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袭性真菌病诊断驱动治疗在髓系血液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1
作者 肖慧 吴凡 +2 位作者 潘莹 安福润 翟志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4-1528,共5页
目的:探究侵袭性真菌病(IFD)诊断驱动治疗在髓系血液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侵袭性真菌病诊断驱动治疗的91例髓系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用药分... 目的:探究侵袭性真菌病(IFD)诊断驱动治疗在髓系血液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侵袭性真菌病诊断驱动治疗的91例髓系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用药分为卡泊芬净组44例,伏立康唑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卡泊芬净组与伏立康唑组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67.4%、60.0%。在预防性或经验性使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启动诊断驱动治疗的患者中,卡泊芬净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伏立康唑组(76.9%vs 35.3%,P<0.05)。两组共9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均未发生Ⅲ级或以上不良反应,卡泊芬净组的Ⅰ-Ⅱ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伏立康唑组(2.3%vs 17.0%,P<0.05)。结论:在髓系血液肿瘤患者中,使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进行IFD诊断驱动治疗的总体临床疗效相当,但卡泊芬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当预防性或经验性使用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启动诊断驱动治疗时,卡泊芬净的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血液肿瘤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驱动治疗 卡泊芬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姚一帆 郝李霞 杨林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化疗期间发生分化综合征(DS)的影响因素,建立初诊APL发生D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324例初诊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DS分组,选取组间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化疗期间发生分化综合征(DS)的影响因素,建立初诊APL发生D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324例初诊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DS分组,选取组间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APL发生DS的影响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运用Bootstrap法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度。结果:324例初诊APL患者的DS发生率为30.86%(100/32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危险度分层高危、维甲酸用药延迟、未使用激素预防、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低、白蛋白减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化疗后白细胞峰值增高为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危险因素(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化疗后白细胞计数WBC增高峰值、是否使用激素预防、白蛋白水平是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列线图模型预测APL发生DS的一致性指数为0.847(95%CI:0.786-0.908),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与实际DS发生率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化疗后白细胞计数增高峰值、白蛋白水平及是否使用激素预防,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预测APL发生DS的风险,与临床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分化综合征 早期死亡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共刺激分子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马肖容 张王刚 +4 位作者 曹星梅 何爱丽 刘捷 田玮 张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3-325,332,共4页
目的 探讨共刺激分子B7 1(CD80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学及免疫基因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了 7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共刺激分子B7 1及MHCⅠ、MHCⅡDR分子的表达 ,并与自体瘤苗主动免疫治疗的疗效进行了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共刺激分子B7 1(CD80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学及免疫基因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了 7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共刺激分子B7 1及MHCⅠ、MHCⅡDR分子的表达 ,并与自体瘤苗主动免疫治疗的疗效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MHCⅠ类分子表达均阳性 (10 0 % ) ,MHCⅡDR分子表达阳性率为95 %。B7 1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5 )及多发性骨髓瘤 (MM)表达阳性率较高 ,分别为 6 9%和 10 0 % ,而在粒细胞起源的白血病几乎无表达。这与自体瘤苗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基本符合 ,即疗效好的M5和MM病例 ,其B7 1表达均阳性 ,而B7 1阴性者几乎无疗效。