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 被引量:33
1
作者 高洁 刘小娟 +5 位作者 孔瑞娜 吉连梅 庞亚飞 徐美娟 徐霞 赵东宝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19-1122,共4页
目的通过测定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110例(男28例,女82例)RA患者和120例(男30例,女90例)正常人腰椎L1-4和股骨近端骨密度,骨... 目的通过测定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110例(男28例,女82例)RA患者和120例(男30例,女90例)正常人腰椎L1-4和股骨近端骨密度,骨代谢指标血清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1)、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RA组男性、绝经前及绝经后女性各组腰椎骨密度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以绝经后女性下降显著(P<0.01);RA骨质疏松组患者(26例,23.6%)股骨颈骨密度值与病程、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ESR、CRP、X线分期负相关(P<0.05),与RF无明显相关性(P>0.05)。NTX-1水平在RA患者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依次升高,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骨质疏松组比较,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的ESR、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B-ALP显著增加(P<0.05),而这两组间的B-ALP、ESR、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RA患者NTX-1与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RA继发骨质疏松十分常见,骨代谢指标NTX-1及B-ALP测定可作为早期活动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骨质疏松 骨密度 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 骨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对女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其对骨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49
2
作者 孔瑞娜 高洁 +5 位作者 张菊 吉连梅 徐美娟 徐霞 张兰玲 赵东宝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6-501,共6页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注射液(密固达)对女性不同原因所致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7月在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119例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病情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组...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注射液(密固达)对女性不同原因所致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7月在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119例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病情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组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组,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组66例,年龄52~87岁,平均69.8±9.6岁;继发性骨质疏松组53例,年龄51~82岁,平均66.1±8.4岁;原发性骨质疏松组患者发病年龄高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陈旧性骨折史、血钙、血磷、BUN、Cr、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接受每年1次5mg唑来膦酸,联合骨化三醇0.25μg/日和600 mg碳酸钙D3片/日治疗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指标,观察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和新发骨折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原发性骨质疏松组患者治疗1年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值均明显增加(P<0.05或0.01);骨代谢标志物P1NP、β-CTX、N-MID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升高(P<0.01)。继发性骨质疏松组患者治疗1年后腰椎(L_2、L_3、L_4、L_(1-4))、髋部大粗隆和髋部平均骨密度值均明显增加(P<0.05或0.01),骨代谢标志物P1NP、β-CTX、N-MID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1年后,继发性骨质疏松组患者N-MID明显低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组(P<0.01),两组间腰椎、髋部骨密度值及骨代谢标志物P1NP、β-CTX、25羟基维生素D、PTH水平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钙、血磷、BUN、Cr水平均无明显变化。治疗期间两组均无新发骨折。原发性骨质疏松组患者出现2例发热,继发性骨质疏松组3例发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唑来膦酸治疗不同原因导致的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能够有效改善骨代谢标志物水平,降低骨吸收,显著提高腰椎、髋部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代谢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与成人皮肌炎临床对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余红 李春晓 +4 位作者 姜承易 程茹虹 黄珮蓁 张珍 赵东宝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与成人皮肌炎临床特点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儿童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30例成人患者进行比较。结果除1例儿童患者,所有患者首发症状均为皮疹、面部红斑;儿童患者出现Gottron's丘疹者90%,成人67%;儿童患者钙... 目的探讨儿童与成人皮肌炎临床特点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儿童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30例成人患者进行比较。结果除1例儿童患者,所有患者首发症状均为皮疹、面部红斑;儿童患者出现Gottron's丘疹者90%,成人67%;儿童患者钙盐沉积7%;儿童患者累及心血管系统7%,成人为23%;儿童患者无肿瘤发生,成人发生肿瘤13%。儿童和成人患者肌酶阳性检测率高低均依次为LDH、羟丁酸酶、CK-MB、AST、CK;儿童和成人患者磁共振检测阳性率均超过80%。儿童和成人患者中各有2例死亡。结论儿童皮肌炎与成人皮肌炎患者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但儿童患者首发症状中皮疹、Gottron's丘疹更多见,心血管病变及恶性肿瘤少见。磁共振检查有助于皮肌炎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肌炎 临床特点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转换标志物检测对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复诊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贺良 邓伟民 +12 位作者 朱梅 赵东宝 吴方 陈小燕 王宏智 巴建明 卢艳慧 于明香 戴青 庞亚飞 皮银珍 江榕 张松菁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2017年第3期267-270,共4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使得骨脆性增加而易骨折。OP多发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OP的诊治水平...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使得骨脆性增加而易骨折。OP多发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OP的诊治水平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诊断率低、疗效差、治疗依从性差,复诊率较低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患者 复诊率 标志物检测 治疗 骨转换 公共卫生问题 骨质疏松症 全身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及其治疗 被引量:3
