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JCI标准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吴慧琴 王家美 +2 位作者 李强 李云波 吴菁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3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基于JCI标准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的设计与运用效果。方法以心内科206例住院患者为观察组,使用基于JCI标准自行设计的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并依据其得分评价患者能否接受家属探视。228例患者为对照组,按照常... 目的探讨基于JCI标准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的设计与运用效果。方法以心内科206例住院患者为观察组,使用基于JCI标准自行设计的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并依据其得分评价患者能否接受家属探视。228例患者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时间和方式探视。结果对照组均接受探视,期间病情变化83例(36.40%);观察组162例接受探视,期间30例(18.52%)发生病情变化。两组病情变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JCI标准的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能客观评价心内科患者是否适宜探视,避免探视诱发病情变化,保障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心内科 探视评估表 JCI标准 探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丁茹 桂艳萍 +1 位作者 陈金明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临床症状稳定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n=48)及安慰剂组(n=48),分别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或安慰剂治疗(2粒/次,3次/d,口服)24周...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临床症状稳定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n=48)及安慰剂组(n=48),分别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或安慰剂治疗(2粒/次,3次/d,口服)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及6min步行试验(6MW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麝香保心丸组LVEF平均提高5.6%[治疗前(34.2±3.5)%,治疗后(36.1±4.0)%,P<0.05],血清BNP水平降低[治疗前(680.2±203.9)pg/mL,治疗后(621.8±200.7)pg/mL,P<0.05],6MWT距离增加[治疗前(385.3±69.2)m,治疗后(401.7±75.0)m,P<0.05],而LVEDV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能有效改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是否能逆转左室重塑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心力衰竭 冠心病 心脏功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感神经与心源性猝死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鹏 刘腾飞 +2 位作者 黄颖 王昊 廖德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03-1007,共5页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指因心血管原因造成的,突然发病1h内或距离最后所知稳定状态24h内的死亡,发病率高、存活率低。心脏自主神经尤其交感神经与SCD的关系是目前相关研究的焦点。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交感神经分布...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指因心血管原因造成的,突然发病1h内或距离最后所知稳定状态24h内的死亡,发病率高、存活率低。心脏自主神经尤其交感神经与SCD的关系是目前相关研究的焦点。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交感神经分布不均及病理状态下的重塑均会造成心律失常易感性增高甚至诱发心源性猝死。药物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预防及近年先后出现的星状神经节切除、肾动脉神经消融、脊髓刺激等均对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因此,本文就心源性猝死与交感神经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治疗措施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猝死 自主神经 交感神经 去神经支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心络体外促进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14
4
作者 梁小卫 孙承波 +2 位作者 王华 梁春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8-602,共5页
目的:观察中药通心络(Tongxinluo)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Ⅰ(FITC-UEA-Ⅰ)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 目的:观察中药通心络(Tongxinluo)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Ⅰ(FITC-UEA-Ⅰ)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双染色鉴定为正在分化的EPCs,并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CD34、CD133。分别以不同浓度(0、50、100、200、500、750和1 000μg/ml)通心络超微粉溶液作用36 h,以及500μg/ml通心络超微粉溶液作用不同时间(0、6、12、24和36 h)后.MTT法观察EPCs增殖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通心络组均改善了EPCs的增殖功能(P<0.05),在500μg/ml时最为显著(P<0.01);500μg/ml通心络能明显促进EPCs增殖能力(P<0.05,P<0.01),随时间延长促进作用逐渐增强,36 h达到高峰(增殖率为54.18%,P<0.01)。结论:通心络体外能显著改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 内皮祖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防己碱对大鼠心肌细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作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金明 陈思聪 +3 位作者 钟纪根 张国元 龚肖崎 吴宗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6-228,共3页