结论 缺乏共刺激分子 (如B7 1)是血液肿瘤细胞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 ,可能是人类血液肿瘤的发病机理之一 ;B7 1介导的免疫基因治疗将成为治疗人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尤其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共刺激分子 检测 临床意义 B7-1 发病学 免疫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黄可可 王极宇 +1 位作者 王会平 翟志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2-1107,共6页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其对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初诊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其对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初诊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纳入研究对象的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reg百分比与Ann Arbor分期、IPI评分、ECOG评分、血红蛋白(HB)相关;初诊时外周血Treg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3.85±0.22 vs 5.15±0.31,P=0.007);根据初诊时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占CD4^(+)T细胞百分比的中位数将DLBCL患者分为高Treg组和低Treg组,低Treg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高Treg组(P=0.035);ECOG评分(P=0.040)和治疗前低Treg(P=0.014)是影响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B症状(P=0.028)、ECOG评分≥2分(P=0.041)和治疗前低Treg(P=0.036)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低Treg组PFS(P=0.020)和OS(P=0.036)均显著低于高Treg组。结论: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百分比低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X射线联合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对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影响
5
作者 周晓晓 徐彩仙 +5 位作者 汪桂琴 洪强 陶千山 李丛 王会平 翟志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87-1393,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X射线联合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对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取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3 Gy组(n=9)、4 Gy组(n=9)、5 Gy组(n=10)。3 Gy、4 Gy、5 Gy组指经过相应剂量的X射线辐照并在辐照后4 h...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X射线联合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对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取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3 Gy组(n=9)、4 Gy组(n=9)、5 Gy组(n=10)。3 Gy、4 Gy、5 Gy组指经过相应剂量的X射线辐照并在辐照后4 h内尾静脉输注0.2 mL DBA/2小鼠胸腺、脾脏细胞混合悬液,浓度为1×107个/mL。对照组不经过X射线辐照,并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BALB/c小鼠经眼眶静脉丛采血,用小鼠血常规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每日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统计各组生存率。实验终点,取小鼠胫骨做苏木精-伊红染色(HE),同时取股骨做骨髓涂片进行形态学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5 Gy组T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因子。结果3 Gy组,全血细胞减少,但血小板恢复较快,造模第17天恢复正常水平。观察期内小鼠无死亡。实验终点,骨髓形态学表明骨髓增生活跃,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比值正常,各阶段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HE结果表明对照组骨髓组织致密,组织中充满血细胞。4 Gy组,全血细胞减少且一直维持到观察终点。观察期内生存率为90%。实验终点,骨髓形态学表明骨髓增生降低。HE结果表明骨髓组织较少脂肪浸润。5 Gy组,全血细胞减少,但红细胞在24 d恢复正常水平。观察期内生存率为50%。实验终点,骨髓形态学表明骨髓小粒空虚,造血细胞减少,多呈非造血细胞。HE结果表明5 Gy组骨髓组织严重脂肪浸润,几乎无幼稚细胞和造血前体细胞。流式检测结果显示CD4+T(%)细胞比例降低、CD8+T(%)细胞比例增加。ELISA结果显示负造血调控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升高。结论不同剂量的射线联合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均可导致小鼠外周血RBC、WBC、PLT降低。结合骨髓形态学、骨髓HE染色和免疫学相关指标,5 Gy X射线联合2×106个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可用于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异体淋巴细胞 X射线 外周血 生存率 骨髓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弓形虫感染率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雅兰 张学亚 +1 位作者 林萍 谢若腾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09-201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弓形虫的感染率。方法:对200名血液病患者进行弓形虫IgM抗体检测,同时与同期体检者和其他临床常见疾病的患者进行对照检测。结果:血液病患者的弓形虫Ig M抗体的阳性率为7.50%,体检者IgM抗体阳性率0.67%,其他临床常...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弓形虫的感染率。方法:对200名血液病患者进行弓形虫IgM抗体检测,同时与同期体检者和其他临床常见疾病的患者进行对照检测。结果:血液病患者的弓形虫Ig M抗体的阳性率为7.50%,体检者IgM抗体阳性率0.67%,其他临床常见疾病患者IgM抗体阳性率1.20%,血液病患者的阳性率高于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病患者中,骨髓肿瘤性疾病的弓形虫IgM抗体的阳性率为10.32%,高于骨髓非肿瘤性疾病阳性率2.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病患者对于弓形虫易感,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弓形虫 感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自噬相关基因ELAVL1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7
作者 章瑞 万冰洁 +12 位作者 任晓敏 MUNYURANGABO Gustave 于潇 缪吉玉 张佩华 柳宏苇 杨丹 李琳 李乔 罗思宇 何爱丽 孔光耀 贾亚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4-510,共7页
