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椎体截骨脊柱短缩术治疗脊髓拴系综合征的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昆 史建刚 贾连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8-170,共3页
脊髓拴系综合衙(tetheredcordsyndrome,TCS)是南于脊髓末端受到异常的纵向牵拉而产生的一组症候群。多种先天及后天疾病均可导致脊髓被牵拉至腰骶部,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下肢运动感觉障碍、腰痛、会阴部感觉异常、大小便异常、性... 脊髓拴系综合衙(tetheredcordsyndrome,TCS)是南于脊髓末端受到异常的纵向牵拉而产生的一组症候群。多种先天及后天疾病均可导致脊髓被牵拉至腰骶部,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下肢运动感觉障碍、腰痛、会阴部感觉异常、大小便异常、性功能障碍等。外科干预是阻止症状进一步加重的唯一方法。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脊髓异常牵托儿.缓解神经症状。传统的方法为拴系松解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拴系综合征 椎体截骨 治疗 短缩 脊柱 后路 神经症状 性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区失败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孟亚轲 郭永飞 杨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48-753,共6页
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PJF )是发生在脊柱畸形矫形术后的一种特定的近端交界区病变,是一种伴有临床症状的严重的近端交界性后凸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PJK),也是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 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PJF )是发生在脊柱畸形矫形术后的一种特定的近端交界区病变,是一种伴有临床症状的严重的近端交界性后凸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PJK),也是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手术的严重并发症。近年,国内外学者对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区病变做了大量的研究,笔者通过文献回顾,从PJF的定义、发生率、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对目前PJF的相关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区病变 脊柱畸形 矫形术后 近端 成人 严重并发症 临床症状 矫形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改变患者的手术入路选择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魏磊鑫 田野 +2 位作者 华东方 曹鹏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107,共7页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改变患者的手术疗效,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的4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改...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改变患者的手术疗效,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的4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改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颈前路手术组(A组)和颈后路手术组(B组),其中A组男17例,女5例,年龄54.36±6.18岁;B组男19例,女4例,年龄58.09±8.83岁。在颈椎MRI T2WI上测量0.1cm2的高信号区与同一矢状面上0.1cm2正常颈髓内信号区的强度比值,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6.84±9.9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数、术前JOA评分、术前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术后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64±1.09分,B组为13.09±1.56分,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B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4.14±12.76)%、(35.08±20.52)%,A组神经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末次随访时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为1.36±0.14,B组为1.53±0.15,A组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B组为13.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时,前、后路手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髓内高信号强度均有改善,但前路手术能更好地提高术后神经功能,并降低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髓内高信号 手术入路 临床疗效 多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4
作者 赵文龙 倪斌 +4 位作者 郭群峰 郭翔 杨军 杨珺 陈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6,共7页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枢椎板钩固定融合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治疗的74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钉...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枢椎板钩固定融合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治疗的74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钉钩组)的临床资料,以同时期相同纳入标准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的63例患者(钉棒组)作为对照。记录术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脊髓功能(ASIA分级)、颈部僵硬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VAS评分、ASIA分级、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评价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和术前VAS评分、NDI、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钉钩组随访时间为76.3±14.0(48~110)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126.1±8.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7.8±34.2ml,植骨融合率为100%,平均融合时间为4.6±0.9个月;钉棒组随访时间为72.0±12.0(48~9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129.8±7.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5.8±30.0ml,植骨融合率为98%,平均融合时间为4.8±1.2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植骨融合率和融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钉钩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与钉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NDI和颈部僵硬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有神经症状的患者,钉钩组的49例与钉棒组的37例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较术前提高1~2级。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SIA分级、颈部僵硬度、患者满意度及NDI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术中出血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可复性 寰枢椎经关节螺钉 椎板钩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拴系综合征手术治疗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可夫 贾连顺 史建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56-658,共3页
