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1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地震后第1周一线医院伤员收治情况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陈爱民 张斌 +15 位作者 李昌琨 张伟 钱齐荣 史建刚 胡国汉 赵学维 王为民 孙延平 吴洋 章建林 任吉忠 王成才 叶军青 丁小萍 于冬梅 刘轶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80-1382,共3页
目的分析汶川地震后江油野战医院第1周伤员的收治情况,为地震灾区医疗队的组建和一线救治提供经验。方法对1 905名急诊救治伤员进行分类,回顾性分析其中需住院治疗伤员的病历资料,包括伤员地域分布、损伤类型、诊断、初期处理、转归等... 目的分析汶川地震后江油野战医院第1周伤员的收治情况,为地震灾区医疗队的组建和一线救治提供经验。方法对1 905名急诊救治伤员进行分类,回顾性分析其中需住院治疗伤员的病历资料,包括伤员地域分布、损伤类型、诊断、初期处理、转归等。结果需住院治疗的伤员629名,占急诊救治伤员的33%;年龄2~100岁,中位年龄41.2岁。震后前3 d收治的伤员数为384人(61%)。伤员主要来源分布为江油市245人(39%)、北川县194人(31%)、平武县158人(25%)。受伤类型中软组织裂伤326例(51.8%),软组织挫伤87例(13.9%),骨折202例(32.1%);其中有肢体严重挤压伤15例。主要受伤部位位于骨盆和四肢318例(50.6%),头部117例(18.6%),背部43例(6.8%);多发伤73例(11.6%)。接受手术治疗376例(59.8%),其中清创术326例,外固定支架术21例,内固定19例,截肢术11例,筋膜切开减压术4例,剖腹探查术4例,开颅术2例;术后感染率为11.8%。死亡39例,可能原因是脑外伤、骨盆骨折、腹部出血和多发伤。结论地震造成灾区内大部分医疗设施严重破坏时,快速组建医疗队、尽量利用灾区未损坏的医疗资源、迅速恢复供电等后勤补给对伤员救治和减少死亡极为重要;地震伤员以四肢创伤为主,应多选派骨创伤外科医师参加医疗队以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灾难医学 野战医院 地震 汶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74
2
作者 何蔚 张桦 +2 位作者 何海龙 许国华 叶晓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5-408,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20具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单节段(L4-5)腰椎标本和双节段(L4-5,L5-S1)腰椎标本(各10具)。每具标本分别制作以下3种模型:正常对照;右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 目的探讨腰椎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20具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单节段(L4-5)腰椎标本和双节段(L4-5,L5-S1)腰椎标本(各10具)。每具标本分别制作以下3种模型:正常对照;右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椎间融合器模型(单侧模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椎间融合器模型(双侧模型)。用WDW-4100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各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方向上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节段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弯、左/右扭转6个方向上的生物学稳定性在单侧模型与双侧模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节段标本在前屈、左弯、左/右旋转方向上的生物学稳定性在单侧模型与双侧模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后伸、右弯方向上双侧模型的稳定性均较单侧模型高(P<0.05)。结论在生物力学实验中,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刚度适中,腰椎可获得可靠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椎弓根螺钉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置换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参照轴的影像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储小兵 吴海山 +3 位作者 祝云利 徐长明 陶坤 周晓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0,共2页
目的比较全膝置换术中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参照方法———股骨上髁轴与Whiteside′s线的准确性,旨在为国人的人工膝关节手术技术提供实验依据,以减少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80例正常人(年龄19~42岁,男女各半)的膝关... 目的比较全膝置换术中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参照方法———股骨上髁轴与Whiteside′s线的准确性,旨在为国人的人工膝关节手术技术提供实验依据,以减少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80例正常人(年龄19~42岁,男女各半)的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螺旋CT扫描(层厚0.5mm)获取股骨远端精确的横断面图像,通过测量比较股骨上髁轴、Whiteside′s线与股骨后髁轴之间的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准确性。结果股骨上髁轴与股骨后髁轴的夹角(股骨后髁角)为男性6.7°±1.5°,女性6.4°±1.8°,Whiteside′s线与股骨后髁轴的夹角为男性7.2°±3.1°,女性7.8°±3.2°。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股骨上髁轴作为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参照较为恒定可靠,而Whiteside′s线的变异度较大、重复性较差。国人的股骨后髁角比西方人大,术中如以股骨后髁轴外旋3°来放置股骨假体,容易出现假体内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骨上髁轴 whiteside’s线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段颈椎病前路选择性手术的评价 被引量:31
4
