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颌面外科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被引量:4
1
作者 牛芳桥 孙沫逸 +25 位作者 肖海鹏 李延兵 曹筱佩 李晓苗 高彬 郭辉 王智 郝婧 郭伟 冉伟 李龙江 唐瞻贵 孙志军 孟箭 任国欣 尚伟 郑家伟 张东升 魏建华 杨耀武 吴炜 田磊 李云鹏 杨帆 侯锐 白津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2,共8页
围手术期血糖水平异常现象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已有较多关于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血糖管理指南,但对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血糖异常情况尚未有规范的管理方案。根据已发表的相关指南、共识及文献,并结合颌面外科的特点及... 围手术期血糖水平异常现象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已有较多关于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血糖管理指南,但对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血糖异常情况尚未有规范的管理方案。根据已发表的相关指南、共识及文献,并结合颌面外科的特点及我们的经验,本文主要从术前高血糖的筛查、评估,术中血糖安全管理,术后血糖水平的监测及治疗等方面规范了标准化血糖管理操作规程,为颌面外科围手术期血糖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 血糖管理 口腔颌面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管理(八)——麻醉管理策略 被引量:5
2
作者 邱宝军 王凌帆 +6 位作者 任德龙 王凤娟 荀泽敏 张浚睿 李云鹏 张惠 孔亮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7-320,共4页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起病急、发展快,且常会危及生命的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急症。张口受限、颌面部广泛肿胀、呼吸困难或窘迫、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等是此类患者较常见的临床表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也是...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起病急、发展快,且常会危及生命的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急症。张口受限、颌面部广泛肿胀、呼吸困难或窘迫、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等是此类患者较常见的临床表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也是常见的并存疾病,因此,颌面部间隙感染围术期麻醉管理极具挑战性。本文通过从术前麻醉访视、麻醉诱导及气道建立、术中及术后麻醉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讨,期望能对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提供最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感染 麻醉 脓毒症 气道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I异丙酚镇静在牙科畏惧症小儿拔牙术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国良 候锐 +2 位作者 秦瑞峰 周宏志 胡开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5-427,共3页
目的:观察56例牙科畏惧症小儿行拔牙手术时采用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异丙酚镇静的效果,探讨靶控输注镇静剂方式在牙科畏惧症小儿拔牙时的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56例牙科畏惧症拔牙小儿静脉TCI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 目的:观察56例牙科畏惧症小儿行拔牙手术时采用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异丙酚镇静的效果,探讨靶控输注镇静剂方式在牙科畏惧症小儿拔牙时的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56例牙科畏惧症拔牙小儿静脉TCI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1.5μg/ml,测定镇静后拔牙时小儿心率(HR)及脉搏氧(SpO2),并测量镇静值,与拔牙前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小儿在拔牙时的HR轻度下降,SpO2在实施TCI镇静剂前后无显著变化,小儿均处于中度镇静状态,Ramsay镇静评分5.2±0.8,镇静评分前后比较有显著意义。结论:TCI镇静技术用于小儿牙科畏惧症拔牙术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对呼吸及循环系统无明显影响,适用于小儿拔牙术中畏惧症的控制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异丙酚 牙科畏惧症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氟醚麻醉下健康志愿者脑葡萄糖代谢的显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于代华 徐礼鲜 +3 位作者 柴伟 张惠 林树新 徐海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研究健康志愿者吸入不同浓度安氟醚麻醉时脑葡萄糖代谢(CMGlu)的改变。方法选择5名志愿者,每位志愿者分别做3次PET扫描,采用PHILIPSCPETPlus扫描仪及18氟标记的脱氧葡...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研究健康志愿者吸入不同浓度安氟醚麻醉时脑葡萄糖代谢(CMGlu)的改变。方法选择5名志愿者,每位志愿者分别做3次PET扫描,采用PHILIPSCPETPlus扫描仪及18氟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DG)标记技术测定CMGlu,第1次在清醒状态下扫描作为对照,第2、3次分别吸入0.5MAC和1.0MAC安氟醚。结果与清醒时比较,吸入0.5MAC和1.0MAC安氟醚后全脑CMGlu显著降低(P<0.05,P<0.01)。吸入0.5MAC安氟醚麻醉后脑内各区CMGlu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但以丘脑、扣带回、额叶、楔叶、楔前叶和桥脑更为显著(P<0.01);与0.5MAC时比较,1.0MAC时全脑及脑内各区CMGlu计数均进一步降低(P<0.05),但程度基本一致。结论全脑及脑内各区CMGlu在吸入安氟醚麻醉时均可显著降低,且程度与吸入安氟醚的浓度似乎相关。丘脑、扣带回、额叶、楔叶、楔前叶和桥脑等脑区对安氟醚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氟醚 ^18氟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脑代谢率 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氟醚麻醉对人脑血流量分布的影响
