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测定铜原子量的微型实验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立红 李玮娜 孙天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S1期121-123,共3页
利用自制的简易气体发生器和洗气装置对铜原子量测定微型实验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测定结果不仅能达到无机化学实验对测定精度的要求 。
关键词 微型实验 测定 铜原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小鼠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兰海云 汪爱勤 尹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36-39,共4页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大部分HCV感染者呈持续性感染,这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紧密相关。近十年来,许多学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建立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小鼠实验模型,基于这些模型的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对HCV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大部分HCV感染者呈持续性感染,这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紧密相关。近十年来,许多学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建立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小鼠实验模型,基于这些模型的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对HCV感染、致病、免疫等方面分子机理的认识,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新的抗病毒策略和特异药物筛选的发展。本文就目前最常见和未来有应用前景的两类小鼠实验模型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动物 肝炎 丙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技术、新方法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文勇 黄晓峰 +1 位作者 闫庆国 王伯沄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09-911,共3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如用于肿瘤基因表达谱分析的基因芯片技术、分层表达扫描(layeredexpressionscanning,LES)分析技术等。本文简要介绍显色原位杂交和荧光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如用于肿瘤基因表达谱分析的基因芯片技术、分层表达扫描(layeredexpressionscanning,LES)分析技术等。本文简要介绍显色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多光谱成像技术以及分子成像技术在病理学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原位杂交 基因芯片 生物信息学 多光谱成 像分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截短core基因融合preS1基因在BCG中的表达及其免疫应答 被引量:2
4
作者 尹文 吕欣 +5 位作者 雷迎峰 杨敬 孙梦宁 马玉 兰海云 汪爱勤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HBV相关抗原在卡介苗(BCG)中的有效表达及其刺激产生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效果。方法:将带有HBV截短C基因和preS1基因片段的穿梭载体转化BCG菌株,筛选重组菌,SDS-PAGE和Western blot实验分析其抗原表达特性;分别以生理盐水、BC... 目的:探讨HBV相关抗原在卡介苗(BCG)中的有效表达及其刺激产生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效果。方法:将带有HBV截短C基因和preS1基因片段的穿梭载体转化BCG菌株,筛选重组菌,SDS-PAGE和Western blot实验分析其抗原表达特性;分别以生理盐水、BCG、BCG-pDE22、BCG-pDE22-CS1皮下注射BALB/c小鼠,进行连续抗体测定和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组BCG可表达Mr为24000的新生蛋白,与CS1融合蛋白大小相符,Westernblot实验分析显示出良好的抗原结合特性;带有HBVCS1抗原基因的重组BCG免疫组抗体滴度显著升高,特异性杀伤能力更强。结论:BCG可以作为HBV相关抗原的活载体,为研制HBV新型疫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细胞毒性T细胞 BCG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冲击波致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 被引量:3
5
作者 马晓艳 黄晓峰 +5 位作者 任东青 尹文 王文勇 王爽 李勇强 于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469-471,I0004,共4页