目的探索铁自噬相关蛋白ELAV样RNA结合蛋白1(ELAV like RNA binding protein 1,ELAVL1)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表达,明确其在MM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首先利用GEO、TCGA数据库资料分析ELAVL1在健康对照及MM患者中... 目的探索铁自噬相关蛋白ELAV样RNA结合蛋白1(ELAV like RNA binding protein 1,ELAVL1)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表达,明确其在MM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首先利用GEO、TCGA数据库资料分析ELAVL1在健康对照及MM患者中的表达,进一步用qRT-PCR在临床样本中进行验证。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Kaplan-Meier法评估ELAVL1在MM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探索影响M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利用DAVID在线网站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ELAVL1在初发MM及难治复发MM中表达增高(P<0.001),MM患者的ISS分期越高,ELAVL1的表达水平越高(P<0.01)。与20例健康对照相比,ELAVL1表达水平在28例初发MM患者标本中增高(P<0.001)。ROC曲线分析发现,ELAVL1的表达水平可以有效区分初发MM和健康对照(P<0.001)及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MGUS)患者(P=0.0002)。生存分析发现,ELAVL1高表达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P=0.0141)及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P=0.0080)均短于ELAVL1低表达组患者。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发现,ELVAL1高表达是M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50)。功能富集分析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Hippo信号通路及MAPK信号通路。结论ELAVL1在MM中表达增高,其表达水平可以作为MM诊断及预后不良的标志物。ELAVL1可能通过Hippo信号通路及MAPK信号通路影响MM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MM) 铁自噬 ELAV样RNA结合蛋白1(ELAVL1) Hippo信号通路 MAP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公文婧 朱锋(综述) 李杰(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70-473,共4页
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临床普及,研究证据不断揭示特定髓系相关基因突变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克隆演化进程中的关键驱动作用。这些分子遗传学异常不仅与疾病预后呈现显著相关性,更为精准医疗时代的... 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临床普及,研究证据不断揭示特定髓系相关基因突变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克隆演化进程中的关键驱动作用。这些分子遗传学异常不仅与疾病预后呈现显著相关性,更为精准医疗时代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可干预的分子靶点。当前临床实践中,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revise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R)是指导MDS患者分层治疗的主要决策工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世界中仍有部分病例的临床转归与IPSS-R预测结果存在偏差,该现象提示传统预后模型可能需要整合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实现精准预测。本文就基因突变在MDS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探讨其在疾病恶性克隆演变驱动、风险分层体系优化及其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基因突变 预后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管癌继发获得性血友病A1例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韩晓婷 傅磊 +3 位作者 李亮 卞建军 赵梅 毕国斌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0,共6页
获得性血友病A(acquired hemophilia A,AHA)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肝胆恶性肿瘤继发AHA则更为罕见,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极高,有必要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2年10月收治1例胆管癌术后2个月余的70岁... 获得性血友病A(acquired hemophilia A,AHA)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肝胆恶性肿瘤继发AHA则更为罕见,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极高,有必要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2年10月收治1例胆管癌术后2个月余的70岁女性AHA患者,临床表现为双下肢皮肤出血及皮下血肿,凝血功能检查提示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明显延长(74.5 s),APTT纠正试验无法纠正,凝血因子检测组套提示凝血因子Ⅷ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VIII activity,FⅧ:C)大幅降低(0.3%),并检测到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Ⅷ,FⅧ)抑制物滴度为25.6 BU/mL,排除其他可能诱发病因后,诊断为胆管癌继发的AHA。予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控制胆管癌原发病并止血及抑制物清除治疗后AHA得到控制,无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发生,保证了后续胆管癌化疗的及时足疗程应用,使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得到明显获益。因此,恶性肿瘤患者如出现自发性出血或手术、外伤、侵入性检查时出现异常出血,需警惕是否继发AHA,及时诊治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凝血因子Ⅷ抑制物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获得性血友病A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单中心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卢佳配 温树鹏 +7 位作者 王福旭 李淑慧 牛志云 王颖 周子玮 徐铮 王真真 张学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38-1243,共6页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生存情况、预后影响因素及复发的防治,探讨免疫重建、人类白细胞抗原丢失等与移植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0年6月行allo-HSCT后复发的47例恶性血...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生存情况、预后影响因素及复发的防治,探讨免疫重建、人类白细胞抗原丢失等与移植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0年6月行allo-HSCT后复发的4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同胞HLA全合移植(MSD)20例,亲缘单倍体移植(HID)26例,非血缘HLA全合移植(MUD)1例,对可能影响复发后总生存率(PROS)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47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移植后Ⅱ-Ⅳ和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分别为40.4%和10.6%,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发生率为31.9%。HID组Ⅱ-Ⅳ度aGVHD、Ⅲ/Ⅳ度aGVHD发生率分别为42.3%、11.5%,全合(MD)组分别为38.1%、9.5%(P=0.579,P=1.000),两组cGVHD发生率分别为34.6%、28.6%(P=0.659)。移植后30 d NK细胞绝对值计数>190 cells/μl的患者比≤190 cells/μl的患者PROS高(P=0.021)。全部患者移植后1、3年PROS分别为68.1%、28.4%,HID组分别为78.9%、40.3%,MD组分别为54.4%、14%(P=0.0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Ⅱ-Ⅳ度aGVHD、复发时间<3个月是影响PRO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allo-HSCT后复发患者行单倍体移植疗效比全相合移植好,移植后30 d NK细胞绝对值计数高可提高PROS,移植后发生Ⅱ-Ⅳ度aGVHD、复发时间<3个月对移植后复发患者的长期生存具有预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血液病 复发 预后 NK细胞 人类白细胞抗原丢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D64对化疗后血液肿瘤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12
