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冲洗对小鼠急性角膜化学伤眼表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白军强 赵世红 +2 位作者 秦海峰 顾操 孙伟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2-127,共6页
背景角膜化学性烧伤后即刻进行眼部冲洗是防止化学性物质进一步损伤眼组织的关键步骤,而理想的冲洗液才能有效地中和化学物质,改善患眼的预后。 目的评价自制的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枸橼酸-磷酸氢二钠-氯化钾缓冲液对小鼠急... 背景角膜化学性烧伤后即刻进行眼部冲洗是防止化学性物质进一步损伤眼组织的关键步骤,而理想的冲洗液才能有效地中和化学物质,改善患眼的预后。 目的评价自制的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枸橼酸-磷酸氢二钠-氯化钾缓冲液对小鼠急性角膜酸、碱烧伤的治疗效果。 方法配制pH值为7.4的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缓冲液1)和枸橼酸-磷酸氢二钠-氯化钾缓冲液(缓冲液2)。采用计算机取随机数方法将120只6~8周龄清洁级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酸烧伤模型组和碱烧伤模型组,分别用1 mol/L硫酸和0.15 mol/L氢氧化钠滤纸贴附于中央角膜制备急性角膜酸、碱烧伤模型,造模后即刻按照亚分组分别用40 ml缓冲液1、自来水、缓冲液2进行冲洗,未冲洗的模型鼠作为对照。分别于造模后和冲洗后3、7、14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按照角膜混浊程度进行评分,并观察各组小鼠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阳性率、角膜新生血管和角膜溃疡发生率。 结果角膜酸烧伤后3、7和14 d,缓冲液1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角膜混浊评分为1分的眼数均明显多于不冲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酸烧伤后3 d,缓冲液1冲洗组角膜混浊度为1分的眼数明显多于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000,P=0.001; χ2=4.000,P=0.046);角膜酸烧伤后7 d,缓冲液1冲洗组角膜混浊度为1分的眼数明显多于自来水冲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P=0.014);角膜酸烧伤后14 d,缓冲液1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不同角膜混浊评分的眼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碱烧伤后3、7、14 d,缓冲液1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角膜混浊度评分为1分和2分的眼数均明显多于不冲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酸烧伤后7 d,缓冲液1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角膜溃疡发生率分别为7%、27%和13%,均明显低于不冲洗组的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7、0.003);角膜碱烧伤后3、7、14 d角膜溃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酸烧伤后14 d,不冲洗组角膜新生血管发生率为50%,而缓冲液1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小鼠未见角膜新生血管。角膜碱烧伤后各组小鼠在各时间点均未发现角膜新生血管。 结论pH值为7.4的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对急性角膜酸、碱烧伤进行即刻冲洗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冲洗液中是否添加氯化钾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烧伤/化学诱导 化学烧伤/药物疗法 角膜 缓冲液 急症治疗/方法 枸橼酸-磷酸氢 二钠 氯化钾 C57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建华 王铮 +3 位作者 郑磊 桑延智 丁衍 张罗漫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3期191-193,共3页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 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变化 ,了解 L ASIK后应保留角膜的安全厚度。方法 应用 Orb-scan II观察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 190例 36 9眼 (等值球镜 -1.5 0~ - 15 ...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 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变化 ,了解 L ASIK后应保留角膜的安全厚度。方法 应用 Orb-scan II观察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 190例 36 9眼 (等值球镜 -1.5 0~ - 15 .0 0 D) L 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 Difference( Diff)值的变化。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 ,L ASIK术前轻中、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眼 3组间 Diff值相差不显著 ;同一患者右眼及左眼 Diff值相差不显著 ;厚度 >5 0 0μm的角膜后表面 Diff值为 ( 0 .0 32± 0 .0 0 8) mm ,厚度 <5 0 0μm的角膜后表面 Diff值为 ( 0 .0 4 4± 0 .0 0 8) mm,2组相差非常显著。L 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 Diff值均较术前增大 ,相差非常显著 ;I组保留角膜厚度 >4 5 0 μm,Diff值为 ( 0 .0 4 7± 0 .0 11) m m, 组保留角膜厚度为 4 10~ 4 5 0 μm,Diff值为 ( 0 .0 6 8± 0 .0 14 ) mm, 组保留角膜厚度为 4 0 0~ 4 10 μm,Diff值为 ( 0 .0 93± 0 .0 15 )m m,3组间两两比较 ,均相差非常显著。本组病例未发现进行后表面前凸及继发圆锥角膜。结论 近视眼角膜后表面Diff值大小与近视程度无关 ,但与角膜厚度有关 ,角膜较薄者 ,后表面前凸程度明显于正常厚度角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 前凸 后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脲佐菌素诱发性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3
3
