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蟾素注射液中蟾毒内酯类成分含量检测 被引量:50
1
作者 苏永华 黄雪强 +3 位作者 张大志 张亚妮 谢觉民 凌昌全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华蟾素注射液中蟾毒灵、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等成分含量。方法 :醋酸乙酯分离提取华蟾素中脂溶性成分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定量检测 ,以Econosphere C1 8柱为分析柱 ,乙腈 水 (50∶50 )为流动相 ,检... 目的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华蟾素注射液中蟾毒灵、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等成分含量。方法 :醋酸乙酯分离提取华蟾素中脂溶性成分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定量检测 ,以Econosphere C1 8柱为分析柱 ,乙腈 水 (50∶50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 2 99nm。结果 :该测定方法准确 ,分离效果好 ,灵敏度高。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华蟾素注射液中各蟾毒内酯类成分含量分别为蟾毒灵 0 .333μg·mL- 1 ,华蟾酥毒基 0 .1 59μg·mL- 1 ,脂蟾毒配基 0 .1 1 0 μg·mL- 1 。结论 :华蟾素注射液中蟾毒灵浓度从理论上讲已达到有效作用浓度 ,可能是华蟾素注射液抗肿瘤有效成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蟾素 蟾毒灵 华蟾酥毒基 脂蟾毒配基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蜜蜂毒中蜂毒素的分离纯化方法及含量测定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岭 凌昌全 +1 位作者 胡晋红 黄雪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09-611,共3页
目的 :从蜜蜂毒中分离纯化蜂毒素 (melittin) ,建立以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及 HPL C进行蜂毒素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方法 :用 Sephadex G- 2 5、Sephadex G- 5 0、Sephadex G- 75三步层析法从蜜蜂毒中分离纯化蜂毒素 ,... 目的 :从蜜蜂毒中分离纯化蜂毒素 (melittin) ,建立以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及 HPL C进行蜂毒素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方法 :用 Sephadex G- 2 5、Sephadex G- 5 0、Sephadex G- 75三步层析法从蜜蜂毒中分离纯化蜂毒素 ,以SDS- PAGE定性 ,以 HPL C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样品经 SDS- PAGE测定为单一条带 ,相对分子质量约 30 0 0。 HPL C含量测定 ,平均回收率为 95 .97% ,相对标准差 (RSD)为 1.0 7%。结论 :以上述分离纯化法可制得高纯度的蜂毒素 ,检测方法准确、可靠、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素 色谱法 凝胶 聚丙烯酰胺凝胶 高压液相 SDS-PAGE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VEGF-C、VEGF-D、VEGFR-3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修丽娟 刘龙 +3 位作者 刘煊 余嘉惠 宋尚晋 岳小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58-1461,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原发灶、癌旁及胃周淋巴结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蛋白表达与各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胃癌患者的癌、癌旁及胃周淋巴结组织中V... 目的探讨胃癌原发灶、癌旁及胃周淋巴结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蛋白表达与各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胃癌患者的癌、癌旁及胃周淋巴结组织中VEGF-C、VEGF-D、VEGFR-3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各临床参数包括肿瘤分化程度、Laure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否等对胃癌组织中VEGF-C、VEGF-D、VEGFR-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VEGF-D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2.82±1.66vs 2.13±1.75,4.81±2.30vs 3.78±1.94,n=60,P均<0.05)。VEGFR-3蛋白表达水平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VEGF-C、VEGF-D、VEGFR-3的蛋白表达水平(3.77±2.43、2.86±1.95、2.55±2.11,n=44)均高于未转移淋巴结组织(2.25±2.01、1.98±1.73、0.76±1.13,n=59,P均<0.05)。关于各临床参数的分析结果显示VEGF-C、VEGF-D的蛋白表达水平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高于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0.05),H.pylori感染阳性的胃癌组织中VEGFR-3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H.pylori阴性的胃癌组织(P<0.05)。