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连续低强度脉冲式超声(LIPUS)联合微泡(MB)的空化治疗(以下简称超声空化治疗)促进小鼠缺血后肢微循环灌注的效果,初步探讨该治疗方式对肢体动脉缺血性损伤的无创治疗潜力。方法构建小鼠左后肢缺血模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小鼠...目的评价连续低强度脉冲式超声(LIPUS)联合微泡(MB)的空化治疗(以下简称超声空化治疗)促进小鼠缺血后肢微循环灌注的效果,初步探讨该治疗方式对肢体动脉缺血性损伤的无创治疗潜力。方法构建小鼠左后肢缺血模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模型组、MB组、LIPUS组和超声空化治疗组(LIPUS+MB组)。模型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0.1 mL生理盐水,MB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0.1 mL MB,LIPUS组小鼠在经尾静脉注射0.1 mL生理盐水的同时采用LIPUS对缺血后肢进行治疗,LIPUS+MB组小鼠在经尾静脉注射0.1 mL MB的同时采用LIPUS对缺血后肢进行治疗;各组均每天注射1次,共7 d。在治疗的第1、4、7天,通过超声造影评价小鼠缺血后肢的微循环灌注情况,并结合小鼠后肢腓肠肌组织H-E染色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不同治疗对小鼠缺血后肢微循环灌注的促进效果。结果小鼠左后肢缺血模型构建成功,所有的模型小鼠均表现出明显的缺血微循环灌注障碍,模型稳定性良好。治疗第7天结束后,LIPUS+MB组小鼠缺血后肢微循环灌注水平升高,其缺血侧与非缺血侧微血管流量比值高于LIPUS组[(94.33±4.51)%vs(70.33±2.09)%,P<0.05];H-E染色结果显示,LIPUS+MB组腓肠肌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和肌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加,肌肉结构修复优于LIPUS组,而模型组和MB组则表现为肌细胞坏死、肌束排列紊乱及毛细血管稀疏;CD3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进一步证实,超声空化治疗在促进缺血骨骼肌微循环灌注、微血管新生和组织修复方面显著优于单纯LIPUS治疗(CD31相对表达水平5.03±0.33 vs 3.57±0.21,P<0.01)。结论与单纯LIPUS治疗相比,连续超声空化治疗在促进小鼠缺血后肢的微循环灌注方面表现出更加显著的效果,为外周动脉缺血性疾病所致肢体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障碍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早孕期规范化超声检查在胎儿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11-13+6周早孕期筛查的孕妇2670例,采用常规经腹探查,按规范化序贯方法观察胎儿整体解剖结构并测量颈项透明层(NT)厚度,对阳性病例追踪随访至产后,并将严重畸...目的:探讨早孕期规范化超声检查在胎儿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11-13+6周早孕期筛查的孕妇2670例,采用常规经腹探查,按规范化序贯方法观察胎儿整体解剖结构并测量颈项透明层(NT)厚度,对阳性病例追踪随访至产后,并将严重畸形结果与引产后病理做对照分析。结果发现畸形胎儿17例,包含畸形总数27例,其中脊柱侧弯1例,无脑儿2例,露脑畸形1例,无叶全前脑1例,颈部水囊瘤6例,唇腭裂1例,胎儿水肿9例,心脏异常2例,脐膨出2例,下肢发育异常1例,巨膀胱1例,除2例心脏结构异常外均经引产证实。 NT 值≥3.0 mm 32例,其中染色体异常3例(羊水穿刺证实2例为21-三体综合征、1例为18-三体综合征)、颈部水囊瘤6例、全身水肿3例、胎死宫内1例,余产后正常。另检出5例鼻骨缺失,2例经羊水穿刺证实为21-三体综合征,1例胎死宫内,2例产后正常。结论早孕期规范化检查可以较早发现胎儿严重结构畸形,对产前诊断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NT 值增厚对于早期评估染色体异常风险及指导预后有显著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性及定量参数与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及CBL proto-oncogene家族蛋白成员CBL原癌基因C(CBL proto-oncogene C,CBLC)蛋白、X型胶原蛋白(type X collagen,COL10)成员COL10A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性及定量参数与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及CBL proto-oncogene家族蛋白成员CBL原癌基因C(CBL proto-oncogene C,CBLC)蛋白、X型胶原蛋白(type X collagen,COL10)成员COL10A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全程新辅助化疗并进行保乳或全乳切除术治疗的19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中取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化疗前,采用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病灶进行检查,观察并记录定性和定量参数。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行肿块切除术,由2位病理学副主任及以上医师依据Miller and Payne改良病理反应分级标准评估疗效,分为病理完全应答(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组(102例)和非PCR组(9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的CBLC、COL10A1表达水平。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非PCR组的增强边界不清晰、出现灌注缺损、周围放射状增强和增强不均匀的比例显著高于PCR组,非PCR组的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显著高于PCR组(均P<0.05);CBLC高表达者出现高增强、增强边界不清晰、灌注缺损、增强不均匀的比例显著低于低表达者,PI和AUC均显著低于低表达者(均P<0.05);COL10A1高表达者出现高增强、周围放射状增强、增强不均匀的比例显著高于低表达者,PI和AUC均显著高于低表达者,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显著低于低表达者(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增强边界不清晰、PI及AUC增大是出现非PCR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高增强、增强边界不清晰、PI及AUC增大是CBLC低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高增强、PI增大及TTP减小是COL10A1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定性及定量参数可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及CBLC、COL10A1表达水平,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连续低强度脉冲式超声(LIPUS)联合微泡(MB)的空化治疗(以下简称超声空化治疗)促进小鼠缺血后肢微循环灌注的效果,初步探讨该治疗方式对肢体动脉缺血性损伤的无创治疗潜力。