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在骨科病室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刁攀 张波 +5 位作者 孙宇豪 赵航 许桂敏 石兴民 张冠军 李浩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 针对医院骨科病室环境的常态化消毒需求,研制基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空气消毒机,探究其在骨科病室患者住院、家属陪同、医护治疗的动态环境中的空气消毒效果。方法 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病室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 目的 针对医院骨科病室环境的常态化消毒需求,研制基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空气消毒机,探究其在骨科病室患者住院、家属陪同、医护治疗的动态环境中的空气消毒效果。方法 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病室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低温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进行病室空气消毒,利用安德森六级筛孔空气碰撞式微生物采样器对室内空气中微生物浓度进行采样,分析低温等离子体消杀对病室空气中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影响,揭示该技术对空气中悬浮微生物的消杀机制。结果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对病室环境进行间歇式消毒,能够保持室内臭氧浓度低至5 ppbv以内,消毒3 h后病室空气中自然菌的菌落总数减少至约150 CFU/m^(3),消亡率达92.35%;消杀2 h后马赛血杆菌的消亡率达100%;消杀3 h后人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霉菌、藤黄微球菌的消亡率分别为90.48%、80.90%、87.50%和92.82%。结论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的空气消毒机对病室动态环境进行间歇式消毒,室内臭氧浓度达到了一级国家标准线,在有效控制臭氧产生造成二次污染的同时,可高效杀灭空气中悬浮微生物,病室环境接近《GB 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Ⅰ类环境标准。等离子体-催化协同消杀具有高效消毒和人机共存的技术优势,可以在保障病室内空气质量安全的同时,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是辅助甚至替代现有物理化学手段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病室 动态环境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 空气消毒 自然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一种新分型方法的设计及可信度检验和治疗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舒钧 许南 +11 位作者 杨雪能 寸新华 郭立民 赵刚 王志华 袁勇 张伟 陈应东 王卫东 杨子斌 刘勇 杨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9-469,共11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中心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筛选能反映脊柱结核及临床诊疗的特征指标,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总结本组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患者手术资料,评估手术疗效。方法:统计2007年1月~2022年12月间多中心诊治且资...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中心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筛选能反映脊柱结核及临床诊疗的特征指标,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总结本组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患者手术资料,评估手术疗效。方法:统计2007年1月~2022年12月间多中心诊治且资料完整的358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9例,女性169例,年龄35.5±28.9岁;活动性脊柱结核346例,静止型结核12例;颈椎37例,颈胸椎24例,胸椎126例,胸腰椎79例,腰椎63例,腰骶椎29例;病灶累及椎体数为1~12个(3.1±1.9个);临床表现包括疼痛、活动受限、发热、血沉增快、椎体和椎间盘破坏吸收、寒性脓肿、死骨等。256例合并脊柱后凸畸形,66例表现为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损害。采用专家组讨论和意见征询方法,筛选出能反映脊柱结核特征的指标,将脊柱后凸程度与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特征指标为基础设计一种新的脊柱结核综合分型(ASM分型)并进行可重复性评估和可信度检验。同时,收集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117例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脊髓神经功能检查,通过X线和CT检查测量脊柱后凸Cobb角和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等,评估手术疗效。结果:论证结果,脊柱结核的病理阶段、发病部位、累及的椎体数、合并的后凸畸形和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是较为重要的特征指标,其他指标如椎体破坏程度、节段不稳、死骨的数量及大小、寒性脓肿等的特征性不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更具特征性的指标脊柱后凸畸形与病程、部位、节段、有无脊髓神经损害等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根据论证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脊柱结核综合指标分型:以病灶内结核活动性情况分为活动型脊柱结核(Ⅰ型)和静止型脊柱结核(Ⅱ型)两种主要类型,其中Ⅰ型又分为四种亚型:A型为早期脊柱结核;B型为进展期脊柱结核;C型和D型为特殊类型,分别为跳跃型脊柱结核和脊柱附件结核;Ⅱ型又分为畸形静止型(A型)和畸形进展型(B型)两种亚型;同时,将脊柱结核四项重要指标包括病灶部位、受累椎体数、合并的后凸畸形及程度以及有无脊髓神经功能损害作为辅助指标;可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新分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重复性。