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向三叉神经中脑核的回返投射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敬东 高海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02-108,共7页
既往的研究证明,由支配咬肌的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到丘脑腹后内侧核存在着一条由四级神经元组成的传递本体觉信号的中枢通路.此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吻测亚核背内侧部和邻接的小细胞网状核的一部分,第三级神经元存... 既往的研究证明,由支配咬肌的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到丘脑腹后内侧核存在着一条由四级神经元组成的传递本体觉信号的中枢通路.此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吻测亚核背内侧部和邻接的小细胞网状核的一部分,第三级神经元存在于沿三又神经感觉主核内缘伸延的“带状区”。本研究将PHA-L注入第二级神经元所在区域,不仅在“带状区”发现有很多标记终末,而且在三叉神经中脑核区域内也发现较密集的PHA-L阳性终末,许多终末与中脑核神经无形成密切接触.对这种材料又向咬肌神经内注入HRP,观察到有一些HRP标记的中脑核神经元与PHA-L标记终末接触.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三叉神经本体感觉通路中,由第二级神经元的核区向初级传入神经元发出有回返投射,并对其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返投射 三叉神经 脊束核 吻侧亚核 中脑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结构在大鼠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内的分布及其与面部伤害性刺激诱发的FOS蛋白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赵经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9-146,共8页
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技术与FOS免疫组化(ABC法)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和纤维的分布及其与面部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证明... 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技术与FOS免疫组化(ABC法)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和纤维的分布及其与面部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证明,浓密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Ⅰ和Ⅱ层,阳性成分呈蓝黑色的带状分布,而在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的其余核区内很稀疏.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胞体与面部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在此核簇内的分布节段非常相似,都主要存在于与伤害性传入传递和调控有关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并且二者都主要分布于与痛觉调控有关的浅层.约有10~15%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同时呈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在三叉脊束核尾侧亚核的Ⅲ~Ⅴ层仅出现散在的阳性细胞,除在吻侧亚核的背内缘与孤束核交界处有少量一氧化氮合酶同性神经元外,在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的其余核区两者均几无表达.本文及文献结果提示,一氧化氮可能对面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刺激 三叉神经 感觉核簇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口舌部粘膜伤害性刺激信息的感受及传导通路
3
作者 张文斌 李惠民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6-230,共5页
本文采用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丘脑腹后内侧核区的逆行追踪技术结合用盐酸溶液刺激大鼠口、舌粘膜的方法,观察了FOS、HRP单标记和双标记神经元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的分布.证明脑干内除臂旁核、孤束核、延髓腹... 本文采用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丘脑腹后内侧核区的逆行追踪技术结合用盐酸溶液刺激大鼠口、舌粘膜的方法,观察了FOS、HRP单标记和双标记神经元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的分布.证明脑干内除臂旁核、孤束核、延髓腹外侧网状结构等脑区外,大量FOS样阳性神经元聚集于三叉神经尾侧亚核Ⅰ、Ⅱ层,三叉旁核(间质核)有中等量分布而Ⅳ、Ⅴ层内仅见散在标记细胞.HRP逆行标记细胞主要位于注射对侧的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脊束核.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的逆行标记细胞局限于背外侧部Ⅰ层,多为沿外缘呈切线方向走行的圆形、椭圆形和梭形细胞.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背外侧部浅层内,可见到一些胞浆内含HRP反应产物、核为FOS样阳性的双标记神经元.本文结果提示三叉神经尾侧亚核浅层内存在大量对口、舌粘膜伤害性刺激起反应的痛感受神经元,其中部分神经元将伤害性感觉传入信息传递至丘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伤害性刺激 传导通路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片钳实验技术系列讲座 第五部分 膜电容测定法
4
作者 陈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71-278,共8页
膜片钳实验技术系列讲座第五部分膜电容测定法陈军译李继硕校阅(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梁琚脑研究中心,西安710032)(丸山芳夫:日本生理学杂志1994;56:363~368)前言膜电容测定法(membran... 膜片钳实验技术系列讲座第五部分膜电容测定法陈军译李继硕校阅(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梁琚脑研究中心,西安710032)(丸山芳夫:日本生理学杂志1994;56:363~368)前言膜电容测定法(membranecapacitancemeas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解剖学技术 膜片钳 实验技术 细胞 灌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片钳实验技术系列讲座 第十三部分 应用于离子通道研究中的脂质平面膜法(一)