运用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ura-2/AM,检测了粉防己碱(Tet)对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影响。结果显示:基础状态下心肌细胞内钙离子([Ca2+]i)为162.6±7.3nmol·L-1,50mm... 运用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ura-2/AM,检测了粉防己碱(Tet)对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影响。结果显示:基础状态下心肌细胞内钙离子([Ca2+]i)为162.6±7.3nmol·L-1,50mmol·L-1氯化钾能使[Ca2+]i增加至480.8±9.3nmol·L-1(P<0.01),在无细胞外钙条件下,这种增加作用消失,而预先给予Tet和维拉帕米(Ver)则能阻断高钾升高[Ca2+]i的作用。结果提示:Tet是通过阻断电压依赖性钙通道而发挥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 粉防己碱 心肌细胞 钙拮抗作用 防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护能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蓓 王家美 +4 位作者 华丽 王燕 朱大乔 刘珊珊 刘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24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效能与其自护能力的相关性,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1-8月,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的心力衰竭患者11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效能与其自护能力的相关性,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1-8月,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的心力衰竭患者11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管理的自我效能量表(self-efficacy for managing chronic disease 6-item scale,SES6)、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能力评估表对其进行自我效能和自护水平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效能平均得分为(36.95±3.21)分;自我管理的综合自护能力得分为(62.89±13.56)分;其自我效能总分与自我护理行动力及自我保健能力的管理评分成正相关(r=0.356,P<0.05;r=0.257,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低,自我护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以下,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护行动力和自我保健的管理。在护理干预中应充分树立和培养患者完成相关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的信心,从而提高其自我管理的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自我效能 自护能力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可逆性心肌缺血后心功能障碍致心肌顿抑的模型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金明 龚肖崎 +3 位作者 陈思聪 张国元 吴宗贵 钟纪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23-224,共2页
大鼠可逆性心肌缺血后心功能障碍致心肌顿抑的模型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陈金明,龚肖崎,陈思聪,张国元,吴宗贵,钟纪根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明,短暂心肌缺血并不引起心肌细胞坏... 大鼠可逆性心肌缺血后心功能障碍致心肌顿抑的模型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陈金明,龚肖崎,陈思聪,张国元,吴宗贵,钟纪根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明,短暂心肌缺血并不引起心肌细胞坏死,而只是出现较长时间的心肌功能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功能障碍 心肌顿抑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朱大乔 周秀华 +1 位作者 方平 孟虹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2期11-13,共3页
目的 寻找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脏事件的预后因素 ,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设计调查表 ,收集 112例AMI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AMI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脏事件 ,将其分为心脏事件组 (n =5 5 )和无心脏事件组 (n =5 7)。分析AMI患... 目的 寻找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脏事件的预后因素 ,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设计调查表 ,收集 112例AMI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AMI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脏事件 ,将其分为心脏事件组 (n =5 5 )和无心脏事件组 (n =5 7)。分析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发生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 70岁、前壁心梗、入院心率≥ 10 0次 /min、血糖≥ 7mmol/L、Killip分级 >Ⅱ、心电图示束支传导阻滞、CK MB峰值≥ 10 0IU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心梗病史与心脏事件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入院Killip分级、DBP <85mmHg、血糖≥ 7mmol/L、心电图示束支传导阻滞、高血压病史、脑血管意外史、使用强心药是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心脏事件的回归方程式。 结论 AMI患者入院Killip分级、DBP、血糖、心电图等是住院期间发生心脏事件的预后因素 ,医护人员可以此作为临床危险分层的依据 ,以加强重点人群的护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住院期 心脏事件 预后 预测模型 恶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心脏再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库资料 被引量:43
9
作者 韩雅玲 王海昌 +17 位作者 陈韵岱 黄岚 丁世芳 吴宗贵 祝之明 向定成 姜铁民 赵仙先 杨丽霞 王冬梅 刘惠亮 宋治远 曹雪滨 荆全民 李毅 柏书轶 徐凯 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两个因素对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全军92家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8878例STEMI患者入选本研究。根据从发病到罪犯血管开通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开通时间≤3h(n=2999)、开通时间3~6h(n=2369)及开通时间〉6h(n=3510)。3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5%、2.9%和3.0%(P=0.405)。其中非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50岁的患者,若发病3h内接受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发生率为0.5%;若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70岁,超过6h才接受介入治疗,则院内死亡发生率可高达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与罪犯血管开通时间相关,老年及前壁心梗患者是院内死亡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血管开通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敏 顾水明 +1 位作者 张鹏 任雨笙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18-920,共3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冠脉病变的稳定性及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依据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32例,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根据...