作者 高玉 吴晋晖 柳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53-1059,共7页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DM)大鼠早期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评价该方法作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64只体质量(180±2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CON组、DM组(n=32),DM组按60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1...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DM)大鼠早期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评价该方法作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64只体质量(180±2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CON组、DM组(n=32),DM组按60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1%STZ1次建立DM大鼠模型;CON组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作为对照。注射前DM组、CON组平均体质量、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M成模后每周测量各组体质量、血糖等一般生理指标。成模后第10周,各组随机抽样对视网膜组织进行H-E染色、FITC-dextran灌注视网膜血管铺片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STZ腹腔注射诱导DM成模率100%。STZ腹腔注射后,DM组体质量增加不明显,后期甚至有所减轻;CON组体质量逐步增长,10周时DM组体质量明显低于CON组[(169.9±26.9)gvs(439.2±23.5)g,P<0.001]。STZ腹腔注射72h后,DM组血糖明显高于CON组[(26.63±4.54)mmol/Lvs(6.37±0.49)mmol/L,P<0.001],至第10周DM组血糖均>16.7mmol/L,CON组保持在5.6~7.4mmol/L。H-E染色显示DM组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间质水肿;CON组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FITC-Dextran灌注视网膜显示DM组血管迂曲,管径不规则,未见毛细血管荧光渗漏、微血管瘤、视网膜无灌注区等;CON组血管管径均匀一致、分支自然流畅。透射电镜下DM组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主要有: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指状突起,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周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内核层双极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感光细胞膜盘间隙增宽、数量减少;神经节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CON组视网膜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 STZ诱导的DM大鼠在病程10周时即已出现类似人类早期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的相关形态学改变,可作为早期DR的动物模型以用于相关研究,且该方法简单经济、用时较短、重复性好、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视网膜 动物模型 链脲佐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基因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 被引量:7
4
作者 沈炜 仲明 +3 位作者 满晓波 张媛 邱秀华 付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1-592,共2页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 翼状胬肉 实时荧光定量PCR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U-ALB及血Fb、Hb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顾操 孙伟峰 +1 位作者 铁军 赵世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3-286,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croalbuminuria,U-ALB)排出量及血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中的可能意义。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01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croalbuminuria,U-ALB)排出量及血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中的可能意义。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01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是否伴视网膜病变分为无合并症组(n=49)及合并视网膜病变组(n=52,其中单纯期38例,增殖期1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n=50)。151例受试者均接受临床指标[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收缩压和舒张压等]检查,并检测U-ALB及血Fb、Hb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U-ALB高于正常受试者,且合并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合并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型糖尿病患者血Fb水平高于正常受试者,且合并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合并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受试者Hb水平高于2型糖尿病患者,且合并视网膜病变组低于无合并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纯期视网膜病变患者相比,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U-ALB及血Fb、Hb变化趋势更明显(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U-ALB及血Fb、Hb水平的改变,且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改变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微量白蛋白尿 纤维蛋白原 血红蛋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5
