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侧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被引量:6
1
作者 何天霖 周颖奇 +1 位作者 曹贵松 胡先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803-804,共2页
关键词 外科手术 治疗 左侧门脉高压症 诊断 脾切除术 胰腺炎 胰腺肿瘤 合并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放疗并发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8
2
作者 金国祥 李实忠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9-139,142,共2页
关键词 大肠肿瘤 致射疗法 并发症 肠梗阻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原发胰腺癌临床特征分析(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邹晓平 余志良 +5 位作者 周国中 李兆申 胡先贵 王强 蔡全才 贺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71-975,共5页
目的 :探讨第二原发胰腺癌的临床特征。 方法 :以 96例普通原发胰腺癌作为对照 ,回顾性分析了病理确诊的 32例第二原发胰腺癌的临床特征。 结果 :32例第二原发胰腺癌 1 5例 (4 6 .9% )发生于乳腺癌、胃癌之后。性别、年龄、部位、临床... 目的 :探讨第二原发胰腺癌的临床特征。 方法 :以 96例普通原发胰腺癌作为对照 ,回顾性分析了病理确诊的 32例第二原发胰腺癌的临床特征。 结果 :32例第二原发胰腺癌 1 5例 (4 6 .9% )发生于乳腺癌、胃癌之后。性别、年龄、部位、临床症状、常规实验室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与普通进展期胰腺癌具有可比性 ,仅年龄略为提前 ,消化不良稍多 ,腹痛、黄疸比例稍降。B型超声、CT、MRI、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敏感率较普通胰腺癌高。处于Ⅰ期者仅 2例 (6 .3% )。总体半年存活率为5 0 .0 % ,较普通胰腺癌略低。病理显示 84 .4 %为腺癌 ,分化差。 结论 :第二原发胰腺癌症状更不典型 ,诊断更为滞后 ,预后更差 ,故应加强联系与第一次癌肿的早期检测手段 (如肿瘤标志物 )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第二原发胰腺癌 临床特征 诊断 预后 B声 CT MRI 逆行胰胆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附12例报道)
4
作者 何天霖 曹贵松 +1 位作者 景在平 周颖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917-917,共1页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外科手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栋 程远峰 胡先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681-683,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 A P)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近20 年来我科158 例 S A P的不同治疗方式,对比研究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的 A 组(73 例)和以非手术综合治疗为主的 B组(85 例)的并发症发生率、住...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 A P)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近20 年来我科158 例 S A P的不同治疗方式,对比研究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的 A 组(73 例)和以非手术综合治疗为主的 B组(85 例)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 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 A 组( P< 0.01)。结论: S A P的综合性非手术治疗是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外科手术 S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柔比星或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胡薇 施俊义 +3 位作者 盛湲 李莉 苏东玮 王持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观察吡柔比星或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的近期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40例LABC行吡柔比星联合紫杉醇方案(PT组)或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方案(PE组)行新辅助化疗。记录患者每周期肿... 目的观察吡柔比星或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的近期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40例LABC行吡柔比星联合紫杉醇方案(PT组)或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方案(PE组)行新辅助化疗。记录患者每周期肿块大小、术后病理以及毒副反应分度。结果两组患者均接受共6个疗程的化疗。其中39例新辅助化疗2~4个周期后行手术治疗,手术后完成剩余疗程;1例新辅助化疗6周期后行手术治疗。PT组20例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临床完全缓解率(cCR)以及临床部分缓解率(cPR)分别为10.0%、20.0%和75.0%,PE组为5.0%、30.0%、70.0%,两组总有效率(RR)无统计学差异。化疗过程中两组心脏毒性和造血系统毒性均为Ⅰ~Ⅱ度,且无统计学差异;PT组Ⅲ度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45.0%,低于PE组的90.0%(P<0.05)。结论吡柔比星或表柔比星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治疗LABC近期疗效较好,化疗后手术切除率高,心脏毒性及骨髓抑制较轻,但PT较PE方案胃肠道毒副反应有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新辅助化疗 吡柔比星 表柔比星 紫杉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O血型与胃癌发生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及meta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在标 尹慢慢 +3 位作者 蔡慧 李勃 赵昕 马立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0-565,共6页
