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在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
作者 倪丽亚 孙超智 +3 位作者 李斌本 马宇 苏佳灿 邓小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2-457,共6页
目的回顾比较髂筋膜间隙阻滞(同时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复合喉罩全麻与蛛网膜下隙阻滞应用于8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非骨水泥型)的优劣性,探讨适合骨科高龄患者的个体化麻醉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80岁以上人... 目的回顾比较髂筋膜间隙阻滞(同时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复合喉罩全麻与蛛网膜下隙阻滞应用于8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非骨水泥型)的优劣性,探讨适合骨科高龄患者的个体化麻醉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80岁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麻醉相关资料,其中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喉罩全麻44例(G组),蛛网膜下隙阻滞54例(S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Ⅱ~Ⅳ级。记录麻醉诱导前以及诱导后5、10、15、20、30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前及术后即刻、术后6h、术后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麻黄碱使用次数、合并疾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前、术后1d睡眠质量;调查手术医生对麻醉方案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术前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患者ASAⅣ级例数多于S组(P<0.05)。术后6、24h时G组VAS评分低于S组(P<0.01),镇痛效果满意。两组麻醉诱导前及诱导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麻黄碱使用次数多于S组(P<0.01),S组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高于G组(P<0.05)。两组手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麻醉方案。在病例选择适当的情况下,髂筋膜阻滞复合喉罩全麻与蛛网膜下隙阻滞相比术后镇痛时间长,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筋膜阻滞 蛛网膜下隙阻滞 髋置换关节成形术 80岁以上老年人 喉罩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部骨折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单中心2859例分析 被引量:65
2
作者 翁蔚宗 李密 +9 位作者 周启荣 曹烈虎 王尧 陈晓 张军 汪琳 纪方 张建政 徐海栋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5-420,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 859例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所有髋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骨折类型... 目的回顾性分析2 859例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所有髋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方法等信息,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结果 (1)本院的髋部骨折收治总数逐年增加,其中股骨颈骨折的占比最高(1 602/2 859,56.03%),股骨粗隆间骨折次之。(2)髋部骨折患者年龄52~104岁,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1~80岁组最多,占37.39%(1 069/2 859)。(3)髋部骨折病例中女性所占比例(1 916/2 859,67.02%)高于男性(943/2 859,32.98%)。(4)受伤机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走中自行摔伤导致骨折最多,占87.65%(2 506/2 859)。(5)骨折类型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股骨颈骨折较多,男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比例较高。(6)所有患者中合并有糖尿病(765/2 859,26.76%)或心脑血管疾病(739/2 859,25.85%)的病例数最多。结论老年髋部骨折以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其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合并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这为进一步改善髋部骨折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老年人 流行病学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与InterTan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疗效的比较:一项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刘永伟 冯晓波 +4 位作者 谢卯 张波 刘国辉 苏佳灿 傅德皓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2-436,共5页
目的比较防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InterTan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102例老年(≥65岁)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A2.2、A2.3、A3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n=48,平均年龄(75.6... 目的比较防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InterTan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102例老年(≥65岁)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A2.2、A2.3、A3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n=48,平均年龄(75.6±6.7)岁]和InterTan组[n=54,平均年龄(75.3±6.6)岁]。后期随访中,门诊复查时记录Harris髋关节评分,通过电话、查访户籍获知患者死亡与否。结果两组间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InterTan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失血量高于PFNA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术后尖顶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有4例患者发生螺钉切出。两组共有3例患者院内死亡(2.9%)。后期随访中,两组骨折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和InterTan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3.9和27.4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和InterTan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预后相当,PFNA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上有一定优势,但有螺钉切出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内骨折固定术 股骨转子间骨折 防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 InterTan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策略选择:附915例报告 被引量:14
