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咪唑斯汀抗炎活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付萌 樊平申 +5 位作者 廖文俊 赵小东 王志鹏 张鑫 杜俊峰 刘玉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35-637,共3页
目的:评价抗组胺剂量下咪唑斯汀的抗炎强度,探讨咪唑斯汀抗炎活性的产生机制。方法:给大鼠鼠爪皮下注射花四烯酸0.1mL(1.0g/L)或1%角叉菜胶0.15mL致炎剂,分别构建鼠爪水肿炎性模型,并在注射致炎剂2h前分别给予咪唑斯汀(0.3mg/kg)和西替... 目的:评价抗组胺剂量下咪唑斯汀的抗炎强度,探讨咪唑斯汀抗炎活性的产生机制。方法:给大鼠鼠爪皮下注射花四烯酸0.1mL(1.0g/L)或1%角叉菜胶0.15mL致炎剂,分别构建鼠爪水肿炎性模型,并在注射致炎剂2h前分别给予咪唑斯汀(0.3mg/kg)和西替利嗪(0.3mg/kg)灌胃,注射致炎剂后1、2、3、4h,应用体积测量仪测定给药后鼠爪体积的改变。结果:咪唑汀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鼠爪水肿(P<0.05),对角叉菜胶诱导的鼠爪水肿无抑制作用(P>0.05);西替利嗪(0.3mg/kg)对种致炎剂诱导的鼠爪水肿均无抑制作用(P>0.05)。结论:抗组胺剂量的咪唑斯汀在动物体内具有较高的抗炎活性,咪唑斯汀能通过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的途径发挥其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斯汀 花生四烯酸 抗炎活性 5-脂氧合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不育精液中NO的含量与生殖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麦贵 杨阳 +4 位作者 黄萍 郝晓柯 郑善銮 张竹映 饶国洲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0-512,共3页
目的:探讨人精液中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与生殖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镀铜镉还原荧光法检测NO代谢产物硝酸盐(NO-3)。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TdT)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和透射电镜,分别检测和观察生殖细胞的凋亡及凋亡... 目的:探讨人精液中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与生殖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镀铜镉还原荧光法检测NO代谢产物硝酸盐(NO-3)。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TdT)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和透射电镜,分别检测和观察生殖细胞的凋亡及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生育组精液中NO的含量为(56.83±11.65)μmol/L,生殖细胞的凋亡率(4.60±1.25)%,与不育组(128.86±23.76)μmol/L和(17.36±3.05)%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不育组NO的含量和生殖细胞的凋亡率呈显著的正相关(r=0.96)凋亡的生殖细胞核染色质浓缩在核周形成新月形,电子密度增高,核膜折叠,核裂解形成凋亡小体。结论:不育者精液中NO的含量与生殖细胞的凋亡率有密切关系。高浓度的NO可能是导致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率增加而致使男性生育力下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生殖细胞 凋亡 男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50,488H抗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作用与抑制钠通道电流有关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娟 郭海涛 +5 位作者 毕辉 仝黎 魏保真 肖安 王跃民 裴建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1-336,共6页
目的观察κ阿片受体选择性激动剂(U50,488H)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观察U50,488H对大鼠I/R整体动物模型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影响;分... 目的观察κ阿片受体选择性激动剂(U50,488H)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观察U50,488H对大鼠I/R整体动物模型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影响;分离正常大鼠心脏,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方法,预先给予U50,488H(5mmol·L-1)和NE(100μmol·L-1),测定其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对心律失常的影响;常规酶解法分离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U50,488H对钠电流的作用。结果①U50+I/R组血浆中CK和LDH的含量较I/R组明显降低(P<0.01)。②与I/R组相比,给予U50,488H后,心率明显下降(P<0.05)。③对照组偶发早搏,I/R组心律失常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与I/R组相比较,I/R+NE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高(P<0.01);如果提前给予U50,488H,发现不仅可以明显降低I/R组缺血和再灌注期间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P<0.01)及降低I/R组心律失常的评分,而且明显降低I/R+NE组心律失常的评分(P<0.01)。④U50,488H(100μmol·L-1)可以明显降低心室肌细胞的钠电流(P<0.01)。结论κ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对I/R时的心律失常有拮抗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的钠电流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50 488H 去甲肾上腺素 缺血/再灌注 心律失常 钠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4
作者 米明珊 周科成 +3 位作者 郭翔宇 张正斌 杜玉霞 胡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5-720,共6页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的治疗集中于对症治疗,难于进行对因治疗,因而治疗效果并不显著。癫痫一般是由脑损伤和其他相...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的治疗集中于对症治疗,难于进行对因治疗,因而治疗效果并不显著。癫痫一般是由脑损伤和其他相关因素所引起的,以神经元的反复放电为特征,可能是许多大脑病理性改变的共同终点,如肿瘤、感染、中风和机械性损伤;还可能由单基因突变和神经系统的先天发育不良等疾病所致,因而进行癫痫发病机制的探讨对于癫痫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癫痫发病机制相关的几种重要分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MTOR BDNF REL REST 生长抑素 甘丙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癌痛的发生发展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5
