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解剖学会第11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6年学术年会召开
1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8-608,共1页
关键词 神经解剖学 会员代表大会 学术年会 学会 中国 香港大学 会议中心 论文摘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在脊髓影响伤害性信息传递的机能学和形态学基础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辉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5-268,共4页
关键词 5-羟色胺 脊髓 伤害性信息传递 机能学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内接受面口部躯体伤害性信息的calbindinD-28k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 被引量:6
3
作者 马文领 张文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9-323,T065,共6页
为探讨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内的 calbindin D-2 8k神经元是否接受并传递面口部躯体伤害性信息到孤束核 ,本研究应用荧光金逆行束路追踪结合 FOS和 calbindin D-2 8k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观察了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的 calbindin D-2 8k和... 为探讨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内的 calbindin D-2 8k神经元是否接受并传递面口部躯体伤害性信息到孤束核 ,本研究应用荧光金逆行束路追踪结合 FOS和 calbindin D-2 8k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观察了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的 calbindin D-2 8k和FOS双重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向右侧孤束核内注射荧光金并向右侧上、下唇皮下注射福尔马林 ,发现荧光金逆标细胞和 F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注射侧的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的背侧边缘旁核和三叉旁核 ;大量的 calbindinD-2 8k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双侧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内。此处的大部分荧光金逆标细胞 (约 74.4% )呈 calbindin D-2 8k免疫反应阳性。在此二者的双重阳性细胞中 ,又有一部分 (约 41.0 % )为同时呈 FOS免疫反应阳性的三重阳性神经元。结果提示 ,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内接受面口部躯体伤害性信息的 calbindin D-2 8k神经元可直接投射至孤束核 ,calbindin 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三叉神经脊束 间质核 面口部 躯体伤害性信息 CALBINDIN D-28k神经元 孤束核 投射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口部三叉神经躯体性初级传入和内脏性初级传入在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汇聚的电镜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文斌 熊抗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48,T008,共6页
本教研室既往研究曾发现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不仅接受支配面、口部皮肤和粘膜的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和眶下神经等三叉神经范围的初级传入 ,还接受舌咽、迷走神经的内脏初级传入。继之又证明 ,投射于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的舌神经、眶下神经... 本教研室既往研究曾发现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不仅接受支配面、口部皮肤和粘膜的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和眶下神经等三叉神经范围的初级传入 ,还接受舌咽、迷走神经的内脏初级传入。继之又证明 ,投射于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的舌神经、眶下神经和舌咽、迷走神经的初级传入终末都主要分布在相当于闩水平的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的梭形、柱状膨大部分 ,且两者的终末分布区存在着明显的重叠。因此设想 ,此两种传入终末可能汇聚于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内的神经元并与之形成突触联系。为了证实此点 ,本研究将 HRP和神经毒 ricin分别注入于舌咽、迷走神经和眶下神经 ,在电镜下对它们的终末分布状态和联系进行了探索。发现有多数的此两类终末与树突分别构成突触连结 ;还发现一些标记的和溃变的终末共同汇聚于同一间质核神经元 ,其数量分别占标记终末总数的 1.43%和变性终末总数的 6 .5 7%。本文首次在形态学上证明直接来自三叉神经躯体性和来自 、 脑神经内脏性初级传入终末汇聚于间质核神经元形成双重突触连结。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汇聚 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 三叉神经 脑神经 大鼠 初级传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口部炎性刺激条件下PPTA mRNA在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及与FOS的共存 被引量:2
5
作者 武胜昔 王亚云 +1 位作者 李云庆 施际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9-362,共4页
