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疼痛共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1
作者 孟凡成 王聪颖 +4 位作者 赵欢 杨涛 卢昌波 李晓宇 徐晖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32,共4页
共情(empathy)是一种通过感觉器官观察他人的处境,经自身整合分析而产生的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及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无私的利他行为,目的在于帮助他人。疼痛共情则是指个体对疼痛患者产生的共情行为,一方面,疼痛共情能够促... 共情(empathy)是一种通过感觉器官观察他人的处境,经自身整合分析而产生的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及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无私的利他行为,目的在于帮助他人。疼痛共情则是指个体对疼痛患者产生的共情行为,一方面,疼痛共情能够促使个体感知他人的痛苦,产生同情心理;另一方面,及时感知他人的疼痛能够使个体对危险情景保持警惕并做出防御反应,以实现机体的自我防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共情 F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脊髓背角Ⅰ层-PAG投射神经元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韩文娟 赵芝威 +3 位作者 杜祎康 肖梅梅 解柔刚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研究小鼠脊髓背角Ⅰ层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aductal gray,PAG)投射神经元在双脉冲刺激下表现出来的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特点。方法:选取18~21 d C57/Bl6小鼠,脑立体定位注射2.5%Di I(100 nl)至PAG,2~3 d后制备400~650μm带... 目的:研究小鼠脊髓背角Ⅰ层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aductal gray,PAG)投射神经元在双脉冲刺激下表现出来的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特点。方法:选取18~21 d C57/Bl6小鼠,脑立体定位注射2.5%Di I(100 nl)至PAG,2~3 d后制备400~650μm带背根的脊髓薄片,孵育1 h后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Di Ⅰ阳性标记的脊髓背角Ⅰ层向PAG投射(spino-PAG)神经元,在判断其为单突触传递后,给予时间间隔为110 ms的双脉冲刺激诱致刺激外周C纤维诱发的C-e EPSCs,观察其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特点。结果:(1)应用脑立体定位注射技术向PAG注射荧光素Di Ⅰ后可在脊髓背角Ⅰ层检测到逆行标记的神经元,提示该神经元为向PAG投射的神经元(spino-PAG投射神经元)。(2)在给予脊神经背根时间间隔为110 ms的双脉冲刺激后,脊髓背角Ⅰ层spino-PAG投射神经元发生不同程度和性质的短时程突触可塑性改变。其中,52.8%(28/53)的神经元表现为短时程的双脉冲易化(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其PPR的平均值为1.76±0.18;47.2%(25/53)的神经元表现为短时程的双脉冲抑制(paired-pulse depression,PPD),其PPR的平均值为0.61±0.05。结论:双脉冲刺激脊神经背根诱致C-e EPSCs可使脊髓背角I层spino-PAG神经元呈现短时程易化和短时程抑制的突触可塑性特征,提示这种短时程突触可塑性可能在痛信息的传递和敏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角 投射神经元 短时程突触可塑性 突触传递易化 突触传递抑制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背角Ⅰ-Ⅲ层疼痛神经环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嘉琪 王圣明 +6 位作者 严育东 孔牧 罗世城 杨静 戴春秋 杨雁灵 王亚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9-475,共7页
脊髓背角是痛信息传递的关键门户。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几乎没有来自于外周的痛信息仅在脊髓中继就简单地向上位脑结构传递。目前能够肯定的是,脊髓背角存在较为复杂的神经环路,该环路的传人是不同类型的初级传人纤维,
关键词 脊髓 疼痛 神经环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痛机制的几个信号通路 被引量:2
4
作者 林家骥 邝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5-578,共4页
神经病理性痛是指由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功能障碍或短暂的脏器损伤所致的疼痛,也可以是糖尿病、癌症或传染因素带来的继发损伤症状;其特征性临床表现有疼痛过敏、异常疼痛和自发疼痛等,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有极为严重的影响,而现... 神经病理性痛是指由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功能障碍或短暂的脏器损伤所致的疼痛,也可以是糖尿病、癌症或传染因素带来的继发损伤症状;其特征性临床表现有疼痛过敏、异常疼痛和自发疼痛等,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有极为严重的影响,而现有的治疗方法疗效均不理想。因此,认识神经病理性痛形成机制对于发展新的有效的疗法必不可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神经病理性痛 趋化因子 TOLL样受体4 嘌呤与嘧啶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慢性背根节压迫诱致DRG大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和Ih电流显著上调 被引量:1
