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DSA即刻结果判读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驰 刘长江 +1 位作者 杨鹏飞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采用Raymond分级的即刻结果判读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1至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6例并进行编号,采用SPSS软件从中按... 目的探讨不同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采用Raymond分级的即刻结果判读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1至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6例并进行编号,采用SPSS软件从中按数字法随机抽取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医师从事神经介入工作年限,将参与调查的10名医师分为低年资组(从业〈5年)和高年资组(从业≥5年),各5名。所有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程度均由每名医师独立进行评价。低年资组医师在首次评价后接受统一的神经介入Raymond分级课程培训1个月,培训结束后再次对原病例进行评价,比较低年资组培训前后、低年资组培训前和培训后分别与高年资组间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1)高年资组一致性к值(0.46±0.05)高于低年资组(0.31±0.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2,P=0.01)。(2)高年资组整体一致性既高于低年资组培训前又高于低年资组培训后,组间к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4±0.04)比(0.31±0.11)和(0.41±0.06),t值分别为6.13和2.97,均P〈0.01]。(3)对于侧壁、分叉部、大型(11~25 mm)、中型(5~10 mm)、小型(〈5 mm)、窄颈和宽颈动脉瘤的Kappa值,低年级组培训前分别为(0.39±0.11)、(0.24±0.13)、(0.35±0.13)、(0.35±0.12)、(0.13±0.09)、(0.23±0.11)、(0.34±0.09),培训后分别为(0.45±0.06)、(0.37±0.07)、(0.75±0.21)、(0.40±0.14)、(0.12±0.09)、(0.63±0.04)、(0.33±0.07),高年资组分别为(0.57±0.04)、(0.51±0.04)、(0.48±0.05)、(0.63±0.07)、(0.40±0.07)、(0.49±0.05)、(0.56±0.05),低年资组培训后侧壁、分叉部、大型和窄颈动脉瘤栓塞结果判读的Kappa一致性优于培训前,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于〈10 mm和宽颈动脉瘤培训前后判读的一致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年资组侧壁、分叉部、大型、中型、小型、窄颈、宽颈动脉瘤栓塞结果判读的一致性,分别与低年资组培训前和培训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不同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即刻结果的Raymond分级判读一致性受临床经验、培训经历及动脉瘤大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栓塞 治疗性 放射学 介入性 Raymond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段国礼 诸德源 +2 位作者 张晓曦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共6页
目的评估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年龄≥60岁)520例,随访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影... 目的评估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年龄≥60岁)520例,随访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根据是否发生介入治疗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相关性血栓栓塞事件、术后早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术后新发硬膜下出血或脑实质出血),分为并发症组68例和无并发症组(452例)。通过单因素统计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20例动脉瘤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2.207,95%CI:1.149~4.240,P<0.05)、Hunt-Hess分级Ⅳ~Ⅴ级(OR=4.287,95%CI:2.048~8.971,P<0.01)、Fisher分级Ⅲ~Ⅳ级(OR=2.686,95%CI:1.483~4.865,P<0.01)、宽颈动脉瘤(OR=2.884,95%CI:1.511~5.505,P<0.01)、动脉瘤有小阜(OR=4.560,95%CI:2.500~8.321,P<0.01)、动脉瘤<3 mm(OR=5.748,95%CI:2.122~15.570,P<0.01)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高Hunt-Hess分级、高Fisher分级、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有小阜、微小动脉瘤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老年人 危险因素 血管内介入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结合二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效果 被引量:9
3