6
作者 韩丽荣 彭亚军 +2 位作者 夏风华 仲明 黄翠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4-286,共3页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对 5 6例 (5 7眼 )复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激光或冷冻、惰性气体或硅油眼内充填治疗 ,术后密切观察随访 3~ 2 4个月 (平均 9.6个月 )。结果 ...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对 5 6例 (5 7眼 )复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激光或冷冻、惰性气体或硅油眼内充填治疗 ,术后密切观察随访 3~ 2 4个月 (平均 9.6个月 )。结果 :玻璃体切除术后全部视网膜解剖复位 ,最后随访时的视网膜复位率 91.2 % (5 2 / 5 7眼 )。视网膜复位眼最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达 0 .0 2~ 0 .7。手术并发症主要有医源性裂孔、暂时性高眼压、白内障。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有良好的疗效 ,适当的病例选择与手术的精心操作对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手术并发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脱离 复发性 复杂性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亮暗背景下不同对比度的视力变化 被引量:9
7
作者 史胜 柳林 +2 位作者 周行涛 鲍兰 肖其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14-717,共4页
目的:观察正常人眼在亮、暗背景下不同对比度的视力变化。方法:54例(108眼)正常视力的成年男性,用多功能电子视力测量仪(MFVA-100)比较亮、暗背景下不同对比度(100%、25%、10%、5%)的logMAR视力,并分析亮、暗背景下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目的:观察正常人眼在亮、暗背景下不同对比度的视力变化。方法:54例(108眼)正常视力的成年男性,用多功能电子视力测量仪(MFVA-100)比较亮、暗背景下不同对比度(100%、25%、10%、5%)的logMAR视力,并分析亮、暗背景下视力的相关性。结果:背景亮度相同时,随对比度的下降各组视力呈下降趋势,低对比度组视力明显低于高对比度组(P<0.001);对比度相同时,暗背景组视力明显低于亮背景组(P<0.001)。亮背景100%对比度组视力与暗背景各组视力之间均无线性相关,与亮背景25%、10%、5%对比度组视力呈正线性相关(P<0.001);暗背景100%对比度组与暗背景25%、10%、5%对比度组视力呈正线性相关(P<0.001)。随着对比度的降低,各组视力的波动幅度增加,暗背景下对比度5%时差异最大。结论:正常人眼亮背景下的视力优于暗背景,随着对比度降低,视力渐趋下降,个体差异增加,亮、暗背景之间的视力变化无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 视力 对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泪囊炎伴鼻部疾病及解剖异常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邓德勇 彭亚军 彭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35-1536,共2页
关键词 慢性泪囊炎 鼻甲肥大 鼻窦炎 鼻中隔偏曲 慢性鼻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眼的远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建华 郑磊 +2 位作者 柳林 桑延智 赵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181-1183,共3页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 VISX 2 0 / 2 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 2 5 8只不同程度的近视眼进行 PRK治疗 ,对 3~ 5年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按术前近视度分两组 ,A组 - 1.0 0~-...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 VISX 2 0 / 2 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 2 5 8只不同程度的近视眼进行 PRK治疗 ,对 3~ 5年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按术前近视度分两组 ,A组 - 1.0 0~- 6 .0 0 D(等值球镜 ,下同 ) 116只眼 ,B组 - 6 .2 5~ - 12 .0 0 D 142只眼。 结果 :经 PRK治疗后 ,A组裸眼视力≥ 1.0占86 .2 % ,≥ 0 .5占 97.4% ,剩余屈光度为 (- 0 .36± 0 .40 ) D,95 .7%角膜已完全透明。 B组裸眼视力≥ 1.0占 5 4.9% ,≥ 0 .5占86 .6 % ,剩余屈光度为 (- 0 .6 9± 0 .6 6 ) D,85 .9%角膜已完全透明。 结论 :PRK治疗轻、中度近视安全有效 ,预测性及稳定性好 ;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在大多数患者可获得满意效果 ,在部分患者预测性及稳定性较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近视 PRK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高眼压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春艳 王茜 +2 位作者 陈丽萍 张文娟 桑延智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22期1713-1714,共2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高眼压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12月某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6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术后发生高眼压,经过合理治疗和护理干预,15例患者3d内均恢复正常眼压。结论有...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高眼压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12月某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6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术后发生高眼压,经过合理治疗和护理干预,15例患者3d内均恢复正常眼压。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避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高眼压导致的永久性视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高眼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苏糖醇对大鼠硒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亚军 耿宇 +3 位作者 张军 谢伯林 李静 李闻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20-1323,共4页