随访1年以上资料完整的117例患者中,12例颈椎结核采用了前路手术,104例颈胸交界区及以下的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了单纯经后路手术,1例胸腰椎结核在后路手术同时,采用入路对侧腹部小切口行寒性脓肿清除。随访结果显示:VAS评分为1.9±0.3分(1~3分);脊柱后凸Cobb角为15.6°±8.4°(4°~40°);脊髓神经功能异常者,末次随访时已完全恢复至正常,上述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例患者获得临床治愈、CT影像显示达到骨性融合;6例患者结核复发,其中5例因植骨不融合,出现内固定失败,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新分型(ASM)能反映脊柱结核患者的病情特点,便于临床诊疗和交流。对颈胸交界区以下的脊柱结核患者采用单纯经后路手术是一种具有优势的手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分型 可信度检验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前凸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3
作者 李全 张颖 +3 位作者 顾凯文 费德锐 潘呈 严荣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8-605,共8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胸椎前凸患者及正常人群术前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资料,探讨并分析胸椎前凸与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201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胸椎前凸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资料。根据胸椎角度将...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胸椎前凸患者及正常人群术前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资料,探讨并分析胸椎前凸与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201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胸椎前凸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资料。根据胸椎角度将纳入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胸椎前凸(TL)组(T5-T12≤0°),27例;B组为胸椎后凸(TK)减小组(0°<T5-T12≤20°),29例;另设正常TK(20°<T5-T12≤40°)的C组为对照组,29例。收集三组人群术前临床、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体表面积(BSA)],X线片影像学资料(胸椎冠、矢状面Cobb角),顶椎区CT影像学资料[脊柱穿透指数(spinal penetration index volume,SPIV)、顶椎区心脏容积比(cardiac volume ratio in apical vertebra region,CVRA)],超声心动图资料[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流出道(RVOT)、主动脉内径(AO)、升主动脉内径(AAO)、主肺动脉内径(MPA)、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每搏输出量(SV)、心脏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肺动脉收缩压(SPAP)]。采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对三组人群的上述资料进行统计、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SPIV与矢状面Cobb角负相关,与冠状面Cobb角无相关性;SPIV与LVDd、RVDd、LAD、RAD、RVOT、AO、AAO、MPA、IVST、LVPWT呈负相关;SPIV与EF、FS、SV、CO、CI、SPAP无相关性;CVRA与矢状面Cobb角负相关,与冠状面Cobb角无相关性;CVRA与RVDd、IVST、LVPWT负相关;CVRA与LVDd、LAD、RAD、RVOT、AO、AAO、MPA之间无相关性;CVRA与EF、FS、SV、CO、CI、SPAP无相关性。结论:SPIV较CVRA更能反映胸椎前凸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胸椎后凸角度的减小可能加剧心脏血管负担。在胸椎前凸患者矫形手术过程中,由于全麻、俯卧位、胸骨及胸廓受压和肌松药物等因素,胸腔和心腔结构及功能参数可能发生显著变化,应特别关注气道阻塞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胸椎前凸 心脏结构 心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核退变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杜长志 陈海龙 +2 位作者 王伯尧 吴涛 刘军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研究Ⅱ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在青少年突出髓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髓核退变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7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髓核标... 目的研究Ⅱ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在青少年突出髓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髓核退变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7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髓核标本为青少年组。