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骨科教学中医学生交流沟通技能的培养 被引量:4
1
作者 叶添文 王来根 +3 位作者 张凤琴 季华萍 袁文 倪斌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年第3期88-89,共2页
急诊骨科带教老师在临床教学中,应加强医学生的医患交流沟通技能、师生交流沟通技能、医护交流沟通技能等能力的培养。帮助医学生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创造条件。
关键词 急诊骨科 医学教育 医学生 医患交流 医护交流 师生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被引量:96
2
作者 袁文 贾连顺 +2 位作者 陈德玉 刘岩 毛志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在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价值。方法 :32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在全麻下行颈前路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AO颈椎带锁钢板固定。结果 :完全复位 17例 ,复位 90 %以上 15例。平均随访 2 8个月 ,颈椎椎间高度...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在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价值。方法 :32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在全麻下行颈前路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AO颈椎带锁钢板固定。结果 :完全复位 17例 ,复位 90 %以上 15例。平均随访 2 8个月 ,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 ,无钢板螺钉并发症。 2 1例脊髓不完全损伤者神经功能获改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骨折 脱位 前路途径 内固定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间隙颈椎前路减压单纯植骨融合与加用钢板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0
3
作者 赵剑 贾连顺 +3 位作者 陈雄生 袁文 陈德玉 肖建如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69-271,共3页
目的 :对单间隙颈椎前路减压后有无必要在单纯植骨基础上加用钢板内固定作一初步探讨。方法 :对 48例单间隙病变行前路减压手术的患者随访 1~ 4年 ,平均 2 2年。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资料对单纯植骨和加用前路钢板内固定作分析比... 目的 :对单间隙颈椎前路减压后有无必要在单纯植骨基础上加用钢板内固定作一初步探讨。方法 :对 48例单间隙病变行前路减压手术的患者随访 1~ 4年 ,平均 2 2年。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资料对单纯植骨和加用前路钢板内固定作分析比较。结果 :根据JOA评分 ,单纯植骨组和加用钢板内固定组之间在疗效的改善方面近似 ,都能获得满意的融合率 ;在椎间高度的恢复和维持方面加用前路钢板有明显效果 (P <0 0 5 ) ,在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方面 ,加用钢板也优于单纯植骨。结论 :使用前路钢板安全、可靠 ,在单间隙病变手术中加用前路钢板有助于恢复和保持颈椎生理曲度 ,防止植骨块的塌陷 ,可能利于长期手术疗效的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减压 前入路 植骨融合 内固定 钢板 单间隙病变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皮瓣的发展与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08
4
作者 张世民 徐达传 +1 位作者 俞光荣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8-231,239,共5页
关键词 穿支皮瓣 临床应用 Clinical 皮肤穿支血管 整形外科 轴型血管 20世纪 显微外科 外科临床 深筋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K线对两种颈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0
5
作者 刘晓伟 陈德玉 +3 位作者 王新伟 陈宇 廖心远 于凤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评价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K线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am)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lamin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LI)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 目的:评价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K线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am)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lamin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LI)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OPLL患者,其中Lam治疗32例,LI治疗46例。将颈椎侧位片上C2和C7椎管中点连线未跨越骨化物的病例定为K(+),54例[K(+)组];跨越骨化物者定为K(-),24例[K(-)组]。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术后轴性痛、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情况,分析K线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结果:K(+)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8.2%,K(-)组患者为38.8%,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K(+)组患者中接受Lam术式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9.9%,接受LI术式者为65.6%,无统计学差异(P>0.05);K(-)组患者中接受LI术式者平均神经根功能改善率为47.0%,接受Lam术式者为33.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接受LI术式者轴性痛出现时间均明显早于接受Lam者(P<0.05),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明显高于接受Lam者(P<0.01)。结论:术前K(+)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K(-)病例;对于K(+)患者,两种术式疗效相当;对于K(-)患者,接受LI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优于接受Lam者。接受LI者术后轴性痛发生较早、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K线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后路椎板切除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钢板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中重建生理曲度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9
6
作者 袁文 鲍达 +3 位作者 王新伟 贾连顺 陈德玉 倪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32-335,共4页
