参与中枢胶质细胞-神经元之间信息交流和疾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玉玲 姚欣怡 +2 位作者 陈孛玉 郭彦谷 陈良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5-128,共4页
外泌体(exosome)是机体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直径约30—100nm大小的双层磷脂膜囊泡,其内含有核酸、蛋白质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外泌体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进程,目前被认为是细胞间远程物质传递和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Wolf于1967年... 外泌体(exosome)是机体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直径约30—100nm大小的双层磷脂膜囊泡,其内含有核酸、蛋白质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外泌体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进程,目前被认为是细胞间远程物质传递和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Wolf于1967年首次发现血小板来源的囊泡样外泌体。并证明其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生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胶质细胞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延髓腹外侧A1/C1区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电镜观察——包埋前液氮冻融和Triton X-100组织处理方法的比较
16
作者 梁卫华 亢君君 +1 位作者 黄晓峰 刘莹莹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9-803,共5页
目的:比较液氮冻融和Triton X-100不同方法对大鼠延髓腹外侧A1/C1区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β-hydroxylase,DβH)免疫反应(immunoreaetive,ir)标记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包括:液氮冻融1次组、液氮冻融2次组、0.03%Tri... 目的:比较液氮冻融和Triton X-100不同方法对大鼠延髓腹外侧A1/C1区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β-hydroxylase,DβH)免疫反应(immunoreaetive,ir)标记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包括:液氮冻融1次组、液氮冻融2次组、0.03%Triton X-100组、0.05%Triton X-100组。应用包埋前纳米金-银加强免疫电镜技术,标记延髓腹外侧A1/C1区DβH-ir神经元。结果:光镜下可观察到DβH-ir产物分布于胞体和突起,清晰标记A1/C1区神经元。不同组间DβH-ir神经元数量明显不同:冻融组数量少,突起少且细短;Triton X-100组数量明显增多,突起浓密且长,其中以0.05%Triton X-100组最为明显,差异显著。电镜结果显示:DβH-ir金-银颗粒主要分布在神经元胞体、树突和轴突终末内,DβH-ir轴突终末与胞体或树突形成密切接触或非对称性突触。金颗粒标记的数量在Triton X-100组明显多于冻融组这与光镜观察结果相一致。结论:包埋前免疫电镜技术中应用少量Triton X-100处理,可取代液氮冻融,能更好地增加胞膜的通透性,提高抗体的组织渗透能力和特异性标记是一种较好的包埋前免疫电镜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Β羟化酶 免疫电镜技术 液氮冻融 Triton X-100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HLH因子对大脑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命运决定的调节
17
作者 付志猛 芦国珍 赵湘辉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1-327,共7页
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s)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的增殖和分化受到多种内源或者外源因子,以及邻近或远程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多项研究表明,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 H... 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s)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的增殖和分化受到多种内源或者外源因子,以及邻近或远程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多项研究表明,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 HLH)家族转录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竞争,广泛参与调控端脑的发育过程,在NPCs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b HLH家族分子的不同的表达状态,即持续表达或波动表达,又与NPCs增殖或者分化的最终结局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主要对在端脑发育中有重要代表性作用的b HLH转录因子,以及它们之间的表达调控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HLH因子 神经前体细胞 持续表达 波动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脊髓损伤早期不同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0
18
作者 郑晶晶 姚安会 +6 位作者 刘芳芳 王亚周 于才勇 陈鹏 张坤 鞠躬 王键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1-394,共4页
目的:探讨小鼠脊髓夹伤后早期各时间点损伤区中IL-1β、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MIP-1)、IL-4、IL-10、TGF-β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6 8周雄性BALB/c小鼠行T8节段脊髓重度夹伤模型,分别于术后6 h、12 h、2... 目的:探讨小鼠脊髓夹伤后早期各时间点损伤区中IL-1β、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MIP-1)、IL-4、IL-10、TGF-β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6 8周雄性BALB/c小鼠行T8节段脊髓重度夹伤模型,分别于术后6 h、12 h、24 h、3 d和7 d取以损伤区为中心共5 mm脊髓,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反转录后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上述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小鼠脊髓损伤早期,损伤区促炎因子IL-1β、IL-6及趋化因子MCP-1、MIP-1急剧升高,6 h内即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3 d内归于正常;而炎症抑制因子IL-4早期不升反降,3 d降至最低;IL-10在6 h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TGF-β逐渐升高,12 h至高峰,随后下降,7 d再度升高。结论:脊髓损伤早期损伤区促炎因子表达增加,炎症抑制因子表达不变或减少,可能使损伤局部的炎症反应呈扩大趋势,从而导致继发的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炎症因子 实时定量PCR BALB/C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锐 游思维 +3 位作者 刘惠玲 沈学锋 赵宇 鞠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268,共6页
目前用于脊髓全横断的动物模型,常遗有部分未损脊髓组织,局部脊髓损伤范围很大,尤其是破坏了的血运扩大了继发性变性,造成了复杂的局部病理变化,致使难以分析治疗性脊髓伤区内移植的疗效。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还原论式的脊髓横断模型,本实... 目前用于脊髓全横断的动物模型,常遗有部分未损脊髓组织,局部脊髓损伤范围很大,尤其是破坏了的血运扩大了继发性变性,造成了复杂的局部病理变化,致使难以分析治疗性脊髓伤区内移植的疗效。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还原论式的脊髓横断模型,本实验设计了一种切割辅以吸除的方法,可以在局部造成平均约0.6mm的清洁横断区,同时保存脊髓腹、背动脉及脊髓背静脉的大鼠脊髓横断模型,并用H.E.染色法、神经丝(NF)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生物素化的葡萄糖胺(BDA)的追踪方法检验损伤区及其两侧脊髓的组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脊髓全横断损伤 动物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抑制脊髓内趋化因子CX3CL1表达减轻炎性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雨衡 王文 +2 位作者 罗层 王强 熊利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完全弗氏佐剂(CFA)所致大鼠炎性痛急性期脊髓组织内趋化因子CX3CL1(Fractalkine,FKN)及其受体CX3CR1表达的影响,探讨FKN是否可能参与电针镇痛的相关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82只,分两批进行实验。第1批大...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完全弗氏佐剂(CFA)所致大鼠炎性痛急性期脊髓组织内趋化因子CX3CL1(Fractalkine,FKN)及其受体CX3CR1表达的影响,探讨FKN是否可能参与电针镇痛的相关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82只,分两批进行实验。第1批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n=10):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CFA模型组(CFA组),电针治疗组(EA组)和非穴位电针组(Sham组),其中CFA、EA和Sham组使用CFA足底注射造成炎性痛模型;造模后EA组给予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30 min,2 Hz连续波,1~2 m A),而Sham组接受非穴位针刺处理;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1~7 d观察并测量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及热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观察电针对CFA所致慢性痛的治疗作用。第2批大鼠42只,仍按上述分组方法随机分入7组(其中CFA、EA、Sham组取造模后1、3 d两个时间点,Control组取一个时间点),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实验动物取腰段脊髓组织进行Western Blot检验,观察电针干预对FKN及CX3CR1表达的影响。结果:CFA造模致实验动物PWMT及PWTL显著下降(P〈0.01),提示电针处理部分拮抗了CFA的致痛作用(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电针处理能够降低CFA所致动物脊髓组织升高的FKN表达,在造模后3 d最为显著(P〈0.01),但其受体CX3CR1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能够改善CFA所致炎性痛症状,其中抑制脊髓的FKN表达可能是电针镇痛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痛 趋化因子 FRACTALKINE 电针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