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8篇文章
< 1 2 1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轨卫星海洋与海岸带光学遥感系统设计技术
1
作者 石志城 张守才 +3 位作者 迟冬南 丁静 何贤强 徐彭梅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5,共10页
高轨遥感卫星具有“站得高、看得广、盯得久”的特点,具备大幅宽成像、持续凝视成像以及高时效成像能力,可实现对各类紧急观测任务的快速响应。发展高轨海洋遥感卫星,研制面阵凝视型海洋与海岸带光学遥感系统,可填补中国高轨海洋环境动... 高轨遥感卫星具有“站得高、看得广、盯得久”的特点,具备大幅宽成像、持续凝视成像以及高时效成像能力,可实现对各类紧急观测任务的快速响应。发展高轨海洋遥感卫星,研制面阵凝视型海洋与海岸带光学遥感系统,可填补中国高轨海洋环境动态监测的空白,满足对中国周边海域、近岸与海岛观测以及应急监测的迫切需求。文章通过对高轨海洋与海岸带光学遥感系统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采用大口径低杂光/低偏振/多光谱光学系统、高信噪比提升、高精度星上定标等技术的系统设计方案。据此完成样机研制与系统测试,并结合外景试验,验证了核心指标的可行性,为高轨海洋与海岸带光学遥感系统工程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设计 静止轨道 海洋与海岸带 光学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尺度下的海洋鱼类图像智能分类研究进展
2
作者 周鹏 李昌永 +4 位作者 步雨馨 周芷诺 王春生 沈红斌 潘小勇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53-1864,共12页
在全球尺度上了解鱼类物种组成、丰度及时空分布等,将有助于其生物多样保护。水下图像采集是获取鱼类物种多样性数据的主要调查手段之一,但图像信息分析工作耗时耗力。2015年以来,海洋鱼类图像数据集更新和深度学习模型算法优化等方面... 在全球尺度上了解鱼类物种组成、丰度及时空分布等,将有助于其生物多样保护。水下图像采集是获取鱼类物种多样性数据的主要调查手段之一,但图像信息分析工作耗时耗力。2015年以来,海洋鱼类图像数据集更新和深度学习模型算法优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细粒度分类表现仍显不足,研究成果的生产实践应用相对薄弱。因此,该文首先分析海洋相关行业对鱼类自动化图像分类的需求,然后综合介绍鱼类图像数据集和深度学习算法应用,并分析了所面临的小样本下的细粒度分析等主要挑战及相应解决方法。最后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洋鱼类图像自动化分类对相关图像信息处理研究及应用平台对未来在生态环境监测等海洋相关产业领域的重要性及其前景。该文旨在为快速了解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洋鱼类图像自动化分类的研究背景、进展和未来方向的工作者提供相关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海洋鱼类 生物多样性 小样本 图像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潘建明 赵军 +13 位作者 李栋 张海峰 于培松 张偲 杨旭锋 朱长凤 胡佶 扈传昱 范高晶 韩正兵 孙维萍 陶柯宇 蓝木盛 张海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9-342,共14页
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内容,也是预测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中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已组织开展多年南大洋综合调查,并依托“南北极环... 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内容,也是预测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中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已组织开展多年南大洋综合调查,并依托“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和“南极重点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等极地专项的实施,聚焦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环境调控等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认识。本文总结了我国在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特别是海洋生源要素循环与浮游生态系统、生源物质沉降通量及其季节变化以及上层海洋过程的沉积记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南极冰间湖生态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我国未来南大洋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洋 生源要素 生态环境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山底栖生物群落分布格局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芦珣 严润玄 +4 位作者 沈程程 杨娟 张东声 王春生 孙栋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98,共18页