作者 诸德源 方亦斌 +8 位作者 黄清海 刘炜 李仁利 祝国荣 李强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结合二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介入栓塞结合二期SRS综合治疗AVM并获得影像学随访患者6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结合二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介入栓塞结合二期SRS综合治疗AVM并获得影像学随访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为7~96个月。将DSA显示血管流空影完全消失视为治愈。按照是否治愈分为治愈组29例,未治愈组37例,观察两组AVM是否破裂、栓塞前体积大小和栓塞程度等不同因素对综合疗法治疗AVM治愈率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综合疗法治愈率的因素。结果 (1)治愈组中,AVM破裂22例(75.9%),未破裂7例(24.1%),直径〈3 cm和≥3 cm分别为26例(89.7%)和3例(10.3%),患者Spetzler-Martin(SM)分级Ⅰ~Ⅲ级;未治愈组中,AVM破裂20例(54.1%),未破裂为17例(45.9%),直径〈3 cm和≥3 cm分别为18例(48.6%)和19例(51.4%),34例患者(91.9%)SM分级Ⅰ~Ⅲ级。(2)随访过程中,29例(43.9%)达到影像学治愈,64例(97.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1分;发生并发症6例。(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AVM大小(OR=0.141,95%CI:0.035~0.570,P〈0.01)和介入栓塞程度(OR=2.414,95%CI:1.038~5.613,P〈0.05)是治愈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血管介入栓塞联合SRS治疗颅内AVM是有效且安全的。AVM直径〈3 mm是综合疗法治愈率的独立保护因素,介入栓塞程度是未达到影像学治愈综合疗法治愈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伽玛刀 介入栓塞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碘克沙醇注射液在神经介入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试验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川川 黄清海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77-580,共4页
目的探讨国产对比剂碘克沙醇注射液在神经介入应用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非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11家研究中心应用碘克沙醇注射液行全脑DSA检查或介入治疗的442例患者。记录和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用药后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国产对比剂碘克沙醇注射液在神经介入应用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非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11家研究中心应用碘克沙醇注射液行全脑DSA检查或介入治疗的442例患者。记录和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用药后不良反应,用药前后肌酐、尿素氮指标的变化,DSA机型,DSA图像质量和对比剂使用剂量等。统计分析肾功能损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影像质量。结果入组442例均完成检查或治疗。(1)术中造影质量评价均达到优良,其中优98.2%(434例),良1.8%(8例);4种不同DSA机型(SIEMENS、PHILIPS、GE、TOSHIBA)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18,P<0.01)。(2)仅1例血肌酐浓度较注射对比剂前升高44.2μmol/L,未出现有临床意义的血肌酐和尿素氮异常,无一例出现肾功能不全。(3)术中有3例(0.7%)发生轻度药物不良反应,其中2例皮肤出现变态反应,1例为短暂性视物不清。结论国产碘克沙醇注射液在神经介入领域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不同DSA机型可能对造影图像质量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对比剂 碘克沙醇 神经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介入放射学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建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84-485,共2页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放射学 介入性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侧裂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6
作者 张敬泉 迟风令 +5 位作者 张弛 张旗林 彭涛 袁林 光正耀 洪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53-855,共3页
外侧裂是位于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之间的蛛网膜下腔,是大脑的自然裂隙,内含诸多血管和蛛网膜结构。正确利用其局部解剖特点,对顺利开展经外侧裂手术入路很重要[1]。现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6年6月33例外侧裂区肿瘤经外侧裂入路手... 外侧裂是位于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之间的蛛网膜下腔,是大脑的自然裂隙,内含诸多血管和蛛网膜结构。正确利用其局部解剖特点,对顺利开展经外侧裂手术入路很重要[1]。现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6年6月33例外侧裂区肿瘤经外侧裂入路手术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7~68岁,平均41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裂区 显微外科治疗 手术入路 岛叶 蛛网膜 星形细胞瘤 临床资料 侧肌 手术减压 血管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被引量:5
7