选取同期入院手术的33例中老年患者的突出髓核标本作对照研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Ⅱ型胶原和MMP-3细胞因子在两组患者突出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在术前腰椎磁共振图像上评估手术节段的椎间盘Pfirrmann等级和Modic改变情况。结果青少年组髓核组织外观呈灰白色,有光泽,触着柔软;HE染色显示髓核细胞分布紧密,基质结构完整,胶原纤维呈细束样规则排列。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青少年组的Ⅱ型胶原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中老年组[(34.8%±8.2%)vs(17.6%±3.6%),P=0.002],且青少年组的MMP-3阳性细胞率和MMP-3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中老年组(P<0.001)。腰椎磁共振图像显示青少年组未见Modic改变存在,青少年组突出椎间盘中PfirrmannⅡ/Ⅲ级占77.8%,其Pfirrmann等级显著低于中老年组(P=0.020)。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Pfirrmann等级与Ⅱ型胶原表达结果呈显著低度负相关(r=-0.384,P=0.04),与MMP-3表达结果呈显著低度正相关(r=0.306,P=0.03)。结论青少年患者突出椎间盘髓核退变程度较低,髓核退变可能不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主要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髓核退变 细胞因子 Pfirrmann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治疗失败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国瑞 孙振江 +1 位作者 徐永申 穆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4,共8页
目的探究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FIF)髓内治疗失败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后脱位的原因。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 目的探究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FIF)髓内治疗失败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后脱位的原因。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后髓内钉失效行FHR治疗的FIF老年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FHR术后股骨头是否脱位,分为脱位组(45例)和未脱位组(130例)。评估FHR的临床疗效,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围术期资料等)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影响FHR效果的因素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子,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通过各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R)构建简易风险评分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以Hosmer-Lemeshow(H-L)检验判断模型的校准度。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12个月患者的各Harris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5);FHR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主要包括肺部感染(2.86%)、下肢静脉血栓(2.86%)以及心功能障碍(2.86%)。LASSO回归模型获得6个预测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其中患者年龄、神经及肌肉系统疾病、手术入路、术后生活习惯、术后护理为股骨头发生脱位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简易风险评分模型的评分在0~21.6分,可划分为低危(<11分)、中危(11~15分)和高危(>15分)3个风险等级;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的脱位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其区分度和校准度较好。结论高龄患者FIF髓内钉固定失效后行FHR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年龄、神经及肌肉系统疾病、手术入路、术后生活习惯、术后护理等为FHR后股骨头发生脱位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临床治疗时要加以重视及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腰椎生物力学变化对弧形髋臼截骨术进行术前规划
6
作者 许世森 鲁宁 +1 位作者 许平 李文金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5,共6页
目的 研究患者在慢走步态中单腿支撑中期相的受力环境下L1~5、纤维环与髓核的应力分布情况,确定弧形髋臼截骨术中截骨块的最佳矫正角度,为临床手术提供个体化方案。方法 利用CT扫描获取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股骨-骨盆-腰椎DICOM数据,构建三... 目的 研究患者在慢走步态中单腿支撑中期相的受力环境下L1~5、纤维环与髓核的应力分布情况,确定弧形髋臼截骨术中截骨块的最佳矫正角度,为临床手术提供个体化方案。方法 利用CT扫描获取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股骨-骨盆-腰椎DICOM数据,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建模软件划分出皮质骨、松质骨以及软骨,利用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患者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 edge angle, LCEA)和前方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er edge angle, ACEA)均为15°,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术截骨过程,分别得到LCEA=15°、25°、35°、45°以及ACEA=15°、25°、35°、45°共计16组模型。