4
作者 曹烈虎 陈晓 +6 位作者 翁蔚宗 崔进 汪琳 张军 周启荣 王尧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9-414,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创伤骨科10年间手术治疗的915例8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总结高龄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2007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髋部骨折患者915例,根据术前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围手...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创伤骨科10年间手术治疗的915例8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总结高龄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2007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髋部骨折患者915例,根据术前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围手术期全身情况及基础疾病的调整,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方案,尽早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积极的早期功能锻炼、专科护理和科普宣教。回顾分析患者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术后全身和局部并发症及1年内死亡率。结果 915例患者手术时间50~120min,平均(69.5±34.2)min;手术出血量150~440mL,平均(278.3±56.8)mL;住院时间5~31d,平均(5.6±3.2)d。发生全身和局部并发症210例,其中全身和局部并发症分别为117例和93例。14例(1.5%)患者死亡。根据手术等待时间分为<2d组、2~7d组和>7d组,3组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待时间越长,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越高。结论高龄髋部骨折通过积极的术前准备和评估,在围手术期充分调整全身情况及基础疾病用药,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根据骨折部位、类型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尽早实行髋部骨折手术,并积极开展专科护理和术前宣教,实现髋部骨折的个体化诊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岁以上老年人 髋骨折 并发症 内固定术 围手术期医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通道建设提高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被引量:16
5
作者 曹烈虎 汪琳 +6 位作者 陈晓 翁蔚宗 崔进 张军 周启荣 王尧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1-425,共5页
目的观察绿色通道建设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经治的115例高龄(≥75岁)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治流程不同分为绿色通道组(58例)和常... 目的观察绿色通道建设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经治的115例高龄(≥75岁)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治流程不同分为绿色通道组(58例)和常规处理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的术后全身并发症和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绿色通道组手术等待时间(中位数43.6h)明显短于常规处理组(中位数136.8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绿色通道组住院时间[(4.3±1.2)d]明显短于常规处理组[(8.5±2.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通道组11例(19.0%)发生并发症,常规处理组29例(50.9%)发生并发症,常规处理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绿色通道组(P<0.01);绿色通道组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处理组[3.4%(2/58)vs 14.0%(8/57),P<0.05;3.4%(2/58)vs 15.8%(9/57),P<0.05],两组患者肺栓塞、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心肌梗死、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绿色通道建设应用于高龄髋部骨折的治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早期手术有利于缩短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髋部功能的康复,对老年髋部骨折的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髋骨折 绿色通道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柱钢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固定复杂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曹烈虎 周启荣 +8 位作者 翁蔚宗 李笛 魏强 陈晓 崔进 张军 汪琳 纪方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97-1402,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前柱钢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和双柱钢板两种内固定方式固定复杂髋臼骨折的力学稳定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6具成年男性防腐保湿处理的骨盆标本,保留韧带和髋关节囊,制作髋臼T型骨折模型,形成3条骨折线,分别位于前柱、后柱、方... 目的比较分析前柱钢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和双柱钢板两种内固定方式固定复杂髋臼骨折的力学稳定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6具成年男性防腐保湿处理的骨盆标本,保留韧带和髋关节囊,制作髋臼T型骨折模型,形成3条骨折线,分别位于前柱、后柱、方形区。将右侧髋臼骨折模型设为实验组,左侧髋臼骨折模型设为对照组。实验组行前柱钢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固定,对照组行双柱钢板固定。在前柱、方形区、后柱骨折线两侧分别设立2对标记点,共6对标记点,按前柱、方形区、后柱的顺序分别记为1和2、3和4、5和6,两侧对称标记。将标本固定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进行轴向加压,垂直加载压力从0N到1 500N,循环6次,记录300、600、900、1 200、1 500N时各对标记点的纵向移位。计算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6具标本上述6对标记点6次循环加载时得到的平均纵向移位(每1对标记点的纵向移位为该对标记点两点间垂直距离在载荷前后的差值)和剪切刚度。