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中病毒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殷建华 何永超 +3 位作者 李成忠 周赟 张宏伟 曹广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亚型在上海及周边地区HBV感染相关的肝细胞癌、慢性乙型肝炎和HBV携带者中的分布,探讨不同基因型及亚型在HBV相关疾病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多重PCR对462例肝细胞癌患者(HCC组)、234例慢性乙... 目的: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亚型在上海及周边地区HBV感染相关的肝细胞癌、慢性乙型肝炎和HBV携带者中的分布,探讨不同基因型及亚型在HBV相关疾病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多重PCR对462例肝细胞癌患者(HCC组)、2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和110例HBV病毒携带者(ASC组)进行HBV基因型及亚型的鉴定。结果:与CHB组相比,HCC组C型比例增高(P=0.009),B型比例下降(P=0.045),可见少量A、D型;基因型B均为B2亚型;基因型C以C2亚型为主(98.5%),可见少量C1亚型(1.5%)。B2和C2型患者中,HCC组比CHB组HBeAg阳性率低(P=0.005,P=0.008),而抗HBe阳性率高(P=0.003,P=0.001)。HCC组内混合型HBeAg阳性率最高,明显高于B2型(P=0.016)。在40~60岁的HCC患者中,HBVDNA载量B2型<C2型<混合型(B2型vsC2型,P=0.029;B2型vs混合型,P=0.021;C2型vs混合型,P=0.041)。结论:上海及周边地区HBV基因亚型以C2型为主,B2型次之,HCC、CHB及ASC人群中的基因型构成不同;混合型感染比单一基因型引起的病毒载量和HBeAg阳性率高,更容易导致HCC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肝细胞癌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晨 王慧芬 +6 位作者 林芳 苏海滨 赵鸿 李雷 牟劲松 闫涛 万谟彬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151-1155,共5页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此类患者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1985年1月至2...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此类患者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1985年1月至2006年6月发生院内真菌感染的353例患者,HBV相关ACLF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有257例(72.80%)患者在真菌感染前发生了细菌感染,发生院内真菌感染前使用过抗生素者319例(90.37%),以三代头孢类、喹诺酮类多见。患者发生院内真菌感染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抗生素使用时间、种类均呈正相关(P<0.05),抗生素使用时间与距院内真菌感染时间呈正相关(P<0.01)。不符合抗生素联合用药标准比例为18.81%。激素使用时间与距院内真菌感染时间呈正相关(P<0.01)。共发生院内真菌感染510例次,发生院内真菌感染后323例患者(91.50%)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以氟康唑、大蒜素多见,死亡率为37.59%。患者抗真菌感染疗效与最终的转归呈正相关(P<0.01),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0.6455。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由于存在机体抵抗力差、并发症、细菌感染、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等原因,导致容易合并院内真菌感染,发生院内真菌感染后患者预后差,抗真菌感染疗效与其总体预后情况密切相关,临床需要重视此类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医院内 真菌感染 抗感染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3
3
作者 薛建亚 万谟彬 +5 位作者 李成忠 陈姬秀 张迁 陈志辉 张斌 郑瑞英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年第2期115-116,共2页
关键词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真菌感染 临床特点 合并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EASL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被引量:39
4
作者 万谟彬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10-412,共3页
最近,EASL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新一版EASL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实践指南(2012版)[1],这是在2008版[2]的基础上经增加新近文献,对部分内容进行的更新。更新版指南仍保留了前几版指南的一贯体例和鲜明特点。(1)在文献综述同时穿插其中逐条列... 最近,EASL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新一版EASL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实践指南(2012版)[1],这是在2008版[2]的基础上经增加新近文献,对部分内容进行的更新。更新版指南仍保留了前几版指南的一贯体例和鲜明特点。(1)在文献综述同时穿插其中逐条列出循证证据和提出临床处理推荐意见;(2)重要循证证据文献和推荐意见后逐一列出循证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循证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分别按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系统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指南 临床实践 治疗 抗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毒基础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31
5
作者 周先珊 万谟彬 +1 位作者 薛建亚 张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评价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3例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抗病毒及地塞米松等糖... 目的评价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3例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抗病毒及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抗病毒及常规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HBVDNA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8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明显降低(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提升幅度大(P<0.05),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减少(P<0.05),临床症状明显好转。4周后血清PCRHBVDNA阴转率为87.1%与对照组的85.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失败率为15.2%(5/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12/30)(P<0.05)。