目的:探讨自行配制的二硫苏糖醇(DTT)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模拟老年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出生后12d的SD乳鼠(约25g)行皮下注射Na_2SeO_3(0.2ml/次,隔天注射1次,共计3次,累计剂量约210μg),注射开始后6d,将发生硒性白内障... 目的:探讨自行配制的二硫苏糖醇(DTT)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模拟老年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出生后12d的SD乳鼠(约25g)行皮下注射Na_2SeO_3(0.2ml/次,隔天注射1次,共计3次,累计剂量约210μg),注射开始后6d,将发生硒性白内障大鼠左眼设为对照组,右眼作药物干预组,滴眼4次/d(分别滴入生理盐水及25mmol/L的DTT),每次1滴,持续用药3周;定时对大鼠双眼散瞳作裂隙灯检查,以游标尺测量大鼠眼晶状体核性斑块最大直径变化。另取硒性白内障乳鼠分别设为DTT(n=89)、吡诺克辛(PDE,n=22)及吡诺克辛钠(PSED,n=24)干预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n=45),分别使用25mmol/LDTT、日本产吡诺克辛滴眼液、国产吡诺克辛钠滴眼液。滴眼4次/d(同组乳鼠左、右眼滴相同的药物或生理盐水),每次每只眼1滴(约40μl),持续用药3周。定时散瞳后,用裂隙灯检查大鼠双眼皮质病变、混浊程度。结果:(1)DTT滴眼液可以明显抑制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核性混浊斑块的发展;(2)DTT滴眼液可以有效降低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伴发皮质混浊的发生率;(3)DTT滴眼液抗硒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的效果优于其他临床常用的抗老年性白内障药物PDE和PSED。结论:DTT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苏糖醇 白内障 老年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VEGI_(15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银萍 柳林 +2 位作者 潘欣 徐琪 潘东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06-1008,共3页
目的:研究以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基因(VEGI151)对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利用腺病毒载体pCA13构建携带VEGI151基因的质粒,经293A细胞包装、扩增,Western印迹法检测病变细胞内基因的蛋白质... 目的:研究以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基因(VEGI151)对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利用腺病毒载体pCA13构建携带VEGI151基因的质粒,经293A细胞包装、扩增,Western印迹法检测病变细胞内基因的蛋白质表达。X-gal染色测定重组腺病毒载体系统的基因转移效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D570/630值,观察Ad-VEGI151对ECV304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CV304细胞内VEGI151基因的蛋白质表达。结果:应用细胞内质粒DNA同源重组法,将脂质体介导质粒pCA13-VEGI151与pJM17共转染293A细胞制备重组腺病毒,所获病毒滴度高,是一种制备重组腺病毒切实可行的方法。Ad-VEGI151在病变细胞内能成功表达蛋白,具有较高的基因转移效率,对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并能在靶细胞内表达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结论:以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VEGI151基因能在靶细胞内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抑制体外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这为进一步肿瘤及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 基因治疗 腺病毒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角膜成纤维细胞的两种培养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建华 苏波 张素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9-390,共2页
角膜组织细胞培养中有关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报道极少,而成纤维细胞在许多角膜疾病、外伤及角膜手术的修复及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被广泛接受,关于角膜成纤维细胞在PRK后角膜... 角膜组织细胞培养中有关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报道极少,而成纤维细胞在许多角膜疾病、外伤及角膜手术的修复及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被广泛接受,关于角膜成纤维细胞在PRK后角膜愈合过程及并发症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成纤维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激素性高眼压药物干预后的眼压观察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郑磊 张建华 +3 位作者 高鹏 王红英 雷蕾 王倩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8期620-622,共3页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激素性高眼压患者短时间药物干预后的眼压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06年2月我院眼屈光外科中心LASIK及LASEK手术病例。