11
作者 史晋叔 张娟 +1 位作者 吴琼 李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52-855,共4页
目的:探讨化疗后的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CD64(neutrophil CD64,n CD64)平均荧光强度对细菌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n CD64平均荧光强度,并测定部分研究对象的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 目的:探讨化疗后的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CD64(neutrophil CD64,n CD64)平均荧光强度对细菌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n CD64平均荧光强度,并测定部分研究对象的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值作为对照;通过连续动态监测部分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n CD64平均荧光强度,分析其与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n CD64的表达不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P>0.01),感染组、动态监测组n CD64平均荧光强度及PCT、CRP值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1);n CD64平均荧光强度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于PCT及CRP。结论:n CD64平均荧光强度可作为化疗后血液肿瘤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指标,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细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CD64平均荧光强度 细菌感染 化疗 血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淑霞 谢若腾 +1 位作者 官瑞婷 郭健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33-1137,共5页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期组105例,缓解期组95例。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期组105例,缓解期组95例。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和亚群的变化。结果:对照组NK细胞绝对数为(412.91±167.35)/μl,相对数为(13.31±2.56)%;白血病急性期组NK细胞绝对数为(97.84±23.18)/μl,相对数为(6.79±0.78)%;淋巴瘤急性期组NK细胞绝对数为(101.79±25.63)/μl,相对数为(7.12±1.03)%;白血病缓解期组NK细胞绝对数为(297.17±87.56)/μl,相对数为(10.15±1.64)%;淋巴瘤缓解期组NK细胞细胞绝对数为(288.52±118.52)/μl,相对数为(10.82±1.97)%。各组患者NK细胞数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缓解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K细胞数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CD56bright亚群数为(25.28±4.72)%,在白血病急性期组为(65.46±11.21)%,在淋巴瘤急性期组为(70.71±12.14)%,在白血病缓解期组为(23.35±4.67)%,在淋巴瘤缓解期组为(24.89±4.58)%,各组间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降低,细胞功能下降。经过治疗后,患者NK细胞数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外周血NK细胞 CD56dim细胞 CD56brigh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雅丽 郝静楠 +2 位作者 孙萌萌 邢晓英 乔淑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0-1237,共8页
目的:了解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提高对HLH的认识,减少临床HLH的误诊和漏诊率。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本院收治的75例成人继发性HLH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病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 目的:了解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提高对HLH的认识,减少临床HLH的误诊和漏诊率。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本院收治的75例成人继发性HLH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病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至末次出院时间。结果:75例患者中,感染相关HLH最常见(45.33%),其次为淋巴瘤相关HLH(17.33%)。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97.67%),实验室指标中NK细胞活性(98.31%降低)、sCD25浓度(93.22%升高)、血清铁蛋白(94.44%升高)在诊断中灵敏度更高。将不同病因HLH患者初诊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性别、淋巴结肿大、骨髓形态是否可见噬血现象对原发病的诊断更有价值(均P<0.05)。将不同病因HLH患者的治疗方案与临床转归进行比较,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HLH采用激素+环孢素治疗临床缓解率最高(83.3%)(P<0.05)。患者总体12个月的生存率为26.7%,其中感染相关HLH患者12个月的生存率最低(14.7%),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HLH患者12个月的生存率最高(63.6%)。结论:成人继发性HLH病因和临床特点多样,预后凶险,病情严重程度具有异质性,早期明确病因对HLH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提高对HLH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病因 临床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25例获得性血友病A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玉洁 韩欢 +3 位作者 李笑 牛志云 张敬宇 王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9-1833,共5页