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由遗传、发育或后天因素等导致的脊髓和神经被非弹性结构固定,在生长发育或运动过程中脊髓和神经在一定的牵拉力下血供发生变化,造成其氧化代谢功能受损,并由此产生一系列以畸形和神经... 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由遗传、发育或后天因素等导致的脊髓和神经被非弹性结构固定,在生长发育或运动过程中脊髓和神经在一定的牵拉力下血供发生变化,造成其氧化代谢功能受损,并由此产生一系列以畸形和神经功能障碍为代表的临床综合征[1-3]。TCS不仅存在脊髓圆锥的牵拉损伤,也存在神经和神经根的牵拉损伤[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拴系综合征 牵拉损伤 脊髓圆锥 后天因素 tethered 临床综合征 终丝 腰椎椎间盘 手术时间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脊髓损伤并发肺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顾一飞 杨立利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21-1124,共4页
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外科的常见伤病之一,多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工业及建筑业事故及运动损伤造成。急性SCI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报道,SCI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在67... 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外科的常见伤病之一,多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工业及建筑业事故及运动损伤造成。急性SCI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报道,SCI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在67%左右,以呼吸功能障碍、肺炎等最为常见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系统并发症 急性脊髓损伤 损伤机制 肺炎 呼吸功能障碍 交通事故 脊柱外科 高处坠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大鼠终板软骨细胞抗氧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晓东 叶晓健 +4 位作者 王洋 王伟恒 徐立璋 马俊 邓国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4-269,共6页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年龄大鼠的终板软骨细胞氧化应激的差异,探讨衰老对终板软骨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获取SD大鼠2个月、18个月来源的终板软骨细胞鉴定后,使用第三代细胞进行实验。实验分为两组,A组为2个月大鼠来源的终...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年龄大鼠的终板软骨细胞氧化应激的差异,探讨衰老对终板软骨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获取SD大鼠2个月、18个月来源的终板软骨细胞鉴定后,使用第三代细胞进行实验。实验分为两组,A组为2个月大鼠来源的终板软骨细胞,B组为18个月大鼠来源的终板软骨细胞。待A、B两组细胞贴壁后,通过β-半乳糖脱氢酶染色和RT-PCR对端粒酶长度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细胞衰老的差异;通过总抗氧化能力试剂盒检测两组细胞总抗氧化能力的不同。以浓度为200umol/L过氧化氢对细胞进行2.5h的处理,RT-PCR法检测处理前后两组细胞Ⅱ型胶原、蛋白聚糖、caspase-3及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的m RNA表达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的凋亡情况。对Ⅱ型胶原、蛋白聚糖、caspase-3及bcl-2的相对表达量进行组间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未使用过氧化氢处理时,A、B两组终板软骨细胞的在β-半乳糖脱氢酶染色、Ⅱ型胶原、蛋白聚糖表达及凋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B组在端粒酶的相对长度(T/S=10±2)及总抗氧化能力(0.72±0.18)较A组(T/S=135±5,1)显著降低(P<0.05)。在相同条件的过氧化氢刺激后,B组终板软骨细胞的Ⅱ型胶原(0.60±0.16)、蛋白聚糖(0.75±0.22)表达明显低于A组细胞(P<0.05),而凋亡率显著高于A组细胞(P<0.05)。结论 :不同年龄大鼠终板软骨细胞衰老及抗氧化能力存在差异,衰老越明显的终板软骨细胞,总抗氧化能力越低,抵抗过氧化损伤的能力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板软骨细胞 总抗氧化能力 衰老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动态稳定器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林永绥 王春 +3 位作者 刘成招 何海龙 史国栋 叶晓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5月施行颈前路减压DCI植入术的患者11例,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有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采用疼...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5月施行颈前路减压DCI植入术的患者11例,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有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症状,按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1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其中手术时间(63.9±20.1) min;术中出血量(58.4±22.1) ml;无切口感染,植入物松动、移位、断裂,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及颈椎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的疼痛VAS和NDI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JOA评分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比较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前路减压DCI植入术治疗颈椎病在减轻疼痛、恢复神经功能方面是安全有效的,且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手术 颈椎病 颈椎动态稳定器 非融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兔椎体成形术穿刺模型建立与评价
9
作者 刘佳 陈庆玉 +4 位作者 鲍小刚 牛东阳 郭超 叶晓健 许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37-1045,共9页