目的:评价前路带锁钢板系统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中对恢复及维持颈椎前凸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颈椎骨折脱位经前路减压、植骨,AO纯钛带锁钢板内固定病例,分别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时X线片,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或后凸),以D... 目的:评价前路带锁钢板系统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中对恢复及维持颈椎前凸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颈椎骨折脱位经前路减压、植骨,AO纯钛带锁钢板内固定病例,分别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时X线片,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或后凸),以D值(齿状突到C7后下缘连线与C4后下缘垂直距离)评价颈椎的前凸(或后凸).对数据分别行配对t检验.结果:经9个月~3年随访(平均21.8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前与术后随访时Cobb角及D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Cobb角及D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前路带锁钢板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在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方面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钢板 治疗 颈椎骨折脱位 生理曲度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58
7
作者 闫廷飞 史建刚 史国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2-555,共4页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损伤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约占脊柱损伤的90%[1]。骨折主要发生在T11~L2水平,主要与此节段突然失去肋骨的支撑作用,脊椎屈伸活动范围增大有关。严重的胸腰椎骨折往往伴有脊髓神经损伤,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15%-30%。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脊髓神经损伤 完全性脊髓损伤 屈伸活动 完全性损伤 后路手术 手术减压 致伤因素 脊柱损伤 前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43
8
作者 郭永飞 陈德玉 +6 位作者 徐建伟 王新伟 王良意 何志敏 陈宇 袁文 贾连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7期409-413,共5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原因及其对颈椎曲度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改善对策。方法:对24例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病例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密度、钛网修剪及放置情况、钢板类型、终板处理情... 目的:探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原因及其对颈椎曲度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改善对策。方法:对24例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病例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密度、钛网修剪及放置情况、钢板类型、终板处理情况等,JOA评分法评价手术前后及钛网沉陷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及钛网沉陷后颈椎曲度“D”值并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钛网发生沉陷的原因主要为钛网修剪放置不当、终板刮除过多、术中过度撑开、骨密度下降、选用钢板不适当。术后JOA评分平均增加6.5分(P<0.01),颈椎曲度“D”值平均提高9.25±2.52mm(P<0.05),发生钛网沉陷后18例JOA评分平均增加1.8分,6例平均下降2.1分,“D”值视钛网沉陷发生部位的不同增减不一,但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对颈椎曲度和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通过合理修剪、放置钛网并使用垫片、椎间适度撑开、保留相邻终板、选用全锁定钢板等措施,可有效防止术后钛网沉陷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钛网 植骨 沉陷 椎体次全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的临床特征与放射学测量(附197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55
9
作者 李家顺 石志才 +5 位作者 贾连顺 袁文 倪斌 贾宁阳 贺佳 陈雄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55-258,共4页
目的:研究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的临床特征与放射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二者对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197例退行性颈椎不稳症的临床资料,并以100例正常无颈部症状的老年人作为对照,比较手术组、非手术组及正常人之间的差... 目的:研究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的临床特征与放射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二者对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197例退行性颈椎不稳症的临床资料,并以100例正常无颈部症状的老年人作为对照,比较手术组、非手术组及正常人之间的差异。结果:下颈椎不稳者多有颈部症状,合并椎管狭窄者还易出现颈脊髓压迫症状。手术组椎管矢状径和Pavlov率与正常人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临床症状与放射学改变有密切关系。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的X线诊断标准以角位移>10°或水平位移>30mm的标准较适合国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 下颈椎不稳 放射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外科干预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5
10
作者 贾连顺 袁文 +4 位作者 陈雄生 陈德玉 叶晓健 倪斌 肖建如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3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或钛网、钛板固定融合术,其中5例于术后3~6个月再次手术。术后随访2年6个月~6年,平均3年4个月,分析其手术治疗...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3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或钛网、钛板固定融合术,其中5例于术后3~6个月再次手术。术后随访2年6个月~6年,平均3年4个月,分析其手术治疗方法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临床功能评价:优175例(47.94%)、良129例(35.34%)、可44例(12.05%)、差17例(4.66%)。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减压效果较好,手术时机、病变程度及手术技术等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外科手术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阻断对小脑后下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5
11