5
作者 解柔刚 韩克威 +2 位作者 黄萌 吴霜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9-264,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CCD模型模拟的腰背痛诱致的DRG大神经元兴奋性改变及其离子通道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慢性压迫腰膨大L4/L5 DRG的CCD模型,模拟临床常见的腰背痛的触诱发痛表现。制备整节L4/L5 DRG标本,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去极化电流... 目的:探讨大鼠CCD模型模拟的腰背痛诱致的DRG大神经元兴奋性改变及其离子通道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慢性压迫腰膨大L4/L5 DRG的CCD模型,模拟临床常见的腰背痛的触诱发痛表现。制备整节L4/L5 DRG标本,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去极化电流刺激诱致的DRG大型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变及其离子通道机制。结果:对直径>50μm的健康的DRG大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显示:给予去极化方波电流刺激可以诱致CCD模型大鼠DRG大神经元呈现兴奋性增强的表现,具体表现为相同刺激强度的电流注射在CCD模型DRG大神经元上诱致的动作电位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元。同样的细胞放电增强也见于给予细胞斜波电流刺激。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分析显示CCD模型大鼠上DRG大神经元的I_h电流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结论:CCD模型可以诱致DRG大神经元呈现超兴奋状态,该兴奋性增强的状态主要由I_h电流增强来介导,为认识神经损伤诱致的病理性痛觉敏化尤其是触诱发痛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节慢性压迫 DRG神经元 触诱发痛 神经病理性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环素E2在体外通过Wnt/β-catenin信号刺激神经元发生 被引量:2
6
作者 杨佳蕾 杨振宇 +2 位作者 樊洪 吴寅 王亚周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9-385,共7页
目的:在体外探讨前列腺环素E2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为溶剂对照组;100 nmol/L、1μmol/L前列腺环素E2处理组;1μmol/L前列腺环素E2加15μmol/L XAV939处理组。上述各组细胞... 目的:在体外探讨前列腺环素E2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为溶剂对照组;100 nmol/L、1μmol/L前列腺环素E2处理组;1μmol/L前列腺环素E2加15μmol/L XAV939处理组。上述各组细胞在无血清增殖培养基中培养两天后,行BrdU、PY489染色,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Wnt信号的激活;在含2%胎牛血清的分化培养基中培养四天后,行Tuj/GFAP,CNPase染色,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结果:100 nmol/L,1μmol/L前列腺环素E2可分别使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增加约86%和195%,及其向神经元方向的分化增加约85%和257%,抑制向星形胶质细胞方向的分化,但不影响向少突胶质细胞方向的分化。100 nmol/L,1μmol/L前列腺环素E2可使核型β-catenin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分别增加约31%和91%。15μmol/L XAV939可显著降低1μmol/L前列腺环素E2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其向神经元方向的分化。结论:前列腺环素E2可在体外通过Wnt/β-catenin信号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增殖 分化 前列腺环素E2 WNT β-catenin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β-catenin信号参与慢性痛引起的小鼠海马神经元发生减少 被引量:3
7
作者 赵又谊 张力 +5 位作者 杨吉平 王莉颖 古雪 刘新禹 王亚周 武胜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2-658,共7页
目的:研究小鼠慢性痛模型中海马神经元发生减弱的现象,并从Wnt/β-catenin信号的角度探索相关机制,以及过表达β-catenin对慢性痛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选择性坐骨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利用Brd U/DCX免... 目的:研究小鼠慢性痛模型中海马神经元发生减弱的现象,并从Wnt/β-catenin信号的角度探索相关机制,以及过表达β-catenin对慢性痛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选择性坐骨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利用Brd U/DCX免疫荧光双标研究神经元发生;采用Wnt信号报告基因Topgal小鼠研究Wnt信号的改变;利用条件性过表达β-catenin的Nestin-Cre ER:β-catenin EX3^(loxp/+)小鼠研究过度激活Wnt信号对慢性痛小鼠海马神经元发生及学习记忆的影响;利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SNI后小鼠的机械和热痛阈显著下降,持续至少3周。Brd U/DCX免疫荧光双标显示SNI小鼠海马神经元发生明显减弱。Wnt信号报告基因β-gal在海马神经干细胞的表达降低。在SNI小鼠的成年神经干细胞中过表达β-catenin可显著促进海马神经元发生,并增强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结论:Wnt/β-catenin信号参与介导慢性痛引起的海马神经元发生减弱,增强Wnt信号可改善SNI小鼠海马的神经元发生及其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神经元发生 海马 Wnt/β-catenin信号 学习记忆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背根节神经元异位自发放电增强诱致大鼠慢性颈椎根性痛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昱琦 陈荣贵 +4 位作者 孔微微 曹智 胡三觉 董辉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7-362,共6页
