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冠心病患者益处发现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蕾 孔德华 +4 位作者 崔沙沙 陈文瑶 戴冬梅 吴菁 储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16期26-29,45,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益处发现体验。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益处发现体验。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提炼出主题。结果患者的益处发现表现为感恩、新的生活哲学、新的可能性、领悟社会支持、健康相关行为改变及利他行为等6个主题。结论医护人员应该具有心理护理的相关知识,能够识别患者益处发现的表现,可以通过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改变患者的行为,从而促进患者体验到更多的益处发现,进而促进患者良好的心理适应,提高其遵医依从性,改善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冠心病 益处发现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何忆雯 秦永文 丁仲如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选择性冠脉造影(SCA)结果为金标准,采用64排螺旋CT对6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272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选择性冠脉造影(SCA)结果为金标准,采用64排螺旋CT对6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272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CTA能够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其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CTA发现钙化病变52节段,SCA仅发现钙化病变35节段。CTA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6.33%,特异度98.16%,阳性预测值97.22%,阴性预测值97.56%。其中对左主干、左前降支病变及>75%的病变灵敏度最高,分别达到100%和94.4%。结论CTA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开口畸形、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可以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冠脉支架术后随访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任洪波 章同华 +3 位作者 秦永文 王学敏 张燕 刘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和方法 :利用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研究褪黑素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并从氧自由基、钙超载以及能量代谢方面探讨其基本作用机制。结果与结论 :预先给予 10mg/kg的褪黑素能够明显减少再灌注心肌线粒体的丙二醛 (MDA)... 目的和方法 :利用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研究褪黑素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并从氧自由基、钙超载以及能量代谢方面探讨其基本作用机制。结果与结论 :预先给予 10mg/kg的褪黑素能够明显减少再灌注心肌线粒体的丙二醛 (MDA)含量 ,增加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含量 ,减少钙超载 ,保护线粒体的结构完整性 ,促进再灌注心肌ATP合成能力的恢复 ,维持细胞代谢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激素 线粒体 心肌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生存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云雁 艾热夏提 +6 位作者 顾颖 杨雅薇 奥斯曼江 徐汝明 吴翔 李攀 马丽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720-724,共5页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生存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AMI患者2667例,其中男性2042例(男性组),女性625例(女性组)。女性组按院内生存情况又分为生存组565例,死亡组60例。分析女性组与男性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生存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AMI患者2667例,其中男性2042例(男性组),女性625例(女性组)。女性组按院内生存情况又分为生存组565例,死亡组60例。分析女性组与男性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临床检查、并发症、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女性组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组(9.6%vs 5.3%,P<0.01),其中接受PCI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未行PCI患者(5.1%vs 25.7%,P<0.01),急诊PCI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择期PCI患者(10.1%vs 2.5%,P<0.01)。女性AMI患者院内预后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红细胞比容、治疗方法、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呈正相关,与年龄、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肌钙蛋白T峰值、术后肌酐呈负相关(P<0.05,P<0.01)。女性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尿素、肌钙蛋白T峰值、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他汀类药物(P<0.05,P<0.01)。结论临床需更加关注女性发病情况,重视尿素、肌钙蛋白水平及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最优化药物治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尿素 肌钙蛋白T 主动脉内气囊泵 妇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心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卫萍 秦永文 +2 位作者 赵仙先 赵宝珍 张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7期697-699,共3页