作者 许政 侯铁胜 +2 位作者 曹依群 严宁 牛云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CH)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1月18例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单纯椎管内C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Aminoff-Logue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患者... 目的:探讨单纯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CH)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1月18例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单纯椎管内C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Aminoff-Logue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患者脊髓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8例患者术前均有相应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术前均行脊柱MRI检查,其中6例术前MRI检查有典型的CH表现,其MRI诊断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17例为单发,1例L2L3和S1节段各1个肿瘤,10例肿瘤累及23个节段。手术均经后正中入路,3例急性发病患者在出血急性期急诊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在发现肿瘤早期(1周内)行肿瘤切除术,17例单发病例均行肿瘤全切除,另1例患者仅切除引起症状的L2L3节段肿瘤,无症状的较小的S1节段肿瘤未行手术切除;手术时间170±20min,术中出血量280±40ml,术中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CH。术前Aminoff-Logue评分311分,平均6.0±2.8分;术后011分,平均4.2±3.8分,术后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脊髓功能Aminoff-Logue分级12例较术前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2例恶化,无死亡病例。随访2个月5年,平均30个月,8例门诊随访患者影像学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其余患者电话随访,症状较术前改善7例,无明显变化3例。结论:MRI检查有典型的CH表现时对椎管内CH有诊断价值;对于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的椎管内CH患者,应积极、早期行肿瘤切除术,可获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椎管内 诊断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甲医院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救治延误综合评价模型评分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小曦 黄清海 +6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杨鹏飞 赵瑞 左乔 段国礼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29-633,共5页
目的针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救治效率延误的危险因素,探讨单中心颅内破裂动脉瘤救治效能的综合评价模型评分体系的建立。方法课题调研时间为2017年9月至12月。(1)选择问卷专家组成员,由34名专家通过2轮Delphi专家咨询法问卷进行评分... 目的针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救治效率延误的危险因素,探讨单中心颅内破裂动脉瘤救治效能的综合评价模型评分体系的建立。方法课题调研时间为2017年9月至12月。(1)选择问卷专家组成员,由34名专家通过2轮Delphi专家咨询法问卷进行评分。(2)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及评分标准。综合模型分为一、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团队能力、医疗设备和急救体系三方面评价因素;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包括颅内责任动脉瘤年治疗量、医院等级、脑血管病团队、导管室、手术室、CT检查设备、CT血管成像设备、院内卒中绿色通道、转院机制、会诊机制、多学科协作诊疗制度的建设等11项评价因子。二级指标的总分值为0~30分。根据综合评价模型及评分获得单中心救治效率等级,包括效率极高(25~30分)、效率较高(18~24分)、效率高(11~17分)、效率较低(5~10分)和效率极低(0~4分)。(3)随机抽取6家医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模型及Delphi专家咨询法问卷评分和排序。(4)专家的积极性以有效问卷的回收率进行评价,回收率越高表明专家的积极性越高。问卷的信度采用克朗巴赫系数(α值)表示,α值为0. 7~0. 8表示具有较好的信度,> 0. 8表示信度非常好;问卷的效度采用KMO系数,KMO值越接近于1表示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结果 (1) Delphi专家咨询法问卷评价结果显示,2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5. 3%(29/34)、88. 2%(30/34);克朗巴赫系数α分别为为0. 958、0. 969;KMO系数分别为0. 822、0. 843。(2)一级指标中团队能力、医疗设备和急救体系的权重分别为0. 35、0. 32、0. 32。二级指标中脑血管病团队所占权重最大,为0. 105;多学科协作诊疗制度所占权重最小,为0. 081。(3)对随机抽取的1~6家医院进行评分和排序,结果显示,综合评价模型的评分结果分别为26、24、7、15、16、2分,Delphi专家咨询法问卷的评分结果分别为(9. 6±0. 5)、(8. 0±0. 8)、(5. 2±1. 2)、(6. 2±1. 2)、(6. 4±1. 6)、(3. 7±1. 7)分,排序均为1、2、5、4、3、6。结论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可建立单中心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救治效能的综合评价模型评分体系,但综合评价模型评分与颅内破裂动脉瘤救治延误的一致性尚须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救治效率 Delphi专家咨询 模糊综合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5
9