目的:鉴于应激反应与器官损伤的重要关系,文章通过观察三硝基甲苯(TNT)爆炸致伤后羊肝组织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特征,为爆炸伤的临床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将25只羊布放在离爆心5~30 m的距离上用电启动引爆TNT致伤,伤后取肝组织用30 mg/... 目的:鉴于应激反应与器官损伤的重要关系,文章通过观察三硝基甲苯(TNT)爆炸致伤后羊肝组织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特征,为爆炸伤的临床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将25只羊布放在离爆心5~30 m的距离上用电启动引爆TNT致伤,伤后取肝组织用30 mg/L戊二醛固定,进行常规透射电镜标本制备,观察其超微结构病理改变。结果:电镜下肝组织超微结构的病变表现为肝血窦内淤血明显,枯否细胞增生,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溶酶体增生,髓鞘样膜结构形成,线粒体肿胀、畸形、嵴模糊不清,内质网扩张。在5 m处存活率为0,10、15和20m处分别为40%、60%和80%,25m、30m处动物存活率为100%。结论:爆炸伤后动物存在应激性肝细胞损伤。动物存活率随动物距爆心距离增加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硝基甲苯 爆炸伤 肝细胞 应激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尿嘧啶DNA糖苷酶2(UNG2)可增强HepG2细胞的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曹丽妍 成姗 +2 位作者 杜娟 郭晏海 黄晓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3-487,共5页
目的检测尿嘧啶DNA糖苷酶2(UNG2)的糖苷酶活性,研究UNG2在肝癌细胞HepG2抗氧化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构建UNG2的过表达载体,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UNG2过表达效果。在HepG2细胞过表达UNG2,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观察UNG2在细胞中的表... 目的检测尿嘧啶DNA糖苷酶2(UNG2)的糖苷酶活性,研究UNG2在肝癌细胞HepG2抗氧化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构建UNG2的过表达载体,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UNG2过表达效果。在HepG2细胞过表达UNG2,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观察UNG2在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利用含脱氧尿苷的寡核苷酸为底物测定UNG2的DNA糖苷酶活性,利用H_2O_2毒性实验研究UNG2在HepG2肝癌细胞抗氧化存活中的作用。结果在HEK293FT细胞中成功表达了UNG2,并发现UNG2主要定位在HepG2细胞核中。酶活性实验表明UNG2可以有效地切割寡核苷酸中的脱氧尿苷位点。H_2O_2毒性实验表明过表达UNG2可以显著提高HepG2肝癌细胞在H_2O_2处理后的存活率。结论 UNG2具有特异的尿嘧啶糖苷酶活性,并且UNG2能够保护HepG2肝癌细胞抵抗氧化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G2 DNA糖苷酶 酶活性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型表达丙型肝炎病毒NS3/4A蛋白酶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梦宁 兰海云 +9 位作者 马玉 赵亚 吕欣 杨敬 雷迎峰 姚敏 康健 招明高 汪爱勤 尹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76-80,共5页
目的建立调控因素存在下表达丙型肝炎病毒(HCV)NS3/4A丝氨酸蛋白酶的转基因小鼠。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可受Tet-On调控系统和Cre-LoxP基因敲除系统双重调控表达HCV NS3/4A丝氨酸蛋白酶的真核表达质粒PBI-Ⅲ/LoxP-Luc-PolyA-LoxP-NS3... 目的建立调控因素存在下表达丙型肝炎病毒(HCV)NS3/4A丝氨酸蛋白酶的转基因小鼠。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可受Tet-On调控系统和Cre-LoxP基因敲除系统双重调控表达HCV NS3/4A丝氨酸蛋白酶的真核表达质粒PBI-Ⅲ/LoxP-Luc-PolyA-LoxP-NS3/4A。该重组质粒线性化后,经显微注射制备转基因小鼠。首建鼠及经PCR检测阳性的子代鼠与C57BL/6小鼠交配传代。选择部分F2鼠与已经稳定建系的转基因小鼠Lap杂交,利用在体生物发光成像系统(BLI)检测肝脏稳定表达荧光素酶(Luc)报告基因的经盐酸强力霉素(Dox)诱导的双转基因子代鼠,并选择性针对稳定表达系传代扩群。结果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显示重组载体构建成功。经PCR检测得到6只转基因首建鼠,其中3只可繁殖传代并持续检测到阳性子代鼠。BLI结果显示,由其中1只首建鼠传代而来的不同F2鼠与Lap鼠杂交得到的部分双转基因鼠肝脏部位发光信号强烈,表明这些小鼠肝细胞内报告基因Luc特异高效表达。结论建立了转基因小鼠NS3/4A,并筛选到调控因素存在时转入外源基因特异稳定表达的转基因小鼠,为进一步建立严格调控型表达NS3/4A蛋白酶的小鼠模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模型 动物 小鼠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t-on和Cre/loxP双调控肝靶向表达Cre重组酶转基因小鼠的制备和功能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亚 马玉 +10 位作者 黄豫晓 兰海云 孙梦宁 吕欣 杨敬 雷迎峰 张建敏 康健 招明高 汪爱勤 尹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81-83,共3页
