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扩散加权成像评价放射治疗鼻咽癌伴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疗效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明 邢伟 +2 位作者 陈杰 生晶 田建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5-519,共5页
目的通过测量鼻咽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放疗前后ADC值,观察扩散加权成像对放疗疗效的评价能力。方法选取24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鼻咽癌伴颈部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患者,分别于放疗前、放疗中第7、14天及放疗结束后第4周行常规MR及扩散成像检... 目的通过测量鼻咽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放疗前后ADC值,观察扩散加权成像对放疗疗效的评价能力。方法选取24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鼻咽癌伴颈部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患者,分别于放疗前、放疗中第7、14天及放疗结束后第4周行常规MR及扩散成像检查。根据治疗前后淋巴结的体积变化,将其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测量各时间点ADC值。比较组内各时间点及组间相同时间点ADC值的变化。结果放疗第7及14天,有效组淋巴结ADC值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放疗第7及14天,有效组淋巴结ADC值较放疗前升高,放疗第14天淋巴结ADC值较第7天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扩散加权成像可用于评价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磁共振成像 放射治疗 淋巴结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体^1H磁共振波谱分析在大鼠脂肪肝中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范明霞 田建明 +2 位作者 陆建平 金爱国 曾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0期1503-1505,共3页
目的 与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方法对比 ,初步探讨1HMRS在脂肪肝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对 5只正常和13只不同程度脂肪肝 (4只轻度 ,3只中度和 6只重度 )SD大鼠在临床用场强 1.5T核磁仪上进行磁共振成像 (Inphase和Outphase序列 )和1HMR... 目的 与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方法对比 ,初步探讨1HMRS在脂肪肝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对 5只正常和13只不同程度脂肪肝 (4只轻度 ,3只中度和 6只重度 )SD大鼠在临床用场强 1.5T核磁仪上进行磁共振成像 (Inphase和Outphase序列 )和1HMRS多体元化学位移成像自旋回波序列 (2DCSISE)对比检查。结果 1HMRS示 5例正常肝脏在1.2 5 ppm位置不能见到正常波形 ;13只不同程度脂肪肝内甘油三酯 (-CH2 )n实测和理论谱形吻合均佳 ,化学位移值为 0 .89~ 1.3 1ppm ;波峰下面积随脂肪变程度增加 :正常与轻度脂肪肝之间差异无明显意义 (P >0 .0 5 ) ,与中、重度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中重度之间差异无明显意义 (P >0 .0 5 )。1HMRS与磁共振成像Outphase序列相对Inphase序列信号降低率反映脂肪肝病变程度基本一致 ;与组织病理学分级高度相关 (r =0 .93 ,P <0 .0 5 )。结论 1HMRS是磁共振抑脂成像(Inphase和Outphase序列 )诊断脂肪肝的互为补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磁共振成像 化学位移 磁共振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弯针穿刺乙醇消融术治疗微小肝癌 被引量:6
3
作者 邵成伟 田建明 +3 位作者 左长京 萧毅 张火俊 王敏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 探讨可控弯曲穿刺针在微小肝癌CT引导下无水乙醇消融术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可控弯针穿刺时,仅需将外套管针穿至病灶边缘,换插可弯曲细针,根据针尾的指示,合理调整针尖位置,对准病灶方向即可顺利穿入病灶。结果 25例微小肝癌...  目的 探讨可控弯曲穿刺针在微小肝癌CT引导下无水乙醇消融术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可控弯针穿刺时,仅需将外套管针穿至病灶边缘,换插可弯曲细针,根据针尾的指示,合理调整针尖位置,对准病灶方向即可顺利穿入病灶。结果 25例微小肝癌患者共29个小病灶采用弯针穿刺,24个病灶一次穿刺成功,22 个病灶一次乙醇消融达到完全凝固性坏死。结论 采用可控弯曲穿刺针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乙醇消融治疗微小肝癌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下 微小肝癌 乙醇消融术 弯针 凝固性坏死 穿刺成功率 无水乙醇 外套管针 针尖位置 肝癌患者 疗效显著 消融治疗 穿刺针 弯曲 可控 穿刺时 小病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对气管支气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树平 田建明 +5 位作者 王培军 王敏杰 史丽静 袁庆中 左长京 吕桃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7期1106-1108,共3页
目的 评价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81例经临床证实的不同原因致气道狭窄患者行MPR (CPR)、MinIP、VR、SSD及CTVE成像 ,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五种三维重建图像及轴位图像对气管支气管肿瘤、... 目的 评价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81例经临床证实的不同原因致气道狭窄患者行MPR (CPR)、MinIP、VR、SSD及CTVE成像 ,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五种三维重建图像及轴位图像对气管支气管肿瘤、内膜结核、肿瘤侵犯以及外伤等所致气道改变的显示各有优势。结论 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其多种方式三维重建 ,互补长短 ,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并给诊断带来更多的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重建 支气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方法和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胡小吾 周晓平 +4 位作者 王来兴 姜秀峰 曹依群 徐波涛 金爱国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07-409,共3页