结论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糖皮质激素 拉米夫定 恩替卡韦 肝炎 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单药或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周先珊 万谟彬 郑瑞英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LAM)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ADV)单药治疗或ADV+LAM联合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24例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74例接受ADV+LAM联合治疗,50例接受ADV单药治疗,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无差异。在基线...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LAM)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ADV)单药治疗或ADV+LAM联合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24例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74例接受ADV+LAM联合治疗,50例接受ADV单药治疗,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无差异。在基线或治疗期间发现病毒学突破的任一时间点上,进行HBV聚合酶基因测序以明确LAM和ADV的相关耐药突变情况,治疗期间监测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ADV单药治疗组患者HBV DNA下降的对数值,在第12周(1.99±0.64)和第24周(2.61±0.80)均明显低于ADV+LAM治疗组(2.55±0.74,3.19±0.82,P<0.01)。ADV单药治疗组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率,在第12周(52.0%)和第24周(78.0%)时明显低于ADV+LAM治疗组(78.4%,P<0.01;91.9%,P<0.05)。在开始ADV治疗24周后,ADV+LAM治疗组中,血清HBV DNA下降到检测限以下的患者占70.3%,明显高于ADV单药治疗组的48.0%(P<0.05)。治疗第48周时,ADV+LAM治疗组43例患者疗效稳定,未出现ADV耐药,而ADV单药治疗组27例治疗时间达到48周的患者中,有4例(14.8%)出现了ADV耐药,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ADV联合LAM治疗与ADV单药治疗相比,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病毒学应答,ADV联合LAM治疗可作为LAM耐药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抗药性 病毒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院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薛建亚 李成忠 +5 位作者 张迁 张斌 陈志辉 陈姬秀 郑瑞英 万谟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23-1025,共3页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院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的特点及其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9月住院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院内 SBP的发生率、病死率及与其他部位感染、并发症的关系。 结果 :139例...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院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的特点及其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9月住院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院内 SBP的发生率、病死率及与其他部位感染、并发症的关系。 结果 :13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共发生院内 SBP6 1例 (4 3.88%) ,死亡 36例 (5 9.0 2 %) ,其中发生 2例次以上的院内 SBP者有 2 2例 ,死亡 17例 (77.2 7%) ;出现院内 SBP者常先后或同时伴有其他部位感染 ,特别是口腔感染及肺部感染较为常见 ,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亦较高。 结论 :重型病毒性肝炎发生院内 SBP的比例较高 ,常与其他部位感染及并发症共存 ,病死率高。预防和治疗院内 SBP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重型肝炎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院内感染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16S rRNA基因芯片的构建及其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薛建亚 翁心华 +1 位作者 朱利平 万谟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19-921,共3页
目的:构建细菌16SrRNA基因芯片,并将其应用于细菌检测。方法:根据细菌16S rRNA基因保守区设计合成针对革兰阳性细菌、革兰阴性细菌的通用探针,以及针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特异性探针,并构建基因芯片。利用所构建... 目的:构建细菌16SrRNA基因芯片,并将其应用于细菌检测。方法:根据细菌16S rRNA基因保守区设计合成针对革兰阳性细菌、革兰阴性细菌的通用探针,以及针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特异性探针,并构建基因芯片。利用所构建的芯片检测相应细菌,并观察其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相应的基因芯片;所构建的基因芯片能准确检出相应细菌,无交叉阳性现象,检测时间约需6 h;所构建的基因芯片能检测出DNA含量为15 fg的大肠埃希菌基因组DNA。结论:细菌16S rRNA基因芯片可用于细菌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且耗时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核糖体 16S 基因芯片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苦参碱注射液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宋春辉 万谟彬 +1 位作者 朱伟 郭品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05-1107,共3页
目的:研究复方苦参碱注射液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并以复方苦参碱注射液进行防治,观察4、6、9周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肝功能指标、IL-1β及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血清中IL-1β浓度... 目的:研究复方苦参碱注射液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并以复方苦参碱注射液进行防治,观察4、6、9周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肝功能指标、IL-1β及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血清中IL-1β浓度在实验4周时分别为(25.51±14.31)和(10.49±7.49)pg/ml;6周时为(109.67±20.87)和(1 5.06±2.65)pg/ml;9周时为(40.26±10.63)和(23.27±7.56)pg/ml,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各时间点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在治疗组均明显好于模型组;病理切片显示,各时间点的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程度及纤维间隔形成程度,治疗组均好于模型组(P<0.05,P<0.01)。结论:复方苦参碱注射液有防治四氯化碳诱发的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分泌IL-1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复方苦参碱注射液 大鼠 血清 白细胞介素1Β 预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鼠脑内接种U-251M G细胞建立脑胶质瘤的模型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建军 祝峙 +4 位作者 高莉 陶文照 肖农 颜永碧 刘建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789-791,共3页