5
作者 陈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0-202,共13页
关键词 膜片钳 实验技术 电生理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片钳实验技术系列讲座──第十二部分单一离子通道记录数据的分析法
6
作者 陈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17-428,共12页
膜片钳实验技术系列讲座──第十二部分单一离子通道记录数据的分析法陈军译李继硕校阅(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梁球琚脑研究中心,西安710032)(曾我部正博:日本生理学杂志1995;57:247~260)前言什... 膜片钳实验技术系列讲座──第十二部分单一离子通道记录数据的分析法陈军译李继硕校阅(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梁球琚脑研究中心,西安710032)(曾我部正博:日本生理学杂志1995;57:247~260)前言什么是单一离子通道电流?对处于功能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片钳技术 实验技术 生理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髓后连合核接受盆内脏伤害性信息传入的形态学证明 被引量:12
7
作者 吕岩 李继硕 +3 位作者 秦秉志 丁玉强 郑恒兴 龚良维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01-208,共8页
为阐明投射至骶髓后连合核的盆内脏初级传入中是否含有传递伤害性信息成分,本研究综合运用特异性标记初级传入C纤维的BSI-B4-HRP跨节追踪技术,神经干局部涂抹C纤维毒素CaPsaicin并结合SP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 为阐明投射至骶髓后连合核的盆内脏初级传入中是否含有传递伤害性信息成分,本研究综合运用特异性标记初级传入C纤维的BSI-B4-HRP跨节追踪技术,神经干局部涂抹C纤维毒素CaPsaicin并结合SP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猫投射至骶髓后连合核的盆神经初级传入纤维中是否含有传递伤害性刺激的成分;同时观察了秋水仙素处理的骶2后根节内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神经元与SP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关系。结果如下:(1)向盆神经注入BSI-B4-HRP,骶1~3后根节内出现平均直径34μm的标记细胞,后连合核内出现密集的标记终末,电镜下证明通过Lissauer氏束进入脊髓内的标记纤维均为无髓纤维;(2)对盆神经进行局部Capsaicin处理,引起后连合核内的SP免疫阳性纤维和终末明显减少;(3)骶2后根节内BSI-B4-FITC标记细胞有17%同时呈SP免疫阳性;(4)骶2后根节内BSI-B4-HRP标记的盆内脏初级传人神经元的39%同时呈SP免疫阳性。本研究结果在形态学上证实了骶髓后连合核接受盆腔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传入,它可能是中继和整合盆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低级中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髓后连合核 伤害性信息 盆腔 内脏传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T10)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内p38-MAPK的磷酸化发挥镇痛作用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健 张春奎 +4 位作者 张青 杨帆 张婷 董玉琳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观察鞘内给予雷公藤内酯(triptolide,T10)对于慢性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内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足底注射完全弗式佐... 目的:观察鞘内给予雷公藤内酯(triptolide,T10)对于慢性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内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足底注射完全弗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构建慢性炎性痛模型,L5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spared nerve injury,SNI)的方法制作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利用von Frey丝刺激法连续观察造模后大鼠的痛行为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腰膨大节段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电离钙绑定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Iba-1)的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大鼠腰膨大节段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CFA、SNL、SNI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均明显降低,且术后一周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保持在较低水平(P<0.01)。从术后第1 d起鞘内连续给予T10至第7 d,分别观察到T10能够明显提高上述模型大鼠手术侧后足的机械性痛阈(P<0.05);但T10在SNL模型和SNI模型大鼠中的效果要弱于CFA引起的慢性炎性痛(P<0.05)。(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FA、SNL和SNI模型大鼠腰膨大脊髓背角内GFAP、Iba-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p-p38 MAPK阳性产物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内。(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后7 d脊髓背角内p-p38 MAPK的表达明显上调,鞘内给予T10后可以显著下调脊髓背角内p38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鞘内给予T10有效缓解由于CFA、SNL和SNI诱导的慢性痛模型大鼠的机械性痛阈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脊髓背角内p38 MAP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进而达到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其次,T10对不同类型的疼痛模型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对由CFA引起的慢性炎性痛的作用效果要强于由SNL和SNI诱导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T10) 脊神经结扎 完全弗式佐剂 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电离钙绑定衔接分子1 P-P38MAPK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和脊髓背角浅层内C纤维的主要神经活性物质 被引量:9