目的 总结帕金森病(PD)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2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丘脑底核DBS治疗,其中单侧17例,双侧8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 25例P... 目的 总结帕金森病(PD)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2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丘脑底核DBS治疗,其中单侧17例,双侧8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 25例PD患者术后随访5~34个月,平均8.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50.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丘脑底核DBS是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底核 脑深部刺激术 手术治疗 帕金森病 手术方法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CT对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的评价: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比较 被引量:11
6
作者 弓静 田建明 +2 位作者 萧毅 董爱生 李晓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评价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的价值。方法:对37例房颤患者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及经食管超声检查,两种检查在3d内完成,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为金标准,对64层螺旋CT检出左心耳血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7例中有33例诊断符合,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评价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的价值。方法:对37例房颤患者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及经食管超声检查,两种检查在3d内完成,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为金标准,对64层螺旋CT检出左心耳血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7例中有33例诊断符合,64层螺旋CT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符合率89.2%,64层CT检测左心耳血栓的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93.1%,阳性预测值为75%,阴性预测值为93.1%,阳性似然比10.875,阴性似然比0.269。两种检测方法的Kappa值为0.681,两种方法检测左心耳血栓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64层螺旋CT能准确检出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可成为临床诊断左心耳血栓的一种筛查办法,且可以一次成像同时显示肺静脉及左心房形态,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多层螺旋CT 左心耳血栓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胰腺癌的CT诊断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晓兵 田建明 +4 位作者 王培军 左长京 吕桃珍 张善华 王敏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4期324-326,共3页
目的 探讨小胰腺癌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胰腺癌的CT征象。结果  41例中肿瘤位于胰头颈部 2 9例 ,钩突部 10例 ,体部 2例。肿瘤最大径在 2 .0~ 3 .0cm者 8例 ,1.0~ 2 .0cm者 3 0例 ,<1.0cm者 3例。... 目的 探讨小胰腺癌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胰腺癌的CT征象。结果  41例中肿瘤位于胰头颈部 2 9例 ,钩突部 10例 ,体部 2例。肿瘤最大径在 2 .0~ 3 .0cm者 8例 ,1.0~ 2 .0cm者 3 0例 ,<1.0cm者 3例。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 ,增强后呈相对低密度。多数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内外胆管扩张和胰管扩张及胰腺形态改变。结论 小胰腺癌在增强CT上表现为低密度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较动态增强CT扫描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胰腺癌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3
8
作者 田净丽 田建明 +3 位作者 生晶 萧毅 关建中 弓静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18-721,共4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检查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37例临床高度怀疑或内镜活检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行一次屏气全结肠容积扫描,并利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获取CT仿真肠镜(CTVC)、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阴影...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检查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37例临床高度怀疑或内镜活检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行一次屏气全结肠容积扫描,并利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获取CT仿真肠镜(CTVC)、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阴影成像(SSD)和透明显示(Raysum)图像,并结合原始横断面等图像与手术病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4层螺旋CTVC能显示结肠癌的大体分型,判断正确率为91.90%;MPR能直观反映癌肿处肠壁及肠周受侵状况,判断正确率达100%;Raysum在显示癌肿的长度上占优势,判断正确率达100%。术前T分期敏感度为100%,阳性诊断准确度为89.2%(33/37)。N分期敏感度为80%(24/30),阳性诊断准确度为70%(21/30)。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及仿真内镜可以有效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和部位,并能确定肿瘤的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可以更准确地进行术前TNM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MR灌注及MR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疾病鉴别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9
