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肾损伤诊治进展 被引量:30
1
作者 梅长林 刘森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42-346,共5页
急性肾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肾功能急剧下降,其诊断有赖于血肌酐的升高和尿量的减少。急性肾损伤在住院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中十分常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严重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近年来,急性肾损伤时肾脏替... 急性肾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肾功能急剧下降,其诊断有赖于血肌酐的升高和尿量的减少。急性肾损伤在住院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中十分常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严重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近年来,急性肾损伤时肾脏替代治疗的方式和剂量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病死率高,部分存活患者肾功能可完全或部分恢复,脱离透析,但还有部分患者会直接进展到终末期肾病。此外,急性肾损伤患者恢复后发生慢性肾脏病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改善急性肾损伤预后的关键。用血肌酐水平和尿量对急性肾损伤进行早期诊断不够敏感。目前,许多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正在研究中,但其有效性还有待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损伤 急性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酯胶囊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环孢素A全血浓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揭剑 梅长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42-845,共4页
目的了解五酯胶囊对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全血浓度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于2013年1月—2014年3月,选取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肾内科确诊并常规随访治... 目的了解五酯胶囊对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全血浓度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于2013年1月—2014年3月,选取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肾内科确诊并常规随访治疗的IMN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7例和试验组21例。对照组采用口服CsA和泼尼松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五酯胶囊。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的尿蛋白定量、血清蛋白(ALB)及肝肾功能;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1周后、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3个月后的CsA全血浓度和CsA给药剂量;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尿蛋白定量、ALB、血肌酐(S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尿蛋白定量和AL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r、ALT及AS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患者CsA全血浓度调整其给药剂量,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达到治疗窗CsA全血浓度时的给药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0.3%(19/27)和71.4%(15/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五酯胶囊可以提高IMN患者的CsA全血浓度,减少患者CsA给药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酯胶囊 环孢素A 肾小球肾炎 膜性 血药浓度 给药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经皮自动肾活检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芬 赵学智 +1 位作者 邱志亮 王心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08-108,共1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肾活检 经皮 B超引导 并发症 治疗 肾脏病理 指导 手段 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例儿童单纯性肾囊肿的^(99m)Tc-EC肾动态显像分析
4
作者 吴书其 李瑾 +4 位作者 李佳宁 傅宏亮 邹仁健 顾振辉 王辉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4-226,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单纯性肾囊肿的99mTc-EC肾动态显像(RDI)的图像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单纯性肾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7个月~12岁,平均年龄3.8岁,1例因腹部包块,1例因肾功异常入院,3例因体...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单纯性肾囊肿的99mTc-EC肾动态显像(RDI)的图像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单纯性肾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7个月~12岁,平均年龄3.8岁,1例因腹部包块,1例因肾功异常入院,3例因体检,3例因奶粉门诊筛查而收入院。均经过B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分析RDI动态图像表现及肾图曲线,并对分肾血流灌注率(BPR)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性肾囊肿RDI图像可见持续性放射性缺损灶(7/8例囊肿较大者),患肾肾图曲线多为接近正常或略低于健肾,BPR患肾与健肾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肾动态功能显像不仅可从形态学诊断单纯性肾肿(巨大)患者,也可同时早期了解各分肾功能,对儿科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时间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儿童 核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G4升高的肾病:IgG4相关性肾病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申嫒文 林鹭 郁胜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6期4537-4540,共4页
IgG4相关性疾病是以血清IgG4升高、组织IgG4浆细胞浸润以及纤维性病变为特征的多系统疾病,可累及胰腺、肾脏、唾液腺等多种器官,累及肾脏时称为IgG4相关性肾病,主要表现为IgG4相关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累及肾小球时以膜性肾病多见。而特... IgG4相关性疾病是以血清IgG4升高、组织IgG4浆细胞浸润以及纤维性病变为特征的多系统疾病,可累及胰腺、肾脏、唾液腺等多种器官,累及肾脏时称为IgG4相关性肾病,主要表现为IgG4相关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累及肾小球时以膜性肾病多见。而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也以IgG4为主,在临床上区分IgG4相关性疾病继发的膜性肾病与特发性膜性肾病非常重要。本文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探讨IgG4相关性肾病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区别,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 免疫球蛋白G IgG4相关性肾病 特发性膜性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肾病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地高辛治疗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海燕 郁胜强 张翼翔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4035-4037,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肾病(CKD)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地高辛治疗的影响,以及监测血清地高辛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100例CHF伴CKD应用地高辛治疗的老年患者,按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K-DOQI)的标准分为4个组(CK... 目的探讨慢性肾病(CKD)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地高辛治疗的影响,以及监测血清地高辛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100例CHF伴CKD应用地高辛治疗的老年患者,按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K-DOQI)的标准分为4个组(CKDⅠ~Ⅱ期、Ⅲ期、Ⅳ期和Ⅴ期),观察CKD分期和地高辛不良反应与地高辛浓度间的关系。结果 4组血药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心率减慢、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F伴CKD的患者应用地高辛前有必要评估肾功能;CKDⅢ期和Ⅳ期的老年CHF患者服用地高辛必须监测血药浓度;而CKDⅤ期的老年CHF患者应用地高辛治疗必须谨慎,即使监测血清地高辛浓度也难以避免不良反应,需密切观察临床表现,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肾病 地高辛 血药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血透病人静脉应用左旋卡尼汀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洪实 沈兰贞 +2 位作者 梅长林 顾书华 陈蕾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67-469,共3页