目的:通过对兔脊柱解剖形态的测量及分析,建立一种新的兔椎体成形术穿刺模型,并通过术后影像学及形态学分析,评估该模型建立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26只健康新西兰兔(体重2.5~3.0kg),测量其中6只兔腰椎标本形态及其参数:L1~L7... 目的:通过对兔脊柱解剖形态的测量及分析,建立一种新的兔椎体成形术穿刺模型,并通过术后影像学及形态学分析,评估该模型建立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26只健康新西兰兔(体重2.5~3.0kg),测量其中6只兔腰椎标本形态及其参数:L1~L7椎体高度、椎体基底宽度、椎间盘上缘距椎体最狭部距离、脊椎乳突垂直线距椎间盘上缘距离、脊椎副突下缘至椎体后缘距离,以明确兔椎体解剖特点,确定骨水泥注射的最佳位置、注射方向以及注射深度后对20只兔L5、L6椎体建立椎体成形术用穿刺模型。术后3d处死后行影像学及组织学切片检查,术后8周以及12周后分批处死行影像学检查,主要观测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植入骨水泥分布,椎管及椎体前缘完整性。结果:通过兔解剖观测,椎体高度从L1~L5逐渐增大,从L5~L7逐渐减小,椎体基底部宽度从L1~L7逐渐增大。脊椎乳突中点和椎间盘上缘的距离由L1~L6逐渐增加(1.7~2.5mm)。脊柱副突下缘与椎管前壁距离由L1~L6逐渐增加(-0.2~1.3mm),相同节段每只兔脊椎乳突与椎间盘上缘(P=0.736)和副突与椎体后缘距离之间(P=0.611)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以脊椎乳突中点垂线与脊椎副突下缘水平线交点为穿刺点,置入方向和水平面呈20°~30°角,头倾方向0~10°,穿刺深度7~10mm可以构建兔椎体穿刺手术模型。术后未出现因脊髓损伤造成下肢瘫痪,1只兔因术后感染死亡,手术时间平均为40.8±5.9min(30~55min)。术后3d组织学检查示骨水泥材料植入骨小梁内,椎间盘及纤维环组织未见明显破坏。术后3d、8周及12周的Micro-CT三维重建均显示骨水泥在兔椎体松质骨内分布,新生骨组织包裹植入材料,无渗漏,无椎管及椎体前壁破损等并发症。结论:在兔腰椎解剖基础上,以脊椎乳突和副突为骨性标志,可以成功建立一种安全可靠的兔椎体成形术用穿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椎体穿刺 动物模型 脊椎副突 脊椎乳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一例
10
作者 周丽丽 孟亚轲 +1 位作者 蒋珍珍 王文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06-310,共5页
患者男性,28岁,因渐进性右上肢远端无力伴肌萎缩5年,于2016年2月19日至我院门诊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手指无力,寒冷时加重,逐渐出现右手手指活动笨拙、不能并拢,穿针引线等精细活动明显受限,症状持续无明显缓解,... 患者男性,28岁,因渐进性右上肢远端无力伴肌萎缩5年,于2016年2月19日至我院门诊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手指无力,寒冷时加重,逐渐出现右手手指活动笨拙、不能并拢,穿针引线等精细活动明显受限,症状持续无明显缓解,伴右手肌萎缩,无明显肉跳感,其他肢体活动正常,无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无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 肌萎缩 青少年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髓核细胞共培养对白介素1β致髓核细胞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津铨 袁文 +3 位作者 曹鹏 杨晨 高阳 石长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1-366,共6页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髓核细胞(NPCs)共培养对白介素1β(IL-1β)致NPCs退变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分别分离培养大鼠NPCs和BMSCs,分别传至第3代,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纯度,分别测定CD29、CD31、CD45、CD90表型。取第...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髓核细胞(NPCs)共培养对白介素1β(IL-1β)致NPCs退变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分别分离培养大鼠NPCs和BMSCs,分别传至第3代,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纯度,分别测定CD29、CD31、CD45、CD90表型。取第3代NPCs分为3组:A组,无IL-1β干预,不与BMSCs共培养,设为对照组;B组,用IL-1β干预NPCs后不与BMSCs共培养;C组,用IL-1β干预NPCs后与BMSCs细胞借由transwell小室间接共培养。IL-1β干预时间和BMSCs共培养时间均为24h,之后取出transwell,将3组NPCs通过实时定量荧光PCR(RT-PCR)观察其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4(ADAMTS-4)、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5(ADAMTS-5)、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基因表达量,同时通过Annexin V-FITC/propidium iodide(PI)凋亡试剂盒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试剂盒观察3组NPCs凋亡情况。结果 :流式细胞鉴定结果显示90%以上的BMSCs表现为CD29、CD90阳性,小于5%的BMSCs表现为CD31、CD45阳性,细胞纯度较好。3组NPCs中ADAMTS-4、ADAMTS-5、MMP-13的基因相对表达量:A组为0.98±0.19、1.10±0.08、1.21±0.24,B组为5.23±0.25、6.92±2.33、23.39±0.09,C组为2.31±0.26、3.33±1.52、12.68±0.11,与A组比较,B、C组均明显升高(P<0.05),C组与B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Caspase-3活性相对表达量A组为1.20±0.18,B组为5.92±0.93,C组为2.33±0.52,与A组比较,B、C组明显升高(P<0.05),C组与B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A组为4.2±2.2,B组为17.1±3.7,C组为10.5±2.4,与A组比较,B、C组明显升高(P<0.05),C组与B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BMSCs共培养可有效降低IL-1β致NPCs退变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减少细胞凋亡;BMSCs可作为种子细胞对椎间盘炎性环境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椎间盘退行性变 髓核细胞 凋亡 共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培养条件下嗅鞘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瑞 袁文 +2 位作者 王新伟 杨立利 陈华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34-838,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嗅鞘细胞(OEC)非接触共培养时,OEC对BMSC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5~6周龄、体重100g左右的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SD)品系大鼠20只,分离培养大鼠BMSC和OEC,BMSC取自双侧... 目的:观察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嗅鞘细胞(OEC)非接触共培养时,OEC对BMSC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5~6周龄、体重100g左右的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SD)品系大鼠20只,分离培养大鼠BMSC和OEC,BMSC取自双侧股骨,OEC取自嗅上皮。使用6孔0.4μm的Transwell共培养系统进行培养。将2×104/cm2的第3代OEC置于共培养系统上层,3×104/cm2的第3代BMSC置于下层。对共培养7d和14d后的BMSC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蛋白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类型Ⅲβ-微管蛋白(Tuj-1)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Nestin、Tuj-1和GFAP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所占的比例。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共培养7d和14d后BMSC均表达Nestin、Tuj-1和GFAP。流式细胞仪分析,共培养7d后Nestin、Tuj-1和GFAP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46.3%、76.5%和23.2%,共培养14d后分别为27.7%、89.1%和50%。结论: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OEC能诱导BMSC向神经样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嗅鞘细胞 共培养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