9
作者 王红 杨鲲 +1 位作者 李云庆 施际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0-37,共8页
本文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对三叉神经尾侧亚核(Vc)和脊髓背角浅层内BandeiraeaSimplicifoliaIsolectinB4(BSI-B4)标记的C纤维及其终末与P物质(SP)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 本文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对三叉神经尾侧亚核(Vc)和脊髓背角浅层内BandeiraeaSimplicifoliaIsolectinB4(BSI-B4)标记的C纤维及其终末与P物质(SP)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能、谷氨酸(Glu)能和一氧化氮(NO)能纤维及其终末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三叉神经节(TG)和脊髓背根节(DRG)中BSI-B4标记并呈SP样、CGRP样、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PAG,谷氨酸能细胞的特异性标识物)样和NOS样阳性的双标细胞进行了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系统研究。Vc和腰髓背角内SP样、CGRP样、PAG样、NOS样阳性纤维和终末及BSI-B4标记的C纤维及其终末分布的主要重叠区域是Ⅱ层外带(Ⅱo)。TG和DRG内可见BSI-B4标记并呈SP样、CGRP样、PAG样或NOS样阳性的双标细胞,其中PAG/BSI-B4双标细胞的数量最多。此结果提示C纤维主要含Glu,Glu是初级传入最主要的神经活性物质。此外还有一些C纤维含SP、CGRP和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尾侧亚核 脊髓背角 C纤维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宏光 李开宗 +2 位作者 窦科峰 王亚云 武胜昔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9-361,共3页
目的探讨人肝癌细胞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进一步认识VEGF在肝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和小鼠成纤维细胞系L929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检测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肝... 目的探讨人肝癌细胞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进一步认识VEGF在肝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和小鼠成纤维细胞系L929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检测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肝癌细胞系SMMC7721、HHCC和HepG2中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结果SMMC7721、HHCC和HepG2细胞均有VEGF的表达,同时VEGF受体1(Flt-1)在SMMC7721细胞中也有表达;而HHCC和HepG2细胞则表达VEGF受体2(KDR)。结论在肝癌的血管形成中可能存在VEGF的自分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受体 肝癌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化方法操作步骤中各种参数的选择 被引量:34
11
作者 熊抗辉 赵经纬 王百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9-82,共4页
为了提高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化方法的效果、稳定性和敏感性,本研究选用合适的操作条件,观察和比较了该方法操作步骤中各种参数改变对反应结果的影响。注意到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因素的变化均... 为了提高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化方法的效果、稳定性和敏感性,本研究选用合适的操作条件,观察和比较了该方法操作步骤中各种参数改变对反应结果的影响。注意到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因素的变化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实验结果。对此法的固定、切片、反应和反应后处理过程等操作步骤的最佳条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化学 方法技术 NADPH-D 神经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神经系统内5-羟色胺_(1A)受体亚型的定位分布(英文) 被引量:6
12
作者 武胜昔 王亚云 +1 位作者 王文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1-306,T060,共7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大鼠神经系统内 5 -羟色胺 1A受体亚型 ( 5 -HT1 AR)免疫阳性结构的分布。结果显示 :5 -HT1 AR免疫阳性结构主要分布于梨状皮质、隔核、丘脑腹后核、丘脑网状核、杏仁基外侧核、Purkinje细胞层、红核、面神...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大鼠神经系统内 5 -羟色胺 1A受体亚型 ( 5 -HT1 AR)免疫阳性结构的分布。结果显示 :5 -HT1 AR免疫阳性结构主要分布于梨状皮质、隔核、丘脑腹后核、丘脑网状核、杏仁基外侧核、Purkinje细胞层、红核、面神经核、斜方体核等 ;在海马、额叶皮质、丘脑背内侧核、脚间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中缝背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脊髓背角浅层、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等结构内有中等强度的分布 ;在嗅球、尾壳核、苍白球、斜角带核、终纹床核、缰核、黑质、上橄榄等部位有弱的分布。本文的结果提示 5 -HT1 AR阳性结构广泛地分布在大鼠神经系统 ,它们可能介导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神经系统 5-羟色胺1A受体亚型 定位分布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和躯体初级传入冲动在猫骶髓后连合核的汇聚 被引量:10
13