在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深海治理领域焦点问题之一的大背景下,兼具高生物多样性和高脆弱性双重特征的海山已经被公认为当前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焦点之一。本文对海山底栖生物的研究历程、群落... 在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深海治理领域焦点问题之一的大背景下,兼具高生物多样性和高脆弱性双重特征的海山已经被公认为当前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焦点之一。本文对海山底栖生物的研究历程、群落分布格局的特征与控制因素、分布格局预测与控制因素量化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进展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提出今后应当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海山底栖生物群落在深度梯度上呈现出深度成带性,生物多样性呈现单峰、双峰、随深度递减等模式。在纬度梯度上海山底栖生物群落存在差异,存在显著的生物地理梯度。幼虫传播的海洋动力环境、定殖的适宜生境、固着生物生长的底质特征等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进一步塑造了底栖生物群落复杂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Β多样性 纬度梯度 深度梯度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2年温岭市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分布特征研究
5
作者 刘玉飞 朱迎军 +2 位作者 陈林茜 殷燕 程方平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0,共6页
2020—2022年在浙江省温岭市近岸海域布设监测断面,采集海洋垃圾,分析其分布和组成特征,解析其来源,并使用清洁海岸指数(CCI)及危险物品指数(HII)对海滩垃圾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温岭市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大块及特大块垃圾年平均数量... 2020—2022年在浙江省温岭市近岸海域布设监测断面,采集海洋垃圾,分析其分布和组成特征,解析其来源,并使用清洁海岸指数(CCI)及危险物品指数(HII)对海滩垃圾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温岭市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大块及特大块垃圾年平均数量密度为37.7个/km^(2);海面漂浮小块及中块垃圾年平均数量密度为3568.2个/km^(2);海滩垃圾数量密度为5813.5个/km^(2)。海洋垃圾主要材料类型为塑料类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其主要来源于陆地人类生产活动。近岸海域CCI和HII指数年均值分别为0.11和0.66,表明温岭市洞下沙滩处于非常清洁且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垃圾 分布特征 清洁海岸指数 近岸海域 温岭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罗斯海陆架区冰川-海洋-海底多圈层相互作用的探测研究现状
6
作者 高金耀 陈焱琨 +6 位作者 董超 李锐祥 刘同木 蔡晓仙 岳梅 李娜 王琦森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1-437,共17页
罗斯海陆架位于全球最大冰架——罗斯冰架与南太平洋之间,有着南极最为活跃的冰川-海洋相互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和海底构造岩浆活动,对其进行冰川-海洋-海底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多学科探测研究可为南极,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历史及其趋势的... 罗斯海陆架位于全球最大冰架——罗斯冰架与南太平洋之间,有着南极最为活跃的冰川-海洋相互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和海底构造岩浆活动,对其进行冰川-海洋-海底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多学科探测研究可为南极,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历史及其趋势的模拟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围绕罗斯海冰盖历史和罗斯冰架现状,分析总结了相关方面的探测研究现状和认识:(1)已有科学计划开展了陆架裂谷构造、火山岩浆活动和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以及冰盖及冰架进退历史的探测研究,但冰川进退与海底构造活动之间关系还鲜有研究;(2)陆架沉积层序、向外生长、内倾超深和三大冰蚀槽显示了强大的冰川地质作用,但这种地形地貌的重塑作用模式还没有构建,尤其是冰盖接地线控制陆架生长的机理有待解剖;(3)在陆架和海槽两个不同尺度上,模拟显示存在西部冰融水净输出、东部绕极流暖水净输入的特点,但这种流系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冰架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缺少观测研究;(4)已有冰架上地震仪和近岸水听器监测显示,来自太平洋方向的地震、火山、海啸和风暴的机械作用不利于罗斯冰架的稳定性,但缺乏展示动力传递和衰减规律的沿冰蚀槽、乃至陆架范围的声景监测。为此,建议布设地学和海洋学综合观测断面,开展宽频带地震和水听器的监测以深刻把握冰盖/冰架进退与裂谷构造活动、海气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力求在底栖生物群落的发现和哺乳动物活动的监测上有所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海 大陆架 罗斯冰架 冰蚀槽 水听器 海底地震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洋热浪面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彭晓萌 于溢 +1 位作者 马文涛 闫运伟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3,共13页