作者 何海龙 贾连顺 +3 位作者 李家顺 孔庆毅 纪荣明 余科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 :研究双侧椎动脉阻断后对小脑后下叶组织功能的影响。方法 :结扎犬双侧C4、C5椎动脉 ,分别于术后1d、7d、2 8d观察行为、影像学和细胞形态学的变化 ,并对小脑后下叶毛细血管灌注作定量分析。结果 :术后 1d组动物出现轻度缺血性损害... 目的 :研究双侧椎动脉阻断后对小脑后下叶组织功能的影响。方法 :结扎犬双侧C4、C5椎动脉 ,分别于术后1d、7d、2 8d观察行为、影像学和细胞形态学的变化 ,并对小脑后下叶毛细血管灌注作定量分析。结果 :术后 1d组动物出现轻度缺血性损害 ,7d组及 2 8d组均未见异常。结论 :双侧椎动脉血流阻断不会引起椎动脉供血区域慢性缺血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阻断 脑组织功能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梁磊 王新伟 +4 位作者 袁文 王占超 陈德玉 李君 姜东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伴有明显头晕、头痛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156例,其中脊髓型59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97例。病变涉及单... 目的:探讨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伴有明显头晕、头痛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156例,其中脊髓型59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97例。病变涉及单节段108例,2个节段39例,3个节段6例,4个节段3例。对全部病变节段行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术中均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观察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情况,采用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和JOA 17分法评定交感神经症状和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在颈椎正侧位及伸屈动力位X线片上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32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咽喉部疼痛不适感,经对症处理于术后3~5d症状均消失;无脑脊液漏、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随访8~42个月,平均25个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术前6.4±1.7分,术后1周1.6±1.7分,末次随访时2.4±1.4分,主观满意率79%;JOA评分术前9.8±2.4分,术后1周11.9±2.5分,末次随访12.9±2.2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均已融合,颈椎稳定性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2例于术后3年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行二次后路减压手术。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结合术中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交感神经症状 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术 后纵韧带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植物并发症 被引量:31
13
作者 袁文 贾连顺 +3 位作者 陈德玉 倪斌 欧阳跃平 叶晓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3-104,W001,共3页
目的 :探讨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植物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采用AO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治疗的颈椎疾患中经平均随访 16个月的 193例发生的 17例并发症作了分析。结果 :发生钢板放置偏斜 4例次 ,螺钉植入椎间隙 2例次 ,钢板未完全锁... 目的 :探讨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植物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采用AO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治疗的颈椎疾患中经平均随访 16个月的 193例发生的 17例并发症作了分析。结果 :发生钢板放置偏斜 4例次 ,螺钉植入椎间隙 2例次 ,钢板未完全锁定 11例次 ,其中超出钢板平面 1~ 2mm 7例次 ,2~ 3mm 4例次 ,发生螺钉松动并滑脱3例次 ,其中 2例导致食道瘘。未出现钢板螺钉断裂。结论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植物并发症的发生大多与手术医生的经验有关。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入路手术 内固定 并发症 钢板内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4
作者 林秋水 王新伟 +3 位作者 袁文 陈华江 田野 沈晓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62-566,共5页
目的:观察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9年3月采用颈前路连续3或4节段经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61~75... 目的:观察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9年3月采用颈前路连续3或4节段经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61~75岁,平均66.5±5.1岁;C3~C611例,C4~C79例,C3~C77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定,末次随访时行Odom′s临床疗效评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融合节段曲度(Cobb角),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2.9±28.2min,术中出血量78.9±52.8ml。术中1例发生脑脊液漏,未行硬膜修补,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24h拔管,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例出现吞咽异物感,未特殊治疗2个月后消失。随访6~60个月,平均23.8±7.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9.5±1.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6±1.2分,NDI由术前19.0%±3.4%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7.8%±2.2%,颈椎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由术前的8.8°±1.2°增加到术后的18.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Odom′s临床疗效评定,优8例,良15例,中4例,优良率为85.2%;末次随访时cage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植骨均融合。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多节段 椎间盘切除术 脊柱融合术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腰椎椎体解剖结构的 QCT 研究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被引量:28
15
作者 谭军 王鸣鹏 +4 位作者 万卫平 张国桢 贾连顺 赵定麟 屠开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9-63,共5页
采用一系列CT技术对正常人第一腰椎体结构进行研究。根据皮骨的厚度和骨质特点可分为三个区,松质骨具有高度的不均匀性,三维重建提示皮质骨呈薄壳样结构,松质骨呈三维“工”的相对致密结构,支撑于终板间。作者认为:①皮质骨的薄... 采用一系列CT技术对正常人第一腰椎体结构进行研究。根据皮骨的厚度和骨质特点可分为三个区,松质骨具有高度的不均匀性,三维重建提示皮质骨呈薄壳样结构,松质骨呈三维“工”的相对致密结构,支撑于终板间。作者认为:①皮质骨的薄壳结构具有承重和分散应力的作用;②松质骨的三维“工”结构有利于均匀承载来自终板的压应力;③椎体中部位于向心性凹陷的皮质骨和轴心致密皮质骨间的横行骨小梁对椎体轴向承重具有动力性强化作用;④皮质骨形成的封闭腔室可加强多孔材料的硬化效应。尚分析了椎体结构的薄弱点,提出椎体破坏的结构根据。具有无创、三维和定量特点的CT是椎体结构研究的有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体 CT 结构 生物力学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浩 周文超 +3 位作者 陈元元 沈晓龙 刘洋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OPLL患者68例,随访12~30个月。记录手术前后...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OPLL患者68例,随访12~30个月。记录手术前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颈肩臂疼痛VAS(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计算神经功能JOA改善率(improvement rate,IR)。