目的通过病例一对照研究及meta分析探讨ABO血型系统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930例胃癌患者及8426例非胃癌患者进行病例一对照研究;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起始时间不限,截止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将笔者... 目的通过病例一对照研究及meta分析探讨ABO血型系统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930例胃癌患者及8426例非胃癌患者进行病例一对照研究;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起始时间不限,截止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将笔者所做病例一对照研究一并纳入分析,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取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Meta—Analyst3.1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病例对照研究提示:血型A是胃癌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OR=1.58,95%CI为1.37~1.81);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型A较非A血型人群胃癌发生风险有所增加(0R=1.28,95%CI为1.01~1.62),血型O发生胃癌风险低于非O血型人群(OR=0.84,95%CI为0.73~0.96),但亚组分析发现结果在国内外人群中存在差异。结论ABO血型系统与胃癌发生风险存在关联,血型A是胃癌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ABO血型系统 META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根治术后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忠俊 申晓军 +2 位作者 罗天航 聂明明 毕建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9-512,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胃肠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术后未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患者(A组)与术后常规留置胃肠减...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胃肠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术后未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患者(A组)与术后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患者(B组)各纳入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半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组的术后平均进食半流时间[(5.82±1.10)d vs(7.80±1.92)d]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82±1.27)d vs(9.10±3.42)d]均较B组缩短(P<0.001),B组术后发生咽喉痛的患者明显多于A组(P<0.001),而恶心呕吐、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腹胀、腹腔感染及二次手术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是安全的,并能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癌根治术 胃肠减压管 术后管理 快速康复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肝癌细胞系P2-HCC的建立及体外诱导分化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朱海英 张朵 +4 位作者 谢东甫 王新民 周旭宇 Joseph T Lau 胡以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从人肝细胞癌中分离肝癌细胞并对其体外诱导分化特性进行分析,试图得到有关导致肝癌发生的“癌干细胞”的相关资料。方法:首先将人原发性肝癌组织小块在裸鼠皮下过继接种,然后将生成的肿瘤进行原代培养并得到单层生长的肿瘤细胞系... 目的:从人肝细胞癌中分离肝癌细胞并对其体外诱导分化特性进行分析,试图得到有关导致肝癌发生的“癌干细胞”的相关资料。方法:首先将人原发性肝癌组织小块在裸鼠皮下过继接种,然后将生成的肿瘤进行原代培养并得到单层生长的肿瘤细胞系,利用体外诱导实验对其形态及分子表型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所分离获得的细胞系具有肝肿瘤细胞的特征,但也表达某些干细胞的分子标志如c met。体外诱导分化实验提示胰岛素/氢化可的松、二甲亚砜可能具有诱导该细胞向成熟肝细胞方向分化的作用,诱导后的细胞又重新表达葡萄糖6 磷酸酶,白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人P2 HCC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体外实验提示其具有一定的向成熟肝细胞分化的潜能。这些细胞的发生与肝癌干细胞及肝细胞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肿瘤细胞 培养的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及影像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范飞 胡先贵 +2 位作者 张怡杰 杨珏 杨晓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影像学特征区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良、恶性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7月至2007年3月间40例IP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的病变均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其中良性病... 目的:探讨术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影像学特征区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良、恶性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7月至2007年3月间40例IP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的病变均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其中良性病例17例,恶性病例23例。结果:从临床表现特点来看,恶性IPMT患者出现腹痛以及黄疸较良性患者更为常见(P<0.05),但两者在性别、发病率、发病年龄以及出现体质量减轻上无显著性差异;从影像学表现特征来看,恶性IPMT肿瘤大小及病灶内的附壁结节较良性IPMT为大(P<0.05),前者主胰管扩张常较后者明显(P<0.05),且更常出现附壁结节以及囊性病灶内不规则的隔膜(P<0.05),但两者在好发部位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恶性与良性IPMT患者在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影像学表现特征的差异对术前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而为决定手术时机和(或)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症状和体征 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附9例报告) 被引量:11
11
作者 何天霖 胡先贵 +3 位作者 刘瑞 张怡杰 邵成浩 唐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75-876,共2页