本研究基于1990-2020年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海面温度数据,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识别了南海海洋热浪面积,并探究了不同空间尺度南海海洋热浪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小尺度海洋热浪事件(Ⅰ类海洋热浪,面积<1.8×104 km 2)发生最为... 本研究基于1990-2020年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海面温度数据,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识别了南海海洋热浪面积,并探究了不同空间尺度南海海洋热浪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小尺度海洋热浪事件(Ⅰ类海洋热浪,面积<1.8×104 km 2)发生最为频繁,占总发生次数的94.20%。大尺度海洋热浪事件(Ⅲ类海洋热浪,面积>1.2×10^(5) km^(2))在31年期间仅发生74次,其中面积最大的热浪事件发生在2015年。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面积海洋热浪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差异性。相较于Ⅰ类海洋热浪,Ⅱ类海洋热浪(面积为1.8×10^(4)~1.2×10^(5)km^(2))平均强度超过1.5℃的空间范围明显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南海海洋热浪面积增加,其平均强度和累积强度均增强,持续时间也随之变长。Ⅲ类海洋热浪事件累积强度的中位数分别是Ⅰ类的1.4倍,是Ⅱ类的1.2倍。进一步研究发现,厄尔尼诺时期Ⅰ~Ⅲ类海洋热浪的面积均显著增加,并且存在6~7个月的滞后关系。厄尔尼诺时期Ⅲ类海洋热浪事件持续时间比拉尼娜时期长2 d。本研究探究了南海海洋热浪面积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海洋热浪的共性和差异性,为研究南海海洋热浪生消特征及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洋热浪 海洋热浪识别 海洋热浪面积 南海海面温度 南海海面风场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水色遥感机器学习模型应用现状及定标与真实性检验AI模型展望 被引量:1
8
作者 陈鹏 厉运周 +4 位作者 赵志刚 张思琪 张镇华 王军成 潘德炉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共22页
海洋水色遥感技术是观测海洋水色状况的高效工具,数十年来持续提供了全球海洋光学特性、水色和生物地球化学参数的重要数据。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水色遥感研究逐渐成为科研领域的新热点。本文回顾了海洋水色遥感... 海洋水色遥感技术是观测海洋水色状况的高效工具,数十年来持续提供了全球海洋光学特性、水色和生物地球化学参数的重要数据。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水色遥感研究逐渐成为科研领域的新热点。本文回顾了海洋水色遥感中机器学习模型的现状与挑战,并评估了这些模型在大气校正、水色反演、碳循环及数据重构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重点综述了机器学习在海洋水色遥感应用中的进展。鉴于卫星传感器长期在轨运行中,可能遭受元器件老化等问题,本文强调了对遥感器进行持续定标和真实性检验的必要性。这些检验工作是确保卫星遥感数据质量的基础,对于卫星遥感应用至关重要。因此,本文还展望了未来在水色遥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中,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色遥感 大模型 机器学习 辐射定标 真实性检验 大气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海山底部反气旋急流的不对称性研究
9
作者 黄阳阳 潘皓 谢晓辉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共12页
本文利用热带西太平洋采薇海山底部的锚系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分析海山底部反气旋急流的不对称性特征和机制。底部海流的观测结果显示,在海山底部存在东西方向上显著不对称的反气旋急流现象。双层模式再现了理想海山的底部流场结构及其... 本文利用热带西太平洋采薇海山底部的锚系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分析海山底部反气旋急流的不对称性特征和机制。底部海流的观测结果显示,在海山底部存在东西方向上显著不对称的反气旋急流现象。双层模式再现了理想海山的底部流场结构及其不对称性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对称性的主要来源是背景流的能量输入、β效应引发的涡度变化。文中依次分析了海山各个方位的流场特征,并详细解释了涡度变化如何影响底部急流及其不对称特征。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其他环境参数(如底摩擦系数、约化重力)改变时对底部急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反气旋急流 不对称性 位涡守恒 双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斯海现代/末次盛冰期海洋生物碳泵演化与地质事件——分子生物标志物地层记录
10
作者 杨丹 陈文深 +9 位作者 付全有 姚子超 韩正兵 张海生 于培松 杨佰娟 乐凤凤 卢冰 武光海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9,共28页