目的制备Tet-on和Cre/loxP系统双重调控下肝靶向性表达Cre重组酶的转基因小鼠rtTALAP-1/LC-1并评价其功能,为最终建立可突破胚胎期免疫耐受的双调控型HCV转基因小鼠模型奠定基础。方法选取适龄rtTALAP-1转基因小鼠与LC-1转基因小鼠交配,... 目的制备Tet-on和Cre/loxP系统双重调控下肝靶向性表达Cre重组酶的转基因小鼠rtTALAP-1/LC-1并评价其功能,为最终建立可突破胚胎期免疫耐受的双调控型HCV转基因小鼠模型奠定基础。方法选取适龄rtTALAP-1转基因小鼠与LC-1转基因小鼠交配,PCR法检测子代rtTALAP-1/LC-1转基因小鼠基因组中是否插入了rtTA元件和Cre基因片段。双阳性rtTALAP-1/LC-1小鼠dox诱导1周后,以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小鼠肝脏的Luc萤光素酶信号,免疫组化检测Cre重组酶在小鼠肝脏等组织中的表达状况。结果 rtTALAP-1/LC-1转基因小鼠在dox诱导后,仅在其肝脏检测到清晰的Luc萤光素酶信号,而其他脏器均未检测到萤光信号;免疫组化法也仅在小鼠肝细胞核中检测到Cre重组酶的表达,心脏、肾脏和骨骼肌等其他组织均未检测到Cre重组酶的表达。结论成功制备了rtTALAP-1/LC-1转基因小鼠,其靶基因表达的诱导反应性和肝靶向性均良好,为最终制备双调控型丙型肝炎病毒(HCV)转基因小鼠模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小鼠 转基因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藤酮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死亡与免疫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晓峰 尹文 王文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59-1061,共3页
帕金森病多巴胺(DA)神经元死亡有多种机制,鱼藤酮(RT)是DA能神经元死亡原因之一,但目前还没有一种能用于研究DA能神经元死亡方式的理想模型。我们研究初步证实在昆明小鼠经RT注射后可在黑质神经元出现明显Lewy小体样结构。细胞免疫和体... 帕金森病多巴胺(DA)神经元死亡有多种机制,鱼藤酮(RT)是DA能神经元死亡原因之一,但目前还没有一种能用于研究DA能神经元死亡方式的理想模型。我们研究初步证实在昆明小鼠经RT注射后可在黑质神经元出现明显Lewy小体样结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虽然在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与RT所致DA能神经细胞死亡的关系还不清楚。本文中简要阐述了RT与DA能神经元死亡方式及其与免疫之间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细胞死亡 LEWY小体 鱼藤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中不溶性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10
作者 黄晓峰 刘彦仿 +3 位作者 尹文 王爽 亢君君 李永强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8-555,共8页
目的:为确定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不溶性免疫复合物(IC)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HFRS病毒抗原和相应抗体在体外制备成特异性的不溶性IC,经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而后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子显... 目的:为确定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不溶性免疫复合物(IC)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HFRS病毒抗原和相应抗体在体外制备成特异性的不溶性IC,经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而后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病毒抗原及IC在各主要脏器的分布及其致病变作用。结果:IC注射后24h,主要见于血管系统如肝血窦和肾小球毛细血管之中。IC注射72h后,IC主要存在于肾小球基底膜部位以及血管系膜中,呈细小或粗大的颗粒状。肾小球毛细血管中红细胞明确阳性。某些血管腔中仍充满荧光物质,有些荧光物质位于足细胞的胞质内。在肾小球周围的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可有IC,包括抗原和C3。不溶性IC注射后168h(7d),大多数肾小球结构接近正常,几乎看不到特异性的荧光。电镜观察发现病变以肾小球为主,发现系膜细胞伸出明显的胞质突起,并延伸至内皮和基膜之间。系膜细胞也有增生,可见沿细胞膜分布的中等数量的吞饮小泡以及胞浆中小的溶酶体颗粒。免疫沉积物可出现在肾小球系膜基质区,为不规则形,常聚集成团块状,呈散在分布,有时可见于内皮下、上皮下和/或基膜内。肾小球基膜呈不规则延伸、增厚,呈花斑状,并形成裂隙。IC注射后24h,某些毛细血管袢管腔中有血小板聚集。注射后72h,血小板聚集已不明显。某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严重,内皮细胞肿胀,部分区域内皮细胞突起脱落,基膜裸露。内皮细胞伸出许多绒毛状突起,互相交织融合形成拱状结构。胞浆中游离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增多。有些内皮细胞的胞质形成泡状结构。毛细血管管腔中充满一些电子致密的沉积物,并且这些电子致密物可通过内皮缺损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物质相连。肾小球囊壁层基膜外侧裸露,有胶原纤维形成。足细胞肿胀,突起融合,胞质中有溶酶体和吞饮(吞噬)小泡,吞饮小泡中含有电子致密物。肾小球病变虽然比较明显,但肾小管病变相对较轻,仅肾小球周围的部分肾小管(主要是近曲小管)可出现溶酶体增生。所有对照动物未见发病,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病变。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对照为阴性,单纯注射PAP的动物,经显色后,发现阳性反应都位于血管系统之中,各器官实质细胞未见阳性反应。说明出血热IC引起的致病变作用是特异性的。结论:不溶性IC主要沉积于肾小球的内皮下、基膜内、上皮下和毛细血管系膜内。HFRS的发病中,肾小球肾炎的改变可能是不溶性IC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免疫复合物 免疫组织化学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浴加热与半导体激光光热对不同细胞系作用的比较
11
作者 严泉剑 曹云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S003-S004,共2页
关键词 水浴 半导体激光 光热作用 细胞培养 肿瘤 热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疫苗佐剂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明 尹文 汪爱勤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2-383,共2页
关键词 乙肝疫苗 免疫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