对比分析模型感兴趣区域应力差异,同时与患者术前、健康志愿者对比,得出最佳手术方案。结果 腰椎所受应力随着LCEA和ACEA角度增大而减小,其中LCEA=35°、ACEA=35°模型L1~5、髓核与纤维环所受应力最小,之后所受应力随着角度增加而增加。结论 利用有限元方法可以得到LCEA与ACEA的最佳矫正角度,本文方法对不同患者提高弧形髋臼截骨术手术精准度和手术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弧形髋臼截骨术 股骨-骨盆-腰椎模型 术前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常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唐永会 王苹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五常法” 骨科 临床护理 护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NK信号通路在骨肉瘤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秦庆庆 王一坤 +1 位作者 阳庆林 王勇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01-1005,共5页
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具有很高的局部浸润和转移倾向。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s,JNK)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家族中极为重要的一员,而且JNK信... 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具有很高的局部浸润和转移倾向。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s,JNK)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家族中极为重要的一员,而且JNK信号通路已被证明参与调控了OS的发生发展。该文就JNK信号通路调控OS的增殖、迁移、侵袭、血管生成、自噬、凋亡和焦亡等生物学行为,以及氧化应激和非编码RNA通过JNK信号通路对OS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一步探究JNK信号通路的内在调控机制,为寻找OS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NK 骨肉瘤 信号通路 MIRNA lncRNA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治疗决策旅程地图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雪 秦林灿 +2 位作者 童博姗 唐棠 罗春梅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5,共6页
目的 基于旅程地图识别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治疗决策的多维需求,为满足该群体的决策需求提供借鉴。方法 运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选取17例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并绘制患者旅程地图。结果 ... 目的 基于旅程地图识别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治疗决策的多维需求,为满足该群体的决策需求提供借鉴。方法 运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选取17例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并绘制患者旅程地图。结果 按诊疗时间轴,从任务、触点、情绪和痛点4个维度将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的治疗决策需求归纳为健康意识薄弱、就诊选择困难、治疗方案理解困难、信息获取与甄别面临困难、治疗反应困扰等32条主题,其中就诊筛查期11条、治疗决策期11条、治疗期10条。结论 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治疗决策旅程复杂,其就诊选择、治疗决策、症状管理需求凸显。建议规范网络健康信息及开发医疗评价平台,构建以护士主导、家庭参与的网络交互式治疗决策辅助工具,应用电子患者报告结局系统实施智慧症状管理,以满足患者围治疗决策期的健康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治疗决策 旅程地图 症状管理 健康需求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干骺端骨修复支架的生物力学优化设计
10
作者 武琦 李小康 +4 位作者 汤臻 郑增辉 曹朋飞 徐峰 郭征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84,共8页
恶性骨肿瘤手术切除常导致下肢长骨干骺端骨缺损。干骺端的形态异型性是传统治疗方法难以匹配目标缺损区域的原因。3D打印钛金属骨修复支架因其能够实现良好的外形匹配并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成为目前临床上有效的干骺端骨缺损治疗手段,... 恶性骨肿瘤手术切除常导致下肢长骨干骺端骨缺损。干骺端的形态异型性是传统治疗方法难以匹配目标缺损区域的原因。3D打印钛金属骨修复支架因其能够实现良好的外形匹配并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成为目前临床上有效的干骺端骨缺损治疗手段,然而现有常用骨支架难以精准匹配骨缺损部位生物力学环境,导致支架内部骨长入并不理想,术后假体松动断裂时有报道。骨作为一种高度力学敏感的器官,其命运受力学信号调节。因此,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进行骨支架设计以实现骨修复支架与骨缺损部位的力学适配,是影响骨缺损重建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介绍干骺端骨缺损修复力学影响因素及与骨生物力学适配3D打印钛金属骨修复支架设计的研究进展,为骨支架的生物力学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生物力学 干骺端 骨修复 多孔支架 梯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氩离子凝固疗法对人离体胃组织的热组织学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莉 董蕾 +3 位作者 柳嘉 黎一鸣 马师洋 邹百仓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4-87,92,共5页