5
作者 于代华 徐礼鲜 +4 位作者 柴伟 张惠 彭德民 汪静 林树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794-796,共3页
目的:研究吸入不同浓度安氟醚麻醉下健康志愿者全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 B F)及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 B F)灌注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9名志愿者,每位志愿者分别在清醒、吸入0.5M A C和1.0M A C安氟醚... 目的:研究吸入不同浓度安氟醚麻醉下健康志愿者全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 B F)及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 B F)灌注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9名志愿者,每位志愿者分别在清醒、吸入0.5M A C和1.0M A C安氟醚后采用SPE C T仪进行扫描,比较三者脑血流灌注的变化。结果:清醒时全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 flow,C B F)计数平均为135.2±27.8,吸入0.5M A C安氟醚麻醉后C B F计数平均为141.3±28.8,吸入1.0M A C安氟醚后C B F计数为139.6±27.4,三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脑区rC B F计数也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吸入安氟醚麻醉不影响全脑C B F及各脑区rC B 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氟醚麻醉 流量分布 cerebral blood 全脑血流量 局部脑血流量 SPECT仪 RCBF 健康志愿者 脑血流灌注 不同浓度 变化特征 显著性 吸入 计数 麻醉后 清醒 平均 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麻醉对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6
作者 孙绪德 陈蕾 +5 位作者 徐礼鲜 张惠 柴伟 张贵和 高昌俊 韩丽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1137-1139,共3页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研究全麻药氯胺酮对人脑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氯胺酮作用的敏感脑区,为进一步阐明全麻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0名,每名志愿者分别做3次PET扫描,采用...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研究全麻药氯胺酮对人脑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氯胺酮作用的敏感脑区,为进一步阐明全麻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0名,每名志愿者分别做3次PET扫描,采用PhilipsCPETPlus扫描仪及18FDG标记技术测定脑葡萄糖代谢(CMGlu),第1次在清醒状态下扫描作为对照,第2、3次分别在氯胺酮血浆药物浓度为0.2μg/mL(镇静状态)和1.1μg/mL(意识消失)时进行扫描。结果:(1)与清醒状态时比较,镇静状态下除惊觉/镇静评分明显降低(P<0.05)外,MAP、RR、HR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等指标均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2)镇静状态下全脑CMGlu降低了12.7%,CMGlu降低在丘脑、海马、额叶、枕叶和颞叶区域最为明显(P<0.05);在意识消失状态下全脑CMGlu降低了18.5%(P<0.05),其中丘脑、海马、颞叶、枕叶和额叶降低更为显著(P<0.05);其他区域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氯胺酮低剂量时首先影响皮层区,较高剂量时不仅影响皮层区域的能量代谢,也影响皮层下结构,特别是丘脑和海马等区域,这些区域可能是氯胺酮麻醉作用的关键靶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葡萄糖 脑代谢 麻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露醇预处理对犬经颈内动脉输注丙泊酚麻醉效果的影响
7
作者 劳宁 徐礼鲜 +3 位作者 聂煌 张惠 范盈莹 熊利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788-790,共3页
目的探讨用甘露醇预处理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后,对经颈内动脉特续输注丙泊酚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8只健康杂种犬先后接受3次颈内动脉丙泊酚麻醉。笫1次给予0.1 mg·kg^(-1)·min^(-1)的丙泊酚,到达预定麻醉深度并维持1 5 min... 目的探讨用甘露醇预处理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后,对经颈内动脉特续输注丙泊酚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8只健康杂种犬先后接受3次颈内动脉丙泊酚麻醉。笫1次给予0.1 mg·kg^(-1)·min^(-1)的丙泊酚,到达预定麻醉深度并维持1 5 min,再使犬恢复清醒。在第2、3次麻醉前,以1 ml·kg^(-1)·min^(-1)的输注速率分别进行生理盐水和20%甘露醇2 min 的预处理后再麻醉。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表示麻醉深度。观察每次麻醉的丙泊酚用量、达到预定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_(hypnotic))的时间和脑脊液丙泊酚浓度以及恢复清醒时间。结果甘露醇预处理后颈内动脉麻醉的内泊酚用量少、达到 AAI_(hypnotic)的时间以及恢复清醒时间短,与其他两次麻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达到 AAI_(hypnotic)时的脑脊液丙泊酚浓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0%甘露醇预处理可以显著增强经颈内动脉输注丙泊酚的麻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醇 丙泊盼 颈内动脉输泣 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PECT研究地氟醚麻醉对人脑血流分布的影响
