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式细胞术测定3种中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胞核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大宁 吴建华 +2 位作者 陈德利 仇芸 陈宏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7-289,共3页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中药作用白念珠菌后其DNA合成周期和荧光强度的变化。探讨抗真菌中药对白念珠菌DNA合成周期的影响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3种中药有效成分的不同浓度对白念珠菌DNA合成周期的影响,总趋势是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中药作用白念珠菌后其DNA合成周期和荧光强度的变化。探讨抗真菌中药对白念珠菌DNA合成周期的影响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3种中药有效成分的不同浓度对白念珠菌DNA合成周期的影响,总趋势是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其处于S-G2-M期细胞的比率减少,亦即细胞分裂受到抑制。(2)经过药物处理后的真菌细胞的荧光强度有所改变,图形左移。反映了细胞DNA片段的丢失,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直方图形向左移动越明显。(3)反映细胞体积的大小,细胞折光性和颗粒度的散点图也发生变化,图形向下和向左移动。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越明显。FCM可能成为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辅助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白念珠菌 流式细胞术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中药有效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93例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6
2
作者 杨勤萍 陈连军 +11 位作者 徐金华 郑志忠 张伟 吴瑞勤 毛玲娥 陈美娟 陈仁贵 温海 顾军 杨希惠 黄懿 罗东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荨麻疹 慢性 氯雷他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肽酶对新生隐球菌毒力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徐赤宇 温海 +2 位作者 王溪涛 朱红梅 顾菊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7-139,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抑肽酶对新生隐球菌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及其丝氨酸蛋白酶活力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新生隐球菌分泌的丝氨酸蛋白酶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在30℃下,用蛋白琼脂培养基培养并检测菌株产生廓清晕环(CH)大小,用C...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抑肽酶对新生隐球菌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及其丝氨酸蛋白酶活力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新生隐球菌分泌的丝氨酸蛋白酶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在30℃下,用蛋白琼脂培养基培养并检测菌株产生廓清晕环(CH)大小,用CH值比较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变化;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用菌落形成单位(CFU)和阿新蓝染色比较菌株毒力的变化。结果:体外实验中,抑肽酶1.2mU和1.6mU浓度组与对照组的CH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体内实验中,实验组脑组织匀浆培养产生的CFU多于对照组;实验组脑组织内观察到新生隐球菌。结论:抑肽酶有抑制隐球菌分泌胞外蛋白水解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有望成为潜在的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 新生 抑肽酶 胞外蛋白水解酶 丝氨酸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孙孝 温海 +2 位作者 邓安梅 仲人前 廖万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 :分析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 (KC)增殖的作用 ,为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离并扩增银屑病患者皮损淋巴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 (PBMC) ,以正常人PBMC作对照 ,与正常人KC混合培养后经MTT法检测混合培养液中的活细胞... 目的 :分析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 (KC)增殖的作用 ,为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离并扩增银屑病患者皮损淋巴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 (PBMC) ,以正常人PBMC作对照 ,与正常人KC混合培养后经MTT法检测混合培养液中的活细胞量 ,并对混合培养 48h的培养上清液进行IL 2、IL 4和IFN γ含量检测 ,经统计学处理 ,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淋巴细胞及PBMC均可明显刺激KC增殖 ,其OD 5 5 0nm均值分别为 0 896± 0 110和 0 75 8± 0 0 96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能显著刺激KC的增殖 ,尤以皮损处淋巴细胞为甚。雷公藤多甙可抑制淋巴细胞刺激KC增殖作用。银屑病患者皮损淋巴细胞与KC混合培养细胞上清液 ,IL 2和IFN γ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IL 4明显低于对照组 ,IL 2和IFN γ的浓度均远高于IL 4的浓度。加入雷公藤多甙组IL 2、IFN γ和IL 4的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 (主要是Th1型细胞 )在刺激KC的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途径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淋巴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 雷公藤多甙 细胞因子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美抒治疗甲真菌病的甲病理病原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志刚 廖万清 +7 位作者 徐红 温海 吴建华 陈江汉 姚志荣 顾菊林 洪微 刘晓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约占自然人群的3%~13%,上海地区11万人口的调查结果发病率为596%。以往应用的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易于复发,且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毒副作用。自丙烯胺类杀真菌作用的药物问... 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约占自然人群的3%~13%,上海地区11万人口的调查结果发病率为596%。