目的探讨第二代氩离子凝固疗法(VIO APC)不同作用模式、功率及作用时间对人离体胃组织的热损伤效应。方法外科手术切除的大体正常的胃标本,采用VIO APC进行处理。功率分别设为15、30、45、60、75、90、105、120W,作用时间3、5、10s,模... 目的探讨第二代氩离子凝固疗法(VIO APC)不同作用模式、功率及作用时间对人离体胃组织的热损伤效应。方法外科手术切除的大体正常的胃标本,采用VIO APC进行处理。功率分别设为15、30、45、60、75、90、105、120W,作用时间3、5、10s,模式分别为强力电凝模式(forced,F)、脉冲电凝模式1(pulsed 1,P1)、脉冲电凝模式2(pulsed 2,P2),记录最大损伤直径及损伤深度。结果胃组织的损伤深度与功率(P<0.001)、能量(P=0.008)及不同的作用模式(P=0.013)均相关;胃组织的最大损伤直径与功率(P<0.001)、作用时间(P=0.001)、能量(P<0.001)及作用模式(P=0.001)均相关。胃组织有害损伤的发生主要与作用模式(P=0.012)有关。损伤深度为P1>F>P2(P<0.05),而损伤的最大直径为P2>P1>F(P<0.05)。结论不同模式的VIO APC对胃肠组织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与F模式相比,P1模式主要产生较深的组织损伤效应,而P2模式则产生直径较大但较表浅的损伤效应。但以上模式均可产生累及肌层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离子凝固疗法 消融疗法 消化系统内镜 组织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NKL通过ROS介导HIF-1α下调促进自噬和破骨细胞分化
12
作者 李松涛 孙靖 初同伟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6-825,共10页
目的 探究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通过ROS-HIF-1α信号轴调控自噬和破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为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Contro... 目的 探究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通过ROS-HIF-1α信号轴调控自噬和破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为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Control组、RANKL组及联合干预组[RANKL+CQ组(自噬抑制剂干预)、RANKL+FG-4592组(HIF-1α稳定剂干预)、RANKL+NAC组(ROS清除剂干预)]。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定量检测成熟多核破骨细胞数量;Western blot检测HIF-1α、LC3蛋白表达水平;qRT-PCR分析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TRAP、Cath K和MMP-9)mRNA表达水平;基于腺病毒mRFP-GFP-LC3标记系统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自噬通量活性;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RANKL组中TRAP阳性多核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同时激活自噬通路,表现为LC3-Ⅱ/LC3-Ⅰ比值升高(P<0.05)及自噬溶酶体数量增加(P<0.05);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HIF-1α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RANKL组比较,RANKL+NAC组显著抑制细胞内ROS蓄积(P<0.05),并逆转HIF-1α蛋白的低表达(P<0.05);同时降低LC3-Ⅱ/LC3-Ⅰ比值(P<0.05)及自噬通量活性(P<0.05);伴随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下降(P<0.05)及成熟破骨细胞数量减少(P<0.05)。与RANKL组比较,RANKL+FG-4592组明显提升HIF-1α蛋白表达水平(P<0.05);同时抑制自噬激活[LC3-Ⅱ/LC3-Ⅰ比值降低(P<0.05);自噬通量活性减少(P<0.05)],进而减少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P<0.05)及成熟破骨细胞数量(P<0.05)。与RANKL组比较,RANKL+CQ组显著抑制自噬通量活性(P<0.05);同时明显减少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P<0.05)及成熟破骨细胞数量(P<0.05)。结论 RANKL通过ROS介导的HIF-1α下调激活自噬,促进破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F-1Α 自噬 破骨细胞分化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评估雄激素剥夺治疗前列腺癌后患者身体成分变化研究进展
13
作者 姜娜 闫俊荣 +1 位作者 刘涛 钱丽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5-359,共5页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恶性肿瘤。雄激素剥夺(ADT)为治疗前列腺癌的主要手段,但常导致以肌少症、脂肪向心性重塑及骨质疏松为特征的身体成分(BC)变化。影像学能准确、便捷地评估BC变化。本文就影像学评估前列腺癌患者经ADT后BC变化研究进...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恶性肿瘤。雄激素剥夺(ADT)为治疗前列腺癌的主要手段,但常导致以肌少症、脂肪向心性重塑及骨质疏松为特征的身体成分(BC)变化。影像学能准确、便捷地评估BC变化。本文就影像学评估前列腺癌患者经ADT后BC变化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雄激素 身体成分 多模态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天津市区部分三级医院住院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铁强 冯世庆 +6 位作者 张学利 邓树才 姜文学 倪东馗 商震德 李超英 王景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5期486-488,共3页