8
作者 于代华 徐礼鲜 +3 位作者 柴伟 张惠 汪静 林树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890-892,共3页
目的研究吸入不同浓度地氟醚麻醉下健康志愿者脑血流(CBF)分布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9名志愿者,每位志愿者分别在清醒、吸入0.5和1.0MAC地氟醚后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仪进行扫描,观察地氟醚麻醉下人局部脑血流(rCBF)的动... 目的研究吸入不同浓度地氟醚麻醉下健康志愿者脑血流(CBF)分布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9名志愿者,每位志愿者分别在清醒、吸入0.5和1.0MAC地氟醚后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仪进行扫描,观察地氟醚麻醉下人局部脑血流(rCBF)的动态变化。结果全脑CBF计数在清醒时为127.5±23.1,吸入0.5MAC地氟醚麻醉后全脑CBF计数为130.8±25.4,吸入1.0MAC地氟醚后为128.8±22.9,三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额叶、顶叶、颞叶、枕叶、中脑、小脑、丘脑、海马、基底核、扣带回和舌回等脑区rCBF计数差异也均无显著意义。结论在保持PETCO2和MAP稳定且在正常范围时,吸入地氟醚麻醉不影响人脑内血流量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氟醚 脑血流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和丁丙诺啡对口腔颌面部手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源 刘军 +3 位作者 徐礼鲜 张惠 周丽华 吴利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6-879,共4页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丁丙诺啡对口腔颌面部手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ASAⅠ~Ⅱ级80例行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舒芬太尼组(S)和丁丙诺啡组(B),每组40例。S组:舒芬太尼50μg+生理盐水100ml;B组:丁丙诺啡0.6mg...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丁丙诺啡对口腔颌面部手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ASAⅠ~Ⅱ级80例行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舒芬太尼组(S)和丁丙诺啡组(B),每组40例。S组:舒芬太尼50μg+生理盐水100ml;B组:丁丙诺啡0.6mg+生理盐水100ml。首先给予负荷剂量4ml后连接镇痛泵进行静脉内自控镇痛(PCIA)。于术后2、10、20、40h进行VAS和Ramsay评分,持续监测SpO2、ECG、R、HR和NBP,并对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2组间VSA评分、Ramsay评分和有效按压次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B组明显增加,高于S组。结论:舒芬太尼和等药效量的丁丙诺啡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可取得同样的镇痛效果,但舒芬太尼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镇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丁丙诺啡 颌面外科 患者自控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蛋白在口咽癌和口腔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凤泽 薛洋 +3 位作者 温娇 周峻 刘源 魏建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分析口咽癌和口腔癌中P16蛋白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70例口咽癌和60例口腔癌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口咽癌中P16蛋白的阳性率为22.9%(16/70),与... 目的:分析口咽癌和口腔癌中P16蛋白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70例口咽癌和60例口腔癌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口咽癌中P16蛋白的阳性率为22.9%(16/70),与P16阴性组相比,患者的年龄、吸烟、病理分化、N分期和TNM临床分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癌中P16蛋白的阳性率为8.3%(5/60),与P16阴性组相比,病理分化和TNM临床分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咽癌中P16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口腔癌,HPV感染是口咽癌和口腔癌不可忽视的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鳞癌(OPSCC) 口腔鳞癌(OSCC) HPV P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间全麻下儿童口腔治疗后恢复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冰 冯彩华 +5 位作者 张国良 张亚秋 梁丽荣 王沛娟 闫维 张惠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日间全麻下儿童口腔治疗后恢复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日间全麻下口腔治疗患儿418例,年龄2~6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咽喉疼痛、咳嗽、声音嘶哑评分系统及术后恢复质量量表评价麻醉后24 h恢复情况。选择性别、年龄、麻醉... 目的:探讨日间全麻下儿童口腔治疗后恢复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日间全麻下口腔治疗患儿418例,年龄2~6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咽喉疼痛、咳嗽、声音嘶哑评分系统及术后恢复质量量表评价麻醉后24 h恢复情况。选择性别、年龄、麻醉时长、治疗牙齿数、七氟醚用量作为麻醉后24 h可能影响恢复因素进行分析。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年龄分为0~36个月、36~48个月、>48个月3组;麻醉时长分为0~120 min、120~180 min、>180 min 3组;治疗牙齿数分为0~12颗、12~15颗、>15颗3组;七氟醚用量分为0~15 mL、15~20 mL、>20 mL 3组。结果:麻醉后24 h咽喉疼痛、咳嗽、声嘶以轻度为主,发生率分别为18.4%、22.3%、23%。