目的:提高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5年2月间经病理确诊的9例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病例资料。结果:本组9例患者临床症状以上腹部不适、体质量减轻、腹部包块为主。术前血浆CA199均正常,影像学检查均误诊... 目的:提高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5年2月间经病理确诊的9例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病例资料。结果:本组9例患者临床症状以上腹部不适、体质量减轻、腹部包块为主。术前血浆CA199均正常,影像学检查均误诊为胰腺癌,肿瘤位于胰头3例,胰体尾6例。2例行Whipple手术,1例行胰体尾切除术,1例行胆肠吻合术,5例行剖腹探查、组织活检术,9例均证实为胰腺非霍奇金淋巴瘤。术后均行化疗,4例加行放疗,1例行γ刀放疗。除1例失访外,其余8例分别存活72、58、49、36、22、13、12和4个月。结论:原发性胰腺淋巴瘤因无特异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易与胰腺癌混淆;对于血浆CA199正常的胰腺肿瘤患者应积极手术探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有效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淋巴瘤 非霍奇金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保乳手术切缘宽度为2cm与3cm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12
作者 于跃 施俊义 +2 位作者 盛湲 李莉 胡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29-1231,共3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局部扩大切除术中切缘宽度与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和术后乳房美容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了我院42例行切缘宽度为2cm的局部扩大切除术的病例和37例行切缘宽度为3cm的局部扩大切除术的病例,计算并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局部扩大切除术中切缘宽度与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和术后乳房美容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了我院42例行切缘宽度为2cm的局部扩大切除术的病例和37例行切缘宽度为3cm的局部扩大切除术的病例,计算并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5年复发率、10年复发率和术后乳房的美容效果。结果:两组病例在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5年局部复发率及10年局部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在美容效果上,评分优良率2cm组(90.5%)要优于3cm组(73.0%),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局部扩大切除术时,切缘宽度2cm已基本足够,无需进一步扩大切缘宽度,否则可能会降低术后乳房美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保留乳房手术 切缘宽度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患者术后血栓预防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何天霖 曹贵松 +5 位作者 景在平 周颖奇 徐斌 刘瑞 张怡杰 胡志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898-900,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术后进行血栓预防的必要性及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有效性。方法:26 例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 例、试验组16 例,试验组术后第1天开始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d×7 d,两...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术后进行血栓预防的必要性及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有效性。方法:26 例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 例、试验组16 例,试验组术后第1天开始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d×7 d,两组于术前3 d、术后2 周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结果:26例胰腺癌患者术前全血还原粘度低切(17.06±7.34) m Pa·s,高切(5.73±3.55) m Pa·s均为正常值上限;其中有3例低切> 22.53 m Pa·s,高切> 8.36 m Pa·s,占11.5% 。术后对照组低切(21.82±6.17) m Pa·s,高切(8.62±3.48) m Pa·s,1例出现静脉血栓,占3.8% ;术后试验组低切(13.11±5.17) m Pa·s,高切(4.96±3.61) m Pa·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试验组无1例发生出血等副作用。结论:胰腺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液粘滞度普遍升高,术后较术前更明显。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降低血液粘滞度、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低分子肝素 血栓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96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于恩达 徐晓东 +4 位作者 孟荣贵 傅传刚 徐洪莲 金国祥 林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3-357,共5页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特征,探讨FAP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1985~2003年96例FA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肠镜表现特征;回顾2001-2003年22例FAP患者上消化道内镜及腹部影像学...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特征,探讨FAP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1985~2003年96例FA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肠镜表现特征;回顾2001-2003年22例FAP患者上消化道内镜及腹部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大肠外病变特征。结果:96例FAP患者中多数患者大肠内息肉呈密生型生长(52/96,54.2%),左半结肠及直肠息肉分布密度呈中至重度,直肠腺瘤癌变率高(23/41,56.1%)。22例FAP患者中伴胃窦部增生性息肉19例,占86.3%;十二指肠各段有息肉样病灶18例,占81.8%(其中腺瘤性息肉12例,无1例癌变)。22例中有3例分别在大肠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腹壁、腹盆腔和小肠系膜硬纤维瘤,仅1例手术完整切除治愈。结论:大肠内密集分布腺瘤性息肉是FAP特征性表现,直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结肠镜是安全、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上消化道息肉是FAP常见大肠外病变,国人十二指肠腺瘤癌变罕见;硬纤维瘤严重影响FAP患者大肠切除术后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息肉病 结肠 结肠镜检查 大肠外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平均风险人群进展期肿瘤的年龄分布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梁荣 于恩达 +3 位作者 朱伟 高杰 李兆申 蔡全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8-373,共6页