结果在6次实验加载过程中均未发生骨折或内固定断裂,两组各对标记点的纵向移位随载荷的增加逐渐增大,但最大纵向移位均未超过1mm,且不同载荷下两组各对标记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内固定的剪切刚度分别为(1 428±57)和(1 621±62)N/mm,实验组剪切刚度小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载荷300、600、900、1 200、1 500N情况下,前柱钢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和双柱钢板均可稳定、有效地固定T型骨折,满足骨折固定的要求。前柱钢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力学性能可靠,稳定性与传统双柱钢板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术 钢板 拉力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钙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单纯人工骨治疗下肢良性骨肿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畅 乔苏迟 +3 位作者 王志伟 李诚 曹烈虎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81-1585,共5页
目的评价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单纯使用硫酸钙颗粒人工骨植骨治疗下肢良性骨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关节骨病外科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97例下肢良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 目的评价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单纯使用硫酸钙颗粒人工骨植骨治疗下肢良性骨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关节骨病外科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97例下肢良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患者接受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联用组),另65例患者接受单纯硫酸钙颗粒人工骨植骨治疗(单用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切口不良事件、人工骨完全吸收后的骨质愈合情况等。结果联用组和单用组患者术后切口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6%(5/32)和26.2%(17/6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和单用组患者在硫酸钙颗粒人工骨完全吸收后,遗留明确或可疑骨缺损的发生率分别为9.4%(3/32)和29.2%(19/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下肢良性骨肿瘤具有良好的效果,两者的联合使用不会增加切口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并且可能降低人工骨被完全吸收后遗留骨缺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钙 同种异体骨 骨代用品 骨肿瘤 骨移植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激光烧结法构建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己内酯复合材料人工骨支架 被引量:8
8
作者 金光辉 孙晓飞 +6 位作者 夏琰 章云童 李超 张馨文 杨巧巧 王泽坤 谢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89-1294,共6页
目的用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S)技术构建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ano-HA)/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人工骨支架并探索其力学特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方法配制NanoHA质量分数分别为5%... 目的用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S)技术构建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ano-HA)/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人工骨支架并探索其力学特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方法配制NanoHA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的Nano-HA/PCL混合材料粉末,采用SLS技术制备出PCL与Nano-HA/PCL(5%、10%、15%)人工骨支架,并测定其孔隙率及抗压强度。将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接种至上述2种支架中,观察细胞黏附及增殖情况,并通过碱性磷酸酶(ALP)表达测定、茜素红法钙结节染色比较其成骨分化情况。结果各组支架均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和细胞黏附性,且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接种后第1天各组的AL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Nano-HA/PCL组的ALP表达逐渐高于PCL组与空白对照组(P<0.05),且Nano-HA比例越高,ALP的表达也越强(P<0.05);Nano-HA/PCL组茜素红染色的阳性强度高于PCL组与空白对照组,且随着Nano-HA含量增高,其钙结节数量增多,染色的阳性强度也随之增加。结论本研究通过SLS技术所构建出的Nano-HA/PCL人工骨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强度、生物相容性及骨诱导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骨修复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干细胞 羟基磷灰石 生物复合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研究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命运 被引量:46
9
作者 陈晓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7-404,共8页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容易发生脆性骨折,其发病率逐年增高。骨质疏松症发病与骨平衡的破坏有关,一方面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加快,另一方面成骨细胞功能衰减、骨形成不足,...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容易发生脆性骨折,其发病率逐年增高。骨质疏松症发病与骨平衡的破坏有关,一方面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加快,另一方面成骨细胞功能衰减、骨形成不足,最终导致净骨量丢失。成骨不足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方向密切相关。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方向分化增多,向成骨方向分化减少,其分化命运受BMP/Smad、Wnt、Notch、Hedgehog等多条信号通路调控,并涉及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和表观遗传等多种调控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焦点。未来研究可集中于寻找决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方向的关键因子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信号通路 微RNAS 表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术后骨不连 被引量:5