结论 VEGF-C、VEGF-D蛋白表达水平在胃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上调,且与胃癌的淋巴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和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俞超芹 俞瑾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62-1364,共3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具有侵袭性强、广泛种植、易复发等特性。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尚不理想,目前已成为妇科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其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机制 中西医结合治疗 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 化瘀通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肝癌黄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德增 翟笑枫 +1 位作者 彭永海 孙洪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20-620,623,共2页
关键词 黄疸 肝肿瘤 中西医结合疗法 愈疸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未病”思想在原发性肝癌防治中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群伟 凌昌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6期1172-1174,共3页
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把我国肝癌"未病态"人群分为4类:"健康未病态"的健康人群,"潜病未病态"的非活动性HBV、HCV等病毒携带者、饮食不洁不节者和情绪抑郁者,"前病未病态"的各型慢... 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把我国肝癌"未病态"人群分为4类:"健康未病态"的健康人群,"潜病未病态"的非活动性HBV、HCV等病毒携带者、饮食不洁不节者和情绪抑郁者,"前病未病态"的各型慢性肝炎、肝硬化,"传变未病态"的肝癌患者。针对这4类"未病态"的特点分别论述了干预措施,以尽量减少肝癌的发生、发展,改善肝癌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肝癌 中医药 预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7
作者 董惠娟 李红梅 +2 位作者 吴秀琴 李娟娟 钱火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14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 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进行PICC的患者48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237)和观察组(n=251)。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采用转头曲颈法,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采用B超探头横切按压颈内静脉加以探测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PICC头端异位的情况。结果对照组237例中5例患者置管后X线摄片示导管尖端异位入颈内静脉;观察组251例中2例患者穿刺置管中发现异位入颈内静脉,立即调整后X线摄片示置管成功。结论 B超不仅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对PICC置管过程中防止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有着较好的定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 导管 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法”在原发性肝癌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晓琳 翟笑枫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41-44,共4页
"和法"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是临床常见的治法之一,主要包括和解法与调和法。原发性肝癌是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根据肝脏的生理特点,将其病理特点概括为肝脾失和、气血失调、阴阳失衡。结合相关代表... "和法"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是临床常见的治法之一,主要包括和解法与调和法。原发性肝癌是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根据肝脏的生理特点,将其病理特点概括为肝脾失和、气血失调、阴阳失衡。结合相关代表方剂及现代研究,从调和肝脾、调和气血、调和阴阳等方面探讨"和法"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推广"和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法 调和肝脾 调和气血 调和阴阳 原发性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的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凌昌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03-605,共3页
关键词 肝肿瘤 预防和控制 中药疗法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蟾素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10
作者 孙洪雨 凌昌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83-84,共2页