以往应用的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易于复发,且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毒副作用。自丙烯胺类杀真菌作用的药物问世以来,尤其是可供口服用药的特比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真菌病 药物疗法 兰美抒 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在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潘炜华 刘晓刚 温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65-467,共3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4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前期治疗用两性霉素B加氟康唑或氟胞嘧啶,后期治疗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维持,配合使用糖皮质激素。结果:40例患者治愈。糖皮质激素在隐...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4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前期治疗用两性霉素B加氟康唑或氟胞嘧啶,后期治疗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维持,配合使用糖皮质激素。结果:40例患者治愈。糖皮质激素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中不仅可以减轻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及改善症状,对颅内高压及后期治疗中各种不明原因的症状都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结论:糖皮质激素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中有其特有的作用,如能准确用药将对治疗有很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隐球菌性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真菌感染治疗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桑红 倪容之 廖万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44-44,共1页
由于免疫抑制患者的增加 ,系统性真菌感染率随着增高。其治疗有一定的难度 ,病亡率很高。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处理又与浅部真菌感染处理明显不同 ,治疗药物具有许多毒副反应 ,近来已有低肾毒性的药物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等的问世。正确选择... 由于免疫抑制患者的增加 ,系统性真菌感染率随着增高。其治疗有一定的难度 ,病亡率很高。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处理又与浅部真菌感染处理明显不同 ,治疗药物具有许多毒副反应 ,近来已有低肾毒性的药物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等的问世。正确选择和应用抗真菌药物对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和预后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真菌感染 治疗 综述 抗真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6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丽娜 温海 陈江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37-537,共1页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1],有典型水疱及疼痛症状者易于诊断,但初期仅有神经痛而无水疱及一些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患者易被误诊.现对我院资料齐全的1998-2004年带状疱疹住院患者216例进行临床分析.
关键词 带状疱疹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突间隙显微外科解剖及概念的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尹嘉 丁学华 +4 位作者 楼美清 骆纯 卢亦成 曹瑞华 廖建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6-189,共4页
目的:为经床突间隙(CS)进行海绵窦、鞍内、颈内动脉及眼动脉等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解剖依据,进一步澄清CS的概念。方法:用22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从翼点和额下入路对前床突及周围结构进行直接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是磨... 目的:为经床突间隙(CS)进行海绵窦、鞍内、颈内动脉及眼动脉等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解剖依据,进一步澄清CS的概念。方法:用22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从翼点和额下入路对前床突及周围结构进行直接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是磨除前床突后留下的一楔形空间,其顶边宽(2.39±0.18)mm(0.64~4.10mm),底边宽(5.34±0.16)mm(2.66~7.00mm),上内侧边长(7.67±0.33)mm(4.02~14.32mm),下内侧边长(11.21±0.49)mm(4.24~17.06mm),下侧边长(10.00±0.32)mm(5.6~14.26mm),底高(7.87±0.35)mm(5.12~16.38mm),尖端空间完全被颈内动脉(ICA)床突段所占据。ICA的远硬膜环和近硬膜环都不完整,动脉壁外常有海绵窦静脉丛,术中剥离ICA床突段可引起静脉丛出血。结论:ICA床突段血管壁外有海绵窦静脉丛,它是海绵窦内结构,所以手术松解ICA床突段最好只剥离其内侧缘的ICA穴,并为术中暴露CS后的空间大小提供了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间隙 显微外科解剖 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丽娜 赖建平 +1 位作者 温海 潘炜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63-763,共1页
关键词 脑膜炎 隐球菌性 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克林霉素磷酸酯搽剂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方丽华 焦圣 +10 位作者 李明 吴瑞勤 张伟 刘健航 徐亚伟 郑捷 陈仁贵 潘祥龙 温海 顾军 郑志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65-766,共2页
关键词 痤疮 寻常 克林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白化突变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桑红 廖万清 +1 位作者 陈江汉 温海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 :研究新生隐球菌白化突变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新生隐球菌产黑素株与白化突变株进行比较研究 ,并进行 PCR产物的克隆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 ,转化大肠杆菌。 结果 :发现白化突变株酚氧化酶结构基因 (CNL A... 目的 :研究新生隐球菌白化突变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新生隐球菌产黑素株与白化突变株进行比较研究 ,并进行 PCR产物的克隆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 ,转化大肠杆菌。 结果 :发现白化突变株酚氧化酶结构基因 (CNL AC1)在 1715~ 2 6 17bp之间有大片段缺失 (约 45 0 bp) ,而产黑色素株却无此缺失片段 ,成功地进行了质粒载体的构建。 结论 :本研究为新生隐球菌白化突变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帮助 ,为新生隐球菌病的预后和基因治疗提供可能的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隐球菌白化突变 分子机制 黑色素 漆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黑素培养基在新生隐球菌病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桑红 廖万清 +1 位作者 温海 陈江汉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283-284,288,共4页