9
作者 史丽静 李树平 +2 位作者 田建明 陈炜 汪剑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84-888,共5页
目的:比较CT灌注、MR灌注及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良恶性病变、肝硬化与正常肝脏的鉴别能力。方法:共50例进行DWI扫描、CT和MR灌注成像。包括:正常肝脏11例;肝硬化16例;肝脏恶性病变13例;肝脏良性病变10例。DWI扫描,计算各例肝脏或病灶... 目的:比较CT灌注、MR灌注及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良恶性病变、肝硬化与正常肝脏的鉴别能力。方法:共50例进行DWI扫描、CT和MR灌注成像。包括:正常肝脏11例;肝硬化16例;肝脏恶性病变13例;肝脏良性病变10例。DWI扫描,计算各例肝脏或病灶的ADC值并进行组间比较。CT、MR灌注成像,以脾脏的峰值时间为界,分别计算脾脏峰值前后肝脏和病灶的曲线最大斜率,以脾脏峰值前后两个斜率的比值作为评估指标进行组间对比。记为SSr(ct)=SS前/SS后和SSr(mr)=SS前/SS后。结果:肝脏恶性病变、良性病变、肝硬化和正常肝脏4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2±0.15)×10-3mm2/s、(2.21±0.74)×10-3mm2/s、(1.33±0.12)×10-3mm2/s、(1.50±0.11)×10-3mm2/s,除肝硬化和正常肝脏之间ADC值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恶性病变ADC值明显低于其他组,良性病变ADC值明显高于其他组。恶性病变组SSr(ct)和SSr(mr)测量结果分别为1.52±0.60和1.79±0.35,良性病变组分别为1.26±0.41和1.19±0.36,正常肝脏组为0.72±0.26和0.66±0.24;肝硬化组为1.38±0.39和1.83±0.59。良恶性病变组之间、良恶性病变组分别与肝硬化组之间以及良性病变组和正常肝脏组之间,组间比较SSr(ct)和SSr(mr)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组,其测定的SSr(ct)和SSr(mr)结果与正常肝脏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良恶性病变组之间、良恶性病变组分别与肝硬化组之间以及良性病变组和正常肝脏组之间,以ADC值互相鉴别较CT和MR灌注测量更有优势。在肝硬化的诊断方面CT、MR灌注较DWI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刺法兔VX2肺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庆 汪建华 +5 位作者 贾荣飞 左长京 彭烨 崔斌 王少雁 孔令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17-1420,共4页
目的尝试建立适于影像学评价的兔VX2肺移植瘤模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CT引导下穿刺VX2肿瘤组织块注入法建立兔肺移植瘤模型,以常用的VX2肿瘤组织悬液注射法作为对照组,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实验组肺... 目的尝试建立适于影像学评价的兔VX2肺移植瘤模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CT引导下穿刺VX2肿瘤组织块注入法建立兔肺移植瘤模型,以常用的VX2肿瘤组织悬液注射法作为对照组,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实验组肺内成瘤率86.67%(13/15),胸膜种植率40.00%(6/15),平均生存时间(57.84±6.00)天。对照组成瘤率100%(15/15),胸膜种植率86.67%(13/15),平均生存时间(29.00±7.01)天。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胸膜及胸壁种植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肿瘤种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穿刺VX2肿瘤组织块注入法建立兔肺移植瘤模型在肺内形成孤立结节,较常用的肿瘤组织悬液注射法明显降低了胸膜及胸壁种植率,延长了实验动物生存时间,适合于影像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肿瘤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先天异常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陆建平 王莉 郭帅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554-559,共6页
在胰腺的发育过程中,少数人将会产生胰腺的先天异常,主要有胰腺分裂和环状胰腺,只有提高对他们的认识,才能作出正确的CT和MRI诊断。
关键词 胰腺疾病 胰腺分裂 环状胰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伸肌内神经血管分布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刚 江华 +6 位作者 林子豪 张盈帆 李文鹏 党瑞山 张传森 熊绍虎 沈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5-599,共5页
目的:观察前臂伸肌内神经血管解剖分布,探讨前臂肌是否可被分割为若干个功能单位,以提供新的功能性骨骼肌游离移植供区。方法:解剖10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共20侧前臂伸肌,观察其肌外神经血管的分布形式。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10侧... 目的:观察前臂伸肌内神经血管解剖分布,探讨前臂肌是否可被分割为若干个功能单位,以提供新的功能性骨骼肌游离移植供区。方法:解剖10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共20侧前臂伸肌,观察其肌外神经血管的分布形式。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10侧前臂伸肌,用Sihler’s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布。4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8侧前臂伸肌,经30%硫酸钡、乳胶混悬液血管灌注并行X线钼靶摄片,而后对照观察各肌的神经、血管在肌内分布关系。结果:按前臂肌肌内神经的分布及其形状分为3类:I类肌肉为扁平形肌肉,主要肌内神经干垂直于肌纤维的走行方向。Ⅱ类肌肉为纺锤形肌肉,Ⅱa类肌肉,单羽肌为主,神经分支多为单干支配,神经多在其肌腹的上1/3入肌,神经入肌后多平行肌纤维纵向走行至肌远端。Ⅱb类肌肉,可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立的神经支配,部分肌肉在其神经入肌门处还有一个返支配肌腹的上1/3。Ⅲ类肌肉,多个止点,神经在肌内呈横向穿越或纵向平行于肌纤维走行,在其肌肉起始部,有神经返支支配肌腹的上1/3。前臂伸肌血供是多源性的,以节段血管蒂型为主。结论:前臂伸肌内中Ⅱb类肌肉的第1,2种类型和Ⅲ类肌肉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功能单位,供节段性游离肌肉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神经分布 血管造影 神经肌肉室 Sihler's染色 前臂伸肌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CTA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雪凤 刘崎 +3 位作者 郝楠馨 陆建平 邵成伟 弓静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462-465,共4页