将鹿角菜胶注射到大鼠口周皮下作成炎性刺激模型,用原位杂交法结合免疫组化法观察了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中PPTA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与FOS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发现:鹿角菜胶注射后,注射侧三叉神经尾侧亚核浅层内PPTAmRNA阳性神经元的数... 将鹿角菜胶注射到大鼠口周皮下作成炎性刺激模型,用原位杂交法结合免疫组化法观察了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中PPTA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与FOS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发现:鹿角菜胶注射后,注射侧三叉神经尾侧亚核浅层内PPTAm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与对照例相比明显增多。鹿角菜胶产生的炎性刺激也诱导了FOS蛋白在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中的表达,FOS蛋白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刺激侧三叉神经尾侧亚核浅层,而对照侧仅有少量分布。在三叉神经尾侧亚核浅层约60%的PPTAmRNA阳性神经元同时表达了FOS蛋白,而双重反应阳性的神经元仅占FOS阳性神经元的30%。上述结果提示:在面口部伤害性刺激诱导的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PPTAmRNA增强表达的过程中,FOS蛋白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TAmRNA FOS 伤害性刺激 大鼠 V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孤束核内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接受面口部深层组织伤害性信息并向臂旁核投射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峰 马文领 +1 位作者 张富兴 张文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1-496,共6页
为了探讨孤束核(NTS)内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是否与面口部深层组织的伤害性信息有关并向臂旁核投射,本研究运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福尔马林刺激咬肌和免疫荧光技术相结合的三重标记方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NTS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 为了探讨孤束核(NTS)内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是否与面口部深层组织的伤害性信息有关并向臂旁核投射,本研究运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福尔马林刺激咬肌和免疫荧光技术相结合的三重标记方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NTS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并表达FOS蛋白的神经元向臂旁核的投射。将2%FG注入一侧臂旁外侧核后,向同侧咬肌内注射2%福尔马林溶液,并行TH和FOS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荧光显微镜下在同侧NTS内的连合、内侧、中间内侧和腹侧亚核中可见重叠分布的FG、FOS、TH单标神经元以及FG/TH、FOS/TH、FOS/FG双标和FG/FOS/TH三标神经元。FG/TH和FOS/TH双标神经元分别占同侧NTS内TH阳性神经元总数的28.6%和34.8%;FOS/FG双标神经元占同侧FG逆标神经元总数的26.4%;FG/FOS/TH三标神经元分别占同侧TH阳性神经元和FG逆标神经元总数的23.7%和8.4%。本结果提示大鼠NTS中的部分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接受面口部深层组织的伤害性信息并向臂旁外侧核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S 神经元 同侧 伤害性信息 儿茶酚胺 臂旁核 大鼠 外侧核 亚核 荧光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束核内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汇聚内脏传入与口面部躯体伤害性信息并向臂旁核投射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峰 马文领 +1 位作者 张文斌 张富兴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3-177,共5页
为了研究内脏初级传入与口面部深层组织躯体伤害性信息是否汇聚于孤束核(NTS)中向臂旁核(PBN)投射的儿茶酚胺(CA)能神经元。本实验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动物以生物素化的葡聚糖胺(BDA)注入颈部迷走神经主干跨节追踪,四甲基罗达... 为了研究内脏初级传入与口面部深层组织躯体伤害性信息是否汇聚于孤束核(NTS)中向臂旁核(PBN)投射的儿茶酚胺(CA)能神经元。本实验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动物以生物素化的葡聚糖胺(BDA)注入颈部迷走神经主干跨节追踪,四甲基罗达明(TMR)注入臂旁外侧核(LPB)逆行追踪,福尔马林刺激咬肌并行FOS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第二组动物以BDA注入颈部迷走神经主干跨节追踪,福尔马林刺激咬肌并行FOS和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对两组大鼠NTS内的标记细胞和纤维进行了观察。两组实验中,主要在NTS的内侧、中间内侧和连合亚核内观察到重叠分布的TMR、FOS或TH、FOS单标神经元。其中部分TMR逆行标记的或TH阳性神经元呈FOS阳性并与BDA跨节标记的纤维和终末形成紧密接触。提示大鼠NTS内的CA能神经元可能汇聚了内脏初级传入和口面部深层组织的躯体伤害性刺激信息并向LPB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束核 臂旁核 咬肌 儿茶酚胺能 内脏初级传入 伤害性信息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神经元向前扣带回皮质中部区域的投射(英文)
8
作者 柳琳 张勇 +5 位作者 张浩强 刘基德 冯宇鹏 李云庆 李金莲 张富兴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9-654,共6页
目的:用逆行标记方法观察脑干神经元向皮质扣带回中部(the middle portion of the cingulate cortex,MCC)的纤维投射。方法:立体定位注射法将0.06-0.08μl的4%荧光金(Fluoro-gold,FG)注射至MCC(Bregmma:+0.2,-0.3,-0.8 mm)部... 目的:用逆行标记方法观察脑干神经元向皮质扣带回中部(the middle portion of the cingulate cortex,MCC)的纤维投射。方法:立体定位注射法将0.06-0.08μl的4%荧光金(Fluoro-gold,FG)注射至MCC(Bregmma:+0.2,-0.3,-0.8 mm)部位,7 d后处死大鼠,含4%多聚甲醛的磷酸缓冲液(PB)灌注固定,取脑组织,制作30μm厚度的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FG逆行标记神经元的定位分布并计数。结果:MCC与皮质间有广泛的联系,包括与同侧、对侧和扣带回内部的联系。在脑干中缝核簇、蓝斑、被盖腹侧区、被盖背内侧区及中脑中央灰质(α部)均可观察到FG逆标神经元的分布,以上FG标记神经元以同侧为主,对侧较少。结论:以上核团向MCC的投射表明MCC接受来自脑干神经元的广泛投射,提示MCC神经元的活动受到脑干众多结构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扣带回 脑干 逆行示踪技术 荧光金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HT2-7受体亚型mRNAs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5