作者 王驰 曹伟 +4 位作者 左乔 吕楠 冯政哲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429例(共计动脉瘤441个),多发动脉瘤均按每个动脉瘤单独计算例数。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未复发组(37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技术及材料、动脉瘤解剖学等共计11项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复发的有效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动脉瘤大小(χ2=46.352,P〈0.01)、破裂与否(χ2=4.198,P=0.040)、是否使用支架(χ2=9.554,P=0.002)、术后即刻栓塞结果(χ2=10.397,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支架辅助栓塞(OR=4.076,95%CI:2.147~7.736,P〈0.01)、RaymondⅡ级(OR=4.222,95%CI:1.537~11.579,P=0.005)、RaymondⅢ级(OR=4.467,95%CI:1.600~12.470,P=0.004)、大型动脉瘤(〉10~25 mm,OR=4.914,95%CI:2.277~10.604,P〈0.01)和巨大型动脉瘤(〉25 mm,OR=35.743,95%CI:3.511~363.837,P=0.003)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73.5%,Raymond分级为56.6%,非支架栓塞为60.1%,动脉瘤大小为40.3%,利用Z检验计算复发评分与非支架栓塞、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Z值分别为2.662、3.513、6.308,P值分别为0.007、0.004、0.001。结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非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栓塞不全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有关,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反映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24
10
作者 诸德源 方亦斌 +4 位作者 杨鹏飞 黄清海 许奕 洪波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75-479,共5页
目的评价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颈内动脉BB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脑血管造影和随访结果。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LVIS支架治疗。根据Raym... 目的评价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颈内动脉BB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脑血管造影和随访结果。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LVIS支架治疗。根据Raymond分级,即刻栓塞结果分为Ⅰ级4例,Ⅱ级5例,Ⅲ级7例;2例出现缺血性并发症。16例患者中,14例经过6~36个月的临床随访,其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分别为0分5例,1分6例,2分2例,5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13/14,该14例获得3~24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其中治愈11例,进一步血栓形成2例,稳定1例,治愈率为11/14;其余2例随访时间不足3个月,仅行术后1周血管造影,造影结果均为RaymondⅠ级,1个月临床随访m RS评分分别为0分和1分。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BA技术可行,可能有助于降低BBA再出血和复发的风险,但仍需大样本的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血泡样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LVIS支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形态学对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瘤壁强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吕楠 陈士跃 +3 位作者 王馨蕊 方亦斌 黄清海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形态学对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下瘤壁强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68例(共86个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应用MR管壁成像技术进行... 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形态学对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下瘤壁强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68例(共86个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应用MR管壁成像技术进行动脉瘤扫描,并通过对比剂增强前后影像学特征以判断瘤壁强化。根据是否存在瘤壁异常强化分为强化组(32例,34个动脉瘤)与非强化组(45例,52个动脉瘤)。因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强化和非强化动脉瘤,故两组按强化与否的病例数分别计算。应用三维影像数据计算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包括动脉瘤大小、高宽比、体积比、体颈比、横长比、瓶颈因子及入射角度。运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瘤壁强化的形态学影响因素。结果 (1)共34个(39.5%)动脉瘤存在瘤壁强化,52个(60.5%)动脉瘤无瘤壁强化。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史、动脉瘤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强化组动脉瘤大小、高宽比、体积比、体颈比、瓶颈因子水平均大于非强化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19(6.54,11.40)mm比5.31(4.17,7.37)mm,1.18(1.01,1.69)比0.91(0.72,1.25),3.62(2.30,4.63)比2.18(1.37,2.76),1.52(1.25,1.99)比1.19(1.03,1.51),1.21(1.11,1.69)比1.05(0.94,1.31);均P<0.01];强化组不规则形态动脉瘤比例高于非强化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9%(19/34)比17.3%(9/52),P<0.01];组间动脉瘤纵横比及入射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由于高宽比、体积比、体颈比及瓶颈因子与瘤体大小有关联,故将动脉瘤大小、入射角度和不规则形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大小(OR=3.727,95%CI:1.993~6.971,P<0.01)、不规则形态(OR=3.990,95%CI:1.219~13.065,P=0.022)为动脉瘤瘤壁强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大小与不规则形态是瘤壁异常强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可能成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的有效无创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管壁磁共振成像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与破裂的关系 被引量:18