10
作者 曹烈虎 魏强 +8 位作者 陈晓 翁蔚宗 崔进 李海航 汪琳 张军 周启荣 纪方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2-148,共7页
目的探讨采用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45例胫骨术后骨不连患者进行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根据骨不连分型:肥大型29例,萎缩型14例,假关节... 目的探讨采用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45例胫骨术后骨不连患者进行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根据骨不连分型:肥大型29例,萎缩型14例,假关节2例。首次固定器械:钢板固定32例,髓内钉固定11例,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对其中8例钢板内固定稳定患者行单纯腓骨截骨自体髂骨植骨术,对35例内固定和2例外固定失效患者行固定取出更换锁定加压钢板+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术,通过定期正侧位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相关并发症,并根据Olerud-Molander评分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1.3~2.5(1.7±0.5)h,术中出血量为200~500(250.0±59.6)mL,腓骨截骨长度为2~3(2.4±0.5)cm,髂骨植骨量为3~23(7.8±1.3)cm3。随访时间为12~48(16.5±3.3)个月,45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3~11(5.6±2.4)个月。26例(58%)患者在3~5个月愈合,13例(29%)患者6~8个月愈合,其余6例(13%)患者9~11个月愈合。肢体无短缩27例,短缩<1cm者9例,短缩1~2cm 6例,短缩>2cm 3例。末次随访时评定下肢关节功能:优23例,良14例,可5例,差3例。结论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可以对骨折断端进行加压,增加断端接触面积,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截骨 骨移植 胫骨骨折 骨折愈合 骨不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辅助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改善胫骨旋转不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磊 房雷 +4 位作者 陈晓 史萌 周琳 徐盛明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目的比较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髓内钉内固定术(INT)和3D打印辅助MIPO 3种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后胫骨旋转不良的程度和发生率。方法纳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80例单侧胫骨骨折患者(年龄16~6... 目的比较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髓内钉内固定术(INT)和3D打印辅助MIPO 3种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后胫骨旋转不良的程度和发生率。方法纳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80例单侧胫骨骨折患者(年龄16~60岁),不论分型按入组先后顺序依次分入MIPO组、INT组和3D打印辅助MIPO(3D-MIPO)组,每组60例,平均年龄分别为(39.18±9.10)、(39.28±9.23)和(39.07±10.40)岁。术后CT扫描双侧膝、踝关节层面,测量患侧和健侧旋转角并计算其差值,其差值绝对值>10°定义为胫骨旋转不良。比较并分析3组患者在治疗胫骨骨折后胫骨旋转不良的程度和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发生,个别患者伤口出现渗液经换药或清创后愈合。MIPO组旋转角平均差值为(6.85±3.82)°,其中内旋9例、外旋51例,确诊胫骨旋转不良7例,发生率为11.67%;INT组旋转角平均差值为(6.34±3.44)°,其中内旋10例、外旋50例,确诊胫骨旋转不良6例,发生率为10.00%;3D-MIPO组旋转角平均差值为(3.96±2.24)°,其中内旋8例、外旋52例,确诊胫骨旋转不良1例,发生率为1.67%。3组旋转角平均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0,P<0.01),3D-MIPO组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低于MIPO组和IN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利用3D打印辅助完成术前钢板塑形可降低MIPO后胫骨旋转不良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接骨板内固定 三维打印 胫骨骨折 旋转不良 髓内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高浓度氢气促进小鼠脊髓钳夹损伤功能恢复 被引量:3
12
作者 顾峥嵘 陈晓 +6 位作者 张荣佳 曹烈虎 张军 周启荣 翁蔚宗 纪方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4-369,共6页
目的研究呼吸高浓度氢气对小鼠脊髓钳夹损伤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36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和氢气治疗组,每组12只。脊髓损伤组和氢气治疗组建立脊髓钳夹伤小鼠模型,氢气治疗组加以呼吸66.7%氢气持续3d... 目的研究呼吸高浓度氢气对小鼠脊髓钳夹损伤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36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和氢气治疗组,每组12只。脊髓损伤组和氢气治疗组建立脊髓钳夹伤小鼠模型,氢气治疗组加以呼吸66.7%氢气持续3d、每天4次的方案治疗。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采用BMS评分、BBB评分及足迹分析评估小鼠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期为1周。于损伤后第7天麻醉小鼠并取脊髓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脊髓组织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病理切片观察脊髓组织形态。结果与脊髓损伤组相比,氢气治疗组小鼠脊髓钳夹伤后的BMS评分、BBB评分均升高(P<0.05)、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小鼠足迹分析结果和脊髓损伤区的组织形态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呼吸高浓度氢气能够促进小鼠脊髓钳夹伤后的神经、运动功能及脊髓再生功能的恢复,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脊髓损伤的辅助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抗氧化剂 足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诱导因子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汪琳 李全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8-462,共5页