其中17例23眼术后眼压较术前眼压升高超过5mmHg(1kPa=7.5mmHg)。经短...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激素性高眼压患者短时间药物干预后的眼压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06年2月我院眼屈光外科中心LASIK及LASEK手术病例。其中17例23眼术后眼压较术前眼压升高超过5mmHg(1kPa=7.5mmHg)。经短时间药物干预眼压降低至正常后。对眼压进行24-36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23眼中激素中度反应性19眼,激素高反应性4眼,停用皮质类固醇滴眼液并短时间应用药物降眼压至正常,在24~36个月的随访中17眼眼压保持稳定,6眼眼压停药后短期内再次升高,在激素中度反应性19眼中有3眼眼压再次升高,发生率15.7%,在激素高反应性的4眼中发生眼压再次升高3眼,占75%;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随访期内没有观察到视野和视盘的改变。结论皮质类固醇激素性高眼压早期应用药物降压后,多数患眼在近期及中长期随访中眼压稳定;激素高反应性患者近期眼压再次升高的发生率高于激素中度反应性患者。[眼科新进展2008;28(8):620-6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高眼压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推注式硅胶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柳林 刘志勇 +3 位作者 郑磊 仲明 刘红 彭亚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75-777,共3页
目的 :探讨新一代推注式硅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对 82例 (10 2眼 )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新一代推注式硅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分别植入硅胶人工晶状体 AQ - 110 NV型 5 6眼、SI4 0 NB型 4 6眼。对术后视力、... 目的 :探讨新一代推注式硅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对 82例 (10 2眼 )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新一代推注式硅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分别植入硅胶人工晶状体 AQ - 110 NV型 5 6眼、SI4 0 NB型 4 6眼。对术后视力、术前术后角膜散光、术后前房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 1周 ,裸眼视力≥ 0 .5的眼为 70 .3%(5 2 / 74 ) ;术后 1、3个月 ,球镜矫正视力≥ 0 .5的眼分别为 10 0 % (71/ 71)、96 .9% (6 2 / 6 4 ) ;术后 1、3个月与术前相比 ,角膜平均散光度数无显著差异 ;术后前房反应轻微 ;角膜水肿、后囊破裂、后囊混浊、人工晶状体破损和人工晶状体翻转变化发生率分别为 4 .9%、5 .9%、4 .3%、2 .9%和 1.0 % ;未发现人工晶状体明显移位者。结论 :新一代推注式硅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无须扩大切口 ,容易掌握 ,术后反应轻 ,并发症少 ,手术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胶人工晶状体 临床应用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除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轻、中度近视眼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建华 郑磊 +3 位作者 郭鸣华 黄翠萍 彭亚军 顾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66-369,共4页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轻、中度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PRK治疗的81只轻、中度近视及近视散光眼的术后半年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近视度(等值球镜)范围为-1.0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轻、中度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PRK治疗的81只轻、中度近视及近视散光眼的术后半年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近视度(等值球镜)范围为-1.00~-6.00D,其中轻度近视占16.0%,中度近视占84.0%,单纯近视占56.8%,复性近视散光占43.2%。术后半年裸眼视力≥1.0者占74.1%,≥0.8者占88.9%,≥0.5者占92.6%。剩余屈光度≤±0.5D者占84.0%,≤-1.0D者占95.1%。剩余屈光度的均数及标准差为-(0.33±0.38)D。角膜上皮下混浊情况:0级占60.5%,1/2+占35.8%,+占3.7%。无角膜感染、角膜疤痕、复发性角膜糜烂、过矫及不规则散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RK治疗轻、中度近视眼预测性及稳定性好、安全有效。远期效果有待继续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 屈光性 角膜切削术 近视 P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K后兔角膜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bFGF、TGF-β_1及其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建华 郑磊 +2 位作者 柳林 王康孙 廉井财 《眼科新进展》 CAS 2000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 探讨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后角膜伤口愈合过程中 ,是否有生长因子b FGF及 TGF- β1 参与 ,两种生长因子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相应抗体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方法 对 PRK后兔角膜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 ,观察有否内源性生长因子 b... 目的 探讨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后角膜伤口愈合过程中 ,是否有生长因子b FGF及 TGF- β1 参与 ,两种生长因子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相应抗体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方法 对 PRK后兔角膜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 ,观察有否内源性生长因子 b FGF及 TGF-β1 的作用 ,内源性及外源性生长因子 b FGF及 TGF-β1 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应抗体对抗原的中和作用。