目的:建立慢性压迫颈背根神经节诱致的颈椎根性痛(cervical radiculopathic pain,CRP)模型,观察颈背根节神经元产生异位自发放电诱致颈椎根性痛的作用。方法:采用体重为100~150 g的成年SD大鼠,在椎间孔内植入L型不锈钢钢柱形成慢性... 目的:建立慢性压迫颈背根神经节诱致的颈椎根性痛(cervical radiculopathic pain,CRP)模型,观察颈背根节神经元产生异位自发放电诱致颈椎根性痛的作用。方法:采用体重为100~150 g的成年SD大鼠,在椎间孔内植入L型不锈钢钢柱形成慢性压迫C7/C8背根节,建立颈椎根性痛模型。用Von Frey细丝刺激大鼠前足足底来检测机械痛敏。用热辐射刺激仪刺激大鼠前足足底来检测热痛敏,其热缩足反射潜伏期由自动计时器读出。用丙酮刺激大鼠前足足底来观察冷刺激反应级别;同时检测大鼠前足肌肉的瞬间肌力;进行在体C7/C8 DRG背根纤维胞外电生理记录。结果:(1)CRP大鼠损伤侧前足表现出对机械刺激、热刺激以及冷刺激明显的痛觉过敏现象。(2)在C7/C8 DRG慢性压迫损伤后有62.7%的神经元发生异位自发放电,而对照组只有22.5%的神经元发生自发放电。与对照组相比,CRP组发生异位自发放电的比例明显增加。受损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呈现三种不同的放电模式,即阵发性放电,周期性放电以及非周期性放电。结论:我们通过对C7/C8 DRG神经元施加稳固的慢性机械压迫建立了一个新的CRP模型,CRP大鼠表现出明显的痛行为学过敏反应。这种痛觉过敏可能由受损DRG神经元异位自发放电增强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根性痛 背根节 痛觉过敏 触诱发痛 自发放电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β-catenin信号调节神经干细胞向少突胶质-GABA能神经元分化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田士来 赵宝成 +5 位作者 王甲义 宁伟东 汪仁聪 陈伟 王亚周 屈延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5-170,共6页
目的:在体外研究Wnt/β-catenin信号对于少突胶质-GABA能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培养胎鼠中脑神经干细胞,在Wnt3a刺激或过表达β-catenin的条件下进行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信号激活... 目的:在体外研究Wnt/β-catenin信号对于少突胶质-GABA能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培养胎鼠中脑神经干细胞,在Wnt3a刺激或过表达β-catenin的条件下进行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信号激活时,少突胶质-GABA能神经元共同前体细胞标记蛋白DLX2,少突胶质细胞标记蛋白NG2,GABA能神经元标记蛋白GAD67的表达。结果:Western Blot显示Wnt-3a处理上调β-catenin和Wnt/β-catenin信号下游靶基因cyclin D1和Axin2的表达;Wnt3a处理和过表达β-catenin的神经干细胞可显著上调Dlx2,NG2和GAD67阳性细胞的百分率(P<0.05)。Wnt3a刺激和β-catenin过表达均抑制神经干细胞向星型胶质细胞方向的分化。结论:Wnt/β-catenin信号可在体外促进神经干细胞向GABA能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Wnt/β-catenin信号 GABA能神经元 少突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在体特异性表达GCaMP6f蛋白方法的构建及细胞内钙活动的监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褚文广 杜祎康 +4 位作者 王旭 林震 白占涛 解柔刚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3-328,共6页
目的:建立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特异性表达GCa MP6f蛋白的方法,并在疼痛刺激条件下,应用钙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小鼠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细胞内钙活动。方法:包装并纯化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并通过立体定位注射该病毒于SNS-Cre小鼠L4... 目的:建立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特异性表达GCa MP6f蛋白的方法,并在疼痛刺激条件下,应用钙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小鼠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细胞内钙活动。方法:包装并纯化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并通过立体定位注射该病毒于SNS-Cre小鼠L4/L5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动物存活3~4周,然后制备L4/L5整节DRG标本,检测GCa MP6f蛋白表达情况,并观察疼痛刺激条件下诱致的伤害性DRG神经元的钙反应情况。