目的:对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CTA形态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测夹层患者死亡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长海医院符合研究要求的47例... 目的:对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CTA形态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测夹层患者死亡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长海医院符合研究要求的47例A型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全主动脉CTA检查资料,分为死亡组(n=12)及对照组(n=35),利用Vitrea FX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CTA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并分析患者住院死亡相关形态学参数,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形态学相关危险因素。结果:A型主动脉夹层最大层面主动脉长径(Waldχ2=5.839,P=0.016,OR=1.102)、分支血管累及数量(Waldχ2=4.594,P=0.032,OR=1.337)两个形态学参数与A型夹层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相关,两者均为危险因素。结论:A型主动脉夹层最大层面主动脉长径、分支血管累及数量两个形态学参数是A型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较大的主动脉内径及分支血管累及数目多提示临床医生应争取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回归分析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b值DWI在儿童脑肿瘤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李玉华 陆建平 +1 位作者 段秀杰 张忠阳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目的:探讨多b值DWI在儿童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脑肿瘤患儿行EPI-DWI扫描,采用0~4000s/mm2之间的12个b值。按照单指数模型计算低b值ADC(ADClow)(b≤200s/mm2)、高b值ADC(ADChigh,200s/mm2<b≤4000s/mm2)和标准ADC(ADCstan... 目的:探讨多b值DWI在儿童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脑肿瘤患儿行EPI-DWI扫描,采用0~4000s/mm2之间的12个b值。按照单指数模型计算低b值ADC(ADClow)(b≤200s/mm2)、高b值ADC(ADChigh,200s/mm2<b≤4000s/mm2)和标准ADC(ADCstandard,0s/mm2<b≤4000s/mm2);按照双指数模型计算快ADC(ADCfast)、慢ADC(ADCslow)和ADCfast所占比例;用传统的单指数衰减模型计算b=800s/mm2时的ADC值。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分为低级别肿瘤组和高级别肿瘤组,比较这些参数在两组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ADClow、ADChigh、ADCstandard、传统的ADC、ADCfast和ADCslow在儿童高、低级别脑肿瘤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ADCslow在高、低级别脑肿瘤间的差异最大。结论:当b值在较大范围取值时,双指数模型能反映更多儿童脑肿瘤的组织特征,代表细胞内水分子扩散的ADCslow值在儿童高、低级别脑肿瘤间差异最大,此结论尚需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脑肿瘤 儿童 表现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肿块MSCT灌注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静 袁小东 +4 位作者 田建明 左长京 张维娥 吕桃珍 王敏杰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8期659-661,共3页
目的:评价MSCT灌注测量对乳腺肿块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例体检或钼靶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性病变者(84个)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由去卷积算法得出肿块血流动力学参数(BF、MTT、BV),并按病理结果的良、恶性分组,行t检验。结果:恶性病变... 目的:评价MSCT灌注测量对乳腺肿块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例体检或钼靶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性病变者(84个)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由去卷积算法得出肿块血流动力学参数(BF、MTT、BV),并按病理结果的良、恶性分组,行t检验。结果:恶性病变组:血流量为(0.74±0.44)ml/(min·ml),平均通过时间(22.77±7.65)s,血容量0.23±0.08;良性病变组:血流量为(0.47±0.53)ml/(min·ml),平均通过时间(26.71±12.93)s,血容量0.18±0.12。血流量、血容量在乳腺良、恶性肿块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15)。结论:乳腺恶性肿块的血流量和血容量明显高于良性肿块,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胰腺癌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晶 田建明 +1 位作者 郝强 王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569-572,共4页
