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原发性皮肤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朱元杰 温海 +3 位作者 徐红 顾菊林 黄欣 赵瑾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建立原发性小鼠新生隐球菌皮肤感染模型,探讨免疫抑制状态在小鼠皮肤隐球菌感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24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免疫抑制组(腹腔注射200mg/kg的环磷酰胺)和未抑制组。将新生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01分别以5... 目的:建立原发性小鼠新生隐球菌皮肤感染模型,探讨免疫抑制状态在小鼠皮肤隐球菌感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24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免疫抑制组(腹腔注射200mg/kg的环磷酰胺)和未抑制组。将新生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01分别以5×10^7/ml皮内接种于两组小鼠,观察病程,记录皮损形成与消退时间,并进行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与病理检查。结果:两组小鼠均于接种菌悬液后2~9d[免疫抑制组(3.42±1.17)d、未抑制组(4.25±1.42)d]产生了结节、丘疹、溃疡、传染性软疣样皮损,并均于接种后22~44d[免疫抑制组(36.75±4.20)d、未抑制组(29.00±4.75)d]自愈。免疫抑制组小鼠皮损形成时间与未抑制组无显著性差异,而消退时间晚于未抑制组(P〈0.05)。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与病理检查均确证为隐球菌感染。结论:BALB/c小鼠皮下接种隐球菌后发生原发性皮肤感染,可以作为研究本病的动物模型。免疫抑制可能并不是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的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皮肤真菌病 免疫抑制法 小鼠 腹腔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的胞外蛋白水解酶及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检测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赤宇 温海 +3 位作者 王溪涛 朱红梅 顾菊林 徐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测定不同孵育条件、来源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分泌的胞外蛋白水解酶及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方法:30℃和37℃下用含有偶氮白蛋白的琼脂培养板培养不同来源及血清型的36株新生隐球菌菌株,测量其产生的廓清晕环的大小,计算CH值[菌落半... 目的:测定不同孵育条件、来源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分泌的胞外蛋白水解酶及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方法:30℃和37℃下用含有偶氮白蛋白的琼脂培养板培养不同来源及血清型的36株新生隐球菌菌株,测量其产生的廓清晕环的大小,计算CH值[菌落半径/(菌落半径+廓清晕环半径)]来比较其胞外蛋白水解酶及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强弱;用丝氨酸蛋白酶的特异性抑制剂观察两种酶活性改变;酶谱法观察菌株浓缩上清液中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和相对分子质量。结果:36株菌株在30℃和37℃培养条件下它们的平均CH值分别为0.558±0.170和0.575±0.169,两者间无显著差异;血清A(n=13)、B(n=13)、D/AD(n=6)型菌株各自的平均CH值分别为0.564±0.144、0.515±0.078和0.482±0.072,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临床分离株(n=23)、环境分离株(n=9)和荚膜缺陷株(n=4)各自的平均CH值分别为0.570±0.177、0.513±0.069和0.942±0.075(P<0.05)。对照组(不含抑肽酶)和抑肽酶不同浓度组(1.2、1.6 mU)的平均CH值分别为0.459±0.188,0.975±0.287、0.733±0.252(P<0.01)。菌株浓缩液中含有复杂的胞外蛋白酶类成分。结论:新生隐球菌胞外蛋白水解酶及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在30℃、37℃下无显著差异;在临床分离株中比环境分离株和荚膜缺陷株强;在不同血清型菌株间无显著差别;可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血清型 胞外蛋白水解酶 丝氨酸蛋白酶 抑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宏 温海 +1 位作者 徐红 廖万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3-454,共2页
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提出的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28株隐球菌和念珠菌进行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时各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几何均... 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提出的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28株隐球菌和念珠菌进行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时各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几何均值比单独用药显著降低(P<0.01);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协同相加作用较为明显,而且未发现有拮抗作用,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的平均值为0.8。提示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对致病酵母主要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5—氟胞嘧啶 体外联合用药 药敏试验 抗真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药疹37例临床回顾 被引量:8
