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变型天花粉蛋白TCS_(YFF81-83ACS)的生物活性及免疫原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安群星 穆士杰 +4 位作者 张献清 陈蕤 雷迎峰 黎志东 徐志凯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69-1071,共3页
目的:构建一种突变型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TCS),并对其生物活性和免疫原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TCS分子上可能的抗原决定簇位点(YFF81-83)进行定点突变,并将所构建的突变体(TCSYFF81-83ACS)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及纯化。随后与野生... 目的:构建一种突变型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TCS),并对其生物活性和免疫原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TCS分子上可能的抗原决定簇位点(YFF81-83)进行定点突变,并将所构建的突变体(TCSYFF81-83ACS)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及纯化。随后与野生型TCS(wTCS)比较,分析其DNA酶活性、致核糖体失活活性、免疫原性和急性毒性。结果:初步检测显示,所构建的突变型TCS活性与wTCS活性几乎相当,而其免疫原性有所降低。结论:通过该方法改造TCS是可行的,有可能为抗HIV治疗提供一种高效、低毒、廉价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花粉蛋白 定点突变 生物活性 免疫原性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κ阿片受体在抗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2
作者 肖安 薛采芳 +5 位作者 魏保真 毕辉 张鹏 郭海涛 王跃民 裴建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5-719,共5页
目的研究κ阿片受体在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并初步探讨κ阿片受体选择性激动剂U50488H(U50)对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调控作用。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Control),缺血再... 目的研究κ阿片受体在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并初步探讨κ阿片受体选择性激动剂U50488H(U50)对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调控作用。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Control),缺血再灌注组(I/R),U50+I/R组,PTX组(pertussis toxin,百日咳毒素,G i/o蛋白抑制剂),G lib组(glibenc lam ide,KATP通道阻断剂),Che组(chel-erythrine,PKC选择性抑制剂)和Gen组(gen iste in,酪氨酸激酶TK抑制剂),观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计算心律失常评分;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①与I/R组相比,U50488H+I/R组大鼠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下降,该作用可被选择性κ阿片受体阻断剂nor-BNI阻断。②分别提前给予PTX,glibenc lam ide和chelerythrine后,U50488H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被明显减弱或阻断;③提前给予gen iste in对U50488H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无明显影响。④与正常大鼠血浆AngⅡ、ET和NO含量比较,I/R组血浆AngⅡ和ET含量明显增加,NO含量明显降低;给予U50488H处理后,U50+I/R组大鼠血浆AngⅡ和ET含量比I/R组降低,而NO含量则明显升高。结论①κ阿片受体介导了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作用,该作用的信号转导途径可能涉及G i/o、PKC和KATP等通道。②激活κ阿片受体还可能通过下调大鼠血浆AngⅡ和ET或上调NO等因子的水平来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Κ阿片受体 U50488H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抗体夹心ELISA定量检测内毒素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徐修礼 薛采芳 +3 位作者 于文彬 张建芳 丁振若 张惠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5-176,183,共3页
目的  建立检测细菌内毒素(endotoxin, ET)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方法用自制的抗LPS-mAb C3A2和H3D3,分别作为包被和酶标记mAb,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法,并进行了实验条件的选择。然后... 目的  建立检测细菌内毒素(endotoxin, ET)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方法用自制的抗LPS-mAb C3A2和H3D3,分别作为包被和酶标记mAb,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法,并进行了实验条件的选择。然后用优化后的双抗夹心法对检测LPS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回收率进行鉴定试验,并与鲎试验定量仪器比浊法和鲎试验定性法进行比较。结果双抗体夹心法检测LPS的敏感性为50 ng/L,特异性与准确性均高于仪器比浊法和鲎试验定性法,回收率是86.7%~97.4%,CV值为0.62%~4.8%。结论建立的双抗夹心法,检测LPS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均较良好,为临床诊治内毒素血症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特异的实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单克隆抗体 ELISA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军 黄豫晓 +4 位作者 沈燕 梁姣 刘学武 李英辉 赵亚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65-168,共4页