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在细胞对低氧的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葡萄糖代谢、血管重建和红细胞生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IF对骨生成、骨吸收及血管生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骨血管结构... 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在细胞对低氧的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葡萄糖代谢、血管重建和红细胞生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IF对骨生成、骨吸收及血管生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骨血管结构和功能退变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HIF在骨生成、骨吸收、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出发,综述了HIF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关系及其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 骨质疏松 骨生成 骨吸收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致重症烧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东华 张秀伟 +4 位作者 陈建芳 张伟英 朱旭霄 刘晓博 周小南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15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爆炸致重症烧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4年8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某地特大爆炸事件中发生特重度烧伤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5例患者中,10例患者经过植皮、抗感染、烧伤换药... 目的探讨爆炸致重症烧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4年8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某地特大爆炸事件中发生特重度烧伤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5例患者中,10例患者经过植皮、抗感染、烧伤换药、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创面愈合良好,病情平稳转入康复科;5例患者因缺少自体皮源,并发脓毒血症病死。结论积极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和护理,有利于提高重症烧伤患者的植皮成活率,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烧伤 肠内营养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β-链蛋白结合药物SAHPA1治疗去卵巢小鼠骨质疏松
15
作者 李全 袁承杰 +3 位作者 翁蔚宗 刘超 胡宏岗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5-408,共4页
目的评估新型β-链蛋白(β-catenin)结合药物SAHPA1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C57雌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骨质疏松模型组(模型组)、骨质疏松模型治疗组(治疗组),每组5只小鼠。... 目的评估新型β-链蛋白(β-catenin)结合药物SAHPA1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C57雌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骨质疏松模型组(模型组)、骨质疏松模型治疗组(治疗组),每组5只小鼠。假手术组仅暴露卵巢后缝合切口;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行双侧卵巢切除,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治疗组在切除卵巢后即刻开始每日肌注β-catenin结合药物SAHPA1(10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日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8周后,利用骨组织切片H-E染色、micro-CT等方法观察小鼠股骨干骺端骨小梁形态并进行形态学计量分析,评估SAHPA1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骨密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AHPA1治疗后,小鼠骨密度和骨小梁数量增高(P<0.05),骨小梁厚度与模型组比较虽有一定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β-catenin结合药物SAHPA1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有一定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 动物模型 骨密度 Β-链蛋白 SAHPA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改性对介孔硅酸钙镁/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施张宇 李全 +3 位作者 唐颂超 钱军 潘泳康 魏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4,共8页
实验制备了介孔硅酸钙镁/聚醚醚酮复合骨修复材料,采用砂纸打磨及喷砂对其表面进行改性。结果表明:表面改性明显提高了复合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和亲水性(水接触角降低),喷砂在复合材料表面暴露出大量的介孔硅酸钙镁,形成了多孔结构,粗糙度... 实验制备了介孔硅酸钙镁/聚醚醚酮复合骨修复材料,采用砂纸打磨及喷砂对其表面进行改性。结果表明:表面改性明显提高了复合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和亲水性(水接触角降低),喷砂在复合材料表面暴露出大量的介孔硅酸钙镁,形成了多孔结构,粗糙度和亲水性提高最大。表面改性复合材料在模拟体液中浸泡7 d后,表面都形成了大量磷灰石;表面改性促进了MC3T3-E1细胞在复合材料表面粘附、增殖和分化。喷砂比砂纸打磨更明显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硅酸钙镁 聚醚醚酮 复合材料 表面改性 表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膦酸盐类药物促进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伤椎骨修复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海栋 刘晓伟 +3 位作者 史新瑞 杨斐 苏佳灿 许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3-446,共4页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双膦酸盐抗骨质疏松进行伤椎骨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胸腰椎骨折后路矫形内固定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双膦酸盐治疗...