4
作者 付涛 温海 +2 位作者 李军城 黄欣 徐楠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9-230,共2页
关键词 药疹 Steven—Johnson综合征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剥脱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小鼠体内分布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徐楠 邹豪 +2 位作者 范国荣 温海 陈江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制备携载两性霉素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研究其对血脑屏障的透过能力。方法:孵化法制备AmB-PBCA-NP,以聚山梨酯-80进行表面修饰,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流动相选择乙腈-水(40:60)及4%乙酸,405 nm处检测。小鼠... 目的:制备携载两性霉素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研究其对血脑屏障的透过能力。方法:孵化法制备AmB-PBCA-NP,以聚山梨酯-80进行表面修饰,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流动相选择乙腈-水(40:60)及4%乙酸,405 nm处检测。小鼠分3组,每组28只,分别注射AmB粉针剂、脂质体(AmB-L)及纳米制剂(AmB-PBCA-NP),通过检测小鼠脑组织等脏器中的药物浓度,评价其主动脑靶向作用。结果:AmB-PBCA-NP平均粒径94.38 nm,平均包封率为82%,载药量56.1%。给药后AmB粉针剂组小鼠脑内未能检测出药物,AmB-L组于3 h后测得微量浓度,而AmB-PBCA-NP组小鼠30 min即测得可观浓度,3 h后达133 ng/g。结论:聚山梨酯-80修饰的AmB-PBCA-NP具有主动脑靶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隐球菌性 两性霉素B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球菌病患者中NK细胞活性降低及其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孙孝 温海 +2 位作者 陈江汉 顾菊林 邓安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研究隐球菌病患者中NK细胞和隐球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隐球菌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40例的外周血标本。(1)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2、CD3、CD4、CD8、CD28、CD18... 目的:研究隐球菌病患者中NK细胞和隐球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隐球菌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40例的外周血标本。(1)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2、CD3、CD4、CD8、CD28、CD18、CD19、CD56表达水平;(2)以K562为靶细胞,采用MTT法分析NK细胞毒性活性以及IFN-α或IL-2对其的作用;(3)经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IFN-γ水平,并检测培养上清液的细胞毒性活性;(4)定量PCR分析穿孔素、颗粒酶和颗粒溶素的转录水平;(5)将新生隐球菌与NK细胞共同孵育,探讨NK细胞对新生隐球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隐球菌病患者PBMC中CD56+细胞显著减少(P<0.01),CD8+、CD19+、CD18+细胞显著增加(P<0.05或P<0.01),CD8+/CD2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例下降(P<0.05),而CD2+、CD3+、CD4+细胞无显著变化。隐球菌病患者PBMC中NK细胞的细胞毒性活性显著降低(P<0.01);加入IFN-α或IL-2后其活性显著升高(P<0.01)。隐球菌病患者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隐球菌病患者中穿孔素、颗粒酶和颗粒溶素的转录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隐球菌病患者NK细胞抑制新生隐球菌生长的程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P<0.05)。结论:隐球菌病患者中NK细胞数量和活性降低,利用IL-2或IFN-α等细胞因子能显著上调NK细胞的杀伤活性,提示了一条新的高效低毒的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病 自然杀伤细胞 细胞因子 天然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芯片检测新生隐球菌菌株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 被引量:4
7
作者 徐赤宇 温海 +3 位作者 王溪涛 朱红梅 顾菊林 徐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利用细胞芯片技术检测新生隐球菌菌株中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初步探讨丝氨酸蛋白酶在新生隐球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来源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菌株36株,应用组织芯片构建仪制备菌株芯片,利用菌株细胞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对... 目的:利用细胞芯片技术检测新生隐球菌菌株中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初步探讨丝氨酸蛋白酶在新生隐球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来源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菌株36株,应用组织芯片构建仪制备菌株芯片,利用菌株细胞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对菌株中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丝氨酸蛋白酶在所有菌株细胞中强阳性表达率为67.0%(25/36),强阳性表达率在血清A型、血清B型、血清D/AD型分别为46.2%(6/13)、92.3%(12/13)、66.7%(4/6),在环境分离株、临床分离株及荚膜缺陷株中分别为55.6%(5/9)、82.6%(19/23)、25%(1/4)。