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胰腺癌患者34例,健康志愿者28例,采用VIBE序列进行全胰腺灌注成像,通过胰腺癌和正常胰腺各感兴趣区的时间-信号曲线,计算各感兴趣区的峰值时间(TTP)、最大斜率(SS),比较胰腺癌与正常胰腺... 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胰腺癌患者34例,健康志愿者28例,采用VIBE序列进行全胰腺灌注成像,通过胰腺癌和正常胰腺各感兴趣区的时间-信号曲线,计算各感兴趣区的峰值时间(TTP)、最大斜率(SS),比较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的灌注值差别。胰腺癌TTP值为140.24±24.14s、正常胰腺TTP值为24.33±3.74s,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胰腺癌和正常胰腺的SS值分别为16.10±2.20、30.23±4.66,两者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正常胰腺,胰腺癌的TTP显著延长,SS明显降低。磁共振灌注成像可以在活体无创的评估胰腺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磁共振 灌注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延迟扫描对心肌存活性的诊断价值:与^18F-FDG PET显像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閤谦 田建明 +5 位作者 汪斌 孔令山 崔斌 吴骋 陈涛 童林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1-304,共4页
目的以^(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为标准,评价64层螺旋CT心脏延迟增强扫描对心肌存活性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次心肌梗死发作2周内接受64层螺旋CT及PET检查。按照美国心脏学会推荐的方法将左心室心肌分为17节段。逐... 目的以^(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为标准,评价64层螺旋CT心脏延迟增强扫描对心肌存活性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次心肌梗死发作2周内接受64层螺旋CT及PET检查。按照美国心脏学会推荐的方法将左心室心肌分为17节段。逐个节段进行对比并用配对McNemar检验及诊断试验一致性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左心室心肌的17个节段中,5段心肌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10段心肌一致性好(Kappa值>0.75),2段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0.40≤Kappa值≤0.75)。结论64层螺旋CT心脏延迟增强扫描与PET评估心肌存活性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评估存活心肌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活力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 被引量:17
18
作者 关建中 田建明 +6 位作者 萧毅 相成 田净丽 弓静 李晓明 李士建 张晶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5期500-502,共3页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发生于腹腔2例,盆腔2例,食管下段1例,蝶窦1例,左肺1例,左侧锁骨上窝1例,左前臂1例,右前腹壁1例。CT表现...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发生于腹腔2例,盆腔2例,食管下段1例,蝶窦1例,左肺1例,左侧锁骨上窝1例,左前臂1例,右前腹壁1例。CT表现为实性肿块8例,囊实性肿块2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均质或不均质中度或明显强化。病理示瘤组织由梭形纤维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染色SMA阳性表达。结论CT检查能为临床资料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肌组织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FAIR-PWI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彭雯佳 陆建平 +3 位作者 王鹤 徐远志 张琪 陈士跃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流动敏感交替反转恢复序列灌注成像(FAIR-PWI)对大鼠脑缺血后再灌注的评价。方法:使用GE 3.0T M RI成像仪,在完成T_1WI、T_2 W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FAIR-PWI序列后,对SD大鼠行暂时性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0)手术,分别在脑... 目的:探讨流动敏感交替反转恢复序列灌注成像(FAIR-PWI)对大鼠脑缺血后再灌注的评价。方法:使用GE 3.0T M RI成像仪,在完成T_1WI、T_2 W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FAIR-PWI序列后,对SD大鼠行暂时性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0)手术,分别在脑缺血3h和再灌注3h及21h行重复上述MRI检查;最后进行病理学TTC染色观察梗死区域及范围。结果:TMCAO后3h时,患侧大脑半球DWI信号升高、FAIR-PWI灌注增加、且皮质相对脑血流量(rCBF)大于基底节区;再灌注3h及21h后,患侧大脑半球DWI信号面积(0.63±0.12cm^2、0.48±0.23cm^2)仍高于FAIR-PWI高灌注面积(0.51±0.26cm^2、0.34±0.44cm^2,P=0.01),皮质及基底节区rCBF较缺血时增加。TTC染色示梗死面积(0.42±0.78cm^2)小于DWI异常信号面积,而大于FAIR-PWI高灌注面积,且梗死区以基底节为主。结论:FAIR-PWI结合DWI能对早期缺血再灌注进行动态观察及半定量测量,可能为临床溶栓治疗方案的预后判断和随访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大鼠 PWI DW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尚建辉 陆建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82-1184,共3页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种位于扩张的主胰管和(或)分支胰管内、伴大量黏液分泌的肿瘤,易与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囊腺瘤混淆而延误诊断。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关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种位于扩张的主胰管和(或)分支胰管内、伴大量黏液分泌的肿瘤,易与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囊腺瘤混淆而延误诊断。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关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价不同影像技术(US、CT、MRCP、ERCP)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病理学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