目的:建立裸鼠脑内人胶质瘤模型。方法:应用自制的脑内注射细胞装置,将人的U-251MG细胞接种于9只裸鼠脑中。分别于接种后10,20,30,40和77 d 处死动物并行病理解剖、GFAP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结果:我们建... 目的:建立裸鼠脑内人胶质瘤模型。方法:应用自制的脑内注射细胞装置,将人的U-251MG细胞接种于9只裸鼠脑中。分别于接种后10,20,30,40和77 d 处死动物并行病理解剖、GFAP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结果:我们建立的模型,肿瘤在脑内生长稳定,其特性同于人脑胶质瘤。结论:接种后2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动物模型 脑胶质细胞瘤 U-251MG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续性护理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陈怡 朱咏梅 +1 位作者 胡正翠 毛燕君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7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的实施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015年1-3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住院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的实施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015年1-3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住院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3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住院宣教及出院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延续性护理,时间为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药物管理能力和服药依从性、复查率、出院12个月内的再次入院率及观察组患者对延续性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无论是在药物管理还是服药依从性上均出现随着出院时间的推移,差异度明显扩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12个月时复诊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6、9个月时复诊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在出院12个月中的再次入院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出院12个月时对延续性护理的评价高。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的依从性和对疾病管理能力,减少再次入院率,节约了卫生服务成本,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药物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陈怡 朱咏梅 刘玉婷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11期33-35,共3页
乙型肝炎在全球广泛流行,据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其中有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区,目前全国约有2000多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由... 乙型肝炎在全球广泛流行,据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其中有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区,目前全国约有2000多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由于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住院时间长、社会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其防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慢性HBV感染者 延续性 乙型肝炎发病率 护理 世界卫生组织 乙型肝炎病毒 社会经济负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基因多态性对乙肝肝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再兴 王皓 +4 位作者 万谟彬 王晓今 徐玲玲 赵文静 高春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88-1291,共4页
目的:探讨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乙肝肝纤维化的关系及其对血浆TGF-β1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ARMS-PCR结合测序的方法,测定92例健康对照组和93例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组)TGF-β1基因-509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确定其基因型和等位... 目的:探讨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乙肝肝纤维化的关系及其对血浆TGF-β1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ARMS-PCR结合测序的方法,测定92例健康对照组和93例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组)TGF-β1基因-509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确定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ELISA法检测血浆中TGF-β1和Ⅳ型胶原的浓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中透明质酸和Ⅲ型前胶原N端肽的浓度。结果:TGF-β1-509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肝纤维化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并无显著差异,-509CC基因型在肝纤维化程度比较高的Child-Pugh C级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TT基因型(P<0.05)。肝纤维化组中的血浆TGF-β1、Ⅳ型胶原、透明质酸及Ⅲ型前胶原N端肽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对照组中,血浆TGFβ1浓度在-509位点两种基因型之间并无明显差别;而在肝纤维化组中,-509CC基因型者血浆TGF-β1浓度显著高于TT基因型者(P<0.01)。结论: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肝纤维化的发生没有密切关系,但与肝纤维化的进展程度相关;该多态性影响肝纤维化患者血浆中TGF-β1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基因多态性 肝纤维化 肝炎 乙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静脉滴注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董筠 刘建湧 +2 位作者 万谟彬 汤先团 朱菊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64-666,共3页