目的 观察房间隔缺损 (ASD)经右心导管行封堵术后 ,右心房 (RA)、右心室 (RV )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86例ASD患者 ,均实施右心导管封堵术。封堵器为Amplatzer式封堵器。术前、术中和术后均经胸壁探查 ,观察心尖四腔心切面 ,比较术... 目的 观察房间隔缺损 (ASD)经右心导管行封堵术后 ,右心房 (RA)、右心室 (RV )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86例ASD患者 ,均实施右心导管封堵术。封堵器为Amplatzer式封堵器。术前、术中和术后均经胸壁探查 ,观察心尖四腔心切面 ,比较术前、术后 5min及术后 2月时 ,RA和RV容积大小和形态的变化及三尖瓣返流 (TR)的变化。结果  86例患者术后封堵器位置均良好。其中 83例无明显穿隔血流。 3例因为两孔型ASD封堵其中较大一孔 ,术后 5min残余分流瞬时量平均为 1.6ml。 80例术前与术后 5min比较 ,RA和RV容积明显减小 ,RA容积平均减小了 2 4.4% ,RV容积平均减小了 18.1%。 41例术后 2个月复查 ,其中 3 7例术前轻度肺动脉压力升高者 (小于 45mmHg) ,RA和RV明显减小 ,形态和容积恢复正常。三尖瓣返流明显减少或无。 4例肺动脉压力中至重度升高者 (大于 65mmHg) ,术后RA和RV也有所减小 ,TR减少。结论 ASD经右心导管行封堵术的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心脏导管插入术 右心功能 三尖瓣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心脏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朱玉峰 王贵明 +6 位作者 黄新苗 张建鹏 陈翔 吴弘 张瑾 秦永文 赵仙先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56-760,共5页
目的对自主研发的生物可吸收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和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体外毒性实验和肌肉内植入实验,评价可吸收心脏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可吸收心脏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制作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PDO)丝、聚在旋乳酸(PLA... 目的对自主研发的生物可吸收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和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体外毒性实验和肌肉内植入实验,评价可吸收心脏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可吸收心脏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制作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PDO)丝、聚在旋乳酸(PLA)无纺布、聚乙醇酸(PGA)缝线。将小鼠成纤维细胞瘤细胞(L-929细胞)与可吸收封堵器衙片共培养7d,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定量测试可吸收封堵器的细胞毒性。仵SD大鼠背部肌肉内植入封堵器盘片,检测封堵的组织相容性。结果①细胞毒性:封堵材料对细胞的贴壁、增殖无明显影响,培养上清液对细胞毒性为0或1级。②组织相容性:封堵器盘片植入SD大鼠背部肌肉后1~2周,组织病理检查可见PDO和PLA丝周围有大量成纤维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4周时炎性细胞恩著减少,可见较多的纤维结缔组织,6~8周时周围有较丰富的胶原纤维,可见较多的多核巨细胞,12周时可见PDO和PLA丝明显降解,周围新生血管形成。结论采用可降解高分子聚合材料制作的可吸收心脏间隔缺损封堵器具有良好的毕物相容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生物可吸收 生物相容性 封堵器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新型封堵器堵闭犬左心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杨志宏 秦永文 +4 位作者 吴弘 胡建强 王胜强 丁仲如 刘宗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89-992,共4页
目的在实验犬模型上评价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经导管封堵20只犬的左心耳,并于术后2周至6个月观察封堵器表面内膜生长情况、有无血栓和移位。采用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封... 目的在实验犬模型上评价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经导管封堵20只犬的左心耳,并于术后2周至6个月观察封堵器表面内膜生长情况、有无血栓和移位。采用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封堵器表面内膜及内皮生长情况。透射电镜检查内皮及组织细胞有无生长异常。结果 14只犬即刻成功植入封堵器。术后检查封堵器无移位,表面无血栓,左心耳完全封闭。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查显示,术后1个月封堵器表面覆盖纤维内膜组织,上有内皮细胞生长,3个月则完全被内皮覆盖。透射电镜检查见内皮细胞、封堵器附近心房肌肌节及线粒体形态、结构正常。肉眼及光镜下见肺、脾、肝、肾无栓塞或梗死表现。结论新型左心耳封堵装置操作方便、安全可行,长期植入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堵器 左心耳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库资料 被引量:43
8