作者 贺小涛 魏燕燕 +1 位作者 李云庆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4-378,共5页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首位疾病之一,2008年全球的癌症患者达到1亿2千万,其中760万人死于癌症。预计到2030年癌症患者的人数会增加到2亿2千多万人,其中1亿3千万会死于癌症及其相关疾病[1]。临床数据显示,癌症患者中约30%~50%会有中到重...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首位疾病之一,2008年全球的癌症患者达到1亿2千万,其中760万人死于癌症。预计到2030年癌症患者的人数会增加到2亿2千多万人,其中1亿3千万会死于癌症及其相关疾病[1]。临床数据显示,癌症患者中约30%~50%会有中到重度疼痛,特别是癌症晚期的患者,约75%~95%会发生难以忍受的慢性疼痛[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痛 骨癌痛 外周敏化 中枢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茶多糖超声波提取工艺优化及组成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红燕 赵志壮 +3 位作者 商庆超 吴洁 杨兴斌 董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1-236,共6页
探讨超声波辅助对苦荞茶多糖(tartary buckwheat tea polysaccharide,TBTP)提取时间、液固比、温度和提取率的影响。文中采用中心组合实验(box-behnken design,BBD)优化TBTP提取工艺;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TBTP单糖组成。实验结果... 探讨超声波辅助对苦荞茶多糖(tartary buckwheat tea polysaccharide,TBTP)提取时间、液固比、温度和提取率的影响。文中采用中心组合实验(box-behnken design,BBD)优化TBTP提取工艺;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TBTP单糖组成。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300 W时,提取3次,TBTP最优提取条件为温度59.21℃、液固比24.72∶1(m L∶g)、提取时间74.30 min,且此时TBTP提取率为8.26%。HPLC结果表明,TBTP单糖组成分别为D-甘露糖、D-核糖、L-鼠李糖、D-葡糖醛酸、D-半乳糖醛酸、D-葡萄糖、D-木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相对摩尔百分比分别为4.47%、3.09%、8.55%、2.52%、6.28%、22.08%、12.49%、26.88%、13.64%。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作为TBTP提取改良技术,显著提高TBTP提取率、降低工艺成本,是一种良好的TBTP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茶 多糖 中心组合实验(BBD) 高效液相色谱(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传递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黄景辉 洪桢 王殿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7-330,共4页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突触传递 相互作用 位置 调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抑制剂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12
8
作者 姚伟伟 周凯翔 +4 位作者 王健 张婷 鲁亚成 孙芫炎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3-428,共6页
目的: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抑制剂XPro1595对大鼠脊神经结扎诱导的痛行为及脊髓背角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L5脊神经结扎的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 目的: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抑制剂XPro1595对大鼠脊神经结扎诱导的痛行为及脊髓背角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L5脊神经结扎的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通过鞘内注射给予TNF-α抑制剂(XPro1595)进行干预,采用Von Frey丝测定大鼠足底50%机械缩足反射阈值;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脊神经结扎后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机械性痛敏(P〈0.01),且可被鞘内注射XPro1595有效改善(P〈0.01);(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脊神经结扎组大鼠脊髓背角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显著升高,且可被鞘内注射XPro1595明显抑制(P〈0.01)。结论:鞘内注射XPro1595能够显著改善大鼠脊神经结扎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其机制与抑制脊髓背角IL-1β、IL-6和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 脊神经结扎 神经病理性痛 白介素1Β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T10)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内p38-MAPK的磷酸化发挥镇痛作用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健 张春奎 +4 位作者 张青 杨帆 张婷 董玉琳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观察鞘内给予雷公藤内酯(triptolide,T10)对于慢性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内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足底注射完全弗式佐... 目的:观察鞘内给予雷公藤内酯(triptolide,T10)对于慢性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内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足底注射完全弗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构建慢性炎性痛模型,L5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spared nerve injury,SNI)的方法制作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利用von Frey丝刺激法连续观察造模后大鼠的痛行为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腰膨大节段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电离钙绑定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Iba-1)的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大鼠腰膨大节段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CFA、SNL、SNI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均明显降低,且术后一周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保持在较低水平(P<0.01)。