目的:基于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获得性血友病A(AHA)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收治的25例AHA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治疗和转归。结果:所有患者中11例存在继发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5例,妊娠相关3例,类天疱疮1例,Graves病1例,... 目的:基于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获得性血友病A(AHA)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收治的25例AHA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治疗和转归。结果:所有患者中11例存在继发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5例,妊娠相关3例,类天疱疮1例,Graves病1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1例。出血部位包括皮肤、黏膜、肌肉、关节腔及脑组织。23例患者接受醋酸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CP方案)治疗,1例因存在股骨头坏死选用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方案,1例因应用醋酸泼尼松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改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完全缓解(CR)23例,部分缓解(PR)2例,CR后复发8例。10例患者(包括2例PR及8例CR后复发)均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8例达CR,2例达PR(均为CR后复发患者),PR患者均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硼替佐米(RB方案)治疗,1例于4周期后达CR,另1例于6周期后达CR。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10例患者达CR后有4例接受利妥昔单抗单药维持治疗有效未复发,维持治疗时间为1.5-2年;未维持治疗的6例患者中4例出现CR后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15个月。应用CP方案的患者有8例出现普通感染,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有2例发生了重症肺炎。25例患者至随访结束均存活。结论:AHA以皮肤瘀斑、黏膜出血、肌肉血肿最常见,亦可发生关节出血、脑出血。一线治疗首选CP方案。对于激素有禁忌或上述治疗无效以及有效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且建议维持治疗,以减少复发风险,同时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感染事件的发生。对于难治复发患者还可考虑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硼替佐米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血友病A FⅧ抑制物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PN11基因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15
作者 陶千山 薛婉莹 +5 位作者 谢蓓蓓 张青 王会平 翟志敏 秦慧 董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83-1488,1494,共7页
目的 探讨PTPN11基因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经医院初次诊断、治疗并行二代测序(NGS)检测的成人AML患者115例,收集包括疾病特征、治疗效果、长期预后、免疫细胞亚群以及白血病干细胞等数据,分析PTP... 目的 探讨PTPN11基因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经医院初次诊断、治疗并行二代测序(NGS)检测的成人AML患者115例,收集包括疾病特征、治疗效果、长期预后、免疫细胞亚群以及白血病干细胞等数据,分析PTPN11基因突变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 初诊成人AML中PTPN11基因突变率为9.57%,突变位点主要发生在3号外显子区域,突变类型均为点突变。与PTPN11基因野生型组相比,PTPN11基因突变组首次诱导治疗期间早期病死率高(18.18%vs 4.00%,P=0.048),完全缓解率低(33.33%vs 67.71%,P=0.039),复发率高(83.33%vs 42.31%,P=0.043),中位总生存时间短(9月vs 20月,P=0.026),效应性T细胞比例低[(1.39±0.12)%vs(3.56±0.46)%,P=0.038],白血病干细胞比例高[(13.82±3.66)%vs(3.87±1.40)%,P=0.021]。结论 PTPN11基因突变是AML的不良预后标志物,该类患者早期病死率高、完全缓解率低、复发率高、中位总生存时间短,且体内效应性T细胞比例低、白血病干细胞比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基因突变 PTPN1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分类体系及其与实验室检查和FLT3-ITD突变的相关性分析
16
作者 何婉婷 陈佳琦 +3 位作者 任雨悦 高玉娟 刘红星 王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4-1342,共9页
目的:建立一套用于表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细胞形态特点的分类体系,并分析不同APL细胞形态特点与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根据APL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建立一套14类的分类体系用以表征患者个体间和个体内的... 目的:建立一套用于表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细胞形态特点的分类体系,并分析不同APL细胞形态特点与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根据APL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建立一套14类的分类体系用以表征患者个体间和个体内的细胞形态异质性。将该分类体系用于40例APL患者的形态学分析,并将分类结果与患者的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分析不同APL细胞形态特征与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结果:FLT3-ITD突变阳性的APL病例组中核形规则、粗颗粒且不见Auer小体(1类)的细胞显著少于FLT3突变阴性病例组(P<0.05)。核形规则组相比于核形不规则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较长(P<0.05);细颗粒组相比于粗颗粒组APTT明显较长(P<0.01)、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相对更低(P<0.05);Auer小体阴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和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Auer小体增多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形态学分类体系可以客观表征不同类型的APL白血病细胞,有助于更好地评估APL白血病细胞的个体内和个体间异质性和进一步用于精确分析APL的形态表型与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细胞形态分类 实验室检查 FLT3-ITD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性信息注意偏向在急性白血病患者 不同健康心理控制源类型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齐东燕 高俊香 +3 位作者 张婧婧 胡英芳 田金满 张素英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47,51,共5页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患者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现状,探讨正性信息注意偏向在不同健康心理控制源(health locus of control, HLC)与PTG间的中介效应,为提高患者PTG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6月至...