作者 韩雅玲 王海昌 +17 位作者 陈韵岱 黄岚 丁世芳 吴宗贵 祝之明 向定成 姜铁民 赵仙先 杨丽霞 王冬梅 刘惠亮 宋治远 曹雪滨 荆全民 李毅 柏书轶 徐凯 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两个因素对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全军92家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8878例STEMI患者入选本研究。根据从发病到罪犯血管开通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开通时间≤3h(n=2999)、开通时间3~6h(n=2369)及开通时间〉6h(n=3510)。3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5%、2.9%和3.0%(P=0.405)。其中非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50岁的患者,若发病3h内接受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发生率为0.5%;若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70岁,超过6h才接受介入治疗,则院内死亡发生率可高达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与罪犯血管开通时间相关,老年及前壁心梗患者是院内死亡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血管开通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评价肺静脉与左心房的形态结构 被引量:7
9
作者 连士杰 曹江 +1 位作者 秦永文 弓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13-317,共5页
目的评价应用64层螺旋CT观察肺静脉和左心房形态结构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房颤患者46例,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检查,图像后处理运用3D成像及内镜等技术对肺静脉、左心房等解剖结构进行构建。结果①64层螺旋CT可构建肺静脉形态... 目的评价应用64层螺旋CT观察肺静脉和左心房形态结构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房颤患者46例,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检查,图像后处理运用3D成像及内镜等技术对肺静脉、左心房等解剖结构进行构建。结果①64层螺旋CT可构建肺静脉形态,并测得肺静脉数量、开口大小以及各个肺静脉走行方向,其中房颤组肺静脉开口大小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②64层螺旋CT构建左心耳形态,左心耳与左上肺静脉之间的界嵴及界嵴与左侧上下肺静脉之间连接部位的关系分别存在2种形态变异。③64层螺旋CT构建左房顶部形态分为突起型(9.0%)、凹陷型(32.9%)、平坦型(58.1%)3种,有12.5%存在局部凹陷。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可以清晰地构建肺静脉和左心房的形态结构,有助于提高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心房纤维颤动 肺静脉 左心房 形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8字缝合止血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勇 陈少萍 +2 位作者 徐荣良 赵先仙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84-986,共3页
目的探讨皮下8字缝合止血法对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术中即刻静脉穿刺点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80例房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患者,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将患者分为缝合组39例和压迫组41例。缝合组术... 目的探讨皮下8字缝合止血法对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术中即刻静脉穿刺点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80例房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患者,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将患者分为缝合组39例和压迫组41例。缝合组术后采用皮下8字缝合止血法处理股静脉穿刺点,术后制动2~4 h,24 h后拆线;压迫组术后人工压迫5 min,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 h,术后制动12 h。观察两组卧床时间和近期并发症。随访3个月,了解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一致。缝合组使用的鞘管平均直径(11.69±2.75)F,压迫组(12.63±1.96)F,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缝合组右室平均压(25.44±16.49)mmHg,压迫组(24.51±12.54)mmH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术后两组均无出血,无下肢静脉栓塞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3个月,穿刺点愈合良好,无股静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皮下8字缝合即刻止血疗效可靠,无并发症,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止血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介入治疗 股静脉 止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术后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监护方法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海燕 邱文娟 +2 位作者 毛红娟 王筱慧 张伟英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3期45-46,共2页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专科大量临床介入治疗的开展,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作为机械性循环辅助方法之一在我国逐步应用于临床.这一技术是将一气囊导管置入降主动脉上段,在体外触发信号与驱动装置控制下,心脏...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专科大量临床介入治疗的开展,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作为机械性循环辅助方法之一在我国逐步应用于临床.这一技术是将一气囊导管置入降主动脉上段,在体外触发信号与驱动装置控制下,心脏舒张前一瞬间球囊充气,收缩前一瞬间球囊放气,以增加心肌供血,降低心脏后负荷,提高心排量[1,2 ].作为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IA即治疗的监护方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护方法 主动脉球囊反搏 心脏术后 IABP 患者 并发症 临床 专科 中国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心尖导管植入自膨胀式主动脉瓣支架动物实验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翔 朱玉峰 +7 位作者 张本 张志钢 王飞宇 储国俊 王韦 赵仙先 秦永文 葛均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7-331,共5页