作者 金善学 赵华 +1 位作者 秦秉志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9-35,共7页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了在电刺激猪盆神经和胫神经或机械性刺激会阴部时骶髓后连合核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变化.共记录了80个单位放电神经元,其中13个为无关单位.电反应类型有3种:长潜伏期长串反应,短潜伏期长串反...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了在电刺激猪盆神经和胫神经或机械性刺激会阴部时骶髓后连合核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变化.共记录了80个单位放电神经元,其中13个为无关单位.电反应类型有3种:长潜伏期长串反应,短潜伏期长串反应,抑制性反应.在所观察的对刺激呈有效反应的67个单位中,30个(44.78%)对躯体和内脏刺激均起反应,其中,12个对盆神经和胫神经传入冲动都起反应;18个对盆神经和会阴部躯体感受野的传入呈汇聚性反应.对会阴部感受野施加各种机械性刺激,鉴定此汇聚神经元为WDR神经元.67个有效反应单位中还有5个(7.46%)只对内脏传入冲动,32个(47.76%)仅对躯体传入冲动做出反应.本研究从电生理学上验证了本教研室在形态学上发现的盆腔内脏(膀胱)初级传入和坐骨神经躯体初级传入在骶髓后连合核神经元的汇聚,并对汇聚的类型和意义进行了观察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髓后连合核 脊髓 初级传入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P物质受体定位分布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云庆 王智明 施际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15-220,共6页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大鼠脊髓和脊神经节内P物质受体的定位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证明,P物质受体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密集地分布于脊髓全长的Ⅰ层,此外,还发现Ⅱ层的外侧部出现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来自Ⅲ层的阳性树突穿过Ⅱ...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大鼠脊髓和脊神经节内P物质受体的定位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证明,P物质受体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密集地分布于脊髓全长的Ⅰ层,此外,还发现Ⅱ层的外侧部出现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来自Ⅲ层的阳性树突穿过Ⅱ层后进入Ⅰ层;Ⅲ~Ⅳ和Ⅹ层也可见中等密度的阳性胞体和树突;Ⅵ层和Ⅶ层仅见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但胸髓中间带外侧核、骶髓副交感运动核、骶髓后连合核内可见大量浓染的阳性胞体和树突;Ⅷ、Ⅸ层、Onuf氏核、外侧颈核和外侧脊索核也有阳性胞体和树突.灰质内的阳性胞体的树突还伸向前索和外侧索,有时可达脊髓的边缘.此外,脊神经节内也可见少量散在且均匀分布的小型阳性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受体 脊髓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bindin-D28k mRNA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和背根节初级传入神经元中的表达 被引量:7
15
作者 武胜昔 吕葆真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37-340,共4页
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用同位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对Calbindin-D28kmRNA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和背根节初级传入神经元中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大鼠三叉神经节中,约16.1%的神经元为Calbindi... 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用同位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对Calbindin-D28kmRNA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和背根节初级传入神经元中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大鼠三叉神经节中,约16.1%的神经元为CalbindinD28k阳性神经元,而在背根神经节中,阳性神经元占节细胞总数的20.6%.这两个神经节中的阳性神经元主要集中在大型细胞(8.1%和12.3%)及小型细胞(4.2%和6.8%).从而提示Calbindin-D28k可作为上述两种神经细胞的标志物,在此类初级传入神经元的某些生理功能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BINDIN D28k MRNA 三叉神经节 背根节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A和KA受体通道的分子结构及功能特性 被引量:9
16
作者 梁秦川 徐天乐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52-355,共4页
近期的克隆研究证实,尽管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唑-4-丙酸(AMPA)和红藻氨酸(KA)受体能被相同的激动剂激活,但它们是不同的相互独立的受体复合体。同时,已经证明非N-甲基-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某些亚... 近期的克隆研究证实,尽管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唑-4-丙酸(AMPA)和红藻氨酸(KA)受体能被相同的激动剂激活,但它们是不同的相互独立的受体复合体。同时,已经证明非N-甲基-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某些亚型具有Ca2+通透性,这种特性以前认为只有NMDA受体才具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A受体 神经受体 红藻氨酸受体 结构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FOS阳性神经元及初级传入C纤维和终末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智明 李云庆 施际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5-20,共6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FOS阳性神经元及初级传入C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主要分布在此核的Ⅰ、Ⅱ层,Ⅰ...