华蟾素在肝癌防治中应用广泛,使用的方法有静脉滴注、肝内注射、肝动脉灌注栓塞等,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华蟾素成分复杂,为进一步提高其治疗肝癌的疗效,尚需在提取抗癌作用更强的单体、开发高浓缩缓释制剂和探讨更有效的临床配伍方案... 华蟾素在肝癌防治中应用广泛,使用的方法有静脉滴注、肝内注射、肝动脉灌注栓塞等,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华蟾素成分复杂,为进一步提高其治疗肝癌的疗效,尚需在提取抗癌作用更强的单体、开发高浓缩缓释制剂和探讨更有效的临床配伍方案等方面继续研究;在预防肝癌术后复发方面亦值得作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蟾素 治疗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蟾毒单体对SMMC-7721和BEL-7402人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7
11
作者 苏永华 尹西才 +2 位作者 谢觉民 高波 凌昌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3-395,共3页
目的:探讨蟾蜍中主要蟾毒内酯类成分蟾毒灵、华蟾酥毒基、酯蟾毒配基的抗肝癌作用及机制。方法:以SMMC-7721、BEL-7402人肝癌细胞为靶细胞,以丝裂霉素为阳性对照药物,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锥虫蓝染色和DNA染色分析法观察这3种蟾... 目的:探讨蟾蜍中主要蟾毒内酯类成分蟾毒灵、华蟾酥毒基、酯蟾毒配基的抗肝癌作用及机制。方法:以SMMC-7721、BEL-7402人肝癌细胞为靶细胞,以丝裂霉素为阳性对照药物,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锥虫蓝染色和DNA染色分析法观察这3种蟾毒单体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结果:蟾毒灵和华蟾酥毒基对上述肝癌细胞具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华蟾酥毒基较蟾毒灵作用略弱,但两者达到相同生长抑制效果所需浓度均低于丝裂霉素,酯蟾毒配基只有在较高浓度下才显示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不同浓度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对人肝癌细胞细胞膜具有破坏作用;可使人肝癌细胞阻止于G2/M期,使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降低,并有明显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作用。结论: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对上述人肝癌细胞具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具有对肝癌细胞膜的直接破坏作用和诱导凋亡作用;酯蟾毒配基抗肿瘤作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毒单体 SMMC—7721 BEL—7402 肝癌 细胞生长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泊洛沙姆407缓释剂瘤内注射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凌昌全 陈坚 +4 位作者 陈哲 黄雪强 高晓峰 郑晓梅 蒋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74-1076,共3页
目的 :观察去甲斑蝥素 -泊洛沙姆 40 7(NCTD- P40 7)缓释制剂局部注射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 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 NCTD- P40 7缓释制剂治疗 ,观察注射前后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变化及毒副... 目的 :观察去甲斑蝥素 -泊洛沙姆 40 7(NCTD- P40 7)缓释制剂局部注射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 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 NCTD- P40 7缓释制剂治疗 ,观察注射前后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变化及毒副反应程度 ,并与 2 9例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治疗作疗效对照。 结果 :NCTD- P40 7治疗过程中仅见部分患者发热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 T)轻度增高 ,其抑制肿瘤生长、降低 AFP水平和延长生存期等方面的疗效与 TACE治疗并无差别(P>0 .0 5 ) ,而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更具优越性 (P<0 .0 1)。 结论 :NCTD- P40 7瘤内注射治疗肝癌具有类似TACE治疗的疗效 ,但毒副反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泊洛沙姆 肝肿瘤 瘤内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毒素体外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凌昌全 黄雪强 刘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12-614,共3页