海洋生物碳泵(BCP)与古气候的关系是碳循环研究的一个核心科学问题。本文利用罗斯海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一些重要的类脂化合物所隐含的生态学特性,即那些可引起海底沉积碳库组成和海洋BCP(包括生物泵BP和微型生物碳泵MCP)效率改变的... 海洋生物碳泵(BCP)与古气候的关系是碳循环研究的一个核心科学问题。本文利用罗斯海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一些重要的类脂化合物所隐含的生态学特性,即那些可引起海底沉积碳库组成和海洋BCP(包括生物泵BP和微型生物碳泵MCP)效率改变的分子生物标志物,从罗斯海现代海洋出发,追溯到末次冰期以来(27~0.6 ka BP)古海洋生物碳泵演化(重点讨论BP和MCP)及其与一些重大地质事件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罗斯海表层沉积物中相对高的TOC和较低C/N比值、以及正构烷烃色谱峰型、主峰碳、分子组合特征低碳数和高碳数比值(L/H)和(nC_(21)+nC_(22))/(nC_(28)+nC_(29))比值、低碳烃(nC_(15)+nC_(17)+nC_(19))、中碳烃(nC_(21)+nC_(23)+nC_(25))和高碳烃(nC_(27)+nC_(29)+nC_(31))、细菌(BrGDGT)和较低的陆源土壤指标(BIT)一致性表征海源有机质贡献占主导地位,通过海洋BP和MCP效应将内源有机碳输送到海底进行长期储存;Pr/Ph比值结合Ph/nC_(18)和Pr/C_(17)比值均表明表层沉积物为还原-强还原性的缺氧环境,有利于海底储存有机碳,同时还与海冰消融关系密切。(2)利用低温校正公式TEXL_(86)^(L)-SST[式(2)]反演现代的海洋表层温度(SST),并与WOA-SST(3月)表层水体温度较接近(R^(2)=0.78,p<0.01,n=15);同时利用TEXL_(86)^(L)-SST-2重建罗斯海JB03岩芯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海洋温度在-0.74~2.86℃范围(平均为1.03℃),接近现代南极罗斯海夏季温度。(3)JB03岩芯记录年代为27.27~0.6 ka BP,分为末次冰盛期(27.3~21 ka BP)、末次冰消期(21~11.7 ka BP)和全新世(11.7~0.6 ka BP)3个地质历史时期。末次冰期古海洋受冰盖和海冰限制作用的影响,初级生产力低下、沉积速率仅为0.45 cm/ka、Pr/Ph比值、Ph/nC_(18)和Pr/nC_(17)反映沉积环境氧化性较强、不利于MCP和BP储碳,在寒冷气候时段碳储量潜力降低;进入全新世暖期,冰架退缩解体,温暖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硅藻增加、浮游动物增加及影响粪便物质组成和提高沉降速率,促进有机碳向深海的输送加快,海底沉积为弱还原-弱氧化环境,有利于碳保存;硅藻生物量提高就意味着硅质泵加强,进而微生物活性增强、促进古菌和细菌生长,因而微生物总量-GDGTs、产甲烷古菌或广古菌-GDGT-0、奇古菌-Crenarchaeol生物量大大提高,显示罗斯海全新世以来古海洋BP和MCP作用大大加强,且古海洋BP与现代海洋均以硅藻/硅质泵为绝对主导。研究还发现,罗斯海末次冰期和全新世以来的古海洋BP和MCP储碳效率变化均与古海洋地质事件,即全球性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有关,这个碳库的大小与气候冷暖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罗斯海古海洋调节大气CO_(2)的能力,尤其在全新世暖期最强,这对于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海洋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初级生产力 生物泵 微型生物碳泵 分子生物标志物 TEXL_(86)^(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浮式海洋地震仪数据分析及南海北部深部结构
11
作者 刘博文 李家彪 +6 位作者 牛雄伟 丁巍伟 朱心科 于志腾 汪贞杰 侯斐 王天睿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76-2291,共16页
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俯冲碰撞交汇处,构造演化过程复杂,探明其深部结构对于认识其形成演化过程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海盆中缺少可长期观测的地震仪,目前对南海海盆下方深部结构的认识仍较为薄弱.在海盆中... 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俯冲碰撞交汇处,构造演化过程复杂,探明其深部结构对于认识其形成演化过程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海盆中缺少可长期观测的地震仪,目前对南海海盆下方深部结构的认识仍较为薄弱.在海盆中布放可自动回传数据的沉浮式海洋地震仪,是一种高效观测天然地震的新方法.本研究基于在南海北部布设的7台沉浮式海洋地震仪的数据,识别出清晰的6级以上地震24次(震中距为500~8800km),5~6级地震14次(震中距为550~2800km),4~5级地震2次(震中距为680~830km),获得了如下初步认识:(1)真实记录中地震P波的频率与震中距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指导海洋地震仪高效识别并准确回传地震数据:震中距小于1100 km时,P波的优势频率大于1 Hz;震中距大于1100 km时,P波的优势频率小于1Hz.(2)基于双差法计算了南海西北次海盆北部P波的相对走时残差,在海洋区域数据稀疏的情况下,约束了上地幔浅部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沉浮式海洋地震仪 地震P波 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舟山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12