9
作者 周亮 武胜昔 +4 位作者 王亚云 王文 刘翔宇 黄静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4-38,共5页
本研究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观察了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所致神经病理性痛条件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5-HT2~7受体亚型mRNAs的时程表达变化.用RT-PCR方法在正常大鼠DRG中检测到5-HT2A、5-HT3、5-HT4、5-HT5... 本研究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观察了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所致神经病理性痛条件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5-HT2~7受体亚型mRNAs的时程表达变化.用RT-PCR方法在正常大鼠DRG中检测到5-HT2A、5-HT3、5-HT4、5-HT5A和5-HT7受体亚型mRNAs的表达,但未检测到5-HT2B、5-HT2c、5-HT5B和5-HT6受体亚型mRNAs.SNI能诱导5-HT2A、5-HT3、5-HT4和5-HT7受体亚型mRNAs在损伤侧DRG的表达上调.其中,5-HT2A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在术后3 d时开始升高,持续增加至28 d;5-HT3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在术后4 d时明显增加,14 d时达到高峰;5-HT4受体亚型mRNA于术后3 d的表达明显增加,21 d时达到高峰;5-HT7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在术后1 d时即显著升高,一直维持高水平的表达至28 d.未检测到5-HT5A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变化.在SNI对侧的DRG,各受体亚型mRNAs的表达未出现明显变化.部分5-HT受体亚型在SNI模型DRG的表达具有不同的时程变化特点,提示它们在SNI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痛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HT 受体亚型 表达 RNA DRG 术后 SNI 研究利用 背根神经节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HT_1受体各亚型mRNAs在大鼠脊髓不同节段背角和腹角的表达(英文)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翔宇 武胜昔 +2 位作者 王亚云 王文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2,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5-HT受体在中枢感觉和运动机能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反转录PCR方法比较了5-HT1A,5-HT1B,5-HT1D,5-HT1E和5-HT1F受体亚型mRNAs在脊髓不同节段的背角、腹角的表达。结果显示:5-HT1A,5-HT1B,5-HT1D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水平在胸... 为进一步了解5-HT受体在中枢感觉和运动机能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反转录PCR方法比较了5-HT1A,5-HT1B,5-HT1D,5-HT1E和5-HT1F受体亚型mRNAs在脊髓不同节段的背角、腹角的表达。结果显示:5-HT1A,5-HT1B,5-HT1D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水平在胸、腰、骶段脊髓的背角明显高于腹角;而颈段背角内的表达仅略高于腹角。脊髓内未检测到5-HT1E受体亚型;5-HT1F受体亚型在脊髓各节段的背角和腹角都有较高水平的表达。5-HT1受体家族各亚型mRNA在脊髓背角和腹角表达水平的差异可能提示它们在中枢感觉和运动功能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录PCR 5-HT受体 mRNA 脊髓 大鼠 中枢感觉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抑制剂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12
11
作者 姚伟伟 周凯翔 +4 位作者 王健 张婷 鲁亚成 孙芫炎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3-428,共6页
目的: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抑制剂XPro1595对大鼠脊神经结扎诱导的痛行为及脊髓背角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L5脊神经结扎的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 目的: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抑制剂XPro1595对大鼠脊神经结扎诱导的痛行为及脊髓背角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L5脊神经结扎的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通过鞘内注射给予TNF-α抑制剂(XPro1595)进行干预,采用Von Frey丝测定大鼠足底50%机械缩足反射阈值;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脊神经结扎后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机械性痛敏(P〈0.01),且可被鞘内注射XPro1595有效改善(P〈0.01);(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脊神经结扎组大鼠脊髓背角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显著升高,且可被鞘内注射XPro1595明显抑制(P〈0.01)。结论:鞘内注射XPro1595能够显著改善大鼠脊神经结扎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其机制与抑制脊髓背角IL-1β、IL-6和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 脊神经结扎 神经病理性痛 白介素1Β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T10)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内p38-MAPK的磷酸化发挥镇痛作用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健 张春奎 +4 位作者 张青 杨帆 张婷 董玉琳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观察鞘内给予雷公藤内酯(triptolide,T10)对于慢性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内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足底注射完全弗式佐... 