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冠脉病变的稳定性及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依据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32例,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根据临床类型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并以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者3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清GGT、白细胞计数(WBC)、总胆红素(TBiL)、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丙氨酸转氨酶(AL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时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BMI),询问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及吸烟史。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GGT水平,并计算血清GGT水平与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系数。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GG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病变支数增加而升高;血清GGT水平在SAP和AC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血浆GGT水平与TC、TG、LDL呈正相关(P<0.01),与WBC、FPG微弱相关(P<0.01),与hs-CRP无关,与TBiL、HDL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GGT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严重程度及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关,与冠脉病变的稳定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谷氨酰转移酶 冠心病 血脂 血糖 胆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测量心周脂肪体积对冠心病的诊断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璟 吴宗贵 +5 位作者 江时森 张龙江 朱飞鹏 宫剑滨 王立军 彭永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心周脂肪组织(pericardial adipose tissue,PAT)是沉积在心脏周围,特别是围绕在冠状动脉周围的内脏脂肪组织,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文... 目的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心周脂肪组织(pericardial adipose tissue,PAT)是沉积在心脏周围,特别是围绕在冠状动脉周围的内脏脂肪组织,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文中通过双源CT(64排)测量PAT体积,评价其对冠心病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221例同期行双源CT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入选,进行腰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生化测定。使用双源CT测定PAT体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患者的冠心病诊断,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的PAT体积明显大于女性(P<0.05),冠心病患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非冠心病患者(P<0.01)。PAT体积与年龄、性别、BMI、腰围、高血压病、白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有高度相关性。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AT体积、BMI是影响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PAT体积诊断冠心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72.10±4.4)%(P<0.001),明显优于腰围[(53.8±5.9)%,P=0.487]和BMI[(43.8%±5.8)%,P=0.253]。结论PAT体积与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冠心病的发生有高度相关性。PAT体积与冠心病的密切程度优于腰围和BMI,可作为一个新的冠心病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周脂肪 CT检查 冠心病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南力康(米力农)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39
12
作者 陈曙霞 杜惠君 +23 位作者 梅尚文 陈蕾 陈美芳 袁济民 杭燕南 吴迁 秦惠勋 蔡乃绳 朱文青 周达新 胡英 西雁 柏瑾 杨露芳 吴宗贵 黄高忠 许群 郑明芳 钱佑文 严铭玉 王鸣和 王骏 季瑛 唐琦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7年第4期221-224,共4页
本研究用米力农治疗75例心力衰竭患者并与20例氨力农治疗者作对照,结果米力农治疗经7天(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用99~mTC核素所测左室喷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36.1±15.9%升高至41.76±18.7%(P<0.02),用超声... 本研究用米力农治疗75例心力衰竭患者并与20例氨力农治疗者作对照,结果米力农治疗经7天(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用99~mTC核素所测左室喷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36.1±15.9%升高至41.76±18.7%(P<0.02),用超声心动图所测心搏量(SV)、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亦有明显改善,SV(ml/beat)由治疗前的90.36±38.69上升至103.1±38.69,CO(L/min)由治疗前的5.78±2.83上升至7.35±3.88,CI(L/mm/m^2)由3.75±2.23上升至4.72±2.27,P值均<0.001,用Swan—Ganz球囊导管所测血流动力学效应,示CI和SVI(每搏容量指数)显著增加,PCWP(肺毛细血管契压)、PAP(肺动脉压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显著下降,P值均<0.05,血压和心率无明显改变(P>0.05),总有效率为90%,对3例已有洋地黄中毒但心衰仍未控制者亦取得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南力康 米力农 药物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 安全性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解剖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亮 孟小茜 +4 位作者 张家友 姜其钧 赵学 刘士远 廖德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2期876-880,共5页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方法描述并测量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的解剖形态。