目的探讨开胸穿刺经心尖导管植入国产自膨胀式带瓣膜支架置换动物主动脉瓣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主设计酒杯状镍钛合金自膨胀支架,将新鲜的猪心包经脱细胞、防钙化等处理后裁剪成人工瓣膜,缝合在支架上,制成自膨胀式带瓣膜主动脉支... 目的探讨开胸穿刺经心尖导管植入国产自膨胀式带瓣膜支架置换动物主动脉瓣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主设计酒杯状镍钛合金自膨胀支架,将新鲜的猪心包经脱细胞、防钙化等处理后裁剪成人工瓣膜,缝合在支架上,制成自膨胀式带瓣膜主动脉支架。选择健康羊8只,左侧开胸小切口暴露心尖,穿刺左心室心尖,送入加硬钢丝经左心室-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建立轨道,透视引导下沿加硬钢丝通过18F输送鞘管将自膨胀式带瓣膜支架送至羊主动脉瓣位置,确认正确定位后退出输送鞘管释放支架,置换动物原主动脉瓣。手术后即刻行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瓣膜工作情况。结果 1只羊因支架植入位置过高导致冠状动脉堵塞当场死亡;1只羊因为术中支架置入位置过低导致主动脉瓣大量瓣周漏,术后死亡;余6只实验羊经导管瓣膜置换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即时DSA影像、超声检查结果表明人工主动脉瓣膜植入位置理想,无明显反流及瓣周漏,人工瓣膜代替原瓣膜工作正常。结论使用国产自膨胀式带瓣膜支架及其输送系统通过经心尖途径经导管植入置换动物主动脉瓣方法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 主动脉瓣置换 自膨胀式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IL-1β及IL-6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弘 沈茜 +2 位作者 章同华 秦永文 张国元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47-650,共4页
目的和方法:应用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研究不同浓度的TNFα、IL-1β、IL-6对微血管内皮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的调节。结果:5×104U/L的TNFα和IL-1β可明显增加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诱... 目的和方法:应用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研究不同浓度的TNFα、IL-1β、IL-6对微血管内皮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的调节。结果:5×104U/L的TNFα和IL-1β可明显增加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诱导内皮6h),并分别于105U/L、2×105U/L浓度时使中性粒细胞粘附数达高峰,但不同浓度的IL-6均未使粘附增加,免疫组化ABC法证实了同样的结果。进一步用抗ICAM-1和抗LFA-1单克隆抗体阻断实验表明,两种抗体在5mg/L浓度下可显著阻断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结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主要通过粘附分子ICAM-1/LFA-1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TNFΑ IL 中性粒细胞 心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耳造影方法的建立及最佳投照体位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志宏 吴弘 +3 位作者 胡建强 王胜强 丁仲如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8期494-496,共3页
目的建立经房间隔穿刺左心耳造影的动物实验方法,并确定左心耳造影最佳投照体位。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10只,按常规方法行房间隔穿刺,应用猪尾巴导管行左心耳造影,高压注射器行180°连续左心耳造影(15ml/s,总量120ml)。结果8只犬房间... 目的建立经房间隔穿刺左心耳造影的动物实验方法,并确定左心耳造影最佳投照体位。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10只,按常规方法行房间隔穿刺,应用猪尾巴导管行左心耳造影,高压注射器行180°连续左心耳造影(15ml/s,总量120ml)。结果8只犬房间隔穿刺成功并行左心耳造影,2只犬房间隔穿刺失败,其中1只犬行房间隔穿刺,穿破心室壁导致心脏压塞,术后死亡。每只犬获得左心耳连续造影图像各100帧,通过逐帧分析,发现左心耳在右前斜54°±5°和左前斜34°±4°投照体位所获得的图像最佳,在右前斜54°±5°投照体位,能较准确的测量左心耳开口大小和左心耳腔的宽度,在左前斜34°±4°,可清晰观察左心耳轮廓和能较准确的测量左心耳长径。结论左心耳造影以右前斜54°±5°,左前斜34°±4°投照体位为佳,可分别获得左心耳伸展位和较清晰的外形轮廓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 房间隔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兴 丁继军 +9 位作者 徐荣良 张振远 秦永文 吴弘 陈少萍 赵仙先 马丽萍 曹江 胡建强 陈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方法  6 3例AMI患者在发病 12h内接受梗死相关血管急诊PCI ,随访 1~ 14个月。结果  6 3例患者中6 1例 (96 .8% )介入治疗获得成功。 3例行经皮冠脉腔...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方法  6 3例AMI患者在发病 12h内接受梗死相关血管急诊PCI ,随访 1~ 14个月。结果  6 3例患者中6 1例 (96 .8% )介入治疗获得成功。 3例行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 (PTCA) ,5 8例置入支架。全部获得TIMI 3级血流灌注。 5例发生无血流现象 ,行冠脉内尿激酶溶栓血流改善。 5例在术中发生室速、室颤 ,4例及时除颤转复窦性心律 ,1例死亡。 5例心原性休克患者有 2例住院期死亡。随访期主要事件发生率 17% (5 / 6 0 ) ,其中 2例猝死 ,1例再梗死 ,再次接受PCI成功 ,1例接受择期CABG。 