结果:SNS-Cre小鼠L4/L5 DRG内注射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后,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GCamp6f病毒特异性地表达在中、小型的DRG神经元。给予DRG神经元高钾刺激(KCl 30 mmol/L)可以诱致神经元胞内的钙离子水平显著上升。进一步给予伤害性DRG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TRPV1受体的激动剂Capsaicin(1μmol/L),结果显示其可以诱致GCamp6f蛋白标记的DRG神经元呈现显著的钙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的SNS-Cre小鼠DRG在体注射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特异性标记伤害性DRG神经元的方法是成功的,该方法的成功建立对于活体特异性监测伤害性DRG神经元的功能活动提供了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成像 伤害性感受器 DRG GCaMP6f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小鼠前额叶皮质锥体神经元的放电抑制作用研究
11
作者 任可可 刘慧浪 +3 位作者 刘霞 白占涛 武胜昔 王文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小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锥体神经元动作电位的效应。方法:成年C57小鼠或Thy1-GCaMP 3.0小鼠,制作含PFC的冠状脑片。分成正常脑脊液孵育组(对照组)和槲皮素孵育组(50μmol/L),给予高钾(5 mmoL/L KCl)人...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小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锥体神经元动作电位的效应。方法:成年C57小鼠或Thy1-GCaMP 3.0小鼠,制作含PFC的冠状脑片。分成正常脑脊液孵育组(对照组)和槲皮素孵育组(50μmol/L),给予高钾(5 mmoL/L KCl)人工脑脊液灌流两组脑片记录GCaMP荧光信号,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两组PFC锥体神经元放电,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检测神经元活性。结果:5 mmol/L KCl人工脑脊液可以明显引起对照组GCaMP脑片PFC锥体神经元荧光信号增强,而对槲皮素组无明显作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显示槲皮素组神经元能够产生动作电位。但与对照组相比,产生放电所需刺激强度增加,连续放电能力降低。PI染色显示槲皮素组神经元死亡数目减少。结论:槲皮素孵育可以通过抑制小鼠前额叶皮质锥体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从而提高神经元在体外环境的生存能力。其具体的离子通道机制及细胞信号通路研究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前额叶皮质 神经元 动作电位 GCaMP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功能和结构可塑性增强协同诱致慢性炎性痛
12
作者 赵芝威 王旭 +5 位作者 卢娜 杜祎康 褚文广 白占涛 韩文娟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9-215,共7页
目的:探讨外周炎症损伤后诱致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功能可塑性和结构可塑性改变的情况。方法:采用脊髓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和Golgi染色方法。结果:小鼠一侧后肢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可诱致显... 目的:探讨外周炎症损伤后诱致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功能可塑性和结构可塑性改变的情况。方法:采用脊髓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和Golgi染色方法。结果:小鼠一侧后肢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可诱致显著的机械性痛敏和热痛敏。CFA注射24 h后,对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发现刺激伤害性初级传入纤维诱致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的幅值较对照组动物显著增加,平均增强幅度为85.7%。Golgi染色结果发现,在诱致功能可塑性增强的同时,CFA炎症后还可导致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出现树突棘密度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强186.7%。结论:CFA引发的外周炎症损伤可同时诱致脊髓背角Ⅰ层神经元呈现功能可塑性和结构可塑性增强,这些变化与疼痛的持续慢性化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可塑性 结构可塑性 树突棘 脊髓背角 CFA 慢性炎性痛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束路示踪技术在脊髓损伤与再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3
作者 李琬悦 丁煜萌 王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7-661,共5页