方法30例在三维标测技术下行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术前应用CT进行心脏扫描,三维重建后描述肺静脉解剖形态学特点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左上肺静...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方法描述并测量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的解剖形态。方法30例在三维标测技术下行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术前应用CT进行心脏扫描,三维重建后描述肺静脉解剖形态学特点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左上肺静脉最大径(24.30±4.54)mm、最小径(17.76±4.24)mm;左下肺静脉最大径(19.10±4.45)mm、最小径(12.27±3.52)mm;右上肺静脉最大径(22.99±5.04)mm、最小径(16.19±4.87)mm;右下肺静脉最大径(18.63±4.60)mm、最小径(14.46±3.48)mm。左肺静脉间嵴:前缘(14.78±3.86)mm、中部(7.20±1.42)mm、后缘(14.94±3.82)mm;右肺静脉间嵴:前缘(15.86±5.14)mm、中部(7.91±3.35)mm、后缘(18.73±5.55)mm。左心耳与左肺静脉间嵴上缘、中部、下缘分别为(19.12±4.98)mm、(7.74±3.30)mm、(17.92±5.14)mm。结论CT三维重建图像能够真实反映肺静脉前庭的解剖结构,可作为术前了解肺静脉前庭的方法之一;肺静脉前庭结构个体差异大,术前须充分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前庭 CT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患者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家友 廖德宁 +3 位作者 顾兴建 钱建英 陈懿 吴宗贵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9-149,共1页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展,在高龄(≥80岁)人群中需要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逐渐增多,多例数系统分析该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报道不多,通过对我院83例高龄患者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观察,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在儿科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晓东 黄敏 +6 位作者 廖德宁 张家友 李锦康 华仰德 王健怡 陈秀玉 杨思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399-401,共3页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 (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 ,RFCA)在儿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superaventriculartachycardia ,PSVT)中的应用特点 ,明确儿科PSVT心内电生理机制及其检查的特殊性。方法 筛选 1995年~ 2 0 0 ...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 (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 ,RFCA)在儿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superaventriculartachycardia ,PSVT)中的应用特点 ,明确儿科PSVT心内电生理机制及其检查的特殊性。方法 筛选 1995年~ 2 0 0 3年住院的 2 5例 18岁以下的PSVT患者 ,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及RFCA术 ,根据年龄与合作程度采用局麻或全身麻醉。结果  2 5例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 ,2例属房性心动过速 ,10例有房室结双径路 ,16例有旁道 ,其中 3例同时具有旁道及房室结双径路。所有患者均行RFCA术治疗。结论 RFCA作为一项治疗儿科心律失常的新技术 ,临床证明安全、有效 ,但由于青少年患者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 ,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不断完善诊治技术、麻醉方式和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儿科 室上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飞蓟素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梗死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佳 曹智勇 +2 位作者 何永辉 吴宗贵 任雨笙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09-1313,共5页
目的观察水飞蓟素对心肌梗死小鼠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水飞蓟素组和急性心肌梗死+溶剂组,每组15只。造模术后第2天开始给药,持续4周。建模成功4周后进行血流... 目的观察水飞蓟素对心肌梗死小鼠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水飞蓟素组和急性心肌梗死+溶剂组,每组15只。造模术后第2天开始给药,持续4周。建模成功4周后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和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心脏功能,H-E染色评价心肌梗死程度,TUNEL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蛋白Bcl-2、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小鼠相比,水飞蓟素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室收缩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梗死区组织病理学改变(P<0.05),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P<0.05),增强Bcl-2蛋白表达并减弱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P<0.05)。结论水飞蓟素可减轻小鼠心肌梗死,改善心肌梗死小鼠心功能,其机制与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飞蓟素 血流动力学 心肌收缩 心肌梗死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口解剖形态学:CT二维及三维重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亮 孟小茜 +4 位作者 张家友 姜其钧 赵学 刘士远 廖德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6-389,共4页