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测量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2-C7 Cobb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T1倾斜角。结果: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神经功能恢复为优者21例,良30例,中14例,差3例,优良率为75%。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由术前的15.4°±9.5°增大到17.4°±1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C2-C7 SVA由术前的21.0±15.3mm增大到27.0±15.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T1倾斜角由术前的30.2°±10.1°增大到33.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术前T1倾斜角与C2-C7 Cobb角正相关(r=0.569,P〈0.01),与C2-C7 SVA正相关(r=0.544,P〈0.01)。C2-C7 Cobb角与C2-C7 SVA无显著相关性(r=0.05,P=0.798)。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较术前增大24例,较术前减小44例,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C2-C7SVA增加46例,减小22例,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OPLL短期疗效确切,手术前后颈椎矢状参数的变化与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矢状序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7
作者 谭俊铭 叶晓健 +1 位作者 贾连顺 李家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97-399,共3页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退变性椎间盘疾病 内固定器械 脊柱侧凸 固定效果 腰椎管狭窄 腰椎关节突 椎弓根钉棒 基本技术 腰椎疾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5
18
作者 杨雷 李家顺 +1 位作者 贾连顺 池永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59,62,共3页
目的 :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较常规开放植入椎弓根螺钉临床应用的优点。方法 :选用 10具经防腐固定 ,在解剖显微镜下对胸腰段脊柱后部结构进行逐层解剖 ,重点观测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 目的 :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较常规开放植入椎弓根螺钉临床应用的优点。方法 :选用 10具经防腐固定 ,在解剖显微镜下对胸腰段脊柱后部结构进行逐层解剖 ,重点观测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脊柱节段动静脉的后支的来源、走行以及分布规律。结果 :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经骨纤维管下行沿途支配横突棘肌 ,支配下方小关节突、筋膜和韧带。外侧支向外下行走 ,沿途支配背部深层肌肉。节段动脉的后支在椎间孔的上外方绕向后下方 ,走行于脊神经的下方和下位脊椎上关节突的外方 ,分为内外两支穿行于腰部深层肌肉。节段静脉后支与同名动脉伴行 ,并与对侧、相邻节段同名静脉在棘突和横突部位构成静脉丛。结论 :避免损伤脊神经后支和节段动静脉的后支并运用可视化操作系统的经皮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 ,是微创脊柱外科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 椎弓根螺钉 微创脊柱外科 脊神经后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开槽式减压及带锁钢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45
19
作者 袁文 贾连顺 +3 位作者 倪斌 陈德玉 叶晓健 陈雄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36-138,共3页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手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病变累及 2个椎间隙者 2 7例 ,3个椎间隙者 5例。经颈前路开槽式减压 ,2 8例取自体髂骨移植 ,4例采用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之松质骨植骨 ,并行带...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手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病变累及 2个椎间隙者 2 7例 ,3个椎间隙者 5例。经颈前路开槽式减压 ,2 8例取自体髂骨移植 ,4例采用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之松质骨植骨 ,并行带锁钢板固定。结果 :32例中 2 9例随访平均 32 5个月 ,植骨于术后 12~ 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 ,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手术有效率为93 1% (2 7/2 9) ,优良率为 79 3% (2 3/2 9) ,JOA评分由平均术前 8 3分上升至术后 14 1分。结论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采用前路开槽式减压及带锁钢板内固定 ,应用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 颈椎病 脊髓压迫症 减压 内固定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期后路-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阳 张颖 +3 位作者 袁文 王新伟 周许辉 陈华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7-191,共5页
目的:探讨分期后路-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 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5例,均先行后路... 目的:探讨分期后路-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 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5例,均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行影像学检查均发现颈髓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再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及骨化物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前及第一、第二次术后(末次随访时)行JOA(17分法)评分,分析比较术前、术后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一期后路手术后3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保守治疗后1例症状消失,2例有所减轻,二期前路手术后症状消失。2例患者前路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适当加压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本组平均随访时间21.5±5.0个月,术前JOA评分6.9±2.3分,第一次后路手术后JOA评分11.2±4.2分,改善率为(43±22)%;二期前路手术后JOA评分14.0±3.8分,改善率为(48±20)%,与未治疗之前相比改善率为(70±21)%。第一次后路手术后改善率≤35%的患者(17例),二期前路手术后均取得较好的改善率,54%~68%,平均(60±16)%。结论:对于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手术后3~6个月,若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者,尤其是后路手术改善率≤35%的患者,二期前路手术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改善率,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减压 内固定 分期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