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症状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秦海燕 王美青 袁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的疗效。方法:TMD疼痛患者61例,急性组28例(男11例,女17例);慢性组33例(男18例,女15例)。记录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双侧颞肌前束(temporal anterior,TA)和咬肌(m assetermusc le,MM)牙... 目的:探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的疗效。方法:TMD疼痛患者61例,急性组28例(男11例,女17例);慢性组33例(男18例,女15例)。记录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双侧颞肌前束(temporal anterior,TA)和咬肌(m assetermusc le,MM)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电位及最大紧咬时咬合接触情况。结果:(1)2组治疗后1月疼痛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疼痛强度差值及显效率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治疗后无论是急性组还是慢性组TA及MM最大紧咬电位症状侧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非症状侧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急性组TA和MM肌电不对称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肌电不对称指数TA慢性组明显高于急性组(P<0.05),而MM无明显差异(P>0.05)。(4)2组治疗前后左、右两侧咬合接触点数、以及咬合接触不对称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可以明显缓解TMD疼痛,但对急、慢性疼痛的缓解程度无明显差异。其机制可能与肌功能活动情况易于得到明显改善等生理学基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稳定型咬合板 肌电 咬合接触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与正颌联合治疗成人骨性反后咀嚼肌肌电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冷军 段银钟 +2 位作者 张俊华 王乐文 李永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6-348,共3页
目的 :检查对比分析成人骨性反牙合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前后的主要咀嚼肌肌电 ,揭示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2 0名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治疗的成人骨性反牙合患者 ,利用肌电图仪测试治疗前后咬肌、颞肌... 目的 :检查对比分析成人骨性反牙合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前后的主要咀嚼肌肌电 ,揭示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2 0名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治疗的成人骨性反牙合患者 ,利用肌电图仪测试治疗前后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在功能活动中肌电变化。结果 :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对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的功能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对咬肌的功能影响最明显。结论 :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治疗成人骨性反牙合 ,咀嚼肌的异常肌张力多数得到纠正 ,但咀嚼肌的功能未能得到满意的恢复 ,咀嚼肌的功能恢复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抛记术 咀嚼肌 正畸治疗 正颌手术 骨性反H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咬合接触点测量中灰度图象的定标和误差校正 被引量:3
3
作者 齐春 钱宗才 +1 位作者 陈一怀 王惠芸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97-199,共3页
讨论了用硅橡胶记录咬合接触并用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来定量测量咬合特性过程中图象灰度值与硅橡胶厚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对影响测量结果的系统误差进行了校正。实验表明,定标曲线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
关键词 咬合接触 硅橡胶 图象处理 灰度值 定标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压力对髁突软骨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马军利 王美青 +2 位作者 张旻 黄晓峰 刘洪臣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6期588-590,共3页
目的:观察静压力对髁突软骨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取24只6日龄乳鼠双侧髁突软骨,体外培养3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100 kPa加压4 h组、300 kPa加压4 h组和300 kPa加压12 h组,施加相应静压力,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加压后髁突软骨组织的变化... 目的:观察静压力对髁突软骨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取24只6日龄乳鼠双侧髁突软骨,体外培养3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100 kPa加压4 h组、300 kPa加压4 h组和300 kPa加压12 h组,施加相应静压力,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加压后髁突软骨组织的变化。结果:与100 kPa加压4 h组相比,300 kPa加压4h和12 h后,下列变化依次更加明显:髁突软骨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发达,核仁明显,胞周基质结构清晰,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颗粒增加。结论:300 kPa以下、12 h作用时间内的静压力能够增强髁突软骨细胞基质合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状突 软骨 透射电镜 静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慢性咬合干扰致雌性大鼠咀嚼肌痛觉敏感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陈霜 王美青 +3 位作者 刘晓东 吴昊 孙磊 刘蕾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目的:探讨咬合干扰对咀嚼肌机械压痛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对大鼠施以急、慢性咬合干扰,设空白对照和去咬合干扰对照,测量实验前及实验后15d颞肌和咬肌对von Frey尼龙毛刺激反应阈值,以累加logit模型作组间比较。结果:急、慢性咬合干扰均... 