目的 :研究蜂毒素对建系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 方法 :通过凝胶色谱法从蜜蜂毒中纯化得高纯度蜂毒素 ,分别选取 SMMC- 772 1、BEL - 740 2和 Hep- 3B三种肿瘤细胞系 ,以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比色法观察蜂毒素对 3种肿瘤细胞系的... 目的 :研究蜂毒素对建系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 方法 :通过凝胶色谱法从蜜蜂毒中纯化得高纯度蜂毒素 ,分别选取 SMMC- 772 1、BEL - 740 2和 Hep- 3B三种肿瘤细胞系 ,以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比色法观察蜂毒素对 3种肿瘤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 ,以丝裂霉素、长春新碱、华蟾素为对照 ;并考察了蜂毒素对 SMMC- 772 1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的时效关系。结果 :蜂毒素的抑瘤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 ,抑制率优于对照组药物 ,蜂毒素对 SMMC- 772 1细胞系各时间点的抑瘤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蜂毒素的体外抑瘤作用明显 ,而且作用发生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素 肿瘤 药物疗法 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 MT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毒素缓释制剂瘤内注射减毒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凌昌全 黄雪强 +2 位作者 刘岭 王勇姿 张亚妮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15-617,共3页
目的 :观察蜂毒素缓释制剂瘤内注射的减毒增效作用。 方法 :以低、中、高 3种剂量 (0 .16、0 .32和 1.6 m g/ kg)的蜂毒素 -泊洛沙姆 40 7缓释剂对 H2 2 荷瘤小鼠施瘤内注射后 ,以小鼠生存期、血细胞、肝功能及其肿瘤病理形态变化为指... 目的 :观察蜂毒素缓释制剂瘤内注射的减毒增效作用。 方法 :以低、中、高 3种剂量 (0 .16、0 .32和 1.6 m g/ kg)的蜂毒素 -泊洛沙姆 40 7缓释剂对 H2 2 荷瘤小鼠施瘤内注射后 ,以小鼠生存期、血细胞、肝功能及其肿瘤病理形态变化为指标观察其体内抗肿瘤作用。 结果 :(1)蜂毒素缓释制剂的毒性明显低于单纯蜂毒素 (P<0 .0 5 ) ;(2 )蜂毒素缓释剂型治疗组肿瘤生长受到显著抑制 ,低、中、高剂量的抑瘤率分别为 2 0 .7%、36 .5 %、5 3.3% ;肿瘤组织广泛坏死 ,治疗后平均生存期明显延长 (P<0 .0 5 ) ,综合疗效优于单纯蜂毒素组。 结论 :蜂毒素缓释制剂瘤内局部注射能够通过延缓蜂毒素的释放速度 ,增加其与肿瘤细胞直接作用的时间等途径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素 迟效制剂 肿瘤 药物疗法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泊洛沙姆407缓释剂和无水乙醇的肝癌瘤内注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喆 翟笑枫 +1 位作者 蒋栋 凌昌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06-608,共3页
目的 :观察去甲斑蝥素 -泊洛沙姆 40 7(NCTD- P40 7)缓释剂瘤内注射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 5 6例癌灶最大直径为 6~ 12 cm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2 9例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 NCTD- P40 7缓释剂... 目的 :观察去甲斑蝥素 -泊洛沙姆 40 7(NCTD- P40 7)缓释剂瘤内注射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 5 6例癌灶最大直径为 6~ 12 cm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2 9例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 NCTD- P40 7缓释剂和对照组 (2 7例 )瘤内注射无水乙醇 ,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比较研究。结果 :在生活质量、实体瘤变化及实验室指标变化方面 ,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在生存期方面 ,12个月生存率治疗组为 31.0 % ,对照组为 2 2 .2 %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在毒副反应方面 ,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结论 :NCTD- P40 7缓释剂局部瘤内注射治疗可高浓度长时间作用于瘤体 ,对较大的中晚期肝癌具有一定疗效 ,且综合疗效优于无水乙醇瘤内注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螯素 泊洛沙姆 迟效制剂 肝肿瘤 药物疗法 疗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化痰方改善雄激素致不孕大鼠高雄激素血症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9
16
作者 俞瑾 张洁 +3 位作者 韩洁 雷玲 俞超芹 翟东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8-501,共4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方(BHHR)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ASR)高雄激素血症的治疗作用及治疗前后ASR卵巢内雄激素合成酶和代谢酶的表达量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D雌性大鼠于9日龄在颈背部皮下一次性注射丙酸睾丸酮(1.25 mg)制...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方(BHHR)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ASR)高雄激素血症的治疗作用及治疗前后ASR卵巢内雄激素合成酶和代谢酶的表达量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D雌性大鼠于9日龄在颈背部皮下一次性注射丙酸睾丸酮(1.25 mg)制备ASR模型。将造模成功的ASR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组(蒸馏水10 mL/kg灌胃)、二甲双胍治疗组(0.1 g/kg灌胃)和BHHR治疗组(10 mL/kg灌胃),每组各13只。另设正常对照组(n=10)。疗程(28 d)结束后观察大鼠的性周期恢复情况、体质量及卵巢质量/体质量比值。