作者 李家顺 贾连顺 +4 位作者 袁文 倪斌 叶晓健 石志才 余科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13-515,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颈前路手术对多节段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7例患者手术前后情况进行回顾。第1组7例为单一平面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患者,第2组26例为多平面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患者,第3组14例为颈椎次... 目的:分析不同颈前路手术对多节段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7例患者手术前后情况进行回顾。第1组7例为单一平面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患者,第2组26例为多平面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患者,第3组14例为颈椎次全椎体切除术患者。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第2、3组手术效果好于第1组,但并发症发生率也较第1组高。第2、3组间手术效果无显著差别,第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结论:对于多节段颈椎病,多平面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结合颈椎次全椎体切除术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术,而次全椎体切除术更适用于伴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前路减压 椎体融合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枚腰椎间融合器附加椎弓根螺钉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46
5
作者 王炤 赵杰 +2 位作者 王以近 王新伟 侯铁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斜向植入 ) ;(4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5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6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 ,对单枚腰椎融合器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 ,腰椎的即刻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测定 ,并进行比较。 结果 :腰椎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后 ,其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正常标本显著下降 (P<0 .0 5 ) ;采用单枚融合器斜向植入椎间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 (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 )显著提高 (P<0 .0 5 ) ,但仍低于正常标本 (P<0 .0 5 ) ;采用椎间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对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和正常标本显著提高 (P<0 .0 5 )。结论 :斜向植入单枚腰椎间融合器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再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其生物力学性能优良 ,强度和刚度适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枚腰椎间融合器 椎弓根螺钉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44
6
作者 侯春林 衷鸿宾 +6 位作者 张世民 陈爱民 刘祖德 刘明轩 徐瑞生 王永胜 尹承慧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探索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治疗途径。方法:对3 例圆锥上脊髓损伤(SCI)患者行两侧L5 ~S2 或S1~S3 前根吻合,经10~12 个月轴索再生后,检测膀胱排尿功能。结果:建立人工膀胱反射... 目的:探索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治疗途径。方法:对3 例圆锥上脊髓损伤(SCI)患者行两侧L5 ~S2 或S1~S3 前根吻合,经10~12 个月轴索再生后,检测膀胱排尿功能。结果: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手术后,通过刺激躯体传入神经,可经内脏传出神经引发膀胱内压升高,在膀胱充盈较满时能引起排尿反应。结论: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对SCI患者排尿有一定作用,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排尿功能 人工膀胱反射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前路手术治疗 被引量:15
7
作者 倪斌 贾连顺 +3 位作者 朱海波 袁文 吴德升 戴力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10-512,共3页
目的: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28例颈椎OPLL患者进行了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其中切除1个椎节8例(Ⅰ组),2个椎节11例(Ⅱ组),3个椎节9例(Ⅲ组),术后采用日本矫形... 目的: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28例颈椎OPLL患者进行了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其中切除1个椎节8例(Ⅰ组),2个椎节11例(Ⅱ组),3个椎节9例(Ⅲ组),术后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定标准进行评判。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3年,平均改善率75.8%。患病时间、术前脊髓损伤及症状的轻重均影响到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手术 后纵韧带 骨化 外科手术 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7
8