目的探讨2007年天津市区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特点。方法对2007年天津市区主要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外伤性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收治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73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34岁,老年人占... 目的探讨2007年天津市区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特点。方法对2007年天津市区主要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外伤性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收治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73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34岁,老年人占26%。以无职业者及工人为主。跌倒占42.5%,交通事故占35.6%。颈脊髓损伤最常见。ASIA分级以D、A级常见。D级损伤患者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天津市区脊髓损伤患者的年龄较高,跌倒是主要致伤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脊髓损伤 住院患者 特点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朱镇宇 季承龙 +1 位作者 徐锡明 史建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0,共7页
椎间盘退变是中老年常见的退变性病理变化,其引发的下腰痛是全球关注的健康难题,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1]。目前的疗法主要是药物保守治疗及手术等对症治疗,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临床上缺少延缓、逆转该病的有效手段,此亦为各... 椎间盘退变是中老年常见的退变性病理变化,其引发的下腰痛是全球关注的健康难题,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1]。目前的疗法主要是药物保守治疗及手术等对症治疗,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临床上缺少延缓、逆转该病的有效手段,此亦为各类退行性疾病的常见难点[2~4]。近年来代谢学科特别是糖代谢在退行性改变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其代谢产物、作用机制被作为靶点以寻求新的治疗策略。椎间盘内部是一个特殊的高压低氧、无血管环境,糖代谢以糖酵解为主,产物多为乳酸[5]。乳酸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备受关注。一方面乳酸参与了椎间盘髓核细胞的焦亡、自噬、内质网应激、神经纤维长入等一系列过程;另一方面,其也作为产能物质在细胞间传递利用。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乳酸产生增加的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6],笔者就乳酸在椎间盘的产生及传递、在退变中的含量改变及作用进行综述,并总结通过乳酸靶向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思路、药物及材料等,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下腰痛 内质网应激 长入 退变性 糖代谢 退行性疾病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PD-1/PD-L1通路的联合治疗策略在软骨肉瘤治疗中研究和应用进展
16
作者 徐邦哲(综述) 王策(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7-783,共7页
软骨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骨肿瘤,起源于软骨细胞,其典型病理特征为肿瘤组织的内源性软骨骨化。目前,软骨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但临床疗效欠佳,且患者普遍存在放化疗抵抗现象,亟须探索针对软... 软骨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骨肿瘤,起源于软骨细胞,其典型病理特征为肿瘤组织的内源性软骨骨化。目前,软骨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但临床疗效欠佳,且患者普遍存在放化疗抵抗现象,亟须探索针对软骨肉瘤等骨肉瘤的新型治疗策略。近年来,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肿瘤免疫监视逃逸是恶性肿瘤进展的关键机制之一,而免疫检查点在调控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靶向免疫检查点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有效手段。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是关键的免疫检查点受体之一,其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肿瘤进展中的相互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并显示出作为ICI的巨大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PD-1 PD-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分型研究及治疗策略分析
17
作者 侯洋 赵天翌 刘孝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3-750,共8页