目的:观察鞘内给予雷公藤内酯(triptolide,T10)对于慢性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内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足底注射完全弗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构建慢性炎性痛模型,L5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spared nerve injury,SNI)的方法制作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利用von Frey丝刺激法连续观察造模后大鼠的痛行为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腰膨大节段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电离钙绑定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Iba-1)的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大鼠腰膨大节段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CFA、SNL、SNI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均明显降低,且术后一周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保持在较低水平(P<0.01)。从术后第1 d起鞘内连续给予T10至第7 d,分别观察到T10能够明显提高上述模型大鼠手术侧后足的机械性痛阈(P<0.05);但T10在SNL模型和SNI模型大鼠中的效果要弱于CFA引起的慢性炎性痛(P<0.05)。(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FA、SNL和SNI模型大鼠腰膨大脊髓背角内GFAP、Iba-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p-p38 MAPK阳性产物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内。(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后7 d脊髓背角内p-p38 MAPK的表达明显上调,鞘内给予T10后可以显著下调脊髓背角内p38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鞘内给予T10有效缓解由于CFA、SNL和SNI诱导的慢性痛模型大鼠的机械性痛阈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脊髓背角内p38 MAP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进而达到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其次,T10对不同类型的疼痛模型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对由CFA引起的慢性炎性痛的作用效果要强于由SNL和SNI诱导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T10) 脊神经结扎 完全弗式佐剂 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电离钙绑定衔接分子1 P-P38MAPK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HT受体亚型mRNAs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和脊髓背根节的表达——PCR法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朱敏 武胜昔 +1 位作者 王文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7-112,共6页
根据 5- HT受体 13种亚型互补 DNA序列合成相应的特异性引物 ,用 PCR方法对各种 5- HT受体亚型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及脊髓背根节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三叉神经节表达 5- HT1A、5- HT1B、5- HT1D、5- HT2 A、5- HT3、5- HT4 和 5- ... 根据 5- HT受体 13种亚型互补 DNA序列合成相应的特异性引物 ,用 PCR方法对各种 5- HT受体亚型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及脊髓背根节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三叉神经节表达 5- HT1A、5- HT1B、5- HT1D、5- HT2 A、5- HT3、5- HT4 和 5- HT7亚型。背根节表达的 5- HT受体亚型与三叉神经节者相同 ,但这些亚型的电泳条带密度在两种神经节存在着差异。三叉节的 5- HT1D和 5- HT3电泳条带密度最高 ,5- HT1A和 5- HT4 次之 ,5- HT1B、5- HT2 A和 5- HT7较弱 ;背根节的 5- HT3和 5- HT1D电泳条带密度最强 ,5- HT1B和 5- HT2 A次之 ,而 5-HT1A、5- HT4 和 5- HT7则较弱。将各亚型的 PCR阳性产物进一步克隆至 p CR 载体进行序列测定 ,结果表明这些 PCR产物的 DNA序列与已知的各亚型的序列一致。本研究的结果对进一步探讨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HT受体 PCR 初级传入 三叉神经节 背根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模型 被引量:6
14
作者 汪伟 王文 +1 位作者 武胜昔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3-98,共6页
关键词 神经机制 动物模型 病理性 炎症 人类健康 科学研究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和炎症作用参与老年痴呆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亮 李金莲 庞有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3-585,共3页
关键词 老年痴呆症 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Β淀粉样蛋白 氨基酸残基 淀粉样前体蛋白 组织病理学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AD67-GFP基因敲入方法显示小鼠脊髓内表达GFP的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英文) 被引量:6
16
作者 武胜昔 玉卷伸章 +4 位作者 王亚云 柳川右千夫 小幡邦彦 李云庆 金子武嗣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3-242,共10页