作者 袁文 徐盛明 +2 位作者 王新伟 张涛 刘百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评价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连续三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采用分节段单间隙减压+单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术后3个月植骨融... 目的:评价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连续三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采用分节段单间隙减压+单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率、JOA评分改善率,并与同期由同一组医师采用两椎体次全切除长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1例患者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时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改善率无明显差异;分节段减压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长节段减压组,两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分节段减压手术组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高于长节段减压组(91%),且无植骨块延期融合、内置物下沉等并发症发生,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具有更多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颈椎病 手术 分节段减压 植骨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测量脊柱颈曲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0
9
作者 程黎明 贾连顺 +1 位作者 陈雄生 谭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44-546,共3页
目的:测量国人颈段脊柱颈曲以及伸屈活动度。方法: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280例正常成人动态条件下颈段脊柱侧位Χ线片的颈曲和各椎体间相对转动角进行测量。结果:中间位颈曲正常值的范围为12~33°,颈段脊柱屈伸活... 目的:测量国人颈段脊柱颈曲以及伸屈活动度。方法: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280例正常成人动态条件下颈段脊柱侧位Χ线片的颈曲和各椎体间相对转动角进行测量。结果:中间位颈曲正常值的范围为12~33°,颈段脊柱屈伸活动度正常值范围为65~98°。屈伸运动中,各椎间活动度以C5~6活动度最大。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曲和屈伸活动度均呈逐步减少的趋势。结论:颈椎退行性变与椎间活动度有关。颈椎退变可使颈曲和颈椎屈伸活动度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段脊柱 脊柱颈曲 计算机测量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型皮瓣的血管基础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7
10
作者 张世民 徐达传 +1 位作者 顾玉东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 :探讨链型血供皮瓣类型的血管基础与临床意义。方法 :从皮瓣的血管解剖和临床应用方面总结作者的研究和文献资料。结果 :营养肢体被组织的穿支血管在浅出过程中 ,于深筋膜表面和皮神经、浅静脉周围 ,形成环环相扣的纵向链式吻合血... 目的 :探讨链型血供皮瓣类型的血管基础与临床意义。方法 :从皮瓣的血管解剖和临床应用方面总结作者的研究和文献资料。结果 :营养肢体被组织的穿支血管在浅出过程中 ,于深筋膜表面和皮神经、浅静脉周围 ,形成环环相扣的纵向链式吻合血管丛。临床将皮瓣的长轴与血管丛的轴向保持一致 ,成活的长宽比例可达 5∶1。结论 :链型血供是随意型血供和轴型血供的中间过渡形式 ,对带皮神经浅静脉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皮瓣分类 筋膜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血管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脊髓损伤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9
11
作者 袁文 贾连顺 +3 位作者 倪斌 陈德玉 宋海涛 毛志国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45-647,共3页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技术改进。 方法 :对 2 2例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 ,其中新鲜损伤 8例 ,陈旧性损伤 14例 ,采用经前路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 AO纯钛带锁钢板固定的...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技术改进。 方法 :对 2 2例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 ,其中新鲜损伤 8例 ,陈旧性损伤 14例 ,采用经前路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 AO纯钛带锁钢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经随访观察 ,症状获得改善 ,7例完全恢复。植骨在 3个月内牢固融合 ,术后 6个月 ,16例重返工作 ,3例残留手指麻木。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 ,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宜首选经前路手术治疗 ,前路手术除可达到减压、复位、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外 ,更重要的是可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骨折脱位 无脊髓损伤性 外科手术 术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Modic改变与轴性疼痛的关系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新伟 汤俊君 +4 位作者 袁文 顾韬 韩竹 张颖 林秋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病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6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MRI矢状位图像资料,记录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各节段分布及各分布节段类型,统计并分析Modic改变与颈部轴性疼痛的关系。结...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病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6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MRI矢状位图像资料,记录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各节段分布及各分布节段类型,统计并分析Modic改变与颈部轴性疼痛的关系。