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人结直肠癌组织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mTO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的表达,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目的:观察人结直肠癌组织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mTO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的表达,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构建含有185例结直肠癌标本的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GFR、Grb2、p-mTOR和VEGF的表达,并分析不同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下(如年龄、性别、浸润深度、淋巴转移、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各自的表达情况,探讨可能的临床意义。结果:EGFR、Grb2、p-mTOR和VEGF在结直肠癌旁组织中呈少量表达或不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1.1%、44.9%、42.2%和54.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直肠癌患者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下EGFR、Grb2、p-mTOR和VEGF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下EGFR的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下p-mTOR、VEGF表达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直肠癌组织EGFR/Grb2/p-mTOR/VEGF蛋白两两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r=0.245~0.567,P<0.05)。结论:EGFR、Grb2、p-mTOR和VEGF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以作为结直肠癌肿瘤靶向治疗新的作用靶点。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透明敷料(型号为Ⅳ3000)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后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透明敷料(标准型10cm&...目的探讨透明敷料(型号为Ⅳ3000)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后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透明敷料(标准型10cm×12cm)固定穿刺部位,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透明敷料固定穿刺部位,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皮肤过敏、置管处局部感染、敷料保留时间及患者主观舒适度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敷料保留时间及主观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皮肤过敏及局部感染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明敷料在PICC置管后的维护中,具有保留时间长、有效防止感染、明显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及生活质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人结直肠癌组织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mTO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的表达,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构建含有185例结直肠癌标本的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GFR、Grb2、p-mTOR和VEGF的表达,并分析不同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下(如年龄、性别、浸润深度、淋巴转移、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各自的表达情况,探讨可能的临床意义。结果:EGFR、Grb2、p-mTOR和VEGF在结直肠癌旁组织中呈少量表达或不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1.1%、44.9%、42.2%和54.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直肠癌患者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下EGFR、Grb2、p-mTOR和VEGF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下EGFR的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下p-mTOR、VEGF表达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直肠癌组织EGFR/Grb2/p-mTOR/VEGF蛋白两两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r=0.245~0.567,P<0.05)。结论:EGFR、Grb2、p-mTOR和VEGF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以作为结直肠癌肿瘤靶向治疗新的作用靶点。
文摘目的探讨透明敷料(型号为Ⅳ3000)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后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透明敷料(标准型10cm×12cm)固定穿刺部位,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透明敷料固定穿刺部位,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皮肤过敏、置管处局部感染、敷料保留时间及患者主观舒适度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敷料保留时间及主观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皮肤过敏及局部感染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明敷料在PICC置管后的维护中,具有保留时间长、有效防止感染、明显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及生活质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