脊髓损伤是神经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而神经束路示踪技术是其重要的研究手段。脊髓中神经纤维性质复杂,在人类和动物间存在很多分布差异。本文对神经束路示踪技术、脊髓损伤易累及的主要神经纤维的分布特点和在种属间的差异及神... 脊髓损伤是神经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而神经束路示踪技术是其重要的研究手段。脊髓中神经纤维性质复杂,在人类和动物间存在很多分布差异。本文对神经束路示踪技术、脊髓损伤易累及的主要神经纤维的分布特点和在种属间的差异及神经束路示踪技术在脊髓损伤与再生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束路示踪技术 逆行示踪 顺行示踪 跨节示踪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11.10转基因小鼠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慧 郭俊 +6 位作者 赵宇 卞干兰 刘芳芳 于才勇 冯睿 鞠躬 王键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1-234,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小鼠-DO11.10和BALB/c小鼠脊髓损伤后不同的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和损伤区的形态学变化来分析T淋巴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脊髓重度夹伤模型,H&E染色,GFAP、CD11b和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分析损伤...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小鼠-DO11.10和BALB/c小鼠脊髓损伤后不同的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和损伤区的形态学变化来分析T淋巴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脊髓重度夹伤模型,H&E染色,GFAP、CD11b和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分析损伤14 d、21 d后损伤区的变化;在损伤后0 d、7 d、14 d和21 d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评分来评价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脊髓损伤后21 d,BALB/c小鼠产生了较厚的胶质瘢痕并伴有明显的固缩现象;而DO11.10小鼠中只观察到稀薄的胶质瘢痕形成并没出现明显的固缩。DO11.10小鼠脊髓损伤后14 d,巨噬/小胶质细胞浸润较BALB/c小鼠明显增加。脊髓损伤后21 d,DO11.10小鼠脊髓损伤区中的T淋巴细胞较BALB/c小鼠明显减少。BBB运动评分显示,在损伤后21 d内DO11.10小鼠较BALB/c小鼠有显著的运动功能恢复。结论:脊髓损伤后21 d内,针对神经组织抗原的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浸润和存在不利于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BBB评分 炎症反应 T淋巴细胞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PC通道参与疼痛信号传递过程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宇飞 林震 +1 位作者 罗层 韩文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1-485,共5页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家族是一类六7欠跨膜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主要包括TRPC、
关键词 TRPC通道 疼痛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苷对原代培养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化学性缺氧损伤后存活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金萍 马全瑞 邝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9-733,共5页
目的:探讨肌苷对化学性缺氧损伤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存活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脑皮层OPC,随机分为四个组,即空白对照组、肌苷对照组、鱼藤酮损伤组和肌苷治疗组。肌苷治疗组是在添加肌... 目的:探讨肌苷对化学性缺氧损伤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存活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脑皮层OPC,随机分为四个组,即空白对照组、肌苷对照组、鱼藤酮损伤组和肌苷治疗组。肌苷治疗组是在添加肌苷30 min后再用鱼藤酮损伤,24 h后用MTT、PI染色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吸光值的差异、细胞死亡比率的差异和细胞凋亡比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鱼藤酮损伤组的吸光值明显下降(P<0.001)、细胞死亡比率明显增加(P<0.001)但细胞凋亡比率没有差异;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 mmol/L肌苷对照组的的吸光值明显下降(P<0.01);与鱼藤酮损伤组比较不同剂量肌苷治疗组的吸光值、细胞死亡比率和细胞凋亡比率均没有差异。结论:在鱼藤酮介导的化学性缺氧损伤条件下,肌苷对OPC的存活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且大剂量肌苷还可损伤正常的OPC,提示大剂量肌苷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髓鞘的修复过程中可能具有负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苷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存活 化学性缺氧损伤 细胞培养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刺感的临床意义与研究现状
17
作者 李威 段建红 +2 位作者 陈建庭 杨德鸿 胡三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4-356,共3页