结果:136例颈椎病患者中有23例存在Modic改变,发生率为16.9%;男性患者中发生率为17.7%,女性为15%;最常出现Modic改变的节段为C5/6;ModicⅠ型、Ⅱ型和Ⅲ型的发生率分别为4.4%、7.4%、5.1%。存在Modic改变的患者中,轴性疼痛发生率为56.5%,术后缓解率为76.9%;无Modic改变者轴性疼痛的发生率为20.4%,术后缓解率为73.9%,两者轴性疼痛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odic改变Ⅰ、Ⅱ、Ⅲ型患者中轴性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3.3%、60%和28.6%,术后缓解率分别为100%、66.7%和50%;Modic改变Ⅰ型患者轴性疼痛发生率和术后缓解率均较其他两型为高(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中Modic改变以Ⅱ型最多,以C5/6节段最为常见。Modic改变患者轴性疼痛发生率较高,其中以ModicⅠ型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C改变 轴性疼痛 颈椎 终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2
13
作者 侯铁胜 傅强 +1 位作者 鲁凯伍 贾连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87-588,共2页
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侯铁胜傅强鲁凯伍贾连顺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尤其自MRI问世以后,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原则上本病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以解除脊髓压迫,保... 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侯铁胜傅强鲁凯伍贾连顺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尤其自MRI问世以后,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原则上本病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以解除脊髓压迫,保护和改善脊髓功能。本文报告我院收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的再认识 被引量:20
14
作者 贾连顺 倪斌 +6 位作者 袁文 包聚良 侯铁胜 戴力扬 陈雄生 石志才 钮心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03-506,共4页
目的:通过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对脊髓型颈椎病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其诊断作深入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手术处理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功能恢复状态评价手术疗效。结果:125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年6个月。... 目的:通过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对脊髓型颈椎病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其诊断作深入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手术处理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功能恢复状态评价手术疗效。结果:125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年6个月。优良者105例(占85%)。脊髓型颈椎病发病与颈椎解剖结构动态和静态因素相关,动态变化是最主要的因素。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史、脊髓损害程度决定了临床表现。早期症状和体征的发现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结论: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诊断 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死亡方式 被引量:16
15
作者 傅强 侯铁胜 +3 位作者 刘善荣 肖建如 方健 鲁凯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57-559,共3页
目的:观察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死亡方式。方法:应用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HE染色,对脊髓组织进行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在脊髓损伤区及相邻区域中发现少量神经元以及大量胶质细胞凋亡。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是... 目的:观察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死亡方式。方法:应用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HE染色,对脊髓组织进行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在脊髓损伤区及相邻区域中发现少量神经元以及大量胶质细胞凋亡。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是继发损伤期的重要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脊髓损伤 细胞凋亡 实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被引量:15
16
作者 侯铁胜 刘洪奎 +1 位作者 贾连顺 赵定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16-518,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手术疗法。方法:分析颈椎间盘突出症156例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手术疗效。结果: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分为中央型和侧方型。前者以颈髓受压,后者以神经根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MR...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手术疗法。方法:分析颈椎间盘突出症156例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手术疗效。结果: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分为中央型和侧方型。前者以颈髓受压,后者以神经根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MRI可明确显示其类型。对142例进行术后随访8~88个月(平均42个月),术后优良率为92%(130/142)。结论:MRI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病情较重,尤其中央型突出者及经正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应选择以颈前路手术为主的手术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突出 NMR 成像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筋膜皮瓣治疗褥疮 被引量:14