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睾酮(T)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定量方法检测卵巢3β-羟甾脱氢酶、细胞色素P450 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和P450芳香化酶的表达量。结果 (1)性周期恢复:BHHR治疗组及二甲双胍治疗组中恢复性周期的大鼠数量多于模型组(P<0.01)。(2)体质量: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HHR治疗组与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体质量均较模型组降低(P<0.01)。(3)卵巢质量/体质量比值:模型组大鼠卵巢质量/体质量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BHHR治疗组及二甲双胍治疗组(P<0.01)。(4)血清T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T值高于正常对照组、BHHR治疗组及二甲双胍治疗组(P<0.01)。(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BHHR治疗组大鼠P450arom表达升高(P<0.01);BHHR治疗组3β-羟甾脱氢酶、细胞色素P450 1 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的表达与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HHR可以降低ASR模型大鼠血清T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雄激素代谢酶P450arom的表达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固醇17α-羟化酶 细胞色素P450 3β-羟甾脱氢酶 补肾活血化痰方 雄激素增多症 芳香化酶 雄激素致不孕大鼠 正常对照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制作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琦 孟庆莉 +1 位作者 彭永海 凌昌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074-1074,共1页
关键词 动物模型 肝肿瘤 肿瘤转移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缓释制剂毒性与疗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凌昌全 李柏 +5 位作者 陈坚 王文俭 郑晓梅 林万和 黄雪强 潘瑞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617-620,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去甲斑蝥素缓释制剂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选择泊洛沙姆407 作为去甲斑蝥素局部用药的载体,将去甲斑蝥素制成缓释剂型,在初步证实该制剂兔肝内注射后确能缓慢释放的前提下,比较不同剂型的去甲斑蝥素的毒性及对荷 ... 目的:初步探讨去甲斑蝥素缓释制剂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选择泊洛沙姆407 作为去甲斑蝥素局部用药的载体,将去甲斑蝥素制成缓释剂型,在初步证实该制剂兔肝内注射后确能缓慢释放的前提下,比较不同剂型的去甲斑蝥素的毒性及对荷 W 256 肿瘤大鼠的抗肿瘤效果。结果:(1)去甲斑蝥素缓释制剂肝内注射后在局部至少能停留4 h;(2)去甲斑蝥素缓释制剂的毒性明显低于单纯去甲斑蝥素;(3)去甲斑蝥素缓释剂型治疗组大鼠肿瘤生长受到显著抑制,肿瘤组织坏死广泛,治疗后平均生存期延长(与单纯去甲斑蝥素组相比, P< 0.05),综合疗效优于单纯去甲斑蝥素组。结论:去甲斑蝥素缓释制剂肝内局部注射能够通过延缓去甲斑蝥素的释放速度,增加其与肿瘤细胞直接作用的时间等途径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缓释剂 减毒增效 抗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被引量:8
19
作者 石书芳 俞超芹 +2 位作者 刘玉环 崔英 惠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28-1231,共4页
目的 :探讨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体外细胞模型。方法 :通过消化、过滤、沉降等方法 ,分离培养正常对照子宫内膜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 目的 :探讨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体外细胞模型。方法 :通过消化、过滤、沉降等方法 ,分离培养正常对照子宫内膜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 ,模拟人体内雌激素水平研究促进细胞生长的方法 ,光学显微镜观察离体细胞形态。结果 :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达 91.7% (11/ 12 )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 93.8% (15 / 16 ) ,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 75 .0 % (12 / 16 )。间质细胞传代 2次后 ,生长缓慢 ,经雌激素作用后 ,生长明显改善 ;腺上皮细胞不能传代 ,经雌激素作用后 ,生长改善不明显。结论 :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细胞比子宫内膜异位动物模型更接近于人体的特点 ,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可作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细胞模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 腺上皮细胞 间质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肝包膜下接种Walker-256瘤株肺转移的观察 被引量:8
20
作者 彭永海 李琦 +1 位作者 刘庆 凌昌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084-1084,1122,共2页
关键词 大鼠 肝包膜 接种 Walker-256瘤株 肝肿瘤 肿瘤转移 肺转移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