不同血清型及不同来源菌株中,以血清B型、临床分离株中的丝氨酸蛋白酶阳性表达率高(P<0.05)。结论:菌株细胞芯片是检测致病性真菌样本成分的新技术;致病力强的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中的丝氨酸蛋白酶表达最高,提示丝氨酸蛋白酶在临床菌株致病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细胞芯片 丝氨酸蛋白酶 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多中心开放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廖万清 李志刚 温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7-330,共4页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安全性及对甲生长速度的影响。方法:在全国15 家医疗单位进行多中心开放性临床研究,患者采用口服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观察对靶甲(患甲)的临床疗效、真菌学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后各期靶甲正常...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安全性及对甲生长速度的影响。方法:在全国15 家医疗单位进行多中心开放性临床研究,患者采用口服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观察对靶甲(患甲)的临床疗效、真菌学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后各期靶甲正常甲板的净增长长度。结果:该疗法对指甲真菌病及趾甲真菌病都有良好的疗效,对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丝状真菌所致的甲真菌病都有很好的疗效,真菌清除率达97.86%,并在停药后有后续的治疗作用。停药后6 个月和停药后9个月时,趾甲真菌病的靶甲正常甲板的净增长长度略高于指甲真菌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该疗法对甲真菌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对患甲尤其是趾甲真菌病有一定的促甲生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曲康唑 冲击疗法 甲真菌病 甲生长速度 多中心开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酮康唑喷膜的制备及其对湿疹和体癣豚鼠模型的疗效 被引量:5
9
作者 易雪梅 温海 +3 位作者 吴建华 张纯 王雯佶 钱方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制备新型酮康唑缓释喷膜,观察其对湿疹和体癣豚鼠模型的疗效。方法:以壳聚糖盐酸盐为成膜辅料,研制新型酮康唑喷膜,采用HPLC法测定其含量。色谱条件:Waters Symttry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磷... 目的:制备新型酮康唑缓释喷膜,观察其对湿疹和体癣豚鼠模型的疗效。方法:以壳聚糖盐酸盐为成膜辅料,研制新型酮康唑喷膜,采用HPLC法测定其含量。色谱条件:Waters Symttry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磷酸二氢钾缓冲液(4:1);流速为0.6ml/min;检测波长为239nm;柱温为(22±2)℃。建立新型酮康唑喷膜的质量控制标准。观察新型酮康唑喷膜对豚鼠湿疹和体癣模型的疗效,以喷膜基质作对照,并分别与地塞米松止痒霜和复方酮康唑霜的疗效相比较。结呆:酮康唑和醋酸地塞米松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2.0mg/ml和0.02~0.20mg/ml;回收率分别为98.41%和97.84%;两者日内RSD和日间RSD分别为1.17%和1.26%、1.57%和1.40%。皮肤刺激性实验表明其对豚鼠皮肤无刺激。新型酮康唑喷膜对湿疹和体癣模型疗效分别与地塞米松止痒霜和复方酮康唑霜相当。结论:新型酮康唑喷膜制备工艺简单,对湿疹和体癣模型疗效确切,具备复方制剂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康唑 地塞米松 喷膜 湿疹 体癣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引起化学性脑膜炎一例报告 被引量:3
10
作者 顾菊林 廖万清 +1 位作者 温海 李志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220-1220,共1页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因头痛、发热、反复惊厥1个月于1996年11月20日入院诊治.入院时查体:颈部抵抗明显,其他未见异常.腰椎穿刺脑脊液(CSF)检查查见隐球菌,培养鉴定为新生隐球菌.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予两性霉素B(AmB) 50 mg/d静滴...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因头痛、发热、反复惊厥1个月于1996年11月20日入院诊治.入院时查体:颈部抵抗明显,其他未见异常.腰椎穿刺脑脊液(CSF)检查查见隐球菌,培养鉴定为新生隐球菌.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予两性霉素B(AmB) 50 mg/d静滴,5-氟胞嘧啶6.0 g/d口服,同时鞘内注射AmB 0.1~1.0 mg/次,2次/周.治疗2周后头痛缓解,无发热,颈部抵抗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性脑膜炎 鞘内注射 两性霉素B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肛周乳头状汗管囊腺瘤一例报告 被引量:3
11
作者 顾菊林 黄欣 +1 位作者 温海 李志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020-1020,1023,共2页
关键词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诊断 良性肿瘤 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疗效判定的指标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江汉 温海 +4 位作者 陈丽娜 朱元杰 吴建华 徐红 陈孙孝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7-218,共2页