17
作者 侯春林 刘岩 +2 位作者 陈爱民 匡勇 李晓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1-64,共4页
应用10种筋膜皮瓣,即腰骶筋膜皮瓣、腰臀筋膜皮瓣、股后筋膜皮瓣、小腿后侧筋膜皮瓣、小腿外侧筋膜皮瓣、外踝上筋膜皮瓣、内踝上筋膜皮瓣、足外侧筋膜皮瓣、足底内侧筋膜皮瓣、足底外侧筋膜皮瓣修复31例(34处)褥疮,结果32... 应用10种筋膜皮瓣,即腰骶筋膜皮瓣、腰臀筋膜皮瓣、股后筋膜皮瓣、小腿后侧筋膜皮瓣、小腿外侧筋膜皮瓣、外踝上筋膜皮瓣、内踝上筋膜皮瓣、足外侧筋膜皮瓣、足底内侧筋膜皮瓣、足底外侧筋膜皮瓣修复31例(34处)褥疮,结果32处褥疮愈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筋膜皮瓣 褥疮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减压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新伟 陈德玉 +4 位作者 袁文 倪斌 徐建伟 贾连顺 赵定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1-313,共3页
目的 :探讨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减压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1 2月间经颈前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 1 1 6例 ,分为后纵韧带切除组 (n=6 2 )和后纵韧带保留组 (n=5 4 ) ,按照日本骨科协会 (J... 目的 :探讨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减压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1 2月间经颈前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 1 1 6例 ,分为后纵韧带切除组 (n=6 2 )和后纵韧带保留组 (n=5 4 ) ,按照日本骨科协会 (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利用 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并进行比较。结果 :平均 1 8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 ,后纵韧带切除组神经功能恢复率为 (74± 2 3) % ,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 [(6 3± 2 1 ) % ,P<0 .0 1 ];后纵韧带切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增加值为 (3.78± 1 .2 5 ) mm,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 [(2 .0 2± 1 .0 3) m m,P<0 .0 1 ]。 结论 :颈椎前路切骨减压后行后纵韧带切除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切除 颈前路减压 脊髓型颈椎病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部血管网对小腿远端蒂皮瓣的供血作用 被引量:55
19
作者 张世民 顾玉东 +1 位作者 徐达传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研究踝部血管网对小腿远端蒂组织瓣的供血作用。方法:通过10例小腿铸型标本和3例新鲜标本的解剖,观察踝部血管网的构成及其与小腿筋膜皮肤血管网的交通吻合。结果:踝部血管网有众多的血供来源,并形成错综复杂的各方吻合。踝部血管... 目的:研究踝部血管网对小腿远端蒂组织瓣的供血作用。方法:通过10例小腿铸型标本和3例新鲜标本的解剖,观察踝部血管网的构成及其与小腿筋膜皮肤血管网的交通吻合。结果:踝部血管网有众多的血供来源,并形成错综复杂的各方吻合。踝部血管网与小腿前侧、内侧、前外侧和后外侧的纵向筋膜血管丛及皮神经皮静脉血管丛,分别在踝前伸肌支持带、内踝、外踝前和外踝后的部位相交汇,吻合丰富而明显。结论:踝部血管网吻合充分、丰富,设计宽约3cm的筋膜皮下组织为蒂,可为小腿带皮神经和皮静脉血管丛的远端蒂筋膜皮瓣提供丰富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部 小腿 血管网 外科皮瓣 远端蒂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关节线高度对髌股关节接触压强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徐长明 储小兵 +2 位作者 冯明光 何志勇 吴海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35-1238,共4页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不同关节线高度对髌股关节接触压强的影响。方法:取7个关节结构正常、关节软骨完整的正常中国成人的新鲜冷冻尸体膝关节,将标本固定到8501型Instron生物力学测试机上,垂直加载负荷30 kg,改变股四头肌肌...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不同关节线高度对髌股关节接触压强的影响。方法:取7个关节结构正常、关节软骨完整的正常中国成人的新鲜冷冻尸体膝关节,将标本固定到8501型Instron生物力学测试机上,垂直加载负荷30 kg,改变股四头肌肌腱上的拉力使标本获得平衡,用压敏片测量髌股关节之间的峰值压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测量髌股关节之间的峰值压强;增加股骨侧的截骨量(每次为2 mm,即关节线分别为0、+2、+4、+6 mm),并将胫骨平台作相应的垫高,再次测量髌股关节之间的峰值压强。结果:TKA术后,膝关节屈曲60°、90°和120°时,关节线高度为+4、+6 mm时的外侧髌股关节峰值压强显著高于关节线高度为0、+2 mm时的峰值压强(P<0.05);膝关节屈曲30°、60°、90°和120°时,关节线高度为+6 mm时的内侧髌股关节峰值压强显著高于关节线高度为0、+2、+4 mm时的峰值压强(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线的高度抬高超过4 mm以上就会进一步导致髌股关节的峰值压强增高。TKA术中,应该尽量将关节线的变化控制在4 mm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人工 髌股关节 接触压强 关节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