轻度、中度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分别为8.4%、0.2%。轻度、中度、重度牙齿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44.0%、13.2%、0.9%。轻度情绪低落及焦虑紧张发生率30.4%、19.9%。不同性别分组中,咳嗽和PONV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麻醉时长分组中,PONV和情绪低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牙齿数分组中,咽喉疼痛和声音嘶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与七氟醚用量分组中,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麻醉时长、治疗牙齿数量是日间全麻下儿童口腔治疗后恢复的影响因素。日间全麻下儿童口腔治疗后恢复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儿童口腔治疗 恢复 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预处理大鼠百会穴对脑缺血保护作用及HIF-1α相关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徐浩 沈剑 +5 位作者 赵昱 崔媛媛 孟祥忠 赵朝华 米亚静 徐礼鲜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7-622,共6页
目的:旨在证实电针预处理百会穴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HIF-1α的相关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5组(n=16):假手术组(Sham),对照组(CON),电针预处理组(EA),HIF-1α抑制剂组(2ME2)和电针预处理+HIF-1α抑制剂组(EA+2ME2)。CO... 目的:旨在证实电针预处理百会穴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HIF-1α的相关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5组(n=16):假手术组(Sham),对照组(CON),电针预处理组(EA),HIF-1α抑制剂组(2ME2)和电针预处理+HIF-1α抑制剂组(EA+2ME2)。CON组、2ME2组、EA组及EA+2ME2组动物均建立大脑中动脉阻闭模型(MCAO),Sham组动物仅接受同前手术操作;EA组及EA+2ME2组大鼠接受连续5 d电针刺激后24 h建立MCAO模型;2ME2组及EA+2ME2组动物分别于MCAO模型制备前30 min腹腔注射16 mg/kg的2ME2。缺血再灌注后24 h,各组随机抽取8只动物处死,行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缺血半暗带中Bcl2/Bax的表达;缺血再灌注后72 h,各组另8只动物接受神经功能学评分后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随后处死行TTC染色检测脑梗死容积。结果:EA组脑梗死容积百分比显著低于CON组(P<0.05);与CON组比较,EA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改善(P<0.05),而2ME2可以显著降低EA+2ME2组神经功能评分(P<0.05)。与CON组比较,EA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改善(P<0.05),而2ME2可以显著降低EA+2ME2组神经功能评分(P<0.05)。而CON组及EA+2ME2组中TUNEL阳性细胞显著多于EA组(P<0.05)。与EA组比较,CON组及EA+2ME2组中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CON组中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百会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HIF-1α抑制缺血后神经凋亡、上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下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达到脑缺血保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会穴 脑缺血 HIF-1Α NOTCH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高氧液对急性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作用及可能机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惠 刘春然 +1 位作者 王玲 徐礼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88-489,共2页
目的 研究高氧液对急性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士兵80名,随机分为口服高氧液实验组和口服平衡盐液对照组。运动方式为5 000m连续跑,在运动前30min以及运动2 000m和4 000m处,分别口服高氧液或平衡盐液250ml、150ml、1... 目的 研究高氧液对急性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士兵80名,随机分为口服高氧液实验组和口服平衡盐液对照组。运动方式为5 000m连续跑,在运动前30min以及运动2 000m和4 000m处,分别口服高氧液或平衡盐液250ml、150ml、150ml。在运动前和运动结束即刻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乳酸含量、三磷酸腺苷酶活力、丙二醛含量、总抗氧化能力等指标。结果 高氧液实验组血清乳酸及丙二醛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三磷酸腺苷酶活力、总抗氧化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 05)。结论 高氧液有显著的抗急性运动性疲劳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高氧液增加氧供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液 疲劳 乳酸 腺苷三磷酸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对布比卡因中枢及心脏毒性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强 徐礼鲜 +3 位作者 陈绍洋 曾毅 孙炎芫 熊利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81-883,共3页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布比卡因系统毒性的治疗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和对照组(C),每组12只。以肢体II导联监测ECG;暴露大鼠股动脉,置入24G套管针监测动脉BP,同时暴露大鼠股静脉,置入24G套管针泵注0.5%布比卡因2mg...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布比卡因系统毒性的治疗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和对照组(C),每组12只。