12
作者 邢国祥 刘建民 +3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赵文元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395-401,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大小和部位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脑血管造影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破裂诱因、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等。结果①698例平均发病年龄...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大小和部位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脑血管造影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破裂诱因、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等。结果①69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3岁,男女比例为1:1.21,其中557例发生破裂出血,21.0%(117/557)存在破裂诱因;141例未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比例为13.8%(96/698),大部分位于同侧的颈内动脉或对称的镜像部位。②共有动脉瘤814个。764个囊状动脉瘤中,破裂的有539个(最大径的中位数为5.63 mm,范围1.39~32.04 mm);未破裂的有225个(最大径的中位数为4.46 mm,范围1.30~44.88 mm)。在囊状破裂动脉瘤中,5.2%(28/539)≤2.5 mm,42.7%(230/539)≤5 mm,70.3%(379/539)≤7 mm,90.2%(486/539)≤10 mm;体颈比≥1.5者破裂比例较高(P<0.001);相对于瘤径≤5 mm组,>5~10 mm组破裂发生的危险明显增加(OR=2.83,95%CI:1.95~4.10),而>15~25 mm组(OR=0.29,95%CI:0.13~0.64)和>25 mm组(OR=0.14,95%CI:0.04~0.50)危险性降低。③在破裂动脉瘤中,以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最为常见(35.2%,190/539),其次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9.3%,158/539)、大脑中动脉瘤(12.1%,65/539);而在未破裂动脉瘤中,以眼动脉段最为常见(31.6%,71/225),其次为后交通动脉(24.4%,55/225)和颈内动脉硬膜外段(19.1%,43/225)。以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破裂发生为基准,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较高(OR=7.35,95% CI:3.52~15.34),而眼动脉段(OR=0.15,95%CI:0.09~0.25)和颈内动脉硬膜外段(OR=0.02,95%CI:0.00~0.07)动脉瘤的破裂危险较低。结论位于前交通动脉、直径>5~10mm、体颈比≥1.5的动脉瘤更容易破裂出血;而位于颈内动脉硬膜外段或眼动脉段、直径≤2.5mm、无瘤颈或体颈比<1.5的动脉瘤出血概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疾病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在颅内宽颈及梭形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张珑 周晓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6-168,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将冠脉支架横跨于 6例颅内梭形动脉瘤 2 4例宽颈动脉瘤瘤颈后释放 ,通过支架的网孔在动脉瘤腔填塞GDC。结果  2 6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将冠脉支架横跨于 6例颅内梭形动脉瘤 2 4例宽颈动脉瘤瘤颈后释放 ,通过支架的网孔在动脉瘤腔填塞GDC。结果  2 6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4例大部分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除 5例发生支架移位 ,2例颈内动脉一过性痉挛外 ,无其他手术并发症 ,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作为腔内隔绝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治疗 脑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支架植入术 宽颈动脉瘤 梭形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方法和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胡小吾 周晓平 +4 位作者 王来兴 姜秀峰 曹依群 徐波涛 金爱国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07-409,共3页
目的 总结帕金森病(PD)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2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丘脑底核DBS治疗,其中单侧17例,双侧8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 25例P... 目的 总结帕金森病(PD)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2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丘脑底核DBS治疗,其中单侧17例,双侧8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 25例PD患者术后随访5~34个月,平均8.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50.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丘脑底核DBS是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底核 脑深部刺激术 手术治疗 帕金森病 手术方法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被引量:15