作者 王鑫 汤昌盛 +4 位作者 冼华琳 何建瑜 张晓林 廖智 严小军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重要一环,其群落结构分析对于理解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东海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场区,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助于当地海洋渔场的建设与保护。为此,采用浅...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重要一环,其群落结构分析对于理解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东海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场区,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助于当地海洋渔场的建设与保护。为此,采用浅水II型网对舟山近海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样品采集与分析,结合同步的环境因子数据,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舟山近海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9种,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222.29 ind.·m^(-3)和13.446 mg·m^(-3);优势种主要包括强额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红住囊虫等;多样性总体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特征。表层盐度和表层温度是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优势种均与表层盐度呈负相关,与表层温度呈正相关;多样性指数主要与表层盐度有关且均为正相关。该研究为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积累了基础资料,为后续分析该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及其动态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海域 夏季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的研究Ⅱ.群落特征 被引量:44
13
作者 杨关铭 何德华 +2 位作者 王春生 苗育田 于洪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2-80,共9页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进行数量分布方面的研究后的续篇,重点对本海区浮游挠足类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性质以及与栖区环境条件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桡足类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复杂,出现种类共237种,...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进行数量分布方面的研究后的续篇,重点对本海区浮游挠足类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性质以及与栖区环境条件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桡足类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复杂,出现种类共237种,但周年共有种比例仅占32%.桡足类群落的多样度和均匀度年均值各为3.714和0.690,在平面分布上呈外部海区高于近岸海区的大体趋势.本区群落可划分为5个生态类群,其中暖水性外海高温偏低盐类群和热带大洋高温高盐类群可分别指示台湾海峡水和黑潮表层水的季节消长过程.从不同侧面的计算分析均表明,冬季在环境条件上均有异于其他3季.在春、夏、秋季,以普通波水蚤最具优势,盐度是影响群落特征值的主导因子,群落的性质是以暖水性外海种类为主、热带大洋种也占相当比例的亚热带-热带群落结构的特点;在冬季,主要优势种是海洋真刺水蚤,温度是群落特征值的主要制约因子,群落呈现以热带大洋种占支配地位的热带大洋群落结构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以北海域 桡足类 群落特征 海洋浮游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9
14
作者 刘强 徐旭丹 +3 位作者 黄伟 徐晓群 寿鹿 曾江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397-7409,共13页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微塑料粒径小,易与海洋生物发生相互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并在其组织和器官中蓄积和转移,对机体产生毒害。微塑料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因此,海洋生...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微塑料粒径小,易与海洋生物发生相互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并在其组织和器官中蓄积和转移,对机体产生毒害。微塑料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因此,海洋生物与微塑料的相互作用以及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综述微塑料的生物附着、生物摄入、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与化学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微塑料生态效应研究应重点关注我国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及生物摄入状况、微塑料的生物效应及其毒理学机制研究、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效应、以及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态效应 海洋环境污染 复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rgo资料研究2001—2004年期间西北太平洋海洋上层对热带气旋的响应 被引量:34