目的 测定血透病人静脉应用左旋卡尼汀的药代动力学,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于血透后d 2 8:00 静脉推注左旋卡尼汀1 g,在用药前、用药后0-5 ,1 ,2,4,8,12 ,24 h 以及下次血透前、后分别取血测定血浆游离... 目的 测定血透病人静脉应用左旋卡尼汀的药代动力学,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于血透后d 2 8:00 静脉推注左旋卡尼汀1 g,在用药前、用药后0-5 ,1 ,2,4,8,12 ,24 h 以及下次血透前、后分别取血测定血浆游离左旋卡尼汀浓度。采用二室开放模型,用非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左旋卡尼汀的药代动力学。同时分析血透对左旋卡尼汀代谢的影响。结果 ①血透病人静脉应用左旋卡尼汀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用药后AUC为3738 m mol·h·L-1 ,②清除半衰期为8-40 h,清除相常数为0-083 h-1 ,血浆左旋卡尼汀清除率为1-65 L·h-1 。血透可明显清除左旋卡尼汀,一次血透血浆游离左旋卡尼汀浓度可下降66% 。结论 左旋卡尼汀在尿毒症维持血透病人中清除缓慢,用药后可维持更长时间的高水平药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血液透析 左旋卡尼汀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练-选手型医患关系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毛志国 戎殳 +7 位作者 叶朝阳 徐成刚 赵学智 张玉强 张黎明 吴俊 孙琳琳 梅长林 《中国健康教育》 2004年第9期828-830,共3页
关键词 教练-选手型医患关系 血液透析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存资料需治疗人数及可信区间的计算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晨辰 薛澄 +1 位作者 戴兵 梅长林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6-157,共2页
需治疗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NNT)是在特定时间内为防止发生1例不良结局或获得1种有益结局,用某种干预方法处理所需要的人数。目前结局为二分类指标的随机对照研究广泛采用NNT作为衡量治疗受益的主要指标^([1])。
关键词 需治疗人数 可信区间 生存资料 随机对照研究 不良结局 干预方法 N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雌激素对女性血透患者骨质疏松的临床干预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丽莉 张翼翔 +1 位作者 郁胜强 梅长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22-1325,共4页
目的观察雌激素他莫昔芬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50例MHD女性患者按有/无骨质疏松分为A组(n=26)与B组(n=24),再将A组随机分为A1组(n=13,服用他莫昔芬、骨化三醇和碳酸钙)与A2组(n=13,不服用他莫昔芬... 目的观察雌激素他莫昔芬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50例MHD女性患者按有/无骨质疏松分为A组(n=26)与B组(n=24),再将A组随机分为A1组(n=13,服用他莫昔芬、骨化三醇和碳酸钙)与A2组(n=13,不服用他莫昔芬,余同A1);观察治疗前后(12个月)患者疗效、副作用及血清雌二醇(E2)、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等指标的变化;并以E2、BMP-2水平对入组患者骨质疏松的诊断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A1组疗效显著优于A2组(P<0.05),两组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组E2、BMP-2水平显著低于B组,治疗后A1组E2、BMP-2水平显著高于A2组(P<0.05),治疗前后iPTH、C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提示治疗前A组及治疗后A2组iPTH与BMD值呈负相关(P<0.05),E2、BMP-2、Ca与骨密度(BMD)值呈正相关,且E2、BMP-2对BMD值影响最大。B组及治疗后A1组各指标与BMD值无线性回归关系。ROC曲线提示E2、BMP-2与入组患者BMD值关系密切。结论他莫昔芬可能是通过提高MHD女性患者体内E2、BMP-2水平从而安全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且E2、BMP-2是影响MHD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莫昔芬 血液透析 骨形态发生蛋白-2 雌二醇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斑块中自身免疫复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磊 吴宗贵 +2 位作者 黄佐 樊民 沈学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506-508,512,I0006,共5页
目的:通过动脉粥样硬化(AS)动物模型探讨免疫复合物(IC)与AS形成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可能具有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38只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饲料7周组及14周组、辛伐他汀预防组及辛伐他汀治疗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 目的:通过动脉粥样硬化(AS)动物模型探讨免疫复合物(IC)与AS形成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可能具有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38只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饲料7周组及14周组、辛伐他汀预防组及辛伐他汀治疗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AS斑块病变发展、IC(包括亚型)的沉积以及辛伐他汀干预对此过程的影响。结果:模型在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即形成明显的AS斑块。随着AS的发展,IgG型IC在粥样斑块内的形成明显增多,而IgM型IC在斑块中沉积不明显。同期的高脂饲料组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率显著高于辛伐他汀干预组。IgG型IC局限于早期斑块内膜下,位于成熟斑块的脂质核心和斑块肩部。结论:AS斑块内存在着以IgG型为主的IC,它和AS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辛伐他汀在调脂和抑制斑块发展的同时减少斑块内IC的生成,可能和其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免疫复合物 免疫组化 辛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0例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海燕 宗伟钧 +2 位作者 张翼翔 汤晓静 郁胜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120-2122,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的病因,为提高老年MHD患者的生存率提供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2月在上海长征医院及北站医院血透室接受MHD治疗的70例老年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生存时间及死亡危...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的病因,为提高老年MHD患者的生存率提供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2月在上海长征医院及北站医院血透室接受MHD治疗的70例老年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生存时间及死亡危险因素。结果老年MHD患者的前3位死亡原因分别为心血管疾病、感染、脑血管疾病。男性进入透析的平均年龄小于女性〔(71.6±8.9)岁vs(76.0±8.1)岁,P<0.05〕,但透析生存时间短于女性〔(34.1±53.9)月vs(63.2±65.1)月,P<0.05〕。透析生存时间与性别、清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与心血管事件呈负相关,与脑血管事件及感染无相关性。结论积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等并发症,适时开始血液透析可能有助于提高老年MHD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维持性血液透析 死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