15
作者 吴曦 黄清海 +4 位作者 杨鹏飞 洪波 许奕 赵文元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350-353,359,共5页
目的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5例VBD患者。结果①5例患者中,VBD合并椎-基... 目的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5例VBD患者。结果①5例患者中,VBD合并椎-基底动脉急性夹层1例,VBD合并椎动脉动脉瘤1例,VBD引起三叉神经痛1例,VBD致后循环缺血、梗死2例。②每例VBD患者平均置入3(1~5)枚LEO支架和3.8(0~8)枚弹簧圈,重建椎-基底动脉的血流。③所有患者血管重建成功,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患者平均随访9.2(2~17)个月,无新发临床症状。结论弹簧圈辅助支架治疗VBD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安全性较好,可显著改善VBD引起的多种临床症状,但对卒中的长期预防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颅内动脉瘤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孔率支架对颅内动脉瘤血流流场影响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星 黄清海 +3 位作者 刘建民 施洋 余钊胜 邵雪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孔率的支架对颅内动脉瘤内血流流场的影响。方法应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窄颈及宽颈两种动脉瘤的三维模型。模拟四种不同孔率(82%、78%、74%及70%)的支架置入载瘤动脉并完全覆盖瘤颈。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 目的探讨不同孔率的支架对颅内动脉瘤内血流流场的影响。方法应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窄颈及宽颈两种动脉瘤的三维模型。模拟四种不同孔率(82%、78%、74%及70%)的支架置入载瘤动脉并完全覆盖瘤颈。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软件,计算各种孔率支架置入后,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壁面切应力、压力等参数的变化。结果置入82%、78%、74%、70%孔率的支架后,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动脉瘤瘤颈远侧壁峰值流速及壁面切应力均随支架孔率的降低而降低;窄颈动脉瘤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平均流速值分别为0.054、0.036、0.024及0.016m/s,壁面切应力分别为0.529、0.314、0.177及0.122Pa。流速-孔率曲线显示,孔率降至70%左右时,流速随孔率变化趋于平缓;壁面切应力-孔率曲线显示,孔率降至74%左右时,壁面切应力随孔率变化趋于平缓。置入上述4种孔率支架后,宽颈动脉瘤平均流速值依次为0.194、0.178、0.170及0.147m/s;壁面切应力分别为8.466、7.327、7.003及5.744Pa。流速-孔率曲线和壁面切应力-孔率曲线均未显示出速度和壁面切应力随孔率减小趋于平缓的趋势。支架的孔率对窄颈及宽颈动脉瘤瘤颈远侧壁及瘤顶部的压力均无明显影响。结论支架的孔率是影响动脉瘤内血流流场的一个重要参数,随着孔率的降低,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及壁面切应力相应降低;孔率对动脉瘤内压力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计算机模拟 支架 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血流导向装置或联合弹簧圈治疗前循环大型及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宇 杨鹏飞 +8 位作者 黄清海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李强 方亦斌 赵瑞 杨志刚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512-517,共6页
目的 评估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与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应用Tubridge FD治疗的28例(共28个)颈内动脉囊状宽颈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 目的 评估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与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应用Tubridge FD治疗的28例(共28个)颈内动脉囊状宽颈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①28个动脉瘤大小为11.3~44.0 mm,平均(21.6±7.1) mm.共置入Tubridge 支架 33枚,除1枚支架未能完全打开外,其余均成功置入目标位置.②28个动脉瘤中18个动脉瘤内填塞了弹簧圈,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瘤颈残留2例,大部栓塞16例;10个动脉瘤采取单纯FD治疗,置入FD后造影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对比剂充盈方式改变,瘤内对比剂滞留明显,其中7例术后瘤体充盈体积明显减少(5例充盈率减少为0~50%,2例充盈率减少≥50%).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操作相关出血性或缺血性事件.③临床随访过程中(6~30个月,平均19个月),5例患者出现了短暂性的症状加重,13例患者症状缓解,6例改善,4例稳定.④术后25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5~24个月,平均9.9个月),其中18例动脉瘤影像学治愈(72%),6例改善(24%,仅为少量瘤颈残留),1例稳定(4%);支架覆盖的分支动脉均保持通畅,未发生支架内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结论 Tubridge 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本组资料仅为单中心随访结果,长期疗效仍有待于前瞻性多中心的对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随访研究 血流导向装置 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证的探讨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衔城 吴劲松 +4 位作者 张义 周晓平 王知秋 秦智勇 庞力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69-472,共4页