15
作者 刘增宏 许建平 +2 位作者 朱伯康 孙朝辉 张立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对2001—2004年11月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经过后海洋上层的响应作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热带气旋经过后,55.6%的观测剖面其混合层深度会加深,范围在0—60m,并且在气旋过后5d内更为明显;由于混合加剧,大约有7... 利用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对2001—2004年11月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经过后海洋上层的响应作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热带气旋经过后,55.6%的观测剖面其混合层深度会加深,范围在0—60m,并且在气旋过后5d内更为明显;由于混合加剧,大约有77.8%的观测剖面其混合层温度会下降,最多达5℃;61.1%的混合层盐度会下降,平均降盐约0.12;表层流速增大的占54%,平均增大30cm·s-1,表层流速的变化与风速的大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仅为0.06;混合层内温度变化与热带气旋风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5;混合层温度下降有明显的右偏现象,在气旋路径右侧50—150km处,温度下降尤为明显,而混合层盐度在气旋路径两侧的变化基本呈对称状分布;混合层深度在气旋路径右侧加深更为明显,在右侧100—150km范围内达到最大;混合层深度的变化与气旋经过前混合层的初始深度呈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混合层 ARGO剖面浮标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的研究Ⅲ.指示性种类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杨关铭 何德华 +2 位作者 王春生 苗育田 于洪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3-101,共9页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研究Ⅱ.群落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用不同生态类群的指示性种类分布来分析对应水系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和帽状真哲水蚤(Eucalanu...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研究Ⅱ.群落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用不同生态类群的指示性种类分布来分析对应水系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和帽状真哲水蚤(Eucalanus pileatus)的数量分布可以指示台湾海峡水的季节变化和消长趋势;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marina)能反映黑潮表层水的影响程度;热带大洋高盐偏低温类群种类在陆架区的分布状况可反映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涌升范围;中华哲水蚤(Chlanussinicus)的分布反映了沿岸水势力影响的季节差异,可能是受陆架区横向环流的影响,它能扩布到较远岸区域,此时该种类对偏低温的适宜性致使其在较低温水体中的丰度较高;对热带大洋低温高盐类群种类的研究发现,春季隆线似哲水蚤(Chlanoidescarinatus)在测区陆架区广泛分布是由冬季在台湾浅滩南部上升流区该种的大量涌现并随台湾海峡水北上携带而来的,然而,从隆线似哲水蚤和该类群另两种在陆坡下层的出现显示了中、深层水有可能在本区东南侧涌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以北海域 浮游桡足类 指示性种类 海洋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粉质粘土共振柱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吕小飞 陈培雄 +2 位作者 杨义菊 陈小玲 李冬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5,共5页
利用DRNEVICH LONG-TOR型共振柱仪研究杭州湾浅层粉质粘土的动力学性质,阐述动模量和阻尼比随应变增加的变化趋势,分析动模量衰减规律。最大动模量主要与围压Pc、土的固结密度、动应变和初始孔隙比等因素有关;杭州湾粉质粘土动模量随应... 利用DRNEVICH LONG-TOR型共振柱仪研究杭州湾浅层粉质粘土的动力学性质,阐述动模量和阻尼比随应变增加的变化趋势,分析动模量衰减规律。最大动模量主要与围压Pc、土的固结密度、动应变和初始孔隙比等因素有关;杭州湾粉质粘土动模量随应变的变化规律符合土的非线性、滞后性和变形累积三方面的一般规律;杭州湾粉质粘土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归一化应力应变曲线相似,而动阻尼比相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柱试验 粉质粘土 动弹性模量 动剪切模量 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烯酮及U_(37)~k值在北极海洋古温度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卢冰 陈荣华 +2 位作者 王自磐 陈建芳 刘镇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57,共9页