γ-氨基丁酸 (GABA)是脊髓背角、前角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为了更好地观察脊髓背角内 GABA能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 ,本研究使用了两种谷氨酸脱羧酶 67-绿色荧光蛋白 (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 ,并观察了敲入小鼠脊髓内的 GFP表达状况... γ-氨基丁酸 (GABA)是脊髓背角、前角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为了更好地观察脊髓背角内 GABA能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 ,本研究使用了两种谷氨酸脱羧酶 67-绿色荧光蛋白 (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 ,并观察了敲入小鼠脊髓内的 GFP表达状况。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记方法显示脊髓内所有的 GF P阳性神经元基本上都呈 GAD67和 GABA阳性 ;GFP阳性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的 ~ 层最为密集 ,背角深层内侧部及中央管周围呈中等密度分布 ,而在脊髓背角其它部位及前角则呈散在分布。脊髓内 GF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 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一致。本文作者等还进一步在 GAD67-GFP敲入小鼠中观察了 GFP和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核蛋白 (Neu N )的共存状况。脊髓背角内 GFP阳性神经元分别占 、 和 层的 Neu N阳性神经元的 3 1.5 %、3 3 .3 %和 44 .7% ,与以往的 GABA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表明 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脊髓内的 GFP在GAD67启动子的调节下正确地表达于 GABA能神经元 ,该基因敲入小鼠可用于脊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脱羧酶 绿色荧光蛋白 转基因 脊髓 小鼠 γ-氨基丁酸 基因敲入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在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窦国睿 刘涛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0,共4页
关键词 神经系统 Glu能神经元 PAG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特异性标记物 体内 谷氨酰胺酶 兴奋性神经递质 抑制性神经递质 前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胶质细胞在痛信息产生和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钟代星 纪楠 +2 位作者 王亚云 武胜昔 李云庆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3-355,共3页
既往认为疼痛的发生和维持仅与神经元有关。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脊髓胶质细胞 (主要是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在病毒、细菌或者其它外周刺激信号的诱导作用下发生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活化的胶质细胞广泛参与痛信息的产生和传递过程 ... 既往认为疼痛的发生和维持仅与神经元有关。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脊髓胶质细胞 (主要是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在病毒、细菌或者其它外周刺激信号的诱导作用下发生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活化的胶质细胞广泛参与痛信息的产生和传递过程 ;开发以胶质细胞为作用靶点的新型镇痛药物有望成为遏制疼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 脊髓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延髓背角内5-羟色胺、脑啡肽、γ-氨基丁酸、甘氨酸或P-物质能终末与钙结合蛋白阳性神经元间的联系(英文)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辉 吴乐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3,共13页
CB(calbindin-D28k),CR(calretinin)和PV(parvalbumin)是最常见的3种钙结合蛋白(calcium-binding proteins,CaBPs)。本研究首先观察了面口部给予伤害性刺激诱发大鼠延髓背角(又称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神经元表达FOS蛋白的状况;然后... CB(calbindin-D28k),CR(calretinin)和PV(parvalbumin)是最常见的3种钙结合蛋白(calcium-binding proteins,CaBPs)。本研究首先观察了面口部给予伤害性刺激诱发大鼠延髓背角(又称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神经元表达FOS蛋白的状况;然后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这些神经元内是否含有CaBPs(CB、CR和PV);最后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染色技术观察5-HT、GABA、甘氨酸转运体2(glycine transporter 2,GlyT2)、脑啡肽(enkephalin,ENK)或SP与CaBPs/FOS双标神经元间的联系。在光镜下可观察到:(1) FOS阳性神经元在延髓背角各层均有分布,以Ⅱ层最为密集;(2)大多数CB、CR或PV阳性神经元位于Ⅱ层,余者分布在Ⅰ层和Ⅲ层;(3) 5-HT、GABA、GlyT2,ENK及SP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位于延髓背角浅层(4)部分FOS阳性神经元同时呈CB、CR或PV阳性;(5) 5-HT、GABA、GlyT2或ENK阳性终末分别与FOS/CB、FOS/CR或FOS/PV双标神经元形成密切接触;(6) SP阳性终末与5-HT、GABA、GlyT2或ENK阳性终末同时与CB、CR或PV阳性神经元形成密切接触。在电镜下观察到5-HT、GABA、GlyT2或ENK阳性终末与CB、CR或PV阳性神经元主要形成对称型(抑制性)突触联系。这些结果提示在大鼠延髓背角,5-HT、GABA、甘氨酸或ENK可能通过抑制含钙结合蛋白的伤害性感受神经元来调节面口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 镇痛 神经递质 钙结合蛋白 延髓背角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在病理性痛中的作用 被引量:20
20
作者 罗层 陈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6-369,共4页
关键词 胶质细胞 痛觉 病理性痛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