方法构建小鼠左后肢缺血模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模型组、MB组、LIPUS组和超声空化治疗组(LIPUS+MB组)。模型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0.1 mL生理盐水,MB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0.1 mL MB,LIPUS组小鼠在经尾静脉注射0.1 mL生理盐水的同时采用LIPUS对缺血后肢进行治疗,LIPUS+MB组小鼠在经尾静脉注射0.1 mL MB的同时采用LIPUS对缺血后肢进行治疗;各组均每天注射1次,共7 d。在治疗的第1、4、7天,通过超声造影评价小鼠缺血后肢的微循环灌注情况,并结合小鼠后肢腓肠肌组织H-E染色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不同治疗对小鼠缺血后肢微循环灌注的促进效果。结果小鼠左后肢缺血模型构建成功,所有的模型小鼠均表现出明显的缺血微循环灌注障碍,模型稳定性良好。治疗第7天结束后,LIPUS+MB组小鼠缺血后肢微循环灌注水平升高,其缺血侧与非缺血侧微血管流量比值高于LIPUS组[(94.33±4.51)%vs(70.33±2.09)%,P<0.05];H-E染色结果显示,LIPUS+MB组腓肠肌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和肌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加,肌肉结构修复优于LIPUS组,而模型组和MB组则表现为肌细胞坏死、肌束排列紊乱及毛细血管稀疏;CD3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进一步证实,超声空化治疗在促进缺血骨骼肌微循环灌注、微血管新生和组织修复方面显著优于单纯LIPUS治疗(CD31相对表达水平5.03±0.33 vs 3.57±0.21,P<0.01)。结论与单纯LIPUS治疗相比,连续超声空化治疗在促进小鼠缺血后肢的微循环灌注方面表现出更加显著的效果,为外周动脉缺血性疾病所致肢体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障碍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文摘目的:探讨早孕期规范化超声检查在胎儿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11-13+6周早孕期筛查的孕妇2670例,采用常规经腹探查,按规范化序贯方法观察胎儿整体解剖结构并测量颈项透明层(NT)厚度,对阳性病例追踪随访至产后,并将严重畸形结果与引产后病理做对照分析。结果发现畸形胎儿17例,包含畸形总数27例,其中脊柱侧弯1例,无脑儿2例,露脑畸形1例,无叶全前脑1例,颈部水囊瘤6例,唇腭裂1例,胎儿水肿9例,心脏异常2例,脐膨出2例,下肢发育异常1例,巨膀胱1例,除2例心脏结构异常外均经引产证实。 NT 值≥3.0 mm 32例,其中染色体异常3例(羊水穿刺证实2例为21-三体综合征、1例为18-三体综合征)、颈部水囊瘤6例、全身水肿3例、胎死宫内1例,余产后正常。另检出5例鼻骨缺失,2例经羊水穿刺证实为21-三体综合征,1例胎死宫内,2例产后正常。结论早孕期规范化检查可以较早发现胎儿严重结构畸形,对产前诊断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NT 值增厚对于早期评估染色体异常风险及指导预后有显著意义。
文摘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性及定量参数与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及CBL proto-oncogene家族蛋白成员CBL原癌基因C(CBL proto-oncogene C,CBLC)蛋白、X型胶原蛋白(type X collagen,COL10)成员COL10A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全程新辅助化疗并进行保乳或全乳切除术治疗的19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中取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化疗前,采用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病灶进行检查,观察并记录定性和定量参数。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行肿块切除术,由2位病理学副主任及以上医师依据Miller and Payne改良病理反应分级标准评估疗效,分为病理完全应答(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组(102例)和非PCR组(9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的CBLC、COL10A1表达水平。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非PCR组的增强边界不清晰、出现灌注缺损、周围放射状增强和增强不均匀的比例显著高于PCR组,非PCR组的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显著高于PCR组(均P<0.05);CBLC高表达者出现高增强、增强边界不清晰、灌注缺损、增强不均匀的比例显著低于低表达者,PI和AUC均显著低于低表达者(均P<0.05);COL10A1高表达者出现高增强、周围放射状增强、增强不均匀的比例显著高于低表达者,PI和AUC均显著高于低表达者,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显著低于低表达者(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增强边界不清晰、PI及AUC增大是出现非PCR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高增强、增强边界不清晰、PI及AUC增大是CBLC低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高增强、PI增大及TTP减小是COL10A1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定性及定量参数可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及CBLC、COL10A1表达水平,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