在北极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检出长链烯酮化合物 ,研究结果表明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沉积物中长链烯酮以C37∶3甲基酮占优势 ,C37~C39不饱和烯酮丰度变化顺序为C37>C38>C39.根据∑C37/∑C38比值 ,所检出的长链烯酮母质生物... 在北极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检出长链烯酮化合物 ,研究结果表明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沉积物中长链烯酮以C37∶3甲基酮占优势 ,C37~C39不饱和烯酮丰度变化顺序为C37>C38>C39.根据∑C37/∑C38比值 ,所检出的长链烯酮母质生物主要是颗石藻 (Emilianiahuxleyi) .应用Uk37和Uk′37标准校正关系式估算了表层海水古温度 ,其中Uk′37估算值为 4.1 47~ 5.70 6℃ (平均为 5.0 92℃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长链烯酮 古温度 海洋沉积物 古气候 古海洋 颗石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鲐鱼资源时空分布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郭爱 余为 +2 位作者 陈新军 钱卫国 李曰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2-52,共11页
海洋净初级生产力影响了浮游动植物的空间分布和丰度,因此决定了海洋渔业的潜在产量。本文根据2006-2015年7-9月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近海鲐鱼捕捞数据和海洋净初级生产力遥感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表征资源丰度... 海洋净初级生产力影响了浮游动植物的空间分布和丰度,因此决定了海洋渔业的潜在产量。本文根据2006-2015年7-9月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近海鲐鱼捕捞数据和海洋净初级生产力遥感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表征资源丰度,以经度和纬度重心表征空间分布,分析研究了鲐鱼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5年鲐鱼产量、CPUE、经度和纬度重心呈现明显的月份和年际变化,7-9月渔场内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模式不同。频率分布结果表明7-9月鲐鱼对应的适宜净初级生产力浓度范围分别为300~500mg/(m2·d)(以碳计,下同),300~400mg/(m2·d),300~400mg/(m2·d)。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鲐鱼资源丰度与适宜净初级生产力海域范围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且鲐鱼纬度重心与适宜净初级生产力海域平均纬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渔场内的净初级生产力大小和分布模式显著影响鲐鱼的资源丰度和渔场重心位置。在鲐鱼主要分布海域25°~30°N,120°~130°E范围内,鲐鱼资源丰度与净初级生产力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不同气候条件下鲐鱼渔场净初级生产力大小变化不同,2007年和2010年强拉尼娜年份以及2009年中强厄尔尼诺年份鲐鱼渔场范围海洋净初级生产力降低,但适宜的海洋净初级生产力范围增大,导致鲐鱼资源丰度上升;而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鲐鱼渔场范围内海洋净初级生产力上升,但适宜的海洋净初级生产力范围显著减小,因此鲐鱼资源丰度相对降低。研究表明,中国近海鲐鱼资源时空分布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净初级生产力 资源丰度 空间分布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中国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的研究 Ⅰ.数量分布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关铭 何德华 +2 位作者 王春生 苗育田 于洪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8-86,共9页
根据1987~1990年间在台湾以北海域进行的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数量分布作了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浮游桡足类丰度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夏、秋季介于中间;黑潮锋内侧的桡足类丰度一般高于黑潮锋外侧,较高... 根据1987~1990年间在台湾以北海域进行的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数量分布作了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浮游桡足类丰度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夏、秋季介于中间;黑潮锋内侧的桡足类丰度一般高于黑潮锋外侧,较高丰度区的分布具夏季最向外海、冬季最靠近岸、其他两季居中的趋势,这与黑潮锋位的季节摆动趋势基本相一致;浮游桡足类丰度的较高值区一般出现在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尤其是黑潮次表层水涌升域的近岸边缘侧,而在黑潮次表层水的主水体中,因溶解氧含量低等因素,其丰度一般均较低;浮游桡足类丰度垂直分布趋势为随水深增加而减低,生物本身昼夜垂直移动规律可能是局部区域产生异常分布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以北海域 浮游桡足类 丰度 生物海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