目的 :寻找新生隐球菌病的临床快速诊断方法和临床预后的评估指标。 方法 :用咖啡酸玉米吐温和多巴(CT)两种产黑素培养基培养 12 8株已被明确鉴定的新生隐球菌 ,并以白念珠菌等作对照 ,2 5℃生长 ,了解显色结果。 结果 :非新生隐球菌... 目的 :寻找新生隐球菌病的临床快速诊断方法和临床预后的评估指标。 方法 :用咖啡酸玉米吐温和多巴(CT)两种产黑素培养基培养 12 8株已被明确鉴定的新生隐球菌 ,并以白念珠菌等作对照 ,2 5℃生长 ,了解显色结果。 结果 :非新生隐球菌及一部分新生隐球菌在两种培养基中均不显色 ,有 12株新生隐球菌病仅在一种培养基中显色 ,2株临床分离株在两种培养基上均不显色。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黑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与敏感株的体外药敏试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元杰 徐红 +1 位作者 潘纬华 温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52-652,共1页
关键词 特比萘芬 白念珠菌 耐药株 敏感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环素对新生隐球菌胞外磷脂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瑞华 温海 +2 位作者 徐红 洪微 廖万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79-381,共3页
目的:比较四环素对自然生长条件下的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CZYD7)胞外磷脂酶的抑制作用;观察四环素对CZYD7毒力的影响。方法:在37℃温度下,用蛋黄平板法培养并测量菌株产生的沉淀圈大小,用沉淀圈比值(PZ值)比较磷脂酶活力的变化;建立小鼠... 目的:比较四环素对自然生长条件下的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CZYD7)胞外磷脂酶的抑制作用;观察四环素对CZYD7毒力的影响。方法:在37℃温度下,用蛋黄平板法培养并测量菌株产生的沉淀圈大小,用沉淀圈比值(PZ值)比较磷脂酶活力的变化;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用菌落形成单位(cfu)及生存期比较菌株毒性的变化。结果:体外实验中,对照组与四环素不同浓度组的PZ值分别为0.387±0.039、0.479±0.086、0.702±0.029、0.891±0.072、0.955±0.021;四环素0.36%、0.54%和0.72%浓度组与对照组的PZ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体内实验中,对照组与四环素0.18%、0.36%和0.54%浓度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8.90、19.20、26.39、25.94d;小鼠脑组织匀浆培养对照组与四环素不同浓度组(0.18%、0.36%、0.54%)的菌落形成单位分别为518.67±203.86、469.07±243.13、261.73±225.82、226.47±196.13,四环素0.36%组和0.54%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体内、外实验中,四环素对CZYD7胞外磷脂酶具有抑制作用,并且与浓度相关,四环素降低了菌株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 磷脂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 被引量:1
16
作者 廖万清 顾菊林 +1 位作者 温海 陈江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88-189,共2页
关键词 甲真菌病 间歇冲击疗法 伊曲康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曲康唑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建华 廖万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8-109,共2页
伊曲康唑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疗效观察吴建华①廖万清①我科自1995年3月开始应用伊曲康唑治疗各种常见真菌病,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应用伊曲康唑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53例患者的资料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试验目的:(... 伊曲康唑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疗效观察吴建华①廖万清①我科自1995年3月开始应用伊曲康唑治疗各种常见真菌病,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应用伊曲康唑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53例患者的资料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试验目的:(1)观察伊曲康唑治疗浅部真菌病(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 药物疗法 伊曲康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隐球菌性脑膜脑炎12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戚建明 陈江汉 +4 位作者 温海 徐红 吴建华 朱元杰 陈孙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41-742,共2页
关键词 脑膜脑炎 隐球菌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HIV阳性1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潘炜华 廖万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07-607,共1页
关键词 脑膜炎 新生隐球菌性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多育现象的米曲霉引起肺曲霉球的真菌学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廖万清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1-52,共2页
近年来,我们从一例肺曲霉球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中,分离出一株较特殊的真菌,菌号为CZ_(8464)(F_2),经真菌学鉴定,证明是一株具多育现象的米曲霉。本菌的主要特征为在25℃、28℃及37℃的温度下在察氏、沙堡氏、与马铃薯琼脂、血平板麦芽... 近年来,我们从一例肺曲霉球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中,分离出一株较特殊的真菌,菌号为CZ_(8464)(F_2),经真菌学鉴定,证明是一株具多育现象的米曲霉。本菌的主要特征为在25℃、28℃及37℃的温度下在察氏、沙堡氏、与马铃薯琼脂、血平板麦芽汁琼脂培养基生长良好。在厌氧肉汤中亦可以生长,说明以需氧为主,兼有厌氧的特性。在钢圈小培养中,可见约7%的曲霉分生孢子头产生多育现象,可出现二级多个次生分生孢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曲霉球 曲霉病 米曲霉 真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