5
作者 赵东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22期1855-1857,共3页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 绝经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6
作者 程小龙 蔡青 +3 位作者 赵东宝 胡珍丽 吉连梅 韩一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4447-4453,共7页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以顽固性发热、区域性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压痛和一过性白细胞计数减少为特征。该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且相对少见,临床极易误诊为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确诊主...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以顽固性发热、区域性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压痛和一过性白细胞计数减少为特征。该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且相对少见,临床极易误诊为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确诊主要根据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本文报道1例患者表现为持续高热、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消瘦患者,抗生素治疗无效,^(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检查示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高达20.4,高度怀疑恶性淋巴瘤。该患者经颈部淋巴结活检证实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且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嗜血细胞增多骨髓象,最终诊断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嗜血细胞综合征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病理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社区中老年人骨密度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许洁 赵东宝 +2 位作者 刘文斌 刘杰 吴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8-69,共2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影响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常见病,也是中老年人骨痛、骨折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重建已疏松的骨质,因此对此症早期诊断和预防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广泛应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影响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常见病,也是中老年人骨痛、骨折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重建已疏松的骨质,因此对此症早期诊断和预防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广泛应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量诊断OP,具有无辐射、廉价、便携等优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骨小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超声骨密度仪 中老年人 上海市 骨质疏松症 社区 早期诊断 骨小梁结构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进展 被引量:28
8
作者 许洁 赵东宝 刘文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46-1248,共3页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其主要并发症是各种脆性骨折,也是引起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治疗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其主要并发症是各种脆性骨折,也是引起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治疗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骨矿化药物、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以及中医药;非药物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本文就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老年人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医师协会临床实践指南:急性和复发性痛风管理》解读 被引量:15
9
作者 熊逸凡 赵东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645-1647,共3页
痛风作为一种常见的尿酸盐过度沉积导致的炎性关节疾病,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升高,如何进行相应的急性发作期控制和慢病管理成为重要的卫生问题。至今,国内外相继推出多部相关指南,其中,2016年美国医师协会(ACP)推出《美国医师协会... 痛风作为一种常见的尿酸盐过度沉积导致的炎性关节疾病,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升高,如何进行相应的急性发作期控制和慢病管理成为重要的卫生问题。至今,国内外相继推出多部相关指南,其中,2016年美国医师协会(ACP)推出《美国医师协会临床实践指南:急性和复发性痛风管理》指南较有权威性,主要分为急性痛风发作的管理和降尿酸治疗的管理方面。本文对其进行深度解读,并选择近期推出的国内外痛风指南[2016年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EULAR)痛风指南、2017年英国风湿病学会(BSR)痛风指南和2016年中国痛风指南]进行比较,并就不同点探讨了深层原因,值得我国广大基层医生学习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高尿酸血症 治疗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继发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顾晓丹 赵东宝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6-280,共5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又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进行性、非化脓性肝内胆管炎为病理特征,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密度下降、骨结构损伤和...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又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进行性、非化脓性肝内胆管炎为病理特征,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密度下降、骨结构损伤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是PBC的常见并发症,随病情进展发病率逐渐增加,发病率和骨折风险均高于普通人群,正日益受到关注。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女性、吸烟、过量饮酒、低体重、早绝经、类固醇激素治疗、低体力活动、维生素D和钙摄入减少等。PBC继发骨质疏松是由多种病理机制导致的,其中严重的骨吸收和缓慢的骨形成发挥了主要作用,遗传、性腺机能减退、脂溶性维生素缺乏、高脂血症等也参与骨质疏松发病。确诊PBC后应早期开始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尚无治疗PBC并发骨质疏松患者的统一方案,可按照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绝经后骨质疏松方案治疗,包括双膦酸盐、激素替代治疗、甲状旁腺激素、调脂药物、降钙素等。本文就PBC并发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病理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骨质疏松 病理机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