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龈卟啉单胞菌红细胞凝集素A黏附和入侵人牙龈上皮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宋红 马秦 +1 位作者 陈永进 赵蕊妮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0-703,共4页
目的: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膜表面红细胞凝集素A(hemagglutinin A,HagA)黏附和入侵人牙龈上皮细胞的功能。方法:构建P.g381hagA基因的变异菌株,连接hagA基因到pYA292质粒上,并克隆到无毒性的沙门杆菌x4072... 目的: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膜表面红细胞凝集素A(hemagglutinin A,HagA)黏附和入侵人牙龈上皮细胞的功能。方法:构建P.g381hagA基因的变异菌株,连接hagA基因到pYA292质粒上,并克隆到无毒性的沙门杆菌x4072菌中,通过比较变异菌株、野生菌株和表达hagA基因的沙门杆菌对人牙龈上皮细胞的黏附和入侵功能,检测HagA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P.g381hagA基因变异菌株和野生菌株在对细胞的黏附和入侵过程中没有显著差别,但沙门杆菌x4072HagA表达菌株对细胞的黏附性和入侵性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倍和4倍。结论:HagA参与了P.g381黏附和入侵牙龈上皮细胞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黏附 牙龈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诺环素治疗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神经病理性痛的时间窗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利平 王璐 +3 位作者 张永权 鹿欣 每晓鹏 刘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5-469,482,共6页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治疗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痛的作用机制及其时间窗。方法通过行为药理学方法证实鞘内注射米诺环素对大鼠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所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以及其作用时间窗,并通过免疫荧...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治疗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痛的作用机制及其时间窗。方法通过行为药理学方法证实鞘内注射米诺环素对大鼠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所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以及其作用时间窗,并通过免疫荧光化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变化。结果脊神经结扎后盐水对照组动物出现明显的神经病理性痛,同时形态学结果显示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明显活化;脊神经结扎术后1、3、7d鞘内注射米诺环素,与盐水组对比可有效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同时可以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脊神经结扎后10、21d鞘内注射米诺环素,与盐水组比较虽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但却不能缓解神经病理性痛。假手术组无论是鞘内给予米诺环素还是生理盐水都不影响动物的痛行为学变化以及脊髓背角的形态学变化。结论鞘内注射米诺环素可以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治疗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痛,其治疗时间窗为神经病理性痛发生的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小胶质细胞 疼痛 镇痛 米诺环素 外周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髁突软骨细胞受压力刺激前后的差异蛋白质电泳分析
3
作者 李锋 陈永进 +1 位作者 张旻 李玮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05-507,共3页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的髁突软骨细胞加载压力刺激前后双向电泳差异表达谱。方法:利用已建立的髁突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抽提各组细胞总蛋白质,进行等电聚焦双向电泳,建立压力刺激前后髁突软骨细胞双向电泳差异表达谱。结果:加压组的体...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的髁突软骨细胞加载压力刺激前后双向电泳差异表达谱。方法:利用已建立的髁突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抽提各组细胞总蛋白质,进行等电聚焦双向电泳,建立压力刺激前后髁突软骨细胞双向电泳差异表达谱。结果:加压组的体外培养的髁突软骨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表达谱与对照组的相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图谱斑点的增减以及部分斑点的染色面积和染色深浅发生了明显变化,本实验共发现了10个加压后差异表达蛋白点,其中3个在加压培养后表达消失,1个在加压培养后出现表达,4个在加压培养后表达减弱,有2个蛋白点呈进行性表达增强。结论:压力刺激髁突软骨细胞细胞会造成其表达差异性的蛋白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状突软骨细胞 静压力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材料嵌体用于修复后牙缺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艳开 王迎捷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9-290,共2页
关键词 后牙缺损 修复体 临床观察 体用 材料 边缘密合性 临床应用 机械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激活剂对长链硅烷偶联效能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任青杰 王迎捷 +3 位作者 张翔 徐宏宇 安佰利 陈吉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激活剂催化后新型长链硅烷溶液对瓷和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将3种不同类型激活剂催化不同浓度长链硅烷溶液后处理瓷表面,流动树脂粘接瓷试件。电镜观察表面形态并测量其粘接强度。结果:双组份长链硅烷溶液粘接强度明... 目的:比较不同激活剂催化后新型长链硅烷溶液对瓷和树脂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将3种不同类型激活剂催化不同浓度长链硅烷溶液后处理瓷表面,流动树脂粘接瓷试件。电镜观察表面形态并测量其粘接强度。结果:双组份长链硅烷溶液粘接强度明显高于单组份长链硅烷溶液,其中乙酸激活剂组粘接强度最高,月桂酸组最低。6%长链硅烷溶液与激活剂混合后粘接强度最高。电镜显示乙酸组在被粘体表面形成了大量、厚度均一的偶联剂覆盖区,月桂酸组被粘体表面形成了大量的串珠样自聚体。结论:乙酸宜作为长链硅烷分子的激活剂;6%的长链硅烷分子与乙酸混合后粘接强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硅烷 激活剂 粘接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