以肢体II导联监测ECG;暴露大鼠股动脉,置入24G套管针监测动脉BP,同时暴露大鼠股静脉,置入24G套管针泵注0.5%布比卡因2mg·kg-1.min-1。记录其发生抽搐、ECG出现心律失常和MAP≤40mmHg的时间。当MAP≤40mmHg时,立即停止泵注布比卡因,P组经静脉恒速泵注丙泊酚50mg/kg(容积为5ml/kg),而C组经静脉恒速泵注生理盐水5ml/kg,两组均5min内泵注完。记录大鼠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惊厥和MAP≤40mmHg毒性反应的时间和布比卡因累计剂量。开始复苏后每5分钟的MAP、HR和大鼠生存时间。结果泵注布比卡因后,两组间大鼠发生心律失常、惊厥及MAP≤40mmHg的毒性反应时间、布比卡因的累计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泵注布比卡因至MAP≤40mmHg时应用丙泊酚处理,可显著改善大鼠的MAP和HR,明显提高大鼠的生存率(P<0.05)。结论丙泊酚对严重的布比卡因中毒时有明显的治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布比卡因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腔灌注高氧液对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高昌俊 柴伟 +6 位作者 孙绪德 张贵和 赵晖 杨永慧 蒯建科 于代华 徐礼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686-689,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期经肠腔灌注高氧液对家兔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家兔24只,随机均分成三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高氧液处理组(HOS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Sham组只开腹游离但不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 目的探讨缺血期经肠腔灌注高氧液对家兔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家兔24只,随机均分成三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高氧液处理组(HOS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Sham组只开腹游离但不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另两组用无损伤动脉夹夹闭SMA1h。HOS组于缺血期以20ml.kg-1.h-1恒速向肠腔灌注高氧液1h,I/R组则以相同的方式灌注等量的生理盐水,松开动脉夹再灌注2h后取标本。光镜下观察各组肠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肠黏膜组织ATP含量和肠道的氧摄取率(ERO2);定量分析门静脉血中细菌内毒素(ET)含量;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乳酸(Lac)水平;观察细菌移位率。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光镜下肠黏膜损伤严重,肠黏膜组织ATP含量及肠道的ERO2均明显下降,血液中ET含量、Lac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同时出现了广泛的细菌移位;经肠腔灌注高氧液(HOS组)能够明显改善小肠黏膜损伤及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显著提高肠黏膜组织ATP含量及ERO2;明显降低血液中ET、Lac和TNF-α水平(P<0.05或P<0.01),同时显著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率(P<0.05)。结论肠腔灌注高氧液能够显著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小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保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液 再灌注损伤 细菌迁移 肠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上动脉灌注高氧液对家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昌俊 柴伟 +5 位作者 徐礼鲜 孙绪德 张惠 张贵和 杨永慧 彭德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肠系膜上动脉(SMA)灌注高氧液对家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家兔32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组)、高氧液灌注组(H组)和灌注对照组(C组)。开腹夹闭SMA1h造成缺血,松夹再灌注2h制作肠... 目的探讨术中肠系膜上动脉(SMA)灌注高氧液对家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家兔32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组)、高氧液灌注组(H组)和灌注对照组(C组)。开腹夹闭SMA1h造成缺血,松夹再灌注2h制作肠缺血再灌注模型。H组在缺血期经SMA以20ml·kg-1·h-1恒速灌注高氧液1h,C组则采用同样方法输入等容量的5%葡萄糖液。再灌注2h后分别测定各组肠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观察光镜下各组肠粘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肠粘膜组织ATP含量,并测定肠道的氧摄取率。结果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肠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SOD、CAT和GPX活性明显下降,光镜下肠粘膜损伤严重,肠粘膜组织ATP含量及肠道的氧摄取率均明显下降。I组与C组各参数差异无显著意义。与I组和C组相比,H组肠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SOD、CAT和GPX活性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肠粘膜损伤明显减轻,肠粘膜组织ATP含量及肠道的氧摄取率均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术中经SMA灌注高氧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保护方法,这与高氧液中的高氧分压有关,并通过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液 再灌注损伤 三磷酸腺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恒速输注在全麻诱导和维持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7