目的探讨汉族大肠癌无症状平均风险人群中不同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病率,从而为确定最佳的大肠癌筛查开始年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利用自制调查表对就诊于全国19家医院并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大肠癌平均风险人群进行调查... 目的探讨汉族大肠癌无症状平均风险人群中不同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病率,从而为确定最佳的大肠癌筛查开始年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利用自制调查表对就诊于全国19家医院并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大肠癌平均风险人群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肠镜检查结果等。基于之前已建立的平均风险人群大肠进展期肿瘤发生风险评分系统(由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绿色蔬菜、腌制食品、油炸熏制食品、白肉等8个变量组成,总分为0~14分)对研究对象进行发生风险评估,计算各风险等级进展期肿瘤发病率。不同风险等级、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之间进展期肿瘤发病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7 541例患者完成全结肠镜检查。随着危险评分增加,进展期肿瘤发生率也明显升高。风险评估得分为0~2分的研究人群中,70岁以下的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生率处于1.3%~4.0%的较低水平,70岁以上的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生率处于8.9%~15.3%的较高水平,两组人群进展期肿瘤的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风险评估得分为3~4分的研究人群中,45岁以下的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生率处于3.6%的较低水平,45岁以上的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生率为5.4%~14.8%,两组人群进展期肿瘤的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风险评估得分为>4分的研究人群中,进展期肿瘤发生率处于9.8%~22.7%的较高水平,其40~44岁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生率(9.8%)高于风险评估得分为0~2分的研究人群中70~74岁年龄组(8.9%)。在研究总体人群中,55岁以下的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生率处于2.9%~4.6%的较低水平,55岁以上的年龄组进展期肿瘤的发生率处于6.8%~17.6%的较高水平,两组人群进展期肿瘤的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进展期肿瘤的高发年龄分别为45岁以后和60岁以后。结论不同风险人群、不同性别的最佳大肠癌筛查开始年龄不同。风险评估得分为0~2分的研究群体、风险评估得分为3~4分的研究群体、风险评估得分>4分的研究群体的最佳开始筛查年龄分别为70岁、45岁和40岁。女性筛查开始年龄可比男性推迟1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筛查 结肠镜检查 平均风险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高血糖素瘤二例报告并文献回顾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何天霖 胡先贵 +3 位作者 刘瑞 张怡杰 邵成浩 唐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73-875,共3页
目的:提高对少见病胰高血糖素瘤的诊治水平。方法:总结本院2例及国内24年间文献报道30例胰高血糖素瘤的诊治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在病程中的不同阶段曾被误诊(多被误诊为湿疹和糖尿病),其中84.4%(27/32)患者有典型的胰高血糖素瘤临床特征... 目的:提高对少见病胰高血糖素瘤的诊治水平。方法:总结本院2例及国内24年间文献报道30例胰高血糖素瘤的诊治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在病程中的不同阶段曾被误诊(多被误诊为湿疹和糖尿病),其中84.4%(27/32)患者有典型的胰高血糖素瘤临床特征(如轻度糖尿病,迁移性坏死性皮炎、舌炎、口角炎、贫血和体质量减轻等)。21例行胰体尾切除术,1例行Whipple手术,1例行胆肠吻合术,2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或摘除术,7例不适宜手术或拒绝手术。病理结果显示27例为恶性,3例良性,2例性质不确定。治疗后多数患者皮疹在短期内消退,症状改善。结论:胰高血糖素瘤临床罕见,极易误诊;根据典型的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及实验室检查(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即可提出定性诊断,辅以影像学检查可提出定位诊断;根治性或姑息性手术切除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高血糖素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81a调控结肠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为明 李先鹏 +2 位作者 郭世伟 金海波 卿艳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4-576,共3页
结肠癌是指结肠黏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0%~15%^[1]。结肠癌的发病原因与遗传、结肠腺瘤、息肉病、慢性炎症、高脂肪、少纤维饮食习惯等都有一定关系^[2]... 结肠癌是指结肠黏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0%~15%^[1]。结肠癌的发病原因与遗传、结肠腺瘤、息肉病、慢性炎症、高脂肪、少纤维饮食习惯等都有一定关系^[2],结肠癌发病隐匿,病程慢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出现明显症状时大多已到了中晚期,病死率仅次于肺癌和肝癌,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可怕杀手^[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81a 结肠肿瘤 细胞增殖 PRKCD 肿瘤基因表达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容量血液滤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家猪器官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为国 方国恩 +3 位作者 杜成辉 姚宁 申晓军 袁伟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08-1211,共4页