结果 在 PRK后兔角膜伤口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b FGF及 TGF- β1 ,并刺激细胞的增殖 ,相应抗体可阻断这一生物效应。结论  (1)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后角膜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生长因子 b FGF及 TGF- β1 ;(2 )两种生长因子对角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刺激作用 ;(3)相应抗体可阻断 b FGF及 TGF- β1 对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抗 b FGF抗体及抗 TGF- β1 抗体作为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后选择性用药的可能性 ,可防止或减少屈光回退和角膜上皮下混浊等两个主要并发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K 手术后 角膜愈合 BFGF TGF-β1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对小梁网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徐联红 李春武 张建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1期60-63,共4页
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眼压升高 ,它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关系密切。糖皮质激素对小梁网的作用可作为一个良好模型用于研究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糖皮质激素对小梁网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细胞外基质、细胞膜、细胞骨架及细胞核的多重变化。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小梁网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析(附304例报告)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琪 彭亚军 +3 位作者 陆健 夏凤华 韩丽荣 沈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477-479,共3页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并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临床发病的规律及与各种发病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04例NIDDM患者进行病史调查、眼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分类分析相关发病因素。结果:本组NIDDM患...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并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临床发病的规律及与各种发病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04例NIDDM患者进行病史调查、眼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分类分析相关发病因素。结果:本组NIDDM患者中DR总发生率为40.8%,其中单纯型视网膜病变(BDR)发生率高于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以及伴发高血压和晶状体后囊下皮质混浊,BDR和PDR的发生率均随之增加。结论:长病程、高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危险因素 Ⅱ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术后1~2年角膜前后表面形状及前房深度的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鞠燕 张建华 +5 位作者 郑磊 孙时英 彭亚军 仲明 李春武 柳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4-546,共3页
目的利用OrbscanⅡ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1~2年的角膜前后表面和前房深度值,探讨LASIK的相对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我院行LASIK的110例患者共210眼,按屈光度不同分成3组Ⅰ组<-6.0D,Ⅱ组-6.25D~-10.0D,Ⅲ组... 目的利用OrbscanⅡ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1~2年的角膜前后表面和前房深度值,探讨LASIK的相对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我院行LASIK的110例患者共210眼,按屈光度不同分成3组Ⅰ组<-6.0D,Ⅱ组-6.25D~-10.0D,Ⅲ组>-10.25D,每组各70只眼。利用OrbscanⅡ检查的结果,比较3组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图的数据,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角膜前表面高度图的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diff值)Ⅰ组为(-0.011±0.007)mm,Ⅱ组为(-0.021±0.009)mm,Ⅲ组为(-0.032±0.012)mm,3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角膜后表面高度图的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diff值)Ⅰ组为(0.051±0.015)mm,Ⅱ组为(0.075±0.018)mm,Ⅲ组为(0.076±0.018)mm,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与Ⅲ组差异无显著性。中央前房深度Ⅰ组为(3.408±0.335)mm,Ⅱ组为(3.487±0.314)mm,Ⅲ组为(3.388±0.339)mm,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差异无显著性,Ⅱ组与Ⅲ组差异有显著性。全部病例均无进行性角膜后圆锥及圆锥角膜。结论LASIK手术角膜瓣下保留250μm以上的角膜基质,是相对安全的。OrbscanⅡ随访角膜前后表面的形态和中央前房深度,对于LASIK术后随访和手术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准分子激光 角膜地形图 前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