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双膦酸盐抗骨质疏松进行伤椎骨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胸腰椎骨折后路矫形内固定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双膦酸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术后除给予骨化三醇、碳酸钙D3等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外,双膦酸盐治疗组服用阿仑膦酸钠维D3片(每片含阿仑膦酸钠70mg,每周1片),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测量胸腰椎损伤区的骨密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复位后即刻两组伤椎骨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在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值均不断增加,术后1个月、3个月时两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时双膦酸盐组的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进行干预,可加快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伤椎骨质疏松的修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术 骨质疏松 应力屏蔽 双膦酸盐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早期微创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安全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建政 高杰 +5 位作者 韩立 王晓伟 任继鑫 刘智 苏佳灿 孙天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7-451,共5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早期微创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32例因心脑血管疾患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在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早期微创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32例因心脑血管疾患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在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行早期闭合复位微创髓内钉治疗。回顾分析32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骨折AO分型、受伤到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血红蛋白、住院时间、ICU时间、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切口并发症、全身并发症以及1个月内和1年内死亡率等资料,评估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早期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安全性。结果 32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1例,骨折时年龄65~81岁,单纯使用氯吡格雷者25例、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者7例,受伤到手术时间2~13(4.8±2.5)d,平均手术时间(89.0±33.2)min。术中出血量(242.9±83.7)mL,术后引流血量(259.8±94.9)mL,术后血红蛋白(73±11)g/L,术后输血量(390.2±103.1)mL。术后ICU停留时间为(1.7±0.9)d,住院时间为(12.5±2.5)d。发生术后切口并发症3例(9.4%),其中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切口周围血肿。术后1个月内并发急性心血管事件3例(9.4%),急性脑卒中2例(6.2%),肺炎2例(6.2%),压疮1例(3.1%)。术后1个月内死亡3例(9.4%),术后1年内死亡12例(37.5%)。结论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早期微创手术治疗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不会增加1年内患者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髓内骨折固定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与骨骼影像自动化处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立鹏 陈晓 +1 位作者 纪哲 陆建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24-1628,共5页
深度学习是一种以神经网络为架构、对数据进行表征学习的机器学习算法,是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新兴的研究方向,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多个领域,如皮肤癌的分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测及肺结节的评估等,深度学习在骨骼影像中的应... 深度学习是一种以神经网络为架构、对数据进行表征学习的机器学习算法,是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新兴的研究方向,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多个领域,如皮肤癌的分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测及肺结节的评估等,深度学习在骨骼影像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深度学习在骨骼影像自动化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骨骼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黄酮介孔玻璃水泥支架材料修复兔股骨骨缺损
20
作者 王勇 曹烈虎 +6 位作者 吴银生 陈晓 翁蔚宗 汪琳 张军 周启荣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4-190,共7页
目的评价异黄酮介孔玻璃水泥支架材料修复兔股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不同组分的骨水泥材料,并用介孔玻璃水泥粉末吸附植物性激素大豆异黄酮(isoflavone,IS),制备成载IS的硫酸钙(calcium sulphate,CS)骨水泥(CS/IS)、载IS的20%介孔硅... 目的评价异黄酮介孔玻璃水泥支架材料修复兔股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不同组分的骨水泥材料,并用介孔玻璃水泥粉末吸附植物性激素大豆异黄酮(isoflavone,IS),制备成载IS的硫酸钙(calcium sulphate,CS)骨水泥(CS/IS)、载IS的20%介孔硅酸钙镁/硫酸钙(20%mesoporous magnesium calcium silicate/calcium sulfate,20m-MCS/CS)骨水泥(20m-MCS/CS/IS)、载IS的40%介孔硅酸钙镁/硫酸钙(40m-MCS/CS)骨水泥(40m-MCS/CS/IS),检测不同骨水泥支架材料的体外释药性能。将6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15只,制作右侧股骨末端骨缺损模型后,分别植入CS、20m-MCS/CS、40m-MCS/CS以及40m-MCS/CS/IS,于术后第4、8、12周各组随机处死5只兔并取材,进行micro-CT扫描,脱钙后切片并进行三色染色,普通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20m-MCS/CS/IS和40m-MCS/CS/IS骨水泥对IS的释放均为缓释,但40m-MCS/CS/IS的释放量更多,在第25天已高达(41.0±1.8)%,因此后续实验中采用40m-MCS/CS/IS。动物实验表明,骨水泥支架植入12周后,CS组的缺损部位仍比较明显,20m-MCS/CS组有了一定程度的修复,40m-MCS/CS组已基本愈合,而40m-MCS/CS/IS组已基本完全愈合并且骨小梁已贯穿骨缺损区。三色染色结果显示40m-MCS/CS/IS复合骨水泥有更快的降解速度,能够促进大量新生骨和成熟骨的产生,其促成骨能力也优于40m-MCS/CS。结论异黄酮介孔玻璃水泥能有效修复腔隙性骨缺损,有望成为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用品 介孔硅酸钙镁 硫酸钙 异黄酮类 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