目的 :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 (HVHF)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家猪器官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19头家猪采用失血性休克 +复苏灌注 +内毒素血症复制 MODS模型 ,随机分为 HVHF组 (n=10 )和 MODS组 (n=9) ,HVHF组在内毒素注射完... 目的 :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 (HVHF)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家猪器官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19头家猪采用失血性休克 +复苏灌注 +内毒素血症复制 MODS模型 ,随机分为 HVHF组 (n=10 )和 MODS组 (n=9) ,HVHF组在内毒素注射完毕后 1h开始 HVHF治疗 ,MODS组不作治疗。检测各时间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 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肌酐(Cr)、尿素 (urea)、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的水平 ,EL ISA检测血浆 TNF- α、IL- 10浓度。结果 :HVHF组治疗后血浆 TNF- α浓度明显下降 ,从 (4 19.4± 77.5 ) pg/ ml降低到 (16 8.1± 5 5 .4 ) pg/ ml,各时间点与 MODS组有显著差异 (P<0 .0 5 ) ,但滤液中未检测到TNF-α;治疗开始后血浆 IL - 10明显下降 ,6 h达到最低点 ,此后维持在稳定状态 ,滤液中能检测到 IL - 10 ,随治疗时间延长其滤过系数降低。HVHF组血浆抗炎介质 IL - 10与促炎介质 TNF-α比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而 MODS组呈明显下降趋势。HVHF组各主要器官功能均明显改善 ,病死率和 MODS发生率显著低于 MODS组。结论 :高容量血液滤过能有效降低血浆细胞因子水平 ,使抗炎反应和促炎反应两方面趋于动态平衡 ;能明显改善各主要器官功能 ,降低 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高容量血液滤过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_1和α-SMA在慢性胰腺炎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少武 胡先贵 +2 位作者 金钢 倪灿荣 张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15-1218,共4页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慢性胰腺炎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TGF-β1、α-SMA在38例慢性胰腺炎及2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GF-β1在慢性...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慢性胰腺炎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TGF-β1、α-SMA在38例慢性胰腺炎及2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GF-β1在慢性胰腺炎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胰腺星状细胞(PSC)、腺泡细胞及导管上皮细胞的胞质中,而在正常胰腺组织的腺泡细胞及导管上皮细胞中则不表达;α-SMA在慢性胰腺炎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胰腺血管或导管平滑肌细胞、PSC的胞质中,而在对照组的PSC中几乎不表达。TGF-β1、α-SMA的表达强度,在正常胰腺组织中要明显弱于慢性胰腺炎组织(P<0.01),并且它们的表达强度与胰腺纤维化的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TGF-β1是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过程中的关键因子,而PSC则是产生细胞外基质(ECM)的主要细胞;抑制TGF-β1的表达和PSC的活化在抗胰腺纤维化的治疗方面有着较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1 Α-SMA 慢性胰腺炎 转化生长因子Β1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_α通路代偿性激活在乳腺癌细胞的拉帕替尼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喆 常涛 +3 位作者 石林祥 房林 杨生生 方国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6-622,共7页
目的了解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通路代偿性激活在乳腺癌细胞BT474的拉帕替尼获得性耐药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利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BT474被拉帕替尼作用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通路和ER... 目的了解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通路代偿性激活在乳腺癌细胞BT474的拉帕替尼获得性耐药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利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BT474被拉帕替尼作用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通路和ERα通路活性的改变;利用拉帕替尼浓度递增、持续培养的方法建立乳腺癌细胞BT474的拉帕替尼获得性耐药细胞(rBT474)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拉帕替尼对rBT474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以蛋白质印迹法分析BT474和rBT474在HER2通路和ER通路上的差别;应用MTT法检测rBT474在拉帕替尼和氟维司群作用下的生长情况;利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双靶点治疗对预防拉帕替尼获得性耐药的可能性。结果 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显示拉帕替尼抑制BT474细胞HER2磷酸化,同时诱导叉头蛋白3A(FOXO3a)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升高;成功获得的耐药细胞株rBT474在含有5μmol/L拉帕替尼的培养液中仍可持续生长;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rBT474细胞与BT474细胞相比,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受抑制,而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激活,ER通路的活化更加明显;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单用拉帕替尼相比,联合使用拉帕替尼和氟维司群可抑制rBT474细胞活力(P<0.01);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与二甲亚砜组、拉帕替尼组和氟维司群组相比,拉帕替尼和氟维司群联合用药组可抑制BT474细胞克隆形成(P<0.01),具有预防获得性耐药发生的可能。结论 ERα通路的代偿性激活可能是导致HER2(+)/ERα(+)的乳腺癌细胞对拉帕替尼产生获得性耐药的机制之一,而PI3K/AKT抑制和MAPK激活可能是ERα代偿激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帕替尼 乳腺肿瘤 肿瘤抗药性 雌激素受体Α erbB-2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