目的:探讨各种临床指标在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疗效判断和决定结束治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回顾了我院收治的56例治疗有效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病例,对所出现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在治疗过程中改善和消失的时间逐一分析。结果:在... 目的:探讨各种临床指标在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疗效判断和决定结束治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回顾了我院收治的56例治疗有效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病例,对所出现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在治疗过程中改善和消失的时间逐一分析。结果:在临床症状中,依发病率的高低排序,前三位的分别为头痛(100%)、脑膜刺激征(91%)和发热(75%),它们在两性霉素B(AmB)静脉治疗后的消失时间分别为7~33d[平均(15.2±3.6)d]、11~28d[平均(18±4.8)d]和5~11d[平均(6.0±3.1)d];而菌体计数、乳胶凝集试验的滴度和脑脊液生化指标的改变与病情演变不尽一致;颅压增高可发生在治疗中;20例被测患者中有8例出现CD4^+T淋巴细胞减少,且不随治疗的进行而增高。结论:在非艾滋病性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中,头痛、脑膜刺激征和发热的减轻和消失是早期判定疗效的重要指标;在后期,菌体计数和乳胶凝集试验的滴度可以作为治疗转归的指标,但确定有意义的改变值仍有待研究,同时它也不能作为终止治疗的依据;不能根据颅压和脑脊液生化指标的改变来判定病情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隐球菌性 诊断 治疗 指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附8例报告) 被引量:3
13
作者 顾菊林 温海 廖万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44-1344,1347,共2页
关键词 隐球菌性脑膜炎 儿童 临床表现 脑脊液检查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CAP6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炜华 廖万清 +1 位作者 顾菊林 霍克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39-1341,共3页
目的 :研究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 CAP6 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 :用 PCR方法分离 CAP6 0基因并测序鉴定 ,将该基因导入转化载体并转化 cap6 0 ura- 菌株 ,乳胶凝集试剂盒筛选转化分子。 结果 :部分转化子恢复荚膜的表型 ,表明... 目的 :研究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 CAP6 0对菌体荚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 :用 PCR方法分离 CAP6 0基因并测序鉴定 ,将该基因导入转化载体并转化 cap6 0 ura- 菌株 ,乳胶凝集试剂盒筛选转化分子。 结果 :部分转化子恢复荚膜的表型 ,表明得到的片段具有荚膜基因功能。 结论 :荚膜基因对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形成都是必须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CAP60基因 荚膜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拉色菌对三种唑类抗真菌药的体外药敏试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欣 温海 +1 位作者 徐红 朱元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77-1279,共3页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对酮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方法: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对临床分离的马拉色菌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检测7种...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对酮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方法: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对临床分离的马拉色菌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检测7种马拉色菌标准株和42株临床分离株对酮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42株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包括5个种,分别是合轴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限制性马拉色菌。用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测定3种唑类抗真菌药对7种马拉色菌标准株和42株临床分离株的敏感性由高到低分别为: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结论:马拉色菌属的各菌种对酮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存在差异;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可用于马拉色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色菌 抗真菌药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与种株特异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红梅 温海 廖万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红色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与其种株特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红色毛癣菌对7种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型、表型、分离部位等与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相关性研究。