目的:应用CT二维平面及三维立体重建的方法描述并测量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口解剖形态学。方法:30例在三维标测技术下行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术前应用CT进行心脏扫描,二维平面及三维立体重建后描述肺静脉口形态学特点... 目的:应用CT二维平面及三维立体重建的方法描述并测量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口解剖形态学。方法:30例在三维标测技术下行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术前应用CT进行心脏扫描,二维平面及三维立体重建后描述肺静脉口形态学特点并测量数据。结果:二维平面下水平位、冠状位、矢状位测量肺静脉口径线为:左上肺静脉(16.90±4.79)、(21.37±4.23)、(22.41±3.96)mm,左下肺静脉(13.50±3.99)、(15.84±3.22)、(16.82±3.63)mm,右上肺静脉(17.77±4.69)、(19.11±4.10)、(19.71±4.33)mm.右下肺静咏(15.33±3.88)、(16.20±4.00)、(17.10±4.24)mm。三维重建腔内测量肺静脉口最大径、最小径为:左上肺静脉(24.30±4.54)、(17.76±4.24)mm,左下肺静脉(19.10±4.45)、(12.27±3.52)mm。右上肺静脉((22.99±5.04)、(16.19±4.87)mm,右下肺静脉(18.63±4.60)、(14.46±3.48)mm。二维测量中所有上肺静脉径线均大干对应的下肺静脉径线(P<0.01);三维测量中除右上、下肺静脉最小径间无统计学差异外,余上肺静脉径线均大于对应的下肺静脉径线(P<0.01)。结论:CT三维重建图像可真实反映肺静脉口解剖结构,可怍为心脏介入相关手术术前了解肺静脉口的方法之一;肺静脉口结构变异性大.相关手术术前须充分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 CT 解剖学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局部去交感神经对心肌梗死犬心室不应期及心律失常易感性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鹏 王昊 +1 位作者 黄颖 廖德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0-305,共6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利用射频消融进行局部去交感神经的方法,并观察其对心脏电生理及程控心律失常诱发的影响。方法 18只杂种犬结扎冠状动脉第一对角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之后沿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均匀地自上而下行6个点射频放电消融(每点8W,2...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利用射频消融进行局部去交感神经的方法,并观察其对心脏电生理及程控心律失常诱发的影响。方法 18只杂种犬结扎冠状动脉第一对角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之后沿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均匀地自上而下行6个点射频放电消融(每点8W,2min)。所有实验动物均在心肌梗死后局部去神经前及去神经后通过S1S2程控刺激测定左心室表面6个部位的有效不应期(心梗上区域、心梗区域及心梗下区域各2个部位),并行短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记录诱发的心律失常数目。结果沿冠状动脉消融后,左心室各部位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191.3±24.9)ms vs(209.0±27.2)ms,P<0.05]。缺血区域有效不应期延长的时间[(11.3±8.8)ms]较缺血区域以上[(23.2±10.2)ms]及缺血区域以下[(18.7±11.5)ms]短(P<0.05)。消融前11只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犬中,消融后有8只未能再诱发心律失常,3只仍能诱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由61.1%(11/18)下降到16.7%(3/18;P=0.007)。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能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 去神经支配 射频消融术 有效不应期 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RS时限评价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机械收缩不同步 被引量:3
19
作者 桂燕萍 廖德宁 张家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SHF)患者心脏收缩不同步的类型、发生比例,探讨QRS时限>135 ms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前病例筛选的价值。方法45例入选的SHF患者根据QRS时限分为:宽QRS组(QRS≥120 ms,n=24),窄QRS组(QRS<120 ms,n=... 目的观察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SHF)患者心脏收缩不同步的类型、发生比例,探讨QRS时限>135 ms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前病例筛选的价值。方法45例入选的SHF患者根据QRS时限分为:宽QRS组(QRS≥120 ms,n=24),窄QRS组(QRS<120 ms,n=21),采用体表心电图、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来评价各组患者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情况;以135 ms作为截断值,评价优化的QRS时限对SHF患者心脏机械收缩不同步的诊断价值。结果心功能指标:与窄QRS组相比,宽QRS组患者LVEDD、LVEDV升高(P=0.03、0.01),LVEF降低(P=0.004);宽QRS组患者NYHA分级升高(P=0.002),利尿剂及洋地黄类药物使用率明显增加(P=0.01)。心脏机械收缩不同步指标:与窄QRS组相比,宽QRS组患者室间不同步比例明显升高(70.8%vs15%,P<0.000 1),IVMD值亦明显升高(P<0.000 1);宽、窄QRS组患者室内不同步发生率均较高(79.2%vs71.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55);宽QRS组APET显著延长(P<0.000 1);两组患者其余指标(Ts-SD、Ts-12、SPWMD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QRS时限与室间不同步发生显著相关(r=0.58,P<0.000 1),但与室内不同步却相关不明显(r=0.07,P=0.64)。ROC曲线分析:以QRS时限>135 ms诊断室间不同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87.5%;但评价室内不同步的敏感性为44.1%,特异性为73.6%。结论SHF患者人群存在较高比例的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QRS时限>135 ms能较好地评价心室间机械收缩不同步,可能对优化CRT术前病例筛选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RS时限 收缩性心力衰竭 不同步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8
20
作者 华丽 陈娟 郑红薇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16期48-49,共2页
目的总结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0例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用药前进行基本药物知识宣教,服药期间饮食调节、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 目的总结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0例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用药前进行基本药物知识宣教,服药期间饮食调节、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长期随访并观察抗凝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随访时间(37.3±7.9)个月;INR达标率(2.0~3.0)为88%;不良事件中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各1例,皮下出血3例,口腔黏膜及鼻腔出血1例,长期尿潜血1例。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各系统的出血,应定期监测PT及INR;健康教育有助于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华法林 护理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