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FOS阳性神经元及初级传入C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主要分布在此核的Ⅰ、Ⅱ层,Ⅰ层多于Ⅱ层;10%福尔马林刺激大鼠口周区后诱导的FOS阳性神经元分布于此核的Ⅰ~Ⅳ层及其内侧的网状结构,但主要集中在Ⅰ、Ⅱ层,Ⅱ层多于Ⅰ层;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C纤维及其终末也密集地分布于此核的Ⅰ、Ⅱ层,且Ⅱ层多于Ⅰ层。多重反应的结果显示:在Vc的Ⅱ层和Ⅰ层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和FOS阳性神经元胞体的周围可见许多BSI-B4标记的纤维及终末;部分SP受体阳性神经元也呈FOS阳性,少数SP受体和FOS的双重阳性神经元周围也有BSI-B4标记的纤维和终末。以上结果说明:(1)传递面口部痛信号的C纤维主要终止在尾侧亚核的Ⅰ、Ⅱ层,与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区重叠,提示这些C纤维可能含SP;(2)参与西口部痛信息传递的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Vc的Ⅱ层,它们与初级传入C纤维终末的分布区重叠,其中的部分POS阳性神经元也呈SP受体阳性,从而进一步地证明了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C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脊束核尾侧亚核 大鼠 SP受体 F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至下丘脑外侧区的儿茶酚胺能投射神经元在胃伤害性刺激后的FOS表达 被引量:4
18
作者 董元祥 熊抗辉 饶志仁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63-368,共6页
将HRP注入下丘脑外侧区进行逆行追踪,并将之与抗FOS和抗酪氨酸羟化酶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对大鼠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至下丘脑外侧区的儿茶酚胺能投射神经元在胃伤害性刺激后的c-fos表达进行了观察.光镜下见到孤... 将HRP注入下丘脑外侧区进行逆行追踪,并将之与抗FOS和抗酪氨酸羟化酶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对大鼠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至下丘脑外侧区的儿茶酚胺能投射神经元在胃伤害性刺激后的c-fos表达进行了观察.光镜下见到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出现七种不同的反应阳性细胞,即:HRP、FOS、TH单一反应阳性细胞,FOS/HRP、FOS/TH、HRP/TH双重反应阳性细胞和FOS/HRP/TH三重反应阳性细胞.七种反应阳性细胞中以FOS、TH单一反应阳性细胞和FOS/TH双重反应阳性细胞数量较多,其余的各类均较少.HRP阳性细胞主要见于注射侧,对侧偶见。上述七种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延髓中、尾段的孤束核内侧亚核和延髓腹外侧区,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中少见.本文结果证明大鼠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有少量向下丘脑外侧区投射,其中少部分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参与了胃伤害性刺激的传导或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束核 延髓腹外侧区 下丘脑外侧区 儿茶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节及尾侧亚核内PPTA mRNA在伤害性刺激条件下的时程变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武胜昔 郑恒兴 +1 位作者 李云庆 施际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将福尔马林注入大鼠一侧口周皮下,用原位杂交法观察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PPTAmRNA表达的时程变化。证明:PPTAmRNA在三叉神经节内的表达于刺激后4h有明显增加,24h达到高峰,48h后恢复至正常;在尾侧亚核中,PPTAmRNA... 将福尔马林注入大鼠一侧口周皮下,用原位杂交法观察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PPTAmRNA表达的时程变化。证明:PPTAmRNA在三叉神经节内的表达于刺激后4h有明显增加,24h达到高峰,48h后恢复至正常;在尾侧亚核中,PPTAmRNA的表达及变化主要限于Ⅰ、Ⅱ层,其时程变化与在三叉神经节中的变化相似。PPTAmRNA表达的增加仅出现于刺激侧的三叉神经节和尾侧亚核,而对侧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提示伤害性刺激可直接或跨突触增强尾侧亚核PPTAmRNA的表达,意味着PPTA在西口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节 尾侧亚核 前原速激肽A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底伤害性刺激条件下大鼠腰骶髓背根节内SP mRNA和α-CGRP mRNA的表达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恒兴 武胜昔 +1 位作者 吕葆真 秦秉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将Formalin注入大鼠一侧后肢足底,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0.5、1、2、4、8、12、24、48h和5d)将动物断头取材,用放射性同位素[α-(35)S]dATP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实验,检测大鼠腰骶髓(L5、L6和S1)背根节内SPmRN... 将Formalin注入大鼠一侧后肢足底,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0.5、1、2、4、8、12、24、48h和5d)将动物断头取材,用放射性同位素[α-(35)S]dATP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实验,检测大鼠腰骶髓(L5、L6和S1)背根节内SPmRNA和α-CGRPmRNA表达阳性细胞占整个背根节细胞的百分率。结果显示:注射后2h背根节内SPmRNA和α-CGRPmRNA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即明显增高;分别于12h(α-CGRP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增加了3.3%,P<0.01)和24h(SP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增加了3.5%,P<0.01)达到高峰,其中SPmRNA可持续到48h后,而α-CGRPmRNA则在12h后逐渐回落;5d时二者的表达阳性率均降至术前水平.提示SP和α-CGRP的mRNA的表达水平与伤害性刺激的施加有关,从而进一步证明了SP和CGRP在伤害性刺激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CGRPmRNA 腰骶髓 背根神经节 P物质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