目的 :探讨黄芪静脉滴注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黄芪与甘草酸二胺 (甘利欣 )合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 (CL H)及中度 (CMH)患者各 15例 ,并设轻度及中度患者各 10例单用甘利欣治疗作对照 ,另设... 目的 :探讨黄芪静脉滴注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黄芪与甘草酸二胺 (甘利欣 )合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 (CL H)及中度 (CMH)患者各 15例 ,并设轻度及中度患者各 10例单用甘利欣治疗作对照 ,另设健康正常组 10例。结果 :治疗组 CD3+ 、CD4+ 和 CD4+ / CD8+ 治后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5或 P<0 .0 1)。治疗组CL H型治后自然杀伤 (NK )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转化率 (L TR)增加 ,血浆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SIL - 2 R)水平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CMH型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 :黄芪能显著提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对轻度患者的疗效优于中度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药物疗法 黄芪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震救灾部队官兵皮肤病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迁 常文军 +2 位作者 朱诗应 阮芳铭 曹广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41-743,共3页
目的:调查汶川映秀镇抗震救灾部队官兵皮肤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对营区内杀虫措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2008年6月15日至6月20日,以映秀镇的两支抗震救灾部队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调查部队官兵在震后1个月内的皮肤病发病情况、帐... 目的:调查汶川映秀镇抗震救灾部队官兵皮肤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对营区内杀虫措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2008年6月15日至6月20日,以映秀镇的两支抗震救灾部队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调查部队官兵在震后1个月内的皮肤病发病情况、帐篷卫生条件和杀虫措施实施情况等内容,采用χ2检验确定差异显著性。结果:映秀镇抗震救灾部队官兵在震后1个月的皮肤病发病率为42.20%,其中虫咬性皮炎和毛囊炎的构成比分别为82.05%和15.38%;震后1、2、4周的皮肤病发病率水平明显高于震前水平(P<0.05),震后4周发病率的升高与在山上过夜相关;采用2.5%溴氰菊酯等杀虫剂对帐篷内外环境进行杀虫,皮肤病发病率由震后2周的26.61%降低至震后3周的0.92%(P<0.05)。结论:抗震救灾部队官兵在震后皮肤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震后恶劣的卫生环境、蚊虫叮咬是官兵皮肤病的主要因素,定期杀虫能有效降低皮肤病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皮肤疾病 发病率 虫咬和虫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变异与血清HBeAg及HBV DNA的关系 被引量:8
16
作者 陆建荣 蒋文 薛建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48-1350,共3页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 ) 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与 e抗原及 HBV DNA含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错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 P)分析及荧光定量 PCR(FQ- PCR)对 10 5例血清 HBV DNA阳性 HBV感染者进行 HBV...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 ) 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与 e抗原及 HBV DNA含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错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 P)分析及荧光定量 PCR(FQ- PCR)对 10 5例血清 HBV DNA阳性 HBV感染者进行 HBV BCP基因变异及 HBV DNA定量测定。结果 :BCP变异组 HBe Ag阴性率为 84 .4 % (5 4 / 6 4 ) ,非 BCP变异组为2 6 .8% (11/ 4 1)。 BCP变异组 HBV DNA含量在 HBe Ag+ 病例 (10 8.79± 0 .85vs 10 7.4 8± 0 .39copy/ ml,P <0 .0 1)及 HBe Ag- 病例(10 8.0 5± 1 .1 6 vs10 6 .55± 0 .91 copy/ ml,P<0 .0 1)中均较非 BCP变异组高。结论 :HBV BCP变异在下调前 c/ c基因表达的同时可能促进 HBV复制 ,对 HBs Ag+ / HBe Ag- 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测 HBV DNA,以免由于基因变异导致将 H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 基因变异 HBCAG HBV DNA 荧光定量PCR法 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1和NF-κBIα基因多态性与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易患性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何永超 殷建华 +7 位作者 谢佳新 张宏伟 刘世建 常文军 李成忠 张迁 马立业 曹广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9-354,共6页
目的:探讨NF-κB1和NF-κBIα基因多态性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易患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RFLP-PCR)方法检测乙肝表抗阳性HCC患者、慢性肝炎患... 目的:探讨NF-κB1和NF-κBIα基因多态性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易患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RFLP-PCR)方法检测乙肝表抗阳性HCC患者、慢性肝炎患者(CHB)、健康对照组的NF-κB1和NF-κBIα基因多态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综合分析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及各位点基因型与肝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HCC组中NF-κB1 ATTG2/ATTG2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OR=2.21,95%CI 1.25~3.88);以同时携带各位点野生型携带者为参照,健康对照组中同时携带NF-κB1 ATTG2/AT-TG2基因型和NF-κBIαGG基因型的个体患肝癌的危险性明显增高(OR=2.94,95%CI 1.03~8.44);携带NF-κB1 ATTG2/ATTG2基因型的肝炎患者患肝癌的危险性增高(OR=2.31,95%CI 1.22~4.3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肝癌的危险性是女性的2.01倍(95%CI 1.19~3.41);吸烟者患肝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79倍(95%CI 1.04~3.07);饮酒者患肝癌的危险性是不饮酒者的2.58倍(95%CI 1.50~4.43);NF-κB1 ATTG2/ATTG2基因型携带者患肝癌的危险性是野生型NF-κB1 ATTG1/ATTG1携带者的2.17倍(95%CI 1.23~3.85)。