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K线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am)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lamin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LI)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目的:评价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K线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am)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lamin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LI)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OPLL患者,其中Lam治疗32例,LI治疗46例。将颈椎侧位片上C2和C7椎管中点连线未跨越骨化物的病例定为K(+),54例[K(+)组];跨越骨化物者定为K(-),24例[K(-)组]。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术后轴性痛、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情况,分析K线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结果:K(+)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8.2%,K(-)组患者为38.8%,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K(+)组患者中接受Lam术式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9.9%,接受LI术式者为65.6%,无统计学差异(P>0.05);K(-)组患者中接受LI术式者平均神经根功能改善率为47.0%,接受Lam术式者为33.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接受LI术式者轴性痛出现时间均明显早于接受Lam者(P<0.05),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明显高于接受Lam者(P<0.01)。结论:术前K(+)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K(-)病例;对于K(+)患者,两种术式疗效相当;对于K(-)患者,接受LI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优于接受Lam者。接受LI者术后轴性痛发生较早、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分期后路-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 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5例,均先行后路...目的:探讨分期后路-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 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5例,均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行影像学检查均发现颈髓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再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及骨化物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前及第一、第二次术后(末次随访时)行JOA(17分法)评分,分析比较术前、术后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一期后路手术后3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保守治疗后1例症状消失,2例有所减轻,二期前路手术后症状消失。2例患者前路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适当加压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本组平均随访时间21.5±5.0个月,术前JOA评分6.9±2.3分,第一次后路手术后JOA评分11.2±4.2分,改善率为(43±22)%;二期前路手术后JOA评分14.0±3.8分,改善率为(48±20)%,与未治疗之前相比改善率为(70±21)%。第一次后路手术后改善率≤35%的患者(17例),二期前路手术后均取得较好的改善率,54%~68%,平均(60±16)%。结论:对于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手术后3~6个月,若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者,尤其是后路手术改善率≤35%的患者,二期前路手术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改善率,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K线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am)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lamin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LI)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OPLL患者,其中Lam治疗32例,LI治疗46例。将颈椎侧位片上C2和C7椎管中点连线未跨越骨化物的病例定为K(+),54例[K(+)组];跨越骨化物者定为K(-),24例[K(-)组]。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术后轴性痛、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情况,分析K线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结果:K(+)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8.2%,K(-)组患者为38.8%,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K(+)组患者中接受Lam术式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9.9%,接受LI术式者为65.6%,无统计学差异(P>0.05);K(-)组患者中接受LI术式者平均神经根功能改善率为47.0%,接受Lam术式者为33.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接受LI术式者轴性痛出现时间均明显早于接受Lam者(P<0.05),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明显高于接受Lam者(P<0.01)。结论:术前K(+)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K(-)病例;对于K(+)患者,两种术式疗效相当;对于K(-)患者,接受LI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优于接受Lam者。接受LI者术后轴性痛发生较早、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
文摘目的:探讨分期后路-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 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5例,均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行影像学检查均发现颈髓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再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及骨化物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前及第一、第二次术后(末次随访时)行JOA(17分法)评分,分析比较术前、术后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一期后路手术后3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保守治疗后1例症状消失,2例有所减轻,二期前路手术后症状消失。2例患者前路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适当加压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本组平均随访时间21.5±5.0个月,术前JOA评分6.9±2.3分,第一次后路手术后JOA评分11.2±4.2分,改善率为(43±22)%;二期前路手术后JOA评分14.0±3.8分,改善率为(48±20)%,与未治疗之前相比改善率为(70±21)%。第一次后路手术后改善率≤35%的患者(17例),二期前路手术后均取得较好的改善率,54%~68%,平均(60±16)%。结论:对于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手术后3~6个月,若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者,尤其是后路手术改善率≤35%的患者,二期前路手术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改善率,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