目的:探讨咬合干扰对咀嚼肌机械压痛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对大鼠施以急、慢性咬合干扰,设空白对照和去咬合干扰对照,测量实验前及实验后15d颞肌和咬肌对von Frey尼龙毛刺激反应阈值,以累加logit模型作组间比较。结果:急、慢性咬合干扰均可增高咀嚼肌痛敏分值(P<0.05),急性咬合干扰组更明显,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为:干扰侧颞肌、干扰侧咬肌、干扰对侧颞肌(P<0.05),对干扰对侧咬肌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咬合干扰可致咀嚼肌痛觉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干扰 咀嚼肌 疼痛 动物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T-Scan II系统对TMD患者调治疗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渊 王美青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 :探讨对TMD患者进行调牙合治疗的意义。方法 :应用先进的T ScanII咬合接触测定分析系统 ,在患有TMD的患者调牙合前后分别进行咬合接触检测 ,结合疼痛症状分析表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调牙合治疗后咬合接触点明显增加 ,且双侧趋于... 目的 :探讨对TMD患者进行调牙合治疗的意义。方法 :应用先进的T ScanII咬合接触测定分析系统 ,在患有TMD的患者调牙合前后分别进行咬合接触检测 ,结合疼痛症状分析表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调牙合治疗后咬合接触点明显增加 ,且双侧趋于平衡接触 ,VAS指数明显降低 ,由原来 5 .3降为 1.9,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canⅡ系统 TMD 调HE 治疗 咬合接触点 颞颌关节紊乱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髁突软骨中骨形成蛋白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晓峰 王美青 +1 位作者 储岚岚 于世宾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所致大鼠髁突软骨改建中骨形成蛋白2(BMP-2)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幼年和成年大鼠渐进性咬合紊乱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大鼠髁突软骨中BMP-2的表达变化,并作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幼... 目的: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所致大鼠髁突软骨改建中骨形成蛋白2(BMP-2)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幼年和成年大鼠渐进性咬合紊乱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大鼠髁突软骨中BMP-2的表达变化,并作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幼年和成年实验组大鼠左右侧髁突软骨中BMP-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幼年和成年实验组中BMP-2的表达于实验4周时均低于对照组(P〈0.01),之后出现回升,8周时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幼年与成年实验组中BMP-2的表达在2~8周的时间内均出现先降低再增高的趋势。结论:BMP-2参与了髁突软骨随咬合变化而发生的改建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状突 关节软骨骨 形成蛋白2 咬合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力对幼鼠牙本质中DSP表达的影响
8
作者 孔祥伟 曹猛 +1 位作者 丁寅 刘晓东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3-326,共4页
目的:探讨正畸力对牙齿发育过程的牙本质中DS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5周龄雄性SD大鼠,建立正畸牙齿移动模型。分别于加力后1、3、7、14、21d处死动物,取含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的上颌标本,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和D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目的:探讨正畸力对牙齿发育过程的牙本质中DS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5周龄雄性SD大鼠,建立正畸牙齿移动模型。分别于加力后1、3、7、14、21d处死动物,取含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的上颌标本,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和D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牙冠部牙本质小管、前期牙本质、成牙本质细胞和牙根部成牙本质细胞DSP染色阳性。其中,牙尖部位的牙本质小管和前期牙本质呈强阳性染色,14d时达到高峰,21d时阳性染色有所减弱;根部成牙本质细胞在实验初期呈弱阳性染色,随时间的延长阳性染色逐渐增强。正常对照组DSP的表达明显弱于实验组。结论:对处于发育晚期的年轻恒牙施加适当的正畸力会促使成牙本质细胞进入活跃状态,牙本质中DSP表达上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牙本质的形成及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学 牙本质形成 牙本质涎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儿童的肌电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戴娟 段银钟 +1 位作者 刘豆豆 王美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854-856,共3页
目的 研究安氏Ⅱ类 1分类下颌后缩儿童在姿势位 ,紧咬位及前后向运动及咀嚼运动中 ,双侧颞肌前束 (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 (DA)的肌电活动规律 ,以探讨该类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美国Myotronic公司研制的K6 I型肌电仪... 目的 研究安氏Ⅱ类 1分类下颌后缩儿童在姿势位 ,紧咬位及前后向运动及咀嚼运动中 ,双侧颞肌前束 (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 (DA)的肌电活动规律 ,以探讨该类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美国Myotronic公司研制的K6 I型肌电仪及双极表面电极同步记录 19名安氏Ⅱ类 1分类下颌后缩儿童上述各肌的肌电活动 ,并以同年龄段的 16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①姿势位时 ,后缩组DA的肌电幅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②前伸运动时 ,后缩组 3组肌群的肌电活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后退运动时 ,后缩组MM、TA的肌电幅值均高于对照组 ;③ICP最大紧咬位及咀嚼运动中 ,后缩组MM低于对照组 ,DA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安氏Ⅱ类 1分类下颌后缩儿童与发育正常儿童相比 ,下颌后缩对升降颌肌活动能力不产生明显影响 ,但对其功能具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1分类错He 下颌后缩 儿童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