结论:NF-κB1 ATTG2/ATTG2基因型是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与NF-κBIα的GG基因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性别、吸烟、饮酒也是肝癌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病例对照研究 NF-κB1 NF-κBIα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肝硬化患者血清和腹水中分布及其对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疗效 被引量:4
18
作者 万谟彬 张迁 +3 位作者 李成忠 韩絮琳 刘建涌 张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4-356,共3页
目的 :研究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肝硬化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的分布及动态变化 ,评价该药对肝硬化并发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的疗效。方法 :收集 7例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口服左旋氧氟沙星 30 0 m g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 (0 .5、1、1.5、2、1... 目的 :研究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肝硬化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的分布及动态变化 ,评价该药对肝硬化并发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的疗效。方法 :收集 7例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口服左旋氧氟沙星 30 0 m g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 (0 .5、1、1.5、2、12 h)和腹水 (2、4、6、12 h)标本 ,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其中药物浓度并观察其动态变化 ;对 30例肝硬化并发 SBP患者予左旋氧氟沙星 30 0 mg口服 ,2次 / d,连续 7~ 14d,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各个时间点的血清和腹水标本中均可测出药物浓度并随给药时间呈动态变化 ,血清中达高峰浓度时间 tmax约 1.5 h,高峰浓度 cmax(3.913± 1.388)μg/ m l,腹水中 tmax约 6 h迟于血清 ,cmax(2 .5 2 0± 1.2 13)μg/ m l,低于血清。血清和腹水中药物浓度达到高峰后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 ,至 12 h两者趋于稳定。并发 SBP患者经治疗后发热、腹部体征、腹水性状和外周血象均有明显改善 ,未见明显药物毒性及不良反应。结论 :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患者的血清和腹水中均有分布并可形成高峰浓度 ,有效药物浓度持续时间长达 12 h以上 ;治疗 SBP特别是对轻中度患者疗效明显 ,并具有口服吸收好、给药次数少、无明显毒性及不良反应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氧氟沙星 药代动力学 肝硬化 血清 腹水 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9
作者 张斌 万谟彬 王灵台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年第3期173-176,共4页
肝硬化患者合并细菌感染多为医院获得性感染(nosocomial-acquired infection),发生率约为15%~35%,显著高于一般住院患者总的医院感染发生率(5%~7%),其中尿路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呼吸... 肝硬化患者合并细菌感染多为医院获得性感染(nosocomial-acquired infection),发生率约为15%~35%,显著高于一般住院患者总的医院感染发生率(5%~7%),其中尿路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呼吸道感染及菌血症为最常见,其中以SBP最有特点,住院的肝硬化患者SBP的发生率为8%~27%[1],如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会迅速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和肝肾功能衰竭,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由于SBP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比较倾向于腹水中性粒细胞(PMN)计数和腹水病原学检测,尽管如此,仍有许多SBP患者不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近几年对其发病机制研究较多,为此,本文就有关肝硬化并发SBP的发病机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聚合酶基因的突变模式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先珊 万谟彬 郑瑞英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50-1252,共3页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LAM)治疗过程中出现LAM耐药后,HBV聚合酶基因的突变模式及临床特征。方法对2005年12月-2007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住院或感染科门诊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LAM耐药患者进行HBV聚合酶基因测序,...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LAM)治疗过程中出现LAM耐药后,HBV聚合酶基因的突变模式及临床特征。方法对2005年12月-2007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住院或感染科门诊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LAM耐药患者进行HBV聚合酶基因测序,回顾性分析LAM耐药时HBV聚合酶基因的不同突变模式及患者临床特征。结果215例患者诊断为LAM耐药,192例患者检测到LAM相关的HBV聚合酶基因突变。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为6.25±1.31(log10拷贝/ml),ALT中位水平为75U/L(19~821U/L),72.4%(139/192)的患者出现ALT升高、肝炎发作。99.0%(190/192)的患者存在YMDD基序突变,其中4种主要突变类型是:rt M204I(33.9%),rtL180 M+rt M204V(26.0%),rtL180 M+rt M204I(21.9%),rtV173L+rtL180 M+rt M204V(11.5%)。与rt M204I相比,rt M204V多以联合rtL180 M突变的形式存在(P〈0.05)。LAM耐药时,4种突变类型患者的血清HBVDNA、A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MDD基序突变是LAM耐药后HBV聚合酶基因突变的主要模式,LAM耐药后患者临床病情轻重可能与HBV聚合酶基因突变类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拉米夫定 抗药性 病毒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