从术后第1 d起鞘内连续给予T10至第7 d,分别观察到T10能够明显提高上述模型大鼠手术侧后足的机械性痛阈(P<0.05);但T10在SNL模型和SNI模型大鼠中的效果要弱于CFA引起的慢性炎性痛(P<0.05)。(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FA、SNL和SNI模型大鼠腰膨大脊髓背角内GFAP、Iba-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p-p38 MAPK阳性产物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内。(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后7 d脊髓背角内p-p38 MAPK的表达明显上调,鞘内给予T10后可以显著下调脊髓背角内p38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鞘内给予T10有效缓解由于CFA、SNL和SNI诱导的慢性痛模型大鼠的机械性痛阈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脊髓背角内p38 MAP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进而达到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其次,T10对不同类型的疼痛模型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对由CFA引起的慢性炎性痛的作用效果要强于由SNL和SNI诱导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T10) 脊神经结扎 完全弗式佐剂 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电离钙绑定衔接分子1 P-P38MAPK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钟昼夜节律调节基因(CLOCK)在肝癌中高表达且与预后不良相关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波 杨西亮 +4 位作者 李嘉琦 杨懿 颜昭勇 张洪新 牟佼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3-168,共6页
目的明确生物钟昼夜节律调节基因(CLOCK)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及对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LOCK在158例HCC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利用HCC公共数据(共356例)验证CLOCK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单因素... 目的明确生物钟昼夜节律调节基因(CLOCK)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及对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LOCK在158例HCC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利用HCC公共数据(共356例)验证CLOCK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单因素统计分析CLOCK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并且采用生存分析法比较CLOCK表达水平高低对HCC患者生存的影响。敲低肝癌Hep G2细胞中CLOCK水平,采用MTS法检测CLOCK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CLOCK在HCC组织高表达,而在356例HCC公共数据中,癌组织中CLOCK表达同样显著上调。按照CLOCK的表达水平,将158例HCC患者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LOCK在HCC中的表达与肿瘤直径、TNM分期、门脉侵袭有关。CLOCK低表达组HCC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无复发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高表达组患者。在肝癌Hep G2细胞中,敲低肝癌细胞CLOCK后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结论 CLOCK在HCC中呈高表达趋势,与HCC的恶性程度相关,其表达上调提示HCC患者预后不良,敲低CLOCK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昼夜节律调节基因(CLOCK) 节律基因 预后 生长 肝细胞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李谨 汪水利 +1 位作者 李云庆 张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3-106,共4页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久性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有时候可伴有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1]。据报道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3%左右,其中女性高于男性[2]...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久性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有时候可伴有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1]。据报道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3%左右,其中女性高于男性[2]。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清楚,通常认为包括神经内分泌失调、递质代谢、遗传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均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易感基因 5-羟色胺 多巴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及其功能鉴定 被引量:10
12
作者 于哲 范清宇 +1 位作者 张婷 刘云燕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7期588-591,共4页