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患者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现状,探讨正性信息注意偏向在不同健康心理控制源(health locus of control, HLC)与PTG间的中介效应,为提高患者PTG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内科的AL患者20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维度健康心理控制源量表、正性信息注意偏向量表、创伤后成长量表等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AL患者PTG总分为[62(49.5,70.00)]分,与健康权威人士控制(powerful others HLC,P-HLC)、正性信息注意偏向均呈正相关(均P<0.01),与健康机遇控制(chance HLC,C-HLC)呈负相关(P<0.05);正性信息注意偏向在P-HLC与PTG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I-HLC与PTG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正性信息注意偏向在不同HLC与PTG间发挥的作用机制不同,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HLC类型,进行针对性的施护,从而提升PT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创伤后成长 健康心理控制源 正性信息注意偏向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氧合联合介入取栓救治蛋白C基因突变所致高危肺栓塞一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玉华 张安 +1 位作者 曾瀚庆 曹云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296,共4页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是由蛋白C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染色体遗传病,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多与外显子4~9和内含子8的突变有关。蛋白C基因突变引起的致死性肺栓塞罕见,治疗面临巨大挑战。本文报道1例由蛋白C基因8号外显子移码突变引起的致死性...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是由蛋白C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染色体遗传病,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多与外显子4~9和内含子8的突变有关。蛋白C基因突变引起的致死性肺栓塞罕见,治疗面临巨大挑战。本文报道1例由蛋白C基因8号外显子移码突变引起的致死性肺栓塞,采用体外膜氧合进行呼吸、循环支持,并成功实行介入取栓的救治经验,为该疾病的诊断及救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缺陷症 蛋白C基因 基因检测 肺栓塞 体外膜氧合 介入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者特异性HLA抗体及去敏治疗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效果的影响
19
作者 马遥 张艳芳 +4 位作者 周慷 罗云 陈姝 娄世锋 邓建川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9-325,共7页
目的 分析供者特异性HLA抗体(anti-HLA donor-specific antibodies, DSA)及DSA阳性患者的去敏治疗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aplo-HSCT)植入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 目的 分析供者特异性HLA抗体(anti-HLA donor-specific antibodies, DSA)及DSA阳性患者的去敏治疗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aplo-HSCT)植入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23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行haplo-HSCT,并完成HLA抗体及DSA检测的患者70例,分析DSA阳性和DSA阳性患者去敏治疗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效果的影响。结果 70例haplo-HSCT患者完成抗体检测,DSA阳性患者15例(21.4%),其中7例(46.7%)强阳性,3例(20.0%)中度阳性,5例(33.3%)弱阳性。DSA阳性患者移植后粒系植入中位时间较DSA阴性患者明显延迟(P=0.027)。植入失败(graft failure, GF)患者6例,DSA阳性4例(26.7%),明显高于DSA阴性(P=0.0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SA是发生GF的独立影响因素(HR=9.273, 95%CI=1.505~57.124,P=0.016)。10例DSA中度和强阳性患者进行去敏治疗,4例采用联合去敏治疗,患者均成功植入(100.0%),6例采用单一去敏治疗,有4例(66.7%)发生GF,联合去敏治疗的GF发生率显著低于单一去敏治疗(P=0.008)。结论 DSA是导致haplo-HSCT患者植入延迟和GF的重要因素,对DSA中度及强阳性患者的单一去敏治疗效果有限,而多联合的去敏治疗时,动态监测抗体滴度水平下降,可保证干细胞的成功植入,降低GF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者特异性HLA抗体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植入失败 去敏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P患者外周血Tph细胞比例及亚群分析
20
作者 李伟平 白自然 +2 位作者 田渝琴 尹春来 李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8-1523,共6页
目的: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辅助T(Tph)细胞比例及其亚群分布情况,探讨ITP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25例ITP患者及25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通过流式细胞术... 目的: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辅助T(Tph)细胞比例及其亚群分布情况,探讨ITP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25例ITP患者及25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Tph细胞比例及其亚群分布情况。结果:ITP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效应记忆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TP患者的Tph细胞比例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且ITP患者Tph细胞大部分为效应记忆T细胞;Tph细胞与Tfh细胞一样表达共刺激分子ICOS和CD84;Tph细胞主要为Tph2亚型,但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者Tph1型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中Tph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尤其是Tph1型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ph细胞的异常可能为ITP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辅助T细胞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CD4^(+)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