作者 丁倩 柴伟 +2 位作者 赵晖 姚立农 张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87-788,共2页
关键词 靶控输注 临床观察 全麻诱导 丙泊酚 恒速 血液动力学改变 呼吸道刺激 T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氧液对大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浩 魏树国 +5 位作者 孙星星 邓斌 孟祥忠 赵朝华 米亚静 徐礼鲜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2-28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高氧液(hyperoxygenated solution,HOS)对急性CO中毒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正常组(N组)、中毒组(C组)和中毒治疗组(H组),H组再根据输注HOS剂量不同分为,HO...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高氧液(hyperoxygenated solution,HOS)对急性CO中毒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正常组(N组)、中毒组(C组)和中毒治疗组(H组),H组再根据输注HOS剂量不同分为,HOS 10 ml/kg(H10组)、15 ml/kg(H15组)和20 ml/kg(H20组)。C组与H组大鼠经腹腔注入CO 120 ml/kg建立中毒模型,N组给予等量空气。各组大鼠分别在输注不同剂量的液体后即刻取血0.5 ml行血气检测,1 d抽取血3 ml进行神经元特异性敏感生化指标测定。实验结束后,所有动物均在麻醉状态下切取部分脑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CO 120 ml/kg腹腔注射1.5 h能引起严重的低氧血症。中毒后1 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蛋白明显升高(P<0.01)。中毒后24 h脑细胞出现明显水肿、间质增宽。中毒治疗组在静脉输注不同剂量的HOS后,动脉血氧分压(mm Hg)由43.04±4.13分别上升到69.56±3.41、77.11±2.49和81.65±3.85,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其中H20组降低最明显,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结论:HOS能明显提高CO中毒大鼠的Pa 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神经元特异性敏感指标的含量,对一氧化碳中毒脑损伤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并具有剂量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液 一氧化碳中毒 血气分析 脑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晓苗 李源 +2 位作者 谢永宏 李锋 刘向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79,93,共4页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单纯性肥胖症伴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而糖耐量正常的患者分成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联合治疗组(治疗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对照...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单纯性肥胖症伴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而糖耐量正常的患者分成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联合治疗组(治疗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对照组),治疗6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血脂、体重指数(BMI)及胰岛素水平变化。结果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对伴胰岛素抵抗的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具有明显的降压、降脂作用,患者的BMI、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服糖后胰岛素也改变明显(P<0.05);而二甲双胍治疗组虽然血压、甘油三酯和BMI也有所下降(P<0.05),但空腹胰岛素和服糖后胰岛素改变不及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联合治疗组明显(P<0.05)。结论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可增加伴胰岛素抵抗的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恢复β细胞功能;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联合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肥胖症 二甲双胍 罗格列酮 Β细胞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镇静在儿童埋藏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开进 薛洋 +8 位作者 张国良 周宏志 秦瑞峰 敖建华 侯锐 孔亮 孟凡文 杨擎天 何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79,共3页
目的:评价深度镇静(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镇静)下行儿童埋藏牙拔除术的效果,探讨其利弊。方法:选择2005-03~2007-03需拔除埋藏牙的患儿187例(年龄6~12岁)。术前由专业麻醉医生给予咪达唑仑0.1 mg/kg+氯胺酮1 mg/kg肌注。观察镇静起效时... 目的:评价深度镇静(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镇静)下行儿童埋藏牙拔除术的效果,探讨其利弊。方法:选择2005-03~2007-03需拔除埋藏牙的患儿187例(年龄6~12岁)。术前由专业麻醉医生给予咪达唑仑0.1 mg/kg+氯胺酮1 mg/kg肌注。观察镇静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并给予患儿镇静评分。结果:187例患儿在深度镇静下均能很好的配合完成手术,且术中及术后未见任何并发症发生。起效时间为3~5 min,平均3.5 min;维持时间为45~50 min,平均46.5 min。镇静评分均在3分以上,其中4分者131例,5分者56例。结论:在深度镇静下行儿童埋藏牙拔除术,麻醉药物起效快,代谢时间短,副作用少,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镇静 儿童 埋藏牙拔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