结... 目的:探讨红色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与其种株特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红色毛癣菌对7种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型、表型、分离部位等与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不同基因型、表型及不同部位分离的红色毛癣菌菌株对特比萘芬、萘替芬、伊曲康唑的MIC值范围较集中(分别为0.016~0.032、0.032~0.063、0.25~1μg/ml),且前两者的MIC值更小(众数均为0.032μg/ml),而对酮康唑和氟康唑的MIC值范围则相差较大(分别为0.25~2、1~32μg/ml)。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萘替芬、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4种抗真菌药物的MIC与基因型、表型、分离部位的不同无显著相关。结论:红色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可能与基因型、表型或分离部位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基因型 表型 敏感性 抗真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灭活隐球菌对小鼠隐球菌脑炎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欣 温海 +4 位作者 陈江汉 姚志荣 洪微 徐红 廖万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6-408,共3页
目的:研究脑内接种热灭活的隐球菌(heat—inactived Cryptococcus neoformans,H-CN)在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及对小鼠脑和脾IL-2、IL-6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先给予两次脑内接种H—CN)和对照组(先给予... 目的:研究脑内接种热灭活的隐球菌(heat—inactived Cryptococcus neoformans,H-CN)在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及对小鼠脑和脾IL-2、IL-6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先给予两次脑内接种H—CN)和对照组(先给予两次脑内接种生理盐水),然后分别取两组中部分小鼠的脑和脾用RT—PCR方法检测IL-6 mRNA和IL-2 mRNA基因表达,同时给予两组剩余小鼠脑内接种致死量的隐球菌,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小鼠脑组织总RNA以IL-6和IL-2引物进行RT—PCR,实验组IL-6表达阳性,IL-2表达阴性,对照组IL-6、IL-2均表达阴性。小鼠脾组织总RNA以IL-6和IL-2两种引物进行RT—PCR,两组IL-6、IL-2均表达阴性。实验组小鼠脑组织病理与对照组相比可见侧脑室的隐球菌周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脑内接种H—CN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抗隐球菌机制很可能与H—CN引起局部细胞因子IL-6的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灭活 隐球菌 小鼠 隐球菌脑炎 作用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曲康唑治疗结节性痒疹一例报告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元杰 温海 洪微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1-171,共1页
关键词 伊曲康唑 药物治疗 结节性痒疹 抗真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原生质体形成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先彪 廖万清 +2 位作者 温海 吴建华 仇芸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018-1020,共3页
目的 :研究新生隐球菌原生质体形成的条件。 方法 :应用不同的酶 (溶壁酶和 Novo Zym e2 34 )、在不同的酶浓度 (1、3、5 m g/ml)、p H值 (4、5、6、7、8)以及加入不同的渗透压稳定剂 (蔗糖、甘露醇和山梨醇 )的条件下 ,分别制备原生质... 目的 :研究新生隐球菌原生质体形成的条件。 方法 :应用不同的酶 (溶壁酶和 Novo Zym e2 34 )、在不同的酶浓度 (1、3、5 m g/ml)、p H值 (4、5、6、7、8)以及加入不同的渗透压稳定剂 (蔗糖、甘露醇和山梨醇 )的条件下 ,分别制备原生质体并计算原生质体形成率。 结果 :对数生长早期的细胞较易形成原生质体 ,原生质体形成的最佳条件是以 0 .8m ol/L的山梨醇为渗透压稳定剂 ,p H 6 .0 ,加入 5 m mol/L DTT和 3mg/ml Novo Zym e2 34 ,孵育 75 m in,在此条件下 ,原生质体形成率是 98.1%。溶壁酶与 Novo Zym e2 34的结果相似。 结论 :原生质体分离的关键因素是合适的溶菌酶、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原生质体 形成条件 溶菌酶 渗透压稳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虱眉毛寄生1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秀丽 高飞 +1 位作者 戴玲源 廖万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44-744,共1页
患者男,40岁。双侧眉部红斑、剧烈瘙痒2个月,于2007年12月13日来诊。曾在外院及本院门诊多次诊断为神经性皮炎,给予糠酸莫米松乳膏、复方酮康唑霜等外用后均无好转。皮肤科检查:双侧眉部红斑,少许抓痕。眉毛排列整齐,表面有淡褐... 患者男,40岁。双侧眉部红斑、剧烈瘙痒2个月,于2007年12月13日来诊。曾在外院及本院门诊多次诊断为神经性皮炎,给予糠酸莫米松乳膏、复方酮康唑霜等外用后均无好转。皮肤科检查:双侧眉部红斑,少许抓痕。眉毛排列整齐,表面有淡褐色细小附着物(图1)。在显微镜下观察附着物为扁平的活动虫体,如蟹形,呈淡褐色,无翅,足的末端有一坚硬弯曲的爪(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虱 眉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