目的 :以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为来源 ,建立体外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的方法 ,并进行表型鉴定及功能检测。 方法 :从大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造血干细胞 ,加入rGM CSF、rIL 4和nrhTNF α培养 1 2天获得大量DC ,经标抗大... 目的 :以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为来源 ,建立体外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的方法 ,并进行表型鉴定及功能检测。 方法 :从大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造血干细胞 ,加入rGM CSF、rIL 4和nrhTNF α培养 1 2天获得大量DC ,经标抗大鼠OX6 2单抗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后的DC ,进行形态学观察、表型检测及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分析。 结果 :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经诱导培养 1 2天后 ,倒置显微镜和电镜下显示典型的DC形态和超微结构 ;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细胞表面抗原高表达 ,其中OX6 2为 6 2 .1 9% ;MHCⅠ为 70 .4 0 % ;MHCⅡ为 78.2 8% ;CD80为 5 5 .5 8% ;CD86为 6 8.38% ,是典型的大鼠DC表型特征 ,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 ,DC具有高效的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能力。 结论 :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可成功诱导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功能的DC ,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造血干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汉坦病毒研究进展——第9届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及汉坦病毒国际会议概况 被引量:4
13
作者 姜东伯 孙元杰 +2 位作者 董忱 杜军英 杨琨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I0001-I0003,共3页
汉坦病毒所导致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严重问题。据我国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2006—2011年间共有64250例确诊感染HFRS病例,其中死亡762人,死亡率达1.18%,发病... 汉坦病毒所导致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严重问题。据我国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2006—2011年间共有64250例确诊感染HFRS病例,其中死亡762人,死亡率达1.18%,发病率和死亡率在2010年后持续上升。疫情最严重的8个省分别是黑龙江、陕西、山东、吉林、辽宁、浙江、湖南和河北,其患病人数覆盖总数的80.2%。患病多发生于春季和秋冬交替时,年龄多集中在15~60岁之间,男性患者数量是女性患者的3倍以上,农民罹患风险最严重。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分别是我国汉坦病毒主要的野生宿主和社区宿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肾综合征出血热 会议概况 国际 数据显示 FEVER 死亡率 公众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T10)通过抑制脊髓内胶质细胞的激活改善大鼠CFA诱导的炎性痛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克英 张春奎 +2 位作者 唐君 史娟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1-628,共8页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10)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行为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Saline+Veh组、Saline+T10组、CFA+Veh组和CFA+T10组。...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10)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行为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Saline+Veh组、Saline+T10组、CFA+Veh组和CFA+T10组。后两组大鼠于右侧足底注射CFA制备大鼠慢性炎性痛模型,前两组则在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第二组和第四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前1 h给予T10腹腔注射,随后每12 h给予腹腔注射药物1次,持续用药7 d;第一组和第三组则以相同方式给予100 ml/kg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采用辐射热法和机械刺激法连续观察给药后大鼠的痛行为;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连续给予T10 3d和7 d后大鼠腰膨大平面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程度;应用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观察连续给药7 d后大鼠腰5背根神经节内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CFA+Veh组相比,CFA+T10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及辐射热痛潜伏期显著下降(P<0.05),并持续到造模成功后7 d,表明腹腔注射T10可以明显改善CFA诱导的大鼠机械痛敏和辐射热痛敏。(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后3 d和7 d后CFA+Veh组大鼠脊髓背角出现大量CFA诱导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和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的表达量分别在CFA造模后3 d和7 d显著增高(P<0.05),而给予T10 3 d和7 d后炎性痛大鼠腰膨大平面IBa-1和GFAP的活化程度均显著减轻(P<0.05)。(3)RT-PCR结果显示:与Saline+Veh组相比,CFA造模7 d后腰5背根神经节内炎性因子IL-1β、IL-6 mRNA和TNF-α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腹腔注射T10 7 d后上述炎性因子的表达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腹腔注射T10可以显著改善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完全弗氏佐剂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慢性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和炎症作用参与老年痴呆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亮 李金莲 庞有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3-585,共3页
关键词 老年痴呆症 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Β淀粉样蛋白 氨基酸残基 淀粉样前体蛋白 组织病理学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全国31省市卫生系统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丁敬美 张献志 +3 位作者 张洁琼 陆洲 杨磊 鱼敏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32-435,471,共5页