1例因支架内再狭窄行再次PCI。结论 直接PCI治疗AMI可有效地使梗死相关冠脉再通 ,成功率高 ,住院病死率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血管成形术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传导阻滞对左心室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肖世南 秦永文 +3 位作者 何静 娄景胜 万玛草 丁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316-231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情况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心功能变化的差异,分析LBBB对左心室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09年3月42例住院LBB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功能分为心功能代偿组(A组,n=28)和心功能失代偿组(B组,n=... 目的探讨不同情况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心功能变化的差异,分析LBBB对左心室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09年3月42例住院LBB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功能分为心功能代偿组(A组,n=28)和心功能失代偿组(B组,n=14),对比分析病因、常规心脏超声、心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及心电图的相关数据。结果两组LBBB患者基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BBB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BBB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BBB患者TDI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BBB患者心电图指标QR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QR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BBB患者心功能改变主要取决于原发病和心肌受累程度,心电图QRS离散度及TDI的相关指标对评价LBBB患者左心室及室间不协调运动情况有更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支传导阻滞 左心室功能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分级及性质的评估 被引量:19
17
作者 丁仲如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7期523-526,共4页
鉴别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是动力型还是阻力型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均具重要意义。本文综述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级、分期及肺动脉高压性质的判断,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新苗 王胜强 +1 位作者 赵仙先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416-416,共1页
关键词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 上腔静脉综合征 并发症 颈静脉怒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左心耳封堵装置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长永 张志钢 +1 位作者 白元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30-834,共5页
心房纤维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很大。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存在出血风险,部分患者不能耐受。经皮左心耳封堵在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方面安全有效,目前还只适用于存在抗凝禁忌的患者。本文回顾了... 心房纤维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很大。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存在出血风险,部分患者不能耐受。经皮左心耳封堵在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方面安全有效,目前还只适用于存在抗凝禁忌的患者。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应用的多种左心耳封堵装置,分析不同形状设计的装置与左心耳形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纤维颤动 左心耳封堵 心房封闭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存左上腔静脉合并右上腔静脉缺如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1例报告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力明 游晓华 +1 位作者 徐荣良 秦永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26-927,共2页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76岁,因"间断发作性晕厥1个月,2010年9月22日门诊Holter检查提示最长R-R间期11.5 s"于当日收入院。患者既往体健,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kPa),颈静脉无充盈,双肺未...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76岁,因"间断发作性晕厥1个月,2010年9月22日门诊Holter检查提示最长R-R间期11.5 s"于当日收入院。患者既往体健,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kPa),颈静脉无充盈,双肺未闻及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律齐,心脏各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永存左上腔静脉 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