麻刺感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症状。但临床上对麻刺感,特别是术后残余麻刺感的治疗手段却不多。既往研究表明肢体缺血-再灌注、神经压迫(损伤)以及化学致麻物对皮肤黏膜的刺激均可导致麻刺感。在肢体缺血-再灌注及神经压迫(损伤)时,存在一... 麻刺感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症状。但临床上对麻刺感,特别是术后残余麻刺感的治疗手段却不多。既往研究表明肢体缺血-再灌注、神经压迫(损伤)以及化学致麻物对皮肤黏膜的刺激均可导致麻刺感。在肢体缺血-再灌注及神经压迫(损伤)时,存在一类与麻刺感高度相关的簇放电,粗大有髓神经纤维及低阈值机械感受器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化学致麻物山椒醇诱发的动物行为学表现及神经电生理结果提示麻刺感与疼痛的产生机制不同。碳酸饮料刺激口腔黏膜所产生的麻刺感与山椒醇的致麻机制亦不同。在基础研究方面,建立麻刺感动物模型、明确麻刺感特异性放电模式,从机制上区分疼痛与麻刺感是未来的研究趋势。同时我们希望更多的临床医生从临床角度关注这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刺感 临床意义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9和miR-124共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靶分子鉴定
18
作者 薛茜 王琰 +5 位作者 张坤 赵湘辉 田婉莹 杨安钢 鞠躬 王键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0-804,共5页
目的构建miR-9和miR-124单独表达和串联共表达的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其共同靶分子。方法将pri-miR-9和pri-miR-124的编码序列分别插入或串联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 CAG,转染He La细胞后,实时定量PCR鉴定成熟miRNA的表达水平。构建miR-9和m... 目的构建miR-9和miR-124单独表达和串联共表达的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其共同靶分子。方法将pri-miR-9和pri-miR-124的编码序列分别插入或串联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 CAG,转染He La细胞后,实时定量PCR鉴定成熟miRNA的表达水平。构建miR-9和miR-124分子完全互补的靶基因萤光素酶报告载体,双萤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表达的成熟miRNA的生物学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9和miR-124的共同靶分子,将靶分子mRNA的3'非翻译区(UTR)克隆入p GL3luciferase报告基因载体中,观察转染细胞后miRNA对报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经测序及酶切鉴定证实3种miRNA表达载体构建完全正确,实时定量PCR检测表明这3种表达载体均能正确高表达成熟的miRNA。双萤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证实3种载体表达的miRNA分子具有生物学活性。生物学软件预测发现小分子GTP结合蛋白Ras相关蛋白2a(Rap2a)是miR-9和miR-124的靶基因,成功构建了含有Rap2a 3'UTR的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双萤光素酶报告系统提示miR-9和miR-124均能抑制Rap2a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miR-9和miR-124的单独表达和共表达载体,并能高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成熟的miR-9和miR-124分子。Rap2a可能是miR-9和miR-124的一个共同靶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共表达载体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烧伤痛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傅豪 赵欢 +4 位作者 韩士超 解营利 杨涛 卢昌波 徐晖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4-776,共3页
烧伤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据估计,全世界有1100万烧伤患者需要得到医疗救治。烧伤会使机体出现休克、组织坏死、脏器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并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较大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关键词 皮肤 烧伤痛 烧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素在慢性痛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高浏璐 肖梅梅 +1 位作者 董辉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9-532,共4页
慢性痛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被喻为不死的癌症,困扰着数以亿计的人们,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治的特性使患者长期备受折磨,并且焦虑、抑郁、恐惧等恶性情绪常伴随整个病程甚至终生,”痛”不欲生,严重危害人类... 慢性痛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被喻为不死的癌症,困扰着数以亿计的人们,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治的特性使患者长期备受折磨,并且焦虑、抑郁、恐惧等恶性情绪常伴随整个病程甚至终生,”痛”不欲生,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人们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的深入,慢性痛的机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 慢性痛 镇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