目的:对2014年中国31个行政区域的卫生系统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进行现状研究,并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拟为寻找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建议。方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我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行政区的医疗卫生... 目的:对2014年中国31个行政区域的卫生系统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进行现状研究,并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拟为寻找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建议。方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我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行政区的医疗卫生系统的效率,并采用一般线性回归的方法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31个行政区卫生系统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922,只有12个(38.71%)省市的技术效率有效。基于松弛测度效率分析显示效率无效的行政区域有10个(32.26%),其主要原因是投入过多和产出不足。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医疗卫生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包括15-54岁人口数目比例、高等院校数目、15岁以上文盲人口比例、地区GDP、政府卫生支出、医疗卫生机构支出和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目。结论:当前我国各地区技术效率有效的比例较低,但是绝大部分技术效率无效的省份的相对效率值大于0.80。政策制定者应该在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构成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改变投入量,同时加强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来促进医疗卫生系统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系统 卫生资源 效率 投入 产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海马胰岛素抵抗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孙倩 梁宸 +3 位作者 高翔 于瀛 王文 崔光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7-370,共4页
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4.15亿,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占90%以上。不仅是中老年人,越来越多的青年和儿童也面临T2DM威胁。T2DM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目前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原因... 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4.15亿,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占90%以上。不仅是中老年人,越来越多的青年和儿童也面临T2DM威胁。T2DM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目前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但认为与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年龄和遗传等危险因素有关。T2DM造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者最终进展为痴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海马 胰岛素抵抗 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在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窦国睿 刘涛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0,共4页
关键词 神经系统 Glu能神经元 PAG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特异性标记物 体内 谷氨酰胺酶 兴奋性神经递质 抑制性神经递质 前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放射学特点 被引量:6
19
作者 杜晓川 王臻 王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4期466-467,共2页
目的 讨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 0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单发 2 5例 (2 5 / 3 0 )占 83 .3 % ,多发 5例 (5 / 3 0 )占 16.7%。本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其骨破坏的影像... 目的 讨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 0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单发 2 5例 (2 5 / 3 0 )占 83 .3 % ,多发 5例 (5 / 3 0 )占 16.7%。本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其骨破坏的影像学征象因部位不同而异 ,本病具有骨破坏明显而临床症状较轻的特点。结论 X线平片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CT及MRI对病变范围 ,软组织改变 ,邻近结构受累情况显示更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嗜酸性肉芽肿 放射学 影像学 手术病理 X线平片 CT MRI 软组织 组织细胞增生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与其他表观遗传修饰的相互调控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旭 刘莹 +1 位作者 杨安钢 王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67-1570,共4页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重要的非编码转录本,在X染色质沉默、转录调控、基因组印记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lncRNA与其他表观遗传修饰具有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开辟了全新的"基因组密码";同时,lncRNA表...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重要的非编码转录本,在X染色质沉默、转录调控、基因组印记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lncRNA与其他表观遗传修饰具有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开辟了全新的"基因组密码";同时,lncRNA表达的时空特异性使其广泛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主要介绍了lncRNA与其他表观遗传修饰的相互调控及其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研究进展,揭示了lncRNA巨大的开发潜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表观遗传修饰 自身免疫性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