目的提出一种腰椎退变性疾病(LDD)的临床分型及各分型的诊断标准和相应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LDD患者共245例,按照提出的临床分型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神经根型(42例)、椎间盘... 目的提出一种腰椎退变性疾病(LDD)的临床分型及各分型的诊断标准和相应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LDD患者共245例,按照提出的临床分型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神经根型(42例)、椎间盘突出型(73例)、椎管狭窄型(61例)、滑脱型(29例)和局部型(40例)。比较各分型LDD的治疗效果,应用一致性检验评估分型方法的可靠性。结果手术治疗205例,非手术治疗40例。手术方法主要为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患者随访时间为(20.37±6.13)个月。按照Nakai标淮,临床疗效为优146例(59.59%)、良89例(36.33%)、可8例(3.27%)、差2例(0.82%),优良率为95.92%。各分型LDD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一致性评价结果证实该分型方法在观察者内、观察者间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该临床分型有助于深化对LDD发病机制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优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临床分型 神经根型腰椎病 治疗策略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临床CT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研究进展
18
作者 关珍珍 王艺瑾 +1 位作者 王海滨 卢旭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9-444,共6页
骨质疏松症以骨密度(BMD)降低为主要特征,双能X射线吸收仪和定量CT为常用的BMD检查方法,但普及性低。常规临床CT也可进行BMD评估,主要指标包括椎体CT值和基于异步校准和内部校准技术获得的BMD,有望实现机会性骨质疏松症筛查和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症以骨密度(BMD)降低为主要特征,双能X射线吸收仪和定量CT为常用的BMD检查方法,但普及性低。常规临床CT也可进行BMD评估,主要指标包括椎体CT值和基于异步校准和内部校准技术获得的BMD,有望实现机会性骨质疏松症筛查和骨折风险预测。本文对常规临床CT在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BMD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医师了解机会性骨质疏松症筛查的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骨质疏松性骨折 机会性筛查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在腰椎疾病诊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张东晓 关珍珍 +1 位作者 张帮可 卢旭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3-418,共6页
超声具有成本低、实时性强且无辐射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由于骨与软组织之间声阻抗相差较大,超声在骨表面易产生强烈的声反射,导致骨显像受限,限制了其在腰椎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和多模态超声融合成像技术的发... 超声具有成本低、实时性强且无辐射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由于骨与软组织之间声阻抗相差较大,超声在骨表面易产生强烈的声反射,导致骨显像受限,限制了其在腰椎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和多模态超声融合成像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其在腰椎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疾病 融合成像 骨表面 应用 多模态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20
作者 邱有才 王艺瑾 +2 位作者 关珍珍 王璨 卢旭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58,共6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TCSCI)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80例TC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伤后24h内的颈椎MRI图像和美国脊髓损伤...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TCSCI)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80例TC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伤后24h内的颈椎MRI图像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及伤后1年随访时的ASIA评分。采用完全随机法将180例患者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144例和测试集36例。整体上,利用两阶段集成理念提出临床-影像预测新方法,即利用TCSCI伤后24h内的ASIA评分和MRI图像实现伤后1年时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全特征预测。第一阶段,采用GradentBoosting、GaussianNB、KNeighbors、DecisionTree、RandomForest和support vector classifier模型分别独立预测132个皮节点和肌节点的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第二阶段,通过对性能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分别筛选出针对每个特征预测的最优模型,从而最后实现56个轻触觉皮节点、56个针刺觉皮节点和20个关键肌节点处的神经功能的最佳预后预测。构建的预测模型经训练和验证完成后,使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和F1值对测试集的预测进行评估。结果:从该预测模型在TCSCI患者伤后1年时感觉运动功能预测的整体表现来看,所有模型在测试集中预测的准确率均达到0.886以上,召回率达到0.845以上,精确率达到0.875以上,平均精度达到0.853以上,F1值达到0.859以上,说明各模型的正确预测能力和实际预测结果的质量和完整性都比较高。且两阶段预测模型能够实现各个模型对每个特征的预测效果的优选,预测性能更好。结论:感觉运动全特征预测方法可以有效预测TCSCI患者伤后1年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其预测能力明显高于单一模型,有望为TCSCI患者的个性化诊疗和康复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 机器学习 神经功能预测 集成技术 ASIA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