HBV由于其较强的种属特异性,目前尚缺乏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来阐明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有关HBV感染模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小鼠方面,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综述了HBV转基因小鼠、HBV转染小鼠和人鼠嵌合肝脏HBV小鼠等模型的优缺点,提出合... HBV由于其较强的种属特异性,目前尚缺乏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来阐明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有关HBV感染模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小鼠方面,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综述了HBV转基因小鼠、HBV转染小鼠和人鼠嵌合肝脏HBV小鼠等模型的优缺点,提出合理使用这些模型有助于更好地阐明HBV的致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模型 动物 小鼠 转基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环素调控系统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活性及组织特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雷俊川 宫卫东 +3 位作者 赵亚 姜河 刘忠湘 易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03-1105,共3页
目的:分析四环素调控系统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Cp)活性及组织特异性的影响。方法:利用PCR从质粒pTL-8扩增7个Teto序列,并将其克隆入T载体pMD19-T Simple中。测序正确后将7个Teto序列亚克隆入pGL3-Basic/Cp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中C... 目的:分析四环素调控系统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Cp)活性及组织特异性的影响。方法:利用PCR从质粒pTL-8扩增7个Teto序列,并将其克隆入T载体pMD19-T Simple中。测序正确后将7个Teto序列亚克隆入pGL3-Basic/Cp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中Cp启动子的上游,以构建质粒pGL3-Basic/7t/Cp。将能表达TetR的质粒pTL-8的荧光素酶编码基因切除后,与pGL3-Basic/7t/Cp共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宫颈癌细胞系HeLa,绿猴肾细胞系COS-7,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结肠癌细胞系HT-29,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荧光素酶在这些不同细胞系中的活性,以鉴定四环素调控系统对Cp活性及组织特异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质粒pGL3-Basic/7t/Cp,将其转染入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系后表明将7个teto序列克隆入Cp上游后增强了Cp在各细胞系中的活性。结论:四环素调控系统明显增强了Cp的转录活性。但同时,Cp失去了其组织特异性的特点,即在这些细胞系中均有较强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调控系统 CP 肝细胞特异性 荧光素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疱疹病毒I型胸苷激酶基因融合表达产物的免疫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伟 薛采芳 +1 位作者 甄荣芬 樊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305-307,共3页
目的研究TK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已构建和表达的单纯疱疹病毒I型胸苷激酶(HSV 1TK)融合蛋白免疫兔制备抗HSV 1TK血清 ,并以免疫印迹法鉴定其特异性 ,以免疫荧光法检测HSV 1TK基因在转染人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免疫印迹... 目的研究TK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已构建和表达的单纯疱疹病毒I型胸苷激酶(HSV 1TK)融合蛋白免疫兔制备抗HSV 1TK血清 ,并以免疫印迹法鉴定其特异性 ,以免疫荧光法检测HSV 1TK基因在转染人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免疫印迹显示 ,自制和国外提供的抗TK兔血清 ,均能特异性地识别Mr 约为97000的TK融合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得到的结果满意 ,而且自制抗血清的效价和染色强度均优于国外提供的免疫血清。结论原核表达的HSV 1TK融合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学活性 ;自制抗H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 胸苷激酶 基因治疗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乙酰胆碱受体单链抗体1956#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宋琛 徐江 +2 位作者 张芳琳 白文涛 李柱一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2-294,297,共4页
目的:重组表达抗人乙酰胆碱受体(AChR)单链抗体(scFv)1956#,提高scFv1956#的可溶性表达量。方法:用PCR扩增含抗人AChR scFv1956#的载体pHEN1中的scFv1956#结构基因,并将其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44a(+)。用重新构建的载体转化E.coli BL21... 目的:重组表达抗人乙酰胆碱受体(AChR)单链抗体(scFv)1956#,提高scFv1956#的可溶性表达量。方法:用PCR扩增含抗人AChR scFv1956#的载体pHEN1中的scFv1956#结构基因,并将其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44a(+)。用重新构建的载体转化E.coli BL21(DE3)pLysS,IPTG诱导表达。用SDS-PAGE来比较更换载体及不同温度和时间对可溶性表达量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进行鉴定。结果:PCR产物大小为785bp,与预计相符;所构建质粒经测序证实scFv1956#核苷酸序列正确,并正确插入载体pET44a(+)。诱导后得到的可溶性表达量优于原载体pHEN1。结论:载体pET44a(+)表达的端融蛋白NusA可以帮助scFv1956#的正确折叠,从而获得大量可溶性表达。低温长时间诱导有助于提高可溶性表达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乙酰胆碱受体 单链抗体 NU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