目的 规范高血压脑出血 (ICH)手术适应证。方法  1998年 1月 - 2 0 0 0年 12月 ,本课题组组织上海市 17家 2级和 3级医院开展ICH内外科规范化治疗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遵循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原则 ,应用累积logistic模型进行多... 目的 规范高血压脑出血 (ICH)手术适应证。方法  1998年 1月 - 2 0 0 0年 12月 ,本课题组组织上海市 17家 2级和 3级医院开展ICH内外科规范化治疗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遵循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原则 ,应用累积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确定预后独立相关因素 ,并就主要相关因素分层比较内、外科组疗效。结果 “临床分级”、“血肿量”、“意识状态”和“GCS评分”等指标是影响ICH预后的独立因素。临床分级为“重型”和“中型”以及血肿量 >30mL的ICH ,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内科保守治疗。临床分级为“轻型”和幕上血肿量 2 0~ 30mL的ICH内外科组疗效无差别。幕上ICH不同部位手术疗效无差别。结论 GCS为 7~ 12分的中、重型ICH及血肿量 >30mL则应首选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手术适应证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动脉入路Onyx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强 许奕 +4 位作者 张琪 洪波 黄清海 方亦斌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2期620-625,共6页
目的经动脉入路以Onyx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0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的CSDAVF患者10例,其中女8例,男2例,Borden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均在全身... 目的经动脉入路以Onyx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0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的CSDAVF患者10例,其中女8例,男2例,Borden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均在全身麻醉下以Onyx-18栓塞治疗。结果①10例患者共进行11次介入治疗,8次术中即刻被完全栓塞,3次被部分栓塞,其中1例第2次治疗时被完全栓塞,2例被部分栓塞的患者随访造影显示完全栓塞。共经14支供血动脉栓塞,其中咽升动脉5次,脑膜中动脉3次,脑膜副动脉5次,眼动脉脑膜返动脉1次。平均注胶时间为32.9min(10~63 min),注胶量为1.8 ml(0.8~3.1 ml)。②平均随访27个月(4~51个月)。患者症状均有好转。被完全栓塞的患者术后即刻颅内杂音消失,球结膜充血、眼球突出在术后1周内消失,复视和视力下降症状在术后1~3个月内好转;被部分栓塞的3例患者术后即刻杂音减轻,3个月后完全消失,眼部症状在3个月后完全消失。③1例BordenⅡ型患者在被部分栓塞后3.5年发生颅内出血,第2次术后随访7个月,未见再出血和眼部症状;2例术中Onyx弥散至颈内动脉系统,1例出现永久性脑神经麻痹。结论采用Onyx经动脉入路栓塞可以有效地治疗CSDAVF,但应注意避免危险吻合栓塞带来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硬膜 海绵窦 导管插入术 外周 拴塞 治疗性 Onyx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文帅 张信芳 +7 位作者 赵伟 李庆民 王丰淼 赵端允 张海兵 马鹤 赵瑞 张全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9-123,共5页
目的比较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121例,根据是否使用支架治疗,分为支架组(63例)和非支架组(58... 目的比较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121例,根据是否使用支架治疗,分为支架组(63例)和非支架组(5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以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对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栓塞治疗。(1)支架组宽颈动脉瘤比例高于非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1%(58/63)比8.6%(5/58),χ~2=84.249,P<0.01],两组患者年龄、动脉瘤大小、性别、Hunt-Hes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8%(3/63)、3.4%(2/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717);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7%(8/63)、5.2%(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0,P=0.150)。支架组1例残疾,1例死亡;非支架组无手术相关致残病例,1例死亡。(3)支架组与非支架组术后即刻栓塞结果比较,完全闭塞率[39.7%(25/63)比37.9%(22/58),χ~2=0.039]、瘤颈残留率[25.4%(16/63)比39.7%(23/58),χ~2=2.811]、瘤体残留率[34.9%(22/63)比22.4%(13/58),χ~2=2.29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支架组动脉瘤复发率[4.3%(2/46)]低于